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三大證券報連發風險評論 切莫過度透支A股未來

[複製鏈接]

1097

主題

4592

帖子

2155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15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華夏之聲 發表於 2007-8-30 06:4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三大證券報連發風險評論

  市場人士指出,這在A股18年發展歷程中都屬前所未有

  編者按 昨日,《證券時報》和《上海證券報》分別刊發頭版評論員文章《切莫過度透支A股未來》和《從牛頓被套說開去兼談5000點上的財富觀》,再次向廣大股民提示國內股市風險。之前一天,《中國證券報》也以頭版評論員文章名義,轉載了《不在泡沫中瘋狂就在泡沫中崩潰》的長篇評論。

  市場人士指出,在A股從1990年至今的發展歷程中,相關媒體如此密集、大篇幅地發表風險提示文章,這是前所未有的現象。




  切莫過度透支A股未來

  市場從沒像今天這樣勇猛,投資者也從未有這樣的困惑。在國際國內市場不斷聯動,國內市場不斷發生變化的複雜格局下,怎樣洞悉並把握住投資的方向,成了投資者必須面對的一項命題。業內人士提醒,絕不能忽略歷史,更不能無視市場自身發展的客觀規律,把自己淹沒在「市夢率」的美夢之中。

  毋庸置疑,與兩年前相比,今天的A股市場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無論是上市公司基本面、市場制度基礎,還是外部資金供應,都支持著A股的走牛。尤其是上市公司今年中報業績增長的超預期,更為整個市場向縱深挺進提供了堅實基礎。截至8月24日,共有1090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07年中報,加權每股收益達到0.1751元,可比樣本同比增長65.64%;其中88.9%的上市公司實現盈利,75.78%的上市公司凈利潤較去年同期出現顯著增長。

  在這樣的背景下,對優質藍籌股的價值重估成為市場上漲的主要動力。從8月1日的4300點開始,市場不斷走高,昨日一度衝上5200點,累計上漲幅度接近20%。與5月30日之前相比,市場投資者的構成也發生了變化,以基金為代表的機構投資者成為引領市場做多的主角。7月份至今的一個多月時間,已經有11隻新基金成功問世,近半數新投資者通過基金間接入市。

  「因此,這一波的市場上漲有其客觀基礎,」有市場人士如此評價,「但是,隨著大盤藍籌股的全面上揚,兩市的平均市盈率已經快接近40倍,A股成為全球最貴,這在一定程度上壓制並透支了股指後續的上行空間。」

  歷史經驗告訴人們,沒有隻漲不跌的股市。任何市場的調整往往發生在投資者的樂觀情緒最為膨脹的時候。申銀萬國最新的一期市場策略報告就將現在的市場狀態形容為「微妙的樂觀」,認為這種樂觀將很難長期維持。

  隨著全球金融市場的風險演變,以及對實體經濟影響趨勢的明確,A股資產仍將回歸全球運行趨勢中,A股高溢價不會長期存在。

  中信建投最近也發布策略報告,提醒投資者正確認識所謂的「漂亮50」行情。最近,隨著大盤藍籌的啟動,在機構的主導下,「漂亮50」概念在中國再度活躍。然而,不為人知的是,隨著1973年石油危機的到來,美國股市由牛市迅速轉入熊市,曾經備受追捧的「漂亮50」也是跌得最深的股票,並一度成為過分投機、股市泡沫的代名詞。

  儘管進入90年代后,「漂亮50」得到平反昭雪,但是卻帶來了更為嚴重的後果,直接導致美國股市再次陷入瘋狂,尤其是網路科技股,股價幾乎「沒有最高,只有更高」,科技股泡沫在瘋狂了一年後終於破滅。而迄今為止,美國的「漂亮50」中也先後有15家公司被收購、退市或破產,風光不再。

