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7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從「中國崩潰」論到「同舟共濟」論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09-6-20 20:0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美國《國家利益》季刊主編歐文·哈理斯曾有一段名言:「多少年來,美國人一直很難理性地看待中國。他們總是在要麼浪漫化中國,要麼妖魔化中國之間劇烈搖擺。」在冷戰結束后,美國和西方對中國國家發展「歷史方位」以及國際角色的認知發生了激劇的變化。梳理這些變化,對於我們把握國際形勢和西方國家對華關係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

  1989年「六四」政治風波之後,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掀起一股反華逆流。這些國家的政府及其媒體大肆攻擊中國「侵犯人權」,並預言中國政府很快就會垮台,此即中國「崩潰論」。此後風雲突變,東歐諸國變色,蘇聯垮台解體。美國及西方輿論更是認為「蘇聯的今天就是中國的明天」。

  但是,中國在鄧小平理論指引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深化與擴大改革開放,經濟發展突飛猛進,綜合國力躍升新台階。社會主義的中國不但沒有「崩潰」,反而顯示出愈益強大的生命力。事實擊破了西方「預言家」的荒唐估斷,使其受到歷史的嘲弄。

  儘管如此,一些西方反華勢力不承認也不甘心自己的失敗,以至「中國崩潰論」仍餘波盪漾。在冷戰思維的影響下,他們硬是不顧中國蒸蒸日上發展的事實,硬著頭皮懷疑和否定中國的發展。2000年,美國匹茲堡大學經濟學教授托馬斯·羅斯基先後發表《中國GDP統計出了什麼問題》、《中國的GDP統計:該被警告?》等文章。他自稱研究了中國各省市的經濟統計資料,發現這些資料與中國國家統計局發表的數字資料不符,因而質疑中國經濟增長統計數據的真實性,否定中國經濟連續快速、穩定發展的事實。

  值得注意的是,在廣大旅居美國的華人為中國的發展強大而歡欣鼓舞、揚眉吐氣的同時,有極少數華人數典忘祖,同西方反華勢力沆瀣一氣,往中國臉上抹黑。其中突出的一位是美籍華裔律師章家敦。他於2001年7月出版《中國即將崩潰》一書,宣稱中國國有銀行的壞賬「已經高到不能維持的地步」;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衝擊下,中國的對外貿易將出現逆差;而且由於全球經濟不景氣,對中國的投資也會減少。其結論是,「與其說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還不如說中國正在崩潰」。他斷言,「中國現行的政治和經濟制度最多只能維持5年」,「中國的經濟正在衰退並開始崩潰,時間會在2008年中國舉辦奧運會之前,而不是之後」。章家敦的預言已經落空,但在當時的美國和西方世界卻引起了很大的反響。美國國會甚至為此專門舉行聽證會,許多專家和學者也隨聲附和。

  此後,種種懷疑中國經濟增長的著述不斷出籠。2002年1月,美國《中國經濟》季刊主編斯塔德維爾在其出版的《中國夢》一書中把中國經濟比喻為「一座建立在沙灘上的大廈」。他預言中國將出現大規模的政治和經濟危機,並警告投資者「不要輕易把億萬美元的投資扔進中國這個無底洞」。同年4月1日,美國《時代》周刊也刊登了一篇題為《中國為什麼造假賬?》的文章,稱中國已「被虛浮的數字淹沒」,「在某種程度上,中國作為經濟大國的名聲是建立在純屬虛假的基礎上的」。再后,法國的大證券商里昂證券公司發表報告,稱中國的債務餘額實際上是GDP的1.4倍,為中國政府公布數據的6倍;如果這一趨勢得不到控制,最後可能在中國掀起金融危機。該公司甚至聲稱:「不值得浪費紙張去寫那些顯示中國是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國家的數字,因為中國各級政府都虛報經濟數據,使官方統計數字言過其實。」

  美國經濟學家拉斯穆爾·佩佐夫則預言中國將不可避免地陷入一次大蕭條。他認為,經濟學者在歡呼中國的增長時,沒有意識到中國正在經歷一次膨脹性信貸擴張,其規模讓美國喧囂的20年代相形見絀,而多年的信貸擴張預示著泡沫破滅在所難免。他認為,大部分貸款將變得成本非常高,因為貸款將被以大大貶值了的美元償還,這反過來將加劇中國銀行業日益積累的金融災難。  

