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英媒:英國人信任中醫超過中國人

[複製鏈接]

3萬

主題

3萬

帖子

3萬

積分

版主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3317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藍藍的天 發表於 2008-6-9 15:2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消費者在位於北京大柵欄的同仁堂藥店內選購藥品(3月10日攝)。

    提起中藥,許多人不約而同地想到同仁堂。北京同仁堂是中藥行業著名的老字號,創建於清康熙八年(1669年),在300多年的歷史中,歷代同仁堂人恪守「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 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古訓,確保了同仁堂的長盛不衰。自雍正元年(1721年)同仁堂正式供奉清皇宮御藥房用藥,歷經八代皇帝,長達188年,造就了同仁堂人在製藥過程中精益求精的精神,其產品以「配方獨特、選料上乘、工藝精湛、療效顯著」而享譽海內外。目前,同仁堂已經在集團整體框架下,發展了現代製藥工業、零售醫藥商業和醫療服務三大板塊。同仁堂集團目前以現代中藥為核心,著力發展生命健康產業,打造國際馳名的中醫藥集團,為振興中藥事業貢獻力量。 新華社記者邢廣利攝

    我剛進行了一個略微粗糙的調查,發現英國人對中醫的信任度超過中國人。我承認我的方法很不科學。我先把「中醫」和「有效」兩個中文詞,一起輸入百度的搜索窗口,發現有418萬篇相關文章;接著又輸入「中醫」和「行騙」,發現了18.2萬篇文章。將兩數相除,「有效」篇和「行騙」篇的比例約為23∶1。

    之後我在能搜索英國本國網頁的谷歌中,輸入了「Chinese Medicine」(中藥)和「effective」(有效的),共找到86.1萬篇文章,而其後我輸入了「Chinese Medicine」和「quack」(騙子),找到了27800篇文章。它們相除的比例是29∶1。你不說我也知道,這當中肯定不乏質疑乃至批駁相關字眼的文章。

    英國街頭的中藥店近年大量增加,據說已超過6000家。對這些藥店的出現,英國人反應不一:固然有滿意的顧客,不過傳媒里也時有報道診斷失誤或者藥劑反而傷害求醫者的情況。在報刊的讀者來信和網上的博客中,也能看到一些聳人聽聞的案例。

    英國藥品和保健品監管署這幾年也時常發現中藥質量問題,或是非法進口違禁藥物的問題,並就此告誡求醫者要保持警惕,有時還會對針對某些草藥或中成藥發出警告。不過,在英國醫學研究領域也不乏看好中草藥研究的人。根據英國《醫學補充療法》雜誌刊載的一篇調查,英國83%的家庭醫生認為,中國的針灸可以在醫療中起到很好的治療作用。他們當中59%的人還認為,英國公費的國民保健服務應該包括針灸治療。

    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的斯蒂芬·明戈爾博士是幹細胞研究的權威,他受英國政府的委託,負責牽頭推動未來兩年英國與中國科學家之間的交流合作。明戈爾博士剛從中國歸來,他研討的一個題目,就是能否從中草藥當中提取出一些成分,應用在現代西醫中。「如果我們的項目成功,中草藥可能為我們提供前所未有的一組全新的藥物。」

    不過在英國的中醫界,也有人懷疑明戈爾的做法。在倫敦較早建立中醫診所的英國人洪潔西(Jessica Darling)表示,中醫講究所謂的「配伍」,有主葯、配藥、「君臣佐使」(註:原指君主、臣僚、僚佐、使者四種人分別起著不同作用,后指中藥處方中的各味葯的不同作用)之說。她說,煎制中藥就如同組織一個足球隊,「大家必須相互配合,讓每個球員都發揮出自己的力量才能取勝。可是現在的英國西醫以為只要買來一個中鋒、前鋒就行了,其實根本不是那麼回事!」

    洪潔西說,近年來在歐洲時有中藥中毒事件發生,有時也正是由於西醫對中草藥的上述誤解造成的。「拿木通來說,《本草綱目》里已講得很清楚,抓藥時,三四兩成藥里最多能包括三錢。如果不了解中藥理論的人,看準了它在某一方面的效用,譬如利尿作用,叫想要減肥的人去吃,那就可能把人毒死!」

