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4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楊光:《錢文忠解讀〈三字經〉》(上冊)指瑕

[複製鏈接]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9-7-1 09:0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新年伊始,中央台「百家講壇」播放《錢文忠解讀〈三字經〉》,聽過錢文忠先生精彩講述《玄奘西遊記》,這次自然不肯放過又一難得的機會。我童年上私塾讀過《三字經》,包本(所謂包本,就是從頭至尾背下來)過。今天聽錢先生說《三字經》,大家講小書,深入淺出,精義迭見,不由神往。重溫《三字經》,勾起我童年許多美好的回憶,感到格外親切,格外溫馨。錢先生講課,汩汩滔滔,如壺口飛瀑,似錢塘大潮,很有氣勢,很有魅力。書出版了,我立即購得一冊,再細細品味。這是一本好書,可惜得很,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今將我認為一些有疑義的地方提出來,向錢先生請教。



「斷機杼」不是「把織布的梭子給弄斷了」



  第二講:「接下來『子不學,斷機杼』是什麼故事呢?……有一天,小孟子聽著聽著課覺得沒勁兒,於是就逃回來了。孟母正好在織布。那個時候孟母主要靠織布、賣布來維持生活。孟母看見兒子逃學回來,一句話沒講,就把織布的梭子給弄斷了,這就意味著馬上就要織成的一匹布全毀了,無數個夜晚的辛勞就白費了。」



 「斷機杼」是「把織布的梭子給弄斷了」嗎?



  「機杼」,織布機上用於穿引緯線的梭子。《說文》:「杼,機之持緯者。」這種紡織工具,早在春秋時期就見於記載了:《詩·小雅·大東》:「小東大東,杼柚其空。」再如《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木蘭詩》:「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但是,《三字經》中的「斷機杼」卻不當解作「把織布的梭子給弄斷了」。這裡,「機杼」用的是借代,一種修辭手法,代指織機上的布。「斷機杼」是把織機上的布割斷了。為什麼這樣說呢?



  一、錢先生說:「『孟母三遷』出於西漢劉向的《列女傳》。」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列女傳》卷一的有關記載吧:「自孟子之少也,既學而歸。孟母方績,問曰:『學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斷其織,孟子懼而問其故,孟母曰:『子之廢學,若吾斷斯織也。……』孟子懼,旦夕勤學不息,師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孟母以刀斷其織」,哪裡是「把織布的梭子給弄斷了」呢!



  二、錢先生講:「我經常參考顧靜(金良年)先生註解的《三字經》(上海古籍版)。」那麼,我們就來看看顧靜先生的講解:「孟子長大后,進了學校學習,但他不很用心,經常偷偷溜出來玩。一次,他找借口跑回家來,他的母親正在織布,當時,他們的家境很貧困,全靠孟母織布度日。孟母見到孟子無故從學校跑出來,非常惱火,當即就把將要織成的布匹割斷了。孟子連忙跪下,問母親為什麼這樣做,他母親對他說:『你到學校學習,就好像我織布一樣,日積月累,才能積少成多,紡成布匹。你現在不肯專心學習,將來怎麼能成為有用之才呢?我今天把將要織成的布匹割斷,就是要讓你看看,半途而廢的嚴重後果。』」這才是對「斷機杼」的正解。



  三、錢先生講:「把織布的梭子給弄斷了,這就意味著馬上就要織成的一匹布全毀了。」其實,梭子斷了,布不會毀的。舊時的織布機,我小時候,家中就有,趁大人不在,常偷偷登上織機模仿大人的動作投梭玩耍。梭子壞了也無妨,換隻好的就行。下面講個「投梭折齒」的典故。東晉名士謝鯤有樁風流韻事。鄰家高氏有位漂亮的女郎當窗而織,謝鯤有一次在窗口挑逗她,冷不防一隻飛梭打來,打落兩顆門牙。此事在士林傳為笑談,說是「任達不已,幼輿折齒」。幼輿是謝鯤的字。可他毫不介意,仍悠然自得道:「折齒算什麼,又不妨礙我嘯歌。」



  一個弱女子可以把梭子取下來當武器用,布哪裡會毀掉呢?「切磋琢磨」是什麼意思呢?



