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故凡於父母喪葬等事,過於張羅者,不有天災,必有人禍。

[複製鏈接]

229

主題

2031

帖子

1232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3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rossing 發表於 2007-11-13 09:4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近讀印光大師《臨終三大要》,一、善巧開導安慰,令生正信者;第二、大家換班念佛,以助凈念者;第三、切戒搬動哭泣,以防誤事者。
中有「故凡於父母喪葬等事,過於張羅者,不有天災,必有人禍」之語。聯想現在還有人以「賣哭「為生,可知大師良苦用心。「孝」亦有度,這個度是什麼?儒家說要中庸,佛說要念佛,神說要拜神。按照儒家的說法,」佛本夷狄之人,與中國言語不通,衣服殊制。口不道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行,不知君臣之義、父子之情「,說白了,就是不孝。

如果父母犯了錯,那孝怎麼執行呢?一個極端的例子,看司馬光怎麼說漢惠帝的:
資治通鑒卷十二:
冬,十二月,帝晨出射。趙王少,不能蚤起;太后使人持鴆飲之。犁明,帝還,趙王已死。太后遂斷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飲喑葯,使居廁中,命日「人彘」。居數日,乃召帝觀人彘。帝見,問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歲餘不能起。使人請太后曰:「此非人所為。臣為太后子,終不能治天下。」帝以此日飲為淫樂,不聽政。

臣光曰:為人子者,父母有過則諫;諫而不聽,則號泣而隨之。安有守高祖之業,為天下之主,不忍母之殘酷,遂棄國家而不恤,縱酒色以傷生!若孝惠者,可謂篤於小仁而未知大誼也。

呂后的做法已經超出了人性的底線了,漢惠帝的反應也屬正常,但在司馬光眼裡,這樣是不夠的。但能做到」諫而不聽,則號泣而隨之「而又功成名就的是在太少了,歷史上開國帝王多為臉厚心黑,數典忘祖之輩,也可以說是中國」孝「文化的反諷。

[ 本帖最後由 Crossing 於 2007-11-13 10:17 編輯 ]

122

主題

8149

帖子

3302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02
沙發
溫和寶 發表於 2007-11-13 10:10 | 只看該作者
作為後人,對先祖留下的東西,必須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能古為今用發揚光大。任何原封不動的照搬都是愚蠢的。
基督教以聖經數千年未曾改變為榮,是可悲的,也是必然要走向衰敗的。
珍愛生命 遠離毒教!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29

主題

2031

帖子

1232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32
3
 樓主| Crossing 發表於 2007-11-13 10:2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2 溫和寶 的帖子

關鍵是你用什麼去定義」精華「和」糟粕「,當你這麼定義的時候,必然有一個參照系。正如關乎」孝「的厚葬薄葬的爭論,《墨子》這麼記載:公孟子謂子墨子曰:「子以三年之喪為非,子之三日之喪亦非也。」子墨子曰:「子以三年之喪非三日之喪,是猶裸謂撅者不恭也。」

按照無產階級革命的要求,孔子的學說屬於封建餘孽,但現在馬克思主義式微,孔子卻在復活。
又如按照信息化的要求,拼音是精華,方塊字是糟粕,是不是也要把方塊字去掉呢?五四的時候有人就說漢字不亡,中國必亡。中國人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的文字改革也是拼音化的方向。現在已經沒有人再要求廢除漢字了。

所以,從大歷史的角度,不光要揚棄,還要回歸。這個回歸的力量就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核心,是永遠也不會改變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4
chico 發表於 2007-11-14 02:05 | 只看該作者

