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7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歷史之謎:墨家為何神秘消失?

[複製鏈接]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7-11-19 15:4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墨家在《史記》的記載中只有24個字

  了解歷史的人都知道,戰國時期,東周列國中最大的顯學是儒學、墨學和道學,但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墨家集團不見了蹤影,墨學無人傳承,一門在戰國二百年期間轟轟烈烈展開的大眾學說突然消失得無影無蹤。甚至司馬遷在寫《史記》時都感嘆墨家的資料太少,連墨子這個人的生卒年月都無法確定。

  這種現象在中國歷史中實屬蹊蹺,在一個社會中如此轟轟烈烈存在過的一群人物和一段歷史居然被消滅地乾乾淨淨。這就令我們懷疑:除了歷史被人為地做了手腳,很難找出其他原因。

  大家可以翻開《史記》看一看,關於墨子的敘述只有24個字,只是在「孟子荀卿列傳」最後提了一下墨子:「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為節用,或曰並孔子時,或曰在其後。」這與其他諸子百家連篇累牘的記載比起來,司馬遷的做法真是厚此薄彼。是司馬遷有意冷落墨子,還是手頭確實沒有墨子的記述材料?我想這兩方面的原因都有。

  從觀點上講,司馬遷傾向儒家,可能從心裡反感墨家思想,因此,在寫《史記》時特意將其省略。要麼就是礙於當時的政治氣氛,不敢記錄封建專制統治者不喜歡的學說。從《史記》的撰寫已經可以看出當時獨尊儒術造成的社會思想「白色恐怖」。漢武帝的專制比秦始皇差不了多少。

  墨子一生著述甚多,戰國時期墨學興盛時,據說有書籍三車。《墨子》「天志」篇里說:「今天下之士君子之書,不可勝載,言語不可盡計,上說諸侯,下說列士,其於仁義則大相遠也。」 梁啟超在研究私人藏書的起源時說:「蘇秦發書,陳篋數十;墨子南遊,無書甚多。可見書籍已經流行,私人藏儲,頗便且當。」

  從這些話中可以猜想出墨家著作在當年的數量,但如此多的墨家著作到了今天,只殘留了《墨子》53篇。這種局面不能說不是封建專制文化絞殺的結果。

  墨學類似中國先秦時期的平民共產主義,

  是封建帝王深惡痛絕的學說

  理想主義在中國的存在源遠流長,近代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無產階級革命和共產主義運動,是一場理想主義。而早在兩千多年前,墨子等人領導的墨學運動,在當時也可以說是一場理想主義。但理想主義在中國歷史上的時間從來就是短暫的。

  墨家主義在當時興盛了大約100多年,共產主義在中國可能也會興盛一百年。這兩種理想主義都有一種共同的特點,即被統治階層深惡痛絕。墨家為什麼為封建統治者所不容?主要原因是:墨家是橫亘在封建集權專制統治道路上的一座巨大障礙。不除掉墨家這一障礙,秦始皇就不能統一中國,中央集權專制的大帝國就難以建立。因此,消滅墨家,便成了秦始皇統一六國過程中的一個重要任務。

  由於歷史資料的淹沒,墨家與秦兵搏鬥的經過只能靠後人想象得知。最近有一部《墨攻》電影問世,這部歷史片以真實的虛構向人們展示了墨家的命運。在「非攻」思想的主導下,墨家成了當時社會反對戰爭的中堅力量。開始是阻止關東六國之間的相互征伐,後來便成了主要是反對秦國對六國的兼并。

  在一場對抗秦國入侵和兼并的過程中,墨家耗竭了元氣,人員死傷大半。隨著秦王朝的勝利和圍剿,墨家的有形力量已經在中國難以隱藏,不少墨家殘餘逃亡海外,東渡日本。可以說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戰爭中,墨家學派是最早被徹底打跨和消滅的思想武裝集團,繼之而來的是儒家和方士集團。

  對於這段歷史,流傳下來的只有「焚書坑儒」,為什麼沒有「焚書坑墨」的事情發生呢?主要是當時墨家已經不存在了,墨家集團的成員大多已經戰死了,或者已經不能公開存在了。這就是墨家神秘消失的主要原因。

  當然,在焚書的過程中,墨家之書肯定是主要銷毀的對象。秦王朝的統一對墨家來說是一次毀滅性的打擊,墨家集團從此一蹶不振。隨著封建專制和中央集權政治牢固地建立,墨家再也沒有復興的氣候和土壤了。

  墨學與封建集權專制是個有我沒他、有他沒我的關係,兩者形同水火,勢不相容。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秦始皇的封建專制是墨家的最大剋星,只要有墨家在,就不會有秦始皇的存在,只要有秦始皇,就不會有墨家的存在。

  如果當年墨家力量戰勝了秦國的兼并統一,中國歷史就會改寫,就不會是後來的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大帝國,中國就會發展成另外一付樣子。或許象歐洲,諸國並立,倡導民權,主張民主,文化科技繁榮發展。

  秦王朝和漢王朝是塑造中國社會政治文化制度的重要朝代,自此以後,中國走上一條王權愈發強大的封建君主專制道路。蓬蓬勃勃的先秦諸子百家的自由思想時代從此宣告結束。

  選天子----封建帝王最忌諱的墨家主張

  今天研究墨家的學者在介紹起墨學時,大多將《墨子》一書中的幾個章節題目複述一遍,什麼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天志、明鬼、非命等等。從這些題目表面上看,也不一定完全為帝王所不容,譬如說節用和節葬,有些帝王和君主還是比較節省的,並不一定非要主張鋪張浪費。至於尚賢、兼愛、非攻,有些觀點甚至是深獲帝王所讚許的。

  那麼什麼主張使中國歷代的統治者行動一致地擯棄了墨家學說?什麼思想使帝王統治者感到了最大的威脅?那就是墨家的「選天子」思想。在「尚同」篇里,墨子反覆強調了「選天子」及地方長官的思想。墨子說:「天下之所以亂者,生於無政長,是故選天下之賢可者,立以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為未足,又選擇天下之賢可者,置立之以為三公。」

  可以說民主政治思想在中國早已有之,墨家學派是這一思想的主要代表。《墨子》一書中不僅提出了「選天子」主張,也提出了一套系統的選拔各級政府官員的思想。「尚同下」篇里這樣說到:

  「三公又以其知力為未足獨左右天子也,是以分國建諸侯,諸侯又以其知力為未足獨治其四境之內也,是以選擇其次立為卿之宰,卿之宰又以其知力為未足獨左右其君也,是以選擇其次立而為鄉長家君。是故古者天子之立三公、諸侯、卿之宰、鄉長家君,非特富貴游佚而擇之也,將使助治亂刑政也。故古者建國設都,乃立后王君公,奉以卿士師長,此非欲用悅也,惟辯而使助治天明也。」

  在這裡,墨子選天子及各級官員的思想徹底打破了封建帝王家族世襲的體制,與當時的封建政治產生了深刻的矛盾。如果聽任墨家這種思想在社會上傳播普及,那麼一旦被社會大眾所掌握,封建統治者的權力地位便岌岌可危,民主共和政治制度便可能在中國產生。

  在這種致命的威脅之下,封建君主怎能容忍墨家的昌盛呢!選舉國家領導人是動搖帝王權力的事情,私家王權怎能輕易讓與他人!因此,墨家成為獨裁專制集大成者秦始皇的眼中釘是理所當然的,加上墨家反對戰爭的堅決態度,墨家集團便成為秦王統一過程中首先要消滅的對象。

  不僅秦始皇厭惡墨家,漢武帝也肯定痛恨墨家,否則司馬遷不會在《史記》里對墨家的事迹隻字不提。與此形成對照的是同時代出版的《淮南子》,對墨家事迹倒記載了不少。

  封建統治者最忌諱的還有墨家的平等思想和平民思想。正是這一思想強烈衝擊著封建特權等級制度。如果允許墨家存在,封建等級制度便難以維持,因此,王權專制的力量一旦強大到一定時候必然對墨家集團進行徹底圍剿。

  墨家退出歷史舞台的後果

  兩千三四百年前中國的一場民主政治運動由於墨家被殘酷鎮壓和消滅,終於銷聲匿跡了。墨家退出歷史舞台的後果是,使中國徹底告別了民主共和政治。這一政治思想在它剛剛壯大並形成規模時,遭到了來自西部國家專制力量的殘酷鎮壓。

  歷史實際上是非常相似的,當古希臘城邦民主政治在雅典等地展開之時,中國黃河流域這一地區也發生著具有民主傾向的平民運動。如果墨家這一群體和這一思想不遭遇來自外部的野蠻力量,漢民族可能會選擇一種相對民主自由的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中國的歷史也可能會是另一種樣子。

  今天,我們必須解開墨家神秘消失的謎團,還中國歷史的本來面目。由於歷代封建統治者的圍剿和篡改,真正的歷史已經遠離了後人的視野,我們必須具備清醒的頭腦,辨明先人留給我們的迷霧,挖掘出那些掩蓋已久的歷史真相。

by 仲大軍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沙發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7-11-19 15:43 | 只看該作者

墨家介紹

  墨家在戰國是一重要學派,和儒家一道被稱為顯學,其徒屬遍天下。墨家的創始者墨子,約生與公元前468年,死與前376年。他是戰國初期思想家、政治家、藏書家。墨子名翟。魯國人,一說為宋國人,曾習儒學,學習孔子之術,稱道堯舜大禹,學習《詩》 、 《書》 、《春秋》等儒家典籍,因不滿其煩瑣的「禮」,另立新說,聚徒講學,成為儒家的主要反對派。他的「非命」、「兼愛」之論,和儒家「天命」、「愛有等差」相對立。認為「官無常貴,民無終賤」。要求「飢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

  墨子平民出身,是小工業者。他精通手工技藝,可與當時的巧匠魯班想比。他自稱是"鄙人",被人稱為"布衣之士"和"賤人"。漢朝的王充甚至說,孔子和墨子的祖先都是粗鄙之人。墨子曾做宋國大夫,自詡說"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是一個同情"農與工肆之人"的士人。

  在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對立的最大的一個學派,並列"顯學"。墨家同時也是一個有著嚴密組織和嚴格紀律的團體,最高的領袖被成為"巨子",墨家的成員都稱為"墨者",必須服從巨子的領導,聽從指揮,可以"赴湯蹈刃,死不旋踵",意思是說至死也不後轉腳跟後退。