  第三講:「古人的『切磋切磋』是什麼意思呢?切、磋、琢、磨,全部是古人玉器手工業上的用詞。這四個字,全部是動詞。采來一塊玉石,外面可能是石頭,先要把它切開,看裡面有沒有玉,有多少玉,這叫『切』。『磋』是指把玉和石頭分離開來,把石頭給磋掉,把玉給磋出來。『琢』就是把玉加以雕琢,讓它形成一個大致的器具的樣子。『磨』就是打磨,把這個玉器給磨光,最終形成一個作品,或者一個產品。所以,《詩經》里講『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這段解讀令我糊塗。這和古人訓詁大相徑庭。



  《爾雅·釋器》:「骨謂之切,象謂之磋,玉謂之琢,石謂之磨。」郭璞註:「皆治器之名也。」「切磋琢磨」是器物加工的工藝名稱。古時對骨器的用料加工稱切,對象牙的用料加工稱磋,對玉的用料加工稱琢,對石的用料加工稱磨。漢王充《論衡·量知》:「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切磋琢磨,乃成寶器。」自古以來都是這樣用的。



  《詩·衛風·淇奧》:「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漢毛亨《傳》:「治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道其學而成也,聽其規諫以自修,如玉石之見琢磨也。」這裡用來比喻君子研究學問和陶冶品行的精益求精。這種以多種事物作比的明喻,後人稱之為「博喻」。又簡化為「切磋」,比喻互相商量、研討。



  《論語·學而》:「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琢」,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子貢引用《詩經》說明學問要不斷切磋琢磨,得到孔子的讚許。不知錢先生的新解有何根據?



「轅固生」與「太子」?



  第五講:「她那個時候有一個儒生叫轅固生,也是一個大儒,在教育太子。大儒教育太子當然注重給太子灌輸儒家思想,這就把老太后惹著了。……竇太后就把這個老先生趕到野豬圈裡,讓轅固生跟野豬搏鬥。把大儒逼成斗豬士了。還好,太子一看,自己上了年紀的師傅跟野豬斗怎麼斗得過,趕緊扔了一把劍進去。……」



  何來「太子」?所謂轅固生「在教育太子」、「太子趕緊扔了一把劍進去」云云,於史無據,純屬杜撰。



  看《史記·儒林列傳》的記載:「竇太后好《老子》書,召轅固生問《老子》書。固曰:『此是家人言耳。』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書乎?』乃使固入圈刺豕。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無罪,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應手而倒。太后默然,無以復罪,罷之。」



  上文既捏造出一個不曾出場的「太子」,又變父為子把「景帝」說成「太子」。這是在「戲說」歷史了。皋伯通是「富商」嗎?



  第五講:「後來,他們跑到了當時還比較荒涼的吳中一帶,就借住在當地的富商皋伯通家裡。在這個家裡,梁鴻天天出去給人家種地,或者給人家舂米,干點力氣活,孟光則在家裡紡紗織布。每天,梁鴻很勞累地回家,孟光都會給他準備好非常簡單的飯菜。他們不是很富有,但是飯菜準備整理得非常整潔、規整,按照禮儀放在一個案子上。這個案子實際是帶腳的小桌子,每次把它舉著齊眉,這是表示一種尊敬,妻子對丈夫的尊敬。……終於有一天,被富商皋伯通發現了。……」



  這裡講的是「舉案齊眉」的故事。東漢隱士梁鴻字伯鸞,其妻孟光字德曜,相敬相愛。文中一再說:「富商皋伯通」,「家貧而尚節介」的梁鴻會住在「富商」家裡嗎?



  看《後漢書·梁鴻傳》的記載:「遂至吳,依大家皋伯通,居廡下,為人賃舂。每歸,妻為具食,不敢於鴻前仰視,舉案齊眉。伯通察而異之,曰:『彼佣能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乃方舍之於家。」



  原文是「大家皋伯通」。那麼:「大家」能解作「富商」嗎?



  看《辭海》註:「大家①舊指高門貴族;大戶人家。古樂府《孔雀東南飛》:『汝是大家子,仕宦於台閣。』②古代宮中侍從對帝、后的稱呼。《正字通·宀部》:『家』:『北齊、唐史宮中稱太后及皇后之無太後者皆曰大家。③著名的專家。如:書法大家。王夫之《夕堂永日緒論外編》:『藝苑品題有大家之目,自論詩者推崇李杜始。』④眾人;大夥兒。杜荀鶴《重陽日有作》詩:『大家拍手高聲唱,日未沉山且莫回。』⑤(gū)即『大姑』,古代女子的尊稱。如:漢代班昭(曹世叔妻)世稱曹大家。⑥(gū)婆婆,夫之母。《太平廣記》卷一百二十二『陳義郎』:『大家見之,即不忘息(媳)婦。』」



  「大家」何嘗有「富商」義?「大家皋伯通」,「大家子」、「大家風範」、「大家閨秀」之「大家」是也。錢先生何以將皋伯通的身份改變了呢?



