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文化歷史]11月17日] 司馬光誕辰 羅丹逝世 路遙逝世

[複製鏈接]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8-11-17 22:0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北宋史學家司馬光誕辰(1019年)-----


    司馬光是北宋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夏縣司馬營村)人,生於公元1019年11月17日,世稱涑水先生,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史學家。他一生著作甚多,有20種500餘卷,其中他領導編撰的《資治通鑒》一書,是中國封建社會中繼司馬遷《史記》以後最優秀的一部通史巨著。從它問世以來,一向為歷史學者所推崇,對我國以後的史學發展起過巨大的影響。
    司馬光從小勤奮好學,愛讀史書,7歲時聽老師講《春秋左氏傳》就很感興趣,回家后能頭頭是道地講給家裡人聽,這部歷史名著對他影響很大,他能寫出《資治通鑒》,是和這部書對他的影響分不開的。司馬光從小聰明伶俐,有一次,他和一群小夥伴捉迷藏,一個孩子不小心掉進水缸里,其他孩子都嚇跑了,只有司馬光急中生智,搬起一塊大石頭,砸破水缸,水流出來后,那個孩子得救了。司馬光的機智勇敢一直被後世傳為佳話。
    司馬光20歲那年考中了進士,他繼續刻苦學習,一有時間就鑽研歷史。他發現自古以來歷史著作雖然繁多,但是缺少一部比較系統完整的通史,於是他決心自己動手編。最初司馬光用了兩年時間,寫成一部從戰國到秦末的史書,共有8卷,名叫《通志》,宋英宗看了以後非常滿意,立即下令設置書局,作為編書機構,要司馬光繼續寫下去。宋英宗允許司馬光自己挑選編寫人員,並准許他借閱官府藏書。司馬光成立書局時,邀請了當時著名的史學家劉恕、范祖禹等做助手,共同編寫這部通史。
    宋神宗做了皇帝以後,也認為《通志》這部書不但可以幫助了解歷代王朝的治亂興衰,而且書中記載的歷史好像一面鏡子,可以常常對照借鑒,因此,他把書名改為《資治通鑒》。「資治」是幫助的意思,「通」是從古到今,「鑒」是指鏡子,含有警戒和教訓的意思。後來人們又把《資治通鑒》簡稱為《通鑒》。這部書從宋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開始編撰,到神宗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成書,歷時19年。為了編寫這部書,司馬光付出了巨大的勞動,光是初稿就堆了兩間屋子。司馬光雖然出身官僚地主家庭,歷任開封府推官、并州通判、龍圖閣直學士、翰林院學士、御史中丞、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等職,政治上十分保守頑固,但在編《資治通鑒》過程中,卻極為嚴謹負責,一絲不苟。每天很早起床工作,直到深夜就寢,他怕自己睡過了頭,特地做了一個容易滾動的圓木枕頭,只要一翻身枕頭就會滾掉,他也就驚醒了,他把這個枕頭稱為「警枕」。
    《資治通鑒》按年代順序排列實史,上起周威烈王23年(公元前402年),下至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1361年間的歷史,全書共294卷,另附目錄及考異各30卷,共300多萬字,是一部很有參考價值的歷史巨著,至今仍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司馬光為《資治通鑒》耗盡畢生精力,書成后兩年,於1086年逝世,終年67歲。

法國著名學者達蘭貝爾誕辰(1717年)-----


    法國著名學者達蘭貝爾生於1717年11月17日。他原是18世紀法國著名沙龍女主人的遺棄子,由一名工人收養,後來又回到了他生身父親德特西將軍的身旁。他是一個具有廣泛興趣和非凡才能的人。他早年研究法律,當過律師。後來從事醫學和自然科學的研究,再後來又熱衷於數學和哲學。1739—1740年,他向巴黎科學院遞交了關於固體在液體中運動和積分學的兩篇論文,因而被選為該院的院士。1943年,他26的時候發表了著名的《動力學論文》,提出了動力學的基本規律,即在運動的任何一瞬時,作用於物體上的外力和慣性律平衡,被稱為達蘭貝爾原理。他對數學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主要在微分方程論方面。他和歐勒等共同奠定了數學物理學的基礎。他首先提出了代數基本定理的證明,現在被稱為達蘭貝爾輔助定理。?
    達蘭貝爾是法國唯物主義哲學家狄德羅的最親近的戰友,他們共同編纂了《科學藝術和手工業百科全書》(簡稱《百科全書》)。在他寫的第一卷卷首語中,主張按培根的原則,將人類知識分為歷史、哲學(科學)、美術三大類:強調技術和科學的關係,並指出《百科全書》的目的不僅在於提供知識,而更重要的在於改變讀者的思想。在哲學上,達蘭貝爾贊成感覺性學說,反對卡笛兒的天賦觀念論。他承認事物、現象是客觀存在的。?
    達蘭貝爾一生沒有結婚,享年66歲,逝世於1783年10月29日。

