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史海:「同光中興」時期晚清重臣的罕見老照片(組圖)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決策會員(三十九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851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南方網         2009年6月8日

這次攝影所涉及的人物,均是同治朝和光緒朝前半段清政府最重要的官員。他們後半生的職業生涯,與清政府平定太平天國之後所謂的「同光中興」相重疊,與洋務運動相伴隨。皇太后、皇帝之下,他們就是大清帝國中央政府最主要的執政團隊,也是外交事務負責人。 1993 年,福建美術出版社出版了胡志川編著的《中國百年攝影圖錄,1844-1979》。這本12開本266頁的銅版紙精裝書,定價280元,相當於當時我一個月的工資,頗為昂貴。但我驚訝書中收錄清末的歷史照片,約有小半數前所未見,尤其是第25頁刊布的晚清重臣沈桂芬、董恂、毛昶熙的合影,相當珍貴,所以當即買下。這本書給我的研究帶來很多樂趣。可是,這張照片是誰拍的呢?
去年,我閱讀寶鋆的《文靖公遺集》時,一首標題冗長的詩歌,引起我的注意。這首詩叫做「泰西照相人曰未士丹忱照恭邸及董司農恂、毛司空昶熙、沈司馬桂芬后,復照余暨文協揆祥、成廷尉林,三人戲作短歌以紀其事」:  

英國攝影師湯姆森

沈桂芬、董恂、毛昶熙(自左至右)圖/約翰·湯姆森(John Thomson)

未士丹忱滄海客,鶻眼虯髯方廣額。 以鏡鏡人鬚眉活,月影分明三李白。 忽來粉署觀儀型,河間賢邸羅晶屏。 董毛沈君入刻畫,風采依依垂丹青。 摹寫吾曹復何謂,想以寅清同氣味。 虛庭秋色湛清華,菊蕊桐陰紛薈蔚。 中坐首推文璐公,公才公望神端凝。 一羽雲起漢諸葛,萬國眉攢唐少陵。 廷尉成侯意豪放,天骨開張郁相望。 鄒枚今孰出其右,褒鄂昔應同此狀。 余也駑鈍嗤凡材,萬修王梁同雲台。 身非倚相偏居左,邱索典墳何有哉。 走筆放歌成一笑,夕陽紫翠天光耀。 行當攜手梅花村,大署堂額曰玉照。 詩歌記錄了一個叫做未士丹忱的英國攝影師,在菊蕊桐陰的秋日下午,為恭親王奕訢和沈桂芬、董恂、毛昶熙、寶鋆、文祥、成林等要人攝影的過程。詩中這些高官們興味盎然,面對鏡頭,擺起姿勢,一直忙活到殘陽西斜,這使我意識到,沈、董、毛的合影即攝於此日,當天至少還有寶鋆、文祥、成林的合影以及恭王的照片。

成林圖/約翰·湯姆森(John Thomson)

毛昶熙圖/約翰·湯姆森(John Thomson)

奕訢圖/約翰·湯姆森(John Thomson)
我是一個熱愛自己祖國的中國人,我健康,我快樂。
細節成就完美。
圖片類未註明[原創]的均為轉帖!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決策會員(三十九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8510
沙發
 樓主| 一個中國人 發表於 2009-6-8 23:08 | 只看該作者
2009年6月8日

  
寶鋆圖/約翰·湯姆森(John Thomson)

文祥圖/約翰·湯姆森(John Thomson)

沈桂芬圖/約翰·湯姆森(John Thomson)

