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聯合早報》記者張從興的《「漢服現象」訪談錄》

[複製鏈接]

233

主題

510

帖子

314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新新移民(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1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antindonesia 發表於 2007-5-12 02:1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我是世界上第一個報道「漢服現象」的平面媒體記者。不久前,有位大陸媒體同行就「漢服現象」跟我做了筆訪,後來因故沒寫成新聞專訪。以下是完整的訪談錄:
1.您從什麼時間開始接觸漢服的?最初的動機或者想法是什麼?
  我想,你大概是想問,我是從幾時開始接觸致力於復興漢服的這個群體吧?如果這就是你想問的,那麼我的答案是:我是在2003年下半
年,在網際網路上閑逛時,無意間發現了一個稱為「漢網」的論壇網站。當時,我大致看了一下,覺得裡面有幾個貼子討論得還不錯,論點也挺有趣的,就把網址加入
瀏覽器的書籤里,有空時就上來看看。久而久之,就和漢網的網友們打上交道了。這是很偶然的一次「網中奇緣」,所以是沒有什麼動機或想法的。
2.您穿過漢服嗎?穿上漢服的時候,您感覺自己跟平時有什麼不同?
  穿過。如果你指的是具備漢服的典型特徵,如交領、右衽、系帶、隱扣等,但是不稱為漢服的漢服,那麼我二十多年前就穿過了。因為我是
佛教徒,而我在寺廟頌經時所穿的「海青」,就具備了以上的特徵。但是,嚴格地說,這是佛門的宗教用衣,並非漢服現象中所特指的「漢民族的傳統服裝」。如果
是這個意義上的漢服,那我第一次穿漢服,是在去年春節期間,陪妻子回大陸探親,順便參加了漢網網友在北京舉行的春節聚會的時候。當時,我是借用了一套漢服
來穿的。後來,我還穿了另一套漢服到天  安  門廣場去玩,還上了正陽門城樓。

  我喜歡穿民族服裝,藏族的藏袍,台  灣高山族的民族服裝,馬來民族的「巴迪」,菲律賓民族的「巴隆」,還有脫胎於滿 族傳統服飾的所謂「唐裝」等等,我都穿過。對我而言,漢服只不過是我所穿過的眾多民族服裝之中的一種,因此沒感覺有什麼不同。
3.您身邊的穿漢服的朋友對您影響大嗎?您對身邊穿漢服的朋友影響大嗎?
  這個問題真不好回答。應該說,彼此之間都有影響,至於誰的影響力更大些,因為無法量化,拿不出科學數據來證明,不好說。但是,如果
你的問題具體到宣傳或傳播這一塊,那麼我應該是頗有些影響力的,畢竟我是海內外第一個報道漢服現象的平面媒體記者,而有關的消息又是經由在全球華人世界中
具有極大影響力的「聯合早報網」給傳播開來的。
4.從大陸國力日益興起的角度,您如何看待漢服現象?
  漢服現象既是服裝現象,也是民族現象,又是文化現象。中國先哲管仲說過,「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有「人本心理學之父」之稱的西方心理學
家馬斯洛,則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如果中國大陸的國力還沒有發展到一定的水
平,如果大陸人民的生活還處在貧窮線下,當然談不上管子的「知禮節」、「知榮辱」或馬斯洛五大需求中的較高層次的需求。反過來說,隨著大陸國力的日益強
盛,社會的日益富裕,歷史規律自然會驅動大陸人民去「知禮節」、「知榮辱」,去要求滿足更高層次的需求。
  這是個普遍現象,適用於各個民族、各個國家、各個社會。人類學的常識告訴我們,在人類告別蒙昧步入文明的過程中,衣服是一個重要的標誌。當人類社會發
展到較高級的文明階段,衣服就不僅僅是禦寒的工具,而是被賦予這樣那樣的文化內涵,例如《易經·繫辭下》所言:「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之乾
坤。」服裝還成了社交禮儀的一部分,就以現在國際社會通行的、源於西方文明的社交禮儀來說,在什麼場合穿什麼衣服是有一整套的禮儀規範的。比如說,在不太
正式的社交場合,可以穿便裝,但是在較正式的場合,就得穿西裝打領帶,至於更隆重的場合,就非得打蝴蝶結穿燕尾服不可了。
  中國不愧是五千年文明古國,其先民很早就對服裝和禮儀之間的關係有了充分的認識。《左傳》云:「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說的
不就是服裝和禮儀之間的密不可分的關係嗎?與西方人不盡相同的是,古人除了認為服裝與禮儀有關,還把服裝與個人的榮辱甚至民族的榮辱掛鉤起來。所以,當孔
子的弟子子路在戰鬥中被人擊斷冠纓(冠和衣都是古人服裝的一部分)后,寧死也要堅持「君子死而冠不免」的道德信念,於是收手結纓正冠,結果慘死在敵人手
中。如果說子路的「結纓遇難,正冠而亡」,是為了個人的尊嚴和榮辱,那麼明末清初之際,成千上萬的仁人志士,寧可留髮也不願留頭,慷慨就義,就是為了民族
的尊嚴和榮辱了。
  須要指出的是,大陸的經濟繁榮,只是促成漢服現象的內因,還必須要有外因的配合才行。而我認為,隨著中國經濟的日益全球化,各種異質文明不可避免地通
過作為載體的商品經濟進入中國,就是外因。譬如說,韓劇的流行催生了「哈韓族」,日劇的風靡催生了「哈日族」,於是韓服、和服都進入了中國人民的生活。在
異質文明「入侵華夏」的刺激下,中華文明必定要有所回應,而且是條件反射式的回應,於是就有人開始追問:「日本人和韓國人都有民族服裝,我們的傳統服裝
呢?」

