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周末專題] 中國記憶-- 國寶文物講述5000年文明+56期周末專題回顧

[複製鏈接]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9-1-3 12:0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文化長廊 -- 56期周末專題回顧


01.[周末專題] 中華酒文化
02.[周末專題] 圍棋和中國文化
03.[周末專題]禪茶文化--禪茶一味
04.[周末專題] 上善若水----水的文化與哲學
05.[周末專題] 梁實秋美文十篇
06.[周末專題] 中國古代音樂
07.[周末專題] 中外名家名篇欣賞
08.[周末專題]春秋戰國諸子百家介紹
09.[周末專題]眼花繚亂的中國文化歷史十大榜
10.[周末專題]中國各地春節習俗大匯總

11.[周末專題] 福善吉慶的中國年畫賞析
12.[周末專題]茶書,茶詩,茶藝,茶文畫
13.[周末專題] 一個城市就是一本歷史--中華百城賦
14.[周末專題]勸讀隨筆系列:讀書使人優美
15.[周末專題] 中華百年遊記精華選讀
16.[周末專題] 中華文化歷史小長城
17.[周末專題] 行萬里路: 看江山如此多嬌, 引無數英雄競神遊
18.[周末專題] 藏文化
19.[周末專題] 梅蘭竹菊---傲骨·怡情·亮節·忠貞四君子
20.[周末專題] 漢字的幽默與奧妙

21.[周末專題] 龍----中國文化第一代表性符號
22.[周末專題] 快樂收集: 願你有一個快樂的人生
23.[周末專題]中華吃文化漫談
24.[周末專題]數字中的文化與風俗
25.[周末專題]京劇臉譜文化
26.[周末專題]中華古代神仙鬼怪知識系列
27.[周末專題]中華十二生肖的歷史,文化和圖集
28.[周末專題]中華歷史文化典故大觀
29.[周末專題] 中華生活藝術文化略讀
30.[周末專題] 世界文化採風:探訪世界上最美麗的春天

31.[周末專題] 百家皆崇,三教唯尊的中華琴文化
32.[周末專題] 中華文化藝術自然之境界
33.[周末專題]歐美日百年精華著作導讀
34.[周末專題]900句飽含中華傳統文化的個性簽名
35.[周末專題]中華筷子文化趣談
36.[周末專題]中國結: 情致與智慧的結晶
37.[周末專題]美圖美文賀北京奧運: 記住,你的祖先名叫炎黃
38.[周末專題]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介紹
39.[周末專題] 歐美文學藝術中的藥草
40.[周末專題] 中國傳統民間藝術---黃河流域專輯

41.[周末專題]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中華月亮文化漫談
42.[周末專題] 引秋生手裡,藏月入懷中---中華扇子文化藝術大觀
43.[周末專題]中國傳統吉祥圖解讀
44.[周末專題]影響中國近代社會的一百種譯作
45.[周末專題]西方人眼中的大清帝國社會文化生活大觀
46.[周末專題]人是能夠思想的蘆葦---西方人文素養名篇欣賞
47.[周末專題] 中國古代貨幣發展簡史
48.[周末專題] 無色的燦爛,無聲的和諧---中國書法藝術發展史漫談
49.[周末專題] 歐洲民族大遷徙史話
50.[周末專題] 唐詩中的「花花世界」

51.[周末專題] 功夫之王李小龍, 華人世界的精神偶像
52.[周末專題] 我讀經典
53.[周末專題] 新中國的人民幣1-5套
54.[周末專題]京劇郵票
55.[周末專題]讀城記:尋找心靈故鄉的漫遊
56.[周末專題]中國的印章藝術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沙發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9-1-3 12:10 | 只看該作者


中國記憶-- 國寶文物講述5000年文明


這是一個源遠流長的東方文明,無論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多次南下,還是西方列強的闖入,都未曾中斷文明的傳承與進程,卓爾不群、獨立遠東。

    這是一個神奇瑰麗的東方文明,在西方人眼中,既有「絲國」(塞里斯、Seres、∑ηρε)到「瓷國」的嬗變,也有「漢人」到「唐人」的演繹,在馬可·波羅等冒險旅遊家頗具傳奇的遊記中,是令人嚮往的神奇世界。

    這是一個博大精深的東方文明,以華夏文明為主體,吸納、融合各區域文明匯聚而成。宛如海納百川,奔流不息。

    這是一個歷久彌新的東方文明,在與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碰撞中,以無與倫比的包容和再生力,實現自身的創新和發展,並推動著世界文明整體的進程。

