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為什麼華人英文學不好?

[複製鏈接]

0

主題

1

帖子

33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3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Rose03 發表於 2009-2-3 20:2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據世界日報記者陳元誠專訪徐曉慧文章,一個在中國學了10年以上英文的人,為什麼沒辦法用英文有效溝通?這不但是許多華人的痛,就算是從小移民到加拿大受教育的人,在形容朋友的個性,可能也只是「He is a nice guy」而已,無法用「貼心」、「慷慨」、「正直」等更準確的形容詞來表達,甚至有人連一封抱怨信都寫得「字字是英文,但句句不是英文。」

前西門菲沙大學(SFU)口筆譯課程主任徐曉慧以她多年的教書經驗及觀察,認為華人常見的英語學習問題,在於沒有正確的心態、僵化的學習方式,以及沒有了解支撐語言背後的文化。

徐曉慧移民加拿大十餘年,在台灣曾任輔仁大學英文系翻譯寫作講師,天下雜誌與中廣公司編譯,來加后擔任Maclean』s雜誌編譯,加拿大聯邦政府、BC省政府特約翻譯。她從事英語與翻譯教學多年,任職西門菲沙大學14年間,培訓不少西人ESL英語教師與華裔翻譯人才。

華人移民即便在這裡受完高中及大學教育,英語能力也不錯,但最後仍有很多人無法打入主流社會,造成就業不符所學專業或者乾脆迴流的現象。徐曉慧表示,學習與社交環境及亞洲國家傳統的英語教育固然是因素,但移民本身的心態也是關鍵。

根據她的觀察,有些在十幾歲就隨父母移民的小孩,被迫從生長的地方連根拔起,雖然避開了高中及大學聯考,但父母要求子女至少大學畢業的壓力還是存在,青少年在這個尷尬年齡,本來就不易和父母親近,面對陌生環境與省考的壓力,交友圈自然傾向華人,錯失真正能提升英語能力的學習與社交環境。

徐曉慧表示,幾年下來英文對這些人而言,只是一個聽得算習慣的語言,可以用英文順利溝通,但不代表他們對支撐語言背後的文化感興趣,遑論深入了解。她形容,缺乏時事議題及文化指涉建立的英文實力,就好比水上一棟漂亮的房子,只用幾根大樁支撐,缺乏紮實地基,風平浪靜時美麗如畫,一旦遇上風 暴就有坍塌風險。

許多華人家長移民,是要讓孩子免除升學壓力,諷刺的是,來了這兒依然是「變相地為考試而讀書」。不論是家長或孩子,打從入學起便期盼儘速跳出ESL,進了正規課程便趕緊補托福,托福考過申請到大學便忙著應付LPI,考試通過與否成了衡量英文程度的指標。

她也笑問,不論那個年齡層的移民,在這兒居住求學幾年英文就一定好嗎?這隻有瞎子吃湯圓─當事人自己心裡有數。

當然有人認為,只要能用英文生活溝通就好了,又不是要發表演講或出書寫作。徐曉慧笑說,道地的生活英文可沒那麼容易,就算聊天氣也都大有學問。她舉下雪為例,本地的加拿大人對於雪天有太多形容詞,懂得愈多就能和鄰居聊得愈久,說完「Hello!」、「The weather is really bad.」,還有呢?

徐曉慧教書十幾年,學生年齡從10歲以下到65歲以上,她從不質疑學生的能力或智力,只在意學生有無動力,有時候「做不到」背後真正原因,其實只是「不願意」或「無所謂」而已。在她接觸過的華人移民中,凡是咬牙純粹為改進英文而努力的多半都是因為「痛到了」,夠痛才知道自己實力之不足,才會願意從根治起。

徐曉慧表示,華人受限於先天環境,學英語的順序其實都反了。小孩子學任何語言時都是先聽再說,也從來不會去質疑文法對嗎?符合詞性嗎?時態正不正確呢?反而年紀稍長開始接觸英文時,習慣強迫把所有訊息塞入「拼字、音標、文法」的框架下,但只要一開口,往往連最簡單的過去式到底要用「is」還是「was」都說不清楚。

