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科學院院士 中國新模塊化火箭領先歐美!

[複製鏈接]

3004

主題

3519

帖子

3135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苦力打工

Rank: 4

積分
313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大蝸牛 發表於 2008-1-8 19:4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核心提示:運載火箭發動機專家朱森元院士在接受採訪時稱,中國根據模塊化原則發展一系列運載火箭,載荷涵蓋10噸以下、10噸、20噸、30噸和40噸。其中40噸級的重型運載火箭將完全超越歐洲的『阿里亞娜』Ⅴ和美國的『德爾塔』Ⅳ。
     
    航天工業「中國心」——訪運載火箭發動機專家朱森元院士
   
    按照上述兩個模塊原則,新研製的兩種發動機和芯級與現有的火箭發動機和芯級進行組合,其載荷可以涵蓋10噸以下、10噸、20噸、30噸和40噸,實現了運載能力的跨度最大。
   
    「而根據未來空間站的需要,未來大型運載火箭的標準型載荷為25噸,並且可以擴展至40噸,完全超過了歐洲的『阿里亞娜』Ⅴ和美國的『德爾塔』Ⅳ,使我國在大運載能力火箭研製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由於現有的三個發射場都地處內陸,高緯度對火箭的推力消耗很大,所以在海南省建立新的航天發射場,能夠滿足未來我國探月以及空間探測的發射需要。
   
    從1961年學成回國並開始參加科研工作一直到今天,他整整在航天工業運載火箭領域默默工作了45年,這幾乎與我國航天工業歷史相當。從最初參與研製液體火箭發動機,到後來領導研製液氧火箭發動機,到論證和參與今天大推力運載火箭發動機的研製,他的科研生涯可以說就是中國運載火箭的發展史。從剛過而立之年的血氣方剛,到今天年逾古稀以至白髮蒼蒼,他見證了中國運載火箭技術從弱到強,乃至成長為世界一流航天大國的全過程。流逝的是歲月,永存的是對祖國科研事業的無限忠誠,他就是朱森元院士,一個為中國航天工業助推加力的人。
   
    「運載火箭技術是航天工業的基礎」
   
    朱森元院士1936年10月生於江蘇溧陽縣,1949年考入國立南京大學工學院航空系學習。1952年三年級時被派去蘇聯留學,1957年在莫斯科汽車機械工程學院畢業後轉為莫斯科包曼高等工程學院(現國立莫斯科科技大學)研究生,1960年獲副博士學位。採訪過程中,朱森元院士一再強調「運載火箭技術是一個國家航天工業的基礎,如果運載火箭無法實現自主研發和製造,那麼航天工業便無從談起」。20世紀60年代初,我國的運載火箭發動機開始從仿製走向自行設計,所以面臨許多亟待解決的理論和工程問題,因此1961年5月朱森元剛從蘇聯學成回國便被委以重任,開始了液體火箭發動機的研製攻關工作。「眾所周知,運載火箭大多由彈道導彈發展而來的,我們國家也不例外。在彈道導彈方面,當時國家制定了明確的三步走發展戰略,即研製一代,預研一代,規劃一代」,明晰的發展戰略,也是我國航天工業不斷前進的重要因素。「在當時的情況下,我們沒有任何外來的技術支援,所有的彈道導彈和運載火箭都是我們自力更生搞出來的」,說到這些,朱森元院士滿臉的自豪。而在那種艱苦的條件下,科研方面能夠不斷地出成果,並且培養了大批的人才,在他看來,就是當時「非常重視基礎性研究,各方面的基礎研究工作做好了,等到型號任務一來,馬上就可以迅速展開。因為在型號研究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一些共性的問題,這些共性的問題就形成了一個規模性的課題,針對該課題進行攻關,其成功對以後同類研究工作就具有指導意義。」

