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複製鏈接]

179

主題

3517

帖子

1851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85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真源湛寂 發表於 2007-8-22 21:4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三道

見道, 修道, 無學道合稱為三道

見道位之修行者,指以無漏智現觀四諦,見照其理的修行階位。 行者即聲聞初果。
斷三界見惑,而見真空之理,故名見道也。

見道后更對具體的事相反覆加以修習之位,即是修道

修道位之修行者,修四諦道法,斷欲界思惑,而證第二、第三果(第二果即斯陀含,第三果即阿那含。)

無學道之修行者, 系盡證真諦之理,解脫一切煩惱,學道圓滿,而不更修學勝果之道,即指阿羅漢果。
小乘以阿羅漢果位為無學道,大乘則以菩薩修行階位之第十地最後所得之佛果為無學道。

為了使得大家容易理解, 現把介紹一些概念:

見惑, 思惑:  貪、嗔、痴、慢、疑 等等。

所謂「惑」, 簡單講, 是「煩惱」, 「不清除」, 「糊塗」的意思。
比如, 討論問題的時候, 你「心」里生氣了, 煩躁了等等, 都屬於惑。

修行人, 在生活當中, 修行, 不再有貪心了, 他的這品「惑」就斷了。
但是, 他僅僅是斷了欲界的貪, 後面的道路還很長。

釋迦牟尼佛把三界的各種惑, 都很詳細地介紹給大家, 同時, 也傳授給大家, 如何逐步斷去這些「惑」。

這些斷惑的方法, 就是佛法。

針對不同的人, 使用不同的方法, 目的是對應其根器, 因人施治。因此, 佛法又有很多種流派。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
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
沙發
paullian 發表於 2007-8-22 22:39 | 只看該作者