「情同朱張」,朱暉推薦「張堪」的兒子做官嗎?



  第七講:「我在下面可以給大家講一個故事,看一看古人是怎麼看重這個『信』字的。這個故事實際上是一個典故:情同朱張。這是個什麼故事呢?東漢的時候,河南南陽有兩個人,一個叫朱暉,一個叫張堪。……朱暉在家鄉是一個扶危濟困、非常有公益心的人物,南陽太守早就仰慕朱暉的為人。那麼,在古代怎麼來褒揚?怎麼來獎勵呢?往往是一個辦法,給他兒子一個當官的機會。到了這個當口,大家知道朱暉怎麼做的嗎?朱暉就去找南陽太守說:『謝謝您的好意,但是我的兒子才具有限得很,才華、本事都不太夠,他在家裡待著還不錯,如果您要讓他當官的話,我看恐怕不合適。我向您推薦一個人,他是我的故友張堪的兒子。他學習勤奮,非常守禮儀,是個可造之才。我願意把我故友的兒子推薦給您,讓他有一個去當官為民眾服務的機會。』後來,張堪的兒子果然沒有辜負朱暉對他的信任,非常廉潔奉公,非常勤奮踏實,為民眾做了好多好事。這就是中國歷史上很有名的一個典故『情同朱張』的來歷。」



  說實話,我對「情同朱張」的典故並不熟悉,第一次聽錢先生這樣講。我覺得新鮮有趣,就找到原文來看。《後漢書·朱暉傳》:「初,暉同縣張堪素有名稱,嘗於太學見暉,甚重之,接以友道,乃把暉臂曰:『欲以妻子托朱生。』暉以堪先達,舉手未敢對,自后不復相見。堪卒,暉聞其妻子貧困,乃自往候視,厚賑贍之。暉少子頡怪而問曰:『大人不與堪為友,平生未曾相聞,子孫竊怪之。』暉曰:『堪嘗有知己之言,吾以信於心也。』暉又與同郡陳揖交善,揖早卒,有遺腹子友,暉常哀之。及司徒桓虞為南陽太守,召暉子駢為吏,暉辭駢而薦友。虞嘆息,遂召之。其義烈若此。」



  原來朱暉向南陽太守推薦去做官的並不是故友張堪的兒子,而是另一位故友陳揖的遺腹子名叫友的。如果不查考原文,這樣的「硬傷」,天下之大有幾人能知道呢?錢先生之讀書,何其粗疏啊!



也說「吹牛皮」



  第七講:「我只問大家一件事情,吹牛皮到底是什麼意思?大家一般認為吹牛皮是說大話,那牛皮能吹大嗎?那麼厚一張牛皮怎麼把它吹大呢?為什麼不吹一個更有彈性的東西呢?為什麼非要去吹牛皮啊?實際上吹牛皮的本意不是這個,而是跟八音相關。牛皮不是吹的,火車不是推的,泰山不是壘的。牛皮是敲的。牛皮是鼓嘛,難道去吹鼓啊?所以,吹牛皮的意思是不搭調,就是講那事跟這個沒關係,是否誇大倒在其次。當然,我們現在都忘了,所以老說吹牛皮。」



  自問:「那牛皮能吹大嗎?」自答:「牛皮不是吹的。」這種說法值得商榷。



  「吹牛」現在有誇口、說大話等意思,可它最早的意思,卻與浮誇無關,指的是西北人的一種渡河工具。史學家顧頡剛先生曾在《史林雜識·吹牛·拍馬》一文中作過考證:吹牛一詞最早是西北方言,源於陝甘寧和內蒙古一帶。西北河流湍急,難以行舟,本地人遂就地取材,用若干牛皮或羊皮袋吹成氣囊,做成皮筏子,作為渡河的工具。牛皮筏子相連,可以承載數千斤的重物過河。據說,元世祖忽必烈就曾把它用於戰爭,並獲大捷。他曾率軍到達金沙江西岸,命令將士殺死牛羊,塞其肛門,「令革囊以濟」,渡江進入麗江地區,並大敗大理守軍。現在昆明著名的大觀樓長聯中提到的「元跨革囊」,指的就是這個典故。



