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4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大陸的第一批簡體字85%由國民黨政府統治大陸期間所發布.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9-6-13 10:5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新鮮人 於 2009-6-14 03:29 編輯

本帖最後由 76老a 於 2009-3-23 13:56

中共全國人大前副委員長許嘉璐昨天抵台,他這次以世界漢語教學會會長身分來台參訪,創退休中共國家領導人來台先例;日前表示想很來台灣的中共總理溫家寶,退休後是否會依此模式來台?許嘉璐說,「時機沒到」。

許嘉璐表示:「我知道溫家寶想要來台灣,人同此心,我完全能理解。豈止是溫家寶,哪位副總理不想來?你問大陸哪個人不想來(台灣)?」他說:「他們(指溫家寶等人)不能來台灣,是受限於身分,以及當前的情況,馬英九先生不是說嗎?是時機沒到,將來總會到的,這需要積極的促進和有耐心等待,相信早晚有一天他們會可以來的。」

談到世界金融危機,他認為,對兩岸都造成傷害,他憂慮的是,兩岸共同面對這問題時,能做到什麼程度?如果彼此優勢互補,兩岸關係就能因此增進。

身為漢語學家,對於近年來大陸熱議的繁簡體字之爭,他指出,「簡體字並非大陸獨創,是國民政府時期,就下令實施的文字」;繁簡體字的問題,實際上是兩岸間沒有溝通好,「容易吵起來」。

他強調,五○年代後大陸實行的簡體字,第一批有八成五的文字,是繼承三○年代國民政府的政策內容;另外一成五的簡體字,源自於大陸學者根據古書和碑刻文上所遺留的簡體字而創造。

面對全球「漢語熱」現像,許嘉璐認為,到本世紀後半葉,漢語和中華文化應該會與西方語言和文化,扮演同等重要的角色。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5c6b130100camh.html

1935年8月民國時期的簡體字教材


76老a 發表於 2009-3-23 13:54

漢字簡化史

1909年(清宣統元年),鼓吹俗體字的《教育雜誌》創刊,陸費逵在創刊號上發表《普通教育應當採用俗體字》。

1920年2月1日,錢玄同在《新青年》上發表《減省漢字筆畫的提議》。

1922年,錢玄同等人提出一套具體的簡化方案,其中提出8種簡化策略,第一次系統提出漢字簡化方法。

1923年,胡適在《國語月刊·漢字改革號》的《卷頭言》中說:「語言文字的改革絕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然而「中國的小百姓不但做了很驚人的文法革新,他們還做了一件同樣驚人的革新事業:就是漢字形體上的大改革,就是『破體字』的創造與提倡」。

1928年,胡懷深的《簡易字說》出版,這是為簡化漢字服務的最早的資料專書。

1930年,劉復、李家瑞的《宋元以來俗字譜》、卓定謀的《章草考》、陳光堯的《簡字論集》等出版。

1931年,徐澤敏的《常用簡字研究》出版。

1932年,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編的《國音常用字彙》出版,收入了宋元以來的大多習用簡體字。

1934年1月,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第29次常委會通過了錢玄同的《搜采固有而較適用的簡體字案》,呈請教育部施行。

1934年,杜定友的《簡字標準字表》出版。徐澤敏的《550俗字表》發表。

1934年,錢玄同又一次向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提出《搜采固有而較適用的簡體字案》。

1935年2月24日,上海《申報》首先刊載《手頭字之提倡》的新聞報導,同時發表了《推行手頭字緣起》和《手頭字第一期字彙》。手頭字運動由蔡元培、邵力子、陶行知、郭沫若、胡愈之、陳望道、葉聖陶、巴金、老舍、鄭振鐸、朱自清、李公朴、艾思奇、郁達夫、胡蜂、林漢達、葉籟士等200位當時文化教育界知名人士以及《太白》《文學》《譯文》《小朋友》《中學生》《新中華》《讀書生活》《世界知識》等15家雜誌社共同發起。《手頭字第一期字彙》所收的300字大部分被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教育部頒布《第一批簡體字表》所採用。

1935年8月21日,中華民國教育部發布第11400號部令,正式公布《第一批簡體字表》,採用了錢玄同所編《簡體字譜》中2400字中的324個,在當時又稱「手頭字」,這是政府第一次大規模推行簡化漢字


8月22日教育部制定公布了《各省市教育行政機關推行部頒簡體字辦法》。

1936年2月5日教育部奉行政院命令,訓令「簡體字應暫緩推行]

1936年10月容庚出版了《簡體字典》,並且在燕京大學開設簡體字課加以試驗。

1937年5月字體研究會發表了《簡體字表》第一表。


1949年10月10日,中國文字改革協會成立。

1950年8月9日,教育部社會教育司舉行簡體字的研究選定工作座談會,商定了選定簡體字的四條原則:

   1. 整理選定已經通行的簡體字,必要時根據已有簡體字的簡化規律加以適當的補充;
   2. 所選定、補充的簡體字,以楷體為主,間或採取行書、草書,但必須注意容易書寫和便於印刷;
   3. 簡體字的選定和補充,以最常用的漢字為限,不必為每一繁難的漢字製作簡體;
   4. 簡體字選定後,由中央教育部報請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公布實行。

中央教育部社會教育司根據上述原則編製了《常用簡體字登記表》。選定原則主要提出了「選定簡體字應該遵循約定俗成的原則」和「只有少數楷化的草書簡體可以採用」等意見。

中央教育部社會教育司重新考慮了簡體字的選定原則,決定完全根據「述而不作」的精神選定簡體字,並適當注意縮減通用漢字的數目,把異體或可以相互通用的字盡量合併。於1951年擬出《第一批簡體字表(初稿)》

1952年2月5日,在中央教育部的籌劃下,由中國文字改革協會改組合併其他機構組成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

