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文化的樂趣:《馬未都說收藏》大結局

[複製鏈接]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9-4-8 11:4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CCTV-10《百家講壇》「說收藏」這個系列節目,已經講了很長時間了,共講了4個門類,50多節課,今天是最後一節課。


我們表面上看講的是收藏,實際上一直在是強調文化的成因。我們通過證據,來講歷史背景。今天,大家都願意了解自己的歷史,而在過去,人們對自己的歷史並不太關心,只對現實關心。現在,生活富足了,所以,對歷史開始關心了。


其實,我在50多節課里,講的就是這麼一個宏大的文化背景。這個背景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顯得尤為重要。我們都想知道,在這塊宏大的幕布後面,畫的究竟是什麼?當幕布一層一層地拉開,我們發現,我們是站在歷史上一個十分重要的位置。今天,我們所講的都是歷史。但是,今天生活中的一切,也終將成為歷史。


我們講了那麼多,其實,很多東西還沒有講到,為什麼?因為時間有限。比如講器物的時候,有一種東西,我本來想講,後來沒有講,今天在這兒補上。


這東西叫匏器,就是葫蘆器,蟈蟈葫蘆,蛐蛐葫蘆。這在中國古代工藝上,屬於雕蟲小技中的小技。我們讀《中國工藝美術史》,都找不到這樣的章節。


但是,這東西有多重要呢?據歷史記載,發明匏器的人,叫巢端明,明末舉人。他橫跨明朝末年到清朝初年,因對當時政治不滿,到鄉下種地,種葫蘆。他把葫蘆做成各種形狀,然後開始養鳴蟲,這就是匏器的由來。


入清以後,康熙對這事喜歡,也在他那一畝三分地上種葫蘆,也找人加工成蟈蟈葫蘆,蛐蛐葫蘆。我們能看到的證據,就是康熙御制的匏器。「御制」就是皇帝親自製做的。我們說的「親自製做」,只是一個象徵意義,不是絕對意義。


皇帝為什麼喜歡冬懷鳴蟲呢?歷史上,跟今天有很大的不同,那個時候,除了聽自然界的聲音,聽不到非自然界的聲音。不像今天我們可以聽到的聲音,絕大部分是非自然界的聲音,比如收音機,MP3,看電視,甚至聽音樂會,都不是原聲的,都是通過處理的聲音。


那個時候,皇帝想聽音樂,非常困難,必須有人到現場演奏。今天,我們很容易做到,晚上睡覺前放一支曲子,但是皇帝的權力再大,他也達不到啊!把樂隊請來演奏一遍,那怎麼行?所以,他就對自然界的聲音感興趣。過去,皇帝的心理壓力是很大的,冬天養上個把小鳴蟲,聽一聽小蟲的鳴叫聲,表示對傾聽自然之聲的一種心態。


一個養鳴蟲的小小器物,能給皇帝帶來巨大的快樂。在清代,到了大年初一,工匠要事先把養好的蟈蟈,一萬個,擱在太和殿里,皇帝上朝,金鼓齊鳴,熱氣一烘,一萬個蟈蟈全都叫喚起來,這就叫「萬國(蟈)來朝」,把生活情趣賦予政治含義,這是非常典型的一例。蟈蟈不就是叫喚叫喚嗎?但是,在當時把它叫成了「萬國來朝」,看我大清多麼強盛!這是文物所包含的一種力量。


在中國歷史上,出現過五次收藏熱。第一次的時候,宋朝有一個人叫趙希鵠,他在《洞天清祿》這本書里說:人生一世間,如白駒過隙,而風雨憂愁,輒居三分之二,其間得閑者才一分耳,況知之而能享用者,又百分之一二,於百一之中,又多以聲色為受用,殊不知吾輩自有樂地,悅目初不在色,盈耳殊不在聲。


這段話的意思是,人生過得很快,如白駒過隙,風雨憂愁啊,每個人一生中的快樂,宋代還是一個非常好的歷史時期,但是你風雨憂愁的時間,佔了三分之二。今天也是一樣,每個人的擔心,房子,票子,孩子,工資漲不漲?職位變不變?很多問題都屬於風雨憂愁,佔三分之二。其間得閑者,就是你能夠有空閑的時間,不過一分耳,不過三分之一。知道這個道理,又能享用這個時間的人,也就是百分之一二,一百個人中,只有一兩個人懂這個道理。而在這懂道理的百分之一二中,大部分人還都是聲色犬馬,沒有什麼追求。他說,我就不喜歡這聲色犬馬。


下面他接著說:嘗見前輩諸老先生,多蓄法書,名畫,古琴,舊硯,良以是也。明窗淨幾,羅列布置,篆香居中,佳客玉立相映,時取古人妙跡,以觀鳥篆蝸書,奇峰遠水,摩挲鐘鼎,親見周商,端硯涌岩泉,焦桐鳴玉佩,不知身居人世。


什麼意思呢?他是說,我曾經見過很多老先生,就是搞收藏,多蓄法書,書法,名畫,古琴,舊硯。宋代的時候,陶瓷的收藏,還不是主要收藏,主要的就是他說的這些東西。明窗淨幾羅列起來,時時請一些客人,大家交流,非常高興。最後他意味深長地說了一句話:所謂受用清福,孰有逾此者乎。享用這樣的清福,有什麼能超過它的呢?