她說,華人學英文都是本著「分析心態」,接收訊息時忙著套用熟知的公式,符合公式后才放心接受並學習,卻忽略了和你講話那個人的情緒及語調,錯失黃金學習的機會。學英文應該要用「回應心態」,要把自己當成一個牙牙學語的嬰兒,放開身段來模仿聽到的話語,學著與英文肌膚相親,否則永遠只是在隔靴搔癢。

對於徐曉慧而言,英文的「聽、說、讀、寫」是無法分開學習的,偏偏傳統 ESL都是如此教,有的人覺得聽力不好就只加強聽力,其實那是對英文的理解力不夠,而理解力不夠又與自己的發音標準與否有直接關係。有的人英文寫作怎麼寫都是「中式英文」,殊不知寫作能力不好其實是因為錯誤的閱讀習慣所造成。

她分析,華人往往都是帶著「過五關斬六將、砍字彙」的心態來閱讀文章,一看到生字就查字典,完全以一篇文章中出現生字的多寡做為進步的指標,但這種方式不但過於量化,而且間斷式的閱讀看不出作者的思考邏輯,這種「看到生字就難受」的習慣,會讓你無法用心去感受文字想要傳達的情感。

也因為「看到生字就難受」的閱讀方式,連帶影響華人的英文寫作能力。徐曉慧表示,中文寫作是由核心向外螺旋狀擴展,英文寫作則是直線型思考邏輯,一味地查單字會讓你忽略文章中段落與段落之間的轉折,並失去分析中英語法差異的機會,這樣子寫作技巧如何進步?

很多人看電視開字幕,徐曉慧認為,這只是當下有立即的滿足感,對增進英文的聽說能力沒有幫助。她笑說:「有哪裡個西人說話時,像漫畫人物頭上頂著泡泡,打出所說的每個字?」開字幕增強的是你的速讀能力,對聽的理解力一點幫助都沒有。

或許有人認為,開字幕才可以把聽不懂的字記下來,但徐曉慧表示,這和碰到生字就要查字典的心態一樣,都是依賴心理作祟,那樣只是站在一旁冷冷地分析單字,「你抓住了文字的意義,卻失去了語言在不同情境給你的感受。」

她指出,所有的單字都是要放在上下文一起看才有意義,同樣一個字下一次換個情境意思又變了。一次聽不懂就讓它過去,真正常用重要的字絕對會再出現,更何況很多時候聽不懂的不是生字,反而是已經會的字,這表示是自己發音與聽力的問題,而不是字彙不夠的問題。

另外,有很多人以為說英文有口音,是讓人聽不懂的主因,但徐曉慧表示,美國從南到北的口音何其多,就連加國各省也都有自己的口音,重點是發音要清楚。她也提醒說,「快」不等於「流利」,「講清楚」永遠比「講得快」重要。

徐曉慧指出,語言會受到歷史、時事、環境、音樂、娛樂及社會文化等因素不斷產生變化,如果一個懂中文的西人會覺得「海角七億」好笑,那他的中文才稱得上好;同樣的,英文有太多東西不是單純字彙與文法能力強就能掌握的,華人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太重視技術層面,只想找捷徑,而不願意蹲馬步。

她舉洋蔥為例,外面那層皮很好剝,就好像學生背單字及學文法一樣,初期很容易滿足,但如何再把一層層果肉給漂亮地剝下來,除了用對方法,另一個代價就是會流淚,我們要追求的是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因為體會出語言的深奧與美麗而落淚,而不是因為一再碰壁而難過,剝到一半就不剝了,其實中間才是最甜美的部分。(世界日報記者陳元誠).

422

主題

4013

帖子

2492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492
沙發
shanren 發表於 2009-2-4 03:21 | 只看該作者
說的好!建議樓主把這個帖子放到「英語園地」去。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39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3047
3
sousuo 發表於 2009-2-5 05:12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

主題

919

帖子

661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61
4
湖濱 發表於 2009-2-7 13:06 | 只看該作者
「華人英文學不好」???所有華人都學不好英文嗎?如果這是真的,那麼談如何學英文的這個人算不算學會了英文?如果算,作者不是自扇耳光嗎;如果不算,那她來這裡胡說八道什麼呢?

看看樓主這點思維水平就不難理解,為何某些華人英文學不會了。一個連母語都說不利索的人,學不會英文有什麼奇怪的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4 20:1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