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美國移民政策收緊 5年將有20萬人才離開

[複製鏈接]

7507

主題

1萬

帖子

749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49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流水線 發表於 2009-8-3 22:0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儘管已在美國施耐德公司總部擔任薪酬部門經理一職,郭宏偉最近還是決定放棄已經獲得的美國H1B工作簽證,帶著妻子搬回中國。
通過和公司的協商,他將成為施耐德上海分公司人力資源部的薪酬經理。
   
    談起回國的原因,郭宏偉對記者說:「美國的工作分工很細,公司在方方面面都有詳細的政策和規定,員工個人沒有什麼自由和創新的餘地。在中國,經濟發展迅速,市場時常在變化,尤其人力資源是較新的一塊,很多東西還在摸索中。在同樣的領域裡,在中國工作更加富有挑戰性,也能創造更多的價值。」他認為,從職業生涯的角度來說,中國的潛在機會更吸引人。
   
    眾多和郭宏偉一樣的高學歷外籍員工正在離開美國。
   
    2008年經濟危機發生后,美國的失業率大幅上升,從2008年初的4.9%上升到2009年6月的9.5%。這意味著在美國每十個人里就有一個人處於失業狀態。如果算上正在尋找全職工作的臨時人員和兼職人員,失業率則高達15.6%。
   
    對於外籍員工來說,除了面對經濟危機下的失業風險,外籍身份也為他們帶來了沉重壓力。於是許多人在此時選擇了離開美國。專家們對此感到擔憂----高學歷人才的大量流失,很可能延後美國的經濟復甦,甚至對美國日後的國際競爭力造成重創。
   
    在一項由杜克大學教授兼哈佛大學研究員瓦德瓦(Vivek Wadhwa)發起的研究顯示,在中國的海歸人群中,72%的人認為中國的發展機會要比美國的機會好。在印度的海歸人群中,56%的人對自己的國家持有同樣的觀點。瓦德瓦預計在未來的5年裡,將有20萬高科技人才離開美國,和過去20年中的10萬人形成鮮明對比。
   
    拿工作簽證需碰運氣
   
    美國的優秀教育體系吸引了全球各地學子。選擇留學的目標國家時,中國的學子也總是把目光投向有高回報的美國教育機構。然而在畢業后,找工作卻是一大難題。
   
    美國的F1學生簽證允許外國學生在完成學業后取得一年校外工作許可OPT(Optional Practical Training),理工科學生可延長至29個月。外國的學生大都利用這段時間尋找工作以及申請工作簽證。
   
    美國的工作簽證限額為每年45000個給有本科學位的申請者,以及額外20000個給有碩士和以上學位的申請者。歷年來,由於申請者遠遠超過簽證限額,美國政府不得不採取抽籤的形式,來決定誰可以獲得工作簽證。由於抽籤結果完全隨機分佈,時常有外國人找到工作,卻得不到工作簽證而不得不放棄工作回國的情況。
   
    工作簽證的申請非常繁雜,加之有抽籤的程序,公司即使幫你辦了簽證,也不能保證你能拿到簽證。所以很多公司為了免去這個麻煩,乾脆明文規定「只招收美國公民和綠卡持有者」。很多小公司甚至連「工作簽證」是怎麼一回事都不知道。
   
    今年的經濟形勢,外加工作簽證的困難,讓在短時間內找到工作成為了一件幾乎「不可能的任務」。美國政府開放2009年工作簽證申請后的數月,申請人數量破天荒地低於申請限額。
   
    面對在美找工作中的種種困難,也有人乾脆把目光投向別處。
     2008年畢業的管理學碩士周芃芃,曾供職於美國微軟公司,除了中文和英文,還能說法語。當她的外國同學紛紛知難而退決定回國發展的時候,她仍然對自己的職業發展持積極態度,並嘗試在美國尋找工作。數月間,她的優秀能力讓她在數家大公司的面試中脫穎而出。然而當了解到她的外籍身份時,面試官便面露難色表示公司不會為她申請工作簽證,並對此感到抱歉。有一些面試官甚至毫不客氣地當場終止面試。也有一些公司,即使在過去有招聘外籍員工的慣例,今年也由於經濟危機,停止了對非美籍員工和綠卡持有者的招聘。
   