    當然,態度嚴謹的學者也不至於忽略這些。明戈爾博士在倫敦國王學院的神經科學家同事保爾·弗朗西斯博士,也參加了最近的中國之行。他說,傳統中藥里的有效成分,不像西藥的藥片那樣片片相同。若要使用這些成分,必須先進行科學試驗,檢測它們同其他成分的相互作用效果以及各種安全係數。「任何化學物質,包括自然產生的化學物質,都可能產生副作用。」 (作者 [英] Paul Crook  編譯 喬伊  英國廣播公司)
有兩種偉大的事物,我們越是經常越是執著地思考它們,我們心中就越是充滿永遠新鮮、有增無已的讚歎和敬畏,那就是我們頭上的星空,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

1093

主題

4185

帖子

6753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753
沙發
goodoctor 發表於 2008-6-9 16:29 | 只看該作者

英國是中醫藥的天堂嗎?

老中醫

來英國之前,我曾努力在網際網路上搜索,想知道在英國做中醫的真實情況,結果我只找到了:「英國是中醫藥的天堂」,「在英國的中醫診所已經達3000餘家」,「中醫有望在英國正名」,等等等等。還有一些關於某家公司的評論等,推測可能是一些醫助(診所的前台兼翻譯)發的。並沒有找到一些醫生本人的評論。

作為一個醫生,在這裡工作了近半年,曾先後在三個公司工作(包括兼職),在多家公司進行面試,接觸了10餘位醫生及醫助,對這裡的中醫環境和中醫狀況有了切身的體會,現談談管窺之見,僅供參考。

一、中醫診所遍地開花

這是事實。僅一個小鎮,常常會有兩三家診所。倫敦的中國城附近有幾十家診所,大的公司常有五、六十家分店,小的公司也有七、八家。儘管我沒有統計過(我也不可能統計),但我相信在英國的診所完全可以超過3000家。部分開在商業街上,部分開在SHOPING CENTER中,10餘平米的房間,擺上一兩張床就是一家診所。當然,部分診所的裝修還是很典雅的。

二、醫助的情況

大部分的醫助是這裡的留學生,學成后不想回國,找不到其它工作,就到中醫診所臨時打工,作為過渡。部分醫助可以拿到工作簽證,就繼續呆上一兩年,部分女助理就嫁人(當然是英國人)從而長期呆下去。

三、醫生的情況

醫生多是從國內直接過來的,基本上是大學畢業工作10年以上的中醫師。也有一些專門從事按摩和足療的按摩師,當然還有一些根本就不是醫生,或是藥學的、或是搞衛生統計的,到了英國,搖身一變就成了中醫師。

四、老闆的情況

大部分老闆是這裡的早期留學人員,專業各異。憑著流利的英語和對於英國的熟悉,辦起了診所。少部分老闆是原在國內搞中醫,后陪讀或探親來這裡開了診所。

五、病人的情況

來診所看病的,還是以西人為主。病種多是醫院或GP(家庭醫生)看不了的或不願看的,如:頸肩腰背痛、神經官能症、皮膚病、男科疾病、不孕不育,戒煙減肥等。

以上是我所了解的中醫現狀,但這些就說明英國是中醫的天堂嗎?恰恰相反,我認為英國卻是中醫的墳墓。到處是中醫診所,說明這裡有著巨大的商業利益,競爭過於激烈,使得各個診所不得不使用一些「損招」,醫助大部分是臨時打工,其行為不可避免地帶有短期效應,一味的迎合老闆,片面的追逐利潤,不考慮診所的長期發展。大部分老闆單純追逐利潤,給每個診所的指標定的過高,盯住每天的收入,完不成任務就施加壓力,有時是非正常壓力,如恐嚇辭退、減低工資、不給辦工作許可等。醫生多是工作簽證過來的,但醫助就特別渴望這個工作簽證,這樣就形成了醫生和助理之間的矛盾。而老闆就願意看到這樣的局面,他特別害怕醫生和助理關係密切,害怕醫生助理合夥騙他。大部分的醫生英語不好,尤其是剛過來的,來到英國,原來在國內的一切如工作等等全放棄了,到了這裡后,語言不通,環境不熟悉,只好忍受老闆和或醫助的氣。許多醫生在國內多是有所成就的,由於想進一步的發展,來到了英國,結果發現這裡遠不如想像的那麼美好,真是典型的「受洋罪」。國內的中醫狀況多是中醫西醫一起上(美其名曰:「中西醫結合」),或是以西醫為主,無論如何,反正是把病人的病治好了,作為一個醫生,還是有一定的成就感的。但在英國不同,這裡不允許使用西藥,只能是針灸、按摩、中藥,況且到這裡看病的多是疑難雜症,本來就沒有什麼好的治療辦法,其效果可想而知。

