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05月23日 新華網

5月18日,參加抗震救災的陸軍航空兵部隊共出動115架次,向災區60多個點位空投物資、運送傷員,架起了一條「空中生命線」。張雷攝

5月21日,武警四川總隊總隊長王佐明從空中懸停的直升機上跳下。王建民 攝影

5月22日,陸航黑鷹和米-17直升機空降帳篷等救災急需物資到受災嚴重的高山羌寨。中新社發 賈國榮 攝
編者按:2008年對中國人來說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經歷了冰雪災害之後,突如其來的四川汶川大地震又一次對我們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在歷次的重災救援過程中,中國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部隊都發揮了核心的作用,此次抗震救災尤其如此。
新華軍事對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所長金一南教授進行了專訪,剖析軍隊在這次抗震救災危機處理中的具體表現,展望國人的輝煌未來。
專家簡介:金一南,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所長。主要研究方向為國家安全戰略、國際衝突與危機處理。
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的災難救援行動中,軍隊因具有高度集中、統一指揮和廣泛分佈的基本特徵,決定了其是國家突擊性最強的救援力量。任何國家在發生大的災難的時候都要投入軍隊。
但軍隊本身具有的這些特性並不能保證它就一定能夠優異地完成任務,比如說卡特里娜颶風災害發生后,美國也動用了大量的軍隊進行救援,但行動過晚,效果也不很明顯,最後到底運用了多少武裝力量,竟然也沒有一個清晰一些的統計。
可貴的被動反應能力
這次汶川大地震,我們的軍隊表現出非常強的反應速度和突擊能力。人們經常講到搶救生命的"黃金72小時",反應速度不快就意味著很多生命的喪失。
5月12日下午2點28分地震發生,14分鐘之後的2點42分,總參作戰部就發出了第一道命令,要求北京軍區某集團軍的工兵團作好集結救援的準備,充分反應了軍隊處理突發事件的應急機制建立之後實際運行的效果。
作為理想的危機處理來說,首先應該做出和獲得預警。但是實際上我們看到,包括美國的911危機、俄羅斯的別斯蘭事件危機以及其他眾多自然災害在內,獲得準確的預測實際上很難。
比如今年初中國南方的冰雪災害,最初普降大雪的時候,很多人認為是瑞雪兆豐年,沒有意識到是一場大災難來臨。這次超過唐山地震震極的汶川地震,也是突如其來。我們能不能做出快速的有效反應,無疑是一個巨大考驗。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對一個危機處理機制來說,最寶貴的能力是被動反應能力。
如果事先得到預報,能夠有條不紊地主動反應,當然最好。但是更可貴的是在突如其來的災難面前做出迅速的被動反應。所以危機運行機制中,被動反應能力是最為難得、也是最為珍貴的。
汶川大地震發生后,國防大學學員中有一些軍區領導、集團軍指揮者以及部分地方的省部領導幹部,12日下午還在學習,晚上到13日凌晨就一個接一個奔赴救災前線,速度同樣很快。
地震發生后,信息阻斷、交通阻斷,給部隊的機動帶來很大的困難。震中情況到底怎樣?怎麼進去?如何把消息傳出來?如何把救援力量投送進去?都非常難。尤其是汶川地區的地理位置不利於救援。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發生在華北平原地區,雖然道路被阻斷,但是新的通路容易開出,我們四面八方的力量能夠有效地彙集起來,這些都和唐山地區的地形有很大的關係,沒有大的山川河流的障礙。
這次發生在四川汶川的大地震,震級已經超過唐山大地震,達到了8級,特別是發生在山區,大量的山體滑坡、泥石流阻斷了河流和道路,為救援帶來很大的困難。面對這種環境,局外人很難體會到一線救災部隊的艱難。武警部隊師參謀長王毅率部首先進入汶川,真是一條好漢!某集團軍軍長帶領30名突擊隊員挺進震中,也不知克服了多少險阻和艱難。他們把震中汶川的消息傳出來,對組織整個救援工作起到了非常有利的作用。
我們看到在隔絕了40多個小時之後,我軍第一架直升機飛臨汶川上空之時,當地百姓從四面八方跑過來,向著直升機跪下來,說"吉祥鳥來了,我們有救了",這是一個多麼動人的場景。因為有飛機來了,意味著在這樣一個與外界失去聯繫的地方,全國人民知道了汶川的災難,中央已經送來了救援力量,這對受災民眾的精神鼓舞,已經超過了物質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