1952年3月25日,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成立漢字整理組。漢字整理組重新確定了編製簡化字方案的四條原則:

   1. 已有通行簡體的字,以述而不作、不另造簡體字為原則。但無通行簡體而筆畫較多的常用字不妨另找簡體;
   2. 簡體字以印刷體為準,其構造宜注意與手寫體相近。偏旁簡化可以類推;
   3. 異體字有本組另行處理,代用字暫不入本表;
   4. 簡體字表公布時,以簡體字為主,附註繁體。排列按起筆丶一丨丿乛的次序,首筆相同視次筆,另附由讀音檢簡字及由繁體檢簡字的兩個檢字表。

1952年下半年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漢字整理組擬出《常用漢字簡化表草案》第一次稿,收比較通行的簡體字700個。毛澤東閱該稿後指出:擬出的700個簡體字還不夠簡。做簡體字要多利用草體,找出簡化規律,作出基本形體,有規律地進行簡化。

1953年10月1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設立了中央文字問題委員會。

1954年10月8日,由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改組,經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批准設立國務院直屬機構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

1954年11月30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第一次常務委員會議決定對《常用漢字簡化表草案》第五次稿再作必要的修改。編成《漢字簡化方案草案》(798個簡體字、擬廢除的400個異體字、251個手寫體漢字簡化偏旁)。

1955年1 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教育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中華全國總工會發出聯合通知,印發《漢字簡化方案草案》30萬份,徵求意見。自《漢字簡化方案草案》發表至同年7月的半年多時間裡,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共收到各界群眾的來信和意見書5167件,全國參加討論的人數達20萬,其中讚成《漢字簡化方案草案》的人數佔97%(《當代中國的文字改革》,當代中國出版社,1995)。

1955年7月13日,經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提議,國務院設立漢字簡化方案審定委員會。

1955年9 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擬出《漢字簡化方案修正草案》,刪除了原草案中的《擬廢除的400個異體字表草案》和《漢字偏旁手寫簡化表草案》,簡化字由原草案的798個調整為512個,增收了56個簡化偏旁。決定將異體字不放在簡化方案中解決,擬定了《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草案》。

1955年10月15日至23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和教育部聯合召開了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在會議中,修改了《漢字簡化方案修正草案》中的19個簡化字,取消了一個簡化偏旁。會議一致通過了《漢字簡化方案修正草案》和《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草案》。會後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根據會議的決議對《漢字簡化方案修正草案》作了調整,簡化字的字數由512個增加到515個,簡化偏旁由56個減少到54個。修改後的草案經國務院漢字簡化方案申請委員會審定。

1955年公布《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

1956年1月28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23次會議通過了《關於公布〈漢字簡化方案〉的決議》。

1956年1月31日《人民日報》全文發表了國務院的《關於公布〈漢字簡化方案〉的決議》和《漢字簡化方案》。法定的簡化字在現今中國大陸地區取得了「正體字」的地位。

1964年2月4日,國務院同意了1964年1月7日的「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關於簡化字問題的請示」的報告,發布了《國務院關於同意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簡化字問題的請示的通知》。

1964年5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出版了《簡化字總表》。
「產量翻幾番」。其中「量」和「翻」等過度於簡化為同音字「兩」和「反」己取消。

1977年12月20日,公佈《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稱為「二簡字」。

1986年6月24日,國務院發出《國務院批轉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關於廢止《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和糾正社會用字混亂現象的請示〉的通知》,宣布廢除「二簡字」。

1986年10月10日重新發表《簡化字總表》(共收2235個簡化字)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沙發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9-6-14 07:5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新鮮人 於 2009-6-15 02:20 編輯

我國文字從古代的象形文字發展到今天的漢字,中間是經過多次變化和改革的;但是歷代的改革幾乎都是兼收並蓄的,以致使漢字越積越多。當前我國文字之多是非常驚人的,比較常用的《新華字典》就有10000多個漢字;1990年出版的《辭海》有14872個漢字;1716年編撰的《康熙字典》有47035個漢字;郭沫若生前曾根據日本朋友的估計,我國大約有60000多個漢字;1994年出版的《中華字海》有87019個漢字(其中重複字320個);近來,據日前通過專家鑒定的北京國安資訊設備公司漢字字型檔,收入有出處的漢字91251個。專家 說,這是目前收入漢字最全的字型檔。
        其中一級適用漢字21303個,包括國家標準提出的漢字、我國古今近1200個姓氏6699個漢字和當前鄉村一級的地名專用字;二級適用漢字36581個,包括古今權威字典中音、義具全的漢字和十三經、二十四史等的古籍用字;三級備用漢字33367個,包括罕用字、異形字、音義未詳字等。尚不包括雜書野史和各地地方志、名人筆記等自造漢字;還有正、草、隸、篆不同寫法的異體字、同義字等。單據《說文解字》中就有別體字147個。有人估計實際漢字約在10萬個以上;也有人估計在120000個以上;我國究竟有多少漢字至今尚沒有定論。