誠然,在英國看病難,這是不爭的事實。有病必須先找GP,而GP的水平大概相當於我國的鄉村衛生院或地段醫院醫生的水平,可以治療感冒發燒等小病,對於頸肩背痛、關節炎等只能給予鎮痛劑,對於皮膚病只能給予激素類膏(不過也只能如此),對於神經官能症只能建議你去看心理醫生,除非他認為你的病比較重,這樣才給你預約醫院,而這個預約時間是很長的,多在2、3個月甚至5、6個月後,我知道如果你想拍個腰椎的X光片,這在國內也就是1、2個小時的事,當然得花點錢,而在英國,雖然不花錢,但得等2個月以上,如果你去私人醫院,只需要幾天即可,但得花200鎊左右。GP是不需要作什麼診斷的,只是對症處理而已。因此,在英國還是有許多人來中醫診所看病的。

但是,中醫處理這些病的效果就那麼好嗎?當然,對於頸肩腰背痛的病人,包括頸肩綜合症、落枕、腰肌勞損、腰肌扭傷、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等,這是中醫(包括按摩)的長項,治療效果很好,而在GP那裡只能給予鎮痛劑。對於神經官能症病人,我認為中醫治療的效果實際是起到了一個心理醫生的作用,從理論上講,針灸、中藥是可以治療此類疾病的,但實際治療效果是建立在病人對於這個診所或這個醫生的信任基礎之上的,如果病人對你信任,你的治療效果就好,如果不信任,那肯定沒有什麼效果。對於皮膚類疾病,如濕疹、銀屑病、神經性皮炎、痤瘡等,應用中藥外用塗膏后的效果確實很好,但我懷疑這個中藥治劑中含有西藥(激素類),否則不可能有那麼好的療效。至於治療陽痿的壯陽藥物中,是可以肯定含有偉哥成分的,其中的中藥僅僅是起到幌子的作用而已。不孕不育,在診所中根本不可能作什麼檢查,不明白是男方還是女方,不明白是什麼原因所致,僅僅憑中醫的望聞問切,根本不會有什麼作用。其它如哮喘、腫瘤等,必須以西藥為主,中醫僅僅是起到輔助的作用而已,而在中醫診所,單純使用中藥,其效果只有天知道。

在這裡,我想起了魯迅先生的名言:「中醫不過是一種有意或無意的騙子」。我認為,中醫對於某些疾病還是有一定的效果的,並不全是騙子。但對於大多數疾病而言,中醫只能處於輔助治療的地位,這應該是一個比較客觀的評價。在國內當中醫,中醫西醫一起上,把病人的病治好了,這並不屬於騙子。基於認識、知識、水平的局限,對某些疾病就只認為中醫有效,無論結果如何,這充其量屬於無意的騙子而已。但在英國的診所,純粹是一種有意的騙子。醫生上班,不是研究這個病人該如何治療,而是研究如何讓病人再拿葯,再做治療。本來某些病,僅僅是單純針灸或單純按摩或單純中藥即可,但一定要讓病人三者一齊上,因為這樣可以提高收入。明明部分病人的病情已經好了,但還要病人繼續,美其名曰鞏固療效。明明有些疾病用西藥效果非常好,卻偏讓病人堅持用中藥。明明有些病人的癥狀好轉屬於疾病的正常轉歸,卻非要說是中藥的效果。有些疾病用中藥是根本解決不了問題的,比如下肢靜脈曲張、先天性耳聾、打鼾等,卻一定要說中醫的效果不錯。這種有意的騙人,並不是醫生願意這樣做,而是迫於老闆的壓力,不得不如此。老闆要求醫生無論什麼病都要接下來,至於治療效果如何,他根本就不考慮。老闆還經常告訴醫生,對病人不要很快治好,要慢慢來,把療程拉長(不過我想,誰有這個本事,能夠控制的如此順手,好像開車一樣,加油就快,不加油就慢)。因此許多醫生,當然是受過正規教育的醫生,不得不承受良心上的譴責。許多醫生干時間長了,有的麻木了,有的黑心了,但大部分還是受不了這種折磨,跳槽了,併發誓:再也不在英國干中醫了。至於有些轉行來的所謂「醫生」,根本不懂什麼辯證論治、不懂什麼針灸按摩手法,只能說是純粹的騙子而已。