在參與兩彈結合運載火箭主發動機研製的過程中,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當時的科研人員,那就是當時火箭發動機所用燃料的燃燒溫度很高,很容易燒蝕發動機燃燒室壁或燒損發動機噴口。而經過調查發現,當時幾個型號的研製過程中都曾出現過這個問題,因此如何冷卻推力室成了一個必須馬上解決的共性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朱森元按照上級指示,組織並領導了「沸騰冷卻的極限臨界熱流研究」和「沸騰冷卻的超臨界熱流研究」兩個課題組。經過近三年的研究和試驗,朱森元和他的團隊成功完成了超臨界換熱的設計原則和臨界熱流計算方法的研究,此後這些設計原則和計算方法都成功地應用於液體火箭發動機的再生冷卻方案設計中。朱森元院士在接受採訪還多次強調,「在科研工作中,一定要有自己的觀點,要勇於嘗試,更不能迷信國外的技術」。說到這裡,朱森元院士還講到了一件趣事,1984年他到法國參觀「阿里亞娜」火箭製造時發現,為了解決火箭發動機噴口燒損問題,法國人竟「別出心裁」地為發動機噴口設計了水冷系統,一個環形的噴水系統套在發動機噴口根部,不停地向其噴水以達到冷卻的作用。由此可見,當時歐洲還沒有解決推力室冷卻問題,而我們的一些研究,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我國在1964年開始新型號方案論證時,發現美國「大力神」Ⅱ導彈使用的推進劑為四氧化二氮和混肼-50(偏二甲肼和無水肼各50%),但混肼-50使用起來很不方便,它必須在接到命令前臨時混合才能使用,但是它的性能還可以。當時國內就對新型號要不要採用混肼-50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朱森元和他的同伴們在試驗中發現偏二甲肼的性能並不亞於混肼-50,並且在超過臨界壓力時,偏二甲肼的性能更穩定,最後建議偏二甲肼可以作燃料,不一定要搞混肼-50,混肼-50含有無水肼,在管道清洗中無水肼只要遇到非常微量的鐵元素,就會催化、分解、爆炸。因此用混肼-50這種燃料,操作人員的安全都很難得到保證。根據自己的研究結果,我們最終確定選用偏二甲肼,「長征」系列火箭的推進劑就是這樣研究出來的。「基礎性的東西一旦研製成功,為型號的開路創造了條件,也可少走彎路」。
     
    「我們的新型大推力運載火箭,總體技術水平和性能都要優於歐美同類產品」
   
    航天工業作為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一直都是歐美、日本等國家技術發展的重點領域,特別是近10年來,這些國家將太空領域看成了綜合國力新的增長源,把奪取空間優勢作為航天領域的首要任務,以確保其航天大國地位。在這種戰略的指導下,這些國家紛紛加大了對運載火箭技術的投資,加快研製新型大推力運載火箭,預計在今後的5年裡,世界上將有一批大推力運載火箭投入市場,這些都將對我國運載火箭的國際地位形成嚴峻挑戰。
   
    同世界先進國家相比,我國的運載火箭技術還存在著諸多不足,包括火箭型號偏多,型譜重疊,火箭發射準備周期長,以及缺少大運載能力等,這些問題不解決,必將嚴重影響我國未來的航天發展戰略。而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發展新型大推力運載火箭。

    1987年,朱森元開始從事863計劃中的航天高技術發展戰略研究工作,負責大型運載火箭的論證、發展和研究。在擔任火箭發動機和大型運載火箭專家組組長期間,朱森元提出了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的發展戰略,他提出「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必須是低成本、高可靠、無污染、模塊化研製、積木式發展的」建議,並結合國內的各種條件,對此進行了方案計算和分析。當時國家對新型運載火箭有一個要求:新一代大運載火箭低軌道的運載能力要達到20噸載荷。朱森元通過組織專家討論,制定出一個原則:今後的新一代火箭「要花最少的研製經費獲得運載能力跨度最大」,這就是模塊化、積木式發展所要實現的目標。朱森元提出的建議得到了國家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在經過論證和完善後,最終稱為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發展的基本原則。
   
    「根據模塊化的研製、積木式發展的原則,如何確定火箭的模塊是一個很麻煩的問題」,2001年我國新一代大推力運載火箭研製計劃正式立項,而朱森元院士和他的同事們要解決的問題就是「火箭的模塊如何定,用什麼原則定」。 最後通過對各種方案進行篩選,專家組確定了兩條原則,「一是以火箭發動機推力來確定模塊,這包括兩個模塊,一個是助推模塊,推力為120噸力(正負20噸),採用液氧煤油發動機;一個是箭身模塊,推力為50~70噸力(地面推力50噸,太空推力70噸,正負20噸),採用液氫液氧發動機」,而另一個原則就是「以火箭箭身直徑為模塊,包括2.25米、3.35米和5米箭身模塊」。「之所以採用上述兩個模塊原則,就是為了少花錢多辦事,並且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現有的技術」。因為按照上述的模塊原則,在現有產品的技術上,我們只需要研製120噸液氧煤油火箭發動機,50噸液氫液氧發動機即可,而箭身方面,只需要研製5米直徑的芯級即可,其他的都是現成的。然後按照不同的發射任務需要,各種模塊可以象積木一樣進行組合,「總的組合方案超過1000種,可以滿足我國所有的航天發射任務」。
     
