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亞洲時報:看不見的長城阻隔中西方之間差距擴大

[複製鏈接]

3萬

主題

3萬

帖子

3萬

積分

版主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3317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藍藍的天 發表於 2009-7-15 14:5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香港《亞洲時報》在線7月14日文章,原題:看不見的中國長城   大多數媒體報道將不會對中國新疆局勢給予全面、平衡的分析。而這一廣闊地區的穩定和發展不僅對中國具有戰略意義,而且也是中亞脆弱平衡的關鍵。烏魯木齊的悲劇性衝突將影響中國在西方的形象。在當前全球金融和經濟危機背景下,北京與西方之間的理解差距正在擴大。扭轉這一趨勢已成當務之急。不過,在通往理解和合作的道路上橫亘著一大障礙:一堵看不見的猜疑、無知和恐懼之牆。

在很長時間裡,中國長城一直是一個孤立和衰落帝國的象徵,其精英跟不上世局變化。而今天出現了看不見的長城,指的是西方未能完全理解中國變化之大,以及它如何導致21世紀世界權力重新分配。對分析家來說,西方對這種新歷史環境的反應遲鈍與中國重返中心位置所引發的巨大轉移之間的落差,乃是困惑之源。在一代人時間裡,中國已有5億人擺脫貧困,到2020年將達到「小康」社會。儘管中國面臨巨大的社會、經濟、政治和地緣政治挑戰,世界1/5人口在30多年裡所取得的進步不容否認。

客觀地講,外界應該承認北京所取得的成就,歡迎這個可靠的夥伴並憧憬美好的將來。然而,外界經常懷疑中國的意圖,附和對中國的謾罵挖苦,一些人甚至想方設法遏制中國的再崛起。

面對西方不能給中國以公正評價,以及在某些情況下西方的敵意行為,一些中國人正在醞釀一種反西方情緒。「憤青」們指責各種形式的西方仇華行為,形成極端和危險的民族主義。如果任其發展,西方和中國就有可能陷入缺乏理解和相互排斥的惡性循環。

西方對中國的普遍偏見不乏例子。在1936年出版的《藍蓮花》中,著名漫畫人物丁丁救了中國人張充仁的性命。之後,兩人之間有一段簡短而有趣的對話。丁丁對張說,「許多歐洲人以為中國人奸詐、殘忍」。這種對奸詐和殘忍的描述解釋了許多針對中國的偏見。不幸的是,進行妖魔化不是個別現象,這一直是西方對中國想當然看法的特徵之一。

「竹幕」已隨著戴高樂1964年承認中國和尼克松1972年訪華而落下,但許多人仍視中國共產黨為鐵板一塊的實體,認為他們不尊重本國公民及其唯一目標是保護其成員的利益。意識形態是這堵無形之牆的一部分。而事實上,中國在經濟上的再崛起、政治變革及社會日益多元化都是彼此密切相關的,並塑造著中國的復興。

位於上海的中國浦東幹部學院,有助於更準確地了解中國政治面貌變化。在這所21世紀的黨校里,意識形態不再主宰一切。相反,學員們思考管理、執政方法和可用於改善百姓生活的世界寶貴實踐。解決問題的技能和案例研究壓倒了理論思辨和教條爭論。這種去意識形態化的努力始於鄧小平時期,並逐漸得到深化,如今在這個人治曾佔主導的國家,法治日益發揮作用。

中國的精英善於接受世界進步,西方即便不能認識到中國文明如何將世界提升到另一層次,至少也應意識到中國這種前所未有的包容性。▲(作者戴維•戈塞特,汪析譯)
有兩種偉大的事物,我們越是經常越是執著地思考它們,我們心中就越是充滿永遠新鮮、有增無已的讚歎和敬畏,那就是我們頭上的星空,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

833

主題

2013

帖子

895

積分

貝殼網友七級

Rank: 3Rank: 3

積分
895
沙發
花落有聲 發表於 2009-7-15 15:31 | 只看該作者
至少也應意識到中國這種前所未有的包容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6 23:2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