上海開埠,中外貿易中心轉移(1843年)-----

    1843年11月17日,根據《南京條約》和《五口通商章程》的規定,上海開埠。從此中外貿易中心逐漸從廣州移到上海。外國商品和外資紛紛通進長江門戶,開設行棧,設立碼頭,劃定租界,開辦銀行等等。但其中麥都思在開埠當年創辦的墨海書館印刷所,為外國資本在中國開設的第一家企業。麥都思是英國倫敦佈道會傳教士。墨海書館是他將其在巴達維亞(今雅加達)設立的印刷機構遷來中國以中文命名的編譯出版機構。前後存在約20年。主要業務是印刷倫敦佈道會傳教用的《聖經》和小冊子。1850年後也開始翻譯、出版少量科技書籍。

蘇伊士竣工通航(1869年)-----

    1869年的今天,溝通地中海與紅海的蘇伊士運河經過十年多的艱苦修築,終於竣工通航。為修築這條運河,埃及人民付出了十二萬人生命的代價。運河全長172.5公里,寬180-200米,深12-15米,運河的通航,把從歐洲到印度洋、太平洋的航程縮短了九千公里。

二戰著名將領蒙哥馬利誕辰(1887年)-----


4歲時的蒙哥馬利

1916年1月赴西線作戰之前

與他的愛犬「希特勒」和「隆美爾」在一起

英法兩位將帥-蒙哥馬利與戴高樂(1944年6月)


    伯納德·勞·蒙哥馬利是英國著名的軍事家、元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武裝部隊傑出的領導人之一。
    1887年11月17日,蒙哥馬利出生在倫敦肯寧登區聖馬克教區的一個牧師家庭。少年時十分頑皮,14歲才正式上學,20歲時考入桑赫斯特英國皇家軍官學校,1908年畢業,被分配到駐印度的部隊中服役,任少尉排長。他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大戰即將結束時任司令部上尉參謀。
    第一次大戰結束后,蒙哥馬利體會到兵學完全是一種需要畢生精力去探討的學問,但真正理解這種道理的軍官不多。他決心獻身於這種行業。1920年,他正式跨進了參謀大學之門,畢業后參加了愛爾蘭戰爭。幾年的實踐,為蒙哥馬利日後任高級指揮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蒙哥馬利任第三師師長,率部隊赴法國和比利時抗擊德軍。1942年上半年,英軍在遠東戰場上節節敗退,在中東戰場上丟城失地。在這危急關頭,蒙哥馬利被派往北非,出任英國駐北非第八集團軍司令。蒙哥馬利是一位謹慎從事、善於把戰略、戰術聯繫起來考慮的軍事家,他親自製訂了全殲「非洲軍團」的計劃,並認真檢查每項準備工作。這次作戰計劃是要騙過德國將領隆美爾,不讓他發現英軍主動進攻的企圖,具體行動就是在阿拉曼南面佯攻,在北面準備真正的進攻。激戰前夕,隆美爾加強了對英軍陣地的空中偵察。蒙哥馬利指揮第8集團軍的坦克部隊,在一夜之間將所有的戰車轉移出集結地,換上了逼真的假目標。英軍的保密工作做得十分出色,騙過有「沙漠之狐」之稱的隆美爾。阿拉曼決戰始於1942年10月23日深夜,蒙哥馬利指揮的英軍銳不可當,勢如破竹,用十幾天時間,迫使隆美爾的部隊連續後退600多公里,傷亡慘重。消息傳到英國,首相丘吉爾下令敲響報捷的鐘聲。阿拉曼大捷扭轉了北非戰場的危急局勢,給英國人民一劑強心劑,蒙哥馬利也隨之升遷,翌年榮升英國元帥,並受封阿拉曼子爵。
    作為一個傑出的將領,蒙哥馬利最擅長的是指揮大會戰。1943年5月,他的部隊迫使德軍在突尼西亞投降,使盟軍順利地攻入西西里。1944年他統帥盟軍進入法國,並於6月6日指揮了舉世聞名的諾曼底登陸。接著他又統領盟軍橫掃法國北部、比利時、荷蘭和德國北部的法西斯軍隊。1945年5月4日,在眾多戰地記者的面前,蒙哥馬利披掛整齊,以盟軍總司令艾森豪威爾的名義接受柏林殘餘部隊的投降。
    戰後,蒙哥馬利先出任英軍總參謀長,後任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歐洲盟軍最高司令部最高副統帥。他退休之後繼續參加國際國內政治活動達10年之久,出訪了許多國家,廣結政界要人。他於1960年和1961年兩次訪華,受到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的接見。1976年3月25日,這位傳奇元帥在他的家中去世,享年88歲。