中國大陸地區簡體字也僅2200多個. 還是繁體字多.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3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9-6-15 02:30 | 只看該作者
說明一下第一批簡化字的具體簡化方法
漢字簡化的方法是以錢玄同在1922年提出的方法為基礎的,共有七種:      
1、採用比畫簡單的古字。如「從-從」、「眾-眾」、「禮-禮」、「無-無」、「塵-塵」、「雲-雲」等等,這些字都見於《說文解字》,比繁體字更符合「六書」,有的繁體字反而是寫錯了的(參見前文)。      
2、草書楷化。如「專-專」、「東-東」、「湯-湯」、「樂-」樂、「當-當」、「買」-買、「農-農」、「孫-孫」、「為-為」等。      
3、用簡單的符號代替複雜的偏旁。如「雞-雞」、「觀-觀」、「戲-戲」、「鄧-鄧」、「難-難」、「歡-歡」、「區-區」、「歲-歲」、「羅-羅」、「劉-劉」、「齊-齊」等。      
4、僅保留原字的有特徵的部份。如「聲-聲」、「習-習」、「縣-縣」、「醫-醫」、「務-務」、「廣-廣」、「條-條」、「鑿-鑿」等。      
5、原來的形聲字改換簡單的聲旁。如「遼-遼」、「遷-遷」、「郵-郵」、「階-階」、「運-運」、「遠-遠」、「擾-擾」、「猶-猶」、「驚-驚」、「護-護」等。  6、保留原字輪廓。比如「龜-龜」、「慮-慮」、「愛-愛」等。      
7、在不引起混淆的情況下,同音字合併為簡單的那個字。比如「里程」的「里」和「裡面」的「里」合併,「面孔」的「面」和「麵條」的「面」合併,「皇后」 的「后」和「以後」的「后」合併,「憂鬱」的「郁」和「鬱鬱蔥蔥」的「郁」合併。這些合併在現代文中不會引起詞義的混亂,簡化字的使用者從未感到不便,反而是些從未用過簡化字的人在那裡想當然地杞人憂天。      
有幾個常用字特別值得一提:「龜」字,繁體近二十筆龜,簡直是一筆一畫在畫一隻龜,難寫(我至今不知其正確筆順、筆畫),難記(經常閱讀繁體字書籍的尚且我認得寫不得,何況小學生),簡化后保留其輪廓,僅剩七筆。「憂鬱」的「郁」,繁體多達二十九筆鬱!寫法極其複雜,也很難記,據說有一次漢學會議上有人靠寫出這個字贏得一片掌聲,簡化后以「蔥鬱」的「郁」代替,僅八筆。「吁」繁體字多達三十一筆籲,也極難記住寫法,簡化后改為「口」形「於」聲的形聲字,好記得很,且不過六筆。「釁」的繁體字二十六筆釁,寫法也相當古怪,明白了其字源也未必能記得其寫法,簡化后僅十一筆。這些都是人人必須記得的常用字,想當初學繁體字的小學生光記這幾個字就不知花了多少精力,而用簡體字的人不費吹灰之力就把它們記住,難怪有人對簡體字大為不滿——他當初的心血簡直是白費了。繁體字動則十幾、二十幾筆,而簡體字平均七八筆,不僅書寫快速,對於計算機用字也極其方便。要把一大堆二十幾筆的字一個個都塞進十六針的字型而又不相混淆恐怕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所以現在大家使用的免費字體,簡體是漂亮的宋體,而繁體卻什麼體也不是,就象小孩描出來的。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33

帖子

7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7
4
維民所止 發表於 2009-6-15 22:00 | 只看該作者
54糞青們主導的簡化漢字運動是中國文明失敗論的產物

蔡元培:「漢字既然不能不改革,盡可直接的改用拉丁字母了。」
瞿秋白:「漢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齷齪最惡劣最混蛋的中世紀的茅坑。」
魯迅: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呂叔湘:「現在通行的老宋體實在丑得可以,倒是外國印書的a,b,c,d,有時候還倒真有很美的字體呢。」
毛澤東:「走世界共同的拼音化道路。」
中國語文學界的宗師們:「電子計算機是漢字的掘墓人!」

聰明的中國人,加油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33

帖子

7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7
5
維民所止 發表於 2009-6-15 22:02 | 只看該作者
54糞青們主導的簡化漢字運動是中國文明失敗論的產物

文化復甦當從漢字起步

朱大可:文化復甦當從漢字起步



漢字元碼是古文化核心密碼(代碼)的奇妙結晶,簡潔地描述自然場景、生活方式和事物邏輯,傳遞了古代文明的基本資訊,儼然是日常生活的生動鏡像,例如「閒」字表達休息時開門賞月的詩化意境,而「愁」字則暗示農民在秋季為即將過冬而愁苦的心情。人們至今仍能從數千年前造字者的邏輯里,發現當下生活的相似面貌,由此產生跨越時空的愉悅。漢字就此維繫了中國文明的自我延續性。



漢字同時也是解碼古文明的密匙。例如,「蜀」字里早已蘊藏「縱目族」的造型密碼,但該密碼直到三星堆青銅器出土才被確認。此外,正是藉助漢字我們才獲知,「堯」是大地(土)之神,而「秦」是集體事禾的農人,「越」是執鉞奔行的戰士,如此等等。漢字譜系,就是反觀中國歷史的最精確的櫥窗。



漢字所包含的東方思維方式——具象、隱喻(象徵)和會意(指事),是中國文化及其傳承的核心。這種思維形態被熔鑄在漢字里,令其成為種族靈魂的載體,以及最重要的民族精神資源之一,應被視為中國人的第一發明,其價值遠在「四大發明」之上,卻不僅被李約瑟所忽略,還因文字改革而遭到嚴重毀損。



百年以來,漢字始終面對著被消滅的危機。陸費逵、錢玄同首倡「拉丁化」,瞿秋白怒斥「漢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齷齪最惡劣最混蛋的中世紀的茅坑」,還有人高調痛批「漢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和「勞苦大眾身上的結核」。絕大多數蘇聯乃至西方漢學家,都視漢字為落後的象形文字。本土激進知識分子的「漢字拉丁化」倡議,獲得了來自全世界的響應。



這場文化喧囂終於在1956年成為現實。從1月份起,僅兩個月時間,《漢字簡化方案》、《漢語拼音方案草案》、《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和《關於掃除文盲的決定》就傾巢而出,其中拼音方案的目標,是推動掃盲識字運動,待時機成熟后再廢漢字以代之,而簡化字則是漢字被取代前的過渡形態。但這種簡體字方案,正是急功近利年代的畸形產物。就在簡體字方案出台後不久,經濟大躍進便盛行於中國,跟文化冒進浪潮呼應,儼然一對親密無間的孿生兄弟。



