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余光中:用藝術感受人生

[複製鏈接]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8-11-1 23:4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余光中


  1928年出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親原籍江蘇武進,故也自稱「江南人」。
1952年畢業於台灣大學外文系。1959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LOWA)藝術碩士。先後任教於台灣、香港等地多所著名大學。余光中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至今馳騁文壇已逾半個世紀,現已出版詩集21種;散文集11種;評論集5種;翻譯集13種;共40餘種。曾主編《藍星》、《文星》、《現代文學》等重要詩文刊物。他的詩曾入選過中學語文課文。

主持人開場語

  學著背幾首唐詩,在居室里掛一兩幅繪畫作品……不經意間,藝術是如此密切地和生活聯繫在一起。談到藝術,我們毫不猶豫地就可以舉出一些藝術作品,隨便就能說出幾位藝術家的名字。但是,當我們真正追問是什麼成就藝術家和藝術作品,藝術究竟是什麼的時候,又很難得到答案。

  藝術其實就在人們身邊,它改造著、美化著生活,讓人們在生活中感覺到精神上的愉悅。藝術是社會不可或缺的因素,是人們在最基本的物質生活滿足后的必然追求,是人類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整個社會,藝術的價值表現在使社會趨向於和諧和美。好的藝術會帶給人們美的感受,甚至可以使人們得到心靈的凈化。

  余光中先生是著名的詩人,我們來聽聽他是如何理解藝術和創造藝術作品的。



用藝術的眼睛感受世界

  文化是無數藝術家、作家的感性、美感為我們消化了人生與自然,讓我們很容易地用他們的眼光來體驗人生、觀察自然。

  今天很高興地來到復旦大學,和大家一起來談談藝術以及實現藝術的途徑—美感經驗之轉化。首先,我想用幾句話來做一個開場。

  唐朝中期的時候,有一位傑出的詩人叫李賀。他的詩里有這麼一句:「筆補造化天無功」。這個筆當然是作家的工具,不過也可以說就是一種藝術技巧;他說「筆補造化」,造化還不夠,需要藝術家的這支筆來使它成為完美,所以他說「造化無功」,也就是天無功,需要筆來補造化之缺。我把它翻成英文是:Where nature fails,art prevails,在自然不足之處,就要用藝術來彌補。我覺得這一句七言的詩句非常具有美學的一種洞見。

  還有一句是一個法國作家Chazal說的:「art is nature speeded up and Gods lowed down,藝術乃是自然的加速和神明的減慢。藝術是介於大自然和神明之間的東西,自然不夠快,藝術可以催生,使得它發展得比較快一點。比如說我們看電影,在電影中看到一朵花出現在熒幕上,幾秒之間就開了,可是在實際的自然中你可能在這朵花旁邊守5個小時,才可以看到它綻放。這就是把自然加速,是藝術之功。同樣,有些內容過程可能很快,非我們肉眼所能窺括,但可以藉助藝術的手法,讓它放慢一點,讓人們可以看得清楚一點。因此Chazal講藝術使自然加速,而使神明減慢,以讓我們欣賞。



  十九世紀末英國唯美主義的大師王爾德,是一個全面的天才,既是詩人,也是童話故事和寓言小說作家,同時還是一位傑出的喜劇家。他也說過一句話:並非藝術來模仿人生,而是人生可以模仿藝術。這個說法好象有一點顛因倒果,故做危言聳聽。可是我們想想,藝術來模仿人生,或者文學來模仿人生,那是寫實主義。比如一個作家來描寫社會、反映人生就是這樣。如果倒過來,我們看見風景非常美,於是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江山美的時候我們說它像畫,這不是自然在模仿藝術嗎?我們不會看見一幅畫說美如江山,反而倒過來說江山如畫。我們看到一個人,他總是精神勝利,於是我們說這個人簡直是阿Q。這不是人生在模仿藝術嗎?我們是借用魯迅的眼睛在看人生嘍?我們見到一個女孩子,弱不禁風,多情善感,於是說她簡直是林黛玉。我們不是用曹雪芹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嗎?我們到法國去旅行,看見風光明媚,春和景明,於是說:啊,這是莫奈的畫面!這不就等於那個印象派的大師莫奈,教我們如何用他的眼睛來看大自然嗎?因此,王爾德講的這句話有他的道理,倒過來人生是在模仿藝術。