    按照上述兩個模塊原則,新研製的兩種發動機和芯級與現有的火箭發動機和芯級進行組合,其載荷可以涵蓋10噸以下、10噸、20噸、30噸和40噸,實現了運載能力的跨度最大。
   
    「而根據未來空間站的需要,未來大型運載火箭的標準型載荷為25噸,並且可以擴展至40噸,完全超過了歐洲的『阿里亞娜』Ⅴ和美國的『德爾塔』Ⅳ,使我國在大運載能力火箭研製方面走在世界前列」。自2001年立項以來,兩種大推力火箭發動機的研製工作進展的非常順利,現在兩種火箭發動機試驗樣機已完成了各種點火試驗,包括500秒燃燒試驗等,「預計在2007年底到2008年,新的大推力火箭發動機就可以交付使用」。未來大推力運載火箭不但可以用於空間試驗室和探月工程,還可以積極參與國際商業發射競爭,新一代大運載火箭標準型用來發射同步定點衛星,由於其運載能力強,可以實現一箭多星發射。

    採訪中,朱森元院士還多次提出航天工業是一個系統工程,配合大運載火箭的研製,我們國家也要選擇和建設新的航天發射場,而最理想的地點就是海南省。由於現有的三個發射場都地處內陸,高緯度對火箭的推力消耗很大,所以在海南省建立新的航天發射場,能夠滿足未來我國探月以及空間探測的發射需要。
   
    「航天工業的成長,需要團隊的力量,而不是一個人」
   
    作為一名行業里的卓越專家,在我國火箭發動機的各個歷史發展時期,各個關鍵的轉折點上,都能看到朱森元院士的身影。然而當看到他的時候,本刊記者還是被他身上的那種卓識、淡泊、平靜、樸素所感動。在談到他所取得的成就時,朱森元院士一再強調團隊的作用,「人才的培養是事業成長的關鍵,團隊的成長是事業成功的保證」。「航天工業是我國綜合實力的一個標誌,也是現代文明的一個標誌,航天事業不僅僅能帶動國民經濟的發展,增強經濟實力,增強國防實力,同時也能推動社會進步,增強民族自信心,增強民族凝聚力,能夠為祖國的航天事業貢獻力量,是一生的驕傲」。
   
    1970年8月,剛剛從北大荒調回北京研究所的朱森元被指定為氫氧火箭發動機的研究室負責人。當時的條件真的可以用一清二白來形容,許多關鍵技術還沒有突破,國外的技術支持更不可能,一切只能靠自己解決。「文革」期間,液體火箭發動機研究所絕大部分都遷到了陝西秦嶺的大山裡。北京僅留下一個工作組,力量十分薄弱。在當時,氫氧發動機作為一種新型發動機,大家對其認識很有限。甚至對於液氫和液氧的特點,都要從頭學起。朱森元作為氫氧發動機研究室負責人,手下有23個人員供調配。但在當時,這些人多數不是被認為政治上「有問題」,就是身體不太好。本來氫氧發動機就是白手起家的高難項目,偏偏是這樣一群「老弱病殘」去啃這塊硬骨頭,當時的困難可想而知。然而就是在這種條件下,朱森元和他領導的研究組吃住都在工廠,有了問題隨時解決,1975年1月,由他組織研製的氫氧發動機試車成功,這標誌著我國第一台泵壓式液氫液氧火箭發動機正式誕生。70年代後期,朱森元負責研製長征三號運載火箭第三級液氫液氧火箭發動機,不僅要攻克許多液氫超低溫技術的關鍵,而且要攻克失重條件下空中二次啟動發動機的重大關鍵難題。1984年長征三號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了我國第一顆地球同步定點轉移軌道的通信衛星,從而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個掌握空中二次啟動技術的國家。1990年4月7日長征三號火箭首次成功地將美國休斯公司製造的地球同步定點通信衛星送入軌道,從此開始了我國運載火箭進入國際發射市場,這其間都凝聚了朱森元和他的同事們的無數心血。
   