  以上這段話摘錄自《問吧2——再問中國文化的101個趣味問題》(中華書局版)。我也是讀了這本書,才知道「吹牛皮」的來歷。



「伯牙」姓「伯」不姓「俞」



  第七講:「知音的故事牽涉兩個主人公,一個叫俞伯牙,一個叫鍾子期。大家應該都知道,俞伯牙是春秋時代楚國的頂級音樂家,從小聰明,酷愛音樂,尤其彈得一手好琴。……」



  伯牙與鍾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凡粗通文墨的人差不多都知道。至於「伯牙」姓「伯」不姓「俞」,知道的人就很少了。



  其人名曰「伯牙」,而不是「俞伯牙」,有以下古籍為證:



  《荀子·勸學》:「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



  《呂氏春秋·本味》:「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陳奇猷《呂氏春秋新校釋》:「高註:伯,姓;牙,名,或作『雅』。鍾,氏;期,名;子,皆通稱。悉楚人也,少善聽音,故曰為世無足為鼓琴也。」



  《列子·湯問》:「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峩峩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伯牙游於泰山之陰,卒逢暴雨,止於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鍾子期輒窮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嘆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志,想象猶吾心也,吾於何逃聲哉!』」



  《淮南子·說山訓》:「伯牙鼓琴,駟馬仰秣。」



  以上古籍記載都叫「伯牙」。



  有人會問:說他叫「俞伯牙」也不是沒有根據的。見《警世通言》第一卷《俞伯牙摔琴謝知音》:「話說春秋戰國時,有一名公,姓俞名瑞,字伯牙,楚國郢都人氏,即今湖廣荊州府之地也。」這該當如何解釋呢?



  回答:有人已經研究了這個問題。王昕《漫說「三言」「二拍」》(人民文學出版社版)中《高山流水》一篇中說:「『三言』中寫得不讓元曲筆墨的是《俞伯牙摔琴謝知音》。這個故事的來源只有《呂氏春秋》的《本味篇》里伯牙鼓琴、鍾子期聽音,一段幾百字的文字。……『伯』是姓,『牙』是名,或者也寫作『雅』;『鍾』是姓,『期』是名。『子』是通用的敬稱。所以主人公的名字就是伯牙、鍾期,而非俞伯牙、鍾子期。」



  幾部大型辭書如《辭海》、馮其庸主編《中國藝術百科辭典》、張(扌為)之等主編《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都有「伯牙」詞條,這就是結論。



趙孝爭死日,非當頑童時



  第八講:「我首先給大家講一個關於兄友弟恭的故事。這個故事過去的名字叫『趙孝爭死』。這是一個很悲烈的故事,說的是一個叫趙孝的人爭著去死。這是怎麼樣一個故事呢?漢朝的時候,有一對兄弟,哥哥叫趙孝,弟弟叫趙禮。有一年,天下飢荒,社會動蕩不安。有一天,兄弟兩個正在家裡玩耍,強盜破門而入,在家裡亂翻。……兄弟倆歲數都不大,一看強盜衝進來,嚇得就直往門外跑。當然,弟弟趙禮跑得比較慢,強盜一把就把他抓住了。抓住了以後就打算把他給吃了。……哥哥趙孝本來已經跑得很遠了,發現弟弟沒跟上來。回頭一看,弟弟被強盜抓了。哥哥就跑回來,跪在這些兇惡的強盜面前,哀求道:『我弟弟有病,身體瘦弱,身上也沒多少肉,而且他的肉也不好吃,你們把他放了。只要你們把我弟弟放了,我身體好,我也比較胖,你們就吃我吧。』……趙禮就在旁邊說:『是我先被你們抓住的,我如果被你們吃了,那是我命中注定。我哥哥已經跑了,他有什麼罪過,你們為什麼要吃我哥哥呢?』……強盜被他們兄弟友愛之情所打動,就把哥倆都放了。」



  這個故事很悲壯,很感人。但是誰會想到人物年齡以及主要情節都是不真實的呢?請看:



  《後漢書·趙孝傳》:「趙孝字長平,沛國蘄人也。父普,王莽時為田禾將軍,任孝為郎。每告歸,常白衣步擔。嘗從長安還,欲止郵亭。亭長先時聞孝當過,以有長者客,掃灑待之。孝既至,不自名,長不肯內,因問曰:『聞田禾將軍子當從長安來,何時至乎?』孝曰:『尋到矣。』於是遂去。及天下亂,人相食。孝弟禮為餓賊所得,孝聞之,即自縛詣賊,曰:『禮久餓羸瘦,不如孝肥飽。』賊大驚,並放之,謂曰:『可且歸,更持米糒來。』孝求不能得,復往報賊,願就亨。眾異之,遂不害。」



  這才是真實的歷史。而在錢先生筆下,除人物姓名之外,有哪一點是真實的呢?



