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9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史記》譯註--《世家》

[複製鏈接]

943

主題

1808

帖子

117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4

積分
117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nln 發表於 2006-11-10 09:5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吳太伯世家第一

趙季 譯註

【說明】

《世家》為《史記》五體之一。司馬遷從維護國家統一的立場出發,把各諸侯國看做輔佐中央政權的地方政治力量,希望他們能「忠信行道」,來維護中央集權的統一。他在《太史公自序》中說明了他創立《世家》體例的目的:「二十八宿環北辰,三十幅共一轂,運行無窮,輔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
《史記》中共有《世家》三十篇,其內容記載了自西周至西漢初各主要諸侯國的興衰歷史。《世家》之取名就是因為「王侯開國,子孫世襲」,也就是諸侯爵位封邑世代相傳,故名《世家》。後人總結為「公侯傳國則為世家」(《後漢書·班彪傳》),「世家以紀侯國」(趙翼《廿二史札記》)。但司馬遷並不局限於僅用《世家》記載開國傳家的諸侯,例如陳涉身死國除而且無後,但因「秦失其政、而陳涉發跡,諸侯作難,風起雲蒸,卒亡秦族。天下之端,自涉發難」,也確曾號為陳王,起了巨大的歷史作用,所以司馬遷為他寫了《陳涉世家》。表明了司馬遷為了真實反映歷史現實,而靈活運用《世家》這一體例的現實主義精神。
《世家》的敘事方法,大體與《本紀》相同,即以編年之體記載列國諸侯之事。因此劉知幾說:「司馬遷之記諸國也,其編次之體與《本紀》不殊。蓋欲抑彼諸侯,異乎天子,故假以他稱,名為《世家》。」
關於《世家》一體是否為司馬遷所創,以前學者有截然相反的看法。一種以為司馬遷是「因襲前人」,如清代秦嘉謨說:「按《太史公書》宗《世本》,其創立篇目,如《本紀》,如《世家》,如《列傳》,皆因《世本》」(《世本輯補·諸書論述》)。另一種認為司馬遷是「鑿空獨創」,如宋代晁公武說:「《史記》一百三十篇,漢太史公續其父談書,創為義例,起黃帝迄漢武獲麟之歲,撰成十二《本紀》以敘帝王,十《表》以貫歲月,八《書》以紀政事,三二《世家》以敘公侯。」我們認為,司馬遷所立《世家》一體,既非純然「仿襲前人」,也不可能「鑿空獨創」,而是在前人史書體例的基礎上,加以融匯貫通因革損益,創立了《世家》之體。正如梁啟超所說:「其《世家》、《列傳》,既綜雅記,亦采瑣語,則《左傳》、《國語》之遺規也」,但「太史公首創紀傳體,為史界不祧之祖」(《中國歷史研究法》)。