--------------------------------------------------------------------------------

    「道」是道教教義思想的核心,也是道教徒信仰的主要思想內容。從東漢末年起,
道教出現過許多宗派,如早期的五斗米道、太平道,後來的上清派、靈寶派以及全真道、
正一道等等。各派經文略有異同,科儀方術也各有側重,但是,信仰「道」,以「道」
為教義的核心這一點卻均無差別。《雲笈七籙》卷九十稱:「學道君子,非路而同趣,
異居而同心。」①這裡的「同趣」和「同心」,就是指的「學道」,即信仰道,實踐道。
《太平經》卷十八至三十四中的《守一明法》有曰:
    「夫道何等也?萬物之元首,不可得名者」。卷一百十七稱:
    「夫道者,乃大化之根,大化之師長也。」②清嘉慶三年(1798)道士劉一明所著
《陰符經注》則稱:「自然之道,非色非空,至無而含至有,至虛而含至實」,「自然
之道無形,無形而能變化,是以變化無窮也。」③上述兩書之成書年代相距一千六百餘
年,道教歷經許多變化,然而道教徒對於「道」的信仰和崇拜是一貫的。
    「道」這個詞,原是「道路」的意思。在先秦哲學中道作為哲學概念被提出來的是
在道家的著作中。《老子》五千言,「道」字出現七十四次。任繼愈主編的《中國哲學
發展史》的《先秦卷》中認為《老子》的「道」有五種涵義:「混沌未分的原始狀態」、
「自然界的運動」、「最原始的材料」、「肉眼看不見,感官不能直接感知」、「事物
規律」等。④現代人對於「道」屬於精神範疇,還是屬於物質範疇,有過多種理解,但
是「道」替代了傳統宗教的「上帝」而成為最高的主宰和權威,這一點卻是公認的。從
先秦到東漢,道家的哲學又有許多發展,而與道教關係最為密切的是兩漢的方仙道和黃
老道。
    方仙道,就是方士鼓吹的成仙之道。《史記·封禪書》載稱,齊威王和齊宣王時,
燕人宋毋忌、正伯僑、充尚、羨門高等「為方仙道,形解銷化,依於鬼神之事」。⑤秦
始皇和漢武帝都曾企求方士探尋長生不死之葯。黃老道指的是將黃帝和老子聯繫起來的
一種思潮。《莊子》中已將黃帝所述類同於《老子》。《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則稱
「申子之學本黃老而主刑名」。⑥黃老道與刑名法術結合,與陰陽術數結合,也與神仙
方伎結合。隨著黃老道和方仙道的合流,黃帝和老子均被神化。
    東漢末年產生的道教,直接沿襲了黃老道、方仙道的思想,借用「道」這個概念作
為教義的核心,將黃老思想作為教義思想的基礎,產生了道教教義。
    早期道教的基本思想來源於《老子》(即《道德經》)。例如:《老子》第四十二
章稱:「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而太平道的《太平經》稱:「元氣恍惚自然,共
凝成一,名為天也;分而生陰而成地,名為二也;因為上天下地,陰陽相合施生人,名
為三也。」《老子》第四十章說:「反者道之動」,而《太平經》稱:「反其華還其實,
反其偽還其真。夫末窮者宜反本,行極者當還歸,天之道也。」⑦五斗米道更有能以
《老子》的注本《老子想爾注》為初學道者講解《老子》,作為擔任「祭酒」之職的條
件。《老子》第二十五章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想爾注》稱:
「自然者,與道同號異體,令更相法,皆共法道也。天地廣大,常法道以生;況人可不
敬道乎!⑧迨至魏晉以後,道教教義遂逐漸系統化。
    宋天禧三年(1019)張君房編成《大宋天宮寶藏》后,又撮其精要,編成一百二十
二卷《雲笈七籙》。開篇第一卷,即《總敘道德》,其中引唐代道士吳筠的《玄綱論》
稱:「天地、人物、仙靈、鬼神,非道無以生,非德無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見
其終,探奧索隱,孰窺其宗。」⑨道教教義就是按「天地、人物、仙靈、鬼神」四十方
面敷衍展開的。
    仙靈之道,大致就是神仙觀,指的就是造神理論。《老子》中並無「神」的概念,
但是《莊子》中就有「真人」、「至人」、「神人」的論述,稱古之真人,「登高不慄,
入水不濡,入火不熱」,「不知說(悅)生,不知惡死」,「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
食不甘,其息深深」。稱古之至人,「至人神矣!
    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洹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風振海而不能驚。若然者,乘雲氣,
騎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無變於己」。古之神人,「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
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其