    由於工作簽證問題而多次碰壁后,周芃芃決定另圖發展。憑著自身的語言優勢,她把找工作的重心放到了歐洲,通過網上申請和電話面試,她被位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的嘉吉食品公司錄用。
   
    「在大多數其他國家就沒有類似美國的工作簽證問題,」她說,「只要找到了工作,就可以直接獲得工作簽證。」
   
    周芃芃認為美國工作簽證申請中的抽籤程序是對人才的不尊重,這和美國推行的吸引高端人才和多元文化政策南轅北轍。
   
    綠卡申請的噩夢
   
    對於在美國已經獲得工作簽證的人來說,他們的生活並不是從此就無憂無慮。美國的工作簽證最長只有7年。7年後,若無法申請到綠卡便必須離開美國。而工作綠卡的申請過程,卻是所有外籍員工的噩夢。
   
    在移民政策相對寬鬆的上世紀90年代,拉韋(Ravi)從印度來到美國工作,在美林證券公司擔任風險分析工作。工作期間,拉韋獲得了公司的贊助,開始申請移民綠卡。從2004年第一次遞交申請,五年過去了,拉韋仍然沒有拿到綠卡。
   
    根據美國的移民政策,每年各國申請人有9800個綠卡名額限制,任何超過名額的申請人,將被排入下一年的申請名單。而每年的申請人數往往大於名額限制,於是出現了滾雪球的現象。尤其對於來自中國和印度的綠卡申請者,由於申請人數眾多,可能需要等上10年才可獲得批准。
   
    拉韋對拿到綠卡的日期毫不樂觀----「很可能要到2011年才可以拿到綠卡。」和其他正在等待綠卡的申請人一樣,在談到這一問題時,他的語氣中透露出無奈和沮喪。
   
    而耐心的等待並不是綠卡申請中最艱難的部分。
   
    美移民政策規定,在工作綠卡的申請期間,員工必須在同一家公司工作----如果正在申請綠卡的員工被迫離職或者主動更換公司,這將意味著之前的等待期全部作廢,一切都要從頭開始。
   
    在奧巴馬上台前,外籍員工們都期望新的移民政策會對簽證和綠卡的惡劣情況有所改善。然而,身為移民後代的奧巴馬似乎並不關心這些外國人的憂慮。
   
    為了振興經濟,以及降低本國失業率,奧巴馬政府於2009年3月出台了接受問題資產救助計劃TARP(Troubled Asset Relief Program)。該政策規定,所有接受政府救助的公司不得錄用外籍員工。許多被這些公司錄用的外籍員工,還未來得及申請工作簽證,就被通知取消合同。
   
    奧巴馬政府表示,在今年底會出台新的移民舉措,但關於政策的細節以及對高科技移民的影響並不明確。政治家們爭論的焦點在於,如何在吸引高科技人才的同時,防止普通勞工的流入。參議院移民委員會主席舒默說,未來的政策目標是「鼓勵世界上最優秀的個人來美國創造新的科技和商業,但是必須阻止公司把移民法當成獲得短期廉價外國勞動力的手段」。
   
    「我們正在經濟衰退期間,美國現在有足夠的人才。但是從長遠來說,你是無法想象由此受到的傷害會有多大。」杜克大學的瓦德瓦教授說,「失去重要的人才意味著失去美國的競爭力。下一個Google、微軟,或者蘋果電腦,很可能會在上海或印度班加羅爾成立。」
沙發
匿名  發表於 2009-8-9 04:20
1# 流水線


不是所有外籍人士都這樣。對不同的國家和職業,美國也有無限續簽的工作簽證。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3 05: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