《世家》一體,由於符合我國古代社會裂土封侯世襲不替的現實,所以有其不可替代的意義。《漢書》以下曾有些紀傳體史著取消《世家》改為《列傳》,遭到了一些學者的批評:「《傳》者,傳一人之生平也;王侯開國,子孫世襲,故稱《世家》。今改作《傳》,而其子孫嗣爵者,又不能不附其後,究非體矣。」(趙翼《廿二史札記》)所以《世家》一體,後代史書也屢屢採用,歐陽修的《新五代史》,就撰有《世家》十卷,而《宋史》亦有《世家》六卷。有的雖改名目,其體例依然,如《晉書》之《載記》、《遼史》之《外記》。正如清代王鳴盛所言:「考《世家》之名,《晉書》改稱《載記》,要皆不過小小立異,大指總在司馬氏牢籠中」(《十七史商榷》)。可見《世家》一體的重要影響。
本篇名為《吳太伯世家》,記載了吳國從開國祖先吳太伯遠避荊蠻(約公元前十二世紀中葉)至吳王夫差亡國(前473),長達一千二百年的一部興亡史。通過本篇,我們清晰地了解到吳國由弱而強、又由盛而衰的完整歷程。篇中再現了吳楚、吳越以及吳與中原諸侯之間錯綜複雜的矛盾關係,也反映了吳國內部統治階級之間的王室鬥爭和君臣齟齬。
在本篇中,司馬遷用「皮裡陽秋」的史筆,寓論斷於敘事之中,歌頌了吳太伯、季札二人不慕權力避位讓國的高風亮節,無疑是對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勢喋血殘殺的一種嘲諷和反撥。同時,通過描繪公子光弒王僚的歷史場面,正面揭露和鞭撻了吳國王族成員之間同室操戈以謀王位的殘忍行徑。並且,通過對伍子胥盡忠報國反遭賜死的具體史實的生動描述,憤慨地批判了吳王夫差的昏暗不明,抒發了對專制社會中正直賢能之士「忠而被謗、信而見疑」的人生悲劇無限的同情和不平。
本篇藝術上的第一個特點,就是太史公從歷史現實的真實出發,塑造了幾個栩栩如生性格豐富的人物形象。這些形象不是平面的概念演繹,而是有血有肉瑕瑜互見的多重性格立體組合。例如公子光這個形象,一方面司馬遷寫出了他的深沉有大志及精明幹練:他善於擇人,擢用了孫武、子胥這樣的賢臣良將;他用人不疑,信任尊重敵國的亡臣如子胥、伯嚭等人。一方面又寫出了他的陰鷙殘忍,為了奪取王位不惜犧牲專諸去殺死自己的骨肉弟兄。又如夫差的形象,一方面寫出他誓報國讎家恨的執著精神和西破強楚、南降於越、北威齊晉、稱霸中原的巨大業績,一方面又寫出他好大喜功、拒諫飾非、暴戾寡恩的怪僻個性。二者都是很成功的藝術形象。
本篇藝術上的第二個特點是史筆的成功運用。中國史傳敘事以簡潔為上。本來有關吳國的史實,在《左傳》及《國語·吳語·越語》中記載很多,有些言論連篇累牘。作為斷代史這樣寫或還可以,但《史記》作為通史必然不能容納這麼龐雜的內容。因此,司馬遷以「博採」為基礎,而以「善擇」為主導,選取那些最生動最能反映吳國基本歷史面貌的言論和事實,經過去粗取精的理解消化和藝術再創造,變為言約意賅的簡潔敘述和傳神對話,使全篇敘述不蔓不枝線索清晰,人物語言如從口出無不畢肖。譬如黃池之會晉吳爭長一節,司馬遷不但刪去《國語》中吳王以甲兵三萬圍困晉軍之事,而且高度壓縮了吳王、晉公的對話。《國語》中吳王原話為:「天子有命,周室卑約,貢獻莫入,上帝鬼神而不可以告。無姬姓之振也,徒遽來告。孤日夜相繼,匍匐就君。君今非王室不平安是憂,億負晉眾庶,不式諸戎、狄、秦、楚;將不長弟,以力征一二兄弟之國。孤欲守吾先君之班爵,進則不敢,退則不可。今會日薄矣,恐事之不及,以為諸侯笑。孤之事君在今日,不得事君亦在今日。為使者之無遠也,孤用親聽命於藩籬之外。」而司馬遷卻抓住要害,一言以蔽之,改為「於周室我為長!」言既簡練而又得其神髓,可見出太史公運用語言的高度能力。