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穀熟。」CD但是真人、至人和神人是如何產生的,卻並未作出回
答。漢明帝時益州太守王阜撰《老子聖母碑》,稱:「老子者,道也,乃生於無形之先,
起於太初之前。」CE《老子想爾注》認為「神」是「道」的化生,稱「一者,道也」,
「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常治崑崙,或言虛無,或言自然,或言無名,皆同一
耳」。「道」散而為「氣」,聚而為「太上老君」,CF這就為先天神靈由「道」化生的
造神理論打下了基礎。《道教三洞宗元》則稱,「道」起自「無」,「生乎妙一,從乎
妙一」,分為三元,化生出「天寶君」、「靈寶君」、「神寶君」,三神君主治「三天」,
即「三清境」。三清境下二十八天稱「三界勝境」其中神靈均斷生死之災。CG唐代道教
受到佛教教義的影響,稱個人稟賦為「道性」,潘師正答唐高宗時,即稱「一切有形,
皆含道性。然得道有多少,通覺有淺深。」CH一個人通過學道、修道而得道,也能列階
仙靈。唐代的司馬承禎在《天隱子》中說:
    「人生時稟得靈氣,精明通悟,學無滯塞,則謂之神。宅神於內,遺照於外,自然
異於俗人,則謂之神仙。」CI這就為人進入神仙之門提供了理論根據。
    天地之道,大致是指宇宙觀,特別是宇宙生成論。《淮南子·天文訓》說:「天墜
未形,馮馮翼翼,洞洞灟灟故曰太昭。
    道始於虛霩,虛霩生宇宙。宇宙生氣,氣有漢垠。清陽者,薄靡而為天;重濁者,
凝滯而為地。」CJ道教繼承了漢代黃老道,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由「道」生成的,《太上
老君說常清靜妙經》就說「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
養萬物」。CK關於道如何「生育」、「運行」和「長養」天地萬物的,在一些道家和道
教的文獻中強調的是「氣」的作用,《元氣論》中就稱「道者,元氣也」。明代陸西星
《陰符經注》說:「太始太素之前,渾淪一氣而已,是謂無極之真,無名之始,聖人不
得已而名之曰道」。《老君太上虛無自然本起經》中解釋「老君曰: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萬物」,此三就是太初、太素和太始。「太初者,道之初也」,「太素者,人之素
也」,「太始者,氣之始也」。太初者,赤氣;
    太素者,黃氣;太始者,白氣。赤氣是光明之太陽,黃氣入骨肉形中成為人,白氣
是水之精。三氣相包,就是氣包神,神包精。「元包含神,神得氣乃生,能使其形安止
其氣」,於是萬物滋生。因此,道教認為,不僅是人,包括神靈、草木和禽獸都有精、
氣、神三氣,都是「道」的化生。《老君太上虛無自然本起經》就稱「神上天為天神」、
「神入骨肉形為人神」,「神入禽獸為禽獸神」,而「身神本從道生」。CL唐宋以後,
道教教義從體用的角度認識道與萬物的關係,《道體論》稱:
    「就體實而言,物即是道,道即是物。」CM而劉一明的《修真辨難》更進一步說:
「一陰一陽之謂道,是就道之用言;無形無象,是就道之體言。太極未分之時,道包陰
陽;太極既分之後,陰陽生道。……道者陰陽之根本,陰陽者道之發揮。所謂太極分而
為陰陽,陰陽合而成太極,一而二,二而一也。」ND人物之道,大致是指以人為中心的
社會觀。《老子》第七十七章指出:「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
    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
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這說明《老子》已經認識到階級社會貧富不
均,存在著「損奉」的不公正現象,並且認為只有有道的人,即能遵行自然規律的人,
才能自覺地將「有餘」奉獻給社會。因此,《老子》的社會理想是平均的社會。《太平
經》提出了實現「太平」世界的理想,稱:「太者,大也。乃言其積大行如天,凡事大
也,無復大於天者也。平者,乃言其治太平均,凡事悉理,無復奸私也;平者,比若地
居下,主執平也。」道氣「行於天下地上,陰陽相得;交而為和,與中和氣三合,共養
凡物,三氣相愛相通,無復有害者。太者,大也;平者,正也;
    氣者,主養以通和也;得此以治,太平而和且大正也。」而要實現太平世界,「三
氣相愛相通」,指的就是「君明、臣良、民順」,也就是君、臣和民都要有道、有德。
但是關鍵是君,因此,《天讖支幹相配法》稱,「國有道與德,而君臣賢明,則民從也」。
NE《老子想爾注》則認為「人行道,不違誡,淵深似道」,「奉道誡,積善成功,積精
成神,神成仙壽」,NF將人的行道和遵守戒律聯繫在一起。五代道士譚峭的《化書》中
也以「道」作為核心,認為「道」有「委」(體)和「用」的兩重職能。「委」(體)
就是「虛」,「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形生而萬物所以塞也」。至於「用」,就是
