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4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如何杜撰菜品故事

[複製鏈接]

1582

主題

4672

帖子

3810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資深會員(十七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81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dreamland 發表於 2006-12-15 01:2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文/易沁



給徽州名菜臭桂魚編故事

  某天,在一個餐飲管理沙龍會上,某當紅餐飲節目主持人揭密,他做節目介紹每道菜品時,總要說個故事。如果沒有故事,那就挖空心思編一個。這位小兄弟說,每逢他老家來了親友,聚餐時他鐵定第一道炒菜點「水晶蝦仁」,並告訴客人這是上海人的待客之道,與當地話「使勁歡迎」諧音。每次他那些老鄉都感動不已,當然對這道「使勁歡迎」也印象深 刻啦。他這個故事引得台下的觀眾一片笑聲。本人與他素昧平生,第一感覺是這位小兄弟挺機智,就像阿拉上海人說的,會搗糨糊。

  其實有些故事就是童話,經不起推敲。就拿上面的例子來說,上海人一般不會說「使勁歡迎」,顯然這是北方語言,至少是個別字眼咬不準。但坐在下面的不會去糾正,否則就變成缺乏幽默感了。甚至我們還有可能去以訛傳訛,去說、去圓這個童話。

  那天,本人去了一家徽菜飯店,老闆自稱是教師出身,特能侃,自家的每個招牌菜都有一個出典、一個故事。

  說到徽州名菜臭桂魚,那是當年某徽商坐船回家探親,因為路遠天熱,攜帶的桂魚未保存好發臭了,妻子賢惠捨不得丟棄,用濃油赤醬處理了一下,沒想到歪打正著,發臭的桂魚經過料理,味道竟然好極了。徽商藉此推廣,村裡鄉親紛紛仿效,不經意間,臭桂魚居然成了徽州招牌菜。毛豆腐也是如此,說當年戰亂,朱元璋的部下衝進徽州某地,當地村民早已聞風逃散,堅壁清野,軍隊餓得無法,急迫中將一些已經長毛的豆腐也吃了,沒想到毛豆腐有一種別樣的滋味,因此在軍隊中傳開,當然也傳到了民間。久而久之,這兩道菜竟然成了徽菜經典,竟然有了「魚不臭不吃,豆腐不毛不食」的風俗。

  這位老兄高興之下,又說金華火腿也是出自徽州,當年胡雪岩帶5萬隻徽州火腿進貢朝廷,得到乾隆老兒嘖嘖稱讚。本人一時較真,忍不住和他探討,乾隆爺好像與胡老闆挨不上,胡老闆死在光緒年間,不可能得到光緒爺爺的爺爺寵幸。(回家不放心,查了一下資料,果真如此,乾隆死後24年,我們那位胡大爺才出世)那老兄一陣臉紅,自己打圓場說,肯定有胡老闆進貢徽州火腿一事,可能時間記錯了,不是乾隆吧。回來路上,同伴笑我太認真,不應該戳穿人家,弄得人家老尷尬的。

  搞傳媒難免與人討論傳播效果。年初,一位新開火鍋店的老闆別出心裁,推出「一元錢挺吃」三天促銷活動,吸引了小區周圍不少居民。當時老闆很得意,說這是他研究傳播學后的新發明,口口相傳遠勝過一切媒體傳播。但三天過後生意也不見多大起色,三個月後,挺不過去,火鍋店關了門。現在想想他老兄的失誤在於只理解了口口相傳的一半,沒有故事,沒有談資,即使口口相傳也不能久遠。

  本人淺薄,瞎七搭八,估摸著大概

美食文化都是靠故事傳播的……
^ 0 ^  夢 ^ 0 ^

126

主題

2718

帖子

798

積分

貝殼網友六級

有房有車(十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798
沙發
tangyuan 發表於 2006-12-15 08:5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025

主題

5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倍可親終生會員(廿一級)

Rank: 6Rank: 6

積分
33461
3
格雷賽特 發表於 2006-12-17 12:09 | 只看該作者
美食文化都是靠故事傳播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1