  假使沒有那麼多藝術家、作家,告訴我們如何用他們的眼睛來看世界,用他們的心靈來感受人生,我們自己並不見得有很多的方法,來感受人生,來觀察自然。所以我們的文化是無數藝術家、作家的感性、美感為我們消化了人生與自然,讓我們很容易地用他們的眼光來體驗人生、觀察自然。

   用同情的想象捕捉經驗
想象力得能把一件事的本質凸現出來,其實就是一種廣泛的認知與同情。

  一件藝術品要創作,包括一篇文學作品,需要一些條件—知識、經驗、想象這三樣東西。

  如果我們去登一座山,登山之前要知道這座山叫什麼名字?上面哪兒有一座廟,有一座佛寺或者有一所道觀,相傳有什麼高僧在裡面住過,發生過什麼傳聞,是什麼朝代建的,如何如何。這些都是知識,我們如果要寫一篇遊記,這些知識是不可缺少的。當然,這些不見得都能派上用場,凡你所知道的,不見得都在遊記裡面如數家珍地寫出來,那是地方志,或是一個報告文學,說不上是純文學作品。所以除了知識之外,你要真正去登山,知道山路的曲折,別有洞天,景色獨好。可就是這樣你也未必能寫出一篇很好的登山記來,因為還缺少一樣東西,那就是要把這個知識跟經驗調和組織起來,這就是想象力。用想象力,結合知識和美感的經驗,就可以寫成的一篇精彩的遊記。可見想象力多麼重要。

  柳宗元是中國文學史上寫遊記的一個始祖,《永州八記》是他的傑作。其中有一篇叫做《鈷鉧潭西小丘記》。他是這樣寫的:「其石之突怒偃蹇,負土而出,爭為奇狀者,殆不可數。」說這個鈷鉧潭邊山上的石頭突怒偃蹇,已經有人情的味道在裡面了,石頭已經有一點人格化;後面說它負土而出,爭為奇狀者,多得不得了,都數不過來了。接著他說「其嶔然相累者,若牛馬之飲於溪,」「其衝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羆之登于山。」石頭相壘一路下坡來像牛馬到溪邊來飲水;角列而上者,好象熊羆上山一樣。他的想象力,就是用野獸來做比喻,所以這第三個要素就是想象力。

  所謂想象力到底是什麼呢?胡思亂想不能叫想象力。想象力得能把一件事的本質凸現出來,有感性,可以做美的關照。我覺得想象力,其實就是一種廣泛的認知與同情。比如說你寫一隻狗受傷了,躺在那兒,寫它很可憐,你一定是同情這隻狗,設身處地:你就是那隻狗,你受傷了。你同情萬事,甚至於去認同萬物,有這樣心腸的人,才能夠成為藝術家。一個人要有同情心,你寫樹就要變成樹;寫知了就要變成樹頭的、樹梢的一隻小知了。藝術家一定要能設身處地進入萬物,與他們同在,這就是想象力的可貴。

  我再舉一個例子,宋朝的一位文人叫王質。他一次旅行到了山上,很有感慨,寫到「天無一點雲,星斗張明,錯落水中」,到第三句完了,還不是很有想象力。寫景是不錯的,星斗張明,錯落水中。然後說「如珠走鏡」,那水如果說水面很平,星光落在上面,好象一面鏡子上面有許多珠子;如果水面是在波動的,這個珠子落在鏡面上就會滾來滾去。這個想象力就加深一層了,有曲折了,這就比較妙;而且呢「不可收拾」,滾來滾去,你沒有辦法叫它停下來不動。因此星斗的反光,就好象在境面上滾來滾去,這是一種很好的想象力。

  我也寫過很多遊記,好多年前我在香港的中文大學教書,我宿舍的陽台是朝著西邊的,所以天晴的時候,像今天這樣晴天,落日西下,就在我的陽台前面。而且我的陽台前面還有一片草地,草地外面是松樹林,夕陽落在松樹林的背後,使晚霞跟松樹相映成趣。於是我寫了一首詩叫《山中傳奇》,「落日說黑蟠蟠的松樹林背後,那一截斷霞是他的簽名」。我把簽名這件事情更推進了一層,用人事來說明自然之變化,說到落日還沒有完,落日說,這個晚霞是我簽的名,美則美矣,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你們要看就趁早,從艷紅到燼紫,從紅到紫慢慢淡下去,有效期間是黃昏。什麼叫有效期間?我們拿到一張支票,一年之內就要兌現,過了一年這支票就要作廢;落日說了我簽的名,我開的這張支票很美,不過時效不是很長,你們要看就趁早,半小時后,我這晚霞就收回去了。所以就像一個人簽名,簽在支票上,而支票的有效期間是有限的,等於落日簽名是簽出美麗的晚霞,給我們看,供我們欣賞。我們要趕快用眼睛去看吧,到了夜晚來到的時候,黑暗就取代晚霞了。所以用人事來說明自然之作為,這也是一種同情。而且我說落日說的,落日好象是一個人,它的簽名很漂亮。這就說明,你有知識有經驗之外,還要有一種想象,這樣才能把這個經驗捕捉住。


