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ews.xinhuanet.com/theory/2008-07/28/content_8784744.htm
2008年07月28日 09:03:49 來源:南方日報
廣東今為中國經濟第一大省,首因在於其始終領改革開放風氣之先,省的決策者們時時展示出頗具新意的施政理念和思想價值。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日前在一次培訓班上,勉勵領導幹部要把民主作為一種價值追求,充分尊重並暢通民意,決不能堵塞民意形成「言塞湖」。
汪洋同志這個說法極有創意。在汶
川大地震中,因山體滑坡形成了數十個堰塞湖,唐家山堰塞湖尤為驚心動魄。這些堰塞湖如同懸在災區頭頂的潛在災難,正因如此,溫家寶總理才數度冒險組織搶險。堰塞湖的危險已經排除,其經驗何在哉?實踐證明,開渠泄流而不是高築堅壘,才是排除險情,解災民於倒懸的關鍵。汪洋同志關於「言塞湖」的說法,借用「堰塞湖」的諧音,極其貼切,一字之差,即將其從自然領域引申到社會領域。
《古文觀止》有一名篇———《召公諫厲王止謗》,其中的思想至今仍有極強的針對性。召公指出,「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這是警示性的勸諭,不知那時有無唐家山這類堰塞湖,但其喻意已呼之欲出。「民之有口也……口之宣言也,善敗於是乎興,行善而備敗,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這是引導性的勸諭,那時沒有發展GDP的衝動,但道理已在其中。於是,召公得出結論:「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這些話幾乎可以視為治理堰塞湖及「言塞湖」思想之嚆矢。但周厲王根本不聽召公的意見,「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以致於「國人莫敢出言」。然而,厲王構築「言塞湖」的做法,並沒能促進西周政權的「平安」與「穩定」,僅止「三年」,他自己就因民眾造反被迫流亡了。
「言塞湖」與堰塞湖一樣,其機理都是因「塞」而構成,因「塞」而致險。因山石堵塞河川而形成的堰塞湖,隨著水位上升、壓力積聚,一旦堤壩潰決,必釀大患。如果說堰塞湖的形成屬於自然現象,「言塞湖」則純系人工所為。如果某些官員忽視、輕視或漠視、無視民眾的願望、要求與情緒,或者施政無能,浪費公帑,甚至中飽私囊,那麼,這些官員的任何決策,都會變成與民眾毫無關係甚至完全對立的高頭講章、廟堂經卷。這個意思,梁任公在百年前就曾指出:「上下不通,故無宣德達情之效,而舞文之吏,因緣為奸;內外不通,故無知己知彼之能,而守舊之儒,乃鼓其舌。中國受侮數十年,坐此焉耳。」現代政治的基本要求是,決策形成於民眾意志,執政受制於民眾監督,官員產生於民眾選舉。由於傳統的積澱和體制的弊端,一些官員養尊處優、無視民瘼,一當問題暴露,不是省察決策,檢視自身,而是文過飾非,諱疾忌醫,駕輕就熟地實行「封口政策」,無所不用其極。想想近年出現的彭水詩案、孟縣書案、高唐網案、西豐文案、穎泉白宮案,大大小小的「言塞湖」,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形成的。構築「言塞湖」通常是為了防止內幕聞於上峰,避免真相上達天聽。於是峻壩堅堤,固壘高築,為切實保證「言塞湖」的可靠性,一些官員不惜以新錯誤掩飾原錯誤,以大謊言遮蓋小謊言,試圖封堵悠悠眾口,力求掩蓋事實真相。
先有中央關於保障公民知情權、表達權、監督權的莊嚴承諾,後有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正式頒布,其目的正在於最大限度地減少堵塞「言論」的「人工湖」。奧運盛會在即,為了避免國內民意和國外信息的「言塞湖」,我國不僅開放了國內外媒體的自由採訪,不僅開放了境外報刊的國內出售,而且指定北京三處公園作為群眾遊行示威專區。從本質上講,這些措施已不屬於開挖「言塞湖」的泄流槽,而是從根本上避免了「言塞湖」的形成和發展。中國的開放和進步是顯而易見的。(安立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