可見,宋代人對生活,就已經有這樣高的理解。他表面上是說對收藏態度的一種理解,實際上,是對一個寬鬆生活的提倡。今天,我們應該提倡一種寬鬆的生活,喜歡一下文化,收藏不收藏,其實並不重要,喜歡文化是最重要的。


我們今天的生活,是近200年以來最富足的時期,以吃穿而論,是中國兩千年以來,甚至是五千年以來,最富足的時期。我們在吃穿問題上,已經沒有多大壓力,在這樣一個歷史條件下,我們要強調一下我們民族的文化,為什麼?原因不外乎兩個。


一個是文化依賴個性而生存,我們民族有我民族自己的個性,有這樣一句話,說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我們只有強調我們自己的文化個性,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佔有我們自己的一席之地。
再一個是中華民族文化未曾中斷,我們無論經過了多少艱難困苦,四分五裂,但我們終究團結在一起。我們的文化從來沒有間斷過,這是我們引以自豪的。


中國,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被稱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其中只有中國的文明,延續到了今天,有很多具體的東西可以證明,比如我們的文字,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一脈相承。甲骨文中「日」,「月」二字,今天在座的一看都明白。但古埃及的文字,不是他們今天的官方文字,他們都不認識了,他們現在的官方文字是阿拉伯文字。


我們堅守自己的民族文化,很多時候是非常具體的,我們講了陶瓷,玉器,傢具,雜項,我們講了很多中國文化中具體的東西,通過這些具體的物件來傳達我們自己的文化內涵,強調我們自己的文化符號。比如我們在傢具中,講過床,


床有兩種功能,一個是我們今天的功能,卧,就是睡覺。另一個功能,也是它早期的功能,坐。通過了解床的功能,我們就知道了,床前明月光,還有另一解。


我們講過陶瓷中的影青,看到過那種如玉器一般的瓷器,才知道它如何斷送了玻璃在中國的前程。我們還講過玉器中的印璽,印代表個人的信義,璽代表國家的信義。在雜項中,我們講了竹刻,講了文人的情懷。這些都是構成我們龐大文化體系中的每一個具體物件。今天,我們生活在這個文化體系中,有時候會渾然不覺。有時候,當你離開了它,你才深深感到這個文化,給你帶來的快樂。


我們有的人在國外生活了很多年,一旦回國以後,會覺得如魚得水,非常舒服,在國外老覺得有點不舒服,為什麼?是文化背景與你不同。我一直在說,你一生中的樂趣,一定是文化給你的帶來的,物質給你帶來的樂趣都是短暫的。你貧困的時候,吃穿是極大的樂趣,你富足的時候,房子,車子,可能是極大的樂趣,但這些樂趣,都不能伴隨你一生。我們很多老年人,對物質沒有多少要求,他坐在輪椅上,看一出京劇,就非常滿足。


這就是文化給你帶來的樂趣,這種樂趣將伴隨你的一生。


我們一直在說,收藏給我們帶來的樂趣,那麼,這些樂趣究竟是什麼呢?


首先是知識的樂趣。比如清代有一種斗杯,是方的,跟斗的形狀一樣,可以用來喝酒。


斗杯是怎麼來的呢?從唐詩中來的,李白《行路難》中的,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盤珍饈值萬錢。王維《少年行》里的,新豐美酒斗十千,咸陽遊俠多少年。杜甫的《飲中八仙歌》中說,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


這裡面說的「斗」,是唐詩中的酒具,說的是杯,是碗。真正的斗是一種貯酒器,是存放酒的。金樽美酒斗十千,是說我用一萬個錢,買這一斗酒,十千,過去一千為一弔,十千是十吊,是說這酒很貴。李白一斗詩百篇,是說他喝了一大罐子酒,一斗酒,是這個意思。


但是,唐朝人真正喝酒時候用的是杯。王翰的著名詩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夜光杯,寫得非常壯麗。李白的,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說的是主人十分殷勤,用玉碗盛酒。李賀的琉璃鍾,琥珀濃,小槽酒滴珍珠紅,寫的是奢華,琉璃鍾,這是唐代喝酒的用具。
斗是大的容器,杯是小的容器。但到了明清以後,明代中葉,明代人受唐代詩歌的影響,就把喝酒的杯,做成斗形,很小。李白一斗詩百篇中的斗,是指大的容器。這就是文物演變的一個過程。


