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和諧社會」是否應該業建設到國外

[複製鏈接]

1

主題

1

帖子

1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bbs_wang 發表於 2008-4-13 16:4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最近大家談天時常被糾纏於兩個話題之間——「西藏」和「奧運」。不同人對其看法也各有不同。

    這兩個原本毫不相干的事情,今天走到了一起。不僅為我們增加談資,更成各大國際知名媒體競相報道的對象。可是人家大媒體說話就不像我們小百姓可以胡說八道,其中不少報道的確引來諸多非議。報道中有失偏頗,帶著強烈意識形態色彩者,有之;張冠李戴,錯誤使用圖片者,有之;甚至斷章取義,剪綵照片以配合其不實之說者,亦有之。至於國人,特別是網上各位義士們紛紛站出來聲討。更有能者建立如「Anti-CNN」之類的網站,以匡正義。
弟兄我覺得這著實是件好事。主流媒體也是由人所運作,必有其主觀片面的先存觀點,加之其影響廣泛,立其監督實在必要。縱然這些來自於不同渠道的異聲並非完全客觀公正,但是相互補充,雅俗共賞,對受眾來說確實是幸事。
對於西藏話題,出現了監督來匡正真相,我本以為相關的激進者們已無戲可唱了。可是在近日的奧運聖火全世界傳遞過程中,又有了種種「精彩」瞬間,皆與其相關。居然出現了衝撞、搶奪奧運火炬之行徑。尤其一個有此遭遇的女火炬手在事後接受採訪時,義憤填膺的說:「要想奪走聖火,除非從我的屍體上爬過去。」弟兄我看到如此情景,實在是熱淚盈眶,激動不已。

    奧運會如此重大,為全世界所矚目。中華民族日漸崛起,能主辦如此賽事,何等不易。然而就在這個連居委會大媽都熱血慶賀,普世歡騰的主旋律下,居然出現了這樣不和諧的「聲音」,實在可惡。丟人都丟到國外去了!還是「濤哥」說的有理阿!要建設「和諧社會」。國外真應該好好學學!
弟兄我偏又是個喜歡胡思亂想之人。在家裡閑及無聊,腦中開始了思辨。我們對奧運提出的口號是「同一個奧運,同一個夢想」我忽然想到:若是心懷不同的夢想,是否還能「同一個奧運」呢?
奧運會無疑舉世盼望。從聖火傳遞時各國各地的反應就可見一斑。雖然有抗議,但僅僅數十數百,人數廖廖。而歡呼迎接者豈止萬萬之眾。被認為在西藏問題上對中國批評最多的德國媒體,在一項關於是否應該因西藏問題抵制北京奧運的民間調查中,也有一半的人持否定態度,不支持這樣的做法。就是在台灣競選時,馬英九因西藏事件發表言論,說要抵制奧運時,對中國大陸相對反感的民進黨居然也站出來,對馬一片罵聲。看來他們對奧運也是充滿期待。這也足見奧運的魅力。

    面對這樣的抗議,的確是我們以前沒有預想到的。這起碼在客觀上證實中國確實更有影響力了。在世界上受到如此的關注還是前所未有的。有些西方媒體說,中國即將成為世界上一個新的「強權」。今天的中國在國力和影響力上真的成了大國,但國人在心理上是否也同時具備了大國民的胸襟呢?今天美國在世界的位置毋庸置疑。當美國要做一些它自己以為有道理的事情時,遇到的抗議和聲討比我們嚴重得多。美國人是以什麼樣的態度對待的呢?當然弟兄我不是想把美國說得完美無缺,但我們也的確從未看到美國的政府發言人義憤填膺的說:「…那些抗議和不實報道是國際上一股『反美黑勢力』預謀策劃的,用以達到他們不可告人的目的…」他們可能頂多是「表示遺憾」。弟兄我還記得當年柯林頓訪華,在北大演講時,一位學生滿懷憤慨的提問:「江總訪美在大學講演時,外面同時就有抗議遊行。如果現在您講演時,外面同樣有抗議遊行,您會作何感想?」在座很多學生都歡呼贊同。柯林頓笑著說:「那我就會跟江先生說:『你不孤獨,我跟你一樣了』。」他接著說,「我在美國常遇到抗議……如果今天有,我會請他們進來,一起探討……」

    弟兄我在想,我們的思維模式是否還維持在一種「上綱上線」的狀態。一有反對聲便認為是「敵人的破壞」。我們習慣,也默認,大眾傳媒就應像我們的媒體一樣很「聽話」。但西方的媒體不用「聽話」。它們表達的可能僅是個人、本媒體單位,甚或一部分民眾的意識形態,但不一定就是某種組織的「宣傳喉舌」。
大國民的心態應當是平和的,心胸應該是包容的。不再是表面虛榮,內心脆弱,一點兒風吹草動就能讓我們心底受傷。《尚書》中講:有容乃大,無欲則剛。

    中華民族不僅需要物質的復興,更需要心靈的復興。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3 13:4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