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77、78」級上台 中國政壇現三大特點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雲遊大俠

Rank: 5Rank: 5

積分
1357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allenjsau 發表於 2008-4-22 21:3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隨著時間的推移,「77、78級」現象終會成為歷史的名詞,新一代各級領導者將會在中國政治舞台上大顯身手。

  中評社香港4月22日電/隨著黨委換屆完成及此次全國兩會對幹部人事的調整,各級、各地黨政領導班子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是恢復高考後的前兩屆大學生,於1977、1978年考入大學的。由於這一群體擔任各級領導幹部的人數較多,又都受過高等教育,並且有相同的經歷與背景,因而被稱為「77、78級」現象。

  人民日報今日發表中共中央黨校黨建部教授高新民的文章稱,上世紀80年代初,恰逢國家人才短缺,1977、1978年考入大學的學生一畢業便被國家各大機關、研究院校和大企業所吸收。加之改革開放提供的廣闊舞台,他們具備了比後來者更好的契機。特殊的成長經歷讓他們集各種優勢於一身,並成就了其今日的政治地位。

  經過20多年的歷練,這一群體不少人已經步入中央領導層、省部級高官行列,成為中國政壇一支具有影響力的生力軍。如果將「77、78級」作為一個群體 來看,他們所展示的共同特點是什麼?與上世紀50、60年代「工農幹部」、「革命幹部」一代比較起來,他們的行政理念、工作作風、理論水準、個性特點有怎 樣的區別?他們親歷改革開放過程,在思想解放大潮和改革開放中得到鍛煉成長,他們將如何適應與影響這個時代?

  中國「77、78級」官員:年輕化 知識化 有實踐經驗

  「77、78級」學生來源複雜,大多經歷了「文革」紅衛兵運動、上山下鄉、進廠進部隊的社會生涯,高考時年齡跨度極大,父子同考大學並非極端例證。這 一代人,既是「文革」早期的積極參與者,又是被「文革」耽誤了青春、喪失了最佳學習時間的人,還是在「文革」期間世界觀人生觀逐漸成熟的一代人。

  在校期間,這一代人經歷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大討論,目睹了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姓「資」還是姓「社」的爭論。1982年,離校后的 他們親身體驗了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全部歷程。他們雖然不是改革開放的發端者,卻是改革開放的實踐者、推動者和受益者。長期的社會實踐,使得這批人 對中國國情有較深理解,對「文革」的反思以及後來在高校所接觸的現代社會科學知識,又使他們對政治有著獨特的認知。比如,堅持改革開放,在堅持基本社會制 度的基礎上借鑒人類一切政治文明成果的政治理念,對這些人來說並不需要「解放思想」就能夠達成共識。再如,堅持大政方針同黨中央保持一致與堅持個人獨立思 考的統一,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統一,一切從實際出發,形成了這批人「務實」的品格,等等。這也是「77、78級」能夠承擔承上啟下的職責、能夠被老一代人及 後來的60、70年代出生的人所共同接受的原因之一。

  「77、78級」現象的出現是幹部成長規律的反映

  每一個時代所產生的幹部,都會形成具有適應特定時代特點的群體,而當社會變遷時,幹部隊伍之間也會發生較大的代際間的群體轉換。幹部群體代際轉換的原 因:一是年齡的自然更迭,二是時代的需要,即思想行為方式符合時代的節拍就能夠生存下去,而不順應時代的發展則往往被淘汰。因此,幹部的成長既受個體因素 的制約,又有社會環境的影響。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的歷史來看,共和國的各級領導幹部大體經歷了這樣幾代人:一是在戰爭年代成長起來的幹部,這些人都已離退休了,其中相當一部 分人已經過世;二是「文革」前參加工作的人,包括「文革」前的大學生,但這批人大多數也退休了;三是以「77、78級」大學生為代表的一代,現在是幹部隊 伍的中堅;四是上世紀60年代出生的幹部,這批幹部現在在基層擔任領導職務的較多,少數人因幹部政策規定要配備45或40歲以下幹部而在地廳、省部任領導 職務。因此,「77、78級」現象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屬於自然更迭,也是特定時代的需要、特定時代的產物。

  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77、78級」出身的幹部的成長是與時代的成長同步的。在上世紀80年代,為了與現代化建設相順應,全黨推行幹部隊伍 「四化」 方針(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其時「77、78級」的人在年齡、文憑方面均佔優勢,符合「硬指標」(當時「四化」方針在社會上被稱為硬指 標),其能力和閱歷也足以使其擔當起現代化建設的使命,因此,「77、78級」剛離校不久,就有相當一部分人在上世紀80年代的大規模機構改革中進入了縣 (處)級領導班子。這在某種意義上可以理解為時代為「77、78級」的人提供了機遇。隨著時間的推移,當老一輩各級領導者逐漸淡出領導崗位后,於77、 78年入學的這批人的崗位也逐步發生變化,逐漸承擔起黨和國家各級重要職務。這既是代際間自然更迭的結果,也是社會變遷、對領導者的社會需求變化的結果。

  在今天,惟有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改革開放的人才能夠承擔領導職責,這是最基本的政治要求。而既有相當的知識背景、又能夠在經濟、文化、社會建 設方面有實踐經驗,掌握時代特點,則是最起碼的個人素質要求。由此,那些在實踐中磨鍊出來的符合社會需求的皎皎者,就成為時代的選擇。

  「77、78級」現象的出現是必然和偶然的統一

  「77、78級」現象的出現從宏觀上來說是必然的,是與社會需求、時代機遇緊密相連的。只要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現代化建設,就需要這樣一批人。從另一 方面來看,不可否認,「77、78級」現象的出現也有個人的因素、甚至可以稱之為偶然的因素。這些人在走上工作崗位時,展現出突出的個人因素:因在社會底 層磨鍊多年,憑著個人努力考上大學,有著較強的奮鬥精神,所以能夠較快地成長起來;由於有一定的社會閱歷,在工作崗位上易於較快地與他人形成適當的人際關 系,等等。但是,一個人能否得到提升,還要取決於多種因素,比如機會的出現,而機會並不是同時展現在所有人面前的;再如,所在單位的內部環境、內部風氣, 上級領導的賞識;又如,個性的差異可以導致不同結局,等等,都對人的發展有或多或少的影響。同樣是這兩年入學的學生,也有身居高位而最後因腐敗而落馬的。

  如果將「77、78級」作為一個群體來看,絕大多數人成為當今社會的骨幹是歷史的必然現象。但是,能否成為領導者、特別是能否成為高級領導者,則有一 定的個體因素起作用,有一定的偶然因素。從總體上講,「77、78級」所展示的共同特點,足以使人們從共性上分析歷史的必然作用。

  隨著時間的推移,「77、78級」現象終會成為歷史的名詞,新一代各級領導者將會在中國政治舞台上大顯身手,成為中堅,這在基層鄉鎮乃至縣級領導班子中已經顯露出來,這是歷史的進步。但是,「77、78級」現象會在歷史記錄中留下獨具色彩的一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3 03:0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