    這就是中華文明,蘊含著「和」的文明。以禮明序,以樂和群,追求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以期達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古老的中華文明,從遙遠的時空中走來,如今在這裡向您展示中華文明昨夜燦爛星辰中最為耀眼的明星,也是最能喚醒那塵封已久的美好記憶的文物瑰寶。

-----------------------------------------------------



人面魚紋彩陶盆
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前3000年)

1955年陝西省西安市半坡村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葬具,為兒童瓮棺的棺蓋。盆內壁用黑彩繪出兩組對稱的人面魚紋:人面概括成圓形,額上塗成黑色,可能是當時的文面習俗。嘴旁、耳旁各有相對的兩條魚,構成形象奇特的人魚合體。頭頂的尖狀角形物可能是進行某種宗教活動的化妝形象,而人面魚紋則可能是代表人格化的獨立神靈——魚神,魚是豐產的象徵,表達了原始居民祈求豐產、種族繁衍的願望。有的學者根據《山海經》中巫師「珥兩蛇」的記載,認為人面魚紋表現的是巫師珥兩魚。寓意為巫師請魚附體,進入冥界為夭折的兒童招魂。



蛋殼黑陶高柄杯
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約公元前2500~前2000年)

1975年山東日照東海峪龍山文化遺址出土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蛋殼陶是龍山文化時期制陶手工業高度發達的產物。因其陶胎薄如蛋殼而得名。展覽選擇的這件「蛋殼黑陶高柄杯」是其中的巔峰之作。此杯上部為寬口沿的杯身;中部為柄,柄兩端細,中間圓鼓中空,有透雕,好像一個含苞待放的花蕾,其內放置一粒陶丸,將杯子拿在手中晃動時,陶丸碰撞籠壁會發出輕脆的響聲,杯子站立時,陶丸落定能夠起到穩定重心的作用,設計十分巧妙;下部是覆盆狀底座。杯和柄分別輪制后粘接而成。整體形態纖巧細緻,雅緻高貴,器身光潔細密,光澤如鏡,非常規整,是當時最高級的一種飲酒器。這種陶器對於製作和燒制的技術要求非常高,在生產力非常低下的新石器時代,探索其燒制技術仍然是一個謎團。

因胎壁薄如卵衣,故名「蛋殼陶」。它以其高超的製作工藝和優美的造型,被譽為「中國古代陶器的顛(巔)峰之作」。







金縷玉衣
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5年)
1994—1995年江蘇省徐州獅子山楚王墓出土
江蘇省徐州市博物館藏
這是目前所見年代最早、玉片數量最多、玉質最好、工藝最精的玉衣。全部用新疆和闐白玉、青玉組成,包括頭罩、前胸、後背、左右袖筒、左右褲管、左右手罩、左右腳罩等十餘部件,共使用玉片4248片,金縷1576克。需10萬人工才能完成。按照漢代的喪葬制度,玉衣是必需的喪葬品,因為漢人相信金玉可以保持屍體不朽。但只有帝王才能使用金縷玉衣,而此件玉衣的主人是第二代楚王劉郢客,即漢高祖劉邦的弟弟劉交之子。劉交深受劉邦之子、漢文帝劉恆寵信,致使其幾個兒子貴比皇子,故劉郢客死時能穿金縷玉衣。同時也說明西漢時期象徵地位和等級的玉衣縷質的使用並未形成嚴格的制度。




慈善之美——貼金彩繪菩薩立像
北齊(550- 577年)
通高60厘米
1996年山東省青州市龍興寺遺址出土
山東省青州市博物館藏
菩薩頭戴花冠,慈眉善目,表情莊重,腦後有圓形頭光。內著金邊僧祗支(一種長方形衣片,意思為覆膊衣或掩腋衣),下著紅色長裙,長長的帔帛下垂而飄逸,跣足立於蓮台之上。菩薩衣紋雕刻簡潔,沒有花冠、頂圈、瓔珞、手鐲之類的細緻裝飾,但依然顯出其豐滿俊秀、雍容典雅的氣質;面部流露出隱約愉悅的微笑,充滿了慈善之美。菩薩身材單薄、肩部低垂,是典型的中國漢人的體態,所穿金邊「僧衹支」,又源自於熱帶、亞熱帶人的貼身便衣。這種造像既帶有印度笈多佛教的風格特徵,又有明顯的中國化痕迹。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3
NYLASH 發表於 2009-1-3 12:13 | 只看該作者
多謝廣南子 08年帶給我們的56期周末專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4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9-1-3 12:20 | 只看該作者