知識的樂趣,就在於你知道了這些,當別人說到這句唐詩的時候,你就可以攔他一句,問問他:這「斗」是怎麼一回事?知識的樂趣主要是傳道,授業,解惑,你可以把你知道的告訴人家,這是你擁有的,是人家不擁有的,這就是你的樂趣所在。


其次是炫耀的樂趣。炫耀可以通過具體的物品,也可以通過物品中的知識,比如我們經常看到,在清代茶壺的壺蓋上寫著五個字:可,以,清,心,也。是說喝茶可以清心,靜下心來喝一杯茶,非常快樂。


但這五個字有多種讀法,你要是知道了,你就可以炫耀,怎麼讀呢?在古代,這叫旋讀,轉著圈地讀。可以清心也,以清心也可,清心也可以,心也可以清,也可以清心。你從哪個字開始都可以讀通,這就是炫耀的樂趣。


現在,我們很多人喜歡戴玉佩。過去,人家戴個玉佩,拿出來經常跟你炫耀,為什麼?因為這可以表明自己有身份,然後,我還有知識。



這就是知識的一個炫耀,那麼,在這個知識炫耀中,實際上是包括了知識的總體財富。我們的知識有時候要轉化成財富,你知道得越多,轉化的機會就越多。人家拿出來一個物品,你說這不就是一塊石頭嗎?人家一看,就知道你沒知識。


過去,我們炫耀的是,你看看我這塊表?歐米茄,那個說我這是勞力士,我這個是江詩丹頓,你那個是百達斐麗。你不能說,這不是一種文化,但這不是中國人的文化,這是瑞士人的文化,這些都是瑞士的名表,人家有人家的文化炫耀,我們有我們的文化炫耀。


第三是擁有的樂趣。一個官窯瓷器,過去擺在清宮裡,備不住乾隆皇帝親手摸過一把,說這個瓶子不錯。今天,你花錢變成你們家的東西了,你可以天天摸摸它,這是一個擁有的樂趣,一開始我們都會有這種最初級的樂趣。


擁有的樂趣,是不言而喻的,我們畢竟生活在一個經濟時代,這個東西一旦有價值,你擁有它,一定會有樂趣,這是一個恥於言表的樂趣,就是增值的樂趣。


收藏增值的樂趣,跟它賣與不賣沒關係,因為有的人買了,比如當年他是10元錢買的,後來值100元,不是說他非要賣掉,只是表示自己的一種成功。增值,我們也不迴避這種大眾的樂趣,把這些樂趣疊加起來,後面還有一個更大的樂趣。


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樂趣呢?


就是當個冤大頭。買錯了,買假了,這樂趣最大,為什麼?你買貴了,回來以後,人家說這東西好啊,就是貴了一點。沒關係,我擁有的是這東西的一段時光,這個東西能有多貴呢?在知識面前,有時候,金錢是無法衡量的。買假了,吃一塹,長一智,如果你能這麼想,很多問題就釋然了。


古人說過一句話,不冤不樂,你不當這個冤大頭,你還會有這個樂趣嗎?當了這個冤大頭,當時有點難過,這勁兒很快就會過去,多少年以後,就會變成一個笑話。早年撕心裂肺的痛苦,今天說出來,全是笑話,這才是最大的樂趣。


收藏的誘惑,對大部分人來講,都來源於它的增值。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全世界的藝術品,無一例外的都成鋸齒狀上升。我們舉過很多極端的例子,比如講元青花的時候,那個葫蘆瓶,增長了105年。


我講傢具的時候,那張紫檀畫桌,由幾千塊錢,最後變成幾百萬。


其實,這些都不是每個人所追求的,我們要了解的是文物增值的原因:一個是它的歷史價值,今天這個物件在經濟上的認可,只是對歷史的一個尊重。一個它是歷史遺物,保留到今天非常不易,能讓我們喜歡上它,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我們花了那麼多錢,就應該知道,這裡面的文化分量究竟有多重?再一個它是古代藝術品,凝結著我們民族先人的全部智慧,乃至犧牲。我們今天看到的,正是古代文化的的一種輝煌。


上面我們講的是收藏與投資,是最表象的關係。實際上,收藏與投資,還有更深一層的關係,表現在下面幾個方面:


情感投資。你擁有一件瓷器,不再需要別人的恩准。過去,你想有一個賞瓶,得有皇帝恩准:賞誰誰誰玉堂春瓶一對。今天不需要他的恩准。我買回來,自個兒看著高興,告訴你這叫賞瓶,過去叫玉堂春瓶。這是一個知識,你慢慢就會對它產生感情。比如展子虔的《游春圖》,張伯駒先生花重金買了捐給國家,為什麼?不光是境界,更多的是一份情感,他覺得這東西,不能流向海外。