當然,我不否認在英國有一些個人診所,他們是規規矩矩做醫生的。這多是早期來英的一些醫生本人開的診所,他們自己作老闆,有些病該接就接,不該接就不接,規規矩矩做人,規規矩矩做醫生,不單純地追求收入,還求得良心上的平衡。他們也是「遍地開花」的中醫診所騙子的受害者。

最後,我想提些建議

一、給醫生的建議:

如果你想來英國作中醫,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生活的艱苦、環境的陌生、工作的壓力、老闆的苛刻,這些我想是完全可以克服的。最關鍵的是要準備承受良心上的譴責。如果你抱著發揚中醫中藥的想法,你最好不要來。如果你僅僅想掙些英鎊回去,那你可以來干1、2年。如果你已經變的心黑手毒,那就來吧,這裡的天地會讓你大有作為。

二、給醫助的建議

留學完后儘快找你的專業內的工作,英國找不到,可以回國找嘛。不一定非得要在英國呆下去。即使想多呆一段時間,完全可以去餐館打工,那裡基本不需要騙人,愛吃就吃,不愛吃就走,不需要你的花言巧語。而在診所可以說必須騙人,不得不騙人。何苦呢?(不過,我發現一部分醫助來診所之前已經變得心黑手毒了,可能是留學的環境太惡劣,「窮山惡水出刁民」吧,有機會再寫篇英國留學的文章)。

三、給老闆的建議

不提也罷。因為大部分的老闆已經心黑手毒了,提什麼建議他們也不會聽的。

四、給在英華人的建議

本來去診所看病的華人並不多,為了防止上當受騙,還是給點建議。儘可能不要去診所,有病時先找GP。如果確實有必要需要中醫解決的話,可以找個醫生朋友諮詢一下,去藥店或診所買些葯自行服用。在英國不好找的話,打個電話給國內,諮詢起來還是很方便的。

[ 本帖最後由 goodoctor 於 2008-6-9 00:34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93

主題

4185

帖子

6753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753
3
goodoctor 發表於 2008-6-9 16:42 | 只看該作者

關於在英國應用中藥出現毒副作用的報導與對策研究

江舟 李杭(英國)

  近年來中醫藥在西方國家發展迅速。隨著對中醫藥天然取材,療效確切的認同,越來越多的西人關注或接受了中醫藥(1)(2)。在西歐,英國政府對包括中醫在內的各種補充醫學一直採取比較寬容的政策,這是中醫在英國能夠發展較快的原因之一。與此同時,對應用中藥出現異常問題的報導也日漸增多。僅在英國著名的醫學權威雜誌<<lancel>>(柳葉刀)上,近年相關的報導就有十次之多?為什麼中醫藥在海外應用會暴露出如此突出的問題?應該如何看待這些報導?應該採取哪些措施才能有效地防範在海外應用中藥可能出現的毒副作用?本文綜合分析如下:

  一、在英國有關應用中草藥產生毒副作用的報導

  (1)肝功能損傷:一些皮膚病(主要是濕疹或牛皮癬)患者在服用中草藥后,出現了肝功能異常。據 <<lancel>>和<<British jounal of medicine>>等權威醫學雜誌報導(3-7),有六例均為服用中草藥后出現肝功能異常(其毒性成分曾被懷疑是白蘚皮)。多為個案報導。多數病人有噁心,疲勞,黃疸等癥狀,血檢提示其肝功能異常一多由biliruhin,AIK,AST,ALT及B一超,活檢等指標異常所證實。其中二例因肝功能異常行肝移植手術未獲成功而死亡。其餘患者均在停服中藥后肝功能恢復正常。其中一例在肝功能恢復正常後繼續服用中藥,肝功能又不正常;再次停用中藥,肝功能又恢復正常。無一例形成慢性持續性肝病的報導。