法國雕塑家羅丹逝世(1917年)-----



    奧古斯迪·羅丹(Augeuste Rodin1840-1917)法國著名雕塑家。十四歲隨荷拉斯·勒考克(Lecongde Boisbaudran)學畫,后又隨巴耶學雕塑,併當過加里埃-貝勒斯(Carrier-Belleuse)的助手,去比利時布魯塞爾創作裝飾雕塑五年。1875年游義大利,深受米開朗基羅作品的啟發,從而確立了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他的《青銅時代》、《思想者》、《雨果》、《加萊義民》和《巴爾扎克》等作品都有新的創造,曾受到法國學院派的抨擊。包含著186 件雕塑的《地獄之門》的設計,即因當時官方阻撓而未能按計劃實現,只完成《思想者》、《吻》、《夏娃》等部分作品。善於用豐富多樣的繪畫性手法塑造出神態生動富有力量的藝術形象。生平作了許多速寫,別具風格,並有《藝術論》傳世。
    羅丹在歐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詩人但丁在歐洲上的地位。羅丹和他的兩個學生馬約爾和布德爾,被譽為歐洲雕刻「三大支柱」。對於現代人來說,他是舊時期(古典主義時期)的最後一位雕刻家,又是新時期(現代主義時期)最初一位雕刻家。他的一隻腳留在古典派的庭院內,另一隻腳卻已邁過現代派的門坎兒。可以說,羅丹用他在古典主義時期鍛煉得成熟而有力的雙手,用他不為傳統束縛的創造精神,為新時代打開了現代雕塑的大門;當年輕的藝術家們蜂擁而入向前跑去時,他卻已入衰邁之年,他走不動了。他的創作對歐洲近代雕塑的發展有較大影響。
    羅丹生於一個貧窮的基督教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名警務信使,母親是窮苦的平民婦女。羅丹從小喜愛美術,其它功課卻很糟糕。在姐姐瑪麗的支持下,失望的父親不得不同意把他送進巴黎美術工藝學校。姐姐瑪麗靠自己掙得的工錢來供給他食宿費,因此羅丹從小就深深地敬愛他的姐姐。
    羅丹進的美術工藝學校是蓬巴杜夫人所寵幸的畫家巴歇利埃在1765年創建的,學生在這裡學習裝幀藝術和製圖。在這裡他遇到了終生敬仰的啟蒙老師荷拉斯·勒考克。勒考克是一個普通的美術教員,但他一開始就鼓勵羅丹忠實於真正的藝術感覺,而不要按照學院派的教條去循規蹈矩。也許正是這種教導影響了羅丹的一生。在此期間,他常去盧浮宮臨摹大師的名畫。由於買不起油畫顏料,羅丹轉到了雕塑班,並從此愛上了雕塑。勒考克又介紹他到當時法國著名的動物雕塑家巴椰(Barye 1796-1875)那裡去學習,使他受到良好的基礎訓練。在渡過三年艱苦而勤奮的學習時間后,羅丹躊躇滿志,準備投考巴黎美術學院。勒考克把羅丹介紹給當時著名的雕塑家曼德隆(Hippolyte Maindron 1801-1884),讓他做為推薦人在羅丹的入學申請書上簽字 ,但這也沒用,羅丹落選了。第二年依然落選。第三年,一個老邁的主持人在羅丹的名字旁邊乾脆寫上:「此生毫無才能,繼續報考,純系浪費。」就這樣,未來的歐洲雕刻巨匠,竟被巴黎美術學院永遠拒之門外。這對渴望成為雕塑家的年輕的羅丹,是一個沉重打擊。