  他還預言,中國的泡沫破滅將會在2008-2009年間某個時刻發生,以下幾種情形則可能會成為中國蕭條的觸發點:(1)一場世界範圍的貨幣、銀行或者衍生產品危機;(2)美國的一次衰退;(3)扼制通貨膨脹的措施失靈;(4)中國失去貿易盈餘;(5)一場石油供應危機。從目前國際金融危機形勢的發展狀況來看,這五種情形大約可以說滿足了一半。海外輿論也的確在持續關注中國的出口銳減問題、失業問題、房地產和金融泡沫問題、股市暴跌等問題,這倒是值得引起我們注意和重視的。

  二

  1990年,日本防務大學學者村井友秀在《諸君》月刊上發表《論中國這個潛在的敵人》。自此,「中國威脅論」開始伴隨中國迅速發展的全過程。

  其中,美國費城外交政策研究所亞洲項目主任芒羅於1992年在傳統基金會《政策研究》(秋季號)上發表《正在覺醒的巨龍:亞洲真正的威脅來
自中國》,哈佛大學教授亨廷頓於1993年夏在美國《外交》季刊上發表《文明的衝突?》,成為20世紀90年代初期有關中國「威脅」輿論的代表性言論。

  1995—1996年的「台海危機」在美國國內引發了一場對華政策大辯論,一些人聲稱「中國對台灣海峽的和平與穩定構成威脅」、「香港的回歸意味著自由民主世界將受到專制制度的威脅」等等,使得中國「威脅」的輿論在海外一度迅速擴散。《時代》周刊記者伯恩斯坦和芒羅於1997年2月出版的《即將到來的美中衝突》是當時最有影響的著作之一。

  1998—1999年間,美國拋出《考克斯報告》,炒作「李文和案件」、「政治獻金案」,渲染「中國竊取美國核機密」、「利用華人科學家和學生在美國廣泛搜取情報」、「企圖收買美國政府」等等。作為此一時期的代表作,前中央情報局中國問題專家特里普利特和前共和黨國會對外政策顧問愛德華·廷珀萊克合寫的《鼠年》(1998年)和《紅龍躍起》(1999年),則明確聲稱「中國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重大威脅」。

  2004年以迄,伴隨著有關「中國崛起」問題的討論,有關「中國威脅」的國際輿論出現了新的發展。無論是說中國「搶走美國人飯碗」,還是危言聳聽地稱中國在「收購美國」,更不用說直言不諱地聲稱中國是「戰略競爭對手」,其實質都是認為中國實力增長太快,會對美國等西方傳統大國造成威脅。

  當前的「中國威脅論」除繼續「地緣政治威脅」和「軍事威脅」等老生常談外,已經擴展到所謂的「經濟威脅」、「資源和能源威脅」、「生態環境威脅」、「發展模式威脅」、「文化及軟實力威脅」等更廣泛的話題。對這些論調傾向認同的人群也在各個領域擴散,特別是出現了向普通民眾和決策層兩極蔓延的勢頭,並開始直接影響有關國家的對外政策。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從地域的角度看,有關「中國威脅」的輿論出現了由美、日等西方國家向拉美、非洲國家蔓延的趨勢。此外,出於對鄰國本能的戒心和受美日等西方國家輿論的影響,「中國威脅」的聲音在中國周邊一些國家也仍有一定的市場。

  根據目前國際形勢及輿論形勢的發展研判,「中國威脅論」將伴隨中國的發展而長期存在。中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與和平發展的國家戰略的實踐,終將擊破「中國威脅論」的迷思。中國沒有任何理由因為別人擔心「威脅」而放棄發展。對於惡意的渲染,我們要嚴正批駁;但是對於誤解而產生的恐懼和懷疑,則需要做耐心細緻的工作,有針對性地加強對外宣傳,盡量化解「中國威脅論」的不良影響,努力創造有利的國際輿論環境,維護好中國重要發展戰略機遇期。

  三

  儘管「中國崩潰論」未能絕跡,仍有市場,但這「兩論」並未成為國際涉華輿論的主流。特別是近年來,國際上對於中國的報道和研究正不斷深入、全面,客觀看待中國的聲音在不斷增多,「中國機遇論」等較為理性的觀點相繼出現。