簡體字推行者聲稱,簡化字減少繁體字筆劃,加快書寫速度,減少繁體字數量,降低認讀難度,由此為掃盲開闢了意義深遠的道路。但歷史事實恰恰相反,儘管簡體字掃了長達半個世紀的盲,但中國大陸的文盲比例,卻仍遠高於繁體字的港澳台,這個有力的「實驗證據」,令「簡化字掃盲論」成為一紙笑話。



部分中國文字確有過於繁複之弊,如「龜」字多達17划,不利於學習書寫,需要作適度簡化,而1956年的方案,也提供了部分簡化成功的案例,如「禮」、「塵」、「從」、「眾」和「壘」等字。但就整個方案而言,簡化的數量和程度都已越出合理邊界,以致傳統漢字及其文化密碼都遭受重創。



以中國之「國」為例,繁體「國」字包含著明確的國土定義:將一個區域用圍牆圈定起來,便是國家。其字形以會意兼形聲方式構成,包含著最簡潔明快的文化密碼,簡化為「國」之後,以圍牆包裹一「玉」,空間體量發生急縮,可以解釋為盒子,而跟民族國家之「國」失去語義關聯。「中華」之「華」,是枝繁葉茂之象,要是簡化成「花十」,仍有花繁樹茂之意,符合傳統的會意原則,但簡化方案卻將其弄成「化十」,丟失了會意的智慧與神韻,令原有語義蕩然無存。「漢」字描述水澤草木豐茂之象,被「又」旁取代后,也變得毫無意義(「又」形濫用,正是簡體字的一大弊病)。這種文字亂象,從國名開始,一直擴散到民族記憶的深處,成為引發文化衰敗的符號種籽。



在古文明信息、東方感性邏輯及其本土精神結構的解構上,簡體字無疑扮演了推波助瀾的角色。它製造古代典籍的閱讀障礙,並阻止了自然有效的文化傳承。但另一方面,簡體字也意外地暴露出某種社會預言的特異功能。「陸」的疊土形被改為「擊」而成「陸」,恰好象徵著多年來人們互相攻擊的階級鬥爭怪象;「愛」字慘遭剜「心」之痛,成了社會日益「愛而無心」的深刻讖語。這種狀況在消費時代並未獲得改善,反而變本加厲起來。簡體漢字猶如精密的寓言,預見了社會道德狀態的劇變。



正是由於這個緣故,文化復甦(有人稱為「文藝復興」)已經成為中國公眾的急切願望。而要推進這一修復運動,必須首先糾正簡體字方案遺留的弊端。在我看來,應當舉行公共投票以決定是否恢復繁體字,而在此之前,採取下列過渡性舉措,乃是古文字拯救的當務之急:1、倡導繁簡共存的原則,字典和公共空間的文字標識,應採用繁簡雙書加漢語拼音的形式,電腦輸入法應當提供繁簡字輸入的自由轉換功能;2、要求從小學生開始就「書簡認繁」,大學中文、歷史等相關專業學生則必須學會繁簡兩書;3、以審慎的態度重審簡體字方案,對錯誤的簡化進行局部修正和復原。惟其如此,繁體漢字才不至於淪為慘遭遺棄的「歷史文化遺產」。

(原載《中國新聞周刊》2008年1月,發表時因篇幅限制有所刪節,本博發表的是為刪節版)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33

帖子

7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7
6
維民所止 發表於 2009-6-15 22:04 | 只看該作者
部分中國文字確有過於繁複之弊,如「龜」字多達17划,不利於學習書寫,需要作適度簡化,而1956年的方案,也提供了部分簡化成功的案例,如「禮」、「塵」、「從」、「眾」和「壘」等字。但就整個方案而言,簡化的數量和程度都已越出合理邊界,以致傳統漢字及其文化密碼都遭受重創。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49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3113
7
大千世界 發表於 2009-6-16 05:3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大千世界 於 2009-6-16 05:33 編輯

看看失朱大可為為何許人物

道德底線的中國文人--看朱大可為亂倫版"沙家浜"叫好 [ 羅化生 ] 於:2009-06-04 16:30:22
問朱大可:道德轉型還是道德毀滅?

朱大可先生有一篇得意之作
鏈接出處
為「阿慶嫂」的道德轉型鼓掌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2228990

朱大可為阿慶嫂的什麼樣的道德鼓掌呢,就是為阿慶嫂轉型為一個與胡傳魁和郭建光私通的風流女子而鼓掌

因為有一個作者別出心裁,把沙家浜的故事改編成為三角戀的故事(阿慶嫂與漢奸胡傳魁和抗日英雄郭建光私通),結果遭到了批判,甚至被人威脅著要上法庭,朱大可先生是一位著名的「文學評價家」啊,現在他就要拿出他的深刻的思想來為人家辯護了


為什麼呢
朱大可先生說:
1,你們這是佔領「道德正義」有利地形的行為

2,這樣改編更符合人性---即人的本來面目,朱大可先生問道:一個渾身洋溢著情慾的粉紅色阿慶嫂和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紅色阿慶嫂,究竟哪個更符合人的本來面目?
緊接著朱大可先生對文革時期的樣板戲進行了一番批評:

終結樣板戲神話,這些舉措無疑都應贏得公眾的掌聲。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在鼓吹沒有信仰的文化,恰恰相反,我們需要在一種自由、自尊和自主的前提下重建理想主義的殿宇。但「樣板戲」根本不能提供這種道路,它所塑造的「高大全」人物不過是些虛假空洞的符號,其功能就是誘導民眾放棄人性化的真實生活。
問題在於維護國家的尊嚴是不是一個公民的應該有的最基本的信仰?如果沒有了國家,又哪裡有自由,自尊,自主?
而把阿慶嫂篡改為一個與漢奸私通的風騷女子,把一個原本被賦予了抗日英雄意義的文學人物篡改為一個私通漢奸的蕩婦,那麼還有什麼道德底線不能突破的
連最基本的道德底線都突破了,朱大可先生還鼓吹什麼信仰呢?
朱大可先生問:「為什麼《大話西遊》平安無事,而小說《沙家浜》卻慘遭圍剿,究其原因,不就在於它「修理」了一下「革命樣板戲」嗎?」
大話西遊僅僅是篡改了一個神話,這沒有太多的問題,但是沙家浜的那種改編法是什麼?是一種對歷史價值觀的徹底顛覆,難道朱大可先生不明白?