  墨子弟子中較有名者有禽滑釐、縣子碩、公尚過、隨巢子、胡非子等。《韓非子》說墨子死後,墨家分裂為相里氏、相夫氏、鄧陵氏三派。墨徒受到不少君主的信用和看重,"後學顯榮於天下者不可勝數"。當時人稱活動於齊、魯、宋等地的墨徒為東方之墨者,稱活動於楚、越者為南方之墨者。墨徒進入到秦國者也不少,從惠文王時起,若干墨者受到秦的禮遇和信任。今《墨子》中的《號令門》篇即出於秦國墨徒之手,表明墨徒在秦國具有較大的勢力。

  墨徒對自己要求較嚴,《莊子》說他們"以繩墨自糾,備世之急"。特別在生活奉養上提倡"以自苦為極"的犧牲精神,從而形成了墨徒與別家所不同的一種獨特形象。墨徒之間還組成紀律嚴格的組織,以精於墨理者為首領,號曰"鉅子"。"鉅子"死則另傳他人。墨徒以鉅子為聖人,"鉅子"權力很大,可依墨家之法處置犯了過錯的墨徒。《淮南子》說"鉅子"可以指揮其徒屬"赴火蹈刃,死不旋踵"。楚悼王死後,陽城君等貴族反對吳起而失敗,墨家"鉅子"孟勝效忠於陽城君,其徒屬八十三人都和他一道死難。

  墨子的思想共有十項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天志、明鬼、非命,其中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基本點。

  為宣傳自己的主張,墨子廣收門徒,一般的親信弟子達數百人之多,形成了聲勢浩大的墨家學派。墨子的行跡很廣,東到齊,西到鄭、衛,南到楚、越。他還曾和公輸班論戰,成功地制止了楚國對宋國的侵略戰爭。

  在用人原則上,墨子主張任人唯賢,反對任人唯親,主張「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他還主張從天子、諸侯國君到各級正長,都要「選擇天下之賢可者」來充當;而人民則要服從君上,做到「一同天下之義」。

  近代學者錢穆的《墨子傳略》從墨刑是古代刑名之一的角度展開研究,認為古人犯輕刑,則罰作奴隸苦工,故名墨為刑徒,實為奴役,而墨家生活菲薄,其道以自苦為極。墨子和弟子們都「手足胼胝,面目黎黑,役身給使,不敢問欲」,人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族踵」。這樣,就被稱為墨了。

  墨家理想人格講究"任俠","墨子之門多勇士"( 陸賈《新語·思務》)說明了墨家理想人格的崇俠尚武,而"墨子服役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淮南子·泰族訓》)則說明了墨家理想人格的俠肝義膽。

  《淮南子·要略》載:"墨子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可見墨子是從儒家分出來的。墨子並對儒家學說進行了批判和改造,從而樹立起自己的一面旗幟,在戰國時成為與儒家相抗衡的引人注目的"顯學"。"世之顯學,儒墨也"(《韓非·顯學篇》)。而經過漢代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墨學由顯學逐漸變為絕學。

  關於墨子的生平身世,西漢太史公在《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的末尾提到:「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為節用。或曰並孔子時,或曰在其後。」所以後世對他的生平身世一直爭論不休,有說是宋人,有說是魯人。

  墨子"好學而博"(《莊子·天下》),並且是個以天下為己任、立志救民於水火中的大好人。孟子對他這種"士志於道"的精神還是十分讚揚的:"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孟子·盡心上》);莊子也由衷得稱讚:"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將求之不得也,雖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莊子·天下》)。

  墨子的手工很巧,據說他用木頭削成的車軸,能承受六百斤重的物體;用木料拼成的木鳥,能在天上飛一天;還比當時的巧手公輸盤更早的發明了雲梯等等。由此可見,這位墨子還是一位發明家、科學家。

  不過墨子許是為了鞏固自己學說,而提出世上有鬼,還教人敬事鬼神,進而形成了一種落後的宗教觀,也因此,到東漢哲學家王充寫《論衡》一書時,遭到了王充的狠狠批判。但無論如何,墨學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無疑占著極重要的位置,墨子本人也是一位極傑出的優秀人才。

  戰國末期,墨家後學將該派的著作彙編成《墨子》一書,《墨子》一書是墨子言行的忠實寫照,又稱《墨經》或《墨辯》。

  此書文風樸實無華,但部分內容詰屈聱牙,以致兩千來年,很少有人問津。直到近代,才有學者認真解讀這本古書,才發現早在二千多年前墨家便已有對光學(光沿直線前進,並討論了平面鏡、凹面鏡、球面鏡成像的一些情況,尤以說明光線通過針孔能形成倒像的理論為著)、數學(已科學地論述了圓的定義)、力學(提出了力和重量的關係)等自然科學的探討,可惜的是,這一科學傳統也因此書在古代未得到重視而沒能結出碩果。但這一發現,震動了當今學術界,使近代人對墨家乃至諸子百家更為刮目相看。

  墨家思想主要反映在《墨子》一書中。尚賢尚同是《墨子》一書的基本政治綱領。墨子認為"尚賢"(任人唯賢)是為政之本,這種平等思想直接衝擊宗法世襲制。

  他又提出"天下有義則治,無義則亂",應"一同天下之義",即制止天下動亂,必須選舉賢能的士、卿、大夫、天子來一同天下,為萬民興利初害,這就是"尚同"。

  墨子言功利,和楊朱的"為我"大相徑庭,他說的利,不是利己,而是普天同利,這種建立在理想國上基礎上的功利主義,是《墨子》一書的基本道德觀念。

  墨學是代表小生產階級說話的,具有一定的人民性。因此墨家反對剝削,崇尚勞動。提出「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不生」,「不與勞動」的,就不能「獲其實」。

  《墨子》一書政治觀點和道德觀念形成的共同基本核心思想,便是墨子提出的"兼愛"(兼相愛),"兼愛"是墨家學派的主要思想觀點。其它非攻、節用、節葬、非樂等主張,也都是由此而派生出來的。墨子的"兼愛",是對孔子思想體系的基本觀念的"仁"的改造。墨子提倡"兼相愛" ,就是說無差別地愛社會上一切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3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7-11-19 15:44 | 只看該作者

中國墨家思想與日本武士道

  日本民族是一個很怪異的民族,雖然與中國一衣帶水,但中國人並不真正了解它。了解的只是日本的侵略歷史,以及其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但日本的民族精神,以及民族精神的內核武士道,中國人又了解多少?一提武士道,大家的頭腦里馬上就影現出一個身穿和服,面目冷酷,揮舞著日本彎刀的武士形象。一提武士道,大家就馬上聯想到血腥和屠殺,不寒而慄。但這些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武士道,真正的武士道又是什麼呢?

  武土道,顧名思義,就是武士階級的道德規範。武士階級是日本古代很早就有的一個特定的階級,其人員構成並非只是打打殺殺的武士,主要卻是知識分子。其性質類似於我國古代的「士」階層。「士」在我國古代也是一個特殊的階層,鼎盛於戰國時期,著名的戰國四君子都號稱「養士三千」。最有影響的士人就是荊柯了,但荊柯更象是知識分子,並非身懷絕技的武俠。日本的 「武士」也是一樣,大多是知識分子。

  但古代的知識分子與今天的知識分子要求是不同的。儒家對知識分子的要求是「通五經貫六藝」,其中的「六藝」指的是六種技能,包括駕車射箭等等。因此,我國古代的知識分子,也並非只文不武,文武雙全者不在少數。日本的「武士」,大多也是能文能武的,琴棋書畫樣樣來得。

  寫到這裡,有人不禁會問:你的意思,莫非日本「武士」的祖宗就是中國古代的「士」?——聰明!但請注意,中國古代的「士」的門派多著呢。戰國諸子有多少家,「士」的門派就有多少家。其中最大的兩家,一是儒家,一是墨家。而日本「武士」的祖宗,再重複一遍,就是墨家。

  墨家的創始人墨翟,戰國初期魯國人。墨翟姓墨,長得卻不黑,他出生於當時的「士」階層,算是體面人家了。但他本人又曾經當過製造器具的工匠。墨子初學於儒術,后自立新說,創建了墨家學派,和老師公開唱對台戲。墨子的思想,可以概括成二十個字——「兼愛」,「非攻」,「天志」,「明鬼」, 「尚賢」,「尚同」,「尚力」,「節用」,「節葬」,「非樂」。

  墨子的門徒很多,大多來自社會的下層。他們組成了一個組織嚴密的政治性團體,紀律非常嚴格(有點象黑社會,呵呵!)這些人吃苦耐勞,勤於實驗,作戰勇敢,即使犧牲自己也在所不惜。因此《淮南子》中說:「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還踵。」

  那麼,墨家的傳人又為何東渡日本,把根扎在這個蠻荒島國呢?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

  日本國的創立,始於什麼時候?公認的說法,是徐福東渡之後。徐福何許人也?秦始皇的特派員也。秦始皇怕死,派徐福東渡瀛洲訪求長生不老之藥方。徐福本人是一個「方士」,典型的道家學派,與墨家何干?莫急,容山人慢慢道來。

  秦始皇南征北伐統一天下后,又統一了文字,統一了「度量衡」。最後就是統一思想。秦始皇靠法家思想打下了江山,宰相李斯也是法家的人,法家自然也就佔據統治地位。但是當時社會上最大的思想流派卻不是法家,而是儒家和墨家。怎麼辦?拉攏,拉攏不成就取締。「焚書坑儒」的故事,大家都曉得,我就不羅嗦了。我只談墨家。

  目前流行一種網路遊戲,叫《軒轅劍》,其中有一段的背景故事就是講述墨家的。墨家被秦始皇迫害,剿殺殆盡,最後被一個年輕的女弟子用「機關術」拯救了。這故事肯定是虛構的,但卻給我一個啟示,即慘遭剿殺的墨家是被一種「機關術」拯救的。(列位不要笑!)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機關術」呢?

