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春風楊柳

[複製鏈接]

3萬

主題

3萬

帖子

3萬

積分

版主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3317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藍藍的天 發表於 2007-12-9 20:0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今年舊金山春來早,才過了舊曆年,便桃謝李凋,落英繽紛。然而,我並無傷春之感。因為滿街滿巷,萬樹垂柳,鬱鬱蔥蔥,生機勃勃,迎風輕拂,春意盎然。這叫我不由得高聲吟誦唐朝詩人賀知章的《詠柳》來:「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不知怎的,客處舊金山,對眾多的名花佳木,我特別鍾愛楊柳。也許是它時刻叫我想起故土親友的送別和祝福吧。前幾年移民來美前,一班文友效古人「長亭折柳」之雅習,在花縣芙蓉嶂八角亭設宴,折一株翠綠的楊柳,為我餞別。

  為什麼偏偏要「折柳」呢?因為:(一)「柳」與「留」諧音,他們送我,又有挽留我之意。(二)《詩經·小雅·採薇)中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之句,他們借楊柳表示與我依依不捨之情誼。(三)清褚人蕕《堅瓠廣集》卷四有云:「送行之人豈無他枝可折而必折於柳者,非謂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鄉正如木之離土,望其隨處皆安,一如柳之隨地可活,為之祝願耳。」文友們正是祝願我到了美國,很快適應異域生活,隨遇而安。

  相傳公元7世紀,唐之文成公主與藏王松贊干布聯姻,曾帶去長安之楊柳枝。我想亦有上述之寓意吧。據雲拉薩布達拉宮外,如今尚屹立著當年文成公主所植之唐柳。雖歷千餘年之狂風暴雪,老樹仍發新枝,軀幹擎天,枝繁葉茂。楊柳適應性之強,此又是一有力之例證。其實無論在溫暖的江南,或冰天雪地的西藏,只要有泥土水分和陽光,楊柳都能粗生粗長,處處綠樹成蔭。

  在美國,何嘗不是這樣!在四季如春的舊金山,簇簇垂柳,在水濱、在山麓、在街道、在庭院,輕拂人面,搶去多少攝影家珍貴的鏡頭!而在愛荷華,早春二月,冰雪乍溶,那光禿禿的柳條兒,便立即冒出芽苞。春陽甫照,又鵝黃一片,恰似美國姑娘們的一頭金髮,迎著春風飄舞,撥弄著多少騷人墨客靈感的琴弦。

  可以說,千千萬萬海外華人也是適應性很強的楊柳。他們同樣隨地可活,隨處皆安。儘管東西方的語言、文化、生活習俗迥然有異,但他們刻苦學習,英勇拼搏,很快便「落地生根」。他們與美國各族人民共同為新大陸創造了財富,建設了文明。包括開採了金礦,修建了中央太平洋鐵路,開墾了加州四十多萬英畝的沼澤地;包括在科學文化方面獲取了諾貝爾獎金;等等。單就種植業來說,不少蔬菜和水果,如白菜、芥蘭、香芹、慈菇、白蘿蔔、枸杞子……正是廣東華僑從老家帶來種子,在加州播下,精心培育,生根發芽的。台山華僑劉金纘,把加州橙和潮州柑嫁接,培育出甜橙新品種,果大、皮薄、汁多、味甜,被命名為「金纘橙」,又叫「金山橙」,曾榮獲美國農務部特授的威爾德獎章。新品種暢銷國內外。完全可以無愧地說,舊金山不少街道的簇簇垂柳,正是代代華僑所植,並用自己的智慧和血汗灌溉成長起來的。

  我鍾愛楊柳,還因為楊柳越長得高,枝條便越下垂,時刻不忘記泥土下面的「根」。畫家豐子愷最喜畫楊柳,為什麼?他說:「千萬條陌頭細柳,條條不忘記根本,常常俯首顧著下面,時時借了春風之力,向處在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親吻,好像一群活潑的孩子環繞著他們的慈母而遊戲,但時時依傍到慈母的身旁去,或者撲進慈母的懷裡去……」是的,我們這些遠離故土的「海外赤子」,永遠不忘生我育我的故土,永遠不忘「根本」。即使在美國出生的華裔,也時刻記得自己是「龍的傳人」,是「炎黃子孫」,我的家族,僑居美國已整整有五代人了,但在我的叔伯兄弟這些老華僑的家中,牆上的畫幅,依然是「牡丹迎春」、「松鶴延年」、「鍾馗驅鬼」;他們鋪的地氈,依然是「龍鳳呈祥」、「歲寒三友」的圖案。有位叫細柳的阿姑,年已九十,經常送孫子們回台山老家去參加夏令營,去覓祖尋根。她要孫子們手持一株他鄉楊柳,回去與故鄉楊柳相認。不錯,孫子們回來都欣喜地告訴她:正是一樣的顏色,一樣的稟性——永遠垂向泥土,永遠垂向泥土下面的「根」。(美國 劉子毅)
有兩種偉大的事物,我們越是經常越是執著地思考它們,我們心中就越是充滿永遠新鮮、有增無已的讚歎和敬畏,那就是我們頭上的星空,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4 07:4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