「形化氣,氣化神,神化虛,虛明而萬物所以通也」。無論是「體」或者「用」,道的
作用過程都體現於一個「化」字。譚峭探討了社會的演化及治理的辦法,指出人類社會
自從出現「尊卑」后,統治者就「奢盪化聚斂,聚斂化欺罔,欺罔化形戮,形戮化悖亂,
悖亂化甲兵,甲兵化爭奪,爭奪化敗亡」。而天下之動亂是起於壓迫,盜賊起於聚斂。
「天子作弓矢以威天下,天下盜弓矢以侮天子」。因此,譚峭主張「能均其食者,天下
可以治」,由國君開始尚儉,使國君和民眾平等相待,共同享受,沒有剝削和壓迫,
「心相通而後神相通,神相通而後氣相通,氣相通而後形相通。」NG這種神氣形相通的
社會,就是道之「用」的社會,就是以「道」來治國平天下的社會。
    鬼神之道,大致就是鬼魂觀,指的是道教對於人死以後歸宿的一種認識。「鬼」字
在甲骨文中就出現過,象形字,猶如一個蓋著東西的死人的臉。《說文》解「鬼」字作
「人歸為鬼」。歸就是死的意思。《禮記·祭法》篇則稱:「大凡生於天地之間者皆曰
命。其萬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因此,漢民族早就有了人死後變成鬼的觀念。《左
傳》昭公七年又有進一步的記載:「子產曰: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陽曰魂。」NH這
就是說人既有魄又有魂,魄附在人的肉體,魂附在人的精神。
    人死後「魂氣歸於天,形魄歸於地」。《老子》中沒有「鬼」這個字,但是作為先
秦墨家的著作《墨子·明鬼》下篇,認為鬼神是實有的,而且將天下的鬼分為「天鬼」,
「山水鬼神」,「人死而為鬼」三類。其中的「天鬼」和「山水鬼神」,相當於後世的
「天神」和「山水神」。墨家還認為,對於人的行為善惡,「鬼神之明必知之」,「鬼
神之罰必勝之」。NI墨家的「明鬼」思想對於道教教義思想的發展也有直接的影響。
《老君太上虛無自然本起經》稱「神入薜荔:薜荔者,餓鬼也」,「神入泥黎,泥黎者,
地獄名也」,「神有罪過,入泥黎中」,NJ因此,鬼也是「道」之用。五代道士杜光庭
《墉城集仙錄·序》說到一些積功未備,限盡而終的「鬼」,稱之為「魂神受福者,得
為善爽之鬼,地司不制,鬼錄不書,逍遙福鄉,逸樂遂志,年充數足,得為鬼仙,然後
升陰景之中,居王者之秩,積功累德,亦入仙階矣。」NK鬼因有道而成「鬼仙」,鬼仙
在陰景之中,因得道而「入仙階」。
    道教的「道」,從「天地、人物、仙靈、鬼神」四個方面展開,在歷史上經過了很
長的發展過程。從漢魏至南北朝時期,道教開創后不久迫切需要從生成論的角度奉立至
上神,從社會學的角度推行平均主義的理想以吸引教徒。因此,「道」的教義主要在
「仙靈」之道範圍里展開,屬於神學命題;從社會之道展開,屬於社會學命題。從隋至
北宋時期,道教開始建立天地人鬼的教義體系,主要在天地、人物和鬼神之道的範圍里
展開,屬於哲學命題。從北宋以後,以探究人的身心稟賦為中心,主要在「人物」和
「仙靈」之道的範圍里展開,深入地推動了道教的科儀和方術的發展,並且直接指導著
一代代教徒的修道實踐。這一關於「道」的教義思想的發展既同中國儒釋思想的發展緊
密相聯,同時也是道教自身發展的必然結果。因此「道」的推衍和演化,反映著中國古
代思想、文化和宗教的一個重要側面。   
  註:
    ①⑨CDCGCICJCKCLNGNJNK 《道藏要籍選刊》第1冊630頁,7頁,第2冊352~355、
298、271頁,第1冊15頁,第5冊817頁,20頁,第3冊3頁,第1冊59頁,第5冊769、771、
776、779頁,第1冊59頁,794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②⑦NE 《太平經合校》第16、662頁,第305、95頁,第148、264頁,中華書局,
1960年
    ③ND 《道書十二種》第414頁,第471頁,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0年
    ④ 《中國哲學發展史·先秦》第264頁,人民出版社,1983年
    ⑤⑥ 《史記》第4冊1368~1369頁,第7冊2146頁,中華書局,1959年
    ⑧CFNF 《老子想爾注校證》第33頁,第12頁,第7、16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CE 《太平御覽》第1冊第2頁,中華書局,1960年
    CHCM 《道藏》第24冊786頁,第22冊884頁,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
版社聯合出版,1988年
    NH 《十三經註疏》第1588、2050頁,中華書局,1980年
    NI 《墨子閑詁》第220~221頁,中華書局,1986年
一天一蘋果~~~~~~~
上帝遠離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17