  (2)腎功能衰竭:繼比利時學者1993年報導 11例(8)和 1998年又報導 l0例(9)婦女服用含有中草藥防已,厚朴成分的減肥藥后出現廣泛腎間質纖維化;1999年8月英國<<Lancet>>雜誌(10)也報導英國兩例婦女在服用中草藥后出現腎功能衰竭。患者以頭痛,噁心,厭食,疲乏等癥狀就診,經血檢,B-超,腎活檢等證實為腎功能衰竭。其服用的有毒中藥成分被懷疑是含馬兜鈴酸的關木通。二位患者均被做腎透析,其中一位已被做腎移植。

  (3)充血性心力衰竭:1997年<<British.journal of Dermatology>>報導(11)在曼徹斯特一婦女服用中藥治療濕疹;二周后出現充血性心力衰竭,被診斷為中毒性心肌病。儘管此患者有甲狀腺中毒症與陣發性心動過速的既往史,但諸症在近2-3年一直控制良好並無發作。其所服毒性成分被懷疑是甘草。大劑量甘草被認為促進鈉的貯留和鉀的流失,從而導致水與電介質的紊亂。對此類易感患者,水液貯留於心肌引起心肌病與心衰發生。該患者經過強心,利尿等西醫常規治療,三周盾病變完全控制。

  二、從臨床分析可能導致臟器損傷的原因為什麼中草藥在西方應用對臟器的毒性損傷顯得這樣突出?分析原因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

  (l)西人中的易感人群。西方白色人種因其飲食結構,體質特點和當地氣候等自然因素使其可能比較容易產生過敏性疾病;其服用各種藥物產生過敏反應的比例一般都比較高。在英國有研究報導(12):9.2%的濕疹患者在未服中藥前就已經肝功能不正常。濕疹患者所見肝功能不正常往往與肌體的易致敏狀態有關。

  (2)中醫藥從業人員訓練不足,用藥不規範。無論從中醫藥的常規教學還是從常見的中醫藥書籍中,都早已講明某些中藥有毒副作用;同時也強調為防範其毒副作用,安全用藥的劑量標準與配伍方法。而在西方的某些中醫藥從業人員缺乏足夠的專業訓練與相應的臨床經驗,不適當地應用了某些含有毒性成分的中藥。如<<柳葉刀>>雜誌報導(l0)的服用中藥導致腎功能衰竭的兩例患者,分別連續服用含有較高劑量木通的中藥湯劑長達兩年和六年!任何訓練有素的中醫師是不應該讓患者這樣長期大劑量的服用木通的。比利時學者用中藥防已,厚朴於減肥藥之中也是缺乏正確理論依據的(8)。

  (3)中藥品種的不確切。馬兜鈴屬含馬兜鈴酸的中草藥如某些品種的木通,防已等對腎間質有毒性損害早有報導.故在臨床應用中一般木通用量不超過6克。這樣謹慎用藥即便使用了含馬兜鈴酸的那些品種的木通,也不會導致臟器損傷。而不含馬兜鈴酸的某些品種的木通,如川水通則可以較大劑量的安全使用。近年來國內在中草藥出口時忽略了對某些有毒品種的辨別,致使某些有毒品種和無毒品種混雜,這也是造成某些中草藥的毒副作用在西方顯得有些突出的原因之一。(4)中藥本身的毒副作用。和世界上其他各種民族傳統醫藥學相比,從總體上看中草藥的臨床效果和作用強度是其他草藥所不及的。這確實是中醫藥的優勢。但是~些中草藥有毒副作用,特別是某些常用的中草藥也有毒副作用,這在中醫藥走向世界,而外界對中醫藥的了解還很不夠的今天,的確是應該嚴肅對待的重大問題。

