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的油價之謎

[複製鏈接]

1344

主題

1773

帖子

1152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5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zhaiji 發表於 2009-6-4 18:1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作者: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經濟事務評論員吳錚

   油價最終還是漲了。本周,中國國內市場汽、柴油價格每噸分別提高400元,漲幅為6%-7%。社會汽、柴油零售價每公升相應上漲了0.32元左右。

   作為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能源,成品油價格一直是個敏感的話題。在中國預測汽、柴油價格包含雙重任務:一是國際市場的原油價格,這是成品油成本中最主要的部分;二是中國國家發改委的態度,發改委雖然既不是賣方也不是買方,卻是市場價格的制定者。

   受經濟危機緩解,通脹擔憂上升的影響,國際油價已經從年初的每桶40美元上漲到目前的68美元左右。在歐美主要經濟體還處於負增長的背景下,漲幅已經相當驚人。不過,經濟復甦的跡象和美元貶值的風險,在未來可能繼續推高油價。

   比市場更難預測的因素是國家發改委。2008年,原油價格每桶達到147美元時,中國93號汽油的零售價格也沒有超過7元每升(各地略有差別),現在原油價格不到這一高點的一半,汽油價格僅降低了1元左右。這樣的「怪事」是如何形成的?

   去年12月19日,發改委啟動了新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此後,成品油價格(含汽、柴油消費稅)在1月和3月兩次上調,但是發改委對新機制如何運作卻一直語焉不詳。

   5月9日,發改委首次對外公布:當國際市場原油連續22個工作日移動平均價格變化超過4%時,可相應調整國內汽、柴油價格。本次調價的時機與此基本相符,但調價幅度的計算方法依然無從知曉。

   如果這樣的調整頻率在未來保持,在定價透明度方面是一種進步,至少供銷商和消費者可以對成品油價格的月度變動方向有一個預期。但是,這同發改委自己提出的「國內成品油價格最終將由市場競爭決定」的目標,依然相去甚遠。

   30年前,中國經濟改革剛剛開始,大多數商品的價格依然由國家計委制定(國家發改委的前身),短缺和計劃指標是那個時代留給人們的記憶。今天,大部分商品的價格已經隨行就市,也告別了按計劃供給,成品油定價卻牢牢掌握在發改委——這給經濟帶來諸多問題:

  第一,油價日益變成一筆糊塗賬。發改委的定價原則是「以國際市場原油價格為基礎,加國內平均加工成本、稅收和合理利潤」,但加價幅度多少為合理?本次漲價前,中石化、中石油兩大集團的都表示煉油業務出現虧損,油價應該上漲,這種虧損究竟是政府定價還是企業經營效率的問題卻難以核算。

  第二,發改委制定的油價同國際市場存在價差和時差,這給企業留下了「作弊」套利的空間,卻給成品油供給造成隱患。國內油價上漲的滯后性,成品油供銷企業在漲價之前,可能增加庫存,囤油套利。4-5月間,國內不少地區出現了限量供油的局面,而同期成品油的庫存和出口卻處於歷史高位。

  第三,發改委對油價的干預加劇了兩大寡頭的壟斷,使油價市場化的目標更加難以實現。中國的原油供給中,自采與進口大體各佔一半,國內生產的原油成本一般低於國際市場價格,兩大集團控制的上游業務盈利穩定。去年國際油價超過100美元每桶時,發改委壓製成品油價格,造成煉油企業全行業虧損。兩大集團的煉油虧損可以由其上游業務的利潤彌補,每年還獲得國家財政補貼,而其它煉油企業、加油站則大批被擠出市場。

  目前的成品油定價機制,限制而不是鼓勵市場競爭。油品煉製,儲運到終端銷售整條產業鏈被雙寡頭高度壟斷。兩大集團在無利可圖的情況下,不考慮降低成本,也可以通過壓縮供給,製造油荒,給發改委製造漲價壓力。發改委對油價的真實成本難以衡量,定價權實際上被「綁架」。長期來看,這種使壟斷企業利益最大化的體制,必然以市場消費者的利益為代價。

   考慮經濟對高油價的承受能力,政府可以通過建立儲備的方式調節油價,也可以對特定群體實施專項的財政、稅收補貼(如農用柴油),但是繼續原油進口、加工市場的准入限制和成品油價格的管制,則是得不償失的。
清貧仍能讓我自得其樂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3 05:3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