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4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古代民間盜墓奇聞記述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newathens 發表於 2007-9-17 22:0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墓中飄出黃色的氣體
  哀王冢,以鐵灌其上,穿鑿三日乃開。有黃氣如霧,觸人鼻目皆辛苦,不可入。以兵守之,七日乃歇。初至一戶,無扁鑰。石床方四尺,床上有石几,左右各三石人立侍,皆武冠帶劍。復入一戶,石扉有管鑰,叩開,見棺槨,黑光照人。刀斫不入,燒據截之,乃漆雜兕革為棺,厚數寸,累積十餘重,力不能開,乃止。復入一戶,亦石扉,開鑰,得石床方七尺。石屏風、銅帳鈞一具,或在床上,或在地下,似是帳糜朽而鋼鉤墮落床上。石枕一枚,塵埃胐胐,甚高,似是衣服。床左右石婦人各二十,悉皆立傳,或有執巾櫛鏡鑷之象,或有執盤奉食之形。無餘異物,但有鐵鏡數百枚。
  這段說的是戰國魏哀王墓被盜的情況。從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這座墓的規模很大,至少有三個不同的墓室。但非常奇怪的是當陵墓被打開時竟然有一股嗆人的黃色氣體散發出來。真是讓人不寒而慄。  盜墓遇狐仙
  欒書冢,棺槨明器,朽爛無餘。有一白狐,見人驚走,左右連擊之,不能得,傷其左腳。其夕,王夢一丈夫,鬚眉盡白,來謂王曰:"何故傷吾左腳?"乃以枝叩王左腳。王覺,腳腫痛生瘡,至死不差。
  有人盜欒書的墓,但墓中的東西都腐爛了。盜墓人驚動了墓中的白狐。白狐跑了出來,盜墓人連忙打它,傷到了白狐的左腳。晚上,盜墓人夢見一個鬚髮都白了的人對他說:「你為什麼打傷我的左腳?」說著就用手杖打盜墓人的左腳。盜墓人一下就驚醒了,自己的左腳腫了起來並且生了瘡,到死都沒有好。
  死屍的指甲還在長
  晉義熙九年,盜發故騾騎將軍卞壺墓,剖棺掠之,壺面屍如生,兩手悉拳,爪生達背。
  據記載,卞壺被殺於晉成帝咸和三年,也就是公元328年。墳墓被盜是在晉安帝義熙九年,即公元413年,其間相隔85年。「面屍如生」還是很好理解的。但「爪生達背」,就很離奇,甚至有點可怕了:就是說屍體在入葬之後,指甲居然還能不斷得生長,都長到後背了。
  能預言盜自己墓的奇人
  順德府邢台縣,有元劉秉恕墓,嘉靖初被發。不知主名,視其讖記云:發冢者,李淮也。官司捕得其人正罪。(劉)秉恕,即(劉)秉忠弟,蓋精子術數者。
  劉秉恕是元朝著名謀士劉秉忠的弟弟。明朝嘉靖年間,他的墓被人盜開了,盜墓的人逃跑了,官府無法捉拿。後來差役在墓中發現了一段讖語:「發冢者,李淮也。」於是以此為線索,終於捉住了盜墓賊。這都是因為劉秉恕精通算術,在生前已經推算出盜自己墓的人是誰了。
  死而生,生而又死
  沈純甫司馬,避居湖州,彼中發一墓,碑記云:梁昭明太子妃,沈約女也。尚生能言,云:我鍊形已滿,飛舉在邇,慎勿見傷。盜不聽,斬其一指,血縷縷出,遂死。其棺內外寶貨不可勝計。沈(純甫)得其冠簪一枝,長數寸,而古作紺碧色,出以示余。
  明朝有個叫沈純甫的人住在在湖州,此地有一座墓被盜了。碑文上寫著「梁昭明太子妃,沈約女也。」離奇的是。沈氏女還能說話,對盜墓的人說:「我已經修鍊圓滿了,請你不要傷害我。」盜墓人不聽,砍斷了沈氏女的一根手指,血一縷縷得流了出來,沈氏女因此而亡。她墓中的寶物多得數不勝數,沈純甫得到了一根簪子。
  忠厚魯肅死後害人
  《太平廣記》卷三八九引《搜神記》:王伯陽家在京口,宅東有一家,傳雲是魯肅墓。(王)伯陽婦,郗鑒見女也,喪,王平墓以葬。后數日,(王)伯陽晝生廳上,見一貴人乘肩輿,侍人數百,人馬絡繹。遙來謂曰:「身是魯子敬,君何故毀吾家?」因目左右牽下床,以刀鐶擊之數百而去。絕而復甦,被擊處皆發疽潰。數日而死。
  一說,(王)伯陽亡,其子營墓,得二漆棺,移至南岡。夜夢(魯)肅怒云:「當殺汝父。」尋復夢見(王)伯陽云:「魯肅與吾爭墓,吾日夜不得安。」後於靈座褥上見數升血,疑魯肅之故也。墓今在長廣橋東一里。
  這兩則故事略有不同,一個是說王伯陽的妻子佔用了魯肅的墓穴,一個是說王伯陽自己佔用了魯肅的墓穴。但王家的活人都因此遭到了魯肅的報復。在第一則故事中,王伯陽被魯肅的鬼魂擊打了數百下,結果發疽潰爛而死;在第二則故事中,王伯陽的兒子夢見魯肅之魂惡狠狠地說要殺了他的父親。又夢見他的父親之魂說在陰間被魯肅鬧的不得安生。醒來后就看見他父親的靈座褥上有鮮血。
  占我的墓 讓你全家死
  《太平廣記》記載:「范陽粉水口有一墓,石虎石柱,號文將軍冢。晉安帝隆安中,閭丘南陽將葬婦於墓側,是夕從者數十人,皆夢云:『何故危人以自安?』覺說之,人皆夢同。雖心惡之,恥為夢回。及葬,但鳴鼓角為勢。聞墓上亦有鼓角及鎧甲聲,轉近,及至墓,死於墓門者三人。既葬之後,閭丘為楊全期所誅族。人皆為以文將軍之祟。」
  這裡是說晉安帝隆安年間,閭丘南陽要把他的妻子葬在「文將軍」的墓旁。晚上跟他的隨從都夢見這個文將軍向他們發出了警告。但閭丘南陽沒有在意,還是把妻子葬在那裡。下葬的時候,只要音樂一響,就能聽到鼓號的聲音和鎧甲的聲音。送棺入墓室的時候,又有三個人死在了墓門旁。不久,閭丘南陽被楊全期滅了九族,人們都說這都是那個「文將軍」作祟的結果。
  良心未泯,性命得保
  《博異志》載:開元中,忽相傳有僵人在地一千年,因墓崩,僵人復生,不食五穀,飲水吸風而已。時人呼為地仙者,或有呼為妄者,或多知地下金工積聚焉,好行吳、楚、齊、魯間。有二賊,乘僵人言,乃結兇徒十輩,於濠、壽開發墓。至盛唐縣界,發一冢,時呼為」白茅冢「。發一丈,其冢有四房閣:東房皆兵器,弓矢槍刃之類悉備;南房皆繒彩,中奩隔,皆錦綺,上有牌云:」周夷王所賜錦三百端。「下一隔,皆金玉器物;西房皆漆器,其新如昨;北房有玉棺,中有玉女,儼然如生。綠髮稠直,皓齒編貝,穠纖修短中度,若素畫焉。衣紫帔,綉襪珠履,新香可愛。以手循之,體如暖焉。玉棺之前,有一銀樽滿。兇徒競飲之,甘芳如人間上樽之味。各取其錦彩寶物,玉女左手無名指有玉環,賊爭脫之。一賊楊知春者回:」何必取此,諸寶已不少。「久不可脫,竟以刀斷其指,指中出血,如赤豆汁。(楊)知春曰:」大不仁。有物不能贖,卒斷其指,痛哉。「眾賊出家,以(楊)知春為詐,共欲殺之。一時舉刀,皆不相識,九人自相拆,俱死。(楊)知春獲存,遂卻送所掠物於家中,粗以土痊之而去。(楊)知春詣官,自陳其狀,官以軍人二十餘輩修復。復尋討銘志,終不能得。"
  這則故事說的是唐朝開元年間,有個叫楊知春的人夥同其他九個人去盜墓。這座墓中的隨葬非常多,但這些盜墓賊還是貪心不足,還要爭搶女屍手指上的戒指,因為怎麼也拿不下來,就把女屍的手指剁了。楊知春大為不忍,說他們此舉不仁。從墓中出來后,其他的九個人都認為楊知春和他們不是一條心,就想一樣把他殺了滅口,結果他們竟然鬼使神差得自相殘殺起來。而楊知春則毫髮無損。後人說,這都是因為楊知春良心未泯,所以免於報應了。
  寬厚的劉備
  《酉陽雜俎》記載:「近有盜發蜀先主墓穴,盜數人齊見兩人張燈對奔,侍衛十餘,盜驚懼拜謝。一人顧日:『爾飲乎?』乃各飲以一杯,兼乞與玉腰帶數條,命速出。盜至外,口已漆矣,帶乃巨蛇也,視其穴,已如舊矣。」
  三國時,蜀漢皇帝劉備的惠陵就在成都市區內,但一千八百年來沒有被盜過。但它並不是被盜墓賊遺忘了。這個故事就能透露一點信息。唐朝的時候,有人盜掘劉備的惠陵。盜墓人挖著挖著突然眼前一片明亮,原來是有兩個人在下棋。身旁還站著十幾個侍衛。盜墓人嚇得渾身顫慄。撲通一聲跪倒在地。只見其中一個下棋人說:「你要喝酒嗎?」說著就給了盜墓人一杯酒,自己也陪他喝了一杯。盜墓人這下可來了精神,竟然索要玉腰帶。這個下棋人居然也就答應了。給了他幾條玉帶,讓他快點離開。盜墓人爬出洞后,發現那些玉帶來源是一條條的大蛇,而他自己挖的盜洞則已平復如出了。
  人們都說,那個和盜墓人喝酒的下棋人就是劉備。劉備素來以「寬厚仁慈」著稱於世。所以他對盜墓人也是很寬容的。大概正是因為他的「寬容」讓人們心存好感吧,雖然有人打惠陵的主意,但終究沒有盜成。
  不知避諱,禍及全家
  《涌幢小品》記載:「四川南充縣署,有譙周墓,自晉以來,無敢動者。嘉靖中,太守袁光翰徙之。爾後,縣中頻見絆衣貴人出入,縣尹至者輒不利,往往遷他處避之。隆慶戊辰,南城吳鑒以進士任縣令,獨不避。下車之日,妻張暴卒。未幾,母張又為侄所殺,疑是其子,苔而斃之,遂被劾去。」
  四川南充縣的縣衙里有譙周的墓。自從下葬以後就沒有人敢動它。明朝嘉靖年間,太守袁光翰把譙周的墓遷走了。從此以後,縣衙中就常常能看到穿紅衣的人出入,尤其是對當縣令的人不利,所以歷任縣令都遷居到其他地方居住。隆慶年間,吳鑒到此地來當縣令。他對這些避諱不以為然。結果到達的當天,他的妻子就暴亡了。不久,他的母親又被殺了,懷疑是他的兒子乾的。實行杖刑時竟死了。於是吳鑒也被彈劾離任了。
  吳鑒雖然沒有動譙周的墓,但他不知避諱,還是給自己和家裡人帶來了災禍。
  殭屍吃人
  《子不語》說:「朱某等人於一枯井側發富人墳,得大石槨,不可開,遂糾同僧人誦咒開槨,於是誦咒百餘,石槨豁然開,中伸一青臂出,長丈許,攫僧入槨,裂而食之,血肉狼藉,骨墜地,凈凈有聲。朱與群黨驚奔四散。次日往視,並井不見。然凈寺競失一僧,皆知為朱喚去。徒眾控官,來以訟事破家,自縊於獄。」
  清朝時,有人盜掘一個富人的墳墓。但是怎麼也打不開石槨。於是就請了一個僧人來念咒。念著念著,石槨竟然自己開了,從裡面伸出一個青色的殭屍胳膊,長大約一丈,一下子就把念咒的和尚拽了進去。劈成兩半吃了起來。之間一片血肉模糊。盜墓的人早就嚇跑了。