印祖臨終三要 原文

  世間最可慘者,莫甚於死,而且舉世之人,無一能倖免,以故有心欲自利利人者,不可不早為之計慮也。實則死之一字,原是假名,以宿生所感一期之報盡,故舍此身軀。復受別種身軀耳。不知佛法者,直是無法可設,只可任彼隨業流轉。今既得聞如來普度眾生之凈土法門,固當信願念佛,預備往生資糧,以期免生死輪迴之幻苦,證涅槃常住之真樂。其有父母兄弟,及諸眷屬,若得重病,勢難痊癒者。宜發孝順慈悲之心,勸彼念佛求生西方,並為助念,俾病者由此死已,即生凈土,其為利益,何能名焉。今列三要,以為成就臨終人往生之據。語雖鄙俚,意本佛經,遇此因緣,悉舉行焉。言三要者,第一、善巧開導安慰,令生正信。第二、大家換班念佛,以助凈念。第三、切戒搬動哭泣,以防誤事。果能依此三法以行,決定可以消除宿業,增長凈因,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一得往生,則超凡入聖,了生脫死,漸漸進修,必至圓成佛果而後已。如此利益,全仗眷屬助念之力。能如是行,於父母,則為真孝。於兄弟,姊妹,則為真弟。於兒女。則為真慈。於朋友、於平人,則為真義真惠。以此培自己之凈因,啟同人之信向,久而久之,何難相習成風乎哉,今為一一條陳,庶不至臨時無所適從耳。
○第一、善巧開導安慰,令生正信者,切勸病人,放下一切,一心念佛。如有應交代事,速令交代。交代后,便置之度外,即作我今將隨佛往生佛國,世間所有富樂眷屬種種塵境,皆為障礙,致受禍害,以故不應生一念繫戀之心。須知自己一念真性,本無有死。所言死者,乃舍此身而又受別種之身耳。若不念佛,則隨善惡業力,復受生於善惡道中。(善道,即人,天。惡道,即畜生,餓鬼,地獄。修羅,則亦名善道,亦名惡道,亦彼修因感果,均皆善惡夾雜故也。)若當臨命終時,一心念南無阿彌陀佛,以此至誠念佛之心,必定感佛大發慈悲,親垂接引,令得往生。且莫疑我系業力凡夫,何能少時念佛,便可出離生死,往生西方。當知佛大慈悲,即十惡五逆之極重罪人,臨終地獄之相已現,若有善知識教以念,佛或念十聲,或止一聲,亦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此種人念此幾句,尚得往生,又何得以業力重,念佛數少,而生疑乎。須知吾人本具真性,與佛無二,但以惑業深重,不得受用。今即歸命於佛,如子就父,乃是還我本有家鄉,豈是分外之事。又佛昔發願,若有眾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以故一切眾生,臨終發至誠心,念佛求生西方者,無一不垂慈接引也。千萬不可懷疑,懷疑即是自誤,其禍非小,況離此苦世界,生彼樂世界,是至極快意之事,當生歡喜心。千萬不可怕死,怕死則仍不能不死,反致了無生西之分矣。以自心與佛相違反故,佛雖具大慈悲,亦無奈不依佛教之眾生何。阿彌陀佛萬德洪名,如大冶洪爐。吾人多生罪業,如空中片雪。業力凡夫,由念佛故,業便消滅。如片雪近於洪爐,即便了不可得。又況業力即消,所有善根,自然增長殊勝,又何可疑其不得生,與佛不來接引乎。如此委屈宛轉開導安慰,病人自可生正信心,此係為病人所開導者。至於自己所應能盡孝致誠者,亦唯在此,切不可隨順俗情,求神問醫。大命將盡,鬼神醫藥,豈能令其不死乎。既役情於此種無益之事,則於念佛一事,便紛其誠懇,而莫由感通矣。許多人於父母臨終,不惜資財,請許多醫生來看,此名賣孝,欲世人稱我於父母為盡孝。不知其天地鬼神,實鑒其心。故凡於父母喪葬等事,過於張羅者,不有天災,必有人禍,為人子者,宜注重於親之神識得所,彼世俗所稱頌,固不值明眼人一哂,況極意邀求,以實罹不孝之大咎乎。○