朱大可先生還引用魯迅在《論雷峰塔的倒掉》文章中的話--- 「莫非他造塔的時候,竟沒有想到塔是終究要倒的么?活該。」

朱大可先生應該明白的是他現在鼓吹的不是雷峰塔的倒掉,而是道德基石的毀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49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3113
8
大千世界 發表於 2009-6-16 05:37 | 只看該作者
魯迅沒有朱大可這樣的孩子

   朱大可在肆意詆毀、栽贓魯迅先生之後,搖身一變,接受新聞周刊的採訪時聲稱「我就是魯迅的孩子」--見《新聞周刊採訪朱大可:我就是魯迅的孩子》。
   
   僅僅幾天前,朱大可還在《仇恨政治學初階:「恨語」里的鞭子意象》里對魯迅先生肆意攻擊、栽贓和陷害,現在又自稱是「魯迅的孩子」,擺出一幅舉世無雙的文化弒父的裝逼造型,實在是令人作嘔。
   
   在下流無恥地誣衊魯迅先生和劉和珍關係曖昧,被方舟子以切實的證據戳穿之後(見《淫者見淫--評朱大可<殖民地魯迅和仇恨政治學的崛起>》),自稱讀過《魯迅全集》的朱大可除了繼續對魯迅先生進行人身攻擊外,更加強調對魯迅後期思想所謂「仇恨」的批判,認為:「魯迅那種人身攻擊方式,為世紀下半葉的暴力話語,提供了激進的榜樣和道德合理性。這方面我有深切的教訓。我不是完人,我惟一能做的就是不斷自我調試——一方面保持文化批判的力度,一方面避免人身攻擊。這是一種平衡遊戲。我時常感覺自己像一個體操運動員,艱難地行走在話語的鋼絲上。」

   
   老實說,朱大可的鋼絲走得非常糟糕----對魯迅除了捕風捉影的栽贓和陷害,一點乾貨也拿不出來,所謂高長虹、胡適、胡適、施蟄存等文化名人因魯迅而受批判成為政治犧牲品的無恥謊言業已被徹底揭穿(見《文化小丑朱大可》)。
   
   作為「魯迅的孩子」,朱大可表示:「我們不僅要向魯迅學習批判精神,也要向冰心學習博愛,而在終極的意義上,愛才是支撐社會生長的偉大支柱。」
   
   一個讀懂魯迅先生的人,都知道在先生犀利的語言背後,隱藏著一顆悲憫、哀痛的心,所謂「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即使被誤解與利用,魯迅對國家和民族的熱愛依然始終不渝,從未放棄過對封建道德和文化的批判。魯迅先生的仇恨,是對傳統文化「吃人」部分的仇,是對國人麻木不仁的恨----這是魯迅先生作為中國文化豐碑,留給華夏子孫最寶貴的精神遺產,代表了中國知識分子「博愛」的最高境界,文化小丑朱大可之流無法理解,但先生光明磊落,哪裡是小人能夠詆毀得了的呢?
   
   朱大可還引用陳丹青「我們這代人歡喜魯迅,其實是大有問題」,證明自己愚不可及的魯迅後期思想以仇恨為主的觀點--不知道他是裝傻還是真傻,他難道看不出來陳丹青對魯迅的熱愛和崇敬之情,斷章取義到了這個地步?陳丹青最近發表的演講《魯迅是誰》,極言魯迅之被政治的、文化的、思想的曲解、誤讀和遺忘,語調沉痛、哀婉,一片赤子之心日月可鑒!
   
   朱大可就別謬托知己了,而魯迅先生也沒有你這麼下流的孩子。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33

帖子

7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7
9
維民所止 發表於 2009-6-16 22:01 | 只看該作者
8# 大千世界

54糞青們主導的簡化漢字運動是中國文明失敗論的產物

蔡元培:「漢字既然不能不改革,盡可直接的改用拉丁字母了。」
瞿秋白:「漢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齷齪最惡劣最混蛋的中世紀的茅坑。」
魯迅: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呂叔湘:「現在通行的老宋體實在丑得可以,倒是外國印書的a,b,c,d,有時候還倒真有很美的字體呢。」
毛澤東:「走世界共同的拼音化道路。」
中國語文學界的宗師們:「電子計算機是漢字的掘墓人!」

朱大可:?