  三、國內外密切配合,重視並深入研究中藥的毒副作用目前海外醫學界和公眾輿論極其關注中草藥的毒副作用

不從根本上解決有關安全使用中草藥的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中醫藥走向世界就面臨巨大的挑戰。我們曾經提出中醫藥走向世界由海外導向(14)的問題並不是危言聳聽。如果中國醫療管理部門和醫學界在21世紀高科技的框架里建立不起中醫藥的現代化理論體系和管理體系,並被外國接受;那麼國外,特別是對中醫藥走向世界有舉足輕重作用的西方國家就會根據他們的理解和認識建立他們允許中草藥進口的規則。有跡象表明這種規則很可能以偏概全,並從整體上肢解中草藥體系。一但他們的規則制定了,中醫藥走向世界就會受制於人。20世紀末在西方的醫學辭彙里無端地冒出了什麼中藥腎病Chinese Herbs Nephropathy)的新名詞,而且簡直成了百口莫辨。中國的中醫藥界有必要對中草藥的毒副作用進行冉認識;有必要與國外的同行建立起廣泛的中醫藥科研合作關係。沒有這種合作關係就不可能使國外的同行率先正確理解中醫藥,也就不可能正確導向國外的公眾輿論。我們建議

  (l)充分發揮國內現有中醫藥科研隊伍的骨幹作用,充分利用海外中醫藥學者提供的最新信息和渠道,積極開展國際中醫藥的科研合作。當前特別要抓好對中藥毒副作用的合作研究。

  (2)充分發揮海外中醫藥學者判斷國際中醫藥發展動向迅速準確的長處。國內的中醫藥專業期刊與新聞媒介必須注重與世界同行接軌,密切注意國外的學術動向和輿論動向,積極做好有關中醫藥的正面宣傳工作。

  (3)充分發揮海外中醫藥學者身居海外的優勢,在海外高校與科研部門建立中外合作的中醫藥研究基地。利用國外的資金,人員,技術和設備進行當地急需解決的中醫藥課題研究。使中外合作的中醫藥研究成為當地的科研項目,就地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4)國內中醫藥的管理政策應考慮海外中醫藥隊伍的建設。從中國向海外輸出高層次的中醫藥人才不是一個短期行為,必須建立對海外中醫藥隊伍的長期聯繫。這種聯繫的核心是業務上的互相促進與合作,目的是推進中醫藥走向世界。關於這方面的工作現在才剛剛開始,有待進一步落實。

  總之,在英國和其他西歐國家出現有關中藥毒副作用的報導,和當地醫學界對某些中藥的質疑並不是一件壞事。任何真正科學的東西都是在經過正反兩面多次的檢驗之後才被人類共同接受的。西醫西藥被人類廣泛認同是如此,中醫中藥如果被人類廣泛認同也必須接受世界各國的嚴格檢驗

  參考文獻:

1. sheehan, et al A  controled tri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plants inWideSpread non-exudative atopic eczema,BJD, 1992 126: 179

2. sheehan, et al  Efficac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al therapy in adult atopicdermatitis, The Lancet, 1992,  340: 13

3, Allen B R  Chinese herbs for Eczema, The Lancet, 1990, 336: 177

4. Perharic-Walton L, Toxicity of Chinese herbal remedies, The Lancet,  1992,340  :674

5. Garham-Brown, Toxicity of chinese herbal remedies, The Lancet, 1992,  340:673

6. Vaulier G, Safety of Complementary medicine should be monitored, BMJ  1995 311: 633

7. Davies E G, Chinese herbs for Eczema, The Lancet, 1992, 336: 177

8. Vanherweghem JL, Rapidly Progressive interstitial renal fibrosis in young  women: association with slimming regimen including Chinese herbs; The  Lancet, 1993; 341; 387

9. Vanhenweghem J L, Misuse of herbal remedies: the case of an outbreak of  termonal renal failure in Belgium,J Alterm Complement Med, 1998, 4; 9

10. Graham M L, Nephropathy caused by Chinese herbs in the UK, The    Lancet, 1999, 354

11,  Ferguson J  E,  Reversible dilated cardiomyopathy following treatment Of    atopic eczema with chinese medicine BJD,1997,136:592

12. Huang Wen, Chinese medicine treating eczema, JATCM, 1996, 5

13.浙江中醫雜誌,1965

14.江舟 李杭,中醫藥在英國的現狀以及面向21世紀的發展趨勢,亞洲醫藥,2000,vol 10,1:46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1296

帖子

2177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177
4
leifu 發表於 2008-6-11 10:17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 17:0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