太陽神鳥金飾
商後期(約公元前1300~前1046年)

2001年成都金沙遺址出土

四川省成都博物院金沙遺址博物館藏

「太陽神鳥」金飾,即「四鳥繞日金飾」,2001年2月25日出土於金沙遺址。整器圖案採用鏤空方式表現,分內外兩層,內層周圍等距分佈十二條旋轉的齒狀光芒;外層由四隻逆時針飛行的鳥組成。四隻鳥首足相接,朝同一方向飛行,與內層漩渦旋轉方向相反。

有學者認為該器再現了《山海經》中有「金烏負日」的神話傳說,這與同屬於古蜀文明的「三星堆文化」的出土文物相互印證了其一脈相承的「崇鳥崇日」的習俗。此外,還有研究認為其外層4鳥除了代表4鳥負日之外,還代表春夏秋冬四季輪迴,內層12道芒紋代表一年十二個月周而復始。這是古代蜀人崇拜太陽的物證,也許當時古蜀人已經掌握了歲、時、月的概念以及形成的原因。

太陽神鳥圖案表達著追求光明、團結奮進、和諧包容的精神寓意,而且構圖嚴謹、線條流暢、極富美感,是古代人民「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豐富的想象力、非凡的藝術創造力和精湛的工藝水平的完美結合。2005年8月16日「太陽神鳥」金飾從全國一千多件候選標誌中脫穎而出,正式成為中國文化遺產標誌。



史牆盤
西周恭王時期(公元前922~前900年)

1967年於陝西扶風庄白村出土

陝西省周原博物館藏

西周恭王時史官牆所作的禮器。盤,盥洗器,與匜配合使用。內底鑄銘文18行284字,使用四言句式,與《詩經》句式相似。銘文前半部分頌揚西周文王至穆王的重要政績,後半部分記述牆所屬的微氏家族的家史。微氏家族的祖先是商代之遺民,武王滅商后降周,後世代為史官,成為周王腹心之臣。銘文中的「雩武王□殷,微史刺祖迺來見武王」,與文獻所載武王滅微子啟降周,並使其子來見周武王的史料印證。周王朝對商遺民的懷柔政策,成為周王朝安定與發展的重要保證。



虢(guó)季子白盤
西周宣王時期(公元前827~前782年)

傳陝西寶雞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虢季子白盤是周宣王時期的青銅重器。盤是盥洗器。內底有銘文111字,記載虢季子白征伐北方民族的一次戰爭,殺死五百名敵人,活捉五十名俘虜,周王為其設宴慶功,虢季子白作盤以為紀念。西周初年分封諸侯,文王之弟虢叔始封寶雞,后東遷三門峽地域,虢季子白就是虢氏家族成員。寶雞市東南是豐鎬的西大門,三門峽境內有交通要塞函谷關和必經要津「茅津渡」,對於周王室安全有著極為重要的戰略意義,從虢季子白的軍功和虢氏家族所居之地看,西周初年的分封制,確實起到了「以藩屏周」的重要作用。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5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9-1-3 12:24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NYLASH 於 2009-1-3 14:13 發表 [[周末專題] 中國記憶-- 國寶文物講述5000年文明+56期周末專題回顧 - 文化沙龍 -  backchina.com]  
多謝廣南子 08年帶給我們的56期周末專題


nylash 別忘了也表揚自己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6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9-1-3 12:26 | 只看該作者


蔡侯銅方壺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1955年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

安徽省博物館藏

壺為酒器,也可作水器。蓋飾鏤空八瓣蓮花形,頸部兩面有獸耳銜環,底有四獸承托,相互應合,造成壺身輕盈、移動的感覺。獸的形像(象)生動,底部四獸作昂首吐舌,似乎難以承受壓在身上的重量。有銘文6字,記載為蔡侯之器。此壺形體高大,裝飾華麗,為春秋青銅藝術珍品。出土此器的墓為蔡昭侯墓,也叫蔡侯申,是蔡國第20個國君。蔡國是武王滅商后,封叔度於蔡(今河南上蔡縣)而立。到蔡昭侯時為躲避楚的攻擊,於公元前493年遷都州來(今安徽省壽縣,時稱下蔡),後為楚所滅。



龍鳳形玉佩
戰國(公元前475~前221年)