【譯文】

吳太伯與其弟仲雍,均為周太王之子,王季歷之兄。季歷十分賢能,又有一個具有聖德的兒子昌,太王想立季歷以便傳位給昌,因此太伯、仲雍二人就逃往荊蠻,象當地蠻人一樣身上刺滿花紋、剪斷頭髮,以示不再繼位,把繼承權讓給季歷。季歷果然繼位,就是王季,昌後來也成為文王。太伯逃至荊蠻后,自稱「句(gōu,勾)吳」。荊蠻人認為他很有節義,追隨附順他的有一千餘戶,尊立他為吳太伯。
太伯死,無子,其弟仲雍繼位;就是吳仲雍。仲雍死,其子季簡繼位。季簡死,其子叔達繼位。叔達死,其子周章繼位。那時正值武王戰勝殷紂,尋找太伯、仲雍的後代,找到了周章。周章已經是吳君,就此仍封於吳。又把周章之弟虞仲封在周北邊的夏都故址,就是虞仲,位列諸侯。
周章死,其子熊遂繼位。熊遂死,其子柯相繼位。柯相死,其子強鳩夷繼位。強鳩夷死,其子余橋疑吾繼位。余橋疑吾死,其子柯盧繼位。柯盧死,其子周繇繼位。周繇死,其子屈羽繼位。屈羽死,其子夷吾繼位。夷吾死,其子禽處繼位。禽處死,其子轉繼位。轉死,其子頗高繼位。頗高死,其子句卑繼位。這時晉獻公滅掉了周北虞公,為的是開拓晉國版圖、征伐虢國。句卑死,其子去齊繼位。去齊死,其子壽夢繼位。壽夢繼位后吳國方始日益強大,自稱為王。
從太伯創建吳國算起,到第五代時武王勝殷朝,封其後代為二國:其一為虞國,在中原地區,其一為吳國,在夷蠻地帶。到第十二代時晉國滅掉了中原地區的虞國。又過了兩代,夷蠻地帶的吳國興盛起來。總計從太伯至壽夢共傳十九代人。
王壽夢二年(前584),楚國流亡在外的大夫申公巫臣怨恨楚國大將子反,逃到晉國,由晉出使吳國,教給吳國用兵之術和車戰之法,讓他兒子做吳國的行人之官,吳國從此開始與中原各國交往。吳國開始派兵征伐楚國。十六年(前570),楚共王征伐吳國,直至衡山。
二十五年(前561),王壽夢死。壽夢有四個兒子:長子叫諸樊,次子叫余祭(zhài,寨),三子叫余昧,四子叫季札。季札賢能,壽夢生前也曾想讓他繼位,但季札避讓不答應,於是讓長子諸樊繼位,總理諸種事務,代理執掌國政。
王諸樊元年(前560),諸樊服喪期滿,要把君位讓於季札。季札推辭說:「曹宣公死後,各國諸侯和曹國人都認為新立的曹君不義,想要立子臧為曹君,子臧離開曹國,以成全曹君繼續在位。君子評論子臧說他『能遵守節義』。您作為長子本是合理的繼位人,誰敢幹犯您呢!當國君不是我應有之節。我雖無能,也願學習子臧那樣的義舉。」吳國人堅持要立季札,他反而拋棄了家室財產去當農民,吳人只好放棄了這個打算。秋天,吳又征伐楚國,楚打敗了吳軍。四年(前557),晉平公方始繼位。
十三年(前548),王諸樊死去。留下遺命把君位傳給其弟余祭,目的是想按次序以兄傳弟,一定要把國位最後傳至季札為止,來滿足先王壽夢的遺願。而且因為兄弟們都讚賞季札讓國的高風亮節,大家都想把國君之位讓給別人,這樣就能依次漸漸傳到季札身上了。季札被封在延陵,因此號為延陵季子。
王余祭三年(前545),齊國相慶封獲罪於齊,從齊逃到吳國來。吳王把朱方縣賞賜給他作為奉邑,把公主嫁給慶封,慶封結果比原先在齊國還富有。