尷尬的「下雨天留客」



  第八講:講有關句讀的有趣故事。有一個窮秀才到一個富有的朋友家做客。富人想趕窮秀才走,留下字條:「下雨天留客天天留人不留」。古人沒有標點。富人的斷句:「下雨天,留客天?天留,人不留。」意思是就算是老天要留你,我也不留你。秀才的斷句是:「下雨天,留客天!天留人不?留。」秀才說:「我怎麼好意思走,你那麼客氣。」



  上面的斷句,無論是富人的還是秀才的,都是講不通的。富人的斷句:「下雨天,留客天?」「下雨天」自然是「留客天」,為什麼要用問號呢?秀才的斷句:「天留人不?留!」「天留人」而不是「人留人」,秀才為什麼厚著臉皮不走呢?



  問題出在哪裡呢?字條原本10個字:「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富人的斷句為:「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秀才的斷句為:「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錢先生卻寫作11個字,錯就錯在多出個「天」字。一字之差,扞格難通了。



  坐在電視機前聽錢先生講這個「有趣的故事」,我心裡卻是「無趣」的。



孔子年齡最大的弟子是誰?年齡最小的弟子是誰?



  第九講:「年齡最大的弟子子路,是孔門的大弟子,只比孔子小九歲。……年齡最小的弟子則是子張,比孔子要小四十多歲。」



  此說不能成立。



  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孔子家語》記載,孔子弟子中最大的秦商,最小的是公孫龍,一說是叔仲會。



  秦商字子丕。《索隱》:「《家語》:『魯人,字丕慈,少孔子四歲。其父堇,與孔子父紇俱以力聞也。』」他的父親秦堇父,與孔子的父親叔梁紇都是以勇力聞名。《論語》無秦商。再說,顏回的父親顏無繇(《論語·先進》作「顏路」)比孔子小六歲,冉耕(《論論·雍也》作「伯牛」,《論語·先進》作「冉伯牛」)比孔子小七歲,他們都比子路的年齡大。



  叔仲會字子期。《索隱》:「鄭玄雲晉人。《家語》『魯人,少孔子五十四歲。與孔璇年相比,二孺子俱執筆迭侍於夫子,孟武伯見而放之』是也。」叔仲會與孔璇年齡相仿,孔子將他倆當做小孩子看待。他倆在孔子身邊負責抄寫記事,輪流侍立左右。孟武伯見到孔子詢問過這兩個孩子的學習情況。《論語》無叔仲會。



  公孫龍字子石。比孔子小五十三歲。此人與作「堅白之談」的公孫龍同名,但不是同一人。《索隱》、《正義》以為同人誤。《論語》無公孫龍。



  子張比孔子小四十八歲。他不是孔子年齡最小的學生。



「易之失,賊」,「賊」是「賊頭賊腦」嗎?



  第十一講:先引《禮記·經解》:「詩之失,愚;書之失,誣;樂之失,奢;易之失,賊;禮之失,煩;春秋之失,亂。」對《易經》的解讀是:「『易之失,賊』。《易經》包含了豐富的哲學思想和人文知識,自然是很值得我們去研究學習。可是,有些人的路數經常會有點問題,什麼路數呢?過分地看重、機械地認識《易經》裡面神秘的算卦。所謂掐指一算如何如何,這就難免有點賊頭賊腦的。……而是講傳統中國有這麼一種思想,賊頭賊腦肯定沒有什麼用。」



  「易之失,賊。」「賊」是什麼意思呢?



  《說文》:「賊,敗也。」用作動詞,是殘害、傷害、敗壞的意思。如《論語·先進》:「賊夫人之子。」(害了人家的兒子)《孟子·梁惠王下》:「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特指殘害、殺害。《左傳·宣公二年》:「宣子驟諫,公患之,使鉏麑賊之。」



  「易之失,賊。」「賊」是動詞,解作「害」,這句是說「《易經》的流弊在於迷信害人」。而「賊頭賊腦」是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樣子。「易之失,賊」的「賊」如何能這般解釋呢?



