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專家:「四書」是一等教材 小學語文課本是垃圾

[複製鏈接]

943

主題

1808

帖子

117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4

積分
117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nln 發表於 2007-4-28 14:5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7-04-28 08:04:38 中國經濟網  
   

                                       王財貴蒞穗語驚四座

   
    「小學語文課本都是垃圾」
   
    「全球讀經推廣第一人」王財貴蒞穗語驚四座
   
    ■新快報記者 陳紅艷 實習生 廖銀潔/文圖
   
    「小學語文課本都是垃圾,你的小孩成不了天才,就是因為你沒有教他聽古樂、誦古書。」歷時13年、走訪全球多個國家免費演講一千多場、只為「讀經之聲遍聞城野,文化之國再造不遠」的台灣學者王財貴,於4月26日晚來到廣州,以「全球讀經推廣第一人」的身份向國學愛好者「授經」。在會後接受本報專訪時,王財貴剖析了當前三大「經典」事件,對於丹表示聲援。
   
    王財貴發言:「最高級的教材是「四書」(《論語》、《大學》、《中庸》、《孟子》);第二級是「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第三級是唐詩、宋詞、古文;第四級是《三字經》等;最低級、最沒有用的就是小學語文課本。」他指出:「小學語文課本是用完就要丟掉的,是垃圾。現在的語文教育不是開發潛能,而是讓孩子沒了聰明頭腦。要為孩子一生謀划,父母與教師就不要問孩子要不要讀經,而是毫不猶豫地讓他讀經。王財貴是「由淺入深」學習規律的破壞者,「啟蒙教材越高深越好」這一「異端邪說」,是他演講的內容之一。他指出,13歲以下是吸納文化知識的時期,大人要用這13年讓孩子學習中國古代文化。
   
    用什麼樣的教材好呢?王財貴認為:「不選擇經典,就有可能選擇低俗。因此,與其教孩子唐詩、諸子百家,不如讓他學四書五經,尤其是學《論語》。」他解釋道,四書五經學會了,其他東西學起來就心領神會。
   
    「王蜜」
   
    口稱「活菩薩」磕頭行大禮
   
    在演講結束后,一大幫「王蜜」(擁護者)圍在王財貴身旁繼續探討國學。這時,來自九龍樹國學館的孫老師對著講台上的王說:王教授,我覺得您就是推廣中華傳統文化的『活菩薩』,我很崇拜您,我給您行大禮了。」
   
    話音未落,他就雙掌合十,雙膝跪在了地上,朝著王財貴博士深深一拜,王博士趕緊起身將其扶起。看來,國學「粉絲」也很瘋狂。
   
    「王黑」
   
    中途急退場出聲「反批判」
   
    王財貴在廣州得到的並非全為禮遇。與「王迷」相映成趣的是,部分「王黑」(反對者)中途退場。
   
    在演講結束后,記者現場採訪了不少教師、家長,大家對他的講學核心褒貶不一。黃石小學的一位老師對其批判小學語文課本的觀點進行了「反批判」:「他的說法太偏激了!比如說,唐朝文化繁榮,詩人輩出,幾乎每個人都熟讀四書五經,但也不見得每個人都是聖才。用白話文進行小學語文教育是文化發展的結果,把小學語文課本說得一文不值,絕對不可取。」
   
    不少家長也表露了同樣看法:讓孩子適當誦讀國學經典肯定有益,但也不能將這些吹得神乎其神,不然不太現實。一位學生家長有些擔心:「誰敢什麼都不教,讓孩子只讀經?在高考制度不變的情況下,估計極少有家長拿自己的孩子做這樣的實驗。」
   
    有教師分析指出,「王氏讀經」在廣州並不是所有人都「買賬」,是基於廣州人務實的性格。而且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要獲取精神食糧,也不一定要選《論語》、《孟子》這些書籍。
   
    王財貴:牟宗三的入室弟子
   
    王財貴,博士,台中師範學院語教系教授、華山書院院長、台灣漢學教育協會理事長、全球兒童讀經教育首倡者。著名國學大師牟宗三的入室弟子。1994年,王財貴在台灣發起青少年讀經運動,倡導教育從讀經開始,主張利用13歲以前人生記憶的黃金時期,讀誦中國文化乃至世界一切文化的經典,提升文化修養,以健全的人格、道德和智慧投身於社會。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6 22:3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