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大宗商品牛巿下的中國海外投資抉擇

[複製鏈接]

495

主題

907

帖子

114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4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漂在美國 發表於 2008-3-17 13:0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遏擊全球大宗商品價格暴漲的中國海外投資新戰略

  1  美國信貸危機正演化為全球紙幣體系與商品和服務定價關係的體系性重構

  刻畫無鹽,唐突西子。筆者認為,目前美國次貸危機的實質已經演化為自1971年8月15日美元與黃金脫鉤的37年以來,整個美元紙幣體系的最大危機。這個危機調整的機制是正在以美聯儲作為最後貸款人的身份不斷注資、不斷減息、不斷透支全球經濟的未來力量而強力支撐並贏縮轉化的,這既是美國金融機構破產的道德保障,也必將演化為全球紙幣體系與商品和服務定價關係的體系性重構。

  這一重構目前有三個主要現象:

  其一,它表現在商品市場上就是油價已經過「百美元」﹙已過110美元/桶﹚,金價已經過「千美元」﹙已過1000美元/盎司﹚,銅價正在奔「萬美元」﹙已達 8440美元/噸﹚,需求預期的錯動正導致全球大宗資源性產品凝聚成近百年來最大的資源性商品的泡沫,並開始對美元體系進行反抗、背叛和趁火打劫。

  其二,它表現在貨幣市場上就是日元已經跌破百元﹙美元兌日元曾跌至98.87的12年半新低﹚,而且倘若日本不及時補救,日元很可能上升挑戰1995年的高位,1美元兌79.75日元;歐元已經高估三成,3月中旬歐元兌美元已上升至歐元創幣以來的新高,1歐元兌1.56881美元。而且倘若歐洲不及時減息和沽出歐元平抑市場,歐元很可能將上升挑戰1歐元兌1.8美元的歷史高位;此外,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授權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公布的結果,2008年3月14日銀行間外匯市場美元對人民幣匯率的中間價為:1美元對人民幣7.0882元,這也是人民幣匯改以來的最高升幅。2008年內以來人民幣就已升值近3%,而自匯率改革以來的累計升幅已達到了15%左右。在2008年的前100天內,中國的美元儲備的國際購買力至少已經下降了300億美元以上,僅此即已相當於 2008年中央財政用於教育投入1562億元的一倍半以上,相當於2008年中央財政用於廉租住房制度建設資金68億元的近30倍,中國外匯儲備正在國際匯率的遊戲中承受三災八難。美元紙幣體系的危機打亂了全球主要經濟區本位幣歐元、人民幣、日元、英鎊等與主要商品和服務的定價關係,也必將挑戰他們的經濟增長能力和通脹水平。

  其三,它表現在美國的金融市場上就是美國的金融機構正不斷出現存亡危機,世界上最大的花旗銀行已在不到6個月內蒸發了1000多億美元的市值,這個全球最大的百年老店一分為幾的重組方案正在討論之中,解體或徹底重組只是時間問題了,眾多的美國巨無霸的投資銀行和對沖基金崩盤重組也為期不遠了。全球金融業將進入重新洗牌、流動性重組和大型商品投資對沖的前沿。

  筆者認為,這一重構的本質就是在沒有一個世界貨幣之前,在人民幣沒有成為國際貨幣本位幣之前,擁有全球貨幣本位幣的美國和擁有全球最大宗資源性商品進口能力和長期需求的中國之間,需要重構以美元為基礎的世界主要紙幣體系與全球商品和服務價格體系的定價機制和定價體系的關係。這將是全球化以來中美歐日四大主要國際經濟區對於全球商品和服務的定價機制和定價體系的最大一次聯合改革,也是中美兩國全球分工地位的最大一次智慧互動。對於中國而言,這既是巨大的全球化的衝擊,不同以往的民族解放和亞洲金融危機,也是千載難逢的以自己的力量翻轉世界商品價格的獨特機遇。