  在五十六個民族組成的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唯獨最大的民族——漢族,因為歷史的原因,喪失了民族服裝。為了回應上述的問題,漢族當中的一部分人士,開始致力於本民族傳統服裝的復興,自然也就能夠理解了。
  再打個比方說,由於經濟全球化帶來了「英語熱」,中國的漢語學界不也有人開始疾呼要「為捍衛漢語而戰」了嗎?為了回應伴隨著經濟全球化而來的異質文明
的挑戰,一部分漢族人士選擇捍衛漢語,另一部分漢族人士選擇復興漢服,還有一部分漢族人士選擇弘揚以「四書五經」為代表的漢文化,其實都是為了同一個目
的,殊途同歸。
5.從社會多元化的角度,您如何看待漢服現象?
  現代社會的特點就是多元化,就是要容許各種不同的表達方式。從這個角度說,漢服之流行,就像所謂的「唐裝」在上海APEC會議后之流行,或和服因「哈
日族」之喜歡而流行,韓服因「哈韓族」之喜歡而流行,都是流行的服裝現象。如果要與以巴黎、紐約為主要基地的流行時裝作區別,不妨稱之為有東方民族傳統服
裝特色的流行服裝現象。應該說,在多元化的現代社會中,誰愛穿什麼服裝是誰的自由,都應給予尊重。不過,必須指出的是,漢服現象既是服裝現象卻也大於服裝
現象,因為它除了是服裝以外,還是漢族的本民族傳統服裝。所以,我們可以說愛穿和服的是「哈日族」,愛穿韓服的是「哈韓族」,卻不能說愛穿漢服的是「哈漢
族」。
6.從商業炒作與搭順風車的角度,您如何看待漢服現象?
  我不清楚「商業炒作」這個詞是怎麼來的。個人認為,這是出於典型的輕視商業,或歧視商業的心態,而創造出來的貶義詞,對商業和商人是不公平的。以我對
漢服現象的理解而言,現階段還不具備商業炒作的條件,因為其愛好者,絕大多數都是沒幾個錢的學生,或是剛剛工作不久閑錢不多的年輕人,其典型年齡層是十七
八歲到三十多歲之間,消費能力不高。至於漢服的生產者,不外乎自製、個體戶、小作坊三類,還沒出現批量生產的廠商。無論是從消費者的購買力,還是從生產者
的生產力,都無法得出商業炒作的結論。換個角度說,即使是存在商業炒作,這也是很正常的,因為商業的本質就是交易,有需求自然就有供應,而交易的媒介就是
鈔票。至於你要花多少鈔票去買一樣東西,完全是周瑜打黃蓋,賺了虧了,與人無尤。還有一點,正如我在上一個問題中所說的,這是個多元化的社會,誰愛買什麼
服裝來穿是誰的自由,我們能因為有人喜歡穿旗袍、和服、韓服、中山裝、燕尾服等等,就認為那都是商業炒作或搭順風車嗎?
7.對從服飾出發,以愛美求新為目的的穿漢服者尤其是女性,您贊同嗎?
  這沒有什麼奇怪的,因為愛美本來就是人類的天性,尤其是女性。可以這麼說,如果漢服經不起審美的考驗,是沒有人會去穿它的。舉個例子,在連宋大陸行期
間廣為世人所知的《夢回大唐》大型歌舞,最近在新加坡進行了盛大演出,演員們所穿的盛唐華服,是何等的光彩奪目,雍容華貴,相信沒有女性會拒絕以「楊貴
妃」身上的那件唐裝(這是真正的唐裝),作為她們的婚禮服——如果她們選擇舉行具有東方傳統民族特色的婚禮的話。
8.從一個媒體人的角度,您對一直關注的漢服在中國大陸的興起有什麼自己的看法?出於什麼樣的目的或者機緣讓您在較早的時間裡在平面媒體做報道?
  我對漢服現象的看法,已經其他問題中,從不同的角度加以答覆,這裡就不多說了。至於我在較早時在平面媒體(此處特指新加坡《聯合早
報》)做報道的目的,很簡單,因為我是記者,而記者都想要有自己挖掘出來的獨家新聞。你也是記者,應該明白獨家新聞對你我的意義吧。至於機緣,就是我在
2003年下半年,因為偶然上了「漢網」,後來看到論壇里貼出王樂天(網名「壯志凌雲」)把漢服穿上鄭州街頭的貼子和照片。這個貼子立即引起了我的注意。
我當時的第一個感覺就是,這是清初統治者頒布「剃髮易服令」后,三百六十多年來,漢服首次以民族服裝而非戲服或壽衣的形式,出現在神州大地上。王樂天此舉
所承載的厚重歷史意義,是促使我下決心去寫那篇報道的主要原因。後來,我才知道早在王樂天以前,其實已經有一位網名叫做「信而好古」的網友,已經把漢服穿
上街頭了。但是我當時並不知道,就借這次受訪的機會,把這個事實說出來,把這個「首義之功」歸還給「信而好古」先生吧。
9.作為一個海外華人,您所了解的海外華人朋友對此持何種看法?
  我不能代表海外華人,只能代表我自己,而我認為「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離不開作為中華民族主體的漢民族的偉大復興,而漢民族
的偉大復興必須是形神兼備的復興,其形是衣冠與禮儀,其神是以經史子集為代表的傳統學術及剛健進取的民族精神」,因此漢服現象應該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程
中的一個現象。