主題

58

帖子

101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1
4
驢載火箭炮 發表於 2006-12-17 17:58 | 只看該作者
民以食為天, 飲食本身就蘊藏著社會文化和發展,  中國的飲食也並不是打五千年前商周時代就如此精美了。其中的發展變化,也有很長的一段道路。先秦時代,中國人一說整點好吃的,基本就是弄幾個叫做「鼎」的鍋子,往裡面里大塊燉肉。吃東西的架勢看上去似乎有些氣派,但按現在的觀點看,也只能算是土老冒吃法,不過是拿一堆肉一燉了之。中國真正的美食是在唐宋時代才趨於成熟的,到了明清則達到頂峰。

美食在晉朝還處於發育成長階段,此刻的食物遠遠比不上明清時代那麼精美。但晉朝是美食發展史中很關鍵的一環。兩晉可以說是人才倍出啊, 能打會斗的有劉裕, 智商高的有謝安, 長的漂亮的有潘安, 寫字好的有王羲之...
  
真正美食的產生,大多需要兩個關鍵性因素:首先,要有一個推崇炫耀性奢侈消費的環境,其次,這個高端消費者還要講究文化品位。晉朝就高度具備這兩個條件。

說到奢侈炫耀,晉朝歷史上就發生過歷史上最有名的鬥富。鬥富的主角,一位是財主石崇,一位是皇帝的舅舅王愷。這個石崇在湖北的時候,靠搶劫客商快速致富,成為晉朝的蓋茨。現在的蓋茨依靠「血淋淋的微軟」起家,(他奶奶的一套windows 賣三百刀啊) 石崇則依靠有中國傳統特色的二次分配手段起家,攢下了潑天富貴。但是說起他鬥富的手法,按現代人觀點看來,也算不得什麼了不得的手段。王愷用麥芽糖刷鍋,石崇就用蠟燭當柴火燒飯。除了糟蹋點東西,對於飲食實在也沒什麼貢獻,最多菜鍋能帶點甜味罷了。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石崇也確實闊氣,他家的廁所里都有十幾個美人侍立,拿著熏香驅除異味。
現在我們是文明社會,男廁所里不會安排十幾個拿著蚊香的小姐了。但是我們也有自己擺闊的方式。前一段有個飯店就擺過流水席,要想出席得化幾萬塊錢,裡面不光菜希奇昂貴,而且還每個客人旁邊配一個夾菜小姐,專門把菜夾到客人嘴裡。據說參加這個流水席的並非都是大面積偏癱的病人,無力自己就餐,所以這麼搞法,不過是石崇式的擺闊而已。
  
要是把擺闊的因素去掉,只落實到飲食上,石崇似乎也不值得大家太過羨慕。當時人說起石崇的飲食考究,舉過一個證據,說他冬天能吃韭菜和艾蒿(Artemisia argyi Levl. Et Vant)切細做成的腌菜,把王愷羨慕的要死。我到了冬天,也天天能吃雞蛋炒韭菜,卻沒有哪個鄰居表示艷羨的。在晉代,大棚菜還沒有被發明出來,冬天吃韭菜和艾蒿,實在是不可思議。但後來王愷賄賂了石崇的僕人,才打聽出來,原來這個高級的要死的腌菜是冒牌貨,是拿韭菜根搗碎了,然後再把麥苗切細了放進去混充的。王愷聽了方才心裡平衡。石崇知道消息泄露后,就把那個泄密的僕人給殺了。
  
知道了石崇冬天連個韭菜也吃不上,大家可能對古代富人的羨慕也能稍有減輕。但是他們也有非常高級的食物。晉朝開國皇帝司馬炎有一次到女婿王濟家作客。王濟把菜都放在琉璃盤裡,也不用飯桌,就讓侍女們端著,請客人飲食。客人面前圍一大堆女人,每人手裡托個盤子,那個場景很象上面說到的現代流水席。皇帝吃到了一盤蒸小豬肉,覺得特別好吃,就問王濟這是怎麼做的。王濟就象王熙鳳回答劉姥姥關於茄鯗的疑問一樣,驕傲,自豪地說:「咱這小豬是用人奶喂大的,當然好吃!」 皇帝聽了以後,很是不滿,沒吃完就走了。這是人奶豬首次在中國閃亮登場了。