  2  打擊全球大宗商品大幅漲潮的中國整體大戰略

  美國是一個消費大國、虛擬經濟強國,它已經以美元掌握了全球主要商品的定價權力和不同的定價體系;而中國是一個生產大國、投資大國,它處於出口產品的價格和進口的資源性產品都受制於國際市場左右的狀態。依存度高是國家的一種資源安全的危機,調整這種依存度則是對全球資源市場的反作用危機。需求是實體經濟的核心,也是虛擬經濟的指針。需求是增長的前提,增長是一個生產大國維持的主要核心,它帶動中國經濟的高速運轉,同時也拉動世界經濟的進步。

  中國經濟目前同時遇到了內外兩大挑戰,也即外部的資源性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和國內居高不下的通脹。據中國商業部部長陳德銘介紹,今年2月份中國進口的原油、成品油、鐵礦石、大豆、食用油五種最主要商品的價格最低上漲60﹪,這是中國輸入型通脹的重要致因。為此,中國要發展就要治理輸入型通脹,而且應該先行通過全球管理和全球分工治理輸入型通脹,對此大體有四條道路:其一,放緩經濟增長速度,減少對外需求。其二,維持經濟增長速度,以大幅提高整個社會的收入和實現國民收入再分配以應對通脹。其三,以「內生資源」的生產替代進口,打擊全球主要商品的現貨和期貨價格。其四,將部分產業轉移到全球,重建中國的國際分工,實現外產外銷的戰略調整。

  筆者估計,倘若實現以內需生產為主,輔之以減少進口,提高收入,產業的全球轉移的諸項戰略改變,中國至少可以維持5年以「內生資源」的生產替代進口的運轉。其中2007年我國共進口原油1.6億噸,可以加速國內生產替代,減少進口5000萬- 9000萬噸;2007年我國共進口銅礦砂451.7萬噸,2008年開始即可以國產替代減少進口50萬-100萬噸;2007年我國共進口鐵礦砂3.8 億噸,2008年即可以國產替代減少進口8000萬-12000萬噸;2007年我國共進口食用植物油855萬噸,2008年即可以國產替代減少進口 200萬噸,其他大宗資源商品也可以國產替代的方式大規模減少進口。與此同時配以生產基地的國際大轉移,中國大宗資源性產品的進口將得到紀律約束。

  這對全球商品體系的影響至少可以包括五個方面:其一,它將明確改變全球大宗商品體系的預期和預期利益的分配;其二,它需要擴大中國的內需生產,提高中國的固定資產投資,保持中國國際和國內投資者的穩定,但是環境方面需要支付一些代價;其三,它將改變全球大宗商品的現貨價格,並可能使部分商品的生產出現產能過剩,全球大宗商品的生產商可能需要新的融資和債務重組;其四,它將改變全球大宗商品的期貨價格和定價機制,歐元和人民幣將成為新的全球大宗商品的交易或定價貨幣;其五,它可能打擊國際基金對已有的全球大宗商品的直接投資,大宗商品生產商的股票估值必將有所調整。

  這是一個需要中國主動進攻的整體戰略;這是一個需要轉變中國傳統貿易思維的戰略;這是一個需要虛實結合的戰略;它將使我們重估中國外匯儲備的價值並良好的使用它;它將全面推進官民結合的海外投資和併購大潮。誠如明朝大學問家王廷相所言,「事物之實核於見,」「事理之精契于思」,「事機之妙得於行」。

  3  善用二十世紀以來中國獲得的最大貨幣資源:外匯儲備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論述中國政府深化外匯管理體制改革的最新的戰略構想時強調要推進,「拓展外匯儲備使用渠道和方式。同時,採取綜合措施,努力改善國際收支狀況。」以上表明了中央政府對於日益增加的外匯儲備和使用渠道狹窄之間矛盾的擔憂。這個問題的實質就是在反思用中國人民創造的巨大商品和服務換來的外匯儲備,應以什麼方式和渠道使用才能夠獲得最理想的收益;在中國完成15300億美元的國家外匯積累體制以後,中國獲得的外匯儲備應該以何種方式轉移給企業和個人使用,才能夠實現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全球分工體系;在資本項目不可兌換的情況下,中國如何實現國際收支平衡。行易知難,「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對此需要我們審時度勢,通權達變,蔚成大觀。