  作為中國近鄰的東南亞地區,由於歷史和自然原因,加
之西方媒體的炒作,冷戰後曾經出現過各種各樣的「中國威脅論」,該地區一些國家還與中國在南海問題上一度頗多齟齬。但近年來,由於中國「睦鄰、安鄰、富鄰」的周邊外交政策和負責任的大國行為,東盟國家逐步認識到中國的發展是機遇而非威脅。「中國機遇論」在前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等領導人的倡導下,正成為東南亞國家官方和媒體的主流聲音。如今,幾乎不可能找到哪位東南亞領導人公開質疑中國的崛起,這與僅僅5、6年前的情況構成鮮明對比。許多東南亞領導人認為,積弱、分裂的中國將損害該地區利益,因而對日益強大、自信的中國抱有更樂觀的態度。東南亞的「中國熱」已取代了「中國恐懼症」。許多家長不再為子女沒進入美國著名大學而苦惱,選擇中國的大學成了更實際的想法。

  同一時期,「中國機遇論」在非洲、拉美也有所體現。2006年8月7日,德國《經濟周刊》題為《新時代》的文章稱:「在非洲歷史上,以經濟投資形式流入的資金首次超過了以發展援助形式流入的資金——許多人認為這是非洲歷史的轉折點。」文章稱,「非洲有史以來首次掌握了自己的命運——而為其創造這一絕佳契機的正是中國人。」2006年9月25日,埃及《金字塔報》刊文說,「中國的崛起改變了世界政治和經濟力量對比。中國將是21世紀有影響的力量,將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崛起的機會。」2006年11月2日,英國《泰晤士報》引述獅子山駐中國大使的話稱:「中國在幫助非洲脫貧方面,比G8做的還要多。」美國《國際先驅論壇報》2006年8月18日引述聯合國秘書長特別顧問傑弗里·薩克斯的話稱:「中國幾乎從不對非洲進行說教,但對非洲的實際幫助卻很大。」 2007年1月8日,墨西哥《宇宙報》的文章引用拉美經委會的話說:「中國進入世界貿易體系對於拉美各國來說無疑是一大福音。」

  「中國機遇論」甚至在發達國家輿論中也有突出表現。不少西方媒體載文認為,中國崛起有利於維持世界和平,有利於實現全球政治穩定。例如,與當時六方會談取得重要進展相應,英國《金融時報》2006年10月10日發表題為《朝鮮這個難題》的社評認為:解決這場核危機,中國的作用非常關鍵。該報2007年2月15日的文章又稱,中國因極力將有關各方拉到談判桌前,「促成各方最終達成一份協議,再次贏得了國際社會的稱讚。」日本《讀賣新聞》2007年2月14日的文章稱:「六方會談之所以能夠通過共同文件,中國作為主席國所進行的會談協調工作是一個重要原因。」美國有名的智庫卡托學會的一份報告時稱,「對中國持批評態度的人忽視了加強中美貿易關係給美國人帶來的巨大好處。美國從中國進口的大多是消費品,它們改善了許多美國人的生活。」針對歐洲、北美和亞太地區知名企業高管的一項調查顯示,世界商業領袖普遍將中國視為各自企業的一次機會。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特別是2008年秋季演化為全球性金融風暴以來,西方國家以及整個世界對中國發展所帶來的機遇有了更深的體會。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沙發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09-6-20 20:07 | 只看該作者
  四

  基辛格曾經說過:「人們常說,如果中國繼續以目前的增長速度發展,中國也將成為超級大國。」基辛格認為:「這是我們的命運,歷史並未說明世界上永遠只能有一個超級大國。而美國並不能阻止其它國家發展成在某些方面類似今日美國這樣的超級大國。」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主導的「中國責
任論」逐步浮出水面。其標誌性的論述是2005年9月21日美國副國務卿羅伯特·佐立克在紐約中美關係國家委員會的晚宴上發表的題為「從成員到責任:中國向何處去?」的演講。其中一段綱領性表述是:「對於美國和世界來說,本質的問題是中國將如何運用其影響力。要回答這一問題,現在是超越對中國在國際體系中的成員資格敞開大門的政策的時候了:我們需要促使中國成為國際體系中負責任的『stakeholder』(中國學者認為「stakeholder」意為 「利益相關者」)。」他總共七次提到了「stakeholder」。可見,「stakeholder」是佐立克傳達美國對華政策新見解、新信息的關鍵。