他們是誰?今人大多聽說過恭親王奕訢,對文祥、寶鋆等人就很生疏了。其實這次攝影所涉及的人物,均是同治朝和光緒朝前半段清政府最重要的官員。恭親王、文祥、寶鋆從 1861年起,就擔任軍機大臣和總理衙門大臣,文祥1876年去世,恭親王、寶鋆一直任職到1884年。董恂則從1861年至1880年,擔任總理衙門大臣,並長期執掌戶部。沈桂芬、毛昶熙、成林1869年任總理衙門大臣,沈桂芬同時還是軍機大臣、兵部尚書。他們後半生的職業生涯,與清政府平定太平天國之後所謂的「同光中興」相重疊,與洋務運動相伴隨。皇太后、皇帝之下,他們就是大清帝國中央政府最主要的執政團隊,也是外交事務負責人。 《清史稿》寫道:「咸、同之間,內憂外患,岌岌不可終日。……文祥、寶鋆襄贊恭親王,和輯邦交,削平寇亂。文祥尤力任艱巨,公而忘私,為中外所倚賴,而朝議未一,猶不能盡其規略;晚年密陳大計,於數十年馭外得失,洞如觀火,一代興亡之龜鑒也。寶鋆明達同之,貞毅不及,遠無以鎮紛囂而持國是。如文祥者,洵社稷臣哉!」又說:「光緒初元,復逢訓政,勵精圖治,宰輔多賢,頗有振興之象。首輔文祥既逝,沈桂芬等承共遺風,以忠懇結主知,遇事能持之以正,雖無老成,尚有典型。」 從上述評論中,讀者可以了解這些官員在晚清政壇的重要位置。美國傳教士丁韙良在其回憶錄《花甲依舊》中,形容文祥有著瘦削彎曲的身材與碩大的腦袋,是實際上的總理。文祥曾經告訴他:「你看到過小驢拉大車,累得喘不過氣來。嗯,那就是我的寫照。」丁韙良又說,恭親王膚色黝黑,因為近視而眯縫著眼。恭王不漂亮,然而行為舉止和藹優雅,講話迅速有力,給人以有自主力量的印象,實際上他並沒有。丁韙良還說,成林向他解釋,聰明的御史或有勢力的總督常向皇帝進讒言,破壞總理衙門的籌劃。恭親王應對的辦法是請皇帝給反對者在衙門中安排位置。反對者入了衙門就會發現,親王的政策才是應對外國的惟一可行辦法。毛昶熙和沈桂芬正是這樣進入衙門的。二人都成了恭親王的忠實同僚。 區別於這些正面描寫,也有外國人直接抨擊總署大臣的——他們「全部是老頭子,而模樣和舉動則完全像老太婆!」「總理衙門,應該叫做總不理衙門!」這些文字記錄生動而有趣,但看不到他們的形象,不能不使讀者感到遺憾。 新的發現,我在網際網路的搜索過程中發現,倫敦wellcome圖書館網站中,保存著英國著名攝影師約翰·湯姆森(John Thomson,1837-1921)早年在中國拍攝的數百張歷史照片,進而順利找到了那次拍攝活動全部參加者的照片,包括恭親王的2張照片;文祥、寶鋆、董恂、沈桂芬、毛昶熙、成林各1張照片;文祥、寶鋆、成林的合影;董恂、沈桂芬、毛昶熙的合影。 依靠神奇的網際網路,一百幾十年前中國政壇的最重量級政治人物的容顏形象,在網頁中一一清晰地呈現出來,真令我激動不已。 未士丹忱就是約翰·湯姆森!我不知道這名字當年是怎麼翻譯的。 朋友告訴我,國家圖書館去年9月與英國國家圖書館聯合主辦的大型圖片展覽——「1860—1930:英國藏中國老照片」中,也展出過部分湯姆森照片。但可能沒有將照片和拍攝背景聯繫起來。 湯姆森這次為中國官員攝影,是丁韙良牽線安排的。拍攝地點,在東堂子衚衕的總理衙門院內花園。湯姆森事後回憶,他在翻譯的陪同下,「走進一道低矮狹窄的門,進入了那沉悶的高牆內。循著路我們走過了幾個庭院,庭院里分佈著假山、花園和池塘。在走過了一條幽暗失修的長廊后,我們站在一棵參天古樹下,面前是一間典型中國風格的謁見堂」。曾有記錄,總理衙門並非設在閎大華美的建築內,而是設在卑陋坍敗的破屋中。仔細觀察照片,房屋的柱子和地面都很破舊,想來斯言不差,老照片為我們提供了直觀的證明。當年駐京外國人惡毒地形容,中國官員在這裡管理國家大事,看著自己的鬍子一天天長起來;一長列全權公使坐在又硬又髒的座位上,被主人強勸吃他們不願吃的糕點。為了談話不著邊際而焦急,普遍地耗損了精力。從拍照使用的明式圈椅來看,雖然沒有沙發那麼柔和,倒也是受到推崇的古典式樣,老外的評論顯得過於刻薄。
湯姆森其人,約翰·湯姆森出生於愛丁堡,是一位開創性的攝影師、地理學家和旅行家。他1862年前往東南亞和遠東,用照相機記錄當地的風土人情。1867年,他重返遠東,將工作室從新加坡搬到了香港,並在五年中行遍中國。他1871年從廣東北上福建,並沿閩江旅行,4月和傳教士馬雅各一起前往訪問台灣,拍攝了包括台灣府和許多原始村落的最早的照片。隨後又去上海、天津、北京,1872年離華回英國。給這些大臣照相,應是1871-1872年間的事情。 湯姆森攝影取材範圍非常廣大,從王公貴族到街頭乞丐、從皇宮寺院到田間村舍,他的鏡頭留下了歐洲人從未見過的中國文化與人民。他在中國的照片集結為四卷本的《中國和她的人民》,共計218幅照片,於1873到1874年陸續出版,目前。這部攝影集的售價約為21000英鎊。湯姆森開創了利用攝影製版印刷方式,向西方大規模介紹報道中國和中國人民的先例。過去我們看到的清末照片,不少都是他的作品。 湯姆森後來致力於拍攝上流社會人物的肖像,他在倫敦開設了一家規模龐大的照相館。
我是一個熱愛自己祖國的中國人,我健康,我快樂。
細節成就完美。
圖片類未註明[原創]的均為轉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3 04:5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