1977年安徽省長豐縣楊公鄉墓葬出土

安徽省考古研究所藏

此龍鳳形玉佩共有兩件,出土時分別置於人體盆骨的左右,顯然是主人佩戴的成組玉佩中的一件。《禮記•玉藻》記載:「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於玉比德焉。」受禮教的滲透,導致佩玉風行,玉也成為了身份和地位的標誌。此玉龍注重造型的變化和神態的表現,使彎曲盤繞的身軀充滿活潑的氣息和強烈的動感。龍鳳組合渾然一體,體現了製作者豐富的想象力,也表達了人們期望龍鳳呈祥的美好願望。琢制工藝顯得揮灑自如,得心應手。精湛的琢玉技術和昂揚的藝術風格,充分顯示了戰國時代那種奮發圖強的精神面貌。



三彩雙龍耳瓶
唐(618~907年)

故宮博物院藏

以兩個對稱的雙龍銜住瓶口為柄,造型優美高雅,製作相當精緻。這種器型是在晉朝雞頭壺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並吸收了西域胡瓶的特點,始見於北朝,盛行於隋、唐,當時自銘「傳瓶」,有白瓷、青瓷、三彩等品種,唐代主要流行於東都洛陽一帶,鞏縣窯燒制雙螭瓶的重要產地之一。陶瓷器上的龍多為雕塑龍,而龍的地位因象徵皇帝而日益尊貴,當時宮廷有嚴格規定,除皇帝以外任何人不準用龍紋作裝飾。這件三彩雙龍耳瓶器型端正,保存完好,屬唐代三彩瓷器的精美之作。

唐三彩多見於陪葬明器,極少有使用品。由於它是一種低溫釉陶器,經過約800攝氏度的溫度燒制,屬於低溫燒制,其成本和燒造難度遠遠低於瓷器。另一方面唐代盛行厚葬。因此三彩陶器也是適應這種厚葬風氣而興起的。唐朝作為一個開放度及高的帝國,其物品受到各國人民的喜愛,唐三彩左右一種特殊的藝術品,成為唐朝重要對外輸出品。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9

主題

4210

帖子

1240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40
7
jvmpzh 發表於 2009-1-3 12:30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NYLASH 於 2009-1-3 12:13 發表 [[周末專題] 中國記憶-- 國寶文物講述5000年文明+56期周末專題回顧 - 文化沙龍 -  backchina.com]  
多謝廣南子 08年帶給我們的56期周末專題



牛氣十足,廣南子不愧牛師傅好拍檔。 牛兄牛弟哈~~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8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9-1-3 12:30 | 只看該作者
擊鼓說唱陶俑
東漢(25~220年)

1957年四川成都天回山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俑在漢代雕塑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從車馬出行到侍衛家奴,從庖廚宴飲到歌舞百戲,幾乎無所不包,反映了漢代五彩斑斕的社會生活。「說唱」作為中國曲藝的重要表現形式,源於何時並無確切史料可引,但從這件「說唱擊鼓俑」上可以尋到一絲線索。

漢代民間極為盛行說唱表演。這件陶俑袒胸露腹,著褲赤足,左臂挾鼓,右手舉槌作擊鼓說唱表演,神態詼諧,動作誇張,是一件富有濃厚民間氣息和地方風貌的優秀雕塑作品。

這件陶俑以泥質灰陶製成,俑身上原有彩繪,現已脫落。陶俑蹲坐在地面上,袒胸露腹,著褲赤足,右腿揚起,左臂下挾有一圓形扁鼓,右手執鼓槌作敲擊狀。俑人嘴部張開,開懷大笑,彷彿正進行到說唱表演中的精彩之處。人物面部的幽默表情被刻畫得極為生動傳神,使觀者產生極大的共鳴。漢代這種說唱藝術稱為「俳(音排)優」,史書記載:「擊鼓歌唱,作俳優」。《漢書•司馬相如傳》顏師古註:「俳優侏儒,倡樂可狎(xiá)玩者也。」在漢代,往往以身材矮胖、相貌滑稽的侏儒充任表演者。陶俑雖為手工捏塑而成,但其神態生動、鮮活逼真,雕塑家對於生活細節的捕捉非常到位,並借用誇張得手法是這種戲劇化的場面更加使觀者具有相同的感染力,它彷彿從二千年前的歷史塵埃中走來,帶給我們漢代社會的音容笑貌,讓人忍俊不禁,過目難忘。



T形帛畫
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5年)