我曾經講過,30年前,我跟一個賣廢品的老張頭,關係特別好。他是在所有賣廢品人中,文物眼力最高的一位,他從大量的廢品中,撿出文物來單獨去賣。我跟他經常聊天,有時也賣我一件東西,他就摸著這個東西跟我說:多好的東西,歸你了。他賣文物的時候,有一種情感因素。但是,他在賣廢品的時候,絕對不會這樣說:多好的廢品啊,歸你了。這就是文化的魅力。


在中國古代,我們看到過很多不惜傾家蕩產去購買一件東西,那是為什麼?就是為這個情感。其實,不是為這個物品本身,而是我覺得這個東西跟我有感情,我一定得把它買回來。


智力投資。一個人再聰明,跟我們浩瀚的歷史相比,算不了什麼,你多麼聰明是你個人的事,歷史比你聰明得多。我們的歷史,僅以陶瓷為例,將近一萬年的歷史。在這一萬年中,我們的民族,由於先人的努力,陶瓷由單一品種,變得絢麗多彩。


我們的黃河流域,早期的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長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一直到兵馬俑,漢陶,唐三彩,宋五大名窯,元青花,明清以後就不用說了,這些我們都能看到它進步的歷程。我們要認知它,第一需要耐心,第二需要智慧,我們要不斷地學習,最後需要一個努力。我們今天對自己的歷史,要有所了解,一定不能停止你的努力。你想在一個晚上,躺在床上翻翻書,就對中國歷史的全部了解了,那是不可能的。


任何古物,一定有它的成因和道理,比如我們常說的一句話,說這孩子不是省油的燈。這話在中國,大江南北都講,我問過很多人,你們家鄉有沒有這種說法?他們都說有。現在的問題是,究竟什麼是省油的燈?


宋代陸遊,在《老學庵筆記》中有這樣的記載,他說:一端作小竅,注清冷水於其中,每夕一易之,尋常盞,為火所灼而燥,故速干,此獨不然,其省油幾半。他說得很清楚,說上面有個洞,每天注入清水,因為油燈一點火,它就熱和燥,所以就耗油,擱水能省油幾近一半。


這種燈後來不見了,過去我還真注意觀察過,一直沒有發現。近些年,在四川地區有所發現,就是一個燈盞,空心的,往裡可注水,因為油燈大的會省油,越小越不省油。這麼小一個小油燈,一點燭捻,油就熱,一熱就揮發,一揮發就費油。為了讓這個油涼下來,在這個燈盞里,注入清水,水可以把熱量帶走,就省油。發現這種省油的燈以後,有人做過實驗,注水和不注水,大概可以省油40%,可見,陸遊的記載是準確的。


解釋成因,是收藏的樂趣之一。文物的知識,由不知到知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你在這個智力投資中,你從享受過程,最終享受這個知識。


身份投資。我們經常說這個人有身份,那個人沒身份。身份與財富無關,一定與文化有關。不是說你這個人有錢,就有身份。也有非常有錢的人,常常被別人嗤之以鼻,沒有文化。


那麼從收藏角度上來看,並不是說,你買的東西越貴,你就越有身份,在文化層面上,它們區別並不是很大,只是在財富層面上它們有所區別。在歷史上,有上億人民幣一件的文物,也有幾十塊錢一件的文物,價值的高低,跟文化本身無關。


今天,大家對文化的要求遠遠高於對物質的要求。在收藏方面,你如果獲得過金錢上的好處,一定是額外的,那並不是你的真正追求,你真正追求的一定是情感的投入,知識的投入,身份的投入。
10幾歲的時候,去過教育學家,文學家葉聖陶老先生家。在葉老先生家的牆上掛著一副對聯,一直到今天還能背出來:


觀釣頗逾垂釣趣,種花何問看花誰


什麼意思呢?是說我看你釣魚的樂趣,超過你釣魚本身的樂趣。我種花,只努力去做好這件事,並不考慮後面誰來欣賞它。


我們不收藏的人,知道了這個對聯,非常快樂,我們不一定非得去收藏,我們看別人收藏,這個「別人」也可能是某個個人,也可能是國家,是某個博物館的收藏,我們去參觀,就是觀釣的樂趣。


我講了很多很多的收藏,為什麼要收藏?為的是積累文明,留下坐標。為什麼要開設博物館?為的是展現文明,展現知識。我也講了我個人的經歷,講了很多感悟,實際上,我是在期望,希望我們民族的火炬,這種燦爛的文明,經過大家每一個人的手,傳承下去,生生不息!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29 18:4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