用間接的經驗體驗人生

世界上有許多藝術的主題,不是由藝術家切身去觀察、體驗才創造出來的。

  蘇東坡有一首詩很有名,「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第二句是最有名的,「春江水暖鴨先知」。有人看了就不服氣:蘇東坡為什麼說「春江水暖鴨先知」呢,為什麼鵝就輪不到呢?你這個東坡居士對於鵝有偏見。其實他沒有看清楚,蘇東坡的題目說得很清楚惠崇《春江晚景》。惠崇是一位高僧,他畫了一幅畫,畫上面竹外桃花,春江水暖,畫上是鴨子,不是鵝,也就是說,春江水暖鴨先知,是誰的直接經驗呢?是惠崇的經驗,是惠崇的美感經驗,他畫出來了;蘇東坡呢,當然不是沒有看過鴨子浮在水面上,但沒有把春江水暖鴨先知這個經驗凝定,具體地寫成詩,是惠崇的畫激發了他,畫里的美感,被他轉化到自己的詩里來了,成為他詩句的美感。

  在這裡我就要說到寫實主義這件事情了。寫實主義是在西方興起來的,19世紀有一些小說家,尤其是要用小說來反映社會,來觀察人生,認為一個人的作為,一個人的性格,一個人後來的遭遇表現,大半是由他的社會背景,由他的階級,由他的職業,由他的家庭背景,教育的程度等等來決定的。這本來是文學藝術的一條康庄大道,可是呢,也不見得是全部的真理,因為很多藝術作品,不是這樣子表現出來的。不是由你一個小說家去觀察社會,體驗人生,然後寫成小說,而是世界上有許多藝術的主題,他根本不由你去觀察,更不由你去切身體驗。比如說宗教的題材,比如說傳說,神話,夢幻的東西,這是另外一種主題的來源,而這種來源的主題還多得不得了,曾經促成了很多傑出作品的誕生,傳諸後世。



想象填補經驗的空白

 每個藝術家想象力是不一樣的,靈感來的不同,解釋就不相同,空間非常廣闊。

  有些藝術的主題,因為是宗教、傳說、神話之類的主題,不容你去觀察,也不容你去親身體驗,你必須用你的了解,智慧,想象力去詮釋才能夠表現出來,而且表現得美。作為基督教的一個題目,一個主題,所謂MadonnaandChild,麥當娜(Madonna)就是媽媽,Child就是聖嬰,聖母與聖嬰,聖母抱著一個聖嬰,那這個聖嬰到底幾歲了,是胖還是瘦,聖母長得是什麼樣子,你不可能觀察,你要用你的想象。所以這個聖母與聖嬰,比如米開朗基羅的雕塑作品,就是聖母很慈祥地望著她懷裡的耶穌,那是非常美的。有人就說,你這個雕塑是很了不起,可是聖母的年紀跟耶穌好像差不多,你怎樣解釋呢?那米克藍傑盧說,凡是良善的女人都不會變老。就這麼解釋一下,當然是不合邏輯的。像這種題材多得不得了,中國畫裡面《鍾馗捉鬼》、《觀自在菩薩》、《彌勒佛》等等都是這種題材,我自己就寫過五首關於觀音的詩。可以說,這種題材在許多民族的宗教或者傳說里都由不同的藝術家來描述過,

  我們都知道《最後的晚餐》,它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傑作,作者達芬奇是一個全面的天才,同時也可以說是一個科學家、發明家。《最後的晚餐》描繪的事情,聖經新約裡面有幾章講到過,說耶穌跟他的門徒坐在一起吃晚餐,忽然對他們說,你們之中有一個,把我出賣了。我們看在達芬奇的畫中,耶穌在中間,左邊兩組,右邊兩組,一組3個人,一字排開,坐在一張長桌前。其實呢,據歷史學家考證,耶穌那個時代,羅馬帝國還不是這麼坐椅子在桌子前,大半是席地而坐。