  至於我的海外華人朋友對此有什麼看法,我不甚了解,無法代答。不過,我倒是認識幾位致力於復興漢服的海外華人,比如為英語創造出taikonaut(太空人)這個詞的馬來西亞華人趙里昱,就很關注漢服現象。他認為,馬來西亞的女性傳統民族服裝sarong
kerbaya,就是明朝漢族婦女禮服「褙子」的異域變體。這個觀點應該受到重視,尤其是對研究中國服裝沿革史的學者而言。他也是在馬來西亞和美國(他在美國讀大學)的公共場合穿上漢服的第一人。

  另一位要介紹的是澳大利亞華人王育良。早在2001年,他就關注漢服問題,在「漢網」成立后,成為第一個自製漢服,並把所自製的漢服圖片上傳到「漢網」,供網友觀摩的海外華人。還有一位是阿根廷的袁霖。他關注漢服時,還是個高中生,現在估計已經是大學生了。

  和趙里昱一樣,王育良和袁霖都是敢於把漢服穿上街頭的。稱他們為海外華人社會中的漢服運動先驅人物,應該不算過譽。

10.據我了解,現在對於漢服的製作並沒有認定的統一標準。您認為現在所謂的漢服從學理和服飾本身的意義上能夠立住腳么?它跟前幾年興起的所謂唐裝有何相同和不同點?
  漢服的基本標準就是交領、右衽、系帶、隱扣。任何一種現代民族傳統服飾都不是完全復古的,比如和服,是在古和服的基礎上,加入現代
印染熨燙等手法,其他民族服飾也大體如此。現代漢服體系的形成也應當遵循這個規律,但是因為漢服斷代太久,可能這個體系最終的完成還有一段時間,但可以保
證的是,漢服最基本的特點和內涵是不會變的。
  一個名詞或者概念要成立,必須有內涵和外延,而漢服的定義早已有討論,雖然不完善,但是基本的要素已經具備;從命題來說,「漢服是漢民族傳統服飾」是
真命題。它的定位就是這個命題的內容。由於定位的準確性,因此此服裝體系在整個世界服裝體系中是有很重要的地位的。它本身的意義就是民族的外在符號。它與
「唐裝」的相同之處在於都是以「民族」「傳統」的角度切入,不同之處在於漢服具有歷史性、現實意義和未來價值,經得起推敲和研究。而「唐裝」則反之,實質
與名稱相剝離,而名不副實的事物往往會隨波逐流,逐漸失去自己的特徵,消失得無影無蹤。
11.您對漢服熱的發展趨勢如何看?
  就如我在答覆上面的幾個問題中所提出的,漢服現象是一個複雜的現象,涉及服裝、民族、文化等好幾個方面。只要我在回答第4個問題中所提到的各種內外因
都還在,漢服現象就仍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就會繼續發展下去。而漢服熱今後的發展趨勢,應該是比較樂觀的,因為關注漢服現象的人,以及接受漢服作為漢民族
傳統服裝的人,已經越來越多了。只要人數夠多,成了氣候,形成市場,就會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譬如說,學術界會進行研究,服裝設計師會參與設計,服裝製造
業會批量生產等等。而各界的加入,又會進一步推動漢服熱的發展。這樣一來,就會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人不能無恥到把屠殺自己父兄子女,姦淫母親妻女的野蠻人當成英明神武的先人崇拜.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5 18:5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