  佐立克強調「中國有責任去增強使她的成功成為可能的國際體系」。今天的美國已經認識到:如何應對中國的崛起已經成為美國對外政策的核心問題。佐立克開出的「藥方」正是將其執行了30年的「接觸」政策(其實還配合有「遏制」政策)轉變為促使中國成為「負責任的『stakeholder』」的政策,也就是要使中國成為 「負責任的國際體系監護者」。

  美國的「中國責任論」得到其他西方國家的呼應。歐盟表示將謀求「公平和堅定的對華政策」,希望北京意識到,雙方建立戰略夥伴關係也意味著彼此責任的增加;中國必須承擔起與其所擁有的對世界貿易、安全和環境的巨大影響力相匹配的全球責任,「在世界貿易組織和全球貿易體系中展現強有力的領導能力」,甚至「在國際體系中肩負起許多富有挑戰性的責任。」2007年1月,倫敦皇家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維克托·托馬斯發表《2020年,世界將有中美兩個超級大國》一文,並在結尾寫道:「人們需要不斷提醒這兩個超級大國,它們的責任已擴大到整個地球。」  

  從積極的角度看,「stakeholder」明顯地包含有這樣一層意義:美國將承認、接受(不管是情願還是不情願)中國作為大國崛起並在全球事務中發揮更重要而持久的作用的事實。這樣的理論相對「中國威脅論」較為理性和正面。佐立克引述賴斯的話說,「美國歡迎一個自信的、和平的和繁榮的中國,一個珍視其基於與世界其它國家的建設性聯繫而獲得的增長和發展的中國」。

  當然,「責任論」所包含的另一方面深刻內涵同樣值得關注。比如佐立克演講用了將近一半內容講述中國的一些所作所為如何引起美國的「疑慮」,同時「教導」中國如何肩負「戰略責任」以成為「stakeholder」——這些責任包括協助美國處理諸如朝核問題這樣的美國難以處理的「頭疼的問題」的「外交責任」,解決貿易不平衡問題、知識產權保護、人民幣可兌換等領域的「經濟責任」,實現美國式「民主」、「自由」的「政治責任」,增加軍事透明度的「軍事責任」等等。因此這個「責任」論存在著陷阱,包含通過強調「責任」轉嫁矛盾,加重中國發展負擔,牽制、約束中國快速發展的一面。2009年1月,行將卸任的美國財長保爾森還在繼續大談「中國責任論」,稱此次國際金融危機的部分成因是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高儲蓄率導致全球經濟失衡,而充盈的資金又導致美國投資者購買高風險的資產。此外,「責任論」的出現,也並不表明「中國威脅論」等其他各「論」的消失,這些論調將長期共存,有時還會相互轉化。

  五

  美國在對華政策取向上卻長期難以擺脫「遏制」與「接觸」二分法的窠臼。但是,隨著國際格局的演變,美國和西方大國開始逐步學會和適應了一個新興大國正在崛起的事實,他們對中國的認識和判斷的改變也直接導致其對華政策逐步超越「遏制」與「接觸」的二分法格局。自佐利克2005年發表「負責
任的『stakeholder』」演講后,美國及西方國家政要持續「敦促」中國成為一個負責任、建設性、更為融入國際體系的參與者;在一系列問題上要中國出面「排憂解難」,「分擔責任」,其實質就是試圖以現有國際規則「規範」、「管理」中國的發展和影響。所以,「負責任的『stakeholder』」其實也是一種早期版本的「管理中國論」。

  2007年1月22日,美國《時代》周刊題為《中國:一個新王朝的開始》的封面文章全方位評估中國崛起,指出「一個新的王朝已經降臨」,「中國世紀」將是毫無疑義的事實。文章最後稱:「中國朝著世界大國方向的崛起是可以被管理的。這不一定會引發德國和日本當年崛起帶來的恐怖。」在這期雜誌封面,紅色的長城背後,一顆金黃色的五角星正冉冉升起。雜誌內文則用11頁的篇幅詳細報道了正在崛起的中國對世界的影響。作為美國最大的和最有影響的時政期刊,《時代》相當程度上代表著美國甚至西方主流社會的聲音,反映了西方精英對中國崛起的主流看法。《時代》的報道表明,單一的「中國威脅」以及「遏制中國」,已經不再是西方看待中國「時髦辭彙」,取而代之的是「中國的責任」或「中國的崛起可以被管理」之類的字眼。