  那我們現在就要追問了,《最後的晚餐》果然是這樣嗎?《聖經》裡面也沒有講的很清楚,所以留下很大的空間,讓藝術家的想象來補足。《最後的晚餐》是經常有畫家來畫的一個畫面。荷蘭有一個畫家叫Direickbouts,也畫過這一題材,他的年代比達芬奇還要早幾十年,所以不可能抄襲達芬奇,而實際上他的畫法跟達芬奇的完全不一樣。他的畫面上,耶穌跟12使徒,是圍著一張長方桌子坐在四邊的,面對著我們的一面是耶穌在中間,左右各有兩位使徒,然後在餐桌的兩旁各有三位,耶穌的對面,背對著我們兩位,正好是12位。所以每個畫家想象力是不一樣的,靈感來的不同,解釋就不相同,空間非常廣闊。



靈感女神的眷顧
 靈感絕對不會拜訪懶惰的人,靈感是你長久思考、感受的一個結果。

  現在我來談談靈感。對於靈感,大家往往覺得好象很神秘。其實靈感並不神秘,靈
感絕對不會拜訪懶惰的人。你無所用心,漫不經心,忽然一句很好的詩,自天而降,這絕對不可能。靈感是某一種想法,某一種感覺,某一種情緒在你心中,不吐不快,有好多時間,你根本想不出該怎麼樣找一個出口讓它出來,有一天它忽然自動出來了。靈感是你長久思考、感受的一個結果,而這個缺口出現的時候,你的功力修養也正好準備好了,能把它適當地表達出來。如果你對於文字沒有鍛煉,沒有經驗,那麼你就算想得再美,那也是鏡花水月,一閃即逝。所以靈感不能直接去追求,只能間接的能夠修養你的人文情操,因此靈感來的時候你就可以把握住它。就像聖經所講的,上帝說我們要有光,於是光就來了。

  古人靈感來的時候,李白說,興酣落筆搖五嶽,好像五嶽都被他搖動了,所以是詩成笑傲凌滄洲。辛棄疾說,回首叫雲飛風起,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靈感,西方的詩人,尤其古典詩人,寫詩之前,總有那麼小小一段,向文藝女神禱告,說muse請給我靈感,這個叫tothemuse,muse就是給詩人靈感,muse是詩之神。可是,西方語言裡面不僅僅應用如此,其他歐洲語言也往往如此,就從這個字,文藝女神muse,變成音樂跟美術,music,就是mus,變成ic,就是music,然後再長一點就是museum,所以美術跟音樂就是從文學的詩的靈感,muse出來的,這是希臘人一個重要的觀念。

  我自己在選主題的時候,我的靈感也不一定只從前人的文學作品中得來,往往也可以從當代詩人的藝術範疇得到一些啟發。比如說我可以從歷史裡面取材,我寫過《刺秦王》、寫過《秦俑》、寫過《飛將軍—李廣》、寫過《王昭君》,寫過《梅花嶺》——那是寫史可法的,這些都是我從歷史里得來的靈感。古典文學,我曾經寫過幾首詩給屈原,還有寫過好多詩給李白、杜甫、蘇軾,我最近寫了一首詩給李清照,叫做《藕神》。濟南人在大明湖邊蓋了一座藕神祠,來紀念李清照。我也寫過陳子昂。所以古典文學也提供給我一些主題。傳說,譬如夸父追日,公無渡河,我也寫過。還有音樂也給我很多靈感,我寫過差不多有10幾首詩,都是音樂給我的啟發。而且這個音樂還包括搖滾樂在裡面,像湯姆·瓊斯(音),像帕布·迪倫(音)我都把他們的節奏轉換過來。電影也常常令我非常感動,我看了《甘地傳》后,寫了三首詩。電視片也往往能給我靈感,好多年前有一部電視片,描述紐約大停電,全城亂成一團。我就把它比附羅馬帝國之衰亡,寫了一首詩叫《大停電》。

  奧運會期間,我也寫過很多運動的場面,是靠新聞攝影得到的靈感。所以我相信,除了寫實主義這條大路之外,有一些不需親身經歷,僅靠密切的觀察,深刻的同情與想象,也可以從別人的美感經驗中,間接地轉化為你的藝術的素材。這樣,主題就不怕沒有。我們說,江郎才盡,到底什麼叫做江郎才盡?我想不外乎兩點,第一題材枯竭,沒有新的主題好講、好寫了;第二語言僵硬,他的母語在他的筆下,轉不過彎來了,都寫光了。如果一位作家,他的語言還保持新鮮,而主題又能不斷翻新,那絕對不會江郎才盡。我已經不能稱郎,而只能稱江翁了,江翁我大概還沒有寫完。