  這是犯瞭望文生義的毛病。



「管叔」是周公的哥哥



  第十二講:「雖然周公如此鞠躬盡瘁,盡心儘力輔佐自己的侄子成王,可是周公有兩個弟弟,一個叫管叔,一個叫蔡叔,出於嫉妒心和各種各樣的心理動機,就在外邊散布謠言,說周公暗藏野心,覬覦王位。……」



  管叔、蔡叔都是周公的弟弟嗎?



  周公平定武庚及管蔡叛亂,《史記》的《周本紀》、《魯周公世家》、《管蔡世家》都有記載。至於武王的同母兄弟,見於《史記·管蔡世家》:「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其長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發,次曰管叔鮮,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鐸,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處,次曰康叔封,次曰冉季載。冉季載最少。同母昆弟十人,唯發、旦賢,左右輔文王,故文王舍伯邑考而以發為太子。乃文王崩而發立,是為武王。伯邑考既已前卒矣。」



  武王同母兄弟十人,伯邑考最長,所以加「伯」,諸中子皆言「叔」,以載最少,故言季載。文王長子伯邑考,質於商,為紂御。紂囚文王於羑里,烹伯邑考為羹,賜文王食。武王立,他此前已死了。



  上文提到的三兄弟:



  管叔:文王第三子;名鮮,武王之弟,周公之兄。封於管。



  周公:文王第四子,名旦,輔助文王、武王成大業,成王初期攝政當國。



  蔡叔:文王第五子,名度,武王、周公之弟。封於蔡。



  「周公有兩個弟弟,一個叫管叔,一個叫蔡叔」,這句話只說對了一半。



「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出自《周禮》嗎?



  第十二講:「隨便跟大家舉一個例子,我們平時都掛在嘴上,今天還經常可以在報紙上讀到的一句話就出自於《周禮》,就是『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周禮》的本意是什麼呢?『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本意是,禮法、禮儀不應該排斥平民,刑法並不能優待大夫。但是,我們後來理解這句話時,把它理解成為對老百姓不用講禮法,對官員不可用刑法,把這個『下』和『上』這兩個動詞理解錯了。」



  對「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這句的解釋,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但是這句話並不出自《周禮》,而出自《禮記·曲禮上》。錢先生弄錯了「平時都掛在嘴上」的這句話的出處。



「大腿上沒毛,小腿上也沒毛」,是描寫墨者的嗎?



  第十五講:「在《莊子》裡面有一句描寫墨子的話,非常有趣而有名,莊子盯著墨者的腿看,看了大腿再看小腿,發現只要是墨子的門徒,大腿上沒毛,小腿上也沒毛。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他們經常卷著褲腿,要麼抗擊洪水,要麼就在從事農業,這樣的人腿上的毛自然都沒了。」



  《莊子》里有兩篇記「大腿上沒毛,小腿上也沒毛」,都不是描寫墨者的。



  一篇是《在宥》:「堯、舜於是乎股無胈,脛無毛,以養天下之形。」「股無胈,脛無毛」是用來描寫堯、舜治理天下時的勞苦。



  一篇是《天下》:「墨子稱道曰:『昔禹之湮洪水,決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川三百,支川三千,小者無數。禹親自操橐耜而九雜天下之川。腓無胈,脛無毛,沐甚雨,櫛疾風,置萬國。禹大聖也,而形勞天下也如此。』使後世之墨者,多以裘褐為衣,以跂蹻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謂墨。』」「腓無胈,脛無毛」出自墨子之口,墨者也都以大禹精神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但它究竟是用來描寫禹治理洪水時的勞苦的。



鄧析是被誰殺死的?