  同月公布的日本國際經濟交流財團與美國芝加哥全球事務學會共同實施的調查表明,對於在國際社會上影響力日益提升的中國,日本、美國、印度分別只有28%、29%和23%的受訪者認為「應當積極抑制中國影響力的繼續擴大」,比例均不足三成。有72%、65%和40%的人認為「應當加速與中國構築友好的合作關係」。這也表明,渲染和鼓吹「中國威脅論」不是國際輿論的主流,當然,認為中國的崛起是機遇的也還不是主流,對中國崛起前景感到不確定、需要「管理」、「規範」的則為主流。在西方主流輿論中,中國崛起是大勢所趨、是「現在進行時」、是「一個事實」;中西方關係,特別是美中關係將決定21世紀國際格局的發展方向;像對付前蘇聯那樣構築一個以應對中國崛起為中心的全面圍堵戰略,既不現實,也不可取,現實的選擇還是「合作並管理者」。美國與中國舉行戰略對話和戰略經濟對話,既是中美兩國交流機制深化的一種重要舉措,同時也是美國試圖運用國際制度「約束中國」的一種嘗試和標誌。對此,中國應有清醒的認識並妥善應對。

  六

  「同舟共濟論」已經有了一段時間的輿論鋪墊。2008年5月, 經濟學家伯格斯騰建議,美中戰略經濟對話機制應該進一步升級為「領導世界經濟秩序的兩國集團格局」。此後,經濟史學家尼爾·弗格森提出了「中美國(共同體)」(Chimerica)這樣一個「新概念」,認為中美兩國已走入「共生時代」
。2009年1月,在中美建交30周年紀念活動上,布熱津斯基說,美中之間建設性的相互依存是全球政治和經濟穩定的重要根源,現在需要全力推進一種非正式的「兩國集團」。基辛格在此期間也發表了類似的觀點。「兩國集團」論是一種誇張,但上述說法實際上提出了中美「同舟共濟論」。

  「同舟共濟論」出現的基本背景是2007年以來持續惡化的美國「次貸」危機以及迄今仍在加劇的國際金融危機。美國經濟以及整個西方經濟,正在出現幾十年來從未有過的嚴重衰退。儘管包括美國前財長保爾森在內的一些政要企圖將國際金融危機的責任推給中國,指責中國操縱人民幣匯率,但美國政府認為要應對和解決這場金融危機,離不開美國同中國的合作。正是基於這種認識,美國國務卿2009年2月13日在紐約亞洲協會發表講話,正式用了「同舟共濟」這一成語來形容中美密切難分、深度互相依存的經濟關係。她說:「所蘊含的智慧在今天仍將為我們提供指導。」此後不久,希拉里在訪華期間接受中國記者採訪時再次表示:「我們需要共進退,我們確實要同舟共濟。好在我們步調一致,正在划向彼岸。」

  希拉里訪華取得重要成果。雙方在會談中將注意力集中在穩定全球經濟和應對氣候變化等務實色彩濃厚的問題上。雙方都表示,美中在人權問題上的分歧不應妨礙兩國就金融危機和氣候變化等重要問題進行合作。希拉里說:「我們必須繼續向中國施壓……但這不能與全球經濟危機、氣候變化和安全危機等問題混為一談。我們必須就上述問題開展對話,從而達成諒解與合作。」隨著中國經濟因美國經濟低迷而受到衝擊,希拉里還特別希望讓中國放心,說中國所持有的大量美國國債和其他債券仍是一種好的投資。她強調說:「我非常讚賞中國政府對美國國債一如既往地保持信心。我認為這種信心是有充分理由的。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美國和中國會復甦,而且我們將一起引領世界的經濟復甦。」

  同時,雙方還就日後中美兩國舉行更高層對話機制達成原則性共識。希拉里對中美之間新的對話框架的表述從原來的「戰略經濟對話」,改為「戰略與經濟對話」。中美兩國政府之間,過去有兩個固定的對話機制:一個是由美國財長和主管金融的中國副總理主持的財金部門定期進行的「戰略經濟對話」,另一個是副外長級的「戰略對話」。這次希拉里提出的新機制獲中方原則同意,一個「與」字的增加,把經濟和金融以外的戰略性議題,也提升到部長級定期對話的層次上來,形成「戰略對話」與「經濟對話」高層定期對話并行的「雙軌制」,實質上提升了對話層次。希拉里表示,胡錦濤與美國總統奧巴馬4月在倫敦會晤時將宣布「戰略對話」的具體形式。   