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館藏

此為葬儀中用以表示招魂、導引后隨葬的旌幡。是國內已知畫面最大、保存最完整、藝術性最強的漢代彩繪帛畫,現收藏於湖南省博物館,使此館的「鎮館之寶」之一。

畫面所描繪的內容自上而下可分為天上、人間、地下三部分。天上部分繪有人首蛇身的蛟龍、金烏、蟾蜍和玉兔、奔月的嫦娥等天國的神話傳說。金烏指代太陽,所謂「金烏海底初飛來,朱輝散射青霞開」即指此;人間部分繪有墓主人辛追在3個侍女的陪同下,正在飛升天國的路上,以及家人在祈求死者靈魂升天的祭祀場面;地下部分畫著神話中的鰲魚和異獸守衛死者的靈魂。帛畫以有序的層次展示了漢初人們觀念中的宇宙圖景,其主題思想,一般認為是「引魂升天」,但也有人認為是「招魂以復魄」,使死者安土。

帛畫的保存難度很大,為了防止文物的自然損壞,採取消毒去污、防蟲防霉和加固保護等現代科學和傳統技術相結合的方法來加以保護,展出過程中盡量創造一個「恆溫、恆濕、相對無菌」環境,為了保護這件國寶級文物,不僅設計了特製的展櫃,還將展櫃內充滿了氮氣,對燈光、溫濕度也作了嚴格的設置。



官窯貫耳青瓷瓶
南宋(1127~1279年)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宋室南渡臨安(今杭州)后,先後在修內司和郊壇下設官窯,以供朝廷所需,分別稱為修內司官窯、郊壇官窯。兩個窯址分別在今杭州市鳳凰山下的老虎洞和烏龜山找到。器型多仿商周青銅器的尊、鼎、爐、觚等陳設瓷和祭祀用禮器。修內司官窯是宋高宗南渡后在杭州另立的新窯,是汴京官窯的繼續,因稱南宋官窯。其官窯的特點是胎細釉潤、色青帶粉紅、釉有深淺之分,有蟹爪紋開片和紫口鐵足特徵。

這件南宋官窯貫耳瓶即仿古代青銅器造型。端莊典雅,胎薄體輕,釉質肥厚光潤如玉,開片如「蟹爪紋」。口沿及稜角處因釉較薄而露出胎色。南宋官窯代表當時青瓷的最高水平。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9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9-1-3 12:36 | 只看該作者


銅偶方彝
商代武丁時期(約公元前1250~前1192年)

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彝為容酒器,因形似兩件方彝聯成一體,故稱偶方彝。通體以雲雷紋襯地,以浮雕技法表現了饕餮(tāotiè)、鴟鴞(chīxiāo)、夔(kuí)龍、大象等動物形象。在器體的長側邊緣口沿,各有七個缺口,缺口是專為放置酒斗而設計的。四面斜坡狀器蓋,斜脊線及坡面中線上均鑄出扉棱,蓋脊有二鈕,便於啟合彝蓋。器底銘「婦好」二字。整個器型的構造頗像中國古代建築中斗拱的雛形,因此被譽為商代建築宮殿的縮影。目前所見商代方彝中僅此一件偶方彝。

殷墟青銅禮器的大量出現,證明中國青銅文化已發展到了最高的階段。其形制豐富多樣,紋飾繁縟神秘。層層疊疊的線條把動物形象加以抽象變化,採用極精細的幾何紋和深淺凸凹的浮雕,構成形形色色的圖案,布局嚴謹,莊嚴凝重。其誇張而神秘的風格,蘊含著深厚粗獷的原始張力和藝術的魅力,反映了殷商先民特有的宗教情感和審美觀念。

整器看上去極似商代宮殿的「四阿」式屋頂,是商代宮殿建築的縮影。



錯金銀牛形銅燈
東漢(25~220年)

1980年江蘇揚州邗江縣甘泉2號墓出土

南京博物院藏

這是一件精美的牛形銅燈,與早期銅燈相比,設計更為合理,製作更為精美。除具有一般銅燈的煙塵導管裝置外,圓形燈盤上可推移開合的燈罩已由原來的封閉型變成鏤孔透光型,能更好地起到散熱、擋風和調光的作用。通體遍飾精細的龍、鳳、虎、鹿以及各種神禽異獸等錯金銀圖案,線條流暢飄逸,工藝相當精湛,是漢代眾多青銅燈具中實用與藝術完美結合的上乘之作。這類象生形燈具在漢代十分流行,巧妙利用形體本身的有機部分作為導煙管,如人的手臂,牛的雙角,鳳、雁的頸等,反映出漢代人為防止燃油燈對室內造成污染的環保意識。



高級鎧甲將軍陶俑
秦(公元前221~前206年)