    更大的打擊接踵而來,羅丹心愛的姐姐瑪麗因失戀而入修道院了,兩年之後, 她柔弱的精神和肉體承受不了失意而又清寒枯索的生活,因病去世。羅丹的精神在這 雙重打擊下徹底崩潰了,他毅然走上姐姐的路,當了一名修道士。但是羅丹強健的肉 體供給他源源不斷的慾望,其中創造慾望在一顆藝術家的心中燃起了難以遏制的火焰, 使對上帝和藝術同樣虔誠的羅丹陷入內心的矛盾和痛苦。善良而明達的修道院院長埃 瑪爾,從羅丹受壓抑的表情上看出了他的心思。他創造條件讓羅丹有機會去畫畫和雕 刻。當他看到羅丹確有才氣后,就勸說羅丹還俗,去繼續其雕塑事業,「用藝術為上 帝服務」。這樣鼓勵羅丹。羅丹用一顆被撫慰而充滿感激的心在修道院為埃瑪爾院長 做了一件雕像,這件雕像顯示出23歲羅丹已經具備當一個雕塑家的洞察力、技巧和手勁兒。
    羅丹重新回到勒考克身邊,在他的幫助和支持下,開始了邊工作邊自學的奮鬥生涯。雇不起模特兒,他就請一個塌鼻的乞丐畢比給他當模特兒。乞丐的醜陋使羅丹看 到了在其被磨損的臉上,有著人類所共有的愁苦和凄涼,同時他也想到了那位終生辛苦勞作而孤獨的雕塑大師米開朗基羅。從而在羅丹的眼中生活的美醜和藝術的美醜有了不同意義。他創作時注意光在作品表面的表現,將其所要展現的思想內涵容入到作品中去,使雕塑藝術成為一種強有力的語言,人們在思想上所感受的內容要遠遠超過視覺感受。這一藝術思想正是大師米開朗基羅在晚年苦苦追求,而經過三百多年後第一次在羅丹的《塌鼻男人》得以成熟展現,並貫穿其一生,成為它們的靈魂和魅力的源泉。
    羅丹不僅是一位雕塑大師,同時又是一位偉大的老師。他的學生或者助手,哪怕是僅僅有過交往,都在藝術上深受羅丹的影響。但羅丹作為先生從不在藝術觀點上束縛學生們,因此他的學生都能成熟為自己的獨特風格而脫潁而出。他們學習的是羅丹的創造精神,所以其中出類拔萃者甚多,有些日後與老師齊名。
    羅丹的一生是被人攻擊和嘲諷、同時亦為人理解和支持的一生。但他始終以一種偉大的人格正確地面對這一切。羅丹一生攀登,並終於登上米開朗基羅之後的又一高峰。羅丹堅信:「藝術即感情」。他的全部作品都證明了這一觀念,都深刻揭示了人類的豐富情感。以此而論,羅丹是最傑出的浪漫主義雕刻大師。然而,他的偉大,還在於他的深刻思想:他沒有浪漫派中容易見到的那些弊病,如膚淺的熱情,空洞的誇張,虛假的內涵。他偏愛悲壯的主題,善於從殘破中發掘出力與美。這使他的藝術具備博大精深的品格,既動人之情,又啟人之思,使我們得以神遊於心靈的波濤,生命的奧義,宇宙的玄遠,創造的神奇。由此觀之,羅丹又超越了浪漫主義,超越了門戶派別,超越了時代和區域,成為歷史星河中一顆璀璨的巨星。他同情底層勞動人民,熱愛自己的祖國,將其畢生投入到對藝術執著追求和人生種種痛苦的苦苦思索中去。他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創作了一種全新的藝術手法。他的作品所體現出的思想和精神魅力,永遠帶給人以深沉的美,啟迪著人們不停地思考。