沙發
 樓主| newathens 發表於 2007-9-17 22:01 | 只看該作者

曹操設置的專門盜墓之職

魯迅曾經說,「曹操設了『摸金校尉』之類的職員,專門盜墓」。
  這是根據袁紹攻伐曹操時發布的檄文中的說法:「特置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檄文又具體指出曹操曾經親自組織和指揮盜發梁孝王陵墓:「(曹)操帥將吏士,親臨發掘,破棺裸屍。」這篇文字成為古來檄文的名篇,起草者是大名士,列為「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陳琳在袁紹失敗后,歸附曹操集團。曹操曾經對陳琳此文中對於他祖上行為的揭露表示不滿,對盜掘陵墓的批評卻似乎取默認態度。所謂「發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的設置,或許確是事實。漢魏之際確實曾經出現盜墓的高潮。史書記載,董卓、呂布等都曾經發掘陵墓,劫取其中寶物。孫吳政權也曾經在長沙、江陵盜掘西漢貴族墓。傳說長沙王吳芮陵墓被發掘時,容貌如生,衣服不朽。參與盜掘的人後來見到吳綱,說道,你的相貌怎麼如此酷似長沙王吳芮啊!只是個子稍矮一些。吳綱戚然嘆道:他是我的先祖啊。吳綱,是吳芮的十六世孫。 歷朝政綱不舉時割據軍閥與亂軍盜掘陵墓的事件屢見不鮮。東漢末年名臣劉表的墓葬在晉代被盜掘,因為墓中隨葬大量四方珍貴香料,據說一時「香聞數十里」。唐時安史之亂,叛軍的罪行包括「發掘冢墓」。而政府軍一方也有同樣的情形。郭子儀父親的墓葬遭到盜掘,在御前說到這件事時,郭子儀承認自己的部下也有破壞陵墓的行為。
  因自己對「軍士殘人之墓」未能禁止而表示愧疚。唐代後期中央政府軍平定諸鎮的戰爭中,朝廷也往往明令「毋毀墳墓」。唐德宗時曾經頒布詔書,譴責軍閥朱「盜竊名器,暴犯陵寢」。《資治通鑒》有唐昭宗天復二年「盜發簡陵」的記載,說唐懿宗的陵墓入葬28年就遭到盜掘,唐昭宗竟然無力保護自己父親的陵墓。從唐末到五代初,關中的唐帝陵墓除唐高宗、武則天合葬乾陵外,被逐一盜掘,無一倖免。
  活動於關中地區的軍閥溫韜據說「唐諸陵在境者悉發之,取所藏金寶」。
  溫韜因瘋狂盜墓而名著一時。後周太祖郭威也感嘆「李家十八帝陵園,廣費錢物人力,並遭開發」,因此對於自己身後葬制,多次強調「瓦棺紙衣」的薄葬的原則。後唐閔帝李從厚下葬不過4年,陵墓就被盜掘。
  金王朝扶植的偽齊政權在中原地區曾經對兩京冢墓大肆破壞。劉豫專設主管盜掘陵墓的官員「河南淘沙官」和「汴京淘沙官」,則一如曹操集團「發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的歷史複製版。   軍閥集團盜墓最著名的一例,應當是孫殿英對清東陵的武裝盜掘。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樓主| newathens 發表於 2007-9-17 22:02 | 只看該作者

歷代對盜墓行為的道德批判和法律懲罰

在中國傳統宗法社會,墳墓,曾經是能夠維護祖先精神權威,體現宗族凝聚力的象徵。保護冢墓,久已成為一種道德行為的準則。唐人杜荀鶴詩所謂「耕地誡侵連冢土」,表明這種道德規範對處於社會底層的勞動者也形成了約束。
    禁止盜墓的法律,在先秦應當已經出現。如《呂氏春秋》中寫道,當時對於「奸人」盜墓,已經有「以嚴威重罪禁之」的懲罰措施。《淮南子》說到刑法有「竊盜者刑」,「發墓者誅」的內容。《魏書》記載,北魏文成帝出巡,看到「有故冢毀廢」,詔曰:「自今有穿毀墳隴者斬之!」這也是「穿毀」冢墓已經被法令嚴厲禁止的證明。唐代法律包括制裁盜墓行為的內容。《唐律疏議》有關於對「發冢」者處以刑罰的明確規定,例如:「諸發冢者,加役流;已開棺槨者,絞;發而未徹者,徒三年。」通過刑法的內容,可知王族貴戚的墳墓,受到特殊的保護。而看守者在盜墓現象發生后也要受到嚴厲處罰,也是值得注意的。從《明史》的記載看,當時法律有嚴治「盜墓之罪」的原則。而《大清律例》有關於「發冢」的內容,對36種情形分別處罪。其條例計22條,內容備極詳密。
    據《新唐書》記載,盧龍節度使張弘靖因安祿山、史思明於此初起反叛,而當地民眾中仍然心存安、史崇拜,於是「懲始亂,欲變其俗,乃發墓毀棺」,然而適得其反,以致「眾滋不悅」,使民意更為傾向安、史而背離朝廷。這正是因為「發墓毀棺」的做法過於極端,與民眾傳統情感習慣不相合的緣故。《舊唐書》也記載,張弘靖「發(安)祿山墓,毀其棺柩,人尤失望」。民眾的「不悅」,民眾的「失望」,都表現了一種對於「發墓毀棺」的作法有所反感的共同的心理傾向。
    《南史》記載,傳說張騫墓有人慾盜發時,就聽到作戰時的鼓角聲,盜墓者不得不驚退。宋人程大昌《考古編》說:「史載溫韜概發唐陵,獨乾陵不可近,近之輒有風雨。」史書又頻繁可見盜墓時遇大蛇圍繞、崩雷晦雨等異象的記載。如果有人不畏懼這種保護墓葬的靈異警示,常常會遭致嚴酷的懲罰。《異苑》寫道,士燮墓常濛霧氣,屢經離亂,沒有人敢盜掘。晉時地方官溫放之前往發掘,在回程中即墜馬而死。袁枚《子不語》有「掘冢奇報」條,說「以發冢起家」的朱某發富人墳,石槨堅不可開,於是糾同僧人誦咒開槨,「誦咒百餘,石槨豁然開,中伸一青臂出,長丈許,攫僧入槨,裂而食之,血肉狼藉,骨墜地,琤琤有聲。」朱某後來也「以訟事破家,自縊於獄」。類似表現盜墓惡報的故事還有許多。這一現象,也是民間否定盜墓的社會輿論傾向的一種反映。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對盜墓者的處罰相當嚴厲,刑法第328條規定,盜挖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的,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此外,盜運珍貴文物出口,處3年以上10年以下徒刑,可並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10年以上徒刑或無期徒刑,可並處沒收財。近十年來,僅深圳海關就查扣走私文物近3萬起。   背景鏈接
  曾經有很多專家專門研究過中國的盜墓現象,中國歷史上曾經有過3次盜墓高潮,第一次是在西漢,當時官方允許民間私人鑄錢,而春秋戰國和秦代的墓葬中最多的陪葬品是銅器和兵器,這成為鑄幣者盜墓的直接動力。第二次是在清代,是歷史和文物研究者為了考據歷史的研究性盜墓,這一次盜墓高峰對古墓的破壞性不大,但的確給後來的史學研究提供了大量珍貴資料。後來,時間持續最長的盜墓高峰出現在現代,文物走私的暴利是更純粹的誘因。
  據一位經辦數起文物走私案的警方人士透露,香港地區有兩條著名的古董街,是中國走私文物進入國外的主要集散地,也是世界文物走私的重要中轉地。中國內地最早的走私文物集散地是在洛陽,後來逐漸發展到西安、甘肅和廣州。這些地方有些重量級的文物走私販,他們一般從盜墓起家,做大之後開始經營文物生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
 樓主| newathens 發表於 2007-9-17 22:03 | 只看該作者