第二、大家換班念佛,以助凈念者。前已開導病人,令生正信。然彼病人,心力孱弱,勿道平素絕不念佛之人,不易相繼長念,即向來以念佛為事者,至此亦全仗他人相助,方能得力。以故家中眷屬,同應發孝順慈悲之心,為其助念佛號。若病尚未至將終,當分班念,應分三班,每班限定幾人。頭班出聲念,二三班默持念一點鐘,二班接念。頭班,三班默持,若有小事,當於默持時辦。值班時,斷斷不可走去。二班念畢,三班接念,終而復始。念一點鐘,歇兩點鐘,縱經晝夜,亦不甚辛苦。須知肯助人凈念往生,亦得人助念之報。且莫說是為父母盡孝應如是,即為平人,亦培自己福田,長自己善根,實為自利之道,不徒為人而已。成就一人往生凈土,即是成就一眾生作佛,此等功德,何可思議。三班相續,佛聲不斷。病人力能念,則隨之小聲念,不能念,則攝耳諦聽,心無二念,自可與佛相應矣。念佛聲不可太高,高則傷氣,難以持久。亦不可太低,以致病人聽不明白。不可太快,亦不可太慢。太快則病人不能隨,即聽亦難明了。太慢則氣接不上,亦難得益。須不高不低,不緩不急,字字分明,句句清楚。令病者字字句句,入耳經心,斯易得力。念佛法器,唯用引磬,其他一切,概不宜用。引磬聲清,聽之令人心地清楚。木魚聲濁。故不宜用於臨終助念。又宜念四字佛號。初起時,念幾句六字,以後專念阿彌陀佛四字,不念南無,以字少易念。病人或隨之念,或攝心聽,皆省心力。家中眷屬如此念,致令病人,佛念間斷。若值飯時,當換班吃,勿斷佛聲。若病人將欲斷氣,宜三班同念。直至氣斷以後,又復分班念三點鐘,然歇氣,以便料理安置等事。當念佛時,不得令親友來病人前問訊諭慰。既感情來看,當隨念佛若干時,是為真實情愛,有益於病人。若用世間俗情,直是推人下海,其情雖可感,其事甚可痛。全在主事者明道理,預令人說之,免致有礙面情,及貽害病人,由分心而不得往生耳。
第三、切戒搬動哭泣,以防誤事者。病人將終之時,正是凡、聖、人、鬼分判之際,一髮千鈞,要緊之極。只可以佛號,開導彼之神識,斷斷不可洗澡、換衣,或移寢處。任彼如何坐卧,只可順彼之勢,不可稍有移動。亦不可對之生悲感相,或至哭泣。以此時身不自主,一動則手足身體,均受拗折扭裂之痛,痛則嗔心生,而佛念息。隨嗔心去,多墮毒類,可怖之至。若見悲痛哭泣,則情愛心生,佛念便息矣。隨情愛心去,以致生生世世,不得解脫。此時,所最得益者,莫過於一心念佛。所最貽害者,莫過於妄動哭泣。若或妄動哭泣,致生嗔恨,及情愛心,則欲生西方。萬無有一矣。又人之將死。熱氣、目下至上者。為超升相。自上至下者為墮落相。故有頂聖,眼天生。人心,餓鬼腹。畜生膝蓋離。地獄之,以致神識未離,因此或有刺激。心生煩痛,致不得往生。此之罪過,實為無量邊。願諸親友,吝各懇切念佛,不須探彼熱氣,后冷於何處也。為人子者,於此留心,乃為真孝。若依世間種種俗情,既是不惜推親以下苦海,為邀一般無知無識者,群相稱讚其能盡孝也。此孝與羅剎女之愛,正同經雲,羅剎女食人,曰,我愛汝,故食汝。彼無知之人之行孝也,令親失樂而得苦,豈不與羅剎女之愛人相同乎。吾作此語,非不近人情,欲人各於實際上講求。必期亡者往生,存者得福。以遂孝子賢孫親愛之一片血誠,不覺其言之有似激烈也。真愛親者,必能諒之。頂聖眼天生等者,謂人氣己斷,通身冷透,唯頭頂獨熱者,則必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也。眼天生者,若眼及額顱處獨熱,則生天道。心處獨熱,則生人道。肚腹獨熱,則生餓鬼道。膝蓋獨熱,則生畜生道。腳板獨熱,則生地獄道。此由人在生時,所造善惡二業,至感現如是,非可勢力假為也。是時若病人能至誠念佛,再加眷屬善友助念之力,決定可以帶業往生,超凡入聖耳。不須專事探試徵驗,以致誤事也。至囑至禱。(出處同上)