  第十五講:「鄧析是鄭國的大夫,這個人經常好辯明概念,常跟子產這樣非常重要的大官辯論。因為他會詭辯,所以子產辯不過他,經常被他辯得張口結舌。於是,子產急了就把他給殺了。鄧析沒有什麼學問傳下來。」



  這段話說鄧析被子產殺死,不十分可信。



  鄧析之死有兩說:一說被駟歂殺死。《左傳·定公九年》:「鄭駟歂殺鄧析,而用其《竹刑》。君子謂子然於是不忠。」杜預註:「鄧析,鄭大夫,欲改鄭所鑄舊刑,不受君命,而私造刑法,書之於竹簡,故言《竹刑》。」一說被子產殺死。《荀子·宥坐》、《呂氏春秋·離謂》、《淮南子·汜論訓》、《說苑·指武》、《列子·力命》皆言子產殺鄧析。此說人多疑之。張湛注《列子》云:「此傳雲子產誅鄧析,《左傳》雲駟歂殺鄧析而用其《竹刑》,子產卒后二十年而鄧析死也。」鄧析與子產並不同時。陳奇猷《呂氏春秋新校釋》:「奇猷案:《左傳》定九年雲『鄭駟歂殺鄧析而用其竹刑,君子謂子然於是乎不忠』,則子然為駟歂之字。疑此上文『子產』皆當作『子然』。」《辭海》「鄧析」條說他「為執政者駟顓所殺」。(「駟顓」當作「駟歂」)怎麼能斷定鄧析是被子產殺害的呢?



  再說,子產殺鄧析,僅僅「因為他會詭辯,所以子產辯不過他,經常被他辯得張口結舌。於是,子產急了就把他給殺了」。看看,作為鄭國執政的子產,不毀鄉校,作風開明,因而受到孔子稱讚,他能這樣胡亂地殺人嗎?要是這樣,子產就不是子產了。



錯認「母嚚」作「母囂」



  第十九講:「他的父親叫瞽叟,就是眼睛瞎了的老人,所以舜的父親是個盲人。而舜的親生母親很早去世,這個瞽叟又娶了老婆。這個繼母,又生了兒子叫象。舜生活的環境,按照古籍的說法叫『父頑、母囂、象傲』。父親非常頑劣,脾氣不太好;繼母非常囂張,非常暴烈;異母弟弟非常悖傲,非常狂傲。」



  「母囂」?不對。



  請看古籍的說法。《書·堯典》:「父頑,母嚚,象傲」。《史記·五帝本紀》:「舜父瞽叟頑,母嚚,弟象傲,皆欲殺舜。」



  兩書的記載都是「母嚚」。



  「嚚」讀yín,愚,惡。《廣雅·釋詁》:「嚚,愚也。」《一切經音義》二二引《蒼頡》:「嚚,惡也。」「父頑,母嚚,象傲」,是說舜的父親頑固不化,繼母愚蠢蠻橫,同父異母的弟弟象也借著父母的威勢,傲慢無禮。



  「『母囂』,繼母非常囂張。」此解,字錯了,讀錯了,也講錯了。



錯讀「妺(mò)喜」作「妹(mèi)喜」



  錢文忠先生在中央台「百家講壇」上多次讀錯字音,也就是念白字。就先從誤讀「妺喜」說起吧。



  今年3月28日播放第二十講:「夏桀寵愛一個妃子,名字叫妺喜。」「妺(mò)喜」卻誤讀作「妹(mèi)喜」。「妺喜」在這一講和下一講中共出現7次,統統都讀錯了。



  臧克和《中古漢字流變》:「妺mò,莫葛切。妺喜,桀妻也。」妺喜,有施氏之女。夏桀攻有施氏,有施氏就把妺喜嫁給桀,為桀所寵。見《國語·晉語一》。《楚辭·天問》作妺嬉,《呂氏春秋·慎大》作末嬉,《荀子·解蔽》、《史記·外戚世家》、《漢書·外戚傳》作末喜。「妺」只在「妺喜」中作人名用字,僅此一見,常被人們誤認作「妹」,也就不足為怪了。



  3月29日,播放第二十一講,講商紂王「活剖比干」。把「比干(gān)」誤讀作「比干(gàn)」。「比干」的「干」不是簡化字,只讀gān。「幹」簡化作「干」,才讀gàn。



  2月15日,播放第九講:「論語者,二十篇,群弟子,記善言。」《論語》的「論」讀lún,一律誤讀作lùn。



  2月22日,播放第十一講,講《周易》時,舉例說孔子的學生問老師:「您也相信這個占卜啊?」「占(zhān)卜」誤讀作「占(zhàn)卜」。「占卜」、「占卦」、「占課」、「占夢」、「占星」的「占」都讀zhān。



  2月28日,播放第十二講,講周公說服召公站在自己這一邊,平定了武庚的叛亂。「召(shào)公」誤讀作「召(zhào)公」。召,音shào,古地名。周初召公奭的封地。