盜墓活動的行規和工具

我國盜掘古墓之事由來已久,歷史上有記載的被盜最早的墓葬是商朝第一代王商湯之冢,距今約3600年;盜掘事件最早出現在2770多年前的西周晚期,有人從掘開的古墓中得到一顆玉印,上刻十字,當時沒有人認得。  盜墓賊的行規和盜掘手法
  干盜墓勾當的人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官盜,像漢末的董卓、曹操,五代的溫韜,到民國時的孫殿英等,都很有名,他們往往動用大批士兵,明火執杖地大幹;還有一種是民盜,分佈各地,人數眾多,都是偷偷摸摸地進行,挖開墓室、棺材,從中取出隨葬的財物珍寶,大發橫財。他們多集中在古墓葬較多的地方,如河南洛陽地區、陝西關中、湖南長沙周邊一帶等地。
  這些專職盜墓者在解放前一般是兩個人合夥,多人結成團伙的是少數,一個人單獨乾的更少,原因很簡單,一個人顧不過來,而兩個人可以分工合作:開始時一個人挖洞,另一個人清土,同時望風;以後一個挖進墓室,另一個人在上面接取坑土和隨葬品。這兩人多為有血緣親戚關係(要好的朋友也很多),但奇怪的是父子關係的較少,這也許是干盜墓這營生畢竟見不得人,老子即便幹上這個不光彩的勾當,也要維持做父親的形象,不好意思拉上兒子一塊干,做兒子的後來發現了也裝著不知道。兩人合夥為什麼要找有血緣的親戚呢?這是為了防止在洞口接活的人圖財害命。就是說,洞下的人把活幹完將財物都傳遞上去了,他就會拍拍巴掌或拉拉繩子,示意洞口的人把他拉上去。如果洞口的人見財起意,當洞下人快上來時猛一松繩子,洞下的人冷不防從四五米以上的距離跌下去,骨折、受傷動彈不得,洞口的人又趕緊把提上來的坑土向洞下灌埋,下面的人必死無疑。
  這些人長期以盜墓為職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善於偽裝掩人耳目,並有對付墓內防盜機關的一套辦法。他們在確定盜掘目標后,如果小墓不須費多大功夫,用幾個晚上挖開,速戰速決,取出隨葬品走人。如是大中型墓葬,便採取以下幾種辦法:一是以開荒種地為名,在墓葬周圍種上玉米、高粱等高稈作物,以青紗帳掩蓋其一兩個月的盜掘活動。二是在墓邊蓋間房子掩人耳目,然後從屋內挖地道通向墓室,從外面看不出什麼問題,而墓內早被洗劫一空了。三是在古墓邊修一假墳時暗中掘一地道,通入古墓內盜取財物。
  盜墓工具的演進
  解放前的盜墓賊,一般是一個人或兩個人干,不要太多,時間是一晚上,幹活有自己的專用工具(挖掘設備),有專用連體服裝(老鼠衣,上面布滿各種「裝備」)。
  盜掘古墓一方面靠人的技術、經驗;一方面靠工具操作,舊社會民間盜掘工具為鍬、鎬、鏟、斧和火把、蠟燭等。明代以前,盜墓賊沒有探測專用工具,明代開始使用鐵錐,它的出現使盜掘者僅以地面有明顯標誌(如封土、墓碑)的墓葬為對象一去不復返。盜墓者利用特製的鐵錐,向地面無標誌的地下探索,一旦找到古墓,根據錐上帶上來的金屬氣味,選好方位,可直接挖洞盜掘。明代王士性在《廣志繹》中說:「洛陽水土資源深厚,葬者至四五丈而不及泉。」「然葬雖如許,盜者尚能錐入而嗅之,有金、銀、銅、鐵之氣(味),則發(掘)。」
  解放前的挖掘設備,選用鋒利的鏵犁葉片的一部分做「掘進器」,「三片裝」很像螺旋槳,後部緊連著螺旋狀的「排土」裝置。如此一來,不但能夠將土掘出、排出,而且能夠打透墓磚(螺絲釘原理,加大水平力量即可,不用大力下按)。
  從鐵錐到「洛陽鏟」,是北方盜墓賊使用地下探測工具的一個飛躍。
  河南洛陽城自古以來文化悠遠,歷史上曾為十三朝古都,一直是中國古代政治、文化中心。時至今日,洛陽名聞天下的「洛陽三寶」,就是龍門石窟、白馬寺和「洛陽鏟」,其中前兩樣都有極好的聲名,而獨獨這第三樣似乎並不光彩,因為它是一種盜墓工具。洛陽城確是盜墓風行,主要源於洛陽自古以來的厚葬之風。自古以來洛陽達官貴人講究厚葬,而且往往異常重視墓穴的修建,隨葬頗豐,以致於洛陽古墓多如牛毛。唐代詩人王建曾這樣形容洛陽墓葬稠密:
  北邙山頭少閑土,
  儘是洛陽人舊墓。
  舊墓人家歸葬多,
  堆著黃金無買處。
  也正因如此,洛陽盜墓之風自古盛行,而歷代盜墓者也是能人輩出。關於洛陽鏟的由來,洛陽流傳著這樣的故事:
  洛陽邙山馬坡村,有個農民叫李鴨子,從小就以盜墓為生,在民國十二年(1923年)間有一天,他到十幾裡外的孟津縣趕集。有個來自偃師縣馬溝村的熟人正在搭棚子,準備賣煎包子。雙方見面打個招呼,他見這人忙著用一把筒瓦狀的短柄鐵鏟在地上挖了一個豎直的小圓坑,以便插入棚柱。這人用此鏟往地下一戳,提上來時帶出不少土,一下子觸發了他的「靈感」:這傢伙比鐵杴挖盜洞輕巧靈便,特別是能帶上原土,利於判斷地下不同地層情況。於是他找了張紙,貼著鏟夾畫出一張原大圖樣,回家后馬上找鐵匠按圖打造,一試果然得心應手,效果不錯。以後其他盜墓者紛紛仿效,於是得到廣泛「推廣」。
  洛陽鏟因為是要做為挖掘探洞、採集探土之用,其工作原理大約和現在的石油勘探、地質取樣相似,故而鏟身不是扁形而是半圓筒形,類似於瓦筒狀,很像七八十年代常見的一種兇器——管兒插。
  「洛陽鏟」的鏟夾寬僅2寸,寬成U字半圓形,鏟上部裝長柄 洛陽鏟雖然看似半圓,其實形狀是不圓也不扁,最關鍵的是成型時弧度的打造,需要細心敲打,稍有不慎,打出的鏟子就會帶不上土。不僅如此,洛陽鏟在製作工藝上更為複雜,通常製造一把小鏟需要經過制坯、煅燒、熱處理、成型、磨刃等近二十道工序,故而只能手工打制。如果是一把好的洛陽鏟打制完畢,再裝上富有韌性的臘木杆並且接上特製的繩索,就可以打入地下十幾米,甚至幾十米深處,鏟子提起之後,剷頭內面會帶出一筒土壤。這樣不斷向地下深鑽,盜墓賊對提取的不同土層的土壤結構、顏色、密度和各種包含物進行分析,如果是經過後人動過的熟土,地下就可能有墓葬或古建築。如果包括物發現有陶瓷、鐵、銅、金、木質物,就可以推斷地下藏品的性質和布局。經驗豐富的盜墓賊憑洛陽鏟碰撞地下發出的不同聲音和手上的感覺,便可判斷地下的情況,比如夯實的牆壁和中空的墓室、墓道自然大不一樣。
  同樣的,挖的墓不同,盜墓工具也不同。探漢墓用洛陽鏟演變而成的重鏟,挖唐墓時用扁鏟(類似魯智深的月牙鏟),進入漢墓墓室(漢墓多為墓坑,多已塌陷)搗土時用滾叉和撇刀。
  解放后,文物考古部門對它進行改進,用來對地下有無文化遺存進行普查鑽探,為文物考古工作做出了貢獻。但在近年全國颳起的盜墓狂潮中,它又被盜墓賊用來重走邪路。
  一個現代的盜墓團伙,其成員一般在三到四人,不會三人以下,也不大可能超過五人。這幾個人各有分工。
  現代盜墓賊的盜墓工具已經比以前先進多了。一般的洛陽鏟已經被淘汰,用的鏟子是在洛陽鏟的基礎上改造的,分重鏟和提鏟(也叫泥鏟)。由於洛陽鏟剷頭後部接的木杆太長,目標太大,所以棄置不用,改用螺紋鋼管,半米上下,可層層相套,隨意延長。平時看地形的時候,就拆開背在雙肩挎包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樓主| newathens 發表於 2007-9-17 22:05 | 只看該作者

