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溫家寶總理之童年之痛!

[複製鏈接]

551

主題

2287

帖子

1080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08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無維 發表於 2008-5-27 09:5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川震孩子喚起溫家寶童年之痛
來源:亞洲時報
  自中國四川大地震慘劇發生后,中國總理溫家寶曾多次看望受災的兒童。這位平民總理在5月23日上午又看望了全毀的北川中學的師生們。教育世家出身的溫家寶,特別在臨時教室的黑板上用粉筆寫了「多難興邦」這四個字。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的苦難確曾磨練出一位中國國務院總理,他的名字就叫溫家寶。對「多難興邦」這四個子,溫家寶自然有特別深切的體會。

  溫家寶對學生表示,「我們要昂起不屈的頭顱,挺起不屈的脊樑,為了明天充滿希望的向前邁進。」 在地震發生不久,溫家寶就到過一次北川中學,那時候北川中學正在救援,22日溫家寶到綿陽之後又來到北川中學,現在正在清理現場。地方幹部大概也知道溫家寶心繫這所被毀中學,所以也安排了在綿陽長虹設立的北川中學安置點。

  溫家寶特彆強調,「將來還會有一所新的北川中學,它不僅是一種紀念,而且是全國人民的象徵,有了孩子教育在繼續,有了民族就有了希望。」

  在2003年3月18日,溫家寶在其就任中國總理后的第一個記者會就曾主動提到,自己的童年因為戰火而摧毀,所以他深知人生的艱難。溫家寶當時說:「我要對全國人民講幾句話。感謝人民對我的信任,我是一個很普通的人。我出生在農村的一個教育世家。我的祖父、父親和母親都是教員。我的孩提時代是在戰亂中度過的。戰火燒毀了我的全家,包括爺爺親手辦得那座小學。舊中國的苦難在我幼小的心靈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

  據天津文史學家楊光祥和文聯作家張雨新的研究,溫家寶所指被毀的學校叫宜興埠師範小學,本名普育學堂,所謂「普育」,就是要普及教育之義。普育學堂的創始人為清末最後一科的秀才溫世霖。溫世霖曾創辦《醒俗畫報》並任總編,宣傳維新,並追隨孫中山,成為同盟會的重要成員。

  1905年,時任天津督學的溫世霖創辦普育學堂,並親自擔任校長,奠基了「普育精神」的雛形。1928年,溫世霖的本鄉、教育家溫瀛士為光大「普育精神」,在宜興埠興辦了第二個普育學堂,併兼任校長。學校突破傳統教育模式,將西方教育與中國傳統教育相結合,不斷創新發展,一時成為天津家喻戶曉、有口皆碑的名校,培養出了大批教育界和政界人才。1936年,學堂因男女學生兼收,更名為宜興埠師範小學。

  1949年,宜興埠師範小學在戰役中被焚,其畢生心血付諸東流,溫家寶也承認這次經歷對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除了祖父外、溫家寶父親溫剛和母親楊秀蘭都是教員。溫家寶在2007年的工作報告,特別提到要加大普及教育力度,對農村推廣義務教育的資助將增加逾二成一至2000餘億人民幣,應該就是跟其祖父的啟發有關。

  2003年12月,在美國訪問的溫家寶再次回顧了自己飽經戰火的苦難童年,溫家寶當時指出:「一個經歷苦難的人,懂得尊重自己,也尊重別人」。另外,他又談及其母親楊秀蘭的教晦。溫家寶說:「母親從小就教育我,對人要真實、真情、真摯、真切。一個人如果做到『四真』就達到很高的境界。」當時,溫家寶曾特別提起在紐約憑弔世貿遺址的感觸。他表示:「到那個遺址,我格外地觸景生情。」溫家寶每次到川震現場,特別是被毀學校時,數度哽咽,大概也是跟他59年前的童年回憶有關。看到像劉小樺這樣連父母也離她而去的小孤雛,溫家寶自然是痛上心頭。

  在2003年3月18日的記者會上,溫家寶也曾表示,「我深知人生的艱辛,也知道國家建設的艱難。但我也樹立一種信心: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要不畏艱險,勇於攀登,一定能達到光輝的頂點。」2007年,溫家寶也曾賦詩一首,題為《仰望星空》(注),寄語學子,要求他們學會知識和技能,關心世界國家命運。祝願社會能繼續關懷四川孩子,也祝願受災的兒童能以溫家寶為榜樣,努力上進,真摰做人。(文/方德豪)(原標題「多難興邦」:川震孩子喚起溫家寶童年記憶)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30 11:4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