 李白的頭像和他的傳世墨跡《上陽台帖》台北故宮博物院的玉器雕刻「翠玉白菜」


藝術之美——以具體作品為例

凝固的性靈;雕塑之美;飛舞的水墨;繪畫之美;雋水的瞬間;攝影之美

  
凝固的性靈:雕塑之美

  我們下面來看一些具體的藝術品。雕塑我選擇的是秦俑。這些秦俑是陪著秦始皇轉入地下,進入歷史的,本來不會再出來了,可是,秦始皇自己絕對沒有想到,他帶入地下的這麼多兵馬,過了兩千多年,忽然到地面上來了,而且還很出風頭,不但在中國,而且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露面。這是古人絕對不能想象得到的。同時,我去參觀的時候,看到秦俑很感動,這些都是陝西人的祖先。陝西人的祖先,他們開口講話我可能不懂,第一他是陝西腔,第二他是二千年前的說話方式,聽他們說話可能今天的聽眾都要嚇一跳。說起話來,他說他的咸陽,我說我的西安,我說西安事變他也不知道是誰在變。再說他們的兵馬再強盛,用最強的弩箭來射,也絕對射不進桃花源,射不到那個漁人的身邊。我講的是一種感慨,一種懷古,而且包含一種詮釋。

  我先來朗誦一下《秦俑》「臨潼出土戰士陶俑,鎧甲未解,雙手猶緊緊地握住,我看不見的弓箭或長矛,如果鉦鼓突然間敲起,你會立刻轉身嗎,立刻向兩千年前的沙場奔去,去加入一行行一列列的同袍?」秦俑的手,手掌裡面,本來應該握著一支長茅的,所以我說「如果你突然睜眼,威武閃動鬍髭翹著驍悍與不馴,吃驚的觀眾該如何走避?幸好,你仍是緊閉著雙眼,似乎已慣於長年陰間的幽暗,乍一下子怎能就曝光?如果你突然開口,濃厚的秦腔又兼古調,誰能夠聽得清楚?隔了悠悠這時光的河岸不知有漢,更無論後來你說你的咸陽嗎,我呢說我的西安事變,誰能說得清長安的棋局?而無論你的箭怎樣強勁再也射不進桃花源了,問今世是何世嗎,我不能瞞你始皇的帝國,車同軌,書同文,威武的黑旗從長城飄揚到交址只傳到二世,便留下了你,戰士留下滿坑滿谷的陶俑,嚴整的紀律,浩蕩六千兵騎,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鼓掌)

  下面再談一件雕塑品,是在台北的故宮博物院所收藏的一件玉器,叫做「翠玉白菜」。它是一塊玉,一半是白的一半是綠的,那個巧匠呢,就順應材料、材質、顏色,雕成很逼真的一顆白菜。這件雕塑品,據說在清宮是那個瑾妃一個人賞玩的,所以瑾妃美麗的手指,一定常常在上面撫摸。可是後來它擺到了博物館裡面,很多觀眾排隊去看,他們的眼神,也在撫摸這一件藝術品。我寫這顆假的白菜,這是假的白菜,但比真的白菜更真,更名貴,所以我認為所有的藝術都在虛實之間有一種轉換。現在我就來念為這件「翠玉白菜」寫的詩:「前身是緬甸或雲南的頑石,被怎樣敏感的巧腕,用怎樣深刻的雕刀,一刀刀,挑筋剔骨。從輝石玉礦的牢里,解救了出來,被瑾妃的纖指,愛撫得更加細膩,被觀眾,艷羨的眼神,燈下聚焦,一代又一代,愈寵愈亮,通體流暢,含蓄著內斂的光,亦翠亦白。你已不再,僅僅是一塊玉,一顆菜,只因當日,那巧匠接你出來,卻自己將精魂耿耿,投生在玉胚的深處,不讓時光緊迫地追捕。凡藝術莫非是弄假成真,弄假成真,比真的更真。否則那栩栩的螽斯,為何至今還執迷不醒,還抱著猶翠的新鮮,不肯下來。或許,他就是玉匠投胎。」