盜墓活動的常規過程

中國現代意義上、由國家發起的、有組織、有針對性的「考古發掘」活動還不到一百年,以前那些發掘工作與其說是「發掘」,倒不如說是「盜墓實錄」。因為其方法、手段等等完全是盜墓者的那一套,沒有「自己的」東西。
  真正的民間盜墓者受各種限制,他不可能帶著雷達去盜墓,連個洛陽鏟還得想辦法拆開「藏起來」,所以他有他自己的絕招。他要想在單位時間內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那就要想各種辦法,有些是很精妙的。下面就講述整個盜墓的過程。
  看地形 
  「看地形」,很是玄妙,不知道的人走在墓旁也看不出來,明白訣竅的人在幾公里以外就能看出來。有些盜墓賊「喜歡」在下完雪的天氣出來「四處轉轉」尤其喜歡下「很細很細的雪粒」那種雪,其中道理是跟「土」有關。
  土有「熟土」、「活土」(也叫「花土」)、「死土」的分別。有經驗的盜墓者看上一眼就能明白這裡有沒有墓葬,甚至一眼就能看出是什麼時代的墓葬。
  在探墓時,可以先用探條去探,根據手上的感覺去「感覺」是不是有墓;待確定以後就下鏟,比如:一鏟打下去十米,有了,然後看深度和鏟子上帶出來的東西,深度也是個標誌,帶出來的東西上有木屑、有硃砂、有坑灰等等,這都是特點;然後,用泥鏟把墓的形狀「方」出來,就是定坐標。左邊打一個,打了十米沒有打到,那就是「過了」,再回頭往右邊一點繼續打,以此類推,一個個的點連起來,就是十多米地下的墓的形狀了。然後根據墓的形狀、深度、坑灰、木質(或石質、磚質)這些特點結合起來推測出墓的年代、墓門的位置等等。  挖洞口
  探好位置后,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挖洞口了。厲害的盜墓者一個十幾米的洞子挖下去能夠做到地面上沒有土!令人費解的是,就算墓地周圍都是一片平原,全是很平整的土地,周圍幾百米、幾里地也看不到有土堆。所以,土是不可能堆在外面的,而且洞口那麼小,幹活的時候還要封起來,誰也看不到,這樣高超的手法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盜墓賊幹完活以後會把洞口封起來。有的洞口只有一個污水井蓋那麼大的口子,打開以後向下看,直直的十多米下去,黑古隆冬看不到底。
  進入墓室
  一般來說,任何朝代墓內的物品擺放都有其規律。一看形狀是漢墓,東漢或是西漢,那麼心裡就有數了:棺木應該在哪裡、陪葬的物品中陶器在哪裡、金屬器皿在哪裡、兩邊的耳室里都會有什麼……等等。等真的下去以後,直奔那裡就挖過去了(漢墓一般都是塌陷的,灌滿了土,說是墓室,實際上都是土,是在土裡前進,東西們都在土裡)。一般貴重的陪葬品會放在墓主棺木里其左肩部和右腳部。
  還有些墓,比如明清墓,墓頂會很厚的,這是因為那時的墓大多採用七縱七橫、共十四層的青磚砌起來的,有兩米多厚。這樣就需要在挖洞時避開墓頂。所以,一旦下鏟子碰到了磚(鏟子提上來會帶有磚灰),那就要找其他地方往下打了。
  這個「其他地方」有時可能是靠近墓門,有時可能是靠近墓的后牆,都有可能,完全是根據墓的本身形狀、特點來定的。看完形狀,一想這墓內的棺槨可能是靠近墓門位置,那打洞的時候就靠近墓門,反之就靠近墓牆打。
  一個墓,就象一輛坦克,儘管有裝甲(墓牆、防盜層)、象堡壘(墓頂很厚),但也有弱點。弱點就是墓牆,或是墓底。
  有些盜墓者一看這墓太堅固了,頂上和周圍都不好辦,就要再挖一個豎井和一個橫井,直接就到墓的正下方。到墓的正下方以後再繼續垂直向下開一個豎井,然後用工具向上面挖,把墓底挖穿一個小洞,然後通過這個小洞就可以進入墓的內部。這樣,墓的四牆、頂部都沒有破壞,但墓本身已經被盜掘一空了。
  但一般較少採用這種方法,以磚石結構的明墓為例:它的后牆最薄弱,基本上只有兩層磚,所以打豎洞時可以沿著墓后牆打,把兩磚厚的墓牆鑿開並不費什麼事。針對明墓來說,幾乎所有的古盜洞都是開向後牆的。
  解放前盜明墓的,很多只有一個人干,只有一晚上的時間,穿著老鼠衣、手腳並用,挖洞、進墓、拿東西走人。相當不簡單。那時候一個人沒辦法打豎井,他就離開墓一段距離,然後以一定的角度向下挖,斜著向下,整整好好碰到墓的后牆,然後鑿透、進入,計算的非常精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
 樓主| newathens 發表於 2007-9-17 22:06 | 只看該作者

盜墓者的盜墓技巧

舊社會長沙盜墓賊的四字訣
  跟北方洛陽、關中等地不同,南方許多地方土薄石多水位高,「洛陽鏟」無用武之地,當地盜墓賊「因地制宜」,經過長期不斷摸索總結,形成一套覓寶、識寶的方法和技巧。湖南學者劉鴻伏先生與民間古玩文物販子打交道多年,藉機了解、研究解放前長沙周圍地區的盜墓賊的辦法和技術,歸納為「望」、「聞」、「問」、「切」四字訣。
  「望」 是望氣看風水。老盜墓賊經驗豐富,又多擅長風水之術,故每到一處,必先察看地勢,看地面上封土已平毀的古墓坐落何處,只要是真正的風水寶地,一般都是大墓,墓中寶物必多。以風水術指導地面無標誌的墓址的確定,無乎百發百中。據說民國年間長沙一蔡姓盜墓高手極擅風水之術,他若出門選點,從者必雲集左右。有一次他到寧鄉縣走親戚,行到一風景甚佳處,指著一塊水田對同行人說,此田下必有大墓,墓中寶物必可使你我驟富。同行者均不信,此人於是跟他們打賭:若無古墓,自己輸一千美元。反之,墓中出了寶物自己獨佔七成。眾人賭興大發,遂暗約鄉民數十人於夜間發掘,至半夜果然掘出磚室大墓,墓壁彩繪死者生前生活圖景,墓內有寶劍、寶鼎、玉璧、漆器、金餅、硯、竹筒等物。後來他們賣給美國傳教士,得大量美元而暴富。
  「聞」 即嗅氣味。有此奇術的盜墓者專練鼻子的嗅覺功能,他在盜掘前,翻開墓表土層,取一撮墓土放在鼻下猛嗅,從泥土氣味中辨別墓葬是否被盜過,並根據土色判斷時代。據說功夫最好的可以用鼻子辨出漢代墓土與唐代墓土的微妙氣味差別,準確程度令人驚嘆。
  長沙剛解放時曾槍斃一個老盜墓賊,他將一生所盜文物國寶全部賣給了外國人,此人即是「聞家」,專盜漢唐以前大墓,出土器物只要一聞,便可準確斷代。有個盜墓賊拿來幾件古舊漆器,說是出自一個王侯墓中。他倚在煙榻上,邊抽鴉片邊拿起一件漆器,放到鼻下一嗅,便笑著說:「仁兄,你這漆器是在尿坑裡漚泡過的,取出的時間應在七個月左右。」此人大驚失色,連稱:「得罪!得罪!」
  「問」 就是踩點。善於此道者,往往扮成風水先生或相士,遊走四方,尤注意風景優美之地和出過將相高官之處。他們一般能說會道,善於與長者老人交談講古。每到一處,均以算命先生或風水先生身份拜訪當地老人,從交談中獲取古墓信息與方位。這種人有些本事,口才又好,很容易取得對方信任。一旦探聽到古墓確切地點,便立即召集群賊在夜間盜掘。
  「切」 即把脈之意。有三層含意:第一層是指發現古墓之後,如何找好打洞方位,以最短的距離進入棺槨,這種功夫不僅需要豐富的盜墓經驗,而且要有體察事物的敏銳感覺。擅長此道者往往根據地勢地脈的走向,如給人把脈一樣很快切准棺槨的位置,然後從斜坡處打洞,直達墓室中棺頭槨尾,盜取葬品,前幾年曾國藩墓即被用此法盜掘。第二層含意是指鑿棺啟蓋后,摸取死者身上寶物。從頭上摸起,經口至肛門,最後到腳。摸寶物如同給病人切脈,要細緻冷靜,講究沉靜準確,沒有遺漏。第三層含意是指以手摸觸出土文物,由於其中的高手過手文物不計其數,所以往往不需用眼審視,只要把物品慢慢撫摸一番,即知何代之物,值價幾何。他們常以此技與人賭輸贏,往往勝算。
  盜墓覓寶之事古即有之,於今尤烈,其方法、技術、工具演變到現在更趨現代化、智能化、集團化,探測用軍用羅盤、探測儀,開挖用雷管、炸藥、電鋸,運輸通訊用汽車、摩托車、手機,因而打擊盜掘古墓、販賣走私文物的鬥爭更為複雜艱巨,任重道遠!  聽雷聲,辨墓地
  《清稗類鈔·盜賊類》有「焦四以盜墓致富」披露了盜墓的技巧:
  」廣州劇盜焦四,駐防也,常於白雲山旁近,以盜墓為業。其徒數十人,有聽雨、聽風、聽雷、現草色、泥痕等術,百不一失。
  一日,出北郊,時方卓午,雷電交作,焦囑眾人分投四方以察之,謂雖疾雷電,暴風雨,不得稍卻,有所聞見,默記以告。焦乃屹立於嶺巔雷雨之中。少頃,雨霽,東方一人歸,謂大雷時,隱隱覺腳下浮動,似聞地下有聲相應者。焦喜曰:『得之矣。……』。」
  這個焦四不愧是個盜墓高手!他不但掌握了一般盜墓人都會的分辨土質、土色的本領,還善於利用一些自然現象,幫他尋找墳墓的所在。比如「雷電」,焦四在雷雨天出去盜墓,他讓跟他盜墓的人分別站在四個不同的方位,雨過後,東邊的人跑過來說,剛才打雷的時候,聽到他哪個方位的地下有隱隱的聲音想應和。焦四很高興,說:「我們找到了!」這裡面是有一定的科學道理的。有墓葬的地下是空的,當大雷的時候,就容易形成共鳴,聽起來好象是地下有東西和雷聲相應和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
 樓主| newathens 發表於 2007-9-17 22:08 | 只看該作者