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公開身份(1921年)-----

    1921年11月17日,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在《北京大學日刊》上刊登「啟事」,將組織公開。「啟事」指出研究會「以研究關於馬克思派的著述為目的」,「對於馬克思派學說研究有興趣的和願意研究馬氏學說的人,都可以做本會的會員。入會手續,由會員介紹或自己請願,但須經會中認可」;研究的方法為搜集、編譯、刊印馬克思主義文獻,開討論會、講演會等。

鄧小平說,馬列主義要與中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1956年)-----

    1956年11月17日,鄧小平在會見國際青年代表團時,對他們所提出的「中國共產黨員的含意是什麼?誰來決定國際古典的共產主義的原則中哪些是適合於中國的?」問題進行了回答。他說:中國共產黨員的含意或任務,如果用概括的語言來說,只有兩句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以人民利益作為每一個黨員的最高準繩。共產黨員的標準不是一下就能達到的。一個共產黨員,第一,他是普通人,第二,他是普通人中的先進分子。但是也有比普通人還要落後的共產黨員。
    鄧小平指出,關於誰來決定國際古典的共產主義的原則中哪些適用於中國。11年前,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確定了這樣的原則,即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以此來指導我國的革命,指導我國的建設。這個原則是我們黨和毛澤東同志根據過去革命中失敗和成功的經驗總結起來,並在第七、第八兩次黨代表大會上加以肯定的。當然,這只是一個原則,原則的運用還會遇到許多具體問題。一個國家的問題是多方面的,不論是革命時期還是建設時期,如何使馬克思列寧主義與各個時期的具體情況相結合,這是一個需要不斷解決的問題。這個問題需要黨的代表大會來討論決定,在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由中央委員會討論決定。問題決定好了,還需要黨員善於在實際工作中去解決。首先要幾萬、幾十萬骨幹懂得這條原則,這條原則才會得到實行。
    鄧小平強調,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與本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這句話本身就是普遍真理。它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叫普遍真理,另一方面叫結合本國實際。我們歷來認為丟開任何一面都不行。離開本國的特點去硬搬外國的東西,這條普遍真理就不能實現。在普遍真理與具體實際相結合這個問題上,我們黨過去吃過許多虧,以後就一直抓住反對主觀主義這一條。反對主觀主義有兩個方面,即反對教條主義和反對經驗主義。教條主義,就是只知道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詞句,不從具體情況出發來運用,它使我國的革命遭受過失敗和挫折。經驗主義,就是只看到一些具體實踐,只看到一國一地一時的經驗,沒有看到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原則。兩者我們都反對。
    鄧小平最後說,根據我們的經驗,普遍真理與具體實際,二者結合很不容易。中國共產黨也經常犯錯誤。但是我們注意和研究犯錯誤的原因,及時改正。毛主席說,人要經常洗臉,房子要經常打掃,黨也是這樣,要經常改正錯誤。我自己也常常犯錯誤。每個人都是這樣。毛主席還常常說,他也經常犯錯誤。不過我們都知道他的錯誤比我們少。任何人都會犯錯誤,絕對不犯錯誤的人是沒有的。

毛主席接見留蘇學生並發表重要講話(1957年)-----

    1957年11月17日,莫斯科大學,數千名中國留蘇學生和實習生從四面八方來到這裡,期盼毛主席的接見。下午6時許,當毛主席和鄧小平、彭德懷、烏蘭夫、楊尚昆、胡喬木等領導人出現在莫斯科大學的大禮堂時,全場沸騰,歡聲雷動。毛主席高興地走到講台的前沿和兩端,頻頻向大家招手致意。毛主席一開頭就對留學生們說:「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他還教導同學們說:「青年人應具備兩點,一是朝氣蓬勃,二是謙虛謹慎。」在講話中,毛主席縱論天下,旁徵博引,提出了「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共產黨就最講認真」的名言。毛主席的講話親切和藹,風趣幽默。台上台下,有問有答,其樂融融,大廳內充滿了歡聲笑語。
    為了滿足更多同學能親睹領袖風采、聆聽領袖教誨的願望,毛主席又特地從大禮堂來到學生俱樂部,對早已聚集在那裡等候的數百名留學生說:「第一,青年人既要勇敢又要謙虛;第二,祝你們身體好、學習好、工作好;第三,和蘇聯朋友要親密團結。」毛主席還到同學宿舍察看,詢問留學生的學習生活情況,勉勵大家「要努力學習,建設祖國,加強與蘇聯師生的友誼」。近一個半小時的接見和講話,使大家沉浸在無比的激動和幸福之中,「為黨奮鬥50年」、「為祖國工作50年」的口號聲響徹禮堂。
    早在40年代後期,為了迎接革命勝利后的建國任務,中國共產黨就派出一些革命烈士和幹部的子弟到蘇聯學習。新中國剛剛建立后,百廢待興,百業待舉。黨中央、毛主席為迅速改變中國貧窮落後的面貌,高瞻遠矚,向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派出大批留學生,學習先進的科學文化和管理經驗。這項工作被納入我國科學教育發展十年規劃。中央設立了由聶榮臻、李富春、陸定一組成的留學生領導小組,每年的選派人數、專業都由周總理親自審批。從50年代到60年代向蘇聯派出了近萬名留學生,向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派出了1000多名留學生,1956年後又決定向與我建交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和周邊國家派遣留學生。毛主席、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等革命先輩對選派留學工作十分重視,制定和審批派遣留學生的方針和計劃,會見留學人員,向留學人員作報告、提要求,關心留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情況,重視留學歸來人員的安排和使用。1952年劉少奇在接見即將赴蘇聯學習的同學們時發表了長篇講話。他說:「國家經濟建設迫切需要各方面的建設人才,國家下決心派你們到蘇聯、東歐留學,這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需要,你們一切要服從國家需要,分配什麼專業就學什麼專業,出國學習要取得好成績,回來好為祖國服務。」周恩來總理1953年向留學蘇聯及東歐各國留學生也提出了「身體好、學習好、紀律好」和「又紅又專」的要求。鄧小平在1957年訪蘇期間十分關心留學生情況,詳細聽取彙報,指出「這些學生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寶貴財富,要很好地愛護、嚴格要求他們,不但要努力學習專業技術,還要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政治思想堅定,為增進中蘇人民的友誼做出貢獻。要鍛煉身體,增強體質,勞逸結合,智力體力雙豐收,才能成為國家的有用人才」。