  所謂國際收支,乃是指一國 (包括政府、公司、機構和個人)在一定時期內全部對外往來的收支活動的複式記錄。由於採用了複式記賬法,一國的國際收支平衡表總應該是平衡的。從通行的國際慣例而言,包括經常賬戶、資本賬戶和官方儲備交易餘額三項。所謂國際收支的順差和逆差,就是指官方儲備交易餘額的順差和逆差。

  因此,順差就意味著增加了對境外財富的要求權,逆差就意味著減少了對外國財富的要求權。逆差和順差反映了不同國家之間進口和出口需求的變化,這其中的差額就是國際貨幣的流動。根據國國家統計局《200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全年貨物進出口總額2173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3.5%。其中,貨物出口12180億美元,增長25.7%;貨物進口9558億美元,增長20.8%。出口大於進口2622億美元,比上年增加847億美元。」這其中的 2622億美元就是順差,它的本質是即是中國增加了對國外的此等價值的金融要求權,增加了以外國紙幣體系計價的更多的債務憑證。所以,一個國家的強大不在於是否維持了順差或逆差,而在於這個順差或逆差在一國經濟增長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人民幣沒有成為國際本位幣的情況下,為了保障國際經濟交往,就要保證一定數量的外匯儲備,然而擁有國際本位幣的美國、德國等西方主要經濟強國既沒有保留比較高的外匯儲備,也沒有必要保留比較高的外匯儲備,這是美歐國家的貨幣運轉優勢,也應該是人民幣的發展方向。關於中國的外匯儲備水平,有關國際組織曾建議中國的外匯儲備保持在7000億美元比較適度,雖然它未必符合中國國情,但是,中國現在的外匯儲備卻已經超過這個數字的一倍,因此,中國就必須改變傳統的外匯儲備投資方式,將相當的這種儲備投資出去,以對付通貨膨脹和商品價格上漲。

  1996年12月底時中國的外匯儲備只有1000億美元;5年之後,2001年12月末突破 2000億美元;又過了五年至2006年10月底突破了10000億美元;此後又不到一年至2007年12月底達到了15300億美元。目前中國的外匯儲備已是二十世紀以來中國獲得的最大的外國貨幣資源、最高的民族資本積累,也是當代全球最浪費的金融資源。由於其開發程度不高,構成了中國對外經濟順差的數千億美元沒有轉換成相應的商品和服務,反而正在成為新的國際流動性來源。用好了,它可以成為中國在海外的國外貨幣計價的資產,推進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全球分工體系的快速運轉;用不好,它將拉動全球大宗資源性商品的價格上揚,反造成國內市場的通脹。

  4  要防止中國貿易順差成為刀俎上的魚肉

  近日國家海關總署公告我國2008年2月貿易順差大幅下降,僅為85.55億美元,不到1月份貿易順差194.9億美元的一半。有人認為美國次貸危機已經開始蔓延到中國了,其實不然,一個國家只要能夠解決紙幣資本與商品和服務的平衡關係,順差或逆差多少都是不是危機的表現。例如,美國雖然保持著龐大的逆差,美國的經濟基礎仍然是強大的,美國仍然具有逆差的修補能力;中國雖然保持了龐大的順差,中國的經濟基礎仍然具有相當的脆弱性,中國消化順差的能力仍然是有限的。因此,在全球信貸危機的情況下,中國消化順差的難題要超過美國修補逆差的緊迫。有時候,欠賬的是老子,借錢的是兒子。

  在以美元、歐元、日元、英鎊為本位制的國際貨幣體系的框架內,順差的實質不過是國際收支平衡表的外幣紙幣餘額。因此,對於中國而言,不在於如何贏得這種差額,而在於如何使用這種差額,使這種紙幣差額能夠創造更高的效益。目前美國、日本、歐盟等盡可採取貨幣貶值、物價變動、大宗資源商品價格上調、關稅變化、減息等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匯率政策、關稅政策和貿易政策打擊中國的貿易順差,因此,對中國而言,國際收支順差是福也是禍,是國際金融資源與中國角力的互動核心。