四年(前544),吳王派季札到魯國聘問,季札要求欣賞一下周朝廷的音樂。魯國樂工為他演唱《周南》和《召(shào,紹)南》,季札聽后說:「美啊,從音樂中聽出周朝王業基礎已打好,但還未獲得最後成功。曲中洋溢著雖辛勞但無怨言的情緒。」樂工又演唱《邶(pèi,佩)風》,《鄘(yōng,擁)風》、《衛風》。季札說「美啊,深沉哪,雖遭坎坷而其精神不陷於困頓頹唐,我聽說衛康叔,衛武公的德行就是如此,這是《衛風》的歌曲吧?」樂工又演唱《王風》。季札說:「美啊,其情雖憂傷而不懼葸,這是周室東遷后的歌曲吧?」又演唱《鄭風》。季札說:「歌聲細瑣反映出其國政令苛細,人民難以忍受,這個國家恐怕要率先滅亡吧?」又演唱《齊風》。季札說:「美啊,曲調弘大深遠,真有大國之風。堪為東海一方表率,這是姜太公的遺風吧!國家的前途無可限量!」又演唱《豳(bīn,賓)風》。季札說:「美啊,曲調寬弘坦蕩,歡快而不過分,這是周公東征的歌曲吧?」又演唱《秦風》。季札說:「這就叫做夏聲。既然歌曲曲調能演進為夏聲,國家也必會日益強大,大到極點,能達到周王朝創業的程度了吧?」又演唱《魏風》。季札說:「美啊,曲調弘闊,博大而又寬和,樸實平易,行此政教再輔以道德,就能使國君成為明主了。」又演唱《唐風》。季札說:「思慮深遠啊,這是陶唐氏的流風遺韻吧?不然,怎能如此憂思深遠呢?如非具有美德之人的後代,怎能達到這種水平!」又演唱《陳風》。季札說:「國無良君,又怎麼能長久不亡呢?」對於《鄶(kuài,快)風》以下的地方樂調,季札沒有加以評論。又演唱《小雅》。季札說:「美啊,滿懷憂思,而無叛離之意,怨悱之情忍而不發,這是周德衰微時的樂曲吧?但還有先王遺民之情啊。」又演唱《大雅》。季札說:「樂曲寬緩啊,多麼和諧安樂,旋律曲折優美但基調仍剛直有力,這是周文王美德的象徵吧?」又演唱《頌》。季札說:「達到音樂的極致了。曲調剛直有力卻無倨傲不遜之意,旋律婉曲優美卻無過分曲折之憾,節奏緊密時卻無迫促窘急之嫌,節奏舒緩時卻無分離割斷之弊,變化豐富而不淫靡,回還反覆而不令人厭倦,表現悲哀恰到好處不顯得愁苦,表現歡樂時恰到好處不流於放縱,其音如聖人之才,廣用智慧而永不匱乏,如聖人之德寬弘而不侈大,如聖人之理民,施惠而不顯耗費,征取而不陷貪婪,音樂暫時休止時卻不陷於停滯,音樂流暢前進時卻不虛浮無根。五聲和諧,八音協調,節拍尺寸整齊,旋律遵循法度,象徵著所有聖德之人的共同風度啊。」季札看到樂工表演的《象箾(xiāo,消)》、《南籥(yuè,月)》之舞,說「很美啊,但仍有微憾。」看到舞《大武》,說:「很美啊,周朝的盛德就如此吧?」看到舞《韶濩(hù,戶)》,說:「真象徵了聖人的弘大之德,尚有自愧之心,可見達到聖人標準之難啊。」看到舞《大夏》,說:「很美啊,為民辛勞而不以有德於民而自居,除了大禹誰還能做到呢?」看到舞《招(sháo,勺)箾》,說:「美德的巔峰啊,太偉大了,如上天覆蓋萬物,如大地無不承載,再好的德行,也不會比這樂舞所象徵的舜的美德更高了。觀樂可以停止了,如還有別的音樂,我不敢再欣賞了。」
季札離開魯國,就出使到齊國。勸說晏平仲說:「你快些交出你的封邑和官職。沒有這二樣東西,你才能免於禍患。齊國的政權快要易手了,易手之前,國家禍亂不會平息。」因此晏子通過陳桓子交出了封邑與官職,所以在欒、高二氏相攻殺的禍難中得以身免。
季札離開齊國,出使鄭國。見到子產,如見故人。對子產說:「鄭國掌握政權的人奢縱欺人,大難將臨,政權定落於你身上。你執政時,要小心地以禮治國,否則鄭國將要衰敗!」離開鄭國后,季札到了衛國。非常欣賞蘧瑗(qúyuàn,渠院)、史狗、史?(qiū,秋)、公子荊,公叔發、公子朝,說:「衛國君子很多,因此國家無患。」
