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俄中歐佩克會串通起來反對美國嗎?

[複製鏈接]

1097

主題

4592

帖子

2155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15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華夏之聲 發表於 2008-2-16 04:0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8年2月16日

亞洲時報在線Ehsan Ahrari/美國國家情報局局長的年度評估報告幾乎總是會引起媒體的最高關注。但今年2月6日的評估報告首度將俄羅斯、中國和歐佩克(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的簡稱)之間可能的勾結視為對美國的「金融威脅」。如果拋開嘩眾取寵的標題來看,這一評估的主旨是,美國擔心這些國家或組織「可能利用它們日益增強的金融影響力促進它們的政治目標……」

但人們必須記住,歐佩克、中國和俄羅斯擁有大量美元儲備;其中歐佩克和俄羅斯利用石油和天然氣交易獲得了大量石油美元,而中國正在利用大量外匯儲備獲取安全的能源來源。因此,他們也擔心美元持續疲軟,並正在積極公開討論將外匯儲備多樣化或完全轉向歐元的可能性。

世人也都知道,中國和俄羅斯把它們顯而易見的金融地位作為政治工具,尋求利益最大化。所有國家都這麼做,而美國一直是這一領域的高手。因此中國和俄羅斯看來正通過積極研究美國的做法來制定它們各自未來的行動方針。不過它們不大可能採取有損美國全球地位的行動。即便它們跟美國的政治分歧趨勢它們朝損害美國利益的方向走,但在高度全球化的世界經濟中,它們跟美國之間經濟利益的相關性將會成為阻止它們這樣做的首要因素。

隨時確保安全的能源來源是美國的關鍵利益之一。這一目標也是美國在中東永恆不變的利益之一,也是美國在中東存在的永久因素之一。當1973年阿以戰爭爆發后美國成為阿拉伯世界石油禁運的主要目標之一時,華盛頓甚至威脅通過軍事行動獲取沙特的油田。

美國嚴重依賴西方石油公司,不僅依賴它們滿足自己的能源需求,而且還要滿足其他工業國家的需求。它也許沒有在開始於1980年代初的重要國際能源交易期貨市場中發揮直接作用,但它也沒有採取任何行動來削弱這些期貨市場的作用。它的確認同產油國和西方跨國公司之間的長期能源合同的作用,因為這些合同有助於遏制危險的石油價格浮動。

換句話說,美國的能源政策完全是為其全球利益服務,如今依然如此。在這方面,中國和俄羅斯的能源政策並無不同。

中國能源戰略的國際方面包括:在亞洲和中東、非洲、拉美以及中亞尋找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在中東,伊朗供應中國14%的進口石油,中國從沙特進口的石油占自身石油需求的17%;在非洲,中國在蘇丹、查德、奈及利亞、安哥拉、阿爾及利亞、加彭、赤道幾內亞和剛果共和國尋找石油和天然氣,其中蘇丹64%的石油產量已經出口到中國;拉美,委內瑞拉、巴西、秘魯和厄瓜多被納入中國的能源戰略;中亞的哈薩克和土庫曼也是如此。

有消息來源說,對於中亞,「中國正通過兩條不同的路線與石油資源豐富的中亞建立廣泛的鐵路聯繫。跟吉爾吉斯、烏茲別克和哈薩克的鐵路聯繫將能增強中國石油公司獲取這些國家石油資產的競爭力……」

中國充分意識到美國對西非的依賴。《中國郵報》在1月28日的一份報道中指出,「西非已佔美國進口石油的17%。」由於美國強烈希望降低對中東能源的依賴,到2015年它對西非石油的依賴可能上升到25%。

中國能源戰略的第二個方面是,建立包括伊朗、巴基斯坦、哈薩克、土庫曼和俄羅斯的油氣管道網路。中國石油管道戰略的首要動力是,中國80%的能源供應經過易受封鎖的馬六甲海峽。此外,無處不在的美國戰艦也是一個因素。因此利用陸上管道能減輕中國能源供應的脆弱性。

考慮到不可想像的因素

中國這樣做,並不是因為它預期會跟美國發生激烈衝突。這完全是中國的部分應急計劃。中國試圖考慮到方方面面,包括「考慮到不可想像的因素」。在這種背景中,人們必定會了解到緬甸海岸的Shwe氣田對中國變得多麼重要。

中國和印度都曾爭奪這個氣田,但緬甸選擇將它賣給中國。中國打算到2010年建立連接緬甸西海岸跟中國大陸的油氣管道。雖然這個氣田的蘊藏量跟中國龐大的能源需求相比微不足道,但其重要性在於緬甸與中國相鄰。

中國能源戰略的第三個特徵是,積極在國外尋找石油資源,跟所在國簽署合資或生產合同,並慷慨提出為這些國家建立基礎設施,為它們之間的合作「錦上添花」。這樣的協議安排在急需基礎設施的非洲國家中尤其受青睞。中國的這種能源戰略在西方受到奚落,被稱為「能源重商主義」(energy mercantilism)。

中國能源戰略的最後一個特徵是,跟俄羅斯在上游和下游運營中進行能源合作。俄羅斯能源戰略的首席設計師是普京總統。即便能源被作為一種戰略工具,它也只是普京的國家總體「藍圖」中的一小部分。在普京看來,他的國家一直受到美國的不公正對待。他指責華盛頓「從各個方面」侵佔俄羅斯的國家邊界,「將它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政策強加於人」。