    在氫氧火箭發動機的研製過程中,科研上的困難可謂是一個接著一個,其中超低溫液氫高速軸承作為一個關鍵性的部件,如何攻克這個難關成了整個研製計劃的轉折點。根據國外資料分析,為了保證軸承保持架工作的穩定,要遵循內環引導的原則。然而在實際中一試驗,這招就不靈了,不是保持架碎裂,就是滾珠燒傷。經過仔細分析,朱森元懷疑國外資料上的內環引導原則是錯誤的。他做了個試驗,反著來,將超低溫的液氫從外環引導到內環去,這下滾珠冷卻改善了,再也沒有被燒傷過。後來據了解,當初他們看到的國外資料在該國也不是最終的確定方案。從此,我國氫氧發動機使用的液氫高速滾珠軸承都採取了外引導保持架方案。採訪中,談起當年的艱苦,朱森元院士非常平淡,也非常豁達。「其實在搞氫氧火箭發動機預研的那幾年裡,我背著很大的壓力,除了要參與科研之外,下工廠期間還被扣著再教育的帽子,還要經常參與政治學習。」即使在這種情況下,朱森元院士想得最多的仍然是火箭發動機的研製,他最擔心的是無法完成國家交給的任務。現在談起來,朱森元院士很動情地告訴記者,對於能夠在逆境中為人民作出一點成績,這讓他很感慨,這也證明他沒有虛度年華,那段歲月中的艱難困苦在淡淡的一句話中都化作雲淡風輕。

    採訪其間,時有前來拜訪和向朱森元院士請教的人,對於別人的要求,他都慷慨地答應,其間你絲毫看不出這是一位76歲高齡的老人。談起我國航天事業的未來發展,朱院士說出了自己的良好祝願,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他希望任何時候都要重視基礎研究工作,而基礎研究要圍繞提高火箭運載效率這個中心;其次要抓好技術的集成和創新,航天工業主要是技術集成,集成創新,才能夠推動整個航天工業的不斷進步。
   
    相關鏈接:阿麗亞娜—世界上最大的商用運載火箭家族
   
    格林尼治時間2002年8月28日22時45分(北京時間29日凌晨6時45分),在法屬蓋亞那庫魯航天發射中心內一枚載有兩顆衛星的阿麗亞娜5型運載火箭順利點火升空,火箭飛至第28分鐘時第一顆衛星與火箭成功分離,大約8分鐘后第二顆衛星隨之分離。兩顆衛星分別是義大利阿萊尼亞航空航天公司研製的「大西洋鳥1號」商業通信衛星和法國阿爾卡特空間公司研製的「第二代氣象衛星1號」氣象衛星,它們分屬於歐洲通信衛星公司和歐洲氣象衛星組織。兩顆衛星的發射總質量大約4720千克。
   
    此次是歐洲阿麗亞娜系列運載火箭自從1979年首次發射以來的第154次發射,同時也是阿麗亞娜5型運載火箭的第13次發射。
   
    阿麗亞娜5型運載火箭由歐洲空間局開發研製,是目前世界上運載能力最大的商用運載火箭,它為近年來歐洲在國際商業衛星發射市場中佔據領先地位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與美國和前蘇聯等早期的世界航天技術大國相比,歐洲的運載火箭研製計劃起步較晚。
   
    眾所周知,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枚現代運載火箭是在1957年10月由前蘇聯發射成功的,它把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送入了太空,從此為人類發展航天運輸和空間應用技術開創了先河,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歐洲雖然在二戰期間,由德國研製了著名的V-2火箭,它被公認為是後來人類現代運載火箭和洲際彈道導彈發展的雛形。但二戰結束后,德國作為戰敗國,這項技術不僅被迫擱置,而且美國還從德國掠走了大量的火箭部件和技術設計人員,從而壯大了本國的火箭技術開發實力。由於歷史政治原因,歐洲一直沒有大規模發展航天運輸技術,直到1973年7月31日歐洲空間局成立時才結束了這種局面。
   