從衛國到了晉國,季札要住在宿(qì,戚)邑,聽到鼓鍾作樂之聲,說:「奇怪!我聽說有才無德,禍必加身。這孫文子正是為此得罪國君,小心翼翼尚恐不夠,還可以玩樂嗎?孫文子在這裡,就如燕巢於帷幕之上那樣危險。而且國君尚在棺中停殯未葬,難到可以作樂嗎?」於是離開了。孫文子聽說后,一輩子不再聽音樂。
季札到晉國,欣賞趙文子、韓宣子、魏獻子,說:「晉國政權將要落到這三家吧。」臨離開晉國時,對叔向說:「你要勉力而行啊!晉國國君奢縱而良臣又多,大夫很富,政權將落於韓、趙、魏三家。你為人剛直,定要慎思如何免於禍患。」
季札剛出使時,北行時造訪徐國國君。徐君喜歡季札的寶劍,但嘴裡沒敢說,季札心裡也明白徐君之意,但因還要到中原各國去出使,所以沒獻寶劍給徐君。出使回來又經徐國,徐君已死,季札解下寶劍,掛在徐君墳墓樹木之上才離開。隨從人員說:「徐君已死,那寶劍還給誰呀!」季子說:「不對,當初我內心已答應了他,怎能因為徐君之死我就違背我自己的心愿呢!」
七年(前541),楚公子圍殺死楚王夾敖而自立為王,就是靈王。十年(前538),楚靈王與諸侯盟會,以征伐吳國朱方縣,為了誅懲齊慶封。吳國也攻楚國,佔領楚國三個城邑后離開。十一年(前537),楚征伐吳,到雩婁。十二年(前536),楚又來伐吳,在乾溪駐軍數日,最後敗走。
十七年(前531),王余祭死去,其弟余昧繼位。王余昧二年(前529),楚公子棄疾殺死楚靈王,自己代立為君。
四年(前527),王余昧死,想傳位於其弟季札。季札避讓,逃離開去。於是吳人說:「先王有令,兄死弟繼位,一定傳國給季子。季子現在逃脫君位,那王余昧成為兄弟中最後一個當國君的人。現在他死了,其子應代其為王。」於是立起余昧的兒子僚為吳王。
王僚二年(前525),公子光率兵征伐楚國,打了敗仗,把吳先王之舟也丟掉了。公子光害怕因此獲罪,就偷襲楚軍,又奪回了王舟才回軍。
五年(前522),楚國流亡之臣伍子胥逃來吳國,公子光待以客禮。公子光是王諸樊的兒子。他一直認為,「我父親兄弟四人,應該傳國傳到季子。現在季子不當國君,我父親是最先當國君的。既然不傳國於季子,我應當繼承我父親當國君。」他在暗中結納賢士,想以之襲擊王僚。
八年(前519),吳王派公子光征伐楚國,大敗楚軍,把原楚太子建之母從居巢接回吳國。借勢北伐,打敗陳、蔡的軍隊。九年(前518),公子光又征伐楚國,攻克楚國的居巢、鍾離二城。當初,楚國邊城卑梁氏有少女與吳邊城女子爭搶採摘桑葉,兩個女子的家人氣憤之下互相攻殺,兩國邊邑的官長聽說后,一怒之下互相進攻,吳國邊邑被滅掉。吳國聞之大怒,所以討伐楚國,攻取居巢、鍾離二城而還。
伍子胥剛逃至吳國時,向吳王僚陳說伐楚的益處。公子光說:「子胥的父、兄被楚王所殺,他勸您伐楚是為了報自己的私仇,對吳國並無好處。」伍子胥這才明白公子光別有目的,子胥尋找到一位名叫專諸的勇士,介紹給公子光。光十分高興,才把子胥當做賓客對待。子胥退居郊野耕作度日,來等待專諸大事成功。
