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熊玠:台灣大選結果與未來台灣政情評析

[複製鏈接]

3479

主題

9363

帖子

6182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618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hujiakang 發表於 2008-3-30 12:3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評社香港3月30日電/紐約大學政治學系終身教授、中國評論學術顧問熊玠在《中國評論》四月號撰文,分析台灣大選結果與及未來台灣政情。文章主要內容如下:

  投票結果簡析  

  台灣322 大選國民黨的馬英九高票當選﹐是一般人 (包括民進黨內部) 所預期的。不過在選舉前沒有出現大家擔心可能發生的離奇『奧步』(陳水扁式的絕招)﹐也令大家(包括美國政界)鬆了一口氣。比較值得注意的﹐恐怕不是謝長廷之敗﹐而是他輸得比原先民進黨內部自己的估計還慘。民進黨在大選前一天的民調﹐預估謝長廷將輸兩百零八萬張票。經交叉分析﹐最樂觀的情況差距可能縮小到一百一十萬張票左右。結果開票結果﹐不但中北部大輸﹐就是包括謝長廷曾執政過的高雄市在內的民進黨南部票倉﹐大都被對手攻破。所以敗得比預期還慘﹐竟輸了超過221萬票。  

  上次「總統」大選(2004年) ﹐陳水扁在濁水溪以南全面大贏。而這次謝長廷除了雲林縣﹑嘉義縣﹑台南縣﹐高雄縣﹑屏東縣以外﹐其他諸如嘉義市﹑台南市﹑高雄市都輸給了馬英九。謝的副手搭檔蘇貞昌分別當過屏東縣﹑台北縣長。但開票出來﹐在台北縣還大輸49萬多票﹔屏東也僅贏兩千多票而已。  

  總的來說﹐在整個選戰中﹐國民黨與民進黨間得票的比率﹐是58。45% 對 41。55% 。現在﹐須要問民進黨如此的慘輸﹐是為什麼﹖  

  比較公正的來說﹐謝長廷的慘敗﹐並非全是他個人之過。這和民進黨在一月12日 台灣「立法院」選舉中的大輸﹐同出一轍。即該黨八年執政惡積昭張﹐有以致之。陳水扁任內表現的民進黨貪婪腐朽﹐在此不必贅言。有很多其他馨竹難書的問題﹐也只能列舉其熒熒大者。  

  (一)搞台獨的人士一向挑撥族群問題﹐並將之擴大為統獨問題。就像叫『狼來了』一樣。叫過頭了就不能起得預期的作用。所以在「立法院」選舉民進黨大敗以後﹐連李登輝都公開表示『統獨是假議題』。這次「總統」大選﹐雖然謝長廷沒有繼續打省籍的牌﹐但他大力反對馬英九的『一中市場』﹐就是變相的在打統獨牌。也是變相地打省籍牌。可是沒有起甚麼大效果﹐甚至起了反彈。  

  (二) 民進黨在陳水扁領導下大事渲染的『台灣主體意識』﹐起了強烈反彈與相反效果。這可以用心理學上的『認知分歧』來解釋。首先﹐民進黨越是鼓吹台灣獨立﹐越是下意識地讓更多台灣人民感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要不然﹐要台灣從哪個國家分裂出去﹖其次﹐越是像陳水扁強辯『台灣已是一個獨立主權國家』﹐越是逼使一般群眾下意識地反問既然如此為甚麼還須要搞台灣獨立﹖  

  (三)綠營的『去蔣化』與『去中國化』﹐也吊詭地讓民進黨失去很多票。摧毀『大中至正』以後的民意調查﹐證明60 %的群眾反對『去蔣化』。台灣的民間(包括中南部在內)從風俗習慣到宗教文化﹑從語言表達方式到思想結構﹑從口述典故到歌仔戲故事﹐均脫離不了中國文化的影子。 民進黨要『去中國化』﹐不只是要把台灣民間遺留深厚的中國文化傳統變為冷酷殘殺對象﹐而等於是要把每個人心靈深處這些文化影子全打為罪孽。因此引起了預想不到的反彈。對這一點﹐最值得注意的旁證﹐即是「立法院」選舉中發現民進黨在20 至 40 歲之間年青人中﹐票源流失嚴重。這些都是民進黨歷來偏激政見與近八年來政策失誤所造成﹐絕非謝長廷在競選拜票中可以克服的。  

