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揭秘美軍訓練中心:好萊塢公司設計「戰場」(圖)

[複製鏈接]

3萬

主題

3萬

帖子

3萬

積分

版主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3317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藍藍的天 發表於 2009-2-2 21:1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一輛美軍軍車「遇襲」,傷兵在呼救。(美國《僑報》/邱晨攝)



兩名「傷兵」在幕後化妝準備上場。(美國《僑報》/邱晨攝)

  中新網2月2日電 據美國《僑報》報道,對於平民百姓,莫哈維沙漠中的爾灣堡美國陸軍國家訓練中心,是個神秘莫測的地方,在這方圓1000平方英里的沙漠中,美軍如何打造自己的士兵始終是個謎。為了揭開爾灣堡訓練中心的神秘面紗,《僑報》記者日前在爾灣堡探營,深入美軍訓練現場12小時,眼界大開。

  從加州走向「伊拉克戰場」

  由老兵戴勒(KEN DRYLIE)當嚮導,周一一早記者戴上鋼盔跳上悍馬戰車,從加州的爾灣堡美軍訓練中心出發,向無邊的莫哈維沙漠縱深處疾駛。

  悍馬戰車在沙漠上行駛幾乎不需有路,實際上荒漠之中也沒有什麼路,車不過是沿著前面的車轍印走。遠處偶爾可看到幾隻土狼和撞毀了的車輛,天邊不時有阿帕奇戰鬥直升機低空掠過。

  莫哈維沙漠的地理、氣候環境與伊拉克很像,只是伊拉克夏天更熱些。據在伊拉克戰場上服過役的士兵說,那裡的氣溫有時可高達150華氏度。當然,莫哈維沙漠中的沙塵暴與伊拉克的沙塵暴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荒漠上地形很複雜,有戈壁、山谷及乾涸的湖泊,沙土和岩石組成的沙丘隨處可見。除了一些適合沙漠生長的低矮草叢外,一路上似乎再沒看到其它植物。

  20分鐘后,地平線盡頭隱約看到藍色的圓圓尖尖的清真寺屋頂以及周圍的一片村落。再向前走,看到了路牌,寫著阿拉伯語的路牌。車輪下逐漸有了「馬路」,一座名叫MEDINA WASL的「伊拉克村鎮」也在眼前了。

  這座小鎮有兩條十字交叉的馬路,十字路口中央矗立著一座從伊拉克運來的神像,小鎮中心有賓館、飯店和醫院,鎮內的人身著阿拉 伯人的服裝在店內店外忙碌著。

  小鎮的街道上到處是販賣蔬菜、牛羊肉及麵包和糧食的店鋪,偶爾也會遇到推著手推車,叫賣洋鐵皮器皿的小販。圍著頭巾的婦女操著阿拉伯語向遊人推銷各種食物、鮮花以及特有的工藝品。每條街道上都能看到背著AK-47衝鋒槍的伊拉克警察,鎮上的人都講阿拉伯語。若不是牆壁上的彈洞和街邊隨處可見的彈殼,人們不會意識到已經進入了「戰區」。

  「實地」體驗巷戰八分鐘

  把悍馬車停在鎮外「美軍控制區」,我便和老兵戴勒進鎮「閑逛」。

  突然「轟」的一聲巨響,震耳欲聾,驚心動魄!戴勒急忙示意記者跟他登上鎮中的一處二層樓房。

  隔著窗戶,記者看到一輛在鎮上「巡邏」的美軍戰車被「敵軍」的「路邊炸彈」炸翻在馬路邊,幾名被炸斷四肢的美國兵倒在地上哭嚎,被炸斷的殘肢橫七豎八散落在街邊,一名士兵的斷肢股動脈向外噴著鮮血。

  此刻小鎮秩序大亂,人們衝進建築物躲避,警察立即準備應對敵軍狙擊手的襲擊。

  約1分鐘后,美軍裝甲車、運兵車和一輛救護車忽然從沙漠中出現,趕往「遇襲」地點,在強大火力掩護下,美軍救援人員衝到傷員身邊實施止血急救,然後立即將「傷員」搶救上裝甲救護車。在數分鐘的救援過程中,遠處的二層樓建築物中不時飛來「反美武裝」的火箭彈,搶救傷員的現場附近爆炸聲不斷。此時,四面八方任何地方都可能射出冷槍。