    1973年12月,歐洲空間局的11個成員國(現在已發展到15個國家)開始聯合投資研製阿麗亞娜1型運載火箭,這是一種液體三子級運載火箭,研製工作歷時6年時間,投資費用大約10億美元(1988年幣值)。1979年12月,第一枚阿麗亞娜1型運載火箭首次亮相,並圓滿完成了第一次試飛任務,1981年正式投入商用。自此,歐洲的運載火箭技術獲得了快速發展。特別是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後,由於商業通信衛星技術的迅猛發展及其大量應用,推動了運載火箭的不斷發展。衛星操作商希望在通信衛星上安裝更多的有效載荷,從而提供更多的通信功能,這導致運載火箭必須具備更高的運載能力。
   
    就運載火箭的運載能力而言,80年代至90年代初國際商業衛星發射市場呈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面。為此,歐空局又在阿麗亞娜1型運載火箭基礎上陸續研製了阿麗亞娜2型、阿麗亞娜3型、阿麗亞娜4型和阿麗亞娜5型運載火箭,從而使阿麗亞娜系列運載火箭的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從最初的1850千克增加到6500千克。
   
    與其他國家運載火箭的不同之處在於,阿麗亞娜系列運載火箭主要用於發射商業有效載荷。由於不斷出現性能更高的新型阿麗亞娜運載火箭,因而進入90年代之前,為了減少性能接近的火箭型號,歐洲空間局先後停止生產了阿麗亞娜1、2、3型等幾種火箭,只保留了阿麗亞娜4型和阿麗亞娜5型運載火箭。自從90年代初至今,它們為歐洲競爭國際商業衛星發射市場提供了保障,特別是1999年阿麗亞娜5型運載火箭正式投入商用以後,更加鞏固了歐洲商用運載火箭強國的地位。
   
    阿麗亞娜4型運載火箭的研製開始於1982年,其研製費用大約6.5億歐洲貨幣單位,包括6種不同的子型號,各型號之間的主要區別是捆綁不同數量的助推器,其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介於1900~4400千克之間。1988年6月15日,第一枚阿麗亞娜4型運載火箭試飛成功,此後轉入正式的商業發射,它成為了歐洲未來10年內最主要的商用運載火箭。至今,阿麗亞娜4型運載火箭已完成了113次發射,而自從1995年3月以來獲得了77次連續發射不敗的戰績。從運載火箭技術方面講,阿麗亞娜4型運載火箭在當時保持了相當高的水平,特別是它採用了以液氫液氧作為發動機推進劑低溫上面級,這種技術後來在其他國家的運載火箭上得到了廣泛應用。

 阿麗亞娜5型運載火箭是90年代由歐洲率先研製成功的世界上第一個「少級數、大直徑」的大型運載火箭。1987年11月,歐洲空間局部長級會議正式批准研製阿麗亞娜5型大型運載火箭。次年1月,計劃正式實施。原計劃1995年4月和10月分別進行兩次鑒定發射,隨後投入商用。后因研製進度和財政等原因,計劃被迫推遲。1996年6月4日,終於進行了第一次鑒定發射,但不幸遭遇失敗,這在世界上產生了重大影響。從1987年確定計劃直到1996年首次鑒定飛行以來,阿麗亞娜5型運載火箭計劃歷時8年多時間,研製費用高達80億美元以上。雖然首次發射不幸失敗,但為以後的研製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1997年10月30日,阿麗亞娜5型運載火箭進行第二次鑒定發射時,終於獲得成功。
   
    1998年10月28日,第三次鑒定發射任務成功后,正式投入商用。至今,阿麗亞娜5型運載火箭已完成了10次商業發射任務,其中9次成功。2001年7月12日,第七枚商用阿麗亞娜5型運載火箭進行雙星發射時,由於上面級發動機不穩定燃燒導致衛星進入了比預定軌道低很多的無用軌道。這是阿麗亞娜5型運載火箭正式投入使用以後第一次遇到故障,為此,歐洲空間局停止了2001年阿麗亞娜5型運載火箭的其他發射任務,並成立了專門的故障調查小組對故障原因進行調查,2002年3月再次恢複發射。
   
    在技術方面,與以前的火箭相比,阿麗亞娜5型運載火箭具有很大的突破。
   
    首先,它採用了「少級數、大直徑」的箭體結構,芯級採用5米大直徑,箭體採用兩級,這樣可以有效增加運載火箭內部零部件的部署空間,降低火箭的縱橫比,從而提高火箭的結構可靠性。
   
    其次,一子級採用一台液體氫氧火箭主發動機,由於火箭級數和主發動機數量減少,使運載火箭的分離控制得到簡化,從而增加了運載火箭的系統可靠性;此外,由於採用無毒、無污染推進劑,也有利於環保。
   