  為此中國需要建立三個戰略制高點:其一,構建中國的全球化市場體系,推進中國的跨國公司以基地型方式建立與國內生產能力相對稱的海外資產體系。其二,構建一個與中國實體經濟相對稱的虛擬經濟體系,重點改革外匯管制政策,實現由強制性結售匯到自主結匯制度的轉變,以發達的中國外匯市場平衡國際順差。其三,改變半邊流通的要素市場,重構國內資產的價格體系。促進以適價的商品項目的建設,拉動內需體系增長。事實上,改變國際收支的不平衡是一項系統過程,需要綱目結合,本末相連,難易相銜,改革將不但調節中國的國際收支的平衡體系,而且還在於可以調節我們國家的財富創造力。

  5  拓展多渠道多途徑的外匯儲備使用渠道和方式

  一個國家擁有的紙幣體系,包括外匯儲備不但是財富的度量衡准,而且也是一種生產力,是一個民族的創造力。無論是你的敵人還是你的朋友,都必須與之打交道。它是整個世界的神經,也是一個國家的大腦,它還是電子化的大規模財富支付形態,運轉於無形之間而又居於全球財富的頂端。過往以金屬為本位制的國家貨幣發行量有明顯的紀律約束,不利於經濟體系的大規模拉動性成長;以紙幣為本位制的國家貨幣發行量獲得根本性提高,有利於經濟增長的革命性擴張,而正確地使用外國紙幣體系則可以更好的實現中國夢寐以求的全球化發展。

  目前美國使用過以萬億計的美元紙幣建造了全球性的投資空間,這是一個與人民幣非常不同的投資體系,也是歷史上中國人建樹不多的體系,也是中國外匯儲備必然選擇的主要國際投資領域和投資方式。它的基礎是商品、服務和要素市場的全球化;這個基礎的表達是各國的股票、債券和其它資產的證券表現;這種價值的預期收益的體現又是金融期貨、期指、各種貨幣期權等等;最後這種預期利益的遠期再分配又是各種繁複的虛擬經濟體系的金融衍生產品等等。以致全球許多商品的期貨交易是現貨交易的30倍-100倍,虛擬交易的利潤是現貨交易的幾倍、幾十倍,幾百倍。石油的現貨生產在產地,石油的使用在消費地,但是石油的定價權和定價機制卻在國際金融大都會。這就是中國外匯儲備必須與之打交道的國際投資空間,這就是多渠道、多途徑的拓展外匯儲備使用渠道和方式要應對的標的,為此僅依靠國家外匯管理局是不行的,僅依靠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也是不行的,需要一切有智慧的中國企業和投資者出擊。

  目前美元的貶值必然導致全球大宗資源產品和黃金等貴金屬的價格上漲,推進中國的海外資產的擴張不是要在國際商品價格高的時候往裡沖,而是應該充分利用目前全球信貸危機的局勢,全面降低中國對國際商品的需求,引爆其泡沫,然後在行擴張,從而也可以有效的改變輸入性的通脹。例如,應該利用一切可能降低中國對原油、成品油、鐵礦石、大豆、食用油五種最主要的進口商品的需求,打擊其國際商品價格和不合理的定價機制,加快構建一個對中國海外投資的理想環境。

  1.整合中國的海外資產和市場資源

  目前營建中國海外資產的途徑大致有兩條,其一就是以中央和地方的國企、上市公司或較有實力的公司為基礎轉型為跨國經營或跨國公司,其二就是推進大江南北的民營企業和華商,大規模地建立以中國母公司控股的全球性的營業基地和營業網點。

  這種海外資產的建立是多渠道、多途徑的拓展外匯儲備使用渠道和方式必然選擇,其一,它可以加快構建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國際分工體制,將全球的真正資源轉移到中國。其二,它可以加大以中國的跨國公司的全球性研發和生產整合,平衡國際收支順差,推進中國商品的技術創新和全球資源為基礎的國際化的製造能力,實現中國生產能力的全球性擴張。其三,它可以借重中國在海外的資產、海外債權實現中國經濟的內外平衡,海外債權、海外資產應該成為中國經濟增長新的來源。