反盜墓的方式

盜墓行為的猖獗,使得反盜墓技術也逐漸完善。
    最普通的反盜墓方式,是隱蔽墓址,使盜墓者不知其處。據說先古陵墓不封不樹,不在地面設置突出的標識,其主要出發點之一,就是防止盜掘。《太平御覽》卷五五七引《交廣記》說到呂岱發掘南越王趙佗陵墓未能成功的故事,指出趙佗「鑒於牧豎所殘也」,「乃令后不知其處。」
    漢末三國時期盜墓現象的嚴重,致使種種反盜墓的形式中,曾經出現了所謂「疑冢」「虛墓」即以真假墓葬迷惑盜墓者的情形。疑冢就是假墳,歷代皇帝無一不對自己風光厚葬,修個陵墓動輒幾十年,陪葬珍寶更是不計其數。因而皇帝都害怕日後被人掘墳挖墓,往往都會做很多假墳,使人無法判別真偽,盜墓也難以得逞。
    其中,以據說曾經「帥將吏士,親臨發掘,破棺裸屍,略取金寶」,「又特置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的曹操所設置的「疑冢」最為著名。民間傳說曹操有「疑冢」多至72處。南宋人羅大經《鶴林玉露》說:「漳河上有七十二冢,相傳雲曹操冢也。」元人陶宗儀《南村輟耕錄》也寫道:「曹操疑冢七十二,在漳河上。宋俞應符有詩題之曰:『生前欺天絕漢統,死後欺人設疑冢。人生用智死即休,何有餘機到丘壟?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直須盡發疑冢七十二,必有一冢藏君屍。』」清人褚人獲《堅瓠集》續集有「漳河曹操墓」條,說有捕魚者,見河中有大石板,傍有一隙,入行數十步得一石門,「初啟門,見其中盡美女,或坐或卧或倚,分列兩行。有頃,俱化為灰,委地上。有石床,床上卧一人,冠服儼如王者。中立一碑。漁人中有識字者,就之,則曹操也。」
    以「疑冢」防避盜掘的做法,後世仍有沿用,如石勒、石虎、慕容德、高歡等都曾採用這種史稱「虛墓」、「偽墓」的形式。遼寧北票北燕馮素弗墓中人骨無存,骨骸朽毀和被盜墓者毀壞的可能都被排除,因而有學者推斷,這是「經過科學清理的第一個『潛埋虛葬』的實例」。(曹永年:《說「潛埋虛葬」》,《文史》31輯)
    傳統的反盜墓手段,又包括石槨鐵壁以求堅固,儲水積沙以防盜鑿,以及以機弩飛箭、伏火毒煙來殺傷盜墓者的方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
 樓主| newathens 發表於 2007-9-17 22:09 | 只看該作者

盜墓活動為何經久不衰

歷史文獻中也可以看到盜墓行為的累累遺跡。唐人顏胄詩所謂「群盜多蚊虻」,「白骨下縱橫」,「田豎鞭骷髏,村童掃精靈」,「試讀碑上文,乃是昔時英」等,是盜墓現象的寫真。通過考古工作的實踐可以得知,大量古代墓葬都曾經遭到盜掘。  前人厚葬,後人掘寶
  是什麼原因導致盜墓現象經久不衰?是否與中國古代文化有著直接關係?北京師範大學古代文化史專家李山教授指出:「盜寶現象的猖獗與中國傳統的厚葬習俗密不可分。在階級社會中,厚葬蔚然成風。」
  據介紹,厚葬習俗由來已久,最早可追溯到夏商時期,於秦漢時期達到全盛。比如漢代制度規定,天子即位一年,就以天下貢賦的三分之一「充山陵」,修建帝王墳墓。即使史稱「簡約」、在遺詔中明令不許厚葬的漢文帝,其霸陵在晉代被盜時,也「多獲珍寶」。李山教授說,厚葬習俗根源於中國傳統的禮治觀念,與古人相信靈魂不滅的迷信思想有直接關係。中國古人講尊君、講孝道,又很要面子,厚葬就可滿足這種種心態。《呂氏春秋·節喪》記載,當時人們往往用一些能顯示身份、地位的專用品及大量的生活資料和珍奇完好之物隨葬,其後人也以此為榮。正所謂「欲侈其葬,則心非為乎死者慮也,生者以相矜尚也」。
  盜洞最多的墓葬
  《中國盜墓史》作者、北京中央黨校歷史教研室研究員王子今70年代末期就讀於西北大學考古專業,曾經參觀陝西鳳翔秦公一號大墓發掘工地。他說,站在考古隊正在下挖的墓坑中,看到密密麻麻的土色土質均與四周夯土顯著不同的247個盜洞,真切感受到歷代盜墓活動之驚心怵目。這座大墓是迄今所知盜洞最多的一座墓葬。盜掘的年代,自漢代一直延續至唐、宋。這座大墓發掘的最後階段,王子今也參與了部分現場工作,看到有十數個盜洞竟然一直打到槨室。
  盜墓者一般看重輕便易攜而又價值昂貴的金屬器,對於大件的陶器有時會因無法從狹窄的盜洞中搬出而進行惡意毀壞,另外,他們對墓葬的方式等風俗、宗教文明毫不在意。
  盜墓者從三個途徑確定墓葬地點
  王子今研究員介紹,盜墓活動最為普遍的出發點,是對墓主隨葬物品的財產追求。盜墓者一般從三個途徑確定墓葬的地點。一是查看地面的封土形狀以判斷墓葬的級別年代等粗略信息,據說有古墓的地方由於自然的地質五花土在埋葬過程中遭到破壞,一般莊稼的長勢會比周圍地區要差一些。二是從地方文獻、民間傳說中尋覓古墓的蹤跡。三是比較確實可信的用洛陽鏟等工具鑿土取樣,看是五花土還是生土,古墓在建築過程中必然會在土層中留下痕迹,填埋的土層與原來的會有比較明顯的區別。根據取出的土層中找到的陶片、木片,銅、金等金屬碎片,盜墓者不僅可以判斷墓葬的確切位置,還可以知道墓葬的規模,棺室的位置,然後將盜洞直接打到墓室中去。
  考古工作充滿悲劇色彩
  張在明研究員說:「考古工作充滿悲劇色彩!很多時候,我們只能去清理盜墓賊挖掘后的殘羹冷炙,做打掃戰場的工作。」據介紹,現在的盜寶活動已經成為組織嚴密、銷售體系便捷、配合程度緊密的社會活動,大多盜寶賊在當地開個小飯館作為第二職業,起掩護作用,同時有人專門起牽線搭橋的作用,使文物的賣主、買主都不直接與他見面。
  目前的考古、盜寶常常採用的是炸藥爆破、遙感探測、航空考察等先進技術。張在明研究員認為,從整體上說,盜墓的黑勢力的力量不處於劣勢。他說,在陝西省,盜墓和走私的通訊科技要強於文物保護工作者,他們用衛星定位儀、雷達聯繫,出入用專車,甚至在和執法隊員對抗時的武器也更先進。許多犯罪團伙都是有宗法背景的,利用姻親、朋友等社會關係做掩護。他們工作無須審批,手續便捷,裝備先進,作案靈活,往往令文物保護工作者一籌莫展。
  令人擔憂的是,陝西省107個縣專業國家工作人員只有四五千人,邊遠不發達縣甚至沒有文物保護人員;而陝西的職業盜寶、走私文物的人也接近四五千人,兼職的、為生活所迫「客串」的、干一把就收的則遠遠超過這個數目。
  對於考古部門來說,考古發掘要有嚴格的審批手續的,除非文物遭到施工和盜墓活動破壞,才能夠被迫進行搶救性發掘。
  盜寶現象猖獗,一方面有執法不嚴的原因,另一方面,文物法的不嚴密也導致有時無法可依的無奈,盜寶活動的一本萬利使盜墓賊非常善於鑽法律的空子。張在明曾跑遍陝西省107個縣,不斷呼籲政府加強法制,增加考古和文物保護方面的經費投入。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樓主| newathens 發表於 2007-9-17 22:10 | 只看該作者