  從上述現象中,我們應得到這樣的警示:在汲取美國「漂亮50」帶給投資者的經驗和教訓的同時,也要警惕中國「漂亮50」可能出現的泡沫,避免重蹈覆轍,尤其是要注意不要為成長性付出過高的代價。「能買市盈率低的股票就不要買市盈率高的股票」,「不管成長性有多好,都要注意股票的買入價格」,上述報告最後的一些結論,值得當前的投資者參考。

  風險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對風險缺乏足夠的認識和準備。「股市有風險,入市須謹慎」,對於任何一個投資者來說,這句話都需要時刻謹記。

  值得欣慰的是,隨著近期監管部門對投資者教育工作的不斷深入,隨著券商、基金公司以及基金銷售機構對新入市投資者風險揭示的真正落實,投資者的風險意識正在不斷強化。市場的長期穩定發展,不僅需要有成熟健康的上市公司、各類中介和到位的監管手段,同樣需要有成熟理性的投資者參與。正確把握市場的發展規律,戰勝貪慾,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證券投資者。

  從牛頓被套說開去

  兼談5000點上的財富觀

  「我能計算出天體運行的軌跡,卻難以預料到人們的瘋狂。」1720年4月20日,英國偉大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和自然哲學家牛頓賣出了所持的英國南海公司股票,獲利7000英鎊,大概感覺到自己「踏空」的牛頓之後又買回南海股票,隨著南海泡沫的破滅,牛頓以虧損2萬英鎊了局。

  2萬英鎊對牛頓意味著什麼呢?以1699年就職英格蘭皇家造幣廠廠長時年薪2000英鎊計算,牛頓在南海公司股票上賠掉了10年的薪水!南海股票作為一隻典型的「妖股」,有著資產注入、稅收優惠和業績大幅提升的題材和預期,一年內,股價從128英鎊躥升至1000英鎊,又回落到124英鎊,最終清算時,其資產已所剩無幾,概念消散,金銀消散。

  翻弄史料,不能得出牛頓「不熟悉金融」這個結論。事實上,作為皇家造幣廠廠長,正因牛頓在任時主張的貨幣重鑄,才維繫了英國常年的金銀比價穩定,進而助力於英國金本位制的確立———據此說他是金融家也不過分。

  然而,智者如牛頓,也難免隨著芸芸眾生,陷入對南海泡沫的大眾幻想和群體性癲狂。

  「大眾幻想和群體性癲狂」一詞,來自1841年出版的同名著作,蘇格蘭歷史學家查爾斯·麥凱在這本書中談到了南海泡沫,談到了與南海泡沫同期的密西西比泡沫,談到了更早的鬱金香泡沫。當然,與這些資產、類資產泡沫並列提到的大眾幻想和群體性癲狂事件,還包括對鍊金術、占卜術、催眠術、女巫迫害、十字軍東征等一系列臭名昭著的事件。對後面這一組事件,我們已知其愚昧指數之高,但對前面一系列事件,我們仍在一次次重演,近者有如蘭花、普洱,不變的總是那一種幻想和癲狂。

  如果可以給證券賬戶開戶數做一個指數的話,會發現這個「開戶指數」與行情指數的相關性極高,且總有一個時滯,這也就意味著,起碼從過往的經驗看,指數上漲必然帶來開戶數的上漲,從邏輯上來說,開戶將帶來資金,並進一步推動指數的上行,如此反覆。

  以記者的學識,尚難以將目前市場的表現與大眾幻想和群體性癲狂聯繫起來。但說到資金對行情的推動作用,恐怕市場內外,沒有第二種結論。

  坦白講,在市場高位時仍然決心入市,除了人性貪婪之外,恐怕很大程度上還在於一種攀比的心理:既然他能賺,我怎麼不能賺?既然他能翻倍,我怎麼不能翻倍?因此,入市就是鐵了心賺錢、鐵了心翻倍來的,更何況,在別人都賺錢的時候,如果自己被拋下,那是怎樣的孤獨和失落?在資金推動上漲的機制下,越多人賺錢,就越要有更多人的資金來支持——殊不知,再激揚的音樂也是會平靜的。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5 01:5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