主題

4041

帖子

1373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4

積分
1373
3
zgb9333 發表於 2007-8-22 22:58 | 只看該作者

道:面之所向 行之所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79

主題

3517

帖子

1851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851
4
 樓主| 真源湛寂 發表於 2007-8-23 00:20 | 只看該作者

悟道與證道

上面介紹了三道, 現在說說悟道與證道

悟道與證道不好講了。

假如說悟道是你看見人家在水中游泳的話, 證道是說你已經會游泳了。
這個差別是很容易理解的。

但是, 這裡有摻雜進來另外一個問題: 你悟的是什麼道?

有人認為, 罵人不好, 這是悟入了這個不罵人的」「道」。
思想上覺悟了, 下一步, 就要去落實。

落實包括心理和行動。 心理和行動也能做到,OK, 證了這個不罵人的」道「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
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1

主題

2102

帖子

1151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51
5
柏桐 發表於 2007-8-23 01:07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4 真源湛寂 的帖子

我以為個人本身的"悟"固然很重要. 但更重要的悟, 或者說"大徹大悟", 應該是對自然和社會各"相"的"悟". 比如說, 有關花不同顏色的"悟".
http://club.backchina.com/main/v ... page%3D4&page=3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79

主題

3517

帖子

1851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851
6
 樓主| 真源湛寂 發表於 2007-8-23 01:49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柏桐 於 2007-8-23 01:07 發表
我以為個人本身的"悟"固然很重要. 但更重要的悟, 或者說"大徹大悟", 應該是對自然和社會各"相"的"悟". 比如說, 有關花不同顏色的"悟".
http://club.backch ...


不好談。 要看具體的行者的目的, 以及起點。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
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1

主題

2102

帖子

1151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51
7
柏桐 發表於 2007-8-23 02:08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6 真源湛寂 的帖子

假如說悟道是你看見人家在水中游泳的話, 證道是說你已經會游泳了。

借用你這個例子. 假如以前你從未看到人在水中游泳, 今天你看到了. 你會如何按照佛學來"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79

主題

3517

帖子

1851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851
8
 樓主| 真源湛寂 發表於 2007-8-23 02:12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柏桐 於 2007-8-23 02:08 發表

借用你這個例子. 假如以前你從未看到人在水中游泳, 今天你看到了. 你會如何按照佛學來"悟"?


你找教練『明師』, 教練教給你方法, 你按照他的方法去聯繫。。。 一直到學會。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
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1

主題

2102

帖子

1151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51
9
柏桐 發表於 2007-8-23 02:47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真源湛寂 於 2007-8-23 02:12 發表


你找教練『明師』, 教練教給你方法, 你按照他的方法去聯繫。。。 一直到學會。

找"名師", 學方法, 苦練習...... 你這個看上去叫"自尋煩惱"
還是想了解你如何運用佛學. 假如你看人能在水裡游泳而不沉, 你如何用佛理去思考這樣一個問題, 即: 以前人都被水淹死了, 這人怎麼不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79

主題

3517

帖子

1851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851
10
 樓主| 真源湛寂 發表於 2007-8-23 02:59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柏桐 於 2007-8-23 02:47 發表

找"名師", 學方法, 苦練習...... 你這個看上去叫"自尋煩惱"
還是想了解你如何運用佛學. 假如你看人能在水裡游泳而不沉, 你如何用佛理去思考這樣一個問題, 即: 以前人都被水淹死了 ...


思考這個的目的是什麼?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
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1

主題

2102

帖子

1151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51
11
柏桐 發表於 2007-8-23 03:16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真源湛寂 於 2007-8-23 02:59 發表


思考這個的目的是什麼?

如何影響你的世界觀. 對一具體事物, 如何認識, 如何"悟".
再改一下你的例子: 假如你看到牛在水裡不沉, 而人都被水淹死. 沒人會游泳, 沒教練. 你認為佛學如何指導人"悟"這個現象, "相"?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18

主題

7228

帖子

1691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天下風雲出我輩,搗搗漿糊歲月摧

Rank: 4

積分
1691
12
王劍 發表於 2007-8-23 03:20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真源湛寂 於 2007-8-22 21:48 發表
三道

見道, 修道, 無學道合稱為三道

見道位之修行者,指以無漏智現觀四諦,見照其理的修行階位。 行者即聲聞初果。
斷三界見惑,而見真空之理,故名見道也。

見道后更對具體的事相反覆加以修習之位, ...


其實,老子所說的道,就是世界的法則,是有沒有人都一樣的東西。

而道於自然,於人類,其實是一樣的。道不是那麼科學化,但道之所以高明,就是因為它不象物理那麼模式化,就是因為其以自然的手段闡述了社會現象的道理。這些道理,不以主觀意志為改變,就好象你怎麼蹦躂,也逃不過重力。所以道只能依循,不可反道而行。不然自取滅亡。
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保護言論自由,但不保護詆毀他人、造成公眾恐慌、攻擊性語言、煽動犯罪、煽動反政府和暴力推翻政府等言論。

獨輪運人士,別以為你們的言論方式會受任何國家法律保護,罵你們,那是輕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79

主題

3517

帖子

1851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851
13
 樓主| 真源湛寂 發表於 2007-8-23 03:24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柏桐 於 2007-8-23 03:16 發表

如何影響你的世界觀. 對一具體事物, 如何認識, 如何"悟".
再改一下你的例子: 假如你看到牛在水裡不沉, 而人都被水淹死. 沒人會游泳, 沒教練. 你認為佛學如何指導人"悟"這個現象, " ...