  話又要扯到徐福身上了。徐福,剛才說了,是道家學派的人。因為道家不管凡間的事,所以秦始皇也就不拿它說事。

  徐福曾經三次東渡日本,《 史記 · 秦始皇本紀 》載述了兩次。一次是在秦始皇二十八年,「 齊人徐市等上書 , 言海中有三神山 , 名曰蓬萊、 方丈 、 瀛洲 , 仙人居之 。 請得齋戒 , 與童男女求之 。 於是遣徐巿發童男女數千人 , 入海求仙人 。」徐市即徐福。其結果 「 船交海中 ,皆以風為解 , 曰未能至望見之 。」 意思是遇上了颱風,船毀大半,神仙也沒有見著。

  第二次(也是最後一次)是在秦始皇三十七年 ,「 於是臣再拜問曰 : 宜何資以獻 ? 海神曰 : 以令名男子若振女與百工之事 , 即得之矣 。 秦皇帝大說 , 遣振男女三千 ,資之五 谷種種百工而行 。 徐福得平原廣澤 , 止王不來。」徐福打著海神的幌子從秦始皇那裡騙來了大量的人口和物資,隨船來到了日本,瞅准了這塊世外桃源,再也沒有回去了。

  從史載的資料來看,徐福出海尋仙求葯實在象是一個陰謀(該叫陽謀,呵呵!)。主意是他出的,出海的船隊是他率領的,每次出海都借故向秦始皇要這要那,最後黃鶴一去不復返,不是陰謀是什麼?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使他冒險這樣做呢,幕後的主使又是誰呢?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

  當今日本,上自天皇下至百姓,都把徐福當成了自己的祖宗。徐福不過是一個臭道士,何德何能?徐福的身邊,一定有高人輔佐。這路高人,不是別人,就是墨家的正宗傳人。墨家的傳人被秦始皇迫害剿殺,窮途末路,求助於徐福等道士。這幫道士素來和墨家關係不錯,而徐福本人也是齊國人,和墨家的傳人是老鄉。朋友加老鄉,落難時豈能不救?於是兩幫人合謀,共同策劃了東渡日本為秦始皇訪仙求葯的陰謀。事成后徐福南面稱王,眾人皆稱臣。

  徐福等人向秦始皇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 ,名曰蓬萊 、方丈 、瀛洲 ,仙人居之 。請得齋戒 ,與童男女求之 。」秦始皇果然中計,大喜, 「於是遣徐巿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徐福得了秦始皇信任,將墨家的傳人及其家屬弟子混雜在數千童男女中攜帶出海,應該不是一件難事。

  徐福史載兩度出海,從秦始皇那裡騙來了大量的人口和物資,統統遷移到了日本。而當時的日本土著人還處在原始狀態,對擁有先進生產力和文化的徐福等人奉若神靈。徐福和他的數千移民成了島國當之無愧的統治階級。而墨家的傳人也履行承諾,把徐福扶上了「天皇至尊」的寶座。——「天皇」一詞本是中國道教的用語。

  現在的日本,把徐福供奉為「神武天皇」。徐福實乃是日本天皇第一人。但是,徐福終究不過是一個道士,耍嘴皮子行,安邦治國則是外行。國家肇始的一切要務基本上都由墨家的傳人擔當,徐福本人也樂得其成。墨家思想本來就影響深遠,號稱「顯學」;其骨子裡是世俗功利的,因此深得人心。徐福雖貴為「天皇」,但只是充當了一個傀儡而已;就象晁蓋,被宋江架空,連精神領袖也算不上了。

  但天皇制的統治體制卻在這個島國保留至今,成了日本一成不變的「國體」。墨家的傳人為什麼要維護天皇制?為什麼不把墨家之術名正言順地立為國策,而要打出「武士道」的招牌來取而代之?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

  至今史學界有一個懸案,就是戰國時期盛極一時,和儒家並稱「顯學」的墨家,一到漢代怎麼就銷聲匿跡了呢?有人可能會說是被秦始皇斬盡殺絕了,但同樣是遭此厄運的儒家,為什麼種子連綿不絕呢?漢武帝「獨尊儒術」的同時「廢黜百家」,是否也採用了「焚書坑儒」式的極端手段,歷史典籍並無記載。百家中的道家不但沒有被廢黜掉,相反還堂而皇之地發展成了宗教。說墨家最終毀於漢武帝之手,恐怕也是無稽之談。那麼,墨家的傳人究竟到哪裡去了呢?

  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逃了。在秦始皇的殘酷剿殺下,墨家的傳人遠遠地逃了。徐福東渡提供了逃跑的千載良機,而當時日本還是蠻荒之地,又遠隔重洋,秦始皇的勢力還延伸不到那裡。在東逃和西竄中,墨家的傳人選擇了前者。在徐福的掩護下,一行人登上了渤海邊擁擠的海船,船頭指向遙遠而未知的國度,這一去就再也沒有回來。

  (編者按:按學說的性質看,墨家與秦始皇的衝突會最大,因此受迫害也最大,逃亡是有可能的。在徐福東渡的同時,中國還在發生著大規模的偷渡,即墨家或儒生被迫東移。)

  徐福作為東渡的移民的領袖,其地位與功勞完全相稱。墨家的傳人心悅誠服地把他扶上了「天皇至尊」的寶座,成了他手下的將軍和門客。日本島國的第一代領導層就此確立了。又經過幾代人的完善和發展,以天皇為國家最高權力象徵,以幕府將軍為首席執行官的統治格局正式形成了。這種統治格局差不多延續了兩千年,直到明治維新時才被打破。

  同儒家一樣,墨家也是強調忠君愛國的。墨家「十論」中有「尚賢」「尚同」的主張,「尚賢」即尊尚賢人,「尚同」 即主張在「尚賢」的前提下統一天下。徐福是有名望的道士,又能扶危濟困,是墨家的救命恩人,自然稱得上賢人。把徐福這樣的賢人扶上「天皇至尊」的寶座,悉心輔佐,一個統一的國家才會形成。因此,墨家的傳人儘管掌控著國家實際的權力,但始終都維護天皇的至尊地位。日本的天皇兩千年來從未被顛覆過,一直世襲至今,不能不說是人世間的一大奇迹。

  墨家的傳人儘管東渡日本,但墨家思想的殘餘在中國民間暗流涌動,催生出一批偉大的歷史人物。諸葛亮就是其中的典型。諸葛亮來自於民間,這條卧龍被劉備請出山後,創造出一系列的豐功偉績。諸葛亮博通古今,非命尚力,一生克勤克儉。其發明製作的木牛流馬,儒家知識分子為之瞠目。諸葛亮是一個偉大的實踐者,這一點和墨子有著驚人的相似。其平民宰相的形象塑造,又與墨家的「兼愛」主張不謀而合。其後半生把持著蜀國的軍政大權,卻始終效命於「扶不起的阿斗」,明知不可為而強為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唯有墨家精神,才能造就這樣的千古名相。

  文革以後,有人說周恩來的骨子裡是墨家思想,當時我極不理解,難道四人幫批「孔」批錯了對象?而今天,我明白了。欲知後事如何,請看下回分解。

  和儒家不同,墨道兩家都迷信鬼神,鼓吹鬼神之說。徐福作為方仙道士出海尋訪神仙求取長生不老之葯,這一事件本身就足以證明道家是迷信鬼神的。而墨家的 「十論」中更有「明鬼」一說,宣稱天地間有「賞賢罰暴」的鬼神,天下人都要信奉它,不可胡作非為。墨家的傳人既已尊奉徐福為「天皇」,兩派的思想也就開始走向合流。兩派思想的共通點被發揮到了極致,日本從此以後鬼神當道,歷經兩千年的風雨而不改。直到今天,日本的首相小泉還公然宣揚日本是「神的國家」。

  徐福是否就是「神武天皇」,日本的學術界還存在著爭論。但在民間徐福則早就被敬奉為神,成了日本的黃帝或炎帝。徐福被奉為豐收神、農耕神、紡織神、醫藥神、冶鍊神、漁業神、造船神、水利神、殖產神等世代祭祀,2000多年從未間斷。徐福給日本島帶來了中國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功勞大大的,但徐福事實上不過是一個方仙道士。徐福會農耕嗎?會紡織嗎?會冶鍊嗎?會打漁嗎?會造船嗎?會水利嗎?會養殖嗎?如果什麼都會,那就真成了神仙了。

  徐福的身邊,必有實踐能力極強的高人。有人會說:徐福幾次出海,不是帶了千童和百工嗎?我說,千童是真,百工是假。《史記》記載徐福只是最後一次出海才向秦始皇提出「百工」之事。而我們知道,墨家的傳人受墨子影響,幾乎個個都是能工巧匠。墨子本人就曾經當過製造器具的工匠,具有高超的生產工藝技能。據說他親手製作的「木鳶」,可以在天上飛三天三夜不掉下來。墨家的傳人,繼承了祖師爺這一優良傳統,人人實踐,個個動手。徐福最後一次出海帶的不是什麼「百工」,而是偽裝成百工的墨家的傳人也。

  當今世界,數日本的製造業最發達。日本人在製造方面表現出了驚人的才華,對世人來說是一個捉摸不透的謎。現在,這個謎底找到了。日本的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武士道,而武士道又與墨家精神一脈相傳。墨家精神特彆強調實踐能力,武士道自然也就強調實踐能力。自古以來日本民族就是個勤於動手的民族,鼓勵發明創造。日本的製造業所以能雄冠全球,與它深厚的文化背景是離不開的。

  反觀中國,自從儒家思想一統天下后,能工巧匠就成了「末技者流」。孔老夫子只提倡讀書做學問,「學而優則仕」。有個學生向農家學種菜,孔老夫子知道后,嚴厲地斥責了這個學生,說種菜是「小人」做的事,「君子不為也」。歷朝歷代的統治階級也是極度鄙視手工藝者,污衊他們是「背本而趨末」;天下一有事,則「毆民而歸之農」。直到鴉片戰爭以後,封建統治階級還在固步自封,把西方的現代技術說成是「淫巧小技」,拒絕學習和接受。以致於後來的洋務運動進行得異常艱難,比日本人早起步,卻遠遠地落在日本後頭。

  直到今天,我們的技術工人還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國人都不顧代價地送子女上大學,讀出來后好當幹部。「學而優則仕」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幹部的待遇也是出奇地好,一個坐辦公室的科員的工資收入幾倍於一線的技術工人。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

  我在肯定墨家思想的同時,並非否定儒家思想的高明。秦始皇從政治上統一了天下,而儒家則是從思想上統一了天下。沒有比儒家更合情合理的了,它在意識形態上延續幾千年的統治就是充分的證明。但我要說,儒家思想的主體只適應封建社會,而不適應工業化革命后的近現代社會。封建社會最大的特點就是農業經濟佔主導,人與土地的關聯度極高。當土地不產糧食,或土地的所有者過分地集中,社會就會動蕩,嚴重的甚至會造成王朝的更迭。歷次的農民起義,不都是打出 「分田地」的口號嗎?