盜墓現象的歷史文化考察

古墓是人生終止時最後的定格,也是儲存墓主生活時代的若干文化信息的府庫。疊疊累累的古代墓葬屢經滄桑變故,因各種原因往往多遭破壞。而最通常的破壞形式,是有意的盜掘。歷史上的盜墓相當普遍,甚至曾經成為某些區域的地方風習,成為某些家族的營生手段,成為某些社會群體的行業特徵。
  盜墓,是淵源古遠的社會文化現象。新石器時代的考古資料已經可以看到有意識的墓葬破壞現象的遺存。在春秋時期「禮壞樂崩」的社會變化之後,厚葬之風興起,於是盜墓行為益為盛行。陝西鳳翔的秦公1號大墓,是迄今所發現的先秦時期規模最大的墓葬,也是我國應用科學考古方法發掘的最大的墓葬。這座古墓發現盜洞247個,其中有10數個盜洞直接打入槨室。
  司馬遷寫述中山地方風習,注意到「掘冢」行為的普遍。掘冢盜墓雖然是「奸事」,當時卻有人因此起家致富。西漢時不法貴族作惡地方,盜墓竟然成為一種驕悍者嗜好的遊戲,於是有「國內冢藏,一皆發掘」,「所發冢墓,不可勝數」的情形。兩漢一些嚴重的社會動亂,如吳楚七國之亂、推翻新莽王朝的民眾暴動等,都有大規模盜墓的記錄。漢魏之際曾經發生盜墓的高潮,據說曹操軍事集團甚至設立了名號為「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等專門指揮盜掘冢墓的官職。
  唐人所謂「群盜多蚊虻」,「荒冢入鋤聲」,「髓髏半出地」,「白骨下縱橫」等詩句,也反映了盜墓風習的普遍。唐代宗時,郭子儀父親的墓葬被盜掘,有人疑心是魚朝恩指使。而郭子儀在御前說到此事時,承認自己所統領的軍隊也多有破壞陵墓的行為。據史書記載,自唐末到五代初,關中的唐帝陵墓除唐高宗、武則天合葬乾陵外,被逐一盜掘,無一倖免。
  宋元明清時代的冢墓發掘和冢墓破壞事件史不絕書。作為政府行為的掘墓事件,最為典型的是金王朝扶植的偽齊政權在中原地區對兩京冢墓的大規模破壞。劉豫曾經專設主管盜掘陵墓的官員「河南淘沙官」和「汴京淘沙官」。元代蒙古貴族信用的僧侶,有發掘南宋陵墓的行為。明萬曆年間,宦官陳奉處理民間盜發李林甫妻楊氏墓一案,為「得黃金巨萬」的信息所誘使,竟然「悉發境內諸墓」。武昌市民反對其惡行,曾經掀起激烈的抗議風潮,幾乎形成暴動。
  盜墓現象的普遍,歷代都留下了深刻的歷史記憶,於是有「自古及今,未有不死之人,又無不發之墓也」的說法。
  對墓主隨葬物品的財產追求,是古來最為普遍的盜墓動機。晉人皇甫謐宣傳薄葬,有「豐財厚葬以啟奸心」之說。盜墓者對墓葬的無情破壞和對死者的極端傷辱,大體都是出於財寶之「欲」。所謂盜墓「奸心」啟於厚葬的說法,雖然顛到了主動與被動的關係,卻大略可以說明「自古及今」「無不發之墓」的主要原因,是對「豐財」的欲求。
  對隨葬品的某些特殊需求,也是我們在分析歷代盜墓動機時不能不注意的。宋代有盜墓以取犀帶、玉帶的史例。有人因此甚至不惜發掘自己父親的墓葬。張邦基《墨庄漫錄》說,宋徽宗喜好古青銅器,於是地方官紛紛發掘冢墓求其器以獻上。陶弘景墓被盜掘,據說是為了劫取其中的「丹砂異書」。盜墓者分割「殭屍人肉」以為葯,以及盜竊枯骨「以之合藥餌」,則是盜墓史中的奇聞。通過發掘前人墓葬,取其營造材料以為己用,也是值得重視的歷史現象。在河南南陽的考古發掘資料中,可以看到晉人發掘漢墓,並利用漢畫像石作為建墓材料的實例。江蘇徐州還發現晚唐時人利用漢墓墓室重新下葬的情形。這樣的現象,在文獻資料中也有反映。
  發掘政敵及政敵家族的冢墓,在中國古代權力爭奪中曾經被作為厭服對方的極端手段。掘墓,又是政治懲罰與政治迫害的一種形式。發墓,剖棺,鞭屍,同時又都用以發泄政治仇恨。《左傳》中已有掘墓復仇的史例。司馬遷記述伍子胥「掘楚平王墓,出其屍,鞭之三百」的故事,在民間有廣泛的影響。清雍正年間興文字獄,曾經發生呂留良因此被戮屍的著名事件。
  盜墓技術的發明和傳承,在史籍中有資料反映。而相應的反盜墓技術也逐漸成熟。如以疑冢或虛墓迷惑盜墓者的方式等,以石槨鐵壁和儲水積沙等強化防護的方式,以及以機弩、伏火、毒煙等殺傷盜墓者的方式等,都各有防盜的效用。
  傳統禮制對墓葬的保護,表現出中國文化對宗法關係的重視。歷代多有嚴禁盜墓的法律。社會輿論對於盜墓行為也予以嚴厲譴責。古來還流行這樣的民間傳說,盜墓時會遇到崩雷晦雨、狂風大霧、鼓角之聲或者神異動物的警示,如果不理會這種警告,常常會遭致嚴酷的報復。
  另一方面,自古以來多有盜墓行為與再生奇迹相聯繫的傳說,甚至正史中也不乏此類記載。我們還看到,盜墓這種不光彩的行為,有時卻可以導致原先皇室貴族專有的寶用之器得以流散民間,使得黯然埋沒於屍骨旁的許多絕世珍寶重見天日,放射出古代文明之光。這種盜墓行為於是具有了與原始動機完全無關的工藝史意義和藝術史意義。骨董多來自盜墓所得,而因此所促成的金石研究的進步,有積極的學術文化影響。簡牘資料曾經多次充實我們民族文化的寶庫,而有時發現途徑是由於盜墓活動。例如汲冢遺書的出土,就是中國文化史的幸事。當然,盜墓者因文化品味的低下、鑒識眼光的鄙劣以及行止習慣之粗暴,往往導致許多有重要價值的文物直接在盜墓現場或轉賣途中即被破壞。這種行為對中國古代物質文化遺存的嚴重損害,無疑是不可寬恕的。
  盜墓對考古工作的干擾與破壞,不僅表現在使墓葬中許多在洗劫中殘破遺失,還在於無知的盜墓者往往只根據市場價值尺度進行選擇,將一些雖然未必為骨董商人看重,卻具有極重要的科學價值和文化價值的文物歸於毀棄。此外,墓葬對於考古工作的意義,並不僅僅表現為隨葬品的數量和質量,墓葬形制、葬式等看來並不直接具有商業價值的遺跡現象,其實都包涵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文化信息,而野蠻的盜掘,往往使這些現象遭到不可挽救的破壞。盜墓行為對考古工作的嚴重損害,在近期仍然有明顯的表現。一些非常重要的文物因盜掘而出土,其發現地點以及其他有關遺跡現象至今仍不能明朗,其考古學的價值於是無法實現,以致於通過科學考古工作本來可能為認識古代社會歷史表現出重要意義的資料不能夠發揮作用。這些都是使關心和愛重中國歷史文化的人們深為痛心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
 樓主| newathens 發表於 2007-9-17 22:12 | 只看該作者