  走上中央台,就要嚴格要求自己,不讀錯字。(平時上講台也不能讀錯字)要不讀錯字,就要常翻翻字典。



從「不恥」與「不齒」說起



  《錢文忠解讀〈三字經〉》一書中尚有一些錯字。先看一個最常見的例子:



  第52頁:「在過去,如果老太太跟著女兒住,假如有兒子的話,這個兒子是抬不起頭的,這個兒子是不恥於人類的。」這裡該用「不齒」,而誤用「不恥」,這是一個常見的錯誤了。「不恥」與「不齒」,記住兩個要點,就可辨析清楚:一是詞義不同。「不恥」的意思是「不以……為恥」。「恥」,意動用法。「不齒」常見的意思是「不與同列」,表示鄙視。「齒」,並列,引為同類,為引申義。二是感情色彩不同。「不恥下問」是不認為向比自己學問少、地位低的人請教是羞恥的,這是褒揚。常見的詞語有「不恥相師」、「不恥最後」、「不恥祿之不夥」。「不齒於人類」是說不與人類同列,甚至說「不齒於人類的狗屎堆」,這是貶斥。



  下面再略舉一些例子。第9—10頁,三次出現「人之出,性本善」,「出」系「初」之誤。第36頁,「黃香,字文」,「文」后脫「強」字。第54頁,「十一歲的小吉翂,為了救父親,趕到京城,不顧生死,到皇宮門口擊鼓鳴冤。」吉翂,母親死時十一歲,擊鼓救父時已十五歲。見《梁書·吉翂傳》。第138頁,「腹有詩出氣自華」,「出」系「書」之誤。第149頁,周幽王,「姓姬,名宮湦」。「湦」系「涅」之誤。第179頁,「王通,寫成一部書,叫《續詩》。」《續詩》當作「《續六經》」。王通作《續詩》、《續書》、《禮論》、《樂論》、《易贊》、《元經》,合稱《續六經》。《續詩》僅是其中一種。第182頁,「《三字經》中的五子,都是先秦諸子百家中的代表人物」。「先秦」兩字應刪。五子中的揚雄是漢朝人,王通是隋朝人。第185頁,「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樂」系「說」之誤。「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記住上句用「說(悅)」,下句用「樂」,就不致錯了。



  「無錯不成書。」這再一次得到證明。當然,上面有些錯誤出版社亦有責任,不能全怪錢文忠先生。



  《三字經》是國學初級讀本,過去是兒童的必讀書,今天仍不失為青少年的優秀課外讀物。這本書言簡而意豐,文約而義奧,兒童琅琅成誦,而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也未必完全讀懂。時代的呼喚,青少年的需要,於是《錢文忠解讀〈三字經〉》橫空出世了。這本書在中央台熱播,便受到普遍而熱烈的歡迎。然書中卻存在一些美中不足的地方。我不自量力,為文加以評析,管窺蠡測之見,或有偏頗不當之處。如能對廣大讀者閱讀這本書有些須幫助,對錢文忠先生修訂這本書有些須幫助,我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299

主題

4210

帖子

1240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40
沙發
jvmpzh 發表於 2009-7-2 12:34 | 只看該作者
學到不少,能記下多少呢?謂之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攜鞋好帖~~吹牛皮的攜鞋!?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96

主題

1019

帖子

4211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211
3
lixixing 發表於 2009-7-3 15:51 | 只看該作者
「轅固生」與「太子」?
  第五講:「她那個時候有一個儒生叫轅固生,也是一個大儒,在教育太子。大儒教育太子當然注重給太子灌輸儒家思想,這就把老太后惹著了。……竇太后就把這個老先生趕到野豬圈裡,讓轅固生跟野豬搏鬥。把大儒逼成斗豬士了。還好,太子一看,自己上了年紀的師傅跟野豬斗怎麼斗得過,趕緊扔了一把劍進去。……」
【李西興按】錢文忠講解的根據,是《漢武大帝》電視連續劇第十五集里的情節。然而即使在電視劇里,轅固生也不是太子的老師啊。
Li Xixing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320

帖子

66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66
4
ly0530 發表於 2009-7-5 17:48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23

主題

4917

帖子

1599

積分

三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599
5
鐵螳螂 發表於 2009-7-21 02:08 | 只看該作者
還得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4 23:5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