  在農業經濟佔主導的封建社會裡,土地是最大的物質財富。封建統治階級文功武伐,開疆拓野,十有八九都是沖著土地來的。光有土地,沒有人種還不行,於是人口又成了最重要的財富之一。一些窮兵黷武的封建君王在掠奪土地的同時,也掠奪人口,實現土地人口雙豐收。處在奴隸社會中的蒙古貴族不在乎人口,只在乎牛羊,於是在征服異族的過程中見物就搶,見人就殺。伏屍百萬,流血漂櫓。從這個角度看,封建社會的確比奴隸社會要進步得多,「仁慈」得多。

  儒家大肆渲染這種「仁慈」,把人口的財富價值標出了天價,以至於「亞聖」孟子說出了「民為貴,君為輕」這樣的昏話。但財富終究是財富,敗家子歷朝歷代層出不窮。視民如草芥,是這些敗家子們的常態。結果人口總是不見增長,生得快死得也快。天子「雷霆之怒」時,多少個人頭都會落下。當天災降臨,土地不產糧食時,人口就空前貶值。於是餓殍滿地,哀鴻遍野。一些「仁慈」的儒家官員冒死上表以聞,君王從酒色中抬起頭來:「奈何不食肉糜?」到天國吃肉糜去吧,如果你能有幸幻為君王。

  墨家提出「明鬼」之說,讓我等唯物論者笑掉大牙。但儒家也不是好哥哥。孔老夫子雖說「子不語怪力亂神」,但不等於他老人家就「唯物」。孔老夫子是不敬鬼神的,但是敬奉祖宗,動不動就拿三皇五帝來說事,以為世風日下,一代不如一代。因為敬奉祖宗,孔老夫子以身作則,「述而不作」,一部《論語》還是徒子徒孫幫忙給編的。儒家知識分子在孔老夫子的影響下,一個個「是古非今」,唯祖宗馬首是瞻,缺乏自信心與創造力。封建最高統治者確立了儒家的正統地位后,也給予積極的配合,死後不是稱「宗」就是稱「祖」。由敬奉祖宗衍生出了「孝道」,對國君盡忠,對父母盡孝,構成了儒家倫理道德觀的核心內容。敬奉祖宗的主要表現形式就是每年搞祭祀活動,履行「孝道」的主要表現形式就是「厚葬」。

  儒家的孝道觀源於周代。周人受遠古祖先崇拜的影響,在宗教觀上表現為尊祖,在倫理觀上表現為孝祖,在喪葬觀上表現為厚葬。儒家特別主張厚葬。 「亞聖」孟子雖然一向標榜「安貧樂道」,但在葬母這件事上卻毫不含糊,用上等木材製作精美的棺槨,連他的門生都認為過於奢侈。在孟子看來,厚葬「非直為觀美也」,而是為了講禮盡孝。孟子以後,厚葬被冠以禮、孝的美名,左右了中國幾千年的喪葬風俗。

  厚葬風俗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財富和人力的巨大浪費。秦始皇一生完成了三大建築工程——長城,阿房宮和他的規模空前的陵墓。陵墓的修建時間長達 37年,用工最多時達70餘萬人。整個陵墓猶如一座豐富的地下文物寶庫,各種稀世珍寶應有盡有。秦始皇生前享用不盡的財富都帶進土裡去了,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腐爛成泥。而早在秦始皇之前,各諸侯國的國君在喪葬方面也是講盡排場的,盜他們的墓等於老天要你發「土」財(非洋財也。)。秦始皇之後,那就更不用說了,歷朝歷代的「祖宗」們恨不得把整個皇宮都搬到地底下,——「在我死後,哪管洪水滔天」?大量的財富和人力就這樣白白浪費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古埃及王朝就是因為修建金字塔造成國力衰竭,最後被異族滅亡的。隋煬帝開鑿大運河,本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可是他卻因此亡了國。當西方世界的工業化革命搞得如火如荼時,東方的滿清政府正忙著修圓明園呢。修到快要完工時,竟被英法兩個強盜一把火給燒了。大火燒了三個月,燒毀了東方文明,也燒毀了滿清政府的狂妄與自尊。而同樣是東方的日本,卻悄然崛起。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

  和儒家針鋒相對,墨家提出了「節葬」的主張,認為「厚葬」、「久喪」會弄得「匹夫賤人死者,殆竭家室」,不利於發家致富。為了使老百姓致富奔小康,也為了國家長治久安,墨家提出一套薄葬、短喪的辦法,簡化了殯葬禮儀,維護了日常生產。墨家反對一切不必要的奢侈浪費,又提出了「節用」的主張。主張用財必須用了有利,有利於民,反對貴族「虧奪民衣食之財」的奢侈享樂。

  受墨家思想的影響,日本沒有「厚葬」的習俗。日本沒有巍峨的金字塔,也沒有氣勢磅礴的始皇陵。早在一千多年前,日本人就開始火葬了。據《續日本書記》記載,公元8世紀初,持統太上天皇和文武天皇親身垂範,在飛鳥岡舉行火化大葬,自此,火葬的風氣在日本民間廣泛地推開。而中國,除了吃齋念佛的和尚,火葬作為移風易俗的一項重要內容,只在解放后才在民間逐步推行。而火葬,我們知道,總比土葬要節約得多的。

  今天的日本人,總給人一種不好的印象,就是「小氣」。日本的一些著名的大企業家,連辦公室里的一張空白紙都要節省,「小氣」起來簡直賽過老葛郎台。但奇怪的是日本人竟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大企業家們總是津津樂道於自己的「小氣」,並且拿它來教導後生。後生們竟也言聽計從,一代比一代「小氣」。哪像我們中國,一個賣雜貨的個體小老闆,一晚上在歌舞廳瀟灑一千塊不在乎。知識分子也有豪放的傳統,「千金散盡還復來」。政府官員就更不用說了,他們要是突然變得 「小氣」了,滿城的酒樓歌舞廳都得關門。

  日本人的「小氣」,分析起來,是源自墨家的「節用」主張的。崇尚節儉,反對奢侈浪費,早已在日本人的頭腦里紮下了深根。日本人雖然富甲天下,但能保持千百年流傳的勤儉作風不變,確實是一個奇迹。而我們中國,先富起來的那部分人從來就不是什麼好哥哥。吃喝嫖賭爭先恐後,官商勾結飽中私囊。「勞動致富」幾乎成了一句空洞的口號,「為富不仁」成了金科玉律。奢侈腐化的心理根源是因為錢來得太快,權力的過分集中又造成了財富的過分集中。於是千百個石崇從神州大地上湧現出來了,改革開放的成果被這幫小子竊奪了。
  

  大學讀書時,看了一部日本電影,片名叫《日本沉沒》。是一部科幻類的災難片,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持續不斷的地震和火山爆發侵襲下,日本列島徐徐沉沒了。日本民族在生死存亡的關口表現出了異常的沉著鎮靜,贏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同情和尊敬......影片雖是科幻片,但製作精良,特技效果並不輸給美國好來塢的大片。影片所表現的內容在中國人看來絕對是杞人憂天,但卻集中地反映了日本的民族精神——被民族優越感的外衣包裹著的強烈的憂患意識。

  日本民族的憂患意識來源於墨家的「非命」主張。所謂「非命」,就是否定天命,主張事在人為;這和儒家「樂天知命」的思想恰好是相反的。否定了天命,實質上也就否定了老天爺的庇佑,人類在大自然的災難面前就顯得孤立無援。因此,「非命」的必然結果就是帶來憂患意識。而這種意識,在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頭腦里是很少見的。中國傳統知識分子受儒家思想影響,幾乎個個都是「樂天派」。唐代詩人白居易還專門給自己取字叫「樂天」,借名字向世人表明這一點。「樂天知命」的好處就是性情豁達,凡事都想得開;壞處就是逆來順受,缺乏主觀能動性。

  和「非命」相對應的就是「尚力」。「尚力」就是崇尚人力,既然老天爺拯救不了人類,人類就只能完全靠自己了。墨家主張「賴其力而生,不賴其力則不生」,充分肯定人力在社會生活與改造自然過程中的作用。墨家自食其力的主張與儒家「勞力者食人,勞心者食於人」的思想是格格不入的,孰優孰劣暫且不論,墨家重視人類自身能力,強調親身實踐的精神卻是值得高度讚許的。只有充分重視人類自身能力,才能挖掘人類主觀潛能,才能創造「人定勝天」的奇迹。而強調親身實踐的精神,又能使人的認識與實踐結合得更緊,避免理論與實際脫離。日本民族今日能取得如此的成就,與其一貫「尚力」有莫大的關係。

  墨家「尚力」,儒家則「尚德」。孔聖人說:「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意思是驥(千里馬)的價值不在於日行千里的「力」,而在於性情善良聽從驅使的 「德」。亞聖孟子則從王道出發,區別了「以力服人」與「以德服人」,否定了前者,肯定了後者。在二位聖人的倡導下,儒家知識分子重視道德教育,忽視力量的培養,推崇仁德,輕視勇力、智力,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舉一例說,中國封建時代文人和武人長期處於分野與對立,文靠德才,武靠勇力,「文死諫,武死戰」,軍事統帥常常是文盲,國家經濟實力強大而軍事實力薄弱等等。直到今天,學校的教育中,「德智體美勞」,德仍然放在第一位。

  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

  公元645年,也就是中國的唐朝初期,日本國發生了一次重大的政治事件。以中臣鐮足為首的一群赴唐留學生,回國后聯絡皇族勢力,發動宮廷政變,刺殺了權臣蘇我入鹿。其父蘇我蝦夷也眾叛親離,被迫自焚身亡。大貴族蘇我氏的統治就此結束了。分析這一事件的實質,就是日本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一次正面交鋒。中臣鐮足等赴唐留學生把大唐帝國的儒家文化引入日本,與本土的墨家文化發生激烈衝突。衝突的結果是儒家文化暫時佔據了上鋒,日本國由此步入了大化改新的時代。

  有關大化改新的內容和意義,歷史書上有,我就不重複了。但如果以為儒家思想從此佔據了正統地位,像西漢的「獨尊儒術」那樣,則又是大錯特錯的。日本國接受的主要是大唐帝國的法律和制度,而儒家思想中只有和墨家相通的地方,才得到了很好的吸收和繼承。例如儒家的「忠孝節義」思想,和墨家有相通之處,所以被借鑒和吸收了;而儒家的「學而優則仕」,以及由此而來的科舉制度,則在日本沒有多大市場。科舉制度曾經試行過一段時間,終因水土不服而取消了。

  赴大唐帝國學習的日本人,除了留學生,還有許多僧人。僧人帶來的佛教對墨家思想的衝擊才是致命的。從表面看,佛教和墨家思想有許多相通之處,如墨家講「兼愛」,佛教講「普渡眾生」;墨家講「非攻」,佛教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因此佛教很快就被日本人所接受,在日本落地生根,成了日本國千年不變的國教。但是,佛教的骨子裡卻是極其殘忍的。佛教將世界的主宰者分為佛和魔,佛和魔是死對頭,勢不兩立。《西遊記》中孫悟空殺了幾個人,唐僧馬上念緊箍咒;孫悟空將魔頭活捉,將小妖殺個精光,還一把火燒了洞府,唐僧則滿面春風,得意得很。可見佛對人雖客氣,對魔則是向來毫不留情,一定要斬盡殺絕而後快的。而在現實生活中,可以造出「佛」來,又到哪裡去找「魔」呢?