聰明的中國人,加油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98

主題

4821

帖子

4770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770
10
海外憤青 發表於 2009-6-17 02:34 | 只看該作者
54糞青們主導的簡化漢字運動是中國文明失敗論的產物

蔡元培:「漢字既然不能不改革,盡可直接的改用拉丁字母了。」
瞿秋白:「漢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齷齪最惡劣最混蛋的中世紀的茅坑。」
魯迅: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呂叔湘:「現在通行的老宋體實在丑得可以,倒是外國印書的a,b,c,d,有時候還倒真有很美的字體呢。」
毛澤東:「走世界共同的拼音化道路。」
中國語文學界的宗師們:「電子計算機是漢字的掘墓人!」
維民所止 發表於 2009-6-15 22:00
你才是個老古董愚昧糞青。拼音文字比象形文字的優越性是無可爭異的,全世界絕大多數民族都改為拼音文字,只是中國的傳統習慣太強大,所以"五四"大師們才如此呼籲。
中國人願意選擇讓後代死記硬背三千符號也就算了,但不要自認聰明,侮辱自己的先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81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065
11
小辣辣 發表於 2009-6-17 08:31 | 只看該作者
54糞青們主導的簡化漢字運動是中國文明失敗論的產物
文化復甦當從漢字起步
朱大可:文化復甦當從漢字起步
漢字元碼是古文化核心密碼(代碼)的奇妙結晶,簡潔地描述自然場景、生活方式和事物邏輯,傳遞 ...
維民所止 發表於 2009-6-15 22:02



  評朱大可的胡拉焊接術

  作者:潘正伯

  魯迅在《紀念劉和珍君》中說:「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
人的,然而,我還不料,也不信竟會下劣兇殘到這地步。」(《魯迅全集 3》第
275頁)第一次讀到朱大可攻擊魯迅的文章,真把我嚇了一跳,我經歷了與魯迅
相似的心理歷程。好在我年輕時經受過反右,後來又經歷了10年文革,心理承受
能力自然會強一些。通過此人,我進一步認識了文革的危害性——它會把某些人
變到多麼下劣兇殘的地步。

  朱大可的第一樁拿手好戲是硬把幾個毫不相干的惡語焊接到一起,不講任何
理由、不作任何論證硬栽到他要攻擊的人(如魯迅)和事(如漢字改革)上,於
是大功告成,得勝凱旋。

  他用的辭彙異常詭譎、出人意料,從不考慮它們的詞性、詞意、詞序和邏輯
關係,任何人(也包括他自己在內)不可能弄清此焊接件的確切含義。

  如有認真的人起來辯誣,這辨誣者的地位,已陷他於晦氣、置他於被動。

  在《漢字革命和文化斷裂》一文中,朱大可又焊接出了「字母共產主義化」、
「簡體字原罪」、「簡體字世襲」……這樣一些惡撰出來的詈咒。

  只要動腦子想一想,就會發現,全屬無稽之談。哪來的「字母共產主義化」?
按前人的定義,共產主義是指實現「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一種社會制度和學
說。這「字母」怎樣去實現「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呢?真是風馬牛不相及,胡
扯一通。

  讓我們聽聽語言學家的意見吧。周有光老先生在《字母跟著宗教走》一文中
說「『字母跟著宗教走』是字母學的一條規律。……實際是文字跟著文化走。文
化永遠從高處流向低處,後進民族採用先進民族的字母,是自然趨勢。……英文
經過三次字母改革,起初用原始的魯納字母,後來用愛爾蘭變體羅馬字,最後用
近代羅馬字。……在歐洲中東部從北而南,形成一條字母分界線,西線用拉丁字
母,東線用斯拉夫字母。斯拉夫民族一半信奉天主教,用拉丁字母,如波蘭、捷
克、斯洛伐克;一半信奉東正教,用斯拉夫字母,如保加利亞、俄羅斯、烏克蘭、
白俄羅斯。前南斯拉夫分裂后,塞爾維亞、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信奉東正教,
用斯拉夫字母;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信奉天主教,用拉丁字母。……土耳其在
1924年主動放棄阿拉伯字母,改用拉丁字母,這是對神聖的阿拉伯字母的反抗,
也是伊斯蘭教國家『西化』的開端。二戰之後,有更多的伊斯蘭教國家採用拉丁
字母,例如非洲的索馬利亞,東南亞的印尼和馬來西亞。沒有天崩地裂,只是時代
前進了。」(《周有光耄耋文存》第98~100頁,三聯書店,2002.7出版)講得
多真切,哪裡有什麼「共產主義化」?請朱大可講講:哪種字母是他說的「共產
主義化」字母?

  「簡體字原罪」,多麼嚇人的焊接件!「原罪」屬基督教範疇,而文字是由
全社會使用的。社會成員可以信仰或不信仰各種宗教和學說,文字是他們都要用
的。「簡體字」是世俗的供全民使用的工具,和「原罪」扯不到一塊兒。朱大可
卻將這兩個概念生硬焊接到一起。好像誰用簡體字,誰就沾上了原罪!居心多壞。

  憑他對「原罪」的褻瀆,我敢斷言:朱大可絕不會是基督教的信徒,也絕不
可能是世界上五大宗教中任何一種的信徒。他只可能是文革中泛濫於國內那種邪
教的追隨者和狂徒。

  「簡體字世襲」,又造出一個聳人聽聞的焊接件。「世襲」通常指一種壟斷
的權利或財富,只留給與自己有特殊關係(如血緣、親密等)的人,不讓旁人分
享。「簡化字」正好相反,它是萬民共享的公器,何需「世襲」呀?為什麼朱大
可會把「世襲」一詞與「簡化字」焊接到一起呢?從心理學講,那是他朝思暮想
的東西在他筆下的自然流露。所以他要咒罵漢字改革的成果,一心只望催醒已經
死去的殭屍。

  朱大可最擅長的第二樁本事是,敢於用堅定豪邁的口氣,把一些似是而非甚
至完全不存在的事情說出來,面不改色心不跳,讓人覺得真有其事。

  例如他把魯迅在上海的窘迫生活篡改成「生活優越,闊綽得像一個豪紳」,
他還提供了令粗心的青年人信以為真的論據:魯迅「經常在新雅等各種中西菜館
請客」「從設宴款待泰戈爾、蕭伯納、記者史沫特萊和斯諾夫人的情景,我們可
以略約窺見住在殖民地的文化領袖的風範」(引自朱大可《殖民地魯迅和仇恨哲
學的崛起》)。細心的讀者稍微一查便可「略約窺見」朱大可是怎樣編造和歪曲
事實的。

