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如何能讓孩子有興趣做作業

[複製鏈接]

3萬

主題

3萬

帖子

3萬

積分

版主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3317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藍藍的天 發表於 2008-2-10 22:2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功課做完了嗎?」這幾乎是每位家長下班回家見到孩子以後的第一句話。它凝聚著父母們的許多期望,又往往包含著不少焦慮。  


      適當做些作業是必要的,問題是有些孩子討厭做功課。家長督責過嚴,就會和孩子關係緊張;父母之間看法做法不一,更為家庭增添煩惱。這個頭痛的問題折磨著不少家長,他們對自己孩子說:「我跟你一起受罪!」  


      要正確解決這一問題,就應該具備科學的方法。


      有的話天天說,卻未必有效果。如果一位廠長每天下班時守在廠門口問工人:「你定額完成了嗎?」這和一回家就問孩子功課引起的心理反感,恐怕是差不多的。為什麼我們不問問:「今天你什麼課上得最有意思?」「你向老師提了什麼問題?」「球賽勝負如何?」「你借到了什麼新書?」……假如我們對孩子的精神生活表示淡漠,缺少起碼的關注,只是想到營養與成績,長此以往,孩子的熱情與求知慾就會減退,學習日益被動。關於這一點,國內外不少心理學家早已告誡過老師與家長。同時,對孩子的精神生活缺少關注,還會造成兩代人感情上的隔閡,而感情一旦淡漠,心靈就很難溝通了。  


      有些話孩子聽不進,可能是道理過於籠統,如果把道理說得具體些,效果會好一些。  


      例如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告訴我們:知識遺忘的速度並不均勻,開始學習后的第一天遺忘得最快,可能損失60%,以後則逐漸變慢。因此在學習的當天及時複習加以鞏固,對提高記憶效率將事半功倍。家長可把這個道理,結合作業用通俗的語言講給孩子聽,讓他們親身體驗,使他們切實感到及時完成作業的好處,從而自願接受作業。如果只是籠統地講學習目的與作業態度,甚至施加壓力,恐怕都無濟於事。  


      在少年兒童的學習動機中,興趣應占很大比重。這是教育文明化的標誌之一(當然有不文明教育:打罵、威逼或利誘)。興趣有巨大的內趨力,可以引發奔放的熱情。人類文明史上卓有建樹的偉大人物,對此都有深切感受。在強調興趣的重要時,他們往往不怕講過頭。  

     家長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孩子在做作業時,不時會閃現興趣的火花,家長要善於捕捉並及時「助熱」。例如初中學生開始學習物理、化學,可結合課本介紹一些科學家的傳記故事;小學生作文造句,可以幫助孩子創設一些有趣的情景等等。只要有心,機會很多。  


      大人尚能笑談真理,何況孩子求知呢?愁眉苦臉是什麼事也做不好的。有些家長將一味宣傳「苦讀」的文章給孩子看,而且似乎愈苦愈高尚。筆者常常百思不得其解: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成年人都在力求愉快地進行生產勞動,我們為什麼要使孩子認為讀書做作業是「苦」的呢?  


      除此以外,家長也應儘可能把孩子做作業所用的時間和情況告訴老師。從學校的教育角度看來,這正是學校所期待的信息反饋。學校可以據此作出調節。  


      家長在不懈地引導孩子提高學習效率的同時,還應當勸阻孩子不要經常「挑燈夜戰」。在肯定其熱情的同時,要講清危害。鼓勵孩子分清主次,學會「彈鋼琴」。如果仍未及時完成,家長還應協助他們消除負疚感,使其心情「多雲轉晴」,在他感到愉快些時,再不失時機地鼓勵他「攻一下」。

  
      什麼時候,才能像愛因斯坦老人所說的那樣:「學校所規定的作業會被當做一種禮物來接受。」什麼時候,更多的爸爸媽媽能看著孩子興緻勃勃地做功課,而露出欣慰的笑容……對於這種教育和諧的嚮往,不是一種非常實際而又美好的家庭理想嗎?
有兩種偉大的事物,我們越是經常越是執著地思考它們,我們心中就越是充滿永遠新鮮、有增無已的讚歎和敬畏,那就是我們頭上的星空,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3 01:3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