慈禧超豪華之葬與毀棺拋屍之劫

慈禧死後一年,於宣統元年十月(1909年11月15日)葬入地宮。僅僅20年後,便被孫殿英部盜掘洗劫。1979年2月,清東陵管理所正式開放,才再次打開地宮。推開兩道石門,從石棺床上見到一具完整的內棺棺木,而破碎的外槨被扔在西北角。這是1928年此陵被盜后溥儀派載澤等人匆忙清理重殮的。1984年元月,內棺被專家打開,確認這個上身包裹黃綢、下體褲子上綉滿「壽」字、右腳穿白綾襪、左腳赤裸的完整屍骨,就是慈禧。   如今,我們見到的內棺已入整修后的外槨。楠木棺槨華麗可辨,但棺內含恨吞辱的慈禧卻永遠無法「安卧」。正是她對自己死後之葬也要如此驕奢,引來了整個清東陵(除順治孝陵)屢屢被掘的「奇辱大難」。   
一、飛揚跋扈,一改再改陵制   同治5年,咸豐帝的定陵完工。按清制,他的兩位皇后慈安、慈禧的陵墓只可在定陵附近選址,並只能建一座皇后陵。當時便定下給兩位皇太后建一座陵,棺槨並排奉安。慈禧看了奏摺很生氣:「哪個陵里葬兩個太后,連妃園寢的妃子還都各自為券,這不是明著欺負我們姐妹?」承修大臣們只好提出,仿照雙妃園寢的樣式,在陵的後院東西並排各建寶城、寶頂、下建地宮。   不料,慈禧逼問道:「我們是兩個太妃嗎?誰說我們就不配一人建一陵?」這是再次打破陵制,但誰敢不聽?於是,同治12年三月初九清明節,18歲的同治前往定陵,為咸豐帝行敷士禮和大饗禮后,來到附近的平頂山和菩陀山驗看風水。15日,將平頂山改名「普祥峪」,為慈安萬年吉地;菩陀山改「菩陀峪」,為慈禧的萬年吉地。雙陵於當年8月同時動工,於光緒5年6月同時完工,耗時6年,耗銀500多萬兩。   
二、三大殿幾乎拆了再建,「超級豪華」竟然壓倒紫禁城   雙陵的建制本來一樣,但慈安死後,慈禧一定要壓倒慈安的機會來了。光緒21年8月,東陵守護大臣為討好慈禧,上奏朝廷說慈禧陵因連年雨水,多有糟朽,急需修整。慈禧命親信慶親王和兵部尚書榮祿為承辦大臣。結果,陵內建築無一不修,大殿和東西配殿都從原來的揭瓦維修改為拆后重建!此次大修工程浩大,到光緒25年已撥款150萬兩,以後的款項更是個無底之謎。中間,八國聯軍侵華使工程停頓,慈禧回京后,再次來到工地親自檢查。1908年10月18日,工程在歷時13年重修后終於完工(巧的是4天後慈禧去世)。僅三殿所用的葉子金達4592兩!陵內的丹陛石,為高浮雕加透技法雕成,圖案為「龍在下,鳳在上」。隆恩殿周圍的69塊漢白玉板處處雕成「鳳引龍追」,74根望柱頭打破歷史上一龍一鳳的格式,均為「一鳳壓兩龍」,暗示她的兩度垂簾。   
三、慈禧棺槨內的珍寶,價值在5000萬兩白銀,堪稱世界之最   慈禧隨葬的珍寶究竟有多少?他的心腹太監李連英親自參加了慈禧棺中葬寶的儀式。據他和侄子所著的《愛月軒筆記》記載:慈禧屍體入棺前,先在棺底鋪三層金絲串珠錦褥和一層珍珠,共厚一尺。頭部上首為翠荷葉;腳下置粉紅碧璽蓮花。頭戴珍珠鳳冠,冠上最大一顆珍珠大如雞卵,價值1千萬兩白銀。身旁放金、寶石、玉、翠雕佛爺27尊。腳下兩邊各放翡翠西瓜、甜瓜、白菜,還有寶石製成的桃、李、杏、棗200多枚。身左放玉石蓮花,身右放玉雕珊瑚樹。另外,玉石駿馬8尊,玉石18羅漢,共計700多件。葬殮完畢,又倒入四升珍珠,寶石2200塊填棺。   一棺的奇珍異寶,聚起的自然是巨禍。她閉上眼僅20年,又一位和她同樣巧取豪奪橫搶暴掘的大盜,將黑手伸向了她,並將她毀棺拋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1
 樓主| newathens 發表於 2007-9-17 22:14 | 只看該作者

追蹤徐公館「藏寶」之謎

孫殿英:河南永城縣人。1928年7月2日,時任國民黨第6集團軍第12軍軍長的孫殿英,以進行軍事演習為名,秘密挖掘了清東陵慈禧墓和乾隆墓,盜竊了大批金銀財寶,被人們罵為「東陵大盜」。后投降日軍任偽集團軍副司令。解放戰爭中被俘,病死獄中。
  徐源泉:祖籍湖北黃陂,1927年,41歲的徐源泉被任命為國民黨第6集團軍總司令,1928年7月,他放任部屬孫殿英盜挖清東陵,並接受「東陵大盜」孫殿英的賄賂,將部分受賄所得的清東陵財寶轉移據為己有。徐源泉1949年到台灣,1960年在台北病死。徐源泉將東陵財寶藏於何處一直是個謎。
  徐公館:位於武漢市新洲區倉埠街,始建於1931年,佔地560平方米,為兩層木質建築,有一地下室。1931年到1949年,是國民黨陸軍上將徐源泉家人居住地。徐公館在解放后一度成為居民宿舍,1988年成為武漢市文物保護單位。據介紹,1992年,有關部門曾在徐公館附近挖出一批國民黨的軍火。
  徐公館冬暖夏涼,內有一層地下室,連著秘道。據說秘道下埋藏有東陵財寶。
  徐公館女傭留有筆錄:建館財源是東陵財寶
  93歲的徐公館女傭袁氏(現已去世),1994年證實,修建徐公館用的是東陵財寶。新洲區文物所副所長鬍金豪昨日向記者展示了1994年9月18日他走訪徐公館女傭袁一全老人的現場筆錄。
  93歲的袁氏當時回憶說,孫殿英盜東陵,徐(源泉)是司令,因此發了財,修建了徐公館,當時做房用的是武昌城牆上的磚。公館建成后,國民黨曾在徐公館附近槍斃人,懷疑被槍決的人是修房的工匠。
  胡金豪當天還走訪了60多歲的夏名老人,夏家曾與徐公館相鄰。據夏老轉述其父的說法,1931年6月15日,紅軍打倉埠時,號召窮人分富人的財產,夏家分得徐公館的一個明代花瓶,紅軍走後又都被徐公館要回去了,徐公館的財寶並未丟失。
  記者昨日在新洲區倉埠街採訪了74歲的林庚凡老人,他是徐源泉姐姐的養子。據他介紹,10歲時曾到徐公館玩耍,那時徐公館富麗堂皇,地道里儘是值錢的寶貝。徐源泉喜歡騎高頭大馬,還有許多衛兵。徐源泉的妻子當時有一鳳冠金光燦爛。1940年,徐公館一度成為日本駐軍的兵站,從此他再沒到過徐公館。
  記者昨日陪同林庚凡老人重遊徐公館,林庚凡老人指著大門說,徐公館大門原先朝北,徐源泉認為寓意敗北不吉利,於是改大門為西北方向。「文革」時,林庚凡老人被批鬥,與徐源泉及其家屬劃清了「界線」。他稱,徐公館地下可能藏有清東陵財寶。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
 樓主| newathens 發表於 2007-9-17 22:15 | 只看該作者

孫殿英身邊兩件國寶是如何收繳的

土匪出身的孫殿英,雖無文才又無武功,卻因有過一次驚世之舉――掘盜清東陵慈禧墓而臭名遠揚。1947年4月,晉冀魯豫野戰軍(二野)決定攻克豫北重鎮湯陰。湯陰守將就是這個土匪  
出身的蔣軍少將孫殿英。人說:孫殿英掘墓有膽,守城有術。小小縣城建起五道防線,揚言固若金湯。但在所向披靡的人民解放軍面前,孫殿英固守似如螳螂擋車。不到半個月圍攻,湯陰就落到我軍之手。孫見大勢已去,掏出手槍就要自盡,他的隨從上前奪過手槍。  拉著他就朝東南門地道跑去——那裡有一條孫留給自己的退路,一直通到城外亂墳地。他哪裡知道他出了地道口,正在大口喘氣,一排解放軍已站在他面前,黑洞洞的槍口對準他:不許動!舉起手來!原來我軍早已估計到他會來這一手,派出熟悉湯陰地形的小分隊執行堵截和追捕任務,在此等候多時了!
  孫殿英被活捉后,他身邊始終跟著一個隨從。隨從手裡拎著兩隻木箱,木箱並不起眼,只是箱外裹著一層紅色皮革。知道底細的人都知道,孫將這兩隻木箱視如自己魂魄,不管他走到哪裡都讓隨從提木箱跟到哪裡。因為提箱人是他的親信,所以,即使孫成了俘虜,隨從仍一步不離的跟在身邊。他的任務就是保護這兩隻木箱,孫早有交待:你在箱在、你不在箱必在!然而,箱里裝的是什麼?除孫知道,隨從只知是寶物,卻不知是何寶物。當然更不准他人瞧看。當時戰亂年代,也沒人過問,更沒有他人看過。然而,遠在中原晉冀魯豫野戰軍總部的劉伯承和鄧小平,卻十分關注他身邊的兩件寶物,雖然不知是何寶物,但此人盜過慈禧墓肯定是頂級國寶,一旦湯陰解放,兩件國寶必須上繳收回。孫殿英被捉后關押在18旅旅部。沒多久,野司來電:命旅長肖永銀(後為南京軍區裝甲兵司令)務將孫身邊兩件國寶查到,收繳歸公。肖永銀哪裡知道這事,心中納悶,孫殿英身邊還有國寶?他當即叫來保衛幹事,說:你去查一查,看看孫殿英身邊有什麼寶物?放在哪裡?查清報我。保衛幹事走後,肖永銀又覺不妥,野司命令將孫身邊國寶收繳,肯定是無價之寶,不然總部首長豈能這麼重視!又一想,對呀,當年此人盜過慈禧墓?留在他身邊的肯定是稀世珍寶!頓覺事情重大,必須親自前往調查和審問。他急急走進關押孫的房間。孫殿英馬上恭恭敬敬地站起來。肖永銀見他非常客氣,並和顏悅色地跟他說:孫司令,聽說你有兩個寶貝,拿出來讓我也開開眼!
  孫殿英一聽,知道瞞是瞞不住了,臉色頓時出現一副苦相。此時,他雖已深陷囹圄,但要取走他身邊寶物,似如利刃在剜他的心頭肉,可是,自己一生作惡多端,已是性命難保,兩件寶物就是保住了,倘若性命沒了寶還有何用?他像傻子一樣,木然發獃,好久他才醒過神來,點頭哈腰地說:兄弟願獻寶,兄弟願獻寶!
  說完,他掏出鑰匙命令隨從將箱子打開。兩隻普普通通箱子打開了。頓時人們眼前一亮,滿屋生輝。只見一箱里擺著一個玉石西瓜,全是由珍寶玉石做成,且不說每一粒玉石的價值,僅玉石的數量已是一時難以數清;再說另一箱里擺一口寶劍,劍身已呈黑色,劍柄鏤金雕玉,年代已是久遠。肖永銀一時也看呆了,看了好一會兒,才問孫殿英:孫司令,你這兩件寶貝,是從哪裡得來的呀?這一問,孫臉色頓時黯然,好一會兒,他才嘆息道說起來慚愧,是兄弟我從慈禧墓里取出來的。肖永銀又問:這兩件東西有什麼特殊嗎?孫殿英又低頭細細瞧看一番,然後低聲說:這個玉石西瓜,是當年外藩進貢清朝皇帝的禮物:這口寶劍,是三國時代趙子龍的!
  肖永銀心頭一震,啊!趙雲的寶劍,當年叱吒風雲的趙子龍用的就是這把劍?哎呀呀!肖永銀不由地將寶劍握在手中,感覺沉甸甸的,望著發黑的古劍,兩千年前趙子龍的神武英姿,彷彿活躍在眼前……肖永銀將古劍放回箱內,慢慢合上箱蓋,沉吟片刻對他說:孫司令,真對不起,這些寶貝是國家的,必須交公呀!
  孫殿英臉立刻變白,他為難了,想不交,現已深陷囹圄不敢不交,不過他還是說:我太喜歡這兩件寶物了,你不知道自從有了這兩件寶物在身邊,我活著都像有了精神頭兒,能不能再讓它陪我兩天!肖永銀說:不行啊,這是野司的命令,必須上交歸公!孫殿英交出國寶后,被押送到中原野戰軍總部,劉伯承特意見他一面。隨後將他送到涉縣關押,生活上對他以優待,但他幾十年抽大煙惡習難改,關押生活很不適應,不久即病,雖經多方醫治,終因年齡大身體差,於1947年秋病死。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
 樓主| newathens 發表於 2007-9-17 22:17 | 只看該作者