  美軍士兵在重機槍的掩護下,衝出裝甲車,在小巷中清剿「反美武裝」。他們幾乎搜查了所有可能藏有「敵軍」的房屋,偶爾還會遇到「敵人」的阻擊。

  在約8分鐘內,救護人員將傷病搶救上車,然後撤退到相對安全的沙漠中聯絡直升飛機增援。美軍直升機看到沙漠中導向的煙霧后立即趕到,將傷員送往戰地醫院,經緊急處理后,傷員再乘坐直升機飛往後方的大醫院接受手術治療。

  老兵戴勒一生戎馬不後悔

  老兵肯·戴勒1979年高中畢業即參軍入伍,開始了軍旅生涯,是個名副其實的老兵。今年4月,他在軍中服役的時間將整整30年,他很滿足,從未後悔過。

  在過去30年中,美軍至少經歷了上世紀末的海灣、波黑戰爭和本世紀初的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可老兵戴勒從未上過戰場,他所在部隊最遠的駐防陣地是夏威夷。

  戎馬一生的老兵卻未上過戰場,為此2003年戴勒從現役轉為後備役時曾向部隊首長表示過遺憾。沒想到首長卻反過來安慰他說,不用說抱歉,畢竟夏威夷也是要人駐守的嘛。

  戴勒出生在洛杉磯縣華人聚居地天普市,他祖父在世時在柯維納附近擁有大片棉田。大概是受祖父的影響,戴勒喜歡田野、喜歡空曠的沙漠和其中的野生物。

  戴勒的家正好位於洛杉磯市和爾灣堡的中間,向西70英里是喧囂的大都市,向東70英里是荒漠中的美軍訓練中心,他每天開車東行上班,常常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從未厭倦過。他知道盛夏荒漠中的土狼聚集在什麼地方飲水、春天哪片沙丘的野花最茂盛,他總是隨身攜帶兩台專業相機,隨時準備捕捉沙漠中的美景。

  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戴勒在執行任務的路上遇到了莫哈維沙漠旱龜——一種瀕危珍貴的受保護動物。為了避免這隻小動物在軍車、坦克出沒無常的沙漠上發生意外,戴勒脫下剛剛新買的昂貴襯衣,將這隻小動物拖到了安全地帶。戴勒解釋說,這種珍稀動物不能用手碰,因為人手上的細菌或病毒會威脅旱龜的生命。

  中午時分,記者和老兵的悍馬車停在了「伊拉克」的另一個村鎮MEDINA JABAL。在當地「美軍控制區」大嚼著士兵製作的牛肉漢堡時,記者和老兵的話題又回到了戰爭上。

  好萊塢專業公司設計「戰場」

  美國軍事訓練基地近來推出「情景演練」,追求逼真效果,強調境外戰場文化環境中的實彈訓練。為此,「好萊塢特效」成為軍方打造士兵的有效手段。

  洛杉磯東北百餘英裡外的莫哈維沙漠腹地,有一座被人稱為爾灣堡的城鎮,這即是美軍訓練中心所在地。近年來,由於伊拉克和阿富汗戰事的需要,爾灣堡附近的沙漠上已建起了十幾座伊拉克的村鎮,那裡是訓練士兵在美國本土了解伊拉克戰場的理想之地。

  「訓練中心已建設了40條訓練內容不同的巷道,」 訓練中心官員沃茨塔夫(JOHN WAGSTAFFE)介紹說。這些巷道的建設是請好萊塢的專業公司設計的,巷道內的建築、樹木、語言文字、流通的錢幣及食物都要按照伊拉克的村莊內同樣物品設計。「在這些村莊里照的像要和伊拉克的村莊里照的像無差別。」在這些巷道中居住的村民大多是伊拉克裔美國人,少數人是伊戰後來美的伊拉克人。