  ● 泰戈爾是1924年4月23日應《新月》派同仁的邀請來到北平的,他根本沒
有到過上海。魯迅當時還沒有離開北平,移居上海是1927年10月以後的事。但他
素與《新月》不和,招待泰戈爾的事他根本沒沾邊。

  ● 蕭伯納於1933年2月17日來到上海,停留「不到一整天」(魯迅:《蕭伯
納在上海》序《魯迅全集4》501頁)。事前,日本改造社派記者來向魯迅約稿,
直到17日「午後汽車齎蔡先生信來,即乘車赴宋慶齡夫人宅午餐,同席為蕭伯納、
伊(賽克)、斯沫特列女士、楊杏佛、林語堂、蔡先生、孫夫人,共七人,飯畢
照相二枚。」(《魯迅日記》《魯迅全集15》65頁)。

  ● 史沫特萊是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的發起人之一,她曾為美國《現代中國》
(China Today)英文月刊向魯迅約稿,魯迅寫了《中國文壇上的鬼魅》由史沫
特萊和茅盾譯成英文,發表在該刊第一卷第五期上。1933年5月10日《魯迅日記》
記:「史沫特萊女士將往歐洲,晚間廣賓士饌為之餞行,並邀永言(蔡詠裳董紹
明夫婦)及保宗(茅盾)。」15日林語堂為史沫特萊餞行,魯迅許廣平攜海嬰作
陪。

  ● 斯諾夫人在魯迅去世前根本沒來過上海。

  僅憑這四人四事,泰戈爾和斯諾夫人與魯迅沒有見過面。宋慶齡夫人宴請蕭
伯納,由蔡元培先生寫信請魯迅出席作陪,蔡先生與魯迅有很深的友誼,多次提
攜魯迅,魯迅理當應命前往。只有史沫特萊一人是魯迅主動宴請的。《中國文壇
上的鬼魅》是《魯迅全集》中極為精彩的篇章,這篇文章由史沫特萊約稿,又親
自參加翻譯,再拿到美國去發表。對於這樣以文字相交的國際友人,在她離開中
國去歐洲之前,魯迅以許廣平的名義設宴為她踐行,是情理中事。不這樣做才有
悖情理。魯迅花的是他用毛筆「爬格子」辛苦掙來的稿費。我從未見過朱大可對
於當前公款吃喝達到天文數字這一現象表達一絲不滿,卻抓住這樣的事攻擊魯迅。
我只能說他:無恥!

  他的胡拉焊接術在《漢字革命和文化斷裂》中被多次使用。他設想出了推廣
簡化字的三項理由:①「向民眾顯示了文化大統一的權威」;②「向斯大林為首
的蘇聯陣營表達了『字母共產主義化』的決心」;③「徹底劃清了跟港台資產階
級反動政權的文化界線」。

  關於①:語言文字是用於交流的,任何國家、民族都要求語言文字的統一,
統一有利於交流。

  關於③:大陸維持了從清末啟動的漢字改革運動,由於二戰後國共分裂的政
治原因,港台陷於停滯。人性不可違,這一課它們早晚要補上。

  關於②:世界上根本沒有共產主義化字母。蘇聯有位語言學家叫馬爾
(1865-01-06~1934-12-20)他在1924年提出語言的四個基本要素,並認為語言
自身是社會經濟結構的產物,因而有階級性。馬爾去世后,他的思想曾由語言和
思想研究所加以發展,風靡一時,成為蘇聯「官方」語言學方法。直到1950年,
斯大林明確說:語言沒有階級性。馬爾語言學失去權威性。與這個過程相適應,
蘇聯的文字改革幾經搖擺:列寧提出拉丁化,列寧死後,斯大林廢除拉丁化,改
為斯拉夫化,長期反對俄文字母轉寫為拉丁字母的國際標準。

  值得我們慶幸的是漢字改革前驅瞿秋白先生,在蘇聯拉丁化時期就制定了漢
字的拉丁化方案,一直堅持下來形成的漢語拼音方案,成為1982年國際標準化組
織認定的國際標準(ISO7098)。

  但是,我們的「慶幸」是極其有限的。別的國家不說,就看看俄羅斯吧,它
堅持對7~17歲未成年人實行義務教育,加上俄文屬表音文字,使得「俄羅斯幾
乎沒有文盲」(《不列顛百科全書》第14卷,第42頁)。這也是漢字改革所追求
的目標,我們離這目標還有多遠啊?然而我國的一些頭面人物已將此目標忘卻,
其中一些人正呼籲開倒車返回繁難的文字體系中去——他們心目中沒有不識字的
民眾和他們的子女。想到這些,我們還高興得起來嗎?

  《惡撰詈咒能自肥?》發表后,有幾位粗暴網民到我博客上怯罵:「狗屎文
字,狗屁不通!支持朱大可!」;「哈哈,老狗賊潘正伯」;「山東科技大學咋
出這種衰人捏?」;「挺文化良知朱大可!很少看見如此無恥的文章!」我看了
沒生氣,卻深感悲憫:年輕人就這樣被愚弄了!他們的怯罵,一方面勾勒出了朱
大可的形象;還從另一方面強化了我的言說。我把它們保留著,有它們與我的言
說的對比,讀者能從中得到更全面的信息。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1

主題

581

帖子

254

積分

禁止發言

新手上路(初級)

積分
254
12
CCP71 發表於 2009-6-17 14:51 | 只看該作者
簡體字是最先進、最規範的漢字,它代表了漢字的發展方向。海內外華人共同學習和使用簡體字是大勢所趨,是任何反動勢力及其小丑們所無法阻擋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33

帖子

7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7
13
維民所止 發表於 2009-6-18 03:09 | 只看該作者
54糞青們主導的簡化漢字運動是中國文明失敗論的產物

蔡元培:「漢字既然不能不改革,盡可直接的改用拉丁字母了。」
瞿秋白:「漢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齷齪最惡劣最混蛋的中世紀的茅坑。」
魯迅: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呂叔湘:「現在通行的老宋體實在丑得可以,倒是外國印書的a,b,c,d,有時候還倒真有很美的字體呢。」
毛澤東:「走世界共同的拼音化道路。」
中國語文學界的宗師們:「電子計算機是漢字的掘墓人!」

很慶幸,外蒙/蒙古人民共和國比中華人民共和國赤化得早,其文字已經完全斯拉夫化!