清代皇陵被盜真相

唐魯孫,本名葆森,滿族鑲紅旗後裔,珍妃的侄孫,對北京傳統文化、風俗習慣及宮廷秘聞知之甚詳,著有《老古董》《天下味》《老鄉親》《南北看》(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5月版)等多部雜文。本版文章均摘編自《老古董》一書,文中記述了清廷一些鮮為人知的軼事。
  《藝海雜誌》近日刊有高伯雨先生一篇有關乾隆慈禧墳墓被盜文章,並附有清室內務大臣寶熙(瑞臣)於役東陵二十一天日記。文章記述,這件盜陵案是馮玉祥舊部孫殿英主謀,授意他手下兩個師長譚溫江、柴雲升查勘策劃,於民國十七年五月十七日(農曆)上午由工兵營帶頭動手爆破的。事後清室雖一再請求緝兇,可是有如石沉大海,迄無蹤跡可尋。到了民國二十二年,在警憲跟蹤、加緊查究情形之下,主犯雖被兔脫,可是終於緝獲了人犯兩名,一姓紀,一姓王,兩人都是譚部親信,參加盜陵工作的主要幹部。此案交由當時武漢綏靖主任公署審訊。
  筆者好友戴少侖(系綏靖主任何雪竹表弟)時任軍法官,審訊時隨手札記,故對於盜陵的前因後果知道得非常清楚。公餘無俚,他就把盜陵案當作醒睡破悶的聊天資料了。據他說:「孫殿英認為康乾慈禧殉葬寶物必多,又都葬在東陵,都是自己泛地,決定先從東陵下手。可是進入地宮的墓道石門,金扉嚴扃,無法打開,且石門杼軸是嵌在石壁裡面的,剜刨均毫無所用,只好由爆破手用炸藥來轟炸了。一霎時石塊亂飛,煙霧升騰,用了一兩百斤炸藥,也不過炸開一個僅可通人的洞穴。
  「大家摸索蛇行而進,迎面是一條三十多級漢白玉台階的墓道,裡面湮窒凄清,森然可怖。用電筒照射,前方又是一座鐵門,炸開鐵門,一陣慘慘陰風從門裡吹出來。走不數步是一座敞廳,一字排列著八口棺木,裡面不少珠寶首飾,可是都不是什麼稀世之珍,衣著方面固然也都錦衣璀璨,至於氣勢排場不像有慈禧太后的遺體在內。於是大家在享堂之內,東打打,西敲敲,終於發現正中玉石屏風響聲有異,果然石屏後面有一座暗門,金扉啟處是一座兩夏重棼的寢宮。殿內丹楹石柱,飛甍雕翠,弘敞輝煌之極,正中停放一具巨型葫蘆頭(滿式棺木前方都有一木製葫蘆頭)朱紅亮漆金棺,比一般壽材要高大兩倍有餘。大家一看這種殿堂嚴麗的勢派,一致認定是慈禧的金棺無疑。
  「梓蓋一掀,頓覺異香馥郁,飛光閃爍,只見一老婦在棺中仰卧,淵雅溫潤,體態安詳,彷彿酣睡一般。身上蓋著星編珠聚八仙過海錦衾,稍一撬弄,衾套就粉碎成灰。整個屍體埋在玉果璇珠琳琅瑩?之中,霞光流碧,冷焰襲人。慈禧口中含有鴿蛋大小橢圓形夜明珠一顆,金芒四射,寶光輝煌。匪眾有識貨的伸手就拿,誰知腮頰看雖完整,實際早已腐朽,稍一著力,立刻滑落顙子裡頭,在你搶我奪一陣撕擄之下,慈禧終於頸項挨了一刀,那顆稀世瑰寶的夜明珠,也不知哪位快手將軍揣進私囊了。這次盜陵所得殉葬珠寶,除了珠翠鑽石珍玩外,最名貴的是一座白玉雕琢的九級玲瓏寶塔,另外一件就是名聞中外那隻黑子紅瓤綠皮的翡翠西瓜,望之鮮美,色可逼真。大家洗劫搜索,為了囊括墊棺材底的珍寶,甚至不惜把慈禧遺體抬出棺外,放在梓蓋上面(寶熙於役東陵日記里,稱慈禧面與身發酵,生白毛及寸,地宮陰濕鬱悶,又當盛暑,暴屍近五十天,無怪有此現象)。大家帶進地宮的容器實在裝不下了,才陸續退出。
  「在慈禧定東陵被盜同時,譚溫江手下另一位輜重營營長韓某也展開了挖掘勝水峪乾隆裕陵工作。乾隆生前雖然富貴壽考,死後所遭浩劫,比諸慈禧老佛爺尤為慘烈。乾隆裕陵有五位后妃附葬。根據清室善後委員實地查勘時,新舊骸骨狼藉墓道內外,暈珠殘玉俯拾皆是,有的屍骨散不成形,有幾具金棺已劈成殘片。據當地一位鄉民述說,有兩位士兵掀開一具棺木,宮裝峨峨,絢麗涵秀,美晰如生,瑁簪珠履,九色斑龍。兩人打算抬出棺外,扒下這件滿綴珠翠蟒袍,哪知屍一離棺,彷彿聽見一聲呻吟,玉容微粲,兩人嚇得膽裂魂飛,立刻癱在地下,不但神志喪失,而且口不能言。因為當時一人扶頭,一人抬腳,一個抓住珠冠寶帶,一個緊攢花盆鞋底,由這些斷錦碎幘,才探索出那位面貌如生的敢情是嘉慶生母孝儀皇后,所佔地脈正是靈氣所鍾,所以百年不腐。」以上都是戴兄在閑聊時斷斷續續說出來的。
  抗戰時期,有個盜匪曹志福原系冀東一帶的青皮混混兒,他七拼八湊成立了支雜牌隊伍,近水樓台,於是腦筋也動到皇陵上,選定先盜景陵。爆破手把石牆炸碎后,走不幾步又有一道飛檐重柱高聳的石門,大家正在猶豫是否再用炸藥,突然有人發現石門左側,窗檻之間有一道石槽,鏑杵鎏金,有人認出那是啟閉石門的主鑰。有幾位巧手盜匪,摘下來用扁鴨嘴一頭,在門框地軸之間三撥五弄,裡面頂門石球,居然鬆動。大家合力一推,石球歸在槽,石門迓然而啟。玉門瓊構,一共五道,如前庖治,一一應手而啟,再前就進入玉清金闕康熙寢殿式地宮了。寢宮正中是一座巨大漢白玉石床,康熙金棺居左,其餘后妃金棺依序排列,床前設有玉案,所謂康熙四寶就陳列在玉案之上。大家正在忙於打開棺木,有兩個盜墓有經驗的積匪,早就看準天家珍異,把四寶拿起揣在事先準備好的洋麵口袋裡了。
  這次盜墓據說金器論斤,珠寶以香爐為單位來分配,事後追查四寶,只在一姓穆的家裡搜出一隻翡翠獅子,曹志福以姓穆的隊長膽敢私藏國寶為由,捏個罪名把他槍斃,獅子沒歸己有。至於其他珍異流落何方就無人知曉啦!曹匪食髓知味,咸豐的定陵、同治的青陵,也都一一洗劫。只有順治的孝陵,傳說順治逃禪剃度為僧,坐化翠微,孝陵只是衣冠之葬,並沒有殉藏寶物。所以東陵五帝陵寢,只有順治孝陵沒有遭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7

主題

278

帖子

184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84
14
weisihaowish 發表於 2007-9-21 09:55 | 只看該作者
古風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8

主題

409

帖子

141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41
15
快馬清秋 發表於 2007-10-2 01:48 | 只看該作者
good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3 12:2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