其他的變數﹐也對最後選票分配上有些許影響。譬如西藏事件﹐儘管謝長廷企圖用來製造成馬英九的『一中』包袱(即在馬英九執政下﹐台灣將變為第二個西藏)﹐但據估計﹐亦不過對馬陣營造成四個百分點的衝擊。謝長廷想將之擴大成為他所喧嚷『一中霸權』警訊的兆頭。可是﹐並未見效。費鴻泰踢館事件影響比較大﹐約丟掉民意七個百分點。但馬英九立刻出來道歉。對西藏問題他的反應與謝長廷一樣激烈。所以﹐選票損害有限。綠營莊國榮髒話事件﹐也掉了四個百分點。但其影響較大。失去的是在40-60 歲之間國中學歷的婦女票﹐也是謝長廷比較積極爭取的選票。  

  台灣今後政情走向  

  這次選舉帶來的政權轉移﹐簡而言之﹐是台灣的政治制度從過去八年的少數政府邁入一個多數黨完全執政的局面。國民黨在一月的「立法院」改選後已佔有三分之二的席次(113席之81席 ) 。所以﹐立法機構能配合馬英九的政策。不會有朝小野大的局面。所以在國民黨的執政之下﹐可以有效推動馬蕭班底誓言力挽台灣經濟於既衰之鴻圖。蕭萬長當選「副總統」後﹐宣言將盡一身之經驗為台灣經濟復甦打拚﹐絕非不可兌現之豪語。  

  至於民進黨的將來﹐是否如周玉蔻之預期﹐行將『消失』﹐則未可定論。完全看該黨是否能就這兩次選舉(即一月「立委」選舉與剛結束的「總統」大選) 挫敗作深切﹑誠實﹑及有效的檢討而徹底改過自新。同時﹐也須要看未來該黨的領導人是否能遠避陳水扁導致之覆轍而使民進黨脫骨換胎成為一個全新的政黨。不過﹐無論如何﹐今後的民進黨絕非是以往的民進黨。要不然﹐將因為選民咄棄無法生存。  

  在國民黨方面﹐由於過去八年來「總統」選舉上之受挫﹐飽經首次在野之苦。想已接受教訓。所以﹐是一個浴火重生的政黨。2000 年為何失去政權﹐全因自己內訌﹐造成了一黨分為二。有連戰與宋楚瑜(自創親民黨) 對決﹐分散了藍營選票﹐造成陳水扁魚翁得利的後果。2008 的「總統」選舉後﹐國民黨主席吳伯雄已宣佈國﹑親二黨將合併。  

  一個健全的民主政體﹐一定需要一個有效的反對黨監督。更重要的是這個反對黨必需健全到有可能贏得下一次的「總統」選舉。這樣才能對執政黨起得督促鞭策之效用。民進黨經過如此慘敗後﹐短期內一定處於昏癱狀態。至於再選上一次「總統」的企求﹐恐怕一時還不能奢談。回顧民進黨的2000年與2004 兩次「總統」選舉勝利﹐都有特殊情況。第一次﹐是由於國民黨的宋楚瑜效應。雖然泛藍的得票加起來仍高達60。7%﹐但陳水扁仍以39。3%得票僥倖當選。2004 的「總統」選舉﹐則有兩顆子彈的怪異﹐將陳水扁送回「總統」府。將來這類外來『巧合』(如宋楚瑜效應) ﹐大概發生率不致太高﹔ 而有了以前的經驗﹐選民好像已打過防禦針一樣﹐縱使有類似兩顆子彈的事件發生﹐恐怕選舉結果也會完全不一樣。  

