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我們面臨比「大蕭條」更大的挑戰

[複製鏈接]

2566

主題

9156

帖子

4521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52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打狗棒 發表於 2009-4-24 05:2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商務周刊     

文:約瑟夫·斯蒂格利茨     

  這是一次嚴重的衰退,人們看到驚人的衰退。我認為在很多方面都是大衰退。同時,這次衰退比之前的都複雜,相對於1929年我們面臨的是更加全球化的環境。     

  首先,復甦需要每個國家的努力,但每個國家都關注這場危機對自己國家的影響。為此,很多國家選擇貿易保護主義,貿易保護的抬頭會讓世界經濟更難恢復。其次,1929年「大蕭條」時期銀行還是傳統模式,收錢放貸,而現在的銀行是「賭場」,以至於設計的產品形式如此複雜,連他們自己都無法辨別。種種模式的複雜性使我們更難從這種困境中走出來。第三,這次經濟蕭條不僅僅是宏觀層面的,也是微觀層面上的。美國提高了現代農業的生產率,很少的人可以生產出許多人能夠享用的農產品。在提高製造業和生產率上面美國也很成功,極少的人創造極大的財富,我們似乎可以享受這一切了,所以開始了過度消費。     

  在中國,類似的故事也正在發生,你們學習歐美,大力發展製造業,也提高了生產率。製造自動化帶來新的恐慌,意味著將有更多的機器代替人力。經濟結構重建的時候,人們從製造業,轉向知識經濟和服務業。     

  在美國,我們認為我們已經解決了問題,我們創造了非常活躍的金融服務業,或者也可以說很活躍的「賭博業」。我們必須認識到,有一些東西錯了。金融的目的是以外部資本來降低自身運作成本,對於經濟發展而言,金融市場的作用本應是手段,而不應是目的。但是今天在美國,這似乎已經顛倒了。大量金融衍生產品製造的只不過是很多想象的、虛擬的財富。近些年,尤其在危機前,高達30%的利潤屬於金融業。一個行業不能以犧牲社會其他利潤為代價,否則一定是有什麼從根本上弄錯了。     

  根據官方統計,美國失業率大概為8%,但如果包括兼職工作、志願工作、殘疾人工作等,失業率大概已高達20%,少數民族、女人和年輕黑人日子非常難過。我們的失業率也許不及80年前的那次蕭條和衰退,但別忘了上次美國的經濟衰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才恢復。     

  很多人常常把今天美國金融和經濟危機與30年代的大蕭條相比。我的擔心是,美國今天面臨的問題比那時更具挑戰。那時美國還處於工業化過程中,現在已是后工業化時代。問題是,隨著IT泡沫的破滅和金融市場的倒塌,后工業時代效率增長的新的源泉是什麼?那時,最終是二次大戰把美國從大蕭條中拉了出來。聽聽羅斯福總統當時的演講——我們是民主國家的兵工廠。在這些因素不在的前提下,往前看幾年,美國經濟的前景是什麼?美國要回答的問題是,誰對目前巨大的損失負責,是納稅人還是華爾街?我認為,美國的經濟將在相當時間裡「呈很長的、深度的L」形態。     

  危機當前,我們還有兩個棘手問題。首先,美國和中國等發布了刺激計劃,但其他貧窮的國家不足以發布這樣的刺激計劃,而發展中國家經濟不能恢復的話,全球經濟同樣受影響。第二個是貿易保護主義。去年11月的華盛頓峰會上,所有國家承諾不進行保護主義,但之後有17個國家開始了不同程度的貿易保護,美國也發布了購買美國貨的條款。這種危機下的哲學使得全球經濟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成了無辜的犧牲品。     

  經濟全球化與政治全球化相互關聯,我們都知道在現實中從來就不存在沒有政府的市場。提普·歐尼爾說,所有政府都是地方的。當前世界經濟陷入衰退,保護主義抬頭,出路是什麼?全球經濟和金融秩序的改革也意味著相互關聯的各國形成一個統一的管理框架,需要一個全球性管理機構解決大部分問題。     

  現在全世界也都關心中國是否能保持GDP8%的增長,但我想要指出知識鴻溝的問題。指望一代之間填補這個鴻溝是不現實的,學習需要時間,科技需要時間。中國和印度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尤其是中國,供給大於需求,經濟增長模式過度依賴出口,這個模式在當前國際經濟形勢下非常困難,尤其是明年可能會更不景氣。中國需要儘快重建經濟結構,提高中國國內家庭的消費是關鍵,這當然涉及排除深層面制度的障礙,包括各利益階層的代表性。至於中國經濟刺激方案「保8」的目標,我認為這是有難度的,但是我們目光應更長一點,更值得關心的還是中國經濟結構變化的走向。     

  本文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3月21日在2005委員會「中國、美國和世界經濟」商界午餐會上的演講。

來源:四川在線天府論壇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26 20:1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