  下面大家來看傅抱石的畫《平沙落雁》。平沙落雁是古箏曲,大家可能聽過,而傅抱石是近代的大畫家。各位看那個畫面,當然很蒼茫,是畫一個老者,背對著我們,他後面有一個小書童,幫他煮茶,他前面呢是一條小河,好像是黃河的上游,就這麼從高原往下面的世界流過去。那麼天上呢,右邊天空,三行,那個雁陣,那個人字型的,在飛,就是《平沙落雁》。這本來是古箏曲,後來變成傅抱石的畫,現在又變成我的詩。我就從他的畫面,從我聽過的古箏曲裡面,得來的印象,演繹成這首詩,也就是所謂美感經驗的轉換轉化。《平沙落雁》這首詩我限定自己每一行不得超過八個字,短則六字。《平沙落雁——觀傅抱石畫展》:「在大河起源的高原,一老者趺坐於沙丘,初融的雪水清淺,在他的腳底路過,向下面那世界奔流,膝頭的古琴只等,修長的指尖一落,神經質的弦上,就鬆開敏感的筋絡,放出一隻、兩隻、三隻,接翅而起的寒禽,衝破高原的肅靜,直到空中的翼影,翩翩排成了雁陣,是河在流著呢還是,時間在下面流過?是沙在靜靜地聽著,是整片高原在應著,天蓋地載的寂寞?沙,也有耳朵么,一千里之內,除了,老者與煮茶的小廝,下風可還有一隻,耳朵豎起來聽么?琴聲悠悠能傳到,昭君或李廣耳旁么,昭君有哭泣,李廣,有停下馬來聽么?絲路的駝商絡繹,有回過頭來找么?面向無窮的空曠,背著入神的觀場,老者無言,琴聲裊裊,在他的指間起落,尾聲轉緩更依依,呼應著雁陣的迴旋,愈迥愈低愈低回,飛回老者的懷抱,曲終了么,沙漠問道,是雁陣收回了琴匣,究竟,還是,琴聲散落在天涯?」


雋永的瞬間:攝影之美   

  接下來的兩幅畫,畫的是敦煌的石窟。畫家叫江碧波,是一位女性,非常傑出,現在重慶長江大橋的兩頭有兩個大雕塑品,都是江碧波的作品,她也是一位雕塑家。最近她出了畫敦煌石窟的一本畫集,裡面有我的六首詩,是來印證她的六幅畫,也是從畫演
繹過來的。我這兩首詩,其中有一首,寫到後來自己一看,怎麼變得像七言古詩一樣。第一首:佛法無邊,大千世界有三千,天外有天,仙上飛仙,一重重三十三重天外天,菩薩的雲程昊氣無阻,或長虹或斷霞或彗尾曳著彩帶,流星雨是纓絡繽紛,或抱琴或吹笛或手持蓮花終於越瀚海都飛來敦煌,莫高有二百七十窟可寄,翩躚有四千又五百來去,佛法無邊,納須彌於芥子,一念納三十三天於洞天,伎樂隱隱,洞頂猶可聞。(鼓掌)下面的一首詩還是寫她的畫,叫做《龕楣飛天》。這次不是一個飛天,有一群的飛天:大千世界傳三千,彩帶縹緲九重天,飛天仙侶多集合,來去倏忽無著落,派雲與其越獄太虛,剎那碧蘿變瞎火,人間望斷日頭沉,疑是仙蹤從此沒,但得巨手掀長幕,當見極光轉天軸,三界來回一念間,絡繹群仙倏無數。



雋永的瞬間:攝影之美

  接下來請看兩張攝影作品。一張是《貝殼砂》,在我住的地方再往南開車就可以到海邊,有沙灘,細白的沙,上面有很多貝殼。於是一位叫王慶華的攝影家,就把采來的貝殼鋪在沙地上照相,那是當地的國家公園,請他拍了90張相片,都是公園裡面的動植物的生態,我跟很多作家,包括林清玄、張曉風等很多人,都紛紛寫詩,來題這些攝影的照片。我這首詩呢,當然也叫做《貝殼砂》,提出來一種環保的觀念。我的觀念就是,在沙灘上,海送給我們人類這麼多美麗的禮物——貝殼,可人類拿什麼去跟海交換呢,對不起,是香煙盒子,啤酒瓶罐子,這就有違環保。現在我念一下《貝殼砂》:白凈的沙灘是水陸的交易會,你來看,海神的攤位,多精巧的珊瑚與貝殼,不計歲月的琢磨,被風,被浪,被細緻的沙粒慢揉又細搓,洗出人寵人愛的光澤,是哪位水晶的寶盒,滾翻出來的這許多珍品,就這麼大方,海啊,都送給了我們,而人呢,拿什麼跟他交換?除了一地的假期垃圾,破香煙盒子和空啤酒罐。(鼓掌)

