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權力機會不平等引發窮人愈窮富人愈富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405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張行行 發表於 2007-5-25 10:4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國家審計署審計長李金華日前表示,社會不公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馬太效應」,窮人愈窮,富人愈富,這與和諧社會不相容。有分析稱,造成貧富不均的真正原因是窮人的機會受到了刻意的限制,而這又源於壟斷與特權導致的機會分佈不均等。

  《第一財經日報》發表文章稱,大家早就注意到了,而且,各種議論早就充斥媒體、會議、論壇。但是,在關於貧富差距的多數討論中,存在一種相當明顯的物質主義心態,即過於關注當下的財富分佈格局,從而很自然地主張財富再分配的解決思路;過多地關注,比如說最富的10%人口與最窮的10%人口的財富相對比例,因而很自然地對現有財富分佈格局提出一個零和博弈的解釋:窮人之所失,變成了富人之所得。

  這兩種傾向是危險的,並且,從根本上說,沒有瞄準正確的問題。在亞當·斯密所設想的「自然的自由」社會中,由於人是平等的,而人的天賦、家庭環境、技能以及運氣又必然是不同的,因而,不同人的收入必然會有差異,甚至相當大。但是,除了某些多愁善感的文人之外,大多數人不會把這當成一個嚴重的問題來看待,假如這個社會真的處於「自然的自由」狀態。

  所謂「自然的自由」意味著,機會向所有人開放,每個人只要願意,就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改善自己的處境。相對於歐洲,美國社會內部群體間的貧富差距要大很多。但當很多人因此抨擊美國式自由市場時,卻往往忽視了法治下的自由市場內在具有的改善窮人境遇的機制。

  來看一組統計數字:在美國,1975年被歸入最窮的五分之一群體的人口,其中只有5.1%到了1991年仍屬於最窮群體。與此同時,其中的 30%流動到最富裕的五分之一人口中,60%則進入最富裕的五分之二人口中。平均而言,美國處於貧困線以下的人口只在那種水平上停留4.2個月。當然,不斷有新的窮人補充進來,包括新移民、學生等。只有4%的美國人屬於長期貧困,也即處於貧困狀態以下達兩年以上。

  因此,在討論貧富差距問題時,橫向的觀察視角是必要的,即對某一個時間點上不同人群財富的相對佔有狀況進行分析;但縱向的觀察也許更重要,即某一個人改善其境遇的可能性有多大,或者說2000年被划入最窮群體的人,到了2005年、2010年,處於某個收入水平。

  后一個觀察視角也有助於提出更具有建設性的解決思路。一個好社會不可能是人人財富平均的社會。程度稍弱一些的財富再分配政策,如果沒有法治、民主的架構約束,則很有可能擴大貧富分佈不均,而不是縮小之。這樣說來,一個好社會,其實也就是窮人改善自己境遇之機會不受到強力限制的社會。

  基於這種觀念,則「窮人愈窮、富人愈富」現象,還需要深入和理性地分析。在特定時期,比如,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體制過渡的時期,或者在全球化初期,貧富差距完全有可能自然地擴大。真正重要的問題其實是:窮人的機會是不是受到了刻意的限制?

  從這個角度觀察,我們更應該關注壟斷與特權導致的機會分佈不均等,因為這會妨礙窮人改善自己處境的努力。比如,農民對土地的權利、小攤販對自己經營工具的權利、農民工在城市享受平等公民權的權利、工人與企業主平等討價還價的權利等,這些得不到尊重,窮人愈窮、富人愈富的財富分配格局就很難改變。因此,強調窮人富人的差距,眼睛只盯著現有的財富分配格局、單靠收入分配政策本身,還不足以完全解決貧富差距問題。

303

主題

2563

帖子

772

積分

貝殼網友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772
沙發
MH360 發表於 2007-5-26 09:30 | 只看該作者
這個民生問題,還是要解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12 04:2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