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 喝...了無新意的過節方式, 全世界人民不分膚色人種, 意識形態對此似乎不存任何異議. 中國人燃放焰火, 西方人搭聖誕樹、裝彩燈......, "感恩節"開始, 舉國上下就沉浸在節日的氣氛里. 美國人索性稱其為節日季節, 零售商家營收靠的也是這一月.
周末不能免俗, 請幾位摯友家宴. 過節是借口, 為友人餞行才是主題. 小範圍餐聚, 都是八十年代一路走來的老友. 主客是即將回國另就的"領導", 以及兩位從商朋友和某知名國企老總. 提起"領導", 許多讀者會產生反感. 這也是大夥神侃的主題之一, 在國內需要辦事時, 想方設法要找到相關領導, 但日常生活中聽到"領導"就煩, 幾乎就是個負面頭銜. 為什麼? 因為太多本應隨時為民服務的公僕, 人民真正需要時, 卻太難找到他們. 即便找到, 主人又伺候不了僕人.
然而我這位"領導"主客, 卻是位"紐約客"出身的非權力部門主管. 即便已位及國內講究的副部級, 卻不改留學生陋習, 牛仔加T恤. 四年任期為中國在美的大眾形象建設, 交出了漂亮的成績單. 剛到任時, 自己將常年使用的公關公司推薦與他, 一位72年隨尼克松訪華時<<紐約時報>>記者出身的公關高手. 海歸同志毫無顧忌地採納, 對時事留心的朋友會注意到, 從CNN, NBC, CBS, ABC的微笑廣告, 到<<今日美國>>, <<紐約時報>>, <<國家地理>>.....連篇累牘的軟文; 從穿梭芝加哥大街小巷的城市公交巴士, 到紐約大中央地鐵/輕軌交匯總站, 時隱時現的友善中國笑臉. 被妖魔化了的中國形象, 正在無聲無息的軟化中.....
談入鄉隨俗, 為何把"海歸"兄弟扯進來? 因為同樣的建議, 別的主管不一定感興趣. 砸重金搞轟轟烈烈的活動, 卻不得要領. 不同經歷產生的不同認知, 輕鬆地發揮了以夷制夷的古訓. 洋公關知華老將, 也順勢搭上了新鮮中國快車, 現又在協助浙江、山東兩個經濟大省穿衣試鏡. 國家形象如同產品行銷, 鑼鼓喧天的廣告需要, 太極似的柔性公關運作, 寧靜之中產生的影響也許更加深遠.
傳媒里常講, 中國人對美國的了解, 遠遠超過美國人對中國的了解. 從自己的接觸來看, 不盡然. 美國的"海歸"也在與中國交往中發揮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我早期文章<<曼哈頓炸雷驚騷客>>里的主角海門, 就是絕佳的例證. 他是最早常駐中國的業務主管, 多數中國人還未聽說過麗江時, 他已作為"背包客"到訪. 國人還在為三峽工程爭執不休時, 他關於長江三峽的著書已上市. 除講流利普通話; 四川話, 廣東話, 上海話也都難不倒他. 前副總統高爾訪華前, 即請他對中國進行全面介紹. 自己所服務公司多年來派往中國前沿陣地的員工, 個個能講流利中文. 現在他們已遍布美國各政府機構和與中國打交道的各行各業, 有的成為了負責國家安全的主管級公務員, 駐華領事等. 學術界更是比比皆是, 包括安排江澤明演講的哈弗大學Fairbank Center東亞研究中心主任迪翠亞教授. 多數與中國事務相關的主管, 都有在中國學習或工作的經歷, 在處理相關事務時, 手法靈活多樣, 思維也能入鄉隨俗.
<<晚安! 交好運>>
夜已經很深了, 八十年代時我們是改革開放的新一代. 二十多年過去了, 接受公派留學的朋友, 理所當然地作為"海歸"繼續為國效勞. 當年自願放棄組織關懷的浪人, 將繼續在海外飄蕩. 選擇做紐約盲流時, 受到了朋友們的祝福. 為再次踏上"海歸"征途的老友, 我也特意找來了<<同一首歌>>CD, 並開了瓶1990年Dom Perignon. 希望他回到京城, 既能再次入鄉隨俗, 也能將在美的有效務實風範發揚光大.
送戰友, 踏征程.....路漫漫, 霧茫茫..... 革命生涯常分手,一樣分別兩樣情...... 任重道遠多艱辛...... 山疊嶂, 水縱橫. 頂風逆水雄心在, 不負人民養育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