  這些巷道是巷戰訓練的理想之地,此外也是了解伊拉克文化的理想之地。「尊重伊斯蘭文化是打勝伊戰的重要因素,」負責設計訓練中心伊拉克村莊的LEXICON公司文化事物主任巴娜哈伊(ALU BANARJI)說。伊斯蘭教中的一些禁忌是西方士兵不了解的,如美國男士兵不可觸碰伊拉克女子,即使是那位女子受了傷也不可以觸碰。

  訓練中心的總指揮官哈格魯夫(SAMMIE HARGROVE),去年12月才從伊拉克返回訓練中心。他經常深入戰區,目的是讓訓練中心的設施——那些村莊和巷道更「逼真」。他的哲學是,這些村鎮越逼真,在這些「情景」中訓練過的士兵就越容易適應伊拉克戰場。

  19歲的新兵茲莫曼(JESSE ZIMMERMAN)一個月後就要駐軍伊拉克了。他說,這種好萊塢效果的訓練場所讓他增強了駐軍伊拉克的信心。他的戰友,已有五年軍齡的薩普爾(RAYMOND SAMPLE)表示,這種逼真的訓練即使對他這種在伊拉克服過27個月兵役的老兵也仍然很有幫助。

  訓練中心官員戴勒(KEN DRYLIE)說,這些巷道和村落可根據戰爭的需要隨時改變,如果戰略重心轉至阿富汗,這些村落即可變成阿富汗的村落,當然最困難的事是要找到阿裔的村民。

  訓練村就像電影拍攝現場

  美軍訓練中心的這些「伊拉克」的「村鎮」和街巷,讓人首先想到的是好萊塢影城中的各個景點和特效展示區。所不同的是,這些「村鎮」的每一條街道、建築物上及角落裡都安放了監視器。

  每位受訓士兵從進入這些「村鎮」起就受到了「監視」,這些士兵在每場巷戰中的表現也都錄製下來,作為現場訓練后評比的資料依據。經過近一個月的巷戰訓練,士兵們都清楚自己曾「死」過幾次,「死亡率」在增加還是減少。

  村鎮中每個人的「傷亡」情況都是有記錄的。訓練中心「村鎮」街巷中的人群和士兵每人身上和頭上都穿戴著特製的激光反應器,一旦這個村民或士兵被「擊中」,這些激光設施馬上就會「告訴」這位「傷員」以及部隊的指揮官現場發生了什麼事情,現場的其他士兵也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對這一突發情況作出正確的反應。

  訓練現場一個最震撼人心的場面:軍車被炸后,「傷兵」股動脈會向外「噴血」。

  表面看來,這僅是為了增加戲劇效果而已,可實際上,「傷員」流血的情況都由監控設施操控。搶救傷員士兵動作是否準確敏捷,都通過「傷兵」的「失血」情況反映在電腦上,現場的指揮官可通過電腦記錄及分析資料對搶救傷員士兵的訓練情況進行鑒定。

  巷戰現場帶兵的指揮官麥克茲曼(MICHAEL S. MCSSAMENN)說,士兵現場的表現很難用A、B、C、D評定成績,因為戰場的情況千變萬化,而保存生命是最重要的。這位曾在伊拉克打過仗的指揮官說,訓練村裡設計的巷戰,被稱為「綜合伏擊」,要比在伊拉克的士兵們遭遇的巷戰複雜得多。

  訓練越逼真士兵越多受益

  在「巷戰」現場建築物後面,有幾位殘肢斷臂的「傷員」,他們正在一座簡易的涼棚下休息。這些傷員的四肢殘缺不全,血肉模糊,有一位「傷員」的雙手手指也缺了好幾個。可他們有說有笑,絲毫沒有痛苦的感覺。

  現場帶兵的長官介紹說,這裡是「巷戰」的化妝室,幾位斷指斷肢的「傷員」都是殘疾人,他們的傷殘是源於以前的車禍或其他意外事故。

  一位穿便裝的年輕女子穿梭在幾位傷員之間,忙著處理「傷員」的「傷口」。這位金髮碧眼的女子是一位化妝師,因為她長年跟血水打交道,因此得了個綽號叫「BLOODY GIRL」。