我國運動員鄭鳳榮創女子跳高世界紀錄(1957年)-----


    1957年11月17日上午11點23分,鄭鳳榮(現年20歲,身高1.70米)在北京先農壇體育場參加了北京市運動會的女子跳高比賽時,跳過了1.77米的高度,打破了美國黑人運動員麥克丹尼爾1956年12月1日在墨爾本創造的、保持了還不到一年的1.76米的世界紀錄。這是繼陳鏡開、戚烈雲之後,我國創造世界紀錄的第三人。
    11月17日,穿著白色短褲的鄭鳳榮做了約半個鐘頭的準備活動以後,就用「剪式」動作非常輕鬆地跳過了她要求跳的第一個高度——1.56米。隨後,1.60米、1.64米、1.68米和1.72米的高度,她都是一躍而過。橫竿升高到1.77米時,她第一次因為步點沒有踏准,沒有跳過。但是,她第二次試跳時終於獲得了成功。鄭鳳榮1957年8次跳過了1.70米和1.70米以上的高度,世界上還沒有其他女運動員能在一年內這麼多次跳過這樣的高度。
    鄭鳳榮從小就喜歡運動,經常和小弟弟在一起比賽跳高。1953年,她被選入了山東省田徑代表隊,參加了全國運動會,第一次「出征」,她就獲得了1.36米的成績,這個成績與當時全國最高紀錄僅差4厘米,這使她非常高興。這一年,她考進了北京體育學院。在那裡她開始了系統的按步就班的全面的身體鍛煉。成績很快地就提高到了1.45米。但是後來,她卻因練習跳遠腿部受傷引起了嚴重的關節炎。等到她的健康全部恢復時,兩年已經過去了。重新回到田徑場上,她怎麼也不能跳過1.40米的高度。面對著困難,她曾經變得消極起來,她打算不練跳高了,要改練標槍。後來經過老師和同學的鼓勵和幫助,她鼓足了勇氣,毅然地又踏上了艱苦鍛煉的路程。
    在前進的道路上,她又遇到了新的困難。原來她跳高用的姿勢是落後的跨越式。於是她開始改跳剪刀式。但是改換姿勢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因為弄不好成績還會降低。事實證明她的成績確實又降低了,但她並不灰心,她覺得周圍的人都在支持她鼓勵她,她依照著老師的話,一股熱情地一次又一次地進行練習。每天她除了要進行球類、體操、田徑等項目的全面鍛煉外,還要進行一百次左右的跳高練習,同時還利用各種各樣的輔助動作來糾正跳高動作。
    她的成績從1.40米逐漸上升,1957年夏季,她在民主德國創造了優異的成績——1.72米。1957年10月在南京五台山體育場舉行的全國田徑運動會上,她跳過了1.73米,幾天之後又在上海跳過了1.74米。11月3日,她在北京又跳過了1.75米。