  自古以來,封建統治者在發動侵略戰爭以前,都要將對手妖魔化。只有將對手妖魔化,士兵們在戰場上殺起人來才會不眨眼睛。而在佛教盛行的日本,尤其如此。唐高宗時日本與中國爭奪朝鮮,吃了敗仗,從此就將中國視為對手。而將中國這個對手妖魔化則是順理成章的事。這就能解釋為什麼日本兵在中國會那麼殘忍了,在他們的眼中,中國人壓根就不是人,而是妖魔,因此要殺光,搶光,燒光。日本人對中國的「三光」政策從明朝一直延續到近現代,在八年的抗日戰爭中登峰造極。日本天皇就是唐僧,瞅著自己的弟子這麼能幹,於是整日笑眯眯的,心裡像喝了蜜一般的甜。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4
NYLASH 發表於 2007-11-20 13:25 | 只看該作者
長見識了,  雖然說最後一篇聯想多於證實  
忍者都穿黑衣服, 說不定也是因為都是"墨"家的傳人, 呵呵 開個玩笑.

很難說秦朝統一中國就不是一樁好事, 民主,獨立的事讓歐洲去實踐好了.  中國統一以後, 泱泱大國, 儒道釋充分發展, 也走出另外一條道路.  佛教的一些觀點對於後來黑格爾的許多,如辨證思想是有影響的, 叔本華, 馬克思都是黑格爾的學生,  自然也受到啟發.  這些思想最後又通過共產主義返銷回中國, 自然比較容易被接受.  
所以說鄧小平一句"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 足以顯示出其哲學高度.

很晚了這裡, 就當我自己胡亂天方夜談一番.

[ 本帖最後由 NYLASH 於 2007-11-20 15:09 編輯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5
Blue Ivy 發表於 2007-11-22 05:02 | 只看該作者
漢代至清末學界論墨子

漢·王充《論衡·薄葬篇》:

  「墨家之議,自違其術,其薄喪而又右鬼。右鬼引效,以杜伯為驗。杜伯死人,如謂杜伯為鬼,則夫死者審有知。如有知而薄喪之,是怒死人也。人情慾厚而惡薄,以薄受死者之責,雖右鬼,其何益哉?如以鬼非死人,則其信杜伯非也。如以鬼是死人,則其薄喪非也。術用乖錯,首尾相違,故以為非。非與是不明,皆不可行。」

漢·王充《論衡·薄葬篇》:

  「夫論不留精澄意。苟以外效立事,是非信聞見於外,不詮訂於內,是用耳目論,不以心意議也。夫以耳目論,則以虛象為言。虛象效,則以實事為非。是故是非者,不徒耳目,必開心意。墨議不以心而原物,苟信聞見,則雖效驗章明,猶為失實。失實之議難以教,雖得愚民之欲,不合知者之心。喪物索用,無益於世,此蓋墨術所以不傳也。」

漢·王充《論衡·命義篇》:

  「墨家之論,以為人死無命。儒家之議,以為人死有命。言有命者,見子夏言『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言無命者,聞歷陽之都一宿沉而為湖;秦將白起坑趙降卒於長平之下,四十萬眾同時皆死;春秋之時,敗績之軍,死者蔽草,屍且萬數;飢饉之歲,餓者滿道,溫氣疫勞,千戶滅門。如必有命,何其秦、齊同也?」

晉·魯勝:《墨辯注序》

  「墨子著書,作辯經以立名本,惠施、公孫龍祖述其學,以正別。名顯於世。孟子非墨子,其辯言正辭則與墨同。荀卿、莊周等皆非毀名家,而不能易其論也。名必有形,察形莫如別色,故有堅白之辯;名必有分明,分明莫如有無,故有無序之辯。是有不是,可有不可,是名兩可;同而有異,異而有同,是之謂辯同異。同異生是非,是非生吉凶,取辯於一物,而原極天下之汙隆,名之至也。自鄧析至秦時,名家者,世有篇籍,率頗難知,後學莫復傳習,於今五百餘歲,遂亡絕。墨辯有上下經,經各有說,凡四篇,與其書眾篇連第,故獨存。今引說就經,各附其章,疑者闕之。又采諸眾雜集為形、名二篇,略解指歸,以俟君子。其或興微繼絕者,亦有樂乎此也。」

魏·劉徽:《九章算術注·衰分篇》

     「墨子號令篇以爵級賜,然則戰國之初有此名也。」

梁·劉勰:《文心雕龍》

    「墨翟、隨巢,意顯而語質。」(卷四:《諸子篇》)

唐·韓愈:《讀墨子》:

  「儒譏墨以上同、兼愛、上賢、明鬼,而孔子畏大人,居是邦,不非其大夫。春秋譏專臣,不上同哉。孔子泛愛親仁,以博施濟眾為聖,不兼愛哉。孔子賢賢,以四科進褒弟子,疾歿世而名不稱,不上賢哉。孔子祭如在,譏祭如不祭者,曰:我祭則受福,不明鬼哉。儒墨同是蕘舜,同非桀紂,同修身正心以治天下國家,奚不相悅如是哉。余以為辯生於末學,各務售其師之說,非二師之道本然也。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為孔墨。」

唐·韓愈:《送浮屠文暢師序》:

  「人固有儒名而墨行者,問其名則是,校其行則非,可以與之游乎。如有墨名而儒行者,問之名則非,校其行而是,可以與之游乎。」

宋·歐陽修《崇文總目敘·墨家小敘》:

  「墨家之言貴儉,此其所行也。孟子之時,楊與墨,其途塞,孟子以墨子之術儉而難遵,兼愛而不知親疏,故辭而辟之。然其強本節用之說,亦有足取者。」

宋·王安石《楊墨辯》:

  「楊子之道,所執者為己,為己,學者之本也。墨子之所學者為人,為人,學者之末也。是以學者之事,必先為己。其為己有餘,而天下之勢可以為人矣,則不可以不為人。故學者之學也,始不在於為人,而卒所以能為人也。」

  「楊子之道雖不足以為人,固知為己矣。墨子之志雖在於為人,吾知其不能也。」「墨子者,廢人物親疏只別,而方以天下為己任,是其足以利人者適足以為天下害也,豈不過甚哉!」

宋·程頤《河南程氏遺書》:

  「問:韓退之讀墨篇如何?曰:此篇意甚好,但言不謹嚴,便有不是處。且孟子言墨子愛其兄之子猶鄰之子,墨子書中何嘗有如此等語?但孟子拔本塞源,知其流必至於此。大比儒者學道,差之毫釐,謬以千里。楊子本是學義,墨子本是學仁,但所學者稍偏,故其流遂至無父無君。孟子欲正其本,故難至此。退之樂取人善之心,可謂忠恕,然持論不知謹嚴,故失之。」

北宋·王令則《廣陵先生集·書墨后》:

  「墨翟固有罪,」「天下之大害者。」

南宋·朱熹《朱子語類·諸子》:

  「楊墨皆是邪說,但墨子之說尤出矯偽,不盡人情而難行。孔墨並用乃是退之之謬。」

南宋·高似孫《子略》:

  「墨之為書,一切如莊周如申商如韓非、惠施之徒,雖不辟可也。惟其言近乎偽,型近乎誣,使天下後世人盡信其說,其害有不可勝言者,是以不可以不加辟也。」

元·黃震《黃氏日鈔》:

  「墨子之尚同,謂天子所是皆是之,天子所非皆非之。與孟門所謂如其不善而莫違之違正相反。」「墨子之言兼愛,謂法其父母與法其君皆為法不仁,當法天。與孔門所謂孝弟為仁之本者正相反。」「愚曰:孔子不必用墨子,墨子亦必不能用孔子。」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墨家考》:

  「楊朱墨翟之言,未嘗不本仁祖義,尚賢尊德,而擇之不精,語之不詳,其流弊遂至無父無君。正孔子所謂似是而非,明道先生所謂淫聲美色易以惑人者,不容不深鋤而力辯之。」

明·宋濂《宋學士全集·諸子辯》:

  「墨者,強本節用之術也。予嘗愛其聖王作為宮室便於住非以為視樂也之言,又嘗愛其聖人為衣服適身體和肌膚非榮耳目而觀愚民也之言,又嘗愛飲食增氣充虛強體適腹之言。墨子甚儉者乎,菲飲食,惡衣服,謂大禹之薄以自奉也。孔子亦曰:奢則不遜,儉則固。然則儉者,固孔子之所棄乎?或曰,如子言,則翟在所取,而孟子辭而辟之,何哉?曰:為有二本故也。」

明·焦竑《國史·經籍典》:

  「墨氏見天下無非為我者,故不自愛而兼愛也,此與聖人之道兼濟何異?故賈誼、韓愈往往以孔墨併名。然見儉之利而因以非禮,推兼愛之意而不殊不親,此其弊也。」

明·陸穩《墨子序》:

  「墨子之道,果異於自私自利之徒,而其言足以鼓動天下之人尊而信之,不在孔子之下,其與孔並稱 ,宜也。孟氏出其後,孤取天下之所尊信者辟而絕之,得無防其流歟?」

明·白賁柄《墨子序》:

  「墨子,不下累萬言,激切慷慨,信可鼓動一世,而兼愛三篇,要言家國天下君臣父子之理,而未分甚析耳。奚至害仁如夷之語耶?噫!后之所謂墨者,殆師墨而失其真者也。」

明·潛庵子《墨子志》:

  「昌黎氏雲患生於末學,孔墨必將為用,蓋其恕哉!」

明·李贄《墨子選批》:

  墨子的救世主張是對的。「規矩是匠人的方圓,天志是為民的規矩。」「我愛人之父,然後人皆愛我之父,何說無父?若謂使人皆愛我父者乃是無父,則必使賊我父者乃是有父乎?是何異禽獸夷狄人也?」「明言節葬,非薄其親而棄之溝壑以與狐狸食也,何誣人,強人入罪為?儒者好入人罪,自孟氏已然矣。」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

  「而翟者固是堯舜非桀紂,摩頂放踵以為天下,而獨甘心置喙於吾聖人,何哉?蓋其意欲與吾儒角立並驅,以上接二帝三皇之統,故肆言以震撼一世,而冀其徒。又苦行以先之,聚徒以倡之,馴至儒墨之稱雜然並立與衰周之世。」