[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07-11-14 02:08 編輯 ]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5
chico 發表於 2007-11-14 03:49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Crossing 於 2007-11-13 09:41 發表
....按照儒家的說法,」佛本夷狄之人,與中國言語不通,衣服殊制。口不道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行,不知君臣之義、父子之情「,說白了,就是不孝。
..

有點以偏概全了吧。不應是儒家說,應是某個人說。。。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29

主題

2031

帖子

1232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32
6
 樓主| Crossing 發表於 2007-11-14 06:2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5 chico 的帖子

其實不是以偏概全。儒家裡闢佛思想從未停止過。看看近代的廟產興學的爭論就知道個大概了。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B%9F%E7%94%A2%E8%88%88%E5%AD%B8
http://baike.baidu.com/view/14996.htm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7
chico 發表於 2007-11-14 06:32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6 Crossing 的帖子

看了,同儒家沒有關係。
百度說的比較公平:
廟產興學
清末民初之際,由於部分知識份子及政府官員對佛教缺乏了解,以及土豪劣紳等野心份子覬覦廟產,乃藉興學之名,行吞併寺產之實,造成寺廟財產被損毀、侵佔,僧尼被勒令還俗等迫害佛教的風潮。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29

主題

2031

帖子

1232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32
8
 樓主| Crossing 發表於 2007-11-14 06:4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7 chico 的帖子

實際上,中國的知識分子都可以算是儒生,官方思想也是儒家思想。

中國文化里對孝的要求很高,葬禮要越厚越好,守孝要越長越好。二十四孝里甚至有卧冰求鯉郭巨埋兒,按照人性來說是過了,中國人也很難實行。所以,現實中上演的往往是牆頭記。

印光大師對這種過分的表現孝的舉動可謂下了極深的詛咒「不有天災,必有人禍」,目的當然是讓人念佛求生凈土。聖經里一方面要人「孝敬父母」,一方面也說「愛父母過於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愛兒女過於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看來不管是神是佛,都要把人從父母子女手裡奪走。

[ 本帖最後由 Crossing 於 2007-11-14 07:58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9
chico 發表於 2007-11-14 07:33 | 只看該作者
我不同意你的看法。
第一,佛同神不一樣,他不能把人從父母子女手裡奪走。他沒有這個本事。
第二,孝敬父母,是主要在父母在世時盡心孝養。讓父母頤養天年。你是醫生很清楚,人該命盡,醫生救不了人的命。否則天下就有不死之人。
印祖說的那類人是「於父母臨終,不惜資財,請許多醫生來看,此名賣孝,欲世人稱我於父母為盡孝。不知其天地鬼神,實鑒其心。」故凡於父母喪葬等事,過於張羅者,不有天災,必有人禍,這裡的關鍵是「過於張羅者」。俗話有,「活著不孝,死了浪叫」。這類人的目的是欲世人稱我於父母為盡孝。為了博得一個孝子之名。
中國人的的做法你也知道,殺豬宰羊。大宴賓客。做法,念經。這些對亡者沒什麼幫助。反而會拖累忘者。

從佛家來講,讓過世的父母,出三界,超越六道輪迴,最低生到人天才算是孝。

印祖這些話是對佛弟子講的。仔細看看這一段吧:

世間最可慘者,莫甚於死,而且舉世之人,無一能倖免,以故有心欲自利利人者,不可不早為之計慮也。實則死之一字,原是假名,以宿生所感一期之報盡,故舍此身軀。復受別種身軀耳。不知佛法者,直是無法可設,只可任彼隨業流轉。今既得聞如來普度眾生之凈土法門,固當信願念佛,預備往生資糧,以期免生死輪迴之幻苦,證涅槃常住之真樂。其有父母兄弟,及諸眷屬,若得重病,勢難痊癒者。宜發孝順慈悲之心,勸彼念佛求生西方,並為助念,俾病者由此死已,即生凈土,其為利益,何能名焉。今列三要,以為成就臨終人往生之據。語雖鄙俚,意本佛經,遇此因緣,悉舉行焉。言三要者,第一、善巧開導安慰,令生正信。第二、大家換班念佛,以助凈念。第三、切戒搬動哭泣,以防誤事。果能依此三法以行,決定可以消除宿業,增長凈因,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一得往生,則超凡入聖,了生脫死,漸漸進修,必至圓成佛果而後已。如此利益,全仗眷屬助念之力。能如是行,於父母,則為真孝。於兄弟,姊妹,則為真弟。於兒女。則為真慈。於朋友、於平人,則為真義真惠。以此培自己之凈因,啟同人之信向,久而久之,何難相習成風乎哉,今為一一條陳,庶不至臨時無所適從耳。