王濟娶了皇帝女兒常山公主,這位公主是個瞎子,偏偏對丈夫看管得又格外嚴,王濟天天守著個瞎婆子,所以轉而在飲食上格外講究,以求補償,也是可以想見的。
  
至於當時的司徒何曾,並沒有王濟的性苦惱,但對飲食也是一樣嚴格要求。他每天吃飯要花掉一萬錢。一萬錢摺合成現在的貨幣,大約是近一千刀的光景。這樣,何曾大人一年的飯錢差不多是一百八十萬人民幣, 合美元23萬刀。對著幾千塊錢的大席,何曾直抱怨說沒有下筷子的地方。他的兒子何邵比他更努力吃喝,花在飲食上的錢比他父親翻了個番,一年要吃掉將近四百萬人民幣,據說是「食盡四方珍異」。當時人認為,即便是皇家的御膳房,也未必比他家做的東西好吃。
  
事實上,何家的烹飪技術確實超越了御膳房。何曾吃饅頭就一定要吃開花饅頭,所謂開花饅頭,就是用發酵的面蒸出來的饅頭。在當時,這絕對屬於高科技,御膳房裡估計就沒有。何曾到皇帝家吃飯,就堅決不吃皇宮裡的東西,食品一律自帶。何曾還撰寫過一本《食疏》,可以說對吃喝具有相當深厚的理論根底。在那個年代,食譜往往被當作傳家秘籍,世代寶有,以供子孫享用。何家家學淵源,所以才有一年吃掉50萬刀的後起之秀。北魏的大政治家崔浩,也著有《食經》。這些文化人群策群力,把飲食拔高到文化層面,打造出中國飲食文化的品牌。
  
但是,西晉剛剛傾覆之際,這些美食家也過過苦日子。當時司馬睿的建康政府窮的要命,吃東西也講究不起來了。能弄到一頭豬,大家就都覺得是個美味珍饈。尤其是豬腦門的那塊豬頭肉,特別肥厚,大家估計是缺少油水,都覺得那塊肉好吃的不像話,只有皇帝才能享用。凡是搞到了豬,都要把那塊豬頭肉割下里獻給皇帝,以示尊敬。這塊肉就被稱為「禁臠」。這些美食家們現在混的連塊豬頭肉都吃不上,兩晉交替之際實在是飲食業的谷底。但是很快,經濟狀況有了好轉,這些美食家又奮起直追,討還被錯過的青春。到了謝安以後時代,(肥水之戰以後)又經常舉辦花費「數百金」的宴會了。

東晉南朝時期,精美菜肴比起何曾時代,實在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隨著美食的精進,大家開始熱中於吃各種希罕物件。燕子腿、猩猩唇、黑豹胎、都被抬上了飯桌。這些東西雖然未必好吃,但是由於希罕,都被視為美味,吃了對人大有好處。這種心態在人性中極為常見。什麼烤孔雀總是比燒雞昂貴呢?如果滿大街跑的都是孔雀,母雞卻都棲息於深山野林之中,那麼不難想見,辣子雞丁將是何等滋補的珍饈啊!
  
而且這些食客也捨得在吃上花錢。據《南史》記載,鰒魚產自淮北,江南並不出產。當時淮北被北魏佔領,在江南鰒魚價格暴漲。渴望吃到鰒魚的食客捨得花掉三千錢買一條鰒魚。當年何曾一天吃掉一萬錢,擱到這時候,兩三條鰒魚就把何曾的飯費幹掉了。
說到這裡,我們需要考察一下當時的物價。兩晉南北朝時代的三千錢相當於什麼個概念呢?正常年景的時候,一斛米大約能賣到60-100錢,不同地區米價略有差別,但大致在這個範圍之內。碰到特大的豐年,米價能降到一斛30錢,但這個價格是不正常的。正常情況下,一個人每月大約要吃掉兩斛米。如果我們按一個人吃40斤米,一斤米一塊錢來折算,那麼一錢大約摺合現在的人民幣5毛錢, 美元60仙。這個當然是個粗略的估算,但可以幫助我們建立一個數量級上的大致概念, 相當於1800美元刀勒買條魚啊.
  