清·韓焱《楊墨》:

  「佛氏之初,如不愛身以濟眾生之說,固近乎墨。」「楊墨之道,固未至於無君父也,由其說而推其害,直可以無君父。孟子固患其禍之無終也。后佛學入,直敢冒不諱,使大倫幾塗地無餘。」

清·畢沅《墨子注敘》:

  「世之譏墨子,以其節喪、非儒說。墨者既以節喪為夏法,特非洲制,儒者弗用之。非儒,則由墨氏弟子尊其師之過。其稱孔子諱及諸毀詞,是非翟之言也。案他篇亦稱孔子,亦稱仲尼,又以為孔子之言亦當而不可易,是翟未嘗非孔。」

清·孫星衍《墨子注后敘》:

  「墨子與孔異者,其學出於夏禮。司馬遷稱其冉守御,為節用。班固稱其貴儉、兼愛、上賢、明鬼、非命、上同。此其所長,而皆不知墨學之所出。淮南王知之,其作要訓略云:『墨子學儒者之業,習孔子之術,以為其禮煩擾而不說,厚葬靡財而貧民,久服傷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其識過於遷、固。墨子有節用,節用,禹之教也。」「若覽其文,亦辨士也。親士、修身、經上、經下及說凡六篇,皆翟自著。」

  「孔子生於周,故尊周禮,不用夏制。孟子亦周人而尊孔,故於墨非之,勢則然也。」

清·孫星衍《墨子經說篇跋》:

    墨子經上、下、經說上、下四篇,「是知子家多有若說,晉時尚能讀此書,唐人則不及此也。」

清·王念孫《墨子雜誌序》

    「墨子書舊無註釋,亦無校本,故脫誤不可讀。」而古字未改,可與《說文》相證。「其脫誤不可知者,則槩從闕疑,以俟來哲。」

清·武億《跋墨子》

    「魯即魯陽,春秋時屬楚。」「概墨子居於魯陽,疑嘗為文子之臣。」「文子,平王之孫,司馬子期子,魯陽公也。」「翟實當楚惠王時,上接孔子未卒。」

清·汪中《墨子表微》:

  「自今日言之,孔子之尊,固生民以來所未有矣。自當日言之,則孔子魯大夫也,墨子宋大夫也,其位相埒,其年又相近,其操術不同,而立言務以求勝,雖欲平情核實,其可得乎?是故墨子之誣孔子,猶孟子誣墨子也,歸於不相為謀而已矣。」

清·翁方綱《書墨子》:

  「敢言孟子兼愛無父之說為誣墨子,此則名家之罪人。」(這是針對汪中的《墨子表微》一書而言。)

清·張惠言《書<墨子經說解>后》:

  「 墨之本在兼愛。而兼愛者,墨之所以自固而不可破。兼愛之言曰:愛人者人亦愛之,利人者人亦利之。」「故凡墨氏之所以自托於堯舜者,兼愛也。尊天、明鬼、尚同、節用者,其支流也。」「孟自不攻其流而攻其本,不誅其說而誅其心,斷然被之以無父之罪,而其說始無以自立。」

清·俞正夔《墨學論》:

  「墨書言兼愛本之天與王者,天道王政豈有差等者?《藝文志》云:蔽者為之,推兼愛之義,而不知別親疏,非墨子所謂兼愛也。」「謂兼愛即無父,是險義也。」

清·黃式三《為我兼愛說》:

  「謂孟子之斥兼愛為墨子之受誣,則不可也。夫墨氏以泛愛兼利為急而短父母之喪,愛物親親不分次而親親之道尤薄,愛無差等固墨家之說之謬。」

清·鄒伯奇《學計一得》:

  鄒伯奇(1819-1869)此書為1845年撰。這是以自然科學來解釋《墨子》的開端之作。但所得「至若泰西之奉上帝,佛氏之明因果,則尊天明鬼之旨,同源異流者耳。」「盡其伎倆不出墨子範圍。」「故謂西學源出墨子可也。」這樣的結論,是難以成立的。

清·馮  初《光學述術墨》:

  從1845年到本世紀末896年,這一時期出現了對墨子的研究轉向自然科學的新趨向。1876年刊行殷家俊的《格術補箋》。1876年刊行張自牧的《瀛海論》。1879年刊行張自牧的《蠡測卮言》。1896年刊行王仁俊的《格致古微》。只是從書名上不能直接看出是對墨子的研究。馮初的《光學述術墨》,是書名中最明顯的。

清·俞樾《墨子間詁序》:

  「墨子則達於天人之理,熟於事物之情,又深察春秋戰國百餘年間時勢之變,欲補弊扶偏,以復之於古,鄭重其意,反覆其言,以冀世主之一聽。雖若有稍詭於正者,而實千古之有心人也。」「唐以來,韓昌黎外,無一人能知墨子者。」「今天下一大戰國也,以孟子反本一言為主,而以墨子之書輔之,儻足以安內而攘外乎?」

清·孫詒讓《墨子間詁·墨子傳略》:

  墨子「勞身苦志,以振世之急。權略足以持危房變,而脫屣利祿,不以累其心。所學尤該綜道藝,洞究象數之微,其於戰國諸子,有吳起商君之才,而濟以仁厚;節操似魯連,而質實跡過之。」

清·王樹枬《跋<墨子>后》

  王樹枬(1859-1936)王樹枬在此文中說:「自孟自拒楊墨,其教不得行於中國。」「孟子謂(墨子主張)無父無君為禽獸,今其徒甚有以無父無君治其國者。」「天下之變多矣,吾不敢必楊墨之道之終並聖人而立,抑或久而變變而復之於聖,亦未可知也。」

清·曾國藩《日記》:

  「吾學以老莊為體,以禹墨為用。」

清·黎庶昌《讀墨子》:

  「今泰西各國,耶蘇天主教盛行,尊天、明鬼、尚同,其術確然本諸墨子,而立國百數千年不敗。以此見天地之道之大,非執儒之一所能盡。昌黎韓愈謂孔墨相為用,孔必用墨,墨必用孔,豈虛言哉!」

清·胡思敬《讀墨子》:

  「孟子辟兼愛而不及尚同,或以其言有合於天下完一之旨而未見其書與?其書如非樂、節喪、明鬼、非命諸篇詞多鄙淺,不足以惑眾,惟尚同之說,新奇可喜,暗與西制相合。吾意後世必有貪功喜事之人,緣飾其辭,徑欲施之天下以毒吾民,因發其覆而黜之。」與此同時,蔣彤寫出了《書墨子后》、《再書墨子后》,堅持孟子之辟墨,認為事關家國命運。

清·陶鴻慶《讀墨子札記》

清·譚嗣同《仁學·自序》:

  「吾自少至壯,遍遭綱倫之厄,涵永其苦,殆非人生所能忍受。瀕死累矣,而卒不死。由是而益輕其生命,以為塊然軀殼,除利人之外,復何足惜?深念高望,私懷墨子摩頂放踵之志矣。」

清·梁啟超《子墨子學說》:

  「欲救今日之中國,舍墨學之忍苦痛何以哉?墨學之輕生何以哉?」

清·覺  佛《墨翟之學說》:

  「墨氏之主義,專重人事,不尚天道,以為國家只興,由於人智開通與否。獨夫民賊主亡國,非天亡之,人為不善亡之也。」「非命之說,其策人進取之心乎?」「親士、尚賢、節用諸說,其治國之主腦乎?」「薄喪之說,其力除虛偽之風乎?」「觀其言兼愛,則社會學家也。觀其論政諸篇,則大政治家也。觀其言明鬼、天志諸篇,則宗教家兼教育家。其偉大之能力不可思擬。」「作木鳶而能飛,造炮而能為守御之備,則機器之發明家,當推墨子第一人也。」

清·吳  虞《辯孟子辟楊墨之非》:

  「墨子之兼愛,即耶穌之博愛平等也。墨子之明鬼,即蘇格拉底之信重鬼神也。墨子之節用,即諳犀笛鈕斯之削除情慾也。墨之修身,即柏拉圖之智德統一也。墨之《大取》、《小取》,即彌勒之名學也。墨之非攻,即俄皇弭兵之旨也。墨之以利為善,即達克之功利主義也。」

[ 本帖最後由 Blue Ivy 於 2007-11-22 05:09 編輯 ]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6
Blue Ivy 發表於 2007-11-22 05:08 | 只看該作者
二、近現代領袖人物論墨子

孫中山:《孫中山選集》

  「據儒家的精神,吸取墨家的精華、實踐的科學精神。」他還說過:「仁愛也是中國的好道德,古時最講愛字的莫過於墨子。墨子所講的兼愛與耶穌所講的博愛是一樣的。」

陳獨秀:《新青年》

  陳獨秀:《新青年·答李傑》3卷3號(1917年5月1日)中說:「墨氏兼愛,莊子在宥,許行並耕,此三者誠人類最高之理想,而吾國之國粹也。奈均為孔孟所不容何?」

陳獨秀:《國學》

  陳獨秀於1924年2月1日發表在《前鋒》第3號上的《國學》一文,其中說:「如適之、行嚴辛辛苦苦的研究墨經與名學,所得仍為西洋的邏輯所有,真是何苦!」對胡適、章士釗的墨學邏輯研究,是持反對態度的。

陳獨秀:《孔子與中國》

  陳獨秀在《孔子與中國》(1937年10月1日)中說:

  「百家立說,於治世之術都有積極的獨特主張」,「兼愛、非攻、明鬼、非命,這是墨家的主張」。「儒家的獨特主張是什麼呢?除去三綱的禮教,他沒有任何主張,孔子只不過是一個篤行好學的君子而已,人們憑什麼奉他為萬世師表呢?」

李大釗:《北大講義》

  李大釗引用了《墨子·親士》和《墨子·節用上篇》中的話:「非無足財也,我無足心也。」「聖人為政(一國),一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國家去其無用之費,足以倍之。」然後,李大釗說:「《墨子》《節葬》、《節用》、《非樂》等篇,均以節用去奢為主旨。」

李大釗:《史觀》

  李大釗在《史觀》一文中指出:「中國自古昔聖哲,即習托古之說,以自矜重:孔孟之徒,言必稱堯舜;老莊之徒,言必稱黃帝;墨翟之徒,言必稱大禹;許行之徒,言必稱神農。」其結果是:「以重寄其懷古之幽情,而退落的歷代觀,遂以隱中於人心。」李大釗認為這是唯心主義歷史觀的必然反映。

毛澤東:《毛澤東書信選集》

  毛澤東1939年2月1日給陳伯達的信中說:「《墨子哲學思想》看了,這是你的一大功勞,在中國找出赫拉克利特來了。」他還說過:「墨子是個勞動者,他是比孔子高明的人。」