十二年(前515)冬,楚平王死去。十三年(前514)春,吳王想借楚國有國喪而攻伐它,派公子蓋(gě,葛)余、燭庸帶兵包圍楚國的六(lù,陸)、灊(qián,前)二邑,派季札出使晉國,來觀察諸侯的動靜。誰知楚國派奇兵絕其後路,吳兵被阻不能回國。這時吳公子光說:「此時機不可失。」告訴專諸說:「不尋找就不能得到。我是真正的國王後代,應當立為國君,我正是要追求這個。季子雖然回來,也不會反對我的。」專諸說:「殺死王僚的條件已經具備,國內只有他的老母幼子,而他兩個弟弟率兵攻楚,被阻絕了歸路。現在吳王境外被楚國所困擾,國內沒有剛直忠誠之臣,他拿我們沒什麼辦法。」公子光說:「我的身體,就是你的身體,禍福與共。」四月丙子日,公子光把甲士埋伏於地下室之中,然後請王僚來宴飲。王僚派兵列於道旁,從王宮到公子光之家,直至光家的大門、台階、屋門、坐席旁,布滿王僚的親兵,人人手執利劍。王僚來到后,公子光假裝腳疼,藏進了地下室,派專諸將匕首藏於烤全魚的腹中,偽裝上菜。專諸將魚送至王僚前時,從魚腹中取出匕首刺向王僚,左右衛士急用劍刺入專諸胸膛,但王僚已被殺死。公子光果真代立為吳王,就是吳王闔廬。闔廬任命專諸之子為卿。
季札回到吳國,說:「只要對先君的祭祀不廢止,人民不至於沒有國君,社稷之神得到奉祀,那就是我的國君。我敢怨責誰呢? 我只有哀悼死者,事奉生者,來對待天命安排。禍亂不是自己製造,就應聽從新立之君,這是先人的原則啊。」於是季札到王僚的墓上,回報了自己完成外交任務的經過,痛哭王僚一番,之後回到朝廷中自己的位置等待新君之命。吳國公子蓋余,燭庸帶兵在楚軍圍困之中,聽說公子光殺死王僚自立為王,就帶領軍隊投降了楚國,楚王把他們封在舒地。
吳王闔廬元年(前514),任命伍子胥擔任行人之官並參政議國事。楚王殺死了伯州犁,其孫伯嚭(pǐ,痞)逃亡到吳國,吳王任命他為大夫。
三年(前512),吳王闔廬與伍子胥、伯嚭領兵征伐楚國,攻取舒邑,殺了吳國逃亡的公子蓋余、燭庸。闔廬計劃順勢進攻楚國首都郢(yǐng,影),將軍孫武說:「軍民征戰已很勞頓,現在不能攻打郢都,要等待時機成熟。」四年(前511),吳又伐楚,攻下六邑與灊邑。五年(前510),吳伐越,打敗越軍。六年(前509),楚國派子常囊瓦征伐吳國,吳君迎頭痛擊,在豫章大敗楚軍,攻下楚國居巢才班師回吳。
九年(前506),吳王闔廬詢問伍子胥和孫武說:「當初你們說不能攻打郢都,現在情況如何?」二人回答說:「楚國大將子常貪婪,唐國、蔡國都恨他。大王您如一定大舉伐楚,必須聯合唐、蔡二國才能成功。」闔廬聽從他們,出動全部軍隊,與唐國蔡國一道西進伐楚,來到漢水邊上。楚國也發兵抵拒,雙方隔水列陣。吳王闔廬之弟夫概欲戰,闔廬不許。夫慨說:「大王已把軍隊委託於我,作戰要抓住有利時機才是上策,還等什麼!」於是帶領其部五千人突襲楚軍,楚軍大敗奔逃。吳王縱兵追擊。及至郢都,一共交戰五次,楚兵五次被打敗。楚昭王逃出郢都,跑到鄖縣。鄖公之弟想殺死昭王,昭王又與鄖公逃到隨國。吳兵進入郢都。伍子胥、伯嚭從墓中挖出楚平王屍體加以鞭打,來報殺父之仇。
十年(前505)春,越王聽說吳王兵駐郢都,國內空虛,舉兵伐吳。吳國派另一支軍隊抗擊越兵。楚國向秦國告急,秦國派兵救楚擊吳,吳軍敗北。闔廬之弟夫概看到秦兵越兵同時打敗吳兵,吳王又留在楚國不歸,夫概就跑回吳國自立為吳王。闔廬聞知后,就領兵回吳,攻打夫概。夫概兵敗逃往楚國。楚昭王才得以於九月返回郢都,而把夫概封在堂溪,就是堂溪氏。十一年(前504),吳王命太子夫差伐楚,攻取番邑。楚王恐懼,把國都從郢遷到鄀(ruò,若)。