美蘇開始第一階段戰略武器談判(1969年)-----

    1969年11月17日至1972年5月27日是第一階段談判,雙方代表先後召開了123次全體會議,經過激烈的討價還價,最後簽訂了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某些措施臨時協定。臨時協定為期5年,把雙方陸基洲際導彈凍結在1972年7月1日的水平上,即蘇聯為1618枚,美國為1054枚;把雙方的潛艇發射導彈和導彈核潛艇凍結在1972年5月26日實有和正在建造的水平上,即蘇聯為950枚、62艘,美國為710枚、44艘;對雙方的戰略轟炸機未作限制規定。這是在雙方對它們的進攻性戰略武器的數量都有「充足感」的情況下,凍結數量的發展,使核軍備競賽轉入以提高質量為主的方向。對蘇聯來說,臨時協定有利它在進攻性戰略武器數量上保持對美優勢,以便集中力量在質量上追趕美國。對美國來說,由於它當時實際上已停止增加其進攻性戰略武器的數量,臨時協定限制蘇聯的進攻性戰略武器、特別是巨型的SS·9導彈的增長顯然也是符合美國利益,而當時美國武器的質量優勢足以抵銷蘇聯的數量優勢。臨時協定沒有觸動雙方核武庫的一根毫毛,只是為此後的核競賽定下一個規則而已。另外,鑒於當時美蘇都感到反導彈防禦系統價格昂貴,效能有疑問,雙方都不準備大量發展,於是達成了雙方各保持兩個反導彈防禦系統的《限制反導彈防禦系統條約》。
    從1972年11月21日起美蘇在日內瓦又開始了第二階段談判。談判持續7年之久,舉行過約300次全體會議,最後於1979年6月18日卡特與勃列日涅夫在維也納簽訂第二階段限制戰略武器條約。該條約有效期至1985年,確定雙方戰略武器的總限額為2250件,其中分導式多彈頭運載工具的限額為1320件。條約與臨時協定一樣,仍是只限數量不限質量,而且分導式多彈頭導彈的限額高於雙方當時現有數,為進一步增加數量留有餘地。一些美國軍事戰略專家指出,條約對美國不利之處是:允許蘇聯部署308枚重型導彈,其破壞力超過美國現有洲際導彈破壞力的總和;蘇聯的逆火式轟炸機不算戰略武器,不計入總限額內,而美國的機載巡航導彈則作為分導式多彈頭戰略武器加以限制;戰略武器的總額和分導式多彈頭導彈的限額偏高,有利於蘇聯發揮其洲際導彈數量多、投擲重量大的優勢,並符合蘇聯企圖加速部署分導式多彈頭導彈的需要。根據美國憲法,條約需經參議院三分之二通過方能生效。由於得不到足夠的支持票數,在卡特政府時期,國會推遲了對條約的辯論和表決。里根上台後認為該條約有「致命的缺點」,反對國會批准,同時由於美蘇關係緊張,戰略武器談判陷於停頓。

帛琉共和國同美國草簽了政府級的《自由聯合條約》(1980年)-----

    1980年11月17日,帛琉共和國同美國草簽了政府級的《自由聯合條約》,託管狀態在1981年1月1日宣告結束,轉為同美國的「自由聯合」。據「自由聯合條約」規定,帛琉共和國將擁有內政上的自治權,外交上的自主權,但在防務和安全方面,則至少在今後15年內由美國負完全責任。但條約要待美國國會、聯合國組織和帛琉共和國三方都批准后才正式生效。
    帛琉是太平洋中部密克羅尼西亞群島之一。自1947年以來一直由安理會授權美國託管。
    1981年1月31日,帛琉共和國舉行了盛大儀式,慶祝它邁出了走向獨立的第一步,即:它由美國託管的狀態從此結束,轉為同美國結成「自由聯合」的關係。2000多人出席了這一天舉行的慶祝大會,其中包括來自24個國家和鄰邦的大使和官員以及聯合國的代表。帛琉共和國總統豪羅·雷梅利克在大會上講話。他強調說,帛琉共和國的目標在於最終獲取充分獨立,並在世界上起到不結盟國家的作用。

法「超級軍旗」飛機轟炸貝卡谷地(1983年)-----

    1983年11月17日下午,法國「超級軍旗」式飛機對貝卡谷地巴勒貝克東面的伊朗志願軍和穆斯林「阿邁勒」組織的營地進行了兩次轟炸,至少造成了25人死亡,120人受傷。法國防部官員說,這一行動是根據國防部長埃爾尼和3軍參謀部的指示進行的。
    據報道,法國飛機是從停泊在地中海上的「克萊蒙梭」號航空母艦上起飛進行轟炸的。
    當兩架法國飛機進行俯衝轟炸時,另外12架在附近空中警戒。與此同時,以色列的軍用飛機也在黎巴嫩南部上空飛行。以色列方面對法國飛機採取的行動表示歡迎。此前,以色列軍用飛機也對巴勒貝克南面「阿邁勒」組織的訓練營地進行了轟炸,造成35人死亡,85人受傷。
    貝魯特10月23日發生的嚴重的爆炸事件使駐黎巴嫩的法國軍隊的58名軍人死亡。法國總統密特朗11月16日晚在電視廣播講話中曾經聲稱,「這一罪行將不會不受懲罰」。
    11月17日,美國白宮新聞秘書斯皮克斯說,「我們在多國部隊中確實交換了情況。我們確實同法國交流情報,進行合作。」