  當時人干一天活又能掙多少錢呢?《齊民要術》里說,到勞務市場那兒,出一天三十錢的工資,工人都會搶著來幹活。三十錢大約合15塊人民幣,擱到現在請個工人大致也能請到。在兩晉南北朝的時候,這個就算是高工資了。種地你一天能種出15斤大米么?可見,那個時代跟現在一樣,在城市裡打工總是比呆在老家種地好些。這個工人如果不下崗,每天都能找到15塊錢的工作,合美元2刀. 要是扎住脖子不吃不喝,把工資都攢下來,那麼三個月以後,他就可以買到一條鰒魚嘗鮮了。

  當然沒人真那麼干。但是一天30錢,如果什麼都不幹,盡數拿來吃掉,還是能吃的不錯的。劉宋時代,衡陽王劉義季認識一個人,那人家裡窮,又要奉養老母,結果搞的那人吃不上肉。劉義季就王恩浩蕩,給他發了一個月一千錢的補貼,再加上一月兩斛米,同時頒發一道旨意,讓這人努力吃肉。這說明一天三十三錢就足夠一個人吃上不錯的伙食了。

有了這樣的物價水準做個參照,我們可以大致推斷出來當時美食家的消費水平。

[ 本帖最後由 驢載火箭炮 於 2006-12-17 18:29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1

主題

58

帖子

101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1
5
驢載火箭炮 發表於 2007-1-4 14:56 | 只看該作者
兩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大動亂大分裂,雖然不好,但當時的另一個方面是少數民族紛紛入主中原,進而漢族經營南方的廣大沃土,使江南土地全面地得到了開發,生產技術普遍提高了,經濟上的發展了,從而促進了飲食的發展。雖然30多個政權更迭頻繁,長期戰爭不斷,可是飲食發展突飛猛進,很特別。

各民族把自己的飲食習慣、特點都帶到中原地區。從西北新疆來的人,帶來了他們的大烤肉、涮肉;從東南江浙來的,帶來了叉燒、腊味;從南方閩粵來的,帶來了烤鵝、魚生;從西南滇蜀來的,帶來紅油魚香等,使宮廷飲食出現了新局面。如北魏時,胡食及西北地區飲食的風味特色傳入內地,飲食出現了胡漢交融的特點。

政治,文化與飲食是息息相關的,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結果漢代只有僵化的經學,思想界死氣沉沉,武帝后沒有幾個政治,思想家,直到東漢末年的三國爭雄,期間沒有一本像樣的食譜出現過。後來的政治頓時變得異彩紛呈,而湧現出的各個政治流派更是百花齊放,像是聚集在這個混亂的江湖中,召開了一場花招層出不窮,的武林大會。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自從兩千年多前絕世高手秦王贏政一統武林,榮任第一任武林盟主之後,江湖便陷入了眾派林立,腥風血雨,同時又多姿多彩,百花齊放的光輝歲月。兩晉南北朝時期便是一個高潮,因為人們思想解放了。那些橫刀立馬的武將就暫不提了,光文化人就說不完,有在BBS上發表「三國志」出名的陳壽,有發貼子「水經注」出名的酈道元,有靠博客撰搞出名的陶淵明,有寫字的標兵模範-王羲之,有一名驚人發表圓周率的祖沖之... ...  正是這些文化人的群策群力,從而打造了我們中華飲食文化品牌的基礎,《四時御食經》《食經》《齊民要術》《酒並飲食方》... ... 一部部經典寶籍橫空出世。

根據各種食譜與烹飪文獻記載,摘錄這一時期皇室宮廷中的餚饌:

五味脯 該脯在魏晉皇室中深受歡迎。做五味脯一般在農曆二月和九、十月間;牛、羊、獐、鹿、豬肉都可以做,可以切成條子,也可切成長片,但要順著肉紋切。把肉上的骨頭捶碎煮成骨汁,掠去浮沫,放入豆豉再煮,至色足味濃,漉去滓下鹽,切細蔥白搗成漿汁,加上花椒末、桔皮和生薑末,將肉脯浸入鮮汁中,用手搓揉,使其入味。片脯浸三個晝夜取出,條脯須嘗一下是否入味,再決定何時取出。取出後用細繩穿掛在屋北檐下陰乾。條脯到半濕時,反覆用手捏緊實。脯製成後放到寬大清潔的庫中,用紙袋籠裹懸掛好,冬天做,夏天吃。

蒸豚 即蒸小豬,這是魏晉宮廷的席上珍品。其製法為:取肥小豬一頭,治凈,煮半熟,放到豆豉汁中浸漬。生秫米一升不經水,放到濃汁中浸漬至發黃,煮成飯,再用豆豉汁灑在飯上。細切生薑桔皮各一升,三寸蔥白四升,桔葉一升,同小豬、秫米飯一起,放到甑中,密封好,蒸兩三頓飯時間,再用熟豬油三升另豉汁一升,灑在豬上,小豬就熟了。

  胡炮肉 取一歲肥羊,現殺現切,精肉和脂肪都切成細縷菜絲,下入豆豉中,加鹽、蔥白、姜、花椒、蓽拔、胡椒調味。將羊肉洗凈翻過來,把切好的羊肉裝到肚中,以滿為度,縫合好,在凹坑中生火,燒紅了,移卻灰火,把羊肚在火坑中,再蓋上灰火,再起火燃燒,約燒煮一頓飯的時間,便熟了,其肚香美異常。

  跳丸炙 這是古代《食經》中的一道名菜。把羊肉、豬肉各五公斤切成細絲。加入生薑三升、桔皮五葉、藏瓜二升、蔥白五升、合搗,使成彈丸大小,另外用二、五公斤羊肉做肉羹湯,下入丸炙煮成肉丸子。這就是我國早期的肉丸子。

   武昌魚 清蒸武昌槎頭鯿魚,早就是我國的名菜,而武昌鯿魚出名則始於三國時。那時東吳政權遷都武昌,民謠乃云:「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但武昌魚一直在宮廷飲食中佔有一定份量,特別是東晉,皇室上層貴族常以食清蒸武昌魚為樂事。

  麵筋 據史料記載,梁武帝蕭衍大力提倡尊儒崇佛,多次捨身同泰寺,併到處蓋廟宇故有「南朝四百八十寺」之說。晚年他提倡齋僧吃素。據古代筆記中說,從小麥麩皮和麵粉中提取麵筋,就始於梁武帝。當初稱麩,後來叫麵筋,是寺院素食的「四大金剛」(豆腐、筍、蕈、麩)之一。

   駝蹄羹 我國食駱駝歷史很久,駝峰、駝乳皆曾入饌。三國時曹操的愛子曹植曾不惜千金,製作一味七寶駝蹄羹,甚受魏晉皇室喜受。宋人蘇東坡曾賦詩:「臘糟糝寄駝蹄」,寫的即是糟駝蹄。惜乎魏晉以後,七寶駝蹄羹之法失傳多年,七寶,估計是七味配料。所幸明代食譜中,有「駝蹄羹」之製法,現錄之如下:將鮮駝蹄用沸水燙腿毛、去爪甲、去污垢老皮。治凈,用鹽腌一宿。再用開水退去鹹味,用慢火煮至爛熟。湯汁稠濃成羹,加調味品供食。

  髓餅 此為南北朝時的餅,用骨髓油同蜂蜜和麵粉製成薄餅,放在燒餅爐中炕熟。餅肥美,可久貯,像南方的火燒。

  截餅 用牛奶加蜜調水和面,製成薄餅,下油鍋炸成,入口即碎,脆如凌雪。此餅似為魏晉南北朝皇室中的奶油餅乾,質量頗佳。今之奶油餅乾不用大油加燒,而用烘爐烘乾,技術大有改進,風味更妙。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28 14:0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