[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07-11-14 07:46 編輯 ]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68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盤古教紅衣主教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681
10
人間的盒子 發表於 2007-11-14 07:5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9 chico 的帖子

聽說過有人過逝會花很多錢給他進行超度,真的有所值嗎?度和不度對死掉的人有沒有區別?
我那麼好的簽名什麼時候沒了,氣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29

主題

2031

帖子

1232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32
11
 樓主| Crossing 發表於 2007-11-14 08:02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0 人間的盒子 的帖子

就像陳曉旭,的了乳癌不去手術,請些和尚尼姑念經。按照凈空的說法,她的福報已經很多了。但這都是無法證實的。
現在基督徒得了病沒有人要去「按手」,倒是佛教徒大力宣傳什麼念佛治病。前一陣子還有人要學習《山西小院》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2
chico 發表於 2007-11-14 08:03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0 人間的盒子 的帖子

給你的故事看看:

八載寒窗讀楞嚴感應的故事

作者:倓虛大師    文章來源:九華山網   
  宣統二年(一九一○年),劉文化到北京去請經,住嘉興寺,共一個多月。文成和尚對他很好;還有個老和尚對他說:「開慧楞嚴,成佛法華!」這樣對劉文化的信心,就更加堅固了。他回來的時候,在嘉興寺打一堂齋,供供眾,連請經,加來回坐火車,一百塊錢還有富餘。他像唐僧取經似的回來了,大夥都很歡喜,自從在北京請了楞嚴經之後,我們大夥,沒事就看,得工夫就研究;可是裡邊有些很生澀的句子,還有一些名詞,看幾遍也不懂。繼續再往下看,還是不懂。那時候因為附近沒有知道佛法的,也無從去請問。以後營口西邊,有一個西大廟,裡邊有一位老和尚,我們都到那裡去請問,他說:「經還能講嗎?我只聽說有念經的,沒聽說有講經的。」原來這位老和尚,也是糊裡糊塗的,和我們程度差不多,聽他說這話,真像一個笑話!從他那裡請問了之後,他不明白,我們依然還是不明白。沒辦法,還是繼續往下看,不懂,繼續又看了七八年工夫,對於內里的正文都熟悉了,對文里的條貫大義也漸漸明白了。然而,所領會的意思,都不甚徹底。前後文義雖熟,究竟也不明白他的宗旨在何處。向來劉文化比我們都心誠,平素他就有個魔道勁,看不懂就在佛前磕頭,跪在佛前求智慧,晝夜這樣干,佛法這件事情,看起來似很難,如果念頭正,心理專一,把一切執著看得開放得下,也不很難,只要你有誠心,能長久的去行。劉文化看楞嚴經看的像入了魔一樣,往往整宿整宿的在佛前求,果然他得一種靈驗!
  有一天他在藥鋪里看楞嚴經,他的對面棹上坐著一位給藥鋪里管帳的先生,姓黃叫黃聘之。他兩個人相距很近,黃正在低著頭寫帳,劉文化看經像入定一樣,心裡豁然開朗!眼看在亮光里,現出一種境界來:有山河大地,樓閣宮殿,周匝欄□,清瑩澄澈,儼如琉璃世界一般;還有一些天龍鬼神,護法八部,手裡各拿著寶杵,在虛空佇候著。自己平素所住的這個污濁世界已完全看不見了!劉文化覺得很納悶很奇怪!正在看得出神的時候,忽然來了兩個鬼,而且這兩個鬼還與劉文化認識。原來這兩個鬼,在世的時候,和劉文化都不錯。後來因為打地畝官司,他兩個因為打輸,氣死了。劉文化雖然官司打贏,可是為爭一點地,氣死兩個人,自己想想沒意思,很後悔。於是把家庭交給他弟弟管理,自己出門訪道尋師,開始禁絕酒色財氣。因為忌色的緣故,夫妻之間失和,他女人氣死了,女人一死,還有一個小姑娘,也隨著死了。自此以後,劉文化覺得更傷心。又沒什麼掛礙,就天天住在我那個藥鋪里,誠心敬意的看楞嚴經。