     第二幅叫《大白斑蝴蝶》,這種蝴蝶是稀有品種,瀕臨絕滅。我寫蝴蝶也用了兩個典故:一個是莊周夢蝶,哲學家的「蝴蝶夢」;另外一個呢,是英國詩人叫做布雷克,他有一首小詩很有名——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國,剎那是永恆,掌中握無限。所以我的詩是:一朵花真的是一個天國嗎?要采多少個天國才滿足呢?多自由啊,唯美的使徒,這麼翩翩地素妝而舞,這世界,你辛苦地爬來,就應該瀟灑地飛去,乘春天還年輕,飛吧,飛回哲學家正甜的午夢,一路要提防,切莫闖進,昆蟲學家采標本的袋網,讓一根無情的針,穿腸成唯美的栩栩如生。

  中華民歌的迴響

  最後也說不上結論,謝謝大家今天來聽我的講座。現在,我花幾分鐘時間來朗誦一首詩,這首《民歌》就是寫中華民族永恆奮鬥的精神。所以我念第二遍的時候,希望大家幫我和一下。怎麼和呢?因為我每一段的後面,兩行都是短句,前面有一個字,後面有三個字,你就用三個字來響應我的一個字。譬如說第一段我朗誦到最後兩行,風,大家就說,也聽見,沙,大家就說,也聽見,儘力施為,應該是蠻壯觀的,好,我們現在來合作。

傳說北方有一首民歌
只有黃河的肺活量能歌唱
從青海到黃海
風 也聽見
沙 也聽見

如果黃河凍成了冰河
還有長江最最母性的鼻音
從高原到平原
魚 也聽見
龍 也聽見

如果長江凍成了冰河
還有我,還有我的紅海在呼嘯
從早潮到晚潮
醒 也聽見
夢 也聽見

有一天我的血也結冰
還有你的血他的血在合唱
從A型到O型
哭 也聽見
笑 也聽見


問答

  提問:詩人是不可以很現實的,但是詩人的作品又離不開現實,請問您如何把握這個,就是入乎其內與出乎其外的關係?

  余光中:你的問題就是說,作為一個詩人如何處理生
活與現實的關係是不是?你用了兩句成語,入乎其中,出乎其外,很好。入乎其中就要投入生活,出乎其外就要保持一個距離,在恰到好處的美感距離,來表現你投入時候的經驗。所以作為一個藝術家,包括作為一個詩人,當然要有生活經驗,可是等到你要創作的時候,就要從主觀者變成一個旁觀者,你投入生活的時候是主觀的,等到你要寫作品,來表達你投入生活的種種感覺的時候,就不能那麼熱衷,因為很多人,他的切身經驗太可貴了,於是他就大聲疾呼地寫出來,那個經驗沒有表現得恰到好處,如果你想,曹植被他的哥哥迫害,哥哥命令他,你走七步要寫一首詩。於是他寫出了「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首詩,用一個煮豆燃豆萁的意向,間接委婉地說出,本是同根生,兄弟不應該互相鬥爭。這個比喻就恰到好處。如果他那個五言絕句是「你我本兄弟,相害何太急」,那就不是藝術品,也不是詩,因為太直接了。所以你要找到一個恰當的距離,找到一個恰當的比喻,使實者虛之,虛者實之,這樣才能成為一個藝術家。

  提問:余老師您好,我想問藝術和人生究竟是什麼關係?

  余光中:我們的社會,經濟發展很快,可是接下來,衣服足,要知榮辱,知榮辱就是人文。道德的情操,個體與群體的關係,這些都是人文。那麼人文跟藝術有什麼關係呢,可以這樣說,人文感性化了之後就變成藝術,藝術知性化了,就是人文,人文比較是文化的累積,它保留一些精神價值,而藝術呢,是那些精神價值的生動、深刻、優美的外在的表現,所以,如果能夠把握這兩者,我們的中華文化,不但可以繼承,而且可以進一步的發揚。

  提問:余先生我幾乎通讀了您所有的作品,我覺得您的風格變化很大,是有什麼特殊的事件促成您風格的變化呢,還是僅僅是一種形式上的探討?

  余光中:風格多樣,因為我長壽。(笑聲)我剛才都解釋過了嘛,江郎才盡的問題,就是你要保持兩種敏感,第一對於生命敏感,第二對於語言敏感,那就不會江郎才盡。現在我對很多事情還覺得很有興趣。覺得非寫不可。另外呢,我覺得,我們的中文,母語也還沒有被韓愈,曹雪芹用光,還留下一些空間,我們還可以拿來,用不同的方式表現,至少李白沒有坐過飛機嘛。

  提問:古典詩詞的創作有固定的規則,比如說押韻、字數、平仄等等,但在現代詩中不會有這些規則來限制語言的表達。您怎麼看待古詩和現代詩這兩種風格?