在普京對俄羅斯地位的評估中,能源已成為重要因素。俄羅斯的天然氣蘊藏量為世界之最,石油蘊藏量位居世界三位。他決定利用能源讓俄羅斯崛起為超級大國。為此,他決定加強國家對俄羅斯最大的能源公司和最大的天然氣開採者-俄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的控制,並決定讓國家全面控制向西方輸送燃料的管道網路。

普京能源戰略的另一方面是,加強俄羅斯支持的雙邊供應合同(這樣的合同是秘密的、長期的和固定的)。俄羅斯這一政策秘而不宣的但影響巨大的結果是,正在削弱以美國為基礎而且也是由美元主導的自由石油市場。

人們還必須研究中國、俄羅斯和歐佩克國家現金儲備的性質,才能理解為什麼這些行為體之間可能的勾結未必會傷害美國利益。

據CNN報道,中國2007年5月的現金儲備「為1.2萬億美元,其中大多為美元資產。中國計劃建立世界最大的投資基金。它可能對美國經濟有害」。CNN報道說,2007年頭3個月流入的資金使「中國的外匯儲備增加到1.2萬億美元,並超過了世界其他任何一個國家的外匯儲備」。在2008年,這些數字只會繼續增加。

據《波士頓環球報》(Boston Globe)2月1日的一篇報道,「俄羅斯石油收益基金累積了1570億美元。世界各地約40個主權財富基金管理著25萬億美元,俄羅斯石油收益基金是其中一個。」

至於歐佩克的收入,美國能源部的資料庫-能源信息管理局(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估計,該組織成員2007年的石油凈出口收入為6750億美元,比2006年增加了10%。其中沙特獲得了最大的份額,達到1940億美元,占歐佩克總收入的29%。就平均來說,每個歐佩克成員凈出口所得1147億美元,與2006年相比增加8%。基於能源信息管理局2008年1月的《短期能源前景》(Short Term Energy Outlook),歐佩克凈石油出口收入2008年可能為8500億美元,2009年可能為7830億美元。

無可厚非的常規政治行為

鑒於它們擁有的龐大美元儲備,歐佩克以及俄羅斯和中國尋找「最佳的可能方式」讓它們積累的最終財富保值是無可厚非的。這樣的行動並無惡意。

美國政治舞台的一個重要特徵是,那些擅長製造流行詞語來描述特定時間的現象或變化(特別是在具有重要含義的情況下)的人能夠贏取公眾的注意。然後圍繞那個詞語形成的公眾感覺就會將它作為「真實的東西」。當蘇聯瓦解、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時,美國專欄作家克羅薩莫(Charles Krauthammer)杜撰了「單極時刻」來比喻這一歷史事件。

這個詞語於是成為所有專家和分析家的分析基礎。他們認為,這個不可戰勝的超級大國擁有超強的經濟和軍事實力,世界上不存在能夠挑戰它的對手。單極全球秩序這個詞語也逐漸流行起來。

然而,當美國在伊拉克遭遇了一場看似難以名狀的武裝鬥爭時,那些擅長製造流行詞語的人開始基於「非極化」世界這個概念來分析問題。於是他們認為,美國「太強大了,而不能在世界事務中袖手旁觀,但又沒有強大到可以獨斷專行的程度」。

從來不存在美國可以獨斷專行的所謂「單極時刻」,這種看法可以說更接近事實。美國在伊拉克陷入困境,只不過是說明了一個一直存在的現實。但那些人忽視了這一現實,是因為他們被蘇聯瓦解、美國成為唯一超級大國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沖昏了頭腦。但他們不知道,這一歷史事件並不意味著美國從此具有了為所欲為的「絕對」權力。

自從美國面臨了一系列挑戰,如高科技泡沫經濟破裂、債務增加和在伊拉克戰爭中不能自拔以來,美國模式的光輝黯淡下來,美國單極霸權時刻被認為結束了。這部分是布希政府的政治和經濟政策造成的後果,而更大程度上則是全球經濟變化和財富轉移的結果。

在悲觀主義瀰漫的時刻,人們易於將俄羅斯、中國和歐佩克追求它們各自經濟利益最大化的常規政治活動看作是對美國利益的損害。即便它們對美國的敵意驅使它們朝損害美國利益的方向走,但在高度全球化的世界經濟中,它們跟美國之間經濟利益的相關性也會成為阻礙它們這樣做的首要因素。

全球化世界的殘酷經濟現實是,如果一個或多個行為體禁不住想以自我利益為中心,只在乎自己的利益,這樣做很可能損害所有主要行為體的利益。雖然全球化的世界仍在變化,但這一特定的現實過去沒有,而且將來也不會變化。

本文作者Ehsan Ahrari是亞太安全研究中心(反恐)安全研究領域的教授。本文表達的觀點嚴格來說是私人的觀點,不代表亞太安全研究中心、美國太平洋指揮部或任何其他美國政府機構的觀點

1097

主題

4592

帖子

2155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155
沙發
 樓主| 華夏之聲 發表於 2008-2-16 04:20 | 只看該作者
「俄羅斯、中國和歐佩克(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的簡稱)之間可能的勾結視為對美國的「金融威脅」。」?

如果俄羅斯、中國和歐佩克達成默契,削減美元在能源交易中的作用。甚至是中國跟俄羅斯和歐佩克簽訂長期進口石油合同,這種情況至少是美國不願意見到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27 19:0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