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是誰斷送了孩子的競爭力

[複製鏈接]

3萬

主題

3萬

帖子

3萬

積分

版主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3317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藍藍的天 發表於 2009-3-29 22:4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近幾年來,有很多人都在大罵學校教育讓自己孩子的素質變差,使孩子喪失國際競爭力。觀察所見,身為家長實在不該過分埋怨指責學校。畢竟教育改革工程浩大,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把所有教育問題一一解決。 事實上,如果沒有家長的積極配合協助,單單隻依靠學校教育,也是難以貫徹實施教改計劃。所以我們在批評教育部門或者責怪學校老師時,何不時時想想我們家長自己做了什麼?

  早晨送女兒上學,有經過一些小學校。經常可以看到由家長,學生,老師與學校義工所共同擔綱演出的「互動記」,印象非常深刻。可以很確定的是:這些孩子的競爭力的確是斷送在我們這些大人手中!如果大家有空的話,只要找一天到任何一個小學校門口去看看,你都有很大的機會發現每天都在上演的節目:

  一, 大人充當書童,幫小孩背書包。

  大部分的孩子都是大人的寶貝,所以都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受苦。可能大家都是覺得自己童年時受過不少罪,所以發誓要讓孩子過好日子吧。校門口總是一堆家長或女傭當書童,為孩子們背著書包,拿著水瓶。這些書包真的重得令孩子無法負擔嗎?背書包上學是小朋友學習為自己的工作負責的基本功,更是承受壓力訓練的開始。無法想象這些連最基本的訓練機會都被家長剝奪之後,這些孩子將來還能有何抗壓能力可言?

  二, 家長隨意停車,堅持送孩子過馬路。

  一般而言,在學校門口附近的斑馬線都有義工人員或老師負責護送學生穿越馬路。但是很多家長「不放心」 義工人員或老師護送孩子自己過馬路,寧願隨便把車一停,不管後面堵車如何嚴重,非要把孩子送到校門口,甚至送到教室!此時,孩子扮演的角色是一個小皇帝。而這個小皇帝不是自願的,而是家長們自己塑造出來的。從小學習的「遵守交通規則」在這裡蕩然無存。最糟糕的是,在小孩子與他的同學面前,家長們做了最壞的示範。家長們在埋怨小孩子霸道,不守規則的同時,應該好好想想自己,認真思索,很容易得出結論。

  三, 孩子目無尊長,家長視若無睹。

  還記得以前上小學時,師長所教的第一件事就是,遇到師長必須敬禮向師長問好。這項教育並不八股,而是最基本的禮貌教育,也是尊師重道的開始。但是,在學校門口,看到孩子們對於老師站在門口,幾乎都是老師主動向小朋友打招呼。有些小朋友至少還禮貌地回應,然而更多的小朋友是面無表情地走進校園。更令人訝異的是家長似乎也不以為意,這種情形難道不令人震驚嗎?!

  四, 孩子不願下車,家長苦苦哀求。

  校門口擠了一堆轎車,裡面的「小霸王」也許還沒睡醒,或者心情不好。車門已經打開,但孩子就是不下車。孩子鬧脾氣稀鬆平常,倒也沒有什麼特別,但是家長的現場處理方式就令人大開眼界!說理者有之,大罵者有之,僵持者有之,最「精彩」者莫過於苦苦哀求。爸爸媽媽苦口婆心答應帶他去麥當勞,買他喜歡的玩具,似乎只是希望他龍心大悅,而不是教育他什麼才是對的。只要他肯下車,小孩就可以對大人予取予求。這種每天都可以來一次的機會,將成為孩子「習慣性」要挾家長的籌碼。

  孩子們的天賦,聰穎容許有高低上下之分,學習成績也因而會有差異。但是,這些真的不是最重要的事!生活教育與學習態度才是孩子未來足以影響一生的條件。許多家長把「教育」這件事全部丟給學校老師,是多麼地謬誤。在許多人自以為提出「專業教育理念」的同時,建議或許先想想我們教育孩子的方式是否即為「教育最大絆腳石」?孩子的競爭力是否就是斷送在我們手中?

  教養兒女的金科玉律

  已有愈來愈多的跡象顯示,強調尊重孩子,鼓勵孩子的新觀念橫掃我國,卻被有些人解釋為「少管」或「不管」,以致教出不少「小霸王」,「蠟筆小新」,和自殘或傷人甚至動輒殺人取人性命的青少年。

  美國的情況類似我們,被寵壞的孩子類似惡霸,使得愈來愈多心理及教育專家發展出更新的教育理論「合理管教」。父母應該以愛為基礎教兒女「紀律」的觀念。

  心理學教授史坦伯格指出,教養最常犯的錯誤就是「參與不足」以及誤解了「把孩子當朋友對待」的真意,以致給他完全自由,無法準確掌握孩子的行為與行蹤。 「以孩子為中心」的理念已成為縱容惡行的籍口,《對孩子期許更高》一書的作者戴門教授指出。