    第三,研製大直徑整流罩和多種靈活的多星發射支架,使阿麗亞娜5型運載火箭具有良好的多星發射環境。
   
    阿麗亞娜5型運載火箭是目前世界上運載能力最大的商用運載火箭。當進行單星發射任務時,它可以把6500千克的有效載荷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而進行雙星發射任務時,可以把6000千克的有效載荷送入相同的軌道。由於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商業通信衛星質量不超過在5.5噸,而大部分商業通信衛星的質量介於2.5~4噸之間,因而阿麗亞娜5型運載火箭不僅具有發射世界上最大的高軌道商業通信衛星的能力,還具有一箭發射兩顆較大高軌道衛星的能力,這樣可以大大降低用戶的發射成本。
   
    阿麗亞娜系列運載火箭的發射服務業務由阿麗亞娜空間公司負責,該公司成立於1980年3月,總部位於法國,是一間私營股份公司,股東包括法國、德國、英國、愛爾蘭、義大利、荷蘭、西班牙、瑞典和瑞士等國家的空間技術研究機構或公司,其中法國持有最多的股份。它專門負責經營併發射阿麗亞娜系列運載火箭。90年代以來,阿麗亞娜空間公司憑藉阿麗亞娜5型運載火箭無與倫比的性能優勢,在整個的國際商業衛星發射市場中佔據了幾乎一半的市場份額,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世界頂級商用運載火箭經銷商。然而,據相關資料報道,首批阿麗亞娜5型運載火箭的平均發射價格為1.5億美元/枚,這樣的價格顯然有些過於昂貴。
   
    為此,歐洲空間局又在1995年召開的部長級會議上提出研製阿麗亞娜5型改進型運載火箭。改進的目的是:一方面,繼續提高阿麗亞娜運載火箭的運載能力;另一方面,大幅降低發射成本。
   
    阿麗亞娜5型改進型火箭的改進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1)改進現有的一子級主發動機,使其具有更高的推力;(2)改進或重新研製新的上面級,從而形成系列化的阿麗亞娜5型運載火箭。
   
    改進后,阿麗亞娜5型運載火箭將由4種型號組成(包括現有的普通型)。歐洲空間局原計劃2002年春季發射第一枚改進型阿麗亞娜5型運載火箭,但由於研製進度問題,發射時間已被推遲到下半年。即將發射的新型阿麗亞娜5型運載火箭命名為「阿麗亞娜5ECA」,它除使用了改進的一子級外,還使用了在阿麗亞娜4型運載火箭三子級基礎上改進而成的新型低溫上面級,經過改進后,它的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提高到8噸(單星)。而運載能力最大的阿麗亞娜5型改進型計劃2005年或2006年發射,它的上面級發動機將採用先進的膨脹循環技術。改進后,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將提高到12噸(單星)。2002年第一種改進型阿麗亞娜5型運載火箭投入使用后,歐洲空間局將停止生產舊的阿麗亞娜4型運載火箭。
   
    在過去十年裡,阿麗亞娜系列運載火箭不僅在激烈的國際商業衛星發射市場競爭中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並且推動了人類現代運載火箭技術的發展。同時,也帶動其他航天大國開發研製了新一代運載火箭。如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美國、俄羅斯和日本分別研製了「德爾它4」、「宇宙神5」、「安加拉」和「H-2A」系列運載火箭,由於這些運載火箭全部採用了「系列化、標準化、模塊化」的設計方案,並且由於引入了高性能發動機等,不僅使其具有了與阿麗亞娜5型運載火箭相當的運載能力,還使生產成本大幅降低。這些運載火箭將在本世紀初陸續發射成功,並在未來兩三年裡形成一定的生產規模。大批新型運載火箭湧入國際航天發射市場后,必將對未來的市場格局產生重大影響,阿麗亞娜5型運載火箭的競爭優勢也必將受到影響。(趙穎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19所)
http://i12.tinypic.com/52dtvew.jpg

603

主題

846

帖子

484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84
沙發
俺說兩句 發表於 2008-1-8 21:48 | 只看該作者

增加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1

主題

276

帖子

64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小留學生(一級)

Rank: 2

積分
64
3
Sanshanwu 發表於 2008-1-9 14:37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1 22:2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