這都是因緣故。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
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1

主題

2102

帖子

1151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51
14
柏桐 發表於 2007-8-23 03:33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真源湛寂 於 2007-8-23 03:24 發表


這都是因緣故。

不明, 請詳解. 如何是因緣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79

主題

3517

帖子

1851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851
15
 樓主| 真源湛寂 發表於 2007-8-23 03:42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柏桐 於 2007-8-23 03:33 發表

不明, 請詳解. 如何是因緣故?


水牛沉了, 是它不具備漂浮的緣。 與此類推。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
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1

主題

2102

帖子

1151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51
16
柏桐 發表於 2007-8-23 03:57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真源湛寂 於 2007-8-23 03:42 發表


水牛沉了, 是它不具備漂浮的緣。 與此類推。

你可能沒看清問題. 不過我理解你的意思.
水牛不沉, 是它具備漂浮的緣。人沉, 是它不具備漂浮的緣. 對不對?
緣起因果僅僅是一個佛學層次上的理解. 好象還有另外幾個層次. 有沒有更深刻的理解?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79

主題

3517

帖子

1851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851
17
 樓主| 真源湛寂 發表於 2007-8-23 04:22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柏桐 於 2007-8-23 03:57 發表

你可能沒看清問題. 不過我理解你的意思.
水牛不沉, 是它具備漂浮的緣。人沉, 是它不具備漂浮的緣. 對不對?
緣起因果僅僅是一個佛學層次上的理解. 好象還有另外幾個層次. 有沒有更深刻的理解?


這和修學的目的有關。

假如你要人間的福報, 你可以去布施。。。。等等

假如你要解脫三界, 一般性地看水牛就不行了『其實, 看水牛也可以解脫, 但是, 如何看, 是個問題』, 你得按照修證的次第進行修行。

因此, 我一直在問, 你的目的是幹什麼?

你要用佛法解釋水牛的問題, 那用因緣來解釋就夠了。

假如, 你有更深層次的目的, 請說出來, 我們來討論。

[ 本帖最後由 真源湛寂 於 2007-8-23 04:24 編輯 ]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
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79

主題

3517

帖子

1851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851
18
 樓主| 真源湛寂 發表於 2007-8-23 22:22 | 只看該作者

道之基礎

這裡, 要引用懷師的一段話:

」先學做人,能把儒家四書五經做人之理通達了,成功了,學佛一定成功。像蓋房子一樣,先把基礎打好。人都沒有做好,你要學佛,你成了佛,我成什麼?要注意啊!要先學做人,人成了,就是成佛。「

要成佛道, 先做好人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
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1

主題

2102

帖子

1151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51
19
柏桐 發表於 2007-8-23 23:13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7 真源湛寂 的帖子

一直在想如何回答你的問題, 還是沒有合適的.  
我的目的是幹什麼?   就是了解您看待這一例子的深度.
假如您修學的目是解脫三界, 對"水牛在水裡不沉, 而人在水裡都沉"這樣一個事實,  你會怎麼想?

再比如說, 你看到今天癌症病人幾乎不可醫治. 作為以解脫三界修學的你, 又是如何想?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79

主題

3517

帖子

1851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851
20
 樓主| 真源湛寂 發表於 2007-8-23 23:39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柏桐 於 2007-8-23 23:13 發表
一直在想如何回答你的問題, 還是沒有合適的.  
我的目的是幹什麼?   就是了解您看待這一例子的深度.
假如您修學的目是解脫三界, 對"水牛在水裡不沉, 而人在水裡都沉"這樣一個事實,  你會怎麼想?

再比如說, 你看到今天癌症病人幾乎不可醫治. 作為以解脫三界修學的你, 又是如何想?


假如您修學的目是解脫三界,你看到水牛在水裡不沉, 你不應該有任何妄想。
假如您修學的目是解脫三界,你看到今天癌症病人幾乎不可醫治, 你不應該有任何妄想。

這裡有一點要注意。 沒有妄想不是叫你一動不動。 你可以象正常人一樣, 說話, 吃飯。。。。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
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4 15:0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