  其實,教育要要兼顧敏感度與嚴格性的。如果父母有引導,有規範,就可以避免孩子身心出狀況。家庭心理專家羅絲蒙指出,孩子性格發展期,教養需要適量維他命N。也就是說,父母要勇於對孩子說「NO「,孩子才能學會分辨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可以」做。

  綜合專家意見,合理管教,父母有金科玉律:

  1,當父母,不是朋友

  當父母第一要事,就是不要只想當孩子的朋友。因為「父母」的意義就是給孩子立下規矩,讓他明白「底線」在哪兒。美國心理學家霍恩指出,孩子需要的是教導他如何解決問題的「領袖」,而不是只會聽他訴苦哭泣卻束手無策的「朋友」。 澳洲親子專家畢德福也說,孩子需要知道「規矩」是什麼,家裡誰「做主」,這樣孩子才能有所依循,在「安全」的感覺中成長。

  所謂「尊重孩子」並非放任孩子為所欲為,「把孩子當朋友對待」也不是不教他規矩禮貌,否則孩子很容易依人性傾向,主張「只要喜歡有什麼不可以」。不懂尊重父母,也不會尊重其他人。教育學者魏世台說,她對「現代父母太常向兒女說抱歉」很不以為然,常見職業婦女七點趕回家向兒女說「抱歉,還沒煮晚飯」,而那些抱怨媽媽沒早點回家的孩子都已經十歲以上,還在看電視不懂做家事。

  2,及早規範

  孩子從小就要管教,如果小時候不給他訂下規矩,長大后管教起來就會遭遇抗拒,管不動也管不住了。管教態度要前後一致,尤其要避免和孩子討價還價,否則會讓孩子誤以為規矩與原則都有商量餘地。一旦他們有過「談判」經驗,反而吃定父母,教養當然也成了空談。

  3,花時間與孩子相處

  愛孩子,教養孩子,是要和孩子相處。很多父母過分強調親子相處重「質」就夠了,與兒女相處只是蜻蜓點水打個照面。當孩子碰到問題需要與人商談時,卻不見父母蹤影。切記問題不等人,相處有品質不能做為籍口,去取代孩子希望與父母相處的時間。心理學教授史坦伯格指出,「較常與父母在一起的孩子一般表現都比較好。」

  4,控制電子媒體

  研究發現美國22~34%的年輕受刑人,有意識的模仿從電視看來的犯罪技巧。事實上,孩子長期受到來自暴力色情的卡通,電視影集,綜藝節目以及新聞報道等影響,受各種色情,暴力訊息制約,模仿媒體兩性親密行為,學習電視主持人低俗用語,甚至殺人而無悔意的案例也是屢見不鮮。 另一項追蹤12年的研究也發現,大量收視暴力電視節目的人後來犯罪,攻擊性及對子女嚴懲的傾向較高。「在提供性教育方面,流行文化代替了父母,宗教與學校的功能,是現代青少年的一大不幸」,史坦伯格慨道。 美國心理學家卡倫主張,父母應該規定孩子看電視的時間和內容,才能避免孩子受其影響。美國醫學會建議,父母除了監督孩子觀看的電視節目內容,也要將每天觀看的時間限制在2小時內。

  4,了解孩子在做什麼

  孩子在家無人監護是非常嚴重的問題。大人不在,孩子確實容易有偏差行為,例如在鄰里街坊間打破窗戶或順手牽羊。而即使大人在家,卻不知道孩子在做什麼,一樣非常危險,有小學生打色情電話,青少年上網下載色情圖片,網上交友被誘惑離家等等,都是家人在家關起門來做的。但是,如果能先安排好孩子的課後活動,並且善用家人,鄰居,朋友等後援力量支持,即使雙薪家庭一樣可以放心。

  5,不要誤解「維護孩子自尊心」的真意。

  真正的「肯定個人自尊」,應來自他真的達成某些挑戰,而不是凡事必讚美。戴門教授認為,很多父母動輒把孩子當星星捧上天,使得「維護孩子自尊」一詞失去真正的意義。美國父親協會宏恩也指出,太受保護的孩子無法自己解決問題。有些父母為了孩子在快樂中成長,以致過分呵護孩子,即使孩子沒特別努力也大聲讚賞,反而使得孩子缺乏從錯誤與挫折中,學習如何處理困難與自己情緒的機會。許多專家學者認為,孩子需要的是適當的自尊,否則,一旦承受不住挫折,輕則頹喪憂鬱,重則自傷傷人。憂鬱症年齡層逐漸往青少年移動,自殺成為風潮,是全球父母都應注意的警訊。
有兩種偉大的事物,我們越是經常越是執著地思考它們,我們心中就越是充滿永遠新鮮、有增無已的讚歎和敬畏,那就是我們頭上的星空,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4 01:1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