  在「立法院」選舉與「總統」大選後﹐無論國民黨或民進黨﹐均有一共同當務之急。即必須盡速培植新人﹐以替補上一代的領導人與班底。對國民黨來說﹐這更是急務。因為是八年在野以後才再班師回朝﹐這其間已有耆老舊宿凋零﹐再加某些重鎮上的在位者﹐如台中市長胡志強﹑桃圓縣長朱立倫﹐均已連任過。同時﹐台北縣長周錫瑋似乎表現欠佳。凡此﹐均必須有新秀後生能替換上陣。方能在下一次選舉與反對黨一搏。  

  馬英九政策走向  

  馬英九的重擔﹐形同挽救大廈於將傾。一般選民對他的期望﹐是如何盡快終止台灣數年來經濟的萎靡﹐再建往年奇跡。但這必須先把兩岸的關係從底穀中拉回到正常的狀況。除此之外就是台灣社會財富平均分配﹑司法的改革﹑政黨間和解共生等課題。  

  他最重要的任務﹐仍然是如何打破與大陸的僵局。主要阻力是如何能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原則上恢復協商。在技術性方面﹐兩岸關係主要問題在於很多民間交往 ( 譬如學歷承認﹑房地產投資﹑訪客人數限制等項) ﹐在近年來由於陳水扁的政策﹐均限於單向而無對等。馬英九已看到這點﹐所以他願意承認大陸學歷﹐即是一個例子。  

  另外一個他不可忽視的課題﹐就是這次選舉雖然『入聯公投』與『返聯公投』均因未達到半數的門檻(八百萬張票)﹐因此沒有通過﹐但如把贊成兩項個別公投的5529230票與4962309 票加起來﹐仍然有一千餘 萬張總票數。當然﹐其中一定有很多重疊的票(因為同一個人可能投兩張票﹐同時贊成兩個公投)﹔但也有其他選民響應國民黨號召拒絕領公投票的人﹔他們不一定是反對返聯的。雖然這些人有多少﹐無法知曉。但從這些票中﹐不難看出台灣還是有那麼多人希望能擴張國際空間﹐終止其國際孤兒的命運。動用『聯合國』之名﹐只不過是這種意願的一個表達方式。正因為重返國際社會是台灣絕大多數人的意願﹐所以民進黨從黨外時期開始就不斷提出來為自己造勢。今後恐怕也還會如此。將不斷地困擾馬「總統」。  

  本來國民黨『返聯』的意思﹐是明明知道加入聯合國作會員一事﹐不是台灣片面能決定的。故不用『入聯』字眼﹐而用『返聯』﹐以示彈性。其涵意包括參預聯合國作觀察員。因為作聯合國的觀察員﹐不涉及主權問題﹐所以成功的機會較大。我曾對觀察員問題作國深入研究﹐一旦是聯合國觀察員﹐就很容易以同樣身份參預其他國際組織。故以觀察員身份參預聯合國﹐是達到台灣大眾『重返國際社會』願望的最佳辦法。如真能作到﹐則可將民進黨這個素來利用作競選拉票的一個口實﹐一舉而掃除。問題是﹐雖然如此﹐但大陸是否願意主動接受台灣對聯合國作觀察員的申請﹐當然不是馬 英九能決定的。  

  總而言之﹐馬英九 未來的歲月﹐可用任重道遠四字來總結。但我對他很有信心。因他除了有學問﹑有智慧﹑有廣納意見的氣度以外﹐還有要為台灣維護尊嚴與再造奇跡的決心。  

 結束語  

  自這次「總統」大選以後﹐沒有人再可以誣蔑國民黨是『外來政權』。再由這次選票來看﹐沒有人再能單靠操縱統獨問題﹔或者用打反『一中』的牌而企求打倒對方。一月里「立法院」選舉民進黨敗選已是前車之鑒。謝長廷拒絕學乖﹐仍不能跳出民進黨歷來的槽臼﹐一再借『一中市場』﹑『一中霸權』來打擊對手。謝長廷慘敗的下場﹐當為 後人的殷鑒。
震驚的70碼。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4 03:2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