張聞天:《張聞天選集》

  「中國古代勞動者大中型的代表者——墨子,他生平以自苦為樂,所謂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這種精神正是我們所應該繼承而不斷學習的。」

魯  迅:《漢文學史綱要》

  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說:「墨子,亦魯人,名翟。蓋後於孔子百三四十年(約威烈王一至十年生),而尚夏道,兼愛尚同,非古之禮樂,亦非儒。有書,七十一篇,今存者作十五卷。然儒者崇實,墨家尚質,故〈論語〉、〈墨子〉,其文辭皆略無華飾,取足達意而已。」(《魯迅全集》第9卷第363頁。)

  魯迅於1926年寫了《鑄劍》,1934年寫了《非攻》,1935年寫了《理水》,都是取材於墨子的行事。

  魯迅曾經說:「墨子是中國的脊樑。」

  在《魯迅全集》中分別於第2卷的275頁、451頁、464頁,第3卷的203頁、528頁,第4卷的156頁,第5卷的203頁,第7卷的261頁,第8卷的336頁,第9卷的306頁、368頁,第10卷的247頁,第11卷的16頁,都可以查出魯迅對墨子的論說。

馮玉祥:

  馮玉祥在1936年秋天,手書《墨子·尚同篇》下篇168字:「上之為政﹍﹍則國必治。」「古者天之始生民,﹍﹍同一天下之義也。」刻於廬山棲賢寺玉淵潭旁,每一字為一尺六寸。當時的《新聞報》發表了這一消息,見1936年9月3日的《新聞報》。

江澤民:

  江澤民說:「中華民族的精神,最突出的就是團結統一、獨立自主、愛好和平、自強不息的精神。」(2001年12月18日在中國文聯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協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

  江澤民說:「中華民族是熱愛和平的民族。兩千多年前我國戰國時間的一位思想家就提出過:『強不執弱,富不侮貧』的主張。」(轉引自鄧樹英等編著:《墨子與社會問題透視》第9頁,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江澤民說:「早在2300多年前我國古代思想家墨子的《墨經》中就包含了豐富的關於力學、光學、幾何學、工程技術知識和現代物理學、數學的基本要素。」( 2002年5月28日,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一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六次院士大會上講話)

宋 健:

  宋健於1991年為墨子紀念館題詞:「唯物師祖科聖墨翟」

  宋健2003年在一篇文章中講到安全的現代化時說:「要求幾百年前才開始理性思維並開始了解世界的人們,在短期內都能懂得並接受『兼相愛、交相利』(墨子,前468-前376)這種美德是不可能的。愛因斯坦的觀察值得注意:『有兩樣東西是無止境的,茫茫宇宙和人類的愚昧。但是只有後者我能肯定的確如此。』」

張申府:《張申府學術論文集》

  在《張申府學術論文集》中,我們也找到了他對墨子的評論,在這本書的第110頁和第112頁上。

  「周季墨家,乃是當時最前進,最革命的學派」。

  「墨子或墨家的學說確是唯物的,大眾的,革命的。最重實驗,實踐,實用,實利。」

[ 本帖最後由 Blue Ivy 於 2007-11-22 05:14 編輯 ]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7
Blue Ivy 發表於 2007-11-22 05:17 | 只看該作者
歷代史書中論墨子

管子:《管子》

  《管子·立政九敗解》:「人君唯毋聽兼愛之說,則視天下之民如其民,視他國如吾國。如是,則無兼并攘奪之心,無覆軍敗將之事。然則射御勇力不厚祿,覆軍殺將之臣不貴爵,如是,則射御勇力之士在外矣。我能毋攻人可也,不能令人毋攻我。彼求地而與之,非我所欲也。不與而戰,必不能勝也。彼以教士,我以毆眾。彼以良將,我以無能。其敗必覆軍殺將。故曰:兼愛之說勝,則士卒不戰。」

孟子:《孟子》

  《孟子·滕文公上》:「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

  《孟子·告子下》「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能距楊、墨者,聖人之徒。」

  《孟子·盡心上》:墨翟「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

荀子:《荀子》

  《荀子·富國篇》:「墨子之言,昭昭然為天下憂不足。夫不足,非天下之公患也。特墨子之私憂過計也。」「我以墨子之非樂也,則使天下亂。墨子之節用也,則使天下貧。」「墨子,上功勞苦,與百姓均事業,齊功勞,若是則不威,不威則賞罰不行。」「賢者不可得而進也,」「不肖者不可得而退也,」「萬物失宜,事變失應。」

  《荀子·天論篇》:墨翟「有見於齊,無見於畸。有齊而無畸,則政令不施。」

  《荀子·非十二子》:「不知壹天下,建國家之權稱,上功用,大儉約而曼差等,曾不足以容辨異,懸君臣。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眾,是墨翟、宋鈃也。」

  《荀子·解蔽篇》:墨翟「蔽於用而不知文。」

  《荀子·王霸篇》:「役夫之道也,墨子之說也。」

  《荀子》楊倞註:「墨翟,魯人,號墨子。」

莊周:《莊子》

  《莊子·天下篇》:「不侈於後世,不靡於萬物,不暉於數度,以繩墨自矯,而備世之急。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墨翟、禽滑厘。聞其風而說之,為之大過,己之大循,作為非樂,命之曰節用。生不歌,死無服。墨子泛愛兼利而非斗,其道不怒,又好學而博不異,不與先王同,毀古之禮樂。」

  《莊子·天下篇》:「今墨子獨生不歌,死不服,桐棺三寸而無槨,以為法式。以此教人,恐不愛人。以此自行,固不愛己。」「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雖獨能勝任,奈天下何。離於天下,其去王也遠矣。墨子稱道曰:『昔者禹之湮洪水,決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川三百,支川三千,小者無數;禹親自操橐耜而九雜天下之川,腓無胈,頸無毛,沐甚雨,櫛疾風,置萬國。禹大聖也,而形勞天下也如此。』使後世之墨者,多以裘褐為衣,以跂蹻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謂墨。』」

  《莊子·天下篇》:「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將求之不得也,雖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

  《莊子·天下篇》:「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苦獲、巳齒、鄧析子之屬,俱誦墨經,而倍譎不同,相謂別墨。以堅白同異之辯相訾,以觭偶不杵之辭相應。以鉅子為聖人,皆願為之屍,冀得為其後世,至今不絕。」

  《莊子·天下篇》:墨者「以巨子為聖人,皆願為之屍,冀得為其後世,至今不決。」「其道大觳。」

  《莊子·騈拇篇》:「騈於辯者,纍瓦結繩竄句,游心於堅白同異之間,而敝跬譽無用之言非乎?而楊墨是也。」

  《莊子·齊物篇》:「有儒、道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莊子》郭象註:「墨翟,宋大夫。」

韓非:《韓非子》

  《韓非子·顯學篇》:「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孔墨皆道堯舜,而取捨不同。皆自謂真堯舜。堯舜不復生,將誰使定儒墨之誠乎?」 「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鄧陵子之墨。故孔墨之後,儒分為八,墨離為三,取捨相反不同,而皆自謂真孔墨。孔墨不可復生,將誰使定後世之學乎?」 「墨者之葬也,冬日冬服,凶日夏服。桐棺三寸,服喪三月,世主以為儉而禮之。儒者破家而葬,服喪三年,大毀扶杖,世主以為孝而禮之,夫是墨子之儉,將非孔子之侈也。是孔子之孝,將非墨子之戾也。今孝戾侈儉俱在儒、墨,而上兼禮之。」

  《韓非子· 外儲說左上篇》:「宋墨,皆畫策也,論有迂深閎大,非用也。」「楚王問田鳩曰:『墨子者,顯學也。其身體則可,其言多而不辯,何也?』」田鳩曰:「今世之談也,皆道辯說文辭之言,人主覽其文而忘其用。墨子之說,傳先王之道,論聖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辯其辭,則恐人懷其文,忘其用,直以文害用也。」「故其言多而不辯。」

  「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弟子曰: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鳶飛。墨子曰:不如為車輗之巧也,用咫尺之木,不費一朝之事,而引三十石之重。」

  《韓非子·外儲說左下篇》:墨子「大巧,巧為輗,拙為鳶。」

  《韓非子·八說篇》:「博學辯智如孔墨。」

  《韓非子·五蠧篇》:「今儒墨皆稱先生兼愛天下,則視民如母。」

呂不韋:《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當染篇》:「魯惠公使宰讓請郊廟之禮於天子,桓王使史角往,惠公止之。其後在於魯,墨子學焉。」「無爵位以顯人,無賞祿以利人。」「盛譽流於北方。」「孔墨之後學,顯榮於天下者眾矣,不可勝數。」

  《呂氏春秋·尊師篇》:「孔墨徒屬彌眾,弟子彌豐,充滿天下。」

  《呂氏春秋·愛類篇》:「公輸般為雲梯欲以攻宋,墨子聞之,自魯往,裂裳裹足,日夜不休,十日十夜而至於郢。見荊王曰,臣北方之鄙人也。」

  《呂氏春秋·去私篇》:「墨者有巨子腹¤ 居秦,其子殺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長矣,非有它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誅矣。先生以此聽寡人也。』腹¤?曰:『墨者之法曰:殺人者死,傷人者刑。此所以禁殺傷人也。夫禁殺傷人者,天下之大義也。王雖為之賜而令吏弗誅,腹¤?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許惠王,而遂殺之。」

  《呂氏春秋·博志篇》:「蓋聞孔丘、墨翟晝日諷誦習業,夜親見文王、周公旦而問焉。」

  「孔墨寧越,皆布衣之士也,慮於天下,以為無若先王之術者,故日夜學之,有便於學者無不為也。」

  《呂氏春秋·上德篇》:「孔墨徒屬彌眾,弟子彌豐,充滿天下。」「墨者巨子孟勝善荊之陽城君。陽城君令守於國,毀璜以為符,約曰:『符合,聽之。』荊王?,群臣攻吳起,兵於喪所,陽城君與焉。陽城君走,荊罪之,荊收其國。孟勝曰:『受人之國,與之有符。今不見符,而力不能禁。不能死,不可。』其弟子徐弱諫孟勝曰:『死而有益陽城君,死之可矣。無益也,而絕墨者於世,不可。』孟勝曰:『不然。吾於陽城君,非師則友也,非友則臣也。不死,自今以來,求嚴師必不於墨者矣,求賢友必不於墨者矣,求良臣必不於墨者矣。死之所以行墨者之義,而繼其業者也。我將屬巨子於宋之田襄子。田襄子,賢這也。何患墨者之絕世也?』徐弱曰:『若夫子之言,弱請先死以除路。』還歿頭前於。孟勝因使二人傳巨子于田襄子。孟勝死,弟子死之者百八十三人。(二人)以致令于田襄子,欲反死孟勝於荊。田襄子止之,曰:『孟子傳巨子於我矣。』不聽,遂反死之,墨者以為不聽巨子不察。」

