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台兒庄戰役湯恩伯軍團功不可沒

[複製鏈接]

154

主題

1292

帖子

369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6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Norman 發表於 2009-8-27 13:2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Norman 於 2009-8-27 13:26 編輯

摘自 韓信夫 <鏖兵台兒庄>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對於湯軍團,本書詳盡地敘述其作戰的全過程,並將其作用歸納為四個方面,指出湯軍團功不可沒。目前史學界對湯軍團的看法有欠公允。主要是4月1日至4日湯軍團在向城、蘭陵一帶截擊坂本支隊延誤了南下的時間, 加重了孫集團軍作戰的壓力,使台兒庄處於幾不能保的困境之中。戰區當局指責湯軍團,事出有因。但湯軍團處在腹背受敵的危險時刻,當機立斷變更態勢,先掃清來自臨沂的威肋,再行南下,這是當時擺在湯軍團面前唯一可行的抉擇,它使坂本與瀨谷兩支隊會合成為泡影,對台兒庄戰役的勝利起了關鍵性的作用。在解除了坂本支隊的威脅后,湯軍團馬不停蹄,迅速南下,在大顧珊與底閣、楊樓與敵鏖戰,底閣、楊樓一役大敗坂本支隊,使形勢急轉直下,造成了湯軍團與孫集團軍在台兒庄東北合圍日軍的態勢,迫使瀨谷支隊全線崩潰,不得不下令撤退。我軍抓住機遇,適時轉入總反擊,取得了台兒庄戰役的勝利。

  湯軍團與孫集團軍兩支主力在台兒庄戰役中並駕齊驅,都立下了赫赫戰功。完全可以說,沒有孫集團軍在台兒庄堅持陣地戰,便沒有台兒庄的勝利;同樣,沒有湯軍團在台兒庄側背的運動戰,也不可能有台兒庄的勝利。它們在台兒庄戰役中一守一攻,相輔相成。我們切不可揚孫(集團軍)貶湯(軍團),而要一視同仁。而且,湯軍團的運動戰,是我國抗戰初期實施新戰略戰術的成功範例,不僅是取得台兒庄戰役勝利的重要保證,同時為堅持持久抗戰,爭取最後勝利創造了成功的經驗。

  關於台兒庄戰役的評價,也有一個觀察的視角問題。如果從抗戰初期的歷史背景及抗日戰爭的全過程考察,我們會感覺到這一戰役牽動了全局,關係到抗戰的前途,因此,台兒庄大捷震動了世界,便不是偶然的。世界各國都從這次大捷重新認識交戰雙方,分析和預測中日戰爭的結局,從而改變了國際視聽,對我國爭取國際援助、實現抗戰攻略,十分有利。如果把這一戰役局限於台兒庄彈丸之地,孤立地當作一次普通戰役來看,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我們從前一種立場出發,對台兒庄戰役的歷史地位辟了專門一章,分為八個方面加以分析和論述。我們的結論是:「台兒庄戰役的歷史地位可以歸納為兩點:第一,台兒庄大捷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地提高了前線我軍將士戰勝敵人的勇氣和信心,在津浦線上將日軍拖住了數月,為部署武漢會戰及實現向西南大給方的戰略轉移贏得時間,對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具有重要意義。第二,抗日戰爭的勝利,結束了我國近百年來遭受列強侵略的悲慘的歷史,成為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轉折點,台兒庄大捷,也使民族復興露出了一線曙光。」

  台兒庄戰役同李宗仁將軍的名字是分不開的。李宗仁是我國卓越的軍事家。抗戰初期,他臨危受命,出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坐鎮徐州,指揮津浦線防禦戰。他所率領的五戰區各部隊,除桂系第十一、二十一兩個集團軍外,都是從各個戰區抽調的,有中央軍和「雜牌軍」,派系複雜,問題甚多。李宗仁知人善任,曉以大義,動之以情,團結部屬,共同抗日。他的作戰部署周密,堅定沉著,指揮若定。孫集團軍善守,他委以台兒庄陣地戰,湯軍團善攻,令其在台兒庄側背進行運動戰。津浦線南段以五十一軍、五十九軍在淮河北岸實行陣地戰,而以桂系三十一軍及第七軍讓開津浦正面,全師西撤,實行游擊戰,並發動兩淮民眾武裝,軍民合作,共同殲敵,將日軍阻遏於淮河南岸,使之不能沿津浦線北上增援台兒庄。李宗仁實行運動戰與陣地戰、游擊戰相結合的新戰略戰術,在台兒庄戰役中大見成效。李宗仁的正確指揮是台兒庄戰役勝利的重要原因之一。所有這些,書中儘可能地如實加以反映。

  另外,在本書的編寫中,還注意了以下三點:第一,學術性和可讀性相結合。第二,重要將領及部隊(如李宗仁、李品仙及桂軍,孫震、王銘章及川軍,以及于學忠、張自忠、孫連仲、湯恩伯、關麟征、王仲廉等)在出場時介紹,而不另附小傳。第三,重要村鎮及軍事要地(如淮河、滕縣、臨沂、台兒庄、抱犢崮、向城、蘭陵等)的地理位置及歷史沿革,分別作簡要介紹。

  本書的編寫得到了王學庄的鼓勵和幫助;王述曾為本書作了部分書稿的文字修改;劉敬坤對書稿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見,符致興提供了外文資料;張學繼在搜集歷史圖片中提供了許多幫助。在此一併表示誠摯的謝意。

  韓信夫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為還原歷史真相而儘力

14

主題

1001

帖子

415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15
沙發
gpan1975 發表於 2009-8-27 20:19 | 只看該作者
這個我同意。

儘管我和樓主的歷史觀有很大的不同。但上述內容是歷史事實,必須尊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6 06:2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