943

主題

1808

帖子

117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4

積分
1174
沙發
 樓主| lnln 發表於 2006-11-10 09:52 | 只看該作者
十五年(前500),孔子攝行魯國相事。
十九年(前496)夏,吳兵伐越,越王句踐帶兵在檇(zùi,醉)李抗擊。越兵派遣敢死隊挑戰,三次沖向吳陣,高呼口號,自殺於陣前。吳兵只顧觀看這種奇怪放鬆防備,越兵趁勢攻擊,在姑蘇大敗吳兵。吳王腳拇指被越軍擊傷,軍隊退卻七里。吳王此時傷重而死。臨死前吳王闔廬命立太子夫差為王,對夫差說「你能忘記句踐殺死了你的父親嗎?」夫差回答說:「不敢忘!」過了三年,吳終於報復了越國。
吳王夫差元年(前495),任命大夫伯嚭為太宰。吳國堅持軍事訓練,一直有報復越國之志。二年(前494),吳王出動全部精兵伐越,在夫椒大敗越軍,終於報了姑蘇失敗之仇。越王勾踐只得帶五千甲兵躲進會稽山,派出大夫文種通過吳國太宰伯嚭請求媾和,願以越國作為吳國的奴僕之國。吳王想允許,伍子胥勸諫說:「從前有過氏殺了斟灌氏又征伐斟尋氏,滅掉夏后帝相。帝相的妻子后緡(mín,民)正在懷孕,逃到有仍國生下少康。少康當了有仍國的牧正之官。有過氏又想殺死少康,少康逃到有虞國,有虞氏懷念夏之恩德,於是把兩個女兒嫁給少康並封給他綸邑,當時少康只有方圓十里的土地,只有五百部下。但以後少康收聚夏之遺民,整頓官職制度。派人打入有過氏內部,終於消滅了有過氏,恢復了夏禹的業績,祭祀時以夏祖配享天帝,夏代過去的全部故物都收復如初。現在吳國不如當年有過氏那麼強大,而勾踐的實力大於當年的少康。現在不藉此時機徹底消滅越國力量,反而又要寬恕他們,不是為以後找麻煩嗎!而且句踐為人能堅韌吃苦,現在不消滅他,將來後悔不及。」吳王不聽子胥之計,而聽從太宰嚭之言,終與越國停戰,兩國訂立和平盟約后,吳國撤軍回國。
七年(前489),吳王夫差聽說齊景公死後大臣爭奪權力,新立之君幼小無勢,於是興兵北伐齊國。伍子胥勸諫說:「越王勾踐吃飯不設兩樣以上的菜肴,穿衣不用兩種以上的顏色,弔唁死者,慰問病者,這是想到利用民眾伐吳報仇啊。勾踐不死,必為吳國大患。現在越國是我國的心腹大患,您卻不注重,反而把力量用於齊國,豈非大錯特錯!」吳王不聽,北伐齊國,在艾陵大破齊兵。兵至繒(zēng,增)邑,召見魯哀公並索取百牢。季康子派子貢列舉周禮來勸說太宰嚭,吳王才停止。於是吳王留下來略取齊、魯兩國南疆土地。九年(前487),為騶國討伐魯國,至魯,與魯定盟后離開。十年(前486),趁勢伐齊而歸。十一年(前485),又一次北伐齊國。