  《呂氏春秋· 疑似篇》:「墨子見歧道而哭之。」

  《呂氏春秋· 貴因篇》:「墨子見荊王,錦衣吹笙,因也。」

  《呂氏春秋· 高義篇》:「子墨子游公上過於越。公上過語墨子之義,越王說之,謂公上過曰:『子之師苟肯至越,請以故吳之地,陰江之浦,書社三百,以封君子。』公上過往複於子墨子。子墨子曰:『子之觀越王也,能聽吾言,用吾道乎?』公上過曰:『殆未能也。』子墨子曰:『不唯越王不知翟之意,雖子亦不知翟之意。若越王聽吾言,用吾道,翟度身布衣,量腹而食,比於賓萌,未敢求仕。越王不聽吾言,不用吾道,雖全越以與我,吾無所用之。越王不聽吾言,不用吾道,而受其國,是以義翟也。義舟何必越?歲於中國亦可。』」

  《呂氏春秋· 不二篇》:「老聃貴柔,孔子貴仁,墨翟貴廉,關尹貴清,子列子貴虛,陳駢貴齊,陽生貴己,王廖貴先,兒良貴后,此十人者皆天下之豪士也。」

  《呂氏春秋·務大篇》:「孔墨欲行大道於世而不成,既足以成顯榮矣。」

  《呂氏春秋·順說篇》:「孔丘墨翟無地為君,無官為長,天下丈夫女子莫不廷頸舉踵而願安利之。」

  《呂氏春秋》:高誘註:「墨子名翟,姓墨氏,魯人。」

司馬遷:《史記》

  《史記·殷本紀》:「殷後有墨夷氏。」「契為子姓,其後分封,以國為姓,有···目夷氏。」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為節用。或曰並孔子時,或曰在其後。」《索引》:「按(劉歆)別錄云:今按墨子書有文子,文子即子夏之弟子,問於墨子,如此,則墨子者在七十子之後也。」

  《史記·李斯列傳》:「君聽臣之計,即長有封侯,世世稱孤,必有喬松之壽,孔墨之智。」

  《史記·魯仲連、鄒陽傳》:「昔者魯聽季孫之說而逐孔子,宋信子罕之計而囚墨翟。夫以孔墨之辯,不能自免於讒諛,而二國以危。何則,眾口爍金,積毀銷骨也。是秦用戎人由余而霸中國,齊用越人蒙而強威、宣。此二國,豈拘於俗,牽於世、系阿偏之辭哉?」

  《史記·儒林傳》:「如田子方、段木干、吳起、禽滑厘之屬,皆受業於子夏之倫。」

列子:《列子》

  《列子·楊朱》:「禽子曰:『以吾言問大禹、墨翟,則吾言當矣。』」

  《列子·湯問》:「夫班輸之雲梯、墨翟之飛鳶,自謂能之極也。弟子東門營、禽滑厘聞偃師之巧,以告二子,二子終身不敢語藝,而時執規矩。」

屍子:《屍子》

   《屍子·廣澤篇》:「墨子貴兼,孔子貴公,皇子貴衷,田子貴均,列子貴虛,」 各有所偏。

司馬談:《論六家要旨》

  《論六家要旨》:「墨者,亦尚堯舜道,言其行德,曰:堂高三尺,土階三等,茅茨不翦,采椽不刮;食土筤,啜土刑,糲梁之食,藜藿之羹;夏日葛衣,冬日鹿裘。其送死,桐棺三寸,舉音不盡其哀,教喪禮,必以此為萬民之率。使天下法若此,則尊卑無別也。」

西漢·劉安:《淮南子》

  《淮南子·要訓略》:「墨子學儒者之業,習孔子之術,以為其禮煩擾而不說,厚葬靡財而貧民,久服傷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禹之時,天下大水,禹身執虆鍤,以為民先,剔河而道九岐,鑿江而通九路,辟五湖而定東海。當此之時,燒不暇撌,濡不給扢,死陵者葬陵,死澤者葬澤,故節財薄葬,閑服生焉。」

  《淮南子·淑真訓》:「孔墨之弟子,皆以仁義之術,教導於世。」

  《淮南子·主術訓》:「孔墨皆修先聖之術,通六藝之論。」「湯武聖主也,而不能與越人乘干馬而浮於江湖。伊尹賢相也,而不能與胡人騎騵馬而服騊騟。孔墨博通,而不能與山居者入榛薄險阻也。」「吳起、張儀,智不若孔墨,而為萬乘之君,此其所以車裂支解也。」

  《淮南子·泰族訓》:「墨子服役者一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刀,死不旋踵,化之所致也。」

  《淮南子·汜論略》:「今儒墨者稱三代文武而弗行,是言其所不行也。非今時知世而弗改,是行其所非也。稱其所是而行其所非,是以盡日極慮而無益於治。」

  《淮南子·修務略》:「孔子無黔突,墨子無暖席。」

  《淮南子·說山訓》:「墨子非樂,不入朝歌之邑。」

東漢·班固:《漢書》

  《漢書·藝文志》:「墨子七十一篇,名翟,為宋大夫,在孔子后。」「墨家者流,蓋出於清廟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貴儉;養三老五更,是以兼愛;選士大射,是以上賢;宗祀嚴父,是以非命;以孝視天下,是以上同。」

《後漢書》

  《後漢書·張衡傳》:「張衡《奏書》:墨翟,當子思時,出孔子后。」

東晉·葛洪:《抱朴子》

   《抱朴子》:「墨子名翟,宋人。」 在《遐覽》中著錄《墨子枕中五行記》五卷,謂:「其變化之術,大者唯有《墨子五行記》,本有五卷。昔劉君安(即方士劉根)未仙仙去時,鈔取其要,以為一卷。其法用藥用符,乃能令人飛行上下,隱淪無方,含笑即為婦人,蹙面即為老翁,踞地即為小兒,執杖即成林木,種物即生瓜果可食,畫地為河,撮壤成山,坐致行廚,興雲起火,無所不作也。」 阮孝緒《七錄》有《墨子枕中五行要記》一卷,《五行變化墨子》五卷,蓋即葛傳所謂《五行記》者。《太平御覽》卷引《墨子五行書》說:「墨子能變形易貌,坐在立亡。蹙面則成老人,含笑則成女子,距地則成小兒」。《抱朴子·金丹》記錄有《墨子丹法》:「用汞及五石液於銅器中,火熬之,以鐵匕撓之,十日,還為丹,服之一刀圭,萬病去身,長服不死。」道教中有《墨子枕中記》,何以使《墨子》著作進入道家,是一個有待深入研究的課題。如《墨子》與《太平經》的關係等等。

東晉·葛洪:《神仙傳》

  《神仙傳》:「墨子者名翟,宋人也,仕宋為大夫。外治經典,內修道術,著書十篇,號為《墨子》。」「至漢武帝時,遣使者楊違,束帛加璧以聘墨子,墨子不出」。 「乃入周狄山,精思道法,想象神仙,於是神人授以素書,朱英丸方,道靈教戒,五行變化,凡二十五篇,告墨子曰:子有仙骨,又聰明,得此便成,不復須師。墨子拜受合作,遂得其驗。乃撰集其要,以為五行記,乃得地仙,避居以避戰國。至漢武帝時,遣使者楊違,束帛加壁,以聘墨子,視其顏色,常如五十許人。周遊五嶽,不止一處。」墨子「乃撰集其要,以為《五行記》,乃得地仙,隱居以避戰國」。 「至漢武帝時,遣使者楊違,束帛加璧以聘墨子,墨子不出」。這是魏晉神仙家把墨子列進仙譜的最早記載,而且說墨子之道術來自神仙。

文子:《文子》

  《文子·自然篇》謂「墨子無煖席」, 「勞身苦志以振世之急,權略足以持危應變,而脫屣利祿不以累其心。所學尤該綜道蓻,洞究象數之微。其於戰國諸子,有吳起、商君之才,而濟以仁厚;節操似魯連而質實亦過之,彼韓、呂、蘇、張{非卑}<括弧內為上下結構>復安足算哉!」

陶弘景《真誥·稽神樞》

  陶弘景《真誥·稽神樞》謂:「服金丹而告終者臧延甫、張子房、墨狄子」。《真靈位業圖》列墨子為玉清三元宮第四階左五十二位神,注曰「宋大夫,亦解矣」。

唐·林寶:《元和姓纂》

  「墨氏,孤竹君之後,本墨台氏,后改為墨氏,戰國時宋人。墨翟著書號《墨子》。」

明·《正統道藏》

  明《正統道藏》中收載墨子之書。《道藏》分類為三洞四輔,四輔(太玄、太平、太清、正一)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經書的解說和補充。收載墨子之書見於:一、洞神部方法類「臨」字型大小有《枕中記》一卷,白雲霧《道藏目錄詳註》概括其內容為:「禁避忌,導引法,行氣法,服日月芒法,守一法,鉺葯法,斷谷常鉺法,長生服鉺大法,服油法,服臣勝法,服雲母法,消玉法,服雄黃法,服雌黃法,合仙藥祭法,服藥禁忌法,仙人養生延年服五靈芝方,采松析法,皆養生接命術。」二、太清部「沛」字型大小有《墨子》十五卷,注「墨翟」著書七十一篇。三、正乙部「群」字型大小有《枕中經》,注「言身中三部八景萬神羅布其中,護衛身形,保安元命。」四、太玄部《雲笈七籤》第五十九卷「職」字型大小有《墨子閉氣行氣法》。五、散見於其它古籍中與「墨子」有關的道書有《墨子隱形法》(見《神仙傳》卷十)、《紫度炎光內視圖中經》(見《紫陽真人周君內傳》)、《墨子枕中五行要記》一卷(見梁阮孝緒《七錄》)、《五行變化墨子》五卷(見《七錄》)、《墨子枕中五行紀要》一卷(見《陳子昂集》)、《白虎七變法》(見《陳子昂集》)、《墨子枕中記鈔》(見《太平御覽》卷857)、《靈奇墨子術經》(見《通志·藝文略》道家類)、《墨子枕中記》二卷(《通志·藝文略》符籙部)。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54

主題

6919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1845
8
大西洋人 發表於 2007-11-25 06:3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10 13:4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