自稱成吉思汗的子孫,其實是斯拉夫奴。 類似留丑大辮子,是文化亡國奴的標誌!

先進? 漢字的方向?  拉丁化比漢字先進? 中國人劣等?漂白皮膚先進?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49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3113
14
大千世界 發表於 2009-6-18 04:3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大千世界 於 2009-6-18 04:39 編輯
54糞青們主導的簡化漢字運動是中國文明失敗論的產物

蔡元培:「漢字既然不能不改革,盡可直接的改用拉丁字母了。」
瞿秋白:「漢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齷齪最惡劣最混蛋的中世紀的茅坑。」
魯迅: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呂叔湘:「現在通行的老宋體實在丑得可以,倒是外國印書的a,b,c,d,有時候還倒真有很美的字體呢。」
維民所止 發表於 2009-6-18 03:09




      

呂叔湘(1904—    )  中國當代語言學家。江蘇丹陽
具人。1926年畢業於國立東南大學外國語文系。畢業
后,曾在丹陽縣立中學、蘇州中學、安徽省第五中學任教。
1936年赴英國留學,先後在牛津大學、倫敦大學學習。
1938年回國后,曾任雲南大學文史系副教授,華西協合大
學和金陵大學研究員,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開明書店編
輯以及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1952年起任中國科學院語
言研究所(后改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副所長、所
長,兼任《中國語文》雜誌編委、主編,並歷任中國文字改
革委員會委員、副主任、顧問和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
顧問。曾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第二屆和
第三屆委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屆至第六屆代表,第
五屆、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法制委
員會委員。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委員。1982年起任中
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名譽所長。他還歷任中國語言
學會會長、名譽會長和《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
委員。
    數十年來,呂叔湘一直從事語言科學的教學和研究
工作,撰寫了大量的專著和論文,內容涉及現代漢語語
法、修辭、近代漢語語法、文言語法、詞典編纂、漢語規範
化、文字改革和語言文字應用、語文教學等各個方面,豐
富了祖國語言學的寶庫。其中最為突出的是漢語語法的
研究。在現代漢語語法方面,他於1942—1944年撰寫的
《中國文法要略》(上、下)力圖擺脫印歐語語法的束縛,運
用現代語言學理論,緊密結合漢語實際,探討漢語自身規
律,同王力的《中國現代語法》一起,反映了二十世紀前半
個世紀漢語語法研究的水平。這部書觀察深入細緻,體系
與眾不同,是研究漢語句法變換關係的先驅,也是迄今為
止對漢語句法進行全面語義分析的唯一著作。推動了漢
語語法研究的前進。《語法修辭講話》(與朱德熙合著)是
一部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的著作。1951年6—12月在
《人民日報》連載,1952年彙集成書。它的最大特點就是講
究實用,目的在於糾正當時社會上使用語言文字方面所
存在的混亂現象。因此,它把語法、修辭、邏輯結合起來講
解,針對性強,切合實際。1979年出版的《漢語語法分析問
題》對現代漢語語法研究中長期以來一系列難以解決的
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討論,探討其癥結所在,比較了各種分
析方法和處理辦法的得失,並提出審慎的參考意見,為進
一步進行漢語語法研究指明了方向。除以上專著外,他還
發表了大量的現代漢語語法研究的論文,其中1983年以
前的都已收入《漢語語法論文集》。在文言語法方面,主要
著作有《文言虛字》。這本書對常用的文言虛字做了全面、
明了的解釋,並盡量和現代漢語進行比較,通過解釋虛字
的用法來幫助讀者理解文言語法。呂叔湘還是近代漢語
語法研究的開創人。他在近代漢語語法研究方面的一系
列論文,通過對個別語言現象的研究,揭示了近代漢語的
特點,探索了漢語的發展規律,為後人進行這方面的研究
打下了良好基礎。這些論文都收集在《漢語語法論文集》
和《近代漢語指代詞》兩書里。在詞典編纂方面,呂叔湘曾
擔任我國最重要的詞典之一——《現代漢語詞典》的前期
主編,也是我國第一部語法詞典——《現代漢語八百詞》
的主編。呂叔湘在語言文字應用和語文知識的普及方面
也做了許多工作。他參與了漢字簡化方案和漢語拼音方
案的制訂工作和漢語規範化、推廣普通話方面的工作。

也很關心中小學語文教學、對外漢語教學和外語教學。在
這些方面,他有很多論述,其中一部分已收入《呂叔湘語
文論集》。呂叔湘一直關心中青年語言學者的成長,1983
年他捐出多年的積蓄,設立了「中國社會科學院青年語言
學家獎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0304
15
隔岸觀火 發表於 2009-6-18 07:16 | 只看該作者
你才是個老古董愚昧糞青。拼音文字比象形文字的優越性是無可爭異的,全世界絕大多數民族都改為拼音文字,只是中國的傳統習慣太強大,所以"五四"大師們才如此呼籲。
中國人願意選擇讓後代死記硬背三千符號也就算了 ...
海外憤青 發表於 2009-6-17 02:34

拼音只是描述一種聲音,就像英文的母音和輔音。你會認為「母音」和「輔音」比26個英語字母「先進」嗎?
海外存知彼,天涯若此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0 18:5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