1977年陝西西安臨潼區秦始皇陵兵馬俑一號坑出土

陝西省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藏

1977年陝西西安臨潼區秦始皇陵兵馬俑一號坑出土  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藏

泥質灰陶。秦代將軍頭戴鶡冠,鶡為一種雉鳥,性好鬥,至死不卻,將軍戴此冠,以示英勇。身穿魚鱗盔甲,胸前、背後、雙肩皆有花結,顯示了等級的尊貴;面容嚴肅,氣質威武,神態鎮定自若,儼然一位久經沙場的大將。《管子•論將》要求將軍要「總文武者」,「兼剛柔者」。此俑的神態與氣質已經具備了有文有武的素質、剛柔兼備的性格。一號坑出土5000餘件兵馬俑,秦代雕塑藝術家塑造了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的官兵形象,而氣度非凡的高級鎧甲將軍陶俑僅發現7個,使我們彷彿看到了在秦統一六國過程中,將軍在戰場上指揮千軍萬馬的壯觀場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10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9-1-3 12:38 | 只看該作者


玉琮王
這是迄今出土體積最大、紋飾最繁縟的一件玉琮,被譽為琮王。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

浙江省餘杭縣反山12號墓出土

浙江省博物館藏





銅搖錢樹
東漢(25~220年)
1990年四川省綿陽市何家山二號漢墓出土
四川省綿陽博物館藏
整體由基座、樹榦、樹冠等共29個部件銜接扣掛而成。以銅管作樹榦,插在浮雕天綠、辟邪紋的陶座上,五組枝葉分插在樹榦套管上,樹頂一人正將玉兔搗成的不死「神丸」置於雀嘴,樹枝上滿布銅錢,樹葉上還飾有西王母長生不老神仙故事及樂舞雜技者形象。樹葉婆娑,滿布銅錢,似乎只要搖動樹榦,銅錢就會嘩嘩墜落,故名為「搖錢樹」。搖錢樹在東漢的墓葬中常有出土,人們在樹上掛滿銅錢,塑造神仙故事,祈盼它能像果實那樣可以不斷地「開花結果」,希望能像神仙一般長生不死。「大地有泉皆化酒,長林無樹不搖錢」,墓中隨葬搖錢樹,表達了漢人渴求財富的願望。



絹本設色顧愷之《洛神賦圖》卷
宋(960~1279年)

傳世品

遼寧省博物館藏

絹本設色,《洛神賦圖》是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的繪畫名作(該圖為宋摹本),是以三國時期著名文學家曹植的名篇《洛神賦》為題材,描述曹植渡洛水時與洛水神女相遇而戀愛,終因人神路隔而無奈分離的動人故事。《洛神賦》原名《感鄄賦》,一般認為是因曹植被封甄城所作;亦作《感甄賦》,甄通鄄,但也有人認為其寫作牽涉到曹植與魏文帝曹丕之妃甄氏之間的一段錯綜複雜的感情。

該圖用具體生動的形象,完整地表現了浪漫主義文學作品《洛神賦》的內容,對人物心理刻劃的成功及善於表達情感內容的精深造詣,反映了東晉中國繪畫的新發展。圖中人物畫的線描如「春蠶吐絲」,後人稱這種技法為「高古遊絲描」,為人物畫技法十八描之一,對後世的中國畫線條藝術產生很大影響。

目前已知的有兩幅宋朝人臨摹的《洛神賦》。其中一幅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另一幅被末代皇帝溥儀捲逃到東北,日本投降后散落民間,后被遼寧博物館收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11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9-1-3 12:4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7樓 jvmpzh 的帖子

茲溜就冒頭,09人人都變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9

主題

4210

帖子

1240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40
12
jvmpzh 發表於 2009-1-3 13:18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廣南子 於 2009-1-3 12:46 發表 [[周末專題] 中國記憶-- 國寶文物講述5000年文明+56期周末專題回顧 - 文化沙龍 -  backchina.com]  
茲溜就冒頭,09人人都變牛



老哥~~ 茲溜是啥意思呀~~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13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9-1-3 17:3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2樓 jvmpzh 的帖子

茲溜沒有任何意思, 用它的目的是為了讓那些有意思的詞變得更有意思

例如:我們要一直茲溜茲溜的活著 ,頭皮被曬得茲溜茲溜地冒油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83

主題

3萬

帖子

8964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白金鑽石會員(八十八級)

Rank: 5Rank: 5

積分
8964
14
tylz888999 發表於 2009-1-3 17:4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5 03:5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