  余光中:這個題目不小,我簡單地答一下。所謂現代詩,一般人的印象,是西化的,覺得是西洋的,其實不必然,像我自己,當年為什麼寫新詩,就是我不太喜歡當時的新詩,我覺得我不如自己來寫,那問題就是說,我們到了現代,古詩可以一直繼承下去,不過呢,它的可能性,就是它可以寫的方式,差不多也發展到一個程度了,我們也可以參考外國詩。所以呢,四五以來的詩人作家,往往都想調和中外,像民國初年,不單是西方的,印度的泰戈爾,日本的俳句,也都是當時詩人把它來融入中國的,然後用白話寫,胡適所謂先有文學的國語,然後才有國語的文學。所以現代詩,這個詩法的對象很多,有些外來的影響力,可是你一定要有相當的功力才能夠調和中外。至於說格律呢,古詩自有格律,新詩呢,很不幸,很多人迷信自由詩,好象自由了,你就管不著我了,我好象什麼束縛都沒有了。問題是所有的藝術,都沒有絕對的自由,還是要有一個遊戲規則,遊戲尚且要有規則,藝術怎可沒有規則?問題是你可以不遵守古人的規則,不遵守外人的規則,你不能不自創一種規則,自己可以遵守,從者也可以來學習,所以有自由獨創新規則,可是沒有自由拋棄所有的規則。而古人的規則也不是一成不變,同為兩大詩人,李白和杜甫,杜甫比較守規則,杜詩是在格律裡面變化;李白往往是在格律之外變化,所以我認為李白是古代一位偉大的自由詩人。《蜀道難》它不是很合規則的,所以李白的古風特別的好。李白的那首《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開頭幾句很有氣派,可是不很合文法,「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多麼壯闊!可是「昨日之日」,並不是很好的修辭;「今日之日」,也很累贅嘛!可是李白需要多轉一個彎,他才宣洩得出來,所以我們讀下去,還是覺得非常好。李白打破格律我們叫好,杜甫遵守格律,顛來倒去還是在格律之內,我們也覺得非常之好,同樣的好。

  提問:余老師您好,我想問一下,在文學創作中,您如何看傳統與西方的因素,是側重於某一個方面呢,還是要將兩者完美地結合起來?

  余光中:您說一個作家要不要調和中外,調和中西,恐怕是免不了的,因為從「五四」運動到現在,將近100年了,這個世界早已經敲過中國的大門了,所謂全球化也不是從今天開始,說得近一點,從「五四」就開始了,更早一點的話,明朝也就開始了。經濟全球化要影響到政治和文化,因此更需要認清楚自己站在哪裡,認清楚自己的民族站在哪裡。我們也可以吸收外來的很多優點,像我們歷代的王朝,也吸收了外來的很多文化,而形成後來的更豐富的中華的傳統。所以調和中外呢,都恐怕免不了,否則的話,我現在可能還在寫律詩。

  「五四」那個時候,有很多留學生回國來,就造成中國很巨大的變化。不過一個人,可以食古不化,也可以食洋不化,如何消化在外國學到的東西,還是非常重要的。影響我寫詩的最大的三個因素,第一就是古典的傳統,中國的古典文學;第二是外來文化的影響;第三是「五四」以後的新文學。我覺得一個人有志於文學創作,對於這三種傳統多多少少都應該有一點認識。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1083

主題

3萬

帖子

8964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白金鑽石會員(八十八級)

Rank: 5Rank: 5

積分
8964
沙發
tylz888999 發表於 2008-11-2 10:2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607

主題

1萬

帖子

4萬

積分

貝殼至尊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40058
3
kylelong 發表於 2008-11-2 10:49 | 只看該作者
不錯。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9

主題

4210

帖子

1240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40
4
jvmpzh 發表於 2008-11-4 12:06 | 只看該作者
閱畢受益匪淺~~攜鞋儒子牛~~


綜合起來~~

藝術=當看到大自然界一景一物令心情有愉快之感,再經過運用智慧把一物一景重現,其間添加個人作風、靈感、把它創造出來...再者用PS_90%補造化天無功10%~~貼在攝影天地評頭品足哈~~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3 04:4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