  從中國的經濟發展而言,五年內應該形成總量2萬億-4萬億美元的海外非金融性資產,其中若有一半以上海外資產可以人民幣投資,由此將構造中國歷史上最大量的資本輸出,它將是構建中國海外資產的最為經濟之路,也應該成為中國上市公司的主要融資資源。通過中國證券市場應將國內的儲蓄轉化為中國公司的國際化擴張資本,中國企業全球拓展預期利益也應該通過國內證券市場傳遞給千百萬投資者,並進一步煥發中國海外投資的巨大熱情。

  為此中國對外交往的收入,包括外匯儲備應該多渠道使用,初期應放寬到所有大型企業和一切有能力的中國的跨國公司,例如,中國石油、中國鋁業等的資源性公司,以及中國進出口銀行、國家開發銀行等金融機構。後期應促進全國的企業和投資者運轉起海外資產的投資。實現中國企業的全球製造,實現中國企業全球製造的產品全球消費,實現全球定價的商品和服務的中國參與和平衡。

  進一步還需要設立中國海外投資基金,推進官民結合的海外投資併購,構建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全球資源市場、商品市場和金融市場的整合分工,以海外基地型的戰略投資取代目前的貿易型出口模式;以中國的跨國公司的海外投資平衡全球跨國公司對華投資;推進中國的上市公司構建全球的市場鏈維持中國的資產價格水平。由此應該構建一個與國內經濟同等重要,相當於中國進出口總額一半以上的海外營收體系。佔領海外市場如同了斷中國經濟腹背受敵之虞,應該充分利用中國單一制國家的優勢,在未來5至8年內將上述目標實施成功。

  根據聯合國《2006年世界投資報告》強調:目前中國對外投資(存量)僅佔全球的0.5%,也就是說中國對外經濟創造的價值主要是以消耗中國的國內資源為主實現的。這是中國經濟體系有別於發達國家之處,今後由中國企業開發的全球資源理應成為中國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動力。

  2.構建海納百川的中國虛擬經濟體系

  中國目前以股票和債券為主的虛擬經濟僅有大約4萬億美元左右,僅相當歐美國家的不足十分之一,由於實行以行政為主導的中國金融市場,限制了中國人民的金融生產方式的發明創造,使中國缺少與美、歐、日競爭的資本市場工具,也不能很好的維護中國的金融主權。

  虛擬經濟也應該成為中國對外經濟、對外融合的戰略通道,它不僅應該為中國企業的上市提供服務,也應該儘快吸引歐、美、日本以及中國周邊國家和主要貿易對象的公司來華上市。在有可能的情況下,滬、深交易所8年之內應爭取500家-1000家外國企業來華第一上市、第二上市,而且尤應注重與國際高科技企業相協調,創造中國強大的知識經濟體系,中國的證券市場理應成為中國企業與跨國企業之間的國際併購的主要場所。中國人應該實現在中國的全球投資。

  在一二十年內,我們認為中國應該成功地建立了以人民幣紙幣體系為核心機制的全球分工體系,央行可以充分利用人民幣的紙幣發行權構建中國的消費經濟體系,強大的人民幣紙幣體系又可以促進全球的消費,消費又可以拉動中國的進口需求,與此同時中國還需要通過金融市場的創造性發展,與美國、歐洲等建立全球性商品和服務的定價機制和定價體系。由此中國將實現從生產大國到消費大國的轉變,並建構商品和服務的市場配置和交易的全球體系。

  通過中國的外匯管理改革應該徹底改變中國的商品、服務、知識產權和創新能力以美元為重要度量單位的慣習,改變以美元為全球性價值儲藏的積累體系,這對中國而言不亞於一次新的民族解放。歐元的誕生造就了一個大歐洲,人民幣的國際再造將造就一個強大的中華國際文明區。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7 13:2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