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正月末 話「打鬼」

[複製鏈接]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8-3-9 22:5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說起雍和宮的「打鬼」,老北京人幾乎無人不曉。在每年農曆的正月底,雍和宮內人頭攢動,爭睹這一「打鬼」的場面。其實,「打鬼」乃京城百姓的俗稱,藏語稱「羌姆」,蒙古語稱「布扎克」,學名叫「金剛驅魔神舞」。它是在西藏土風舞的基礎上,吸取了本教儀軌和印度瑜伽宗面具舞的某種形式而成,為藏傳佛教的一種密乘儀式舞蹈。

  「打鬼」的歷史

  「打鬼」的歷史悠久,公元八世紀初,印度高僧蓮花生應吐蕃贊普赤松德贊的邀請,入藏弘法,倡建桑耶寺,教授藏族弟子學習翻譯之學。從那時起,此儀式即在雪域弘傳。關於其來歷,還有一段趣聞:話說唐代開成三年(838年),吐蕃朗達瑪殺了其兄賢王,后自立為贊普(即國王),並一反其兄所為,大興滅佛之事,毀寺院、殺僧侶、焚經典,強迫僧眾還俗。後來,吐蕃有一名叫拉隆巴勒道爾吉的僧人,決心要除掉朗達瑪。此僧先將一匹白馬用木炭塗成黑色,身著白里黑面的舞衣,暗藏袖箭,前往拉薩。在朗達瑪觀賞舞蹈時接近其身,將其射死,然後乘馬出逃。當馬涉水過河時,身上的炭色脫落現出白色,拉隆巴勒道爾吉又將舞衣反穿,白里朝外,黑人黑馬頓時消失,追趕的武士被迷,只好作罷。由於此僧人當時跳舞身著黑衣,故稱黑衣舞。為紀念他刺殺朗達瑪以振興佛教,西藏、青海等地的寺院都要舉行「善願日」,並跳黑衣舞以示慶祝。

  至公元十五世紀,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為弘揚佛法,在拉薩法會上將原黑衣舞改編完善後成為祈願法會的一大儀式,並延續下來。明朝末年傳到北京。至清代,皇宮中正殿和許多藏傳佛教寺院每年均要舉行這一儀式,旨在驅除邪惡,祈願天下太平。

  清代雍和宮的「打鬼」

  在清代,雍和宮「打鬼」的扮飾者不全是本寺的僧人,還有京城各藏傳佛教寺院中挑選出來的僧人。至大願祈禱法會前,由雍和宮扎薩克喇嘛行文「喇嘛印務處」,再通知各寺院派僧人到雍和宮練習。那時,此舞共跳三日。第一日為「排練」。第二日是正日子,第三日為「繞寺」。因為「排練」和「繞寺」的時間太早,故很少有人觀看,只有第二日,雍和宮內外人山人海。正如清《燕京歲時記》載:「打鬼本西域佛法,並非怪異,即古者九門觀儺之遺風,亦所以根除不祥也。每至打鬼,各喇嘛僧等扮演諸天神將以驅逐邪魔,都人觀者甚眾,有萬家空巷之風。」那時,官署的藍布帳幕,搭滿了昭泰門內外,雍和宮牌樓前賣大糖葫蘆、風車和京味小吃的比比皆是,叫賣聲此起彼伏。「打鬼」的壇場即設在雍和門庭院,石階之上搭有紅欄桿看台,上置金漆桌椅。即時,眾高僧及身著禮服、項掛朝珠的官員人等依序入座,兩側有樂隊侍立。清代「打鬼」的服裝均由皇宮專門定製。現今雍和宮珍藏有數套這類服裝,其上滿飾龍紋、八寶紋、雲海紋,做工精美。

  現今雍和宮的「打鬼」

  時至1957年,雍和宮「打鬼」的規模甚大。那日,一萬多人冒著大雪前來觀看,其中還有眾多外賓。后一度中斷。1987年,這一古老的宗教舞蹈重現雍和宮。

  如今,每至此日,紅牆黃瓦的雍和宮門前;懸掛著「永保護法」、「吉祥天母」、「地獄主」三幅大唐卡畫,院內還搭起了舞台,上鋪紅色地毯。台下中外遊客熙熙攘攘,等著一睹「打鬼」的風采。舞台前方,置一用大紅紙和高粱秸糊制的三角架。此架稱「巴凌」,藏語稱「朵瑪」,待舞蹈結束后,向邪祟拋擲朵瑪咒時用。即時,隨著鏗鏘有力的鼓樂聲,身著金色盔甲的四大天王出場,立於舞台四隅。布袋僧和六名小童至台前坐定,形成六子戲彌勒造型,給觀者以喜慶祥和的氣氛。如此,「打鬼」開始,其意是要為驅魔除障(主要指人世間的煩惱)而盡興狂舞。具體每幕為:

  一、綠度母獻神飲:又稱黑帽度母舞。此舞不帶面具。舞者眉清目秀,頭戴遮沿帽,右手持小銅碗,左手持鮮花,不斷作敬獻狀,動作和緩,柔中有剛。意為以甘露供養、祈願佛、菩薩度化一切有情眾生,使之驅除妄念。

  二、阿雜日:系古代西域的遊方僧和印度瑜伽咒師,或稱來藏弘法的譯師和高僧。他們是文化交流的使者。在唐卡中有《財神牽象圖》,即一西域僧人牽著載滿珍寶的大象,象徵招財進寶。其意為外來使者帶來了猶如珍寶般的佛法。但見舞者頭戴螺旋形面具,身著紅襟衣,下著彩條紋筒裙,腰系彩帶,右手執彩棒。動作輕鬆而有節律,誇張詼諧。意為要以佛法度化眾生,啟迪眾生戰勝邪惡,還有感恩外來使者傳法之意。

  三、好邁:系蒙古語。舞者頭戴骷髏面具,身著白色短衣和緞褲,腰系紅帶,足著白色繡花鞋,手執黑白相間的木棒。他們象徵閻王的使者,手中的木棒稱為「拘牌」,黑色表示罪惡,白色表示善德。他們有節奏地舞蹈,要將魔障辨認出來,驅滅降服。此舞體現了因果論這一法則。

  四、地獄主:又名「降閻魔尊」,為文殊菩薩的化現。舞者戴牛首面具,手執絹索和棒。舞蹈動作鏗鏘有力,那勇猛精進、懲惡揚善的氣勢盡現於舞台之上。

  五、屍陀林主:又名墓葬主,還說是勝樂金剛之神變。舞者面具兩側飾有五彩冠翅。身著白緞緊身襖,上綉紅色紋飾,紅兜肚,繡花紅裙,褲、鞋、手套紅白相間,胸前佩戴瓔珞。他們做飛舞狀,動作輕盈、快活。其意為在眾護法、菩薩的協助下,終將魔障捉到。舞至最後,他們將象徵魔障的模型「靈噶」團團圍住,做驅魔除障之動作,表示將其靈魂從肉體中分離出來。

  六、牛、鹿面神:舞者頭戴牛首和鹿首面具,分別身著藍、黃二色繡花緞袍。寓意他們是地獄主的侍從,為驅除一切魔障和人世間的煩惱而盡興狂舞。舞者邊持刀砍那象徵邪惡的骷髏面人,邊跪下來做拋揚之勢。其意是已經將魔障的靈魂引度后脫離了肉體而超生。這是法舞的關鍵一幕,舞姿勇武剛健,具有較強的雕塑感。

  關於法舞的動作,有嚴格的要求,《金剛驅魔神舞緣起》一文載:「上身猶如獅子,腰部如盤繞,關節像幻輪、肌肉當放鬆,血脈似沸騰,舉止應尊嚴,作舞亦緩慢,膝蓋要彎曲,骨骼現安樂,皆勇顯威猛。」

  舞畢,拋擲除祟朵瑪咒儀式開始,俗稱送祟。鼓樂聲中,眾僧經長長的甬道至牌樓院。此院內備置了以干高粱秸搭起的柴堆。但見住持帶領眾僧誦經,隨後,將巴凌尖端對外,猛地投入點燃的熊熊烈火中,意為將「我執」投入火中燃燒,使之達到圓融無礙的大自在境地,或者說惡魔被徹底殲滅,從此天下太平。

  之後,僧人陸續歸來,在盛滿甘果的銅盤前誦經。這些甘果可稱為勝利果。誦經畢,眾僧將甘果分發給遊人信眾,得到甘果被認為是一種福分。

  二月初一晨,當太陽即將升起的時候,雍和宮繞寺活動開始了。又稱彌勒轉寺日,意為接未來佛彌勒到人間清邪除祟,使人間的每片土地、每個角落都平安潔凈。  (李立祥 文/圖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沙發
Blue Ivy 發表於 2008-3-10 18:52 | 只看該作者
說的是清代雍和宮的「打鬼」.

出了正月你才來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2040

帖子

416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16
3
搗鼓 發表於 2008-3-11 08:31 | 只看該作者
熱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4 12:0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