贛江流域發現商代大墓(1990年)-----

    1990年11月17日,新華社消息:1973年,曾在考古界引起震動的江西吳城商代民居遺址僅是江西商代考古的開端。16年後,於距此不過20公里的新干縣大洋洲鄉又有晚商大墓的重大發現。這座「江南商代第一墓」是1989年9月20日當地鄉民取沙築堤發現的。
    從發掘跡象看,墓穴內原放一槨一棺。槨長8.22米,棺長2.34米。它們的寬度分別為3.6米和0.85米。墓主人僅剩下一些沾滿銅綠的牙齒,但墓內隨葬品異常豐富。據統計,墓內僅青銅器就達480餘件,鼎、鉞等禮樂重器,戈、矛、刀、劍尋常兵器以及農用工具鏟、鍤、耒、耜種類繁多。另外,墓內還有300多件陶器用品及100餘件玉器、瑪瑙、水晶和綠松石飾品。
    商周以前的江南地區在考古界一向被認為是「南蠻荒服」之地,在華夏民族的上古文明中缺少作為。但此座商代大墓的發現卻令人耳目一新。出土文物中,某些青銅器、玉器的造型和紋飾具有中原青銅文化的明顯痕迹。但很多器物的造型紋飾及鑄造工藝又表現出濃厚的地方特色,器物表面普遍具有的帶狀燕尾紋飾及器物附件上具有強烈寫實色彩的虎形雕塑在商代青銅文化中實屬獨樹一幟。另外,出土的短劍、手斧和犁等在北方商墓中前所未見。特別是青銅犁的發現將我國犁耕的歷史從西周向前推到了商代。
    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以及上海博物館等單位的全國著名青銅器專家研究后認為,遠在3000年前的贛江、鄱陽湖流域就已有高度發達的青銅文化,存在著與商殷王朝并行發展的奴隸制政權,墓主人極可能是這一方國的最高統治者。我國江南考古的這項重大突破,將改寫中華民族遠古文明的歷史。

我國著名作家路遙逝世(1992年)-----


    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時20分,以小說《人生》、《平凡的世界》而享譽文壇的作家路遙被無情的病魔奪去了年輕的生命。長期艱辛的創作使他積勞成疾,終因肝硬化、腹水引起肝功能衰竭,在西安西京醫院猝然離世。
    42歲的路遙出生於陝西清澗縣一個農民的家庭,他從70年代就開始致力於文學創作,並長年紮根在黃土地深入生活。80年代初,他發表了《人生》、《在困難的日子裡》等優秀作品,在全國讀者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此後,他憑著頑強的毅力,在長達6年的時間裡傾盡心血完成了百萬字的長篇巨著《平凡的世界》。這部小說以其恢宏的氣勢和史詩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現了改革時代中國城鄉的社會生活和人們思想情感的巨大變遷。路遙因此而榮獲茅盾文學獎。
    路遙是中國作家協會理事、陝西省作協副主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沙發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8-11-17 22:02 | 只看該作者
羅丹堅信:「藝術即感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93

主題

6772

帖子

2390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390
3
jydeng 發表於 2008-11-17 22:28 | 只看該作者
我國著名作家路遙逝世(1992年)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9

主題

4210

帖子

1240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40
4
jvmpzh 發表於 2008-11-21 08:13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NYLASH 於 2008-11-17 22:01 發表 [[文化歷史]11月17日] 司馬光誕辰 羅丹逝世 路遙逝世 - 文化沙龍 -  backchina.com]  
北宋史學家司馬光誕辰(1019年)-----


    司馬光是北宋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夏縣司馬營村)人,生於公元1019年11月17日,世稱涑水先生,是我國古 ...

司馬光從小聰明伶俐,有一次,他和一群小夥伴捉迷藏,一個孩子不小心掉進水缸里,其他孩子都嚇跑了,只有司馬光急中生智,搬起一塊大石頭,砸破水缸,水流出來后,那個孩子得救了。司馬光的機智勇敢一直被後世傳為佳話。


讀中文小學曾經讀過這一節,記憶猶新~~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4 09:4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