  這位化妝師正在為一名雙腿殘疾的「傷員」化妝。她把「血」水塗在「傷兵」的臉上、身上,然後小心翼翼地把「傷兵」兩條「斷掉」的大腿上暴露出來的「血管」擦乾淨,再重新塗上新鮮的「血」。這位女化妝師幹得一絲不苟。

  這位追求完美好萊塢特效的化妝師說,逼真才能讓未上過戰場的士兵感到震撼,練兵場上的震撼能讓他們在戰場上克服恐懼感,更快地適應真實的戰場。

  訓練成本問題難倒新聞官

  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軍事訓練都是保密的,可美軍訓練中心的軍事訓練卻對全球媒體開放。而且該中心還偶爾接待一些公眾的訪問。為什麼?

  訓練中心的新聞官回答這一問題時很自豪,其一,因為訓練中心花的是納稅人的錢,訓練中心如何運作納稅人有權了解;其二,在訓練中心接受訓練的士兵,是人民的子弟,他們在被派往前線之前是否接受了足夠的訓練、接受了什麼形式的訓練人民有權了解。

  「如此龐大的訓練中心,每年的花銷多少?」記者又問。

  新聞官吞吞吐吐,半天答不上來,最後決定轉天請示上級,讓他們給出令人信服的答覆。 訓練中心官員沃茨塔夫第二天回了電話,但仍是含糊其辭,沒有一個明確的答覆。他只解釋說,每個到訓練中心接受訓練的軍事單位來回的運輸費用是最大的一筆開支。

  背景資料

  美軍訓練中心探密

  爾灣堡美軍訓練中心必須遵守陸軍「作戰訓練中心程序」以及美國武裝力量司令部章程。該訓練中心可為重型旅和營特遣隊提供真實的戰場,其訓練項目範圍從非戰爭軍事行動到戰爭軍事行動。精選輕型營特遣隊、特種作戰部隊和美國空軍戰術空地支援單位等軍事任務也被整合在該訓練中心內。訓練中心的重要任務是對訓練表現的反饋和評估,該中心可為輪訓單位提供多媒體組成的行動回顧和訓后綜合評估報告。

  訓練中心有一個專門的敵對部隊,也稱為假想敵,「冷戰」時期,這個部隊採用仿蘇式裝備和戰法,穿戴前蘇聯樣式制服,他們由軍隊里精選出的最佳步兵、坦克兵及炮兵組成,當時被稱為「紅色尖刀之星」。

  「冷戰」結束后,美軍重新評估「假想敵」,今天的假想敵部隊裝備了無人駕駛偵察飛機、夜視鏡和能夠干擾GPS信號的干擾發射機等,這支部隊不僅具有卓越的常規作戰能力,而且還具備很強的非對稱作戰、巷戰和近戰能力。現在的假想敵部隊是由陸軍第11裝甲騎兵團充當。

  訓練中心的核心機構是行動組,它決定如何向受訓單位提供真實戰況以及訓後為戰士、幹部和各級參謀提供反饋資料。行動組的觀察操控員為每次輪訓行動提供600頁的行動回顧報告。行動組內有約700位戰士,其下屬單位包括:旅司令部(代號野馬)、裝甲騎兵單位(代號眼鏡蛇)、火力單位(代號龍)、陸航單位(代號老鷹)、支援營(代號淘金者)、司令部參謀部(代號蜥蜴)、空軍行動單位(代號烏鴉)、合成戰力訓練單位(代號蠍子)、特種營(代號纏繞藤)、步兵單位(代號毒蜘蛛)、設備信息系統單位(代號雕)、炮兵單位(代號狼人)、領導訓練辦公室(代號爭吵者)。
有兩種偉大的事物,我們越是經常越是執著地思考它們,我們心中就越是充滿永遠新鮮、有增無已的讚歎和敬畏,那就是我們頭上的星空,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6 10:1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