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關於于丹:學術源和知識源

[複製鏈接]

54

主題

406

帖子

179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7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響鼓嶺 發表於 2007-5-20 06:4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曹先擢( 語言學家,辭書學家。1932年生,浙江長興人,1958年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後任北大教授。現為國家語委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辭書學會名譽會長。曾主持《新華字典》編纂修訂工作,1999 年被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聘為《現代漢語詞典》修訂審定委員會主任委員。著有《通假字釋例》、《字里乾坤》、《漢字文化漫筆》、《廣韻反切今讀手冊》等書。)


于丹的《〈論語〉心得》,很多人說好,我也持這種態度。但是也有提出質疑的。對這種情況應該有一個合理的分析。

  我認為我們應該認識學術源和知識源的不同和二者的聯繫。歷史上的典籍,在古代它們是知識源,而在今天它們不再是知識源而成為學術源了。學術源可以轉化為知識源。這種轉化有各種途徑,可以通過社會來轉化,像《論語》,由它那裡流傳下來的成語少說有50多條,如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述而不作、君子坦蕩蕩、不恥下問、德不孤必有鄰、不遷怒不貳過、文質彬彬、後生可畏、升堂入室、成人之美、欲速不達等等。馮友蘭說:「《論語》簡短詞句,充滿提示箴言」,「中國哲學家的語言如此不明晰,而其中所含的暗示則幾乎是無限的」,這說明研究者完全可以有發揮的餘地。由研究者用心得體會來介紹給大眾,也是一個途徑,不可或缺。于丹就是這樣做的。她的成功有主客觀的條件。客觀上,現在競爭激烈,人們渴望文化的道德的滋養,而于丹借孔子的祥雲,進行了一次人工降水作業,「潤物且有聲」,社會效果很好。質疑者的理由我有同意的,也有不同意的。例如我在網上看到,于丹把「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的「小人」解釋為小孩子,這種錯誤以前叫「硬傷」,這點我同意質疑者的批評。今年5月9日《光明日報》12版有一篇關於于丹的報道,說「在輿論的質疑中,有一個方向集中在她對孔子缺乏足夠的敬畏,于丹說其實自己的態度是『敬而不畏』」,「我(于丹)當然敬重孔子,但是我不懼怕他」。于丹似乎沒有注意到,在古漢語里,「畏」本身含有「敬」的意思,別人說「敬畏」並非在「敬」外,還有什麼「懼怕」的意思。「後生可畏」,就是年輕人可敬、可愛,斷非可怕。研究《論語》,在語言文字的正確理解上,是不能含糊的。我不同意有些質疑者認為于丹的個人發揮太多。對孔子的評價、研究,每個時代都會根據那個時代的要求而有所發揮。如錢鍾書在《管錐編》中說:「司馬遷值漢武帝崇儒之世,推(孔子)為前代之聖師」,而東漢「(班)固乃引為本朝之良弼焉」。楊伯峻《論語譯註》「導言」說:「論語沒有一個『理』字,而朱熹的集注處處都是『天理』、『理』諸字;孔子已經認識到人類社會的物質生活的重要意義,才有『先富后教』的主張;可是朱熹到處是斥責人慾的詞句」。我認為于丹的心得體會寫得相當好,情文並茂,立論和取材很講究。她講「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等,是人們經常遇到的而容易糊塗、鬧不明白的。大家那麼踴躍地去買她的書,是對她的最好的評價。

  我完全不贊成讓青少年去讀經,把本屬於學術源的看成知識源了。但是我們的青年學生應該讀一些古典的原著,直接去接觸華夏優秀的文化遺產。那種收穫是不可以用讀別人的心得體會而替代的。

303

主題

2563

帖子

772

積分

貝殼網友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772
沙發
MH360 發表於 2007-5-20 08:47 | 只看該作者
我們的青年學生應該讀一些古典的原著,直接去接觸華夏優秀的文化遺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3 00:3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