現在既然遇到這麼一種境界,又看見來了兩個鬼,不但不像生氣那樣;而且來到劉文化跟前跪下了,這時劉文化有點害怕的樣子,就問:「你來有什麼事?」「請你慈悲!」兩個鬼說:「我們來求你超度我們。」劉文化想:既是要我超度他,必定不要我償命了。可是;他又猶豫似的對那兩個鬼說:「我自己還沒解脫,怎麼能超度你呢?」「唉」!那兩個鬼又哀求似的說:「只要你能答應一句,我們踏著你的肩就可以升天了。」劉文化想:既然不要我償命,我答應一句,還能升天,這何樂而不為呢?就順口答應了一句,「好吧!」兩個鬼走過去,踏著他的肩膀,一齊都飄然升天去了。不一會,他死的那個女人,懷裡抱一個小閨女也來了。這一次來,不像先前那兩個鬼一樣,她來到跟前很喜歡!把那個小姑娘往地下一扔,就磕頭求度。劉文化答應了一句,他女人和他那個小孩,也踏著肩膀升天了。劉文化這時候很詫異,自己也不知是怎麼回事。忽然他過去的父母也來了,見了他很歡喜的,並沒跪下,彼此說了幾句話,也踏著他的肩升天去了。  對於這些境界,劉文化看的明明白白;所說的話,也記得很清楚,究竟也不知是如何一回事。正在這樣思量之間,忽然境界不現了。屋子裡寂然無聲,肅靜的很!黃先生依然在對面的一張棹子上低著頭寫賬。不但眼裡沒看見什麼境界動作,就是在心裡也沒想到有什麼事。轉瞬之間境界不見了,他忽的站起來問:「黃大爺!(因為他歲數大,大家都是這樣稱呼他。)你剛才看見了沒有?」「什麼事!」黃先生抬起頭來,像發獃似的,反問了這麼一句:並且又繼續往下追問「我沒看見,剛才怎麼的啦!」屋子裡經過兩個人這樣一問一答,把一種沉寂的氣氛衝破了。黃先生因為自己追問的話,沒得到劉先生的解答,也不再理會,依然低下頭去寫帳。劉文化以為剛才的境界,黃先生也同樣能看見,然而相反的,他卻沒看見,劉知道是自己的密事,也就默不發表。
  後來,他把這些事情,都清清楚楚的私自告訴了我,當時我對他說:「這是破識蘊的工夫!識蘊破了之後,往往就能看到這種境界。在楞嚴經上不是說嗎:『精色不沈,發現幽秘,此則名為,識陰區宇。若於群召,已獲同中,銷磨六門,合開成就,見聞通靈,互用清凈,十方世界,及與身心,如吠琉璃。內外明徹,名識陰盡。是人則能,超越命濁。』心經上也說:『照見五蘊皆空。』如果看經的工夫深,對五蘊上不起執著,遇到這種境界不算回事。不過,對研究經的工夫,固然要專,可是,不要執著在這上邊,如果有執著的話,就要入魔了。」當時我恐怕他入魔,又恐怕他起執著,就隨便這樣告訴他。究竟他是否破識蘊?是不是與經文的意思相符?我因為那時還都在居士身份,也沒去深加考慮,不過姑妄說之而已。後來,劉文化對這件事情,始終也沒再告訴別人,我天天研究楞嚴經的心,也益發堅固了。到了一九一四年我還把外道思想,和佛教思想糅合在一起,寫成一部「陰陽妙常說」,有四五萬字,在上海出版(將來大家發現可以把它燒掉),出了家正式研究佛經之後,才知道那時候的思想,是著於世諦。不過那部書里,並沒其他邪見,完全是以苦空無常,來顯示大乘真諦的妙常。如果外道人看過之後,很可能把他引到佛教里來。

[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07-11-14 08:05 編輯 ]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68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盤古教紅衣主教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681
13
人間的盒子 發表於 2007-11-14 08:54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2 chico 的帖子

謝謝,很有意思。

還是很難相信是真的,感覺是入迷而產生的幻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4
chico 發表於 2007-11-14 09:48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3 人間的盒子 的帖子

說你有悟性吧!本來就是幻覺。倓虛法師那會就告訴他不要執著。執著了就著魔了。
假如是「真」的,也需要超度的人有能力,有真功夫。
花錢找人來「演戲」,誰也度不了!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9 17:2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