  希拉里的「同舟共濟論」也集中反映了奧巴馬政府的務實主義政策主張。這既包含了奧巴馬政府希望「深化和擴大」美中關係的長遠目標,也是美國擺脫金融危機困境而作出的明智選擇。

  對於美方的「同舟共濟論」,中國給予了積極的回應。溫家寶總理評價說,世界正面臨金融危機的嚴重影響,他非常欣賞希拉里引用「同舟共濟」這一中國成語來表明所有國家都應和平相處,一起渡河,因為大家同在一條船上。他甚至表示中美之間不僅要「同舟共濟」,更要「攜手共進」。

  「同舟共濟論」的出現為美國和西方重新認識中國、重新定位中國,提供了一個超越過去一些基本理念的新標尺,這對改善國際涉華輿論有重要意義。但這並不表明中美之間的矛盾因此而消除。雙方帶有根本性質的對立因素依然存在。因為奧巴馬不會改變美國對華接觸合作加防範遏制的既定政策,只不過由於時遷勢變,其對華遏制的一面可能有所弱化,合作的一面將會加強。中美關係今後仍將起伏變化,在曲折中發展。


來源:《國際問題研究》  2009年第3期

作者:劉明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

主題

1249

帖子

263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63
3
外賣郎阿笨 發表於 2009-6-20 21:02 | 只看該作者
老戴,我想和你同舟共濟,同床共枕,同病相憐,同聲高歌-----我們的中華大家庭!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98

主題

4821

帖子

4770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770
4
海外憤青 發表於 2009-6-20 21:37 | 只看該作者
阿笨啊,你這孩子不學好,可就沒出息了。你這風格,論壇里只有零下三度可比,莫非你們是師徒?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

主題

1249

帖子

263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63
5
外賣郎阿笨 發表於 2009-6-20 21:47 | 只看該作者
憤青啊,我對「同舟共濟」這個詞,有過敏症。

這個詞的含意,是把你的家變成我的家,你的床變成我的床,你的碗我拿起來吃。

同理,我的房子給你住,我的花園任你踩踏。

這就是同舟共濟!

襲來力跑到中國去忽悠「同舟共濟」時,表明美國政壇人物為了利益墮落的醜惡嘴臉,去矇騙中國人付出自己的血汗。

如果上述概念你能夠接受,我將在適當的時候,和你「同咒共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98

主題

4821

帖子

4770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770
6
海外憤青 發表於 2009-6-20 22:24 | 只看該作者
憤青啊,我對「同舟共濟」這個詞,有過敏症。

這就是同舟共濟!

襲來力跑到中國去忽悠「同舟共濟」時,表明美國政壇人物為了利益墮落的醜惡嘴臉,去矇騙中國人付出自己的血汗。

如果上述概念你能夠接受,我將在適當的時候,和你「同咒共妓」
外賣郎阿笨 發表於 2009-6-20 21:47
如果你這麼說,我頂你此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2

主題

1461

帖子

311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11
7
零下三度XII 發表於 2009-6-21 02:08 | 只看該作者
阿笨啊,你這孩子不學好,可就沒出息了。你這風格,論壇里只有零下三度可比,莫非你們是師徒?
海外憤青 發表於 2009-6-20 21:37

我風格咋的?我一臉諂媚,像老雜貨一樣抱著黨的臭腳猛舔,就是你喜歡的風格了?呵呵,我做不到啊。這活兒你還是找老雜貨去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2

主題

1461

帖子

311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11
8
零下三度XII 發表於 2009-6-21 02:09 | 只看該作者
憤青啊,我對「同舟共濟」這個詞,有過敏症。

這個詞的含意,是把你的家變成我的家,你的床變成我的床,你的碗我拿起來吃。

同理,我的房子給你住,我的花園任你踩踏。

這就是同舟共濟!


襲來力跑到中國 ...
外賣郎阿笨 發表於 2009-6-20 21:47

這不是共慘主義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27 06:2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