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帖由 問? 於 2007-8-23 19:31 發表
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有一場關於基督教的大辯論。這是基督文化跟本土文化摩擦的必然結果。
而我們這裡,不過是一個文化衝突的縮影罷了。
對於基督教,我個人認為不能排斥它貶低它,但也需把相應的道 ...
問號老朋友, 俺這幾天總犯困, 今個看到你這帖, 稍微給俺提了提神, 還是咱問先生有思想, 俺就知道沒誇錯人.
俺非常同意你的分析方式, 但是俺腳的關於基督教思想的大辯論應該使用過去時,不是將來時. 宗教信仰和人文思想的主要衝突已經逐漸從"理性"轉向"認信". 這種轉換和你的標題是一致的.
人人皆有理性, 人人也借有信心. 理性是客觀的, 需要遵循一套公認的邏輯程序. 信心是主觀的, 一旦被convince以後, 就很難改變.
按照人類正常的認知次序, 應該是先有信心, 信心獲得的是non-conviction的知識, 理性是對這些"未經證實的知識"進行求證的方式之一, 通過驗證的知識就變成了自己的conviction(因信而知), 通不過驗證的, 有的一直作為non-conviction知識存留在思想里(因信而信), 有的則被當做false知識放棄. 任何一個知識, 一旦成為conviction, 就很難發生逆變. 當人的conviction受到挑戰時, TA會用各種方式捍衛自己的conviction.
當人試圖用理性挑戰別人的信仰時, 實際上是在用理性捍衛自己的信仰. 很明顯, 那是因為別人的信仰對自己的conviction構成了威脅.
所以, 問號提出的問題是非常有意義的, 咱實在需要回到最基本的問題上來, 看看自己的conviction是什麼, 是怎麼形成的, 是不是經過了驗證....等等. 然後, 才可以談論不同信仰之間的差異和關係.
人的知識有三個主要來源:
1. 被灌輸的: 當人還沒有分析能力的時候, 很多"信息"已經被灌進來了, 這些全部是"non-conviction"的. 它們成為將來認知過程中的最基本元素.
2. 受教來的: 當人開始有思考能力以後, 人就進入"受教"階段, 在這段過程中, 很多知識仍然是被灌輸的"non-conviction". 而有些non-conviction知識則逐漸被驗證, 形成conviction. 但是, 有些卻是被太多清一色的"non-conviction"知識給"淹成"conviction的. 這種conviction叫做"假conviction." 比如"三人言虎", 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3. 自願認證: 當人的閱歷(真假conviction加在一起)積累到一個程度, 他的"自信"心就逐漸形成, 而這種"自信"不過是有選擇性的(非灌輸性)"相信"自己認定的"權威". 而在選擇過程中, 有很大成分是選擇能夠支持自己被"淹"成的conviction的. 所以, 這種選擇性的認證, 從一開始就被當成是conviction性的知識 - 因為它"正確"所以我才"相信".
至此, 認知的模式就顛倒過來了. 其實, 在這種倒置的認知模式最下面, 仍然是"信心" - 自信: 我首先"相信"我所選擇的信息來源是權威可靠的, 因此我才"知道"由此而來的信息一定正確, 所以我可以"相信"這些信息.
所以, 當人們逐漸明白信心是conviction的最基本途徑之後, 就不會用把(自己的)理性和(別人的)信心完全對立起來, 而是該思考自己的理性和自己的信心是不是自恰的, 它們合在一起, 能不能形成完整的conviction.
同時, 當人的閱歷不斷增加時, 是該好好清理內部, 仔細檢查自己知識庫里, 哪些是真正的conviction, 哪些是被淹成的conviction, 哪些根本就不是conviction (拿來當炮彈捍衛自己conviction的).
希望網上能有多一點人, 能象問號這樣認真思考一下這些問題.
以後再談"信心"和認知的途徑問題, 身體感覺的和心靈感應是信息獲取的必要條件, 但不是充分條件. 除此之外, 還有好幾個條件是必須的, 否則仍不能構成知識的形成. 這些以後再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