越王勾踐帶領越國群臣朝拜吳王,獻上豐厚貢禮,吳王大喜。只有伍子胥心中害怕,說:「這是要丟掉吳國啊。」於是勸諫吳王說:「越國近在腹心之地,現在我國雖能戰勝齊國,好比石頭田地,沒有用處。而且《盤庚之誥》說,亂妄之人只有消滅乾淨,商王朝才能興旺。」吳王不聽,派伍子胥出使齊國,子胥把自己的兒子委託給齊國鮑氏,回報吳王。吳王聞說,大怒,賜給子胥屬鏤之劍令其自殺。子胥臨死時說:「你們在我墳上種上梓樹,讓他們生長到可以制器的時候吳國就要滅亡了。把我的眼睛挖出來放在吳都東門上,讓我看到越國怎樣滅掉吳國。」
齊國大夫鮑氏殺死齊悼公。吳王聞說,在軍門外痛苦三日,乃從海上運兵攻齊。齊人打敗吳軍,吳王才領兵回國。
十三年(前483),吳王召集魯、衛二國國君在橐(tuó,駝)皋盟會。
十四年(前482)春,吳王北上與諸侯盟會於黃池,想稱霸中原保全周室。六月丙子,越王勾踐伐吳。乙酉,越兵五千人與吳兵交戰。丙戌,俘獲吳國太子友。丁亥,越軍進入吳國。吳人向夫差報告失敗的消息,吳王害怕會盟的諸侯聽到這個消息,有人泄露消息,吳王怒斬七人於帳前。七月辛丑,吳王與晉定公爭奪盟主之位。吳王說:「在周室宗族中我的祖先排行最大。」晉定公說:「在姬姓諸國中只有我晉國當過霸主。」晉國大夫趙鞅發怒,要攻吳王,這才讓晉定公當了盟主。吳王盟會已畢,與晉定公分手,想伐宋國。太宰嚭說:「你能打敗宋國,但你不能留下來佔有它。」於是領兵歸國。吳國沒有了太子,國內空虛,吳王在外很久,士卒疲憊,於是就派使者帶上厚禮與越國媾和。
十五年(前481),齊大夫田常殺死齊簡公。
十八年(前478),越國更加強大。越王勾踐率兵伐吳,大敗吳兵於笠澤。楚國滅了陳國。
二十年(前476),越王勾踐再次伐吳。二十一年(前475),越兵圍困吳國。二十三年(前473)十一月丁卯,越國打敗吳國。越王勾踐想把吳王夫差流放甬東,給他萬戶人家,讓他住在那裡。吳王說:「我老了,不能再侍奉越王。我後悔不聽子胥之言,讓自己陷到這個地步。」於是自殺而死。越王滅掉吳國,殺死了太宰嚭,因為他不忠於主上,然後引兵歸國。

太史公說:孔子說過「太伯可以說是道德的巔峰,三次把天下讓給別人,人民都不知用什麼言辭來稱讚他才好。」我讀《春秋》古文,才知道中原的虞國和荊蠻的句吳是兄弟啊。延陵季子的仁愛心懷,向慕道義終生不止,能夠見微知著辨別清濁。啊,又是多麼見多識廣、博學多知的君子啊!


【原文】【註解】

吳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歷之兄也。季歷賢,而有聖子昌①,太王欲立季歷以及昌②,於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荊蠻③,文身斷髮④,示不可用⑤,以避季歷⑥。季歷果立,是為王季,而昌為文王。太伯之奔荊蠻,自號句吳⑦。荊蠻義之,從而歸之千餘家,立為吳太伯。

①聖:道德智慧臻於極致。②及:至。本句說:太王想讓季歷繼承自己之位,季歷再傳子昌。③荊蠻:上古中原人泛稱荊地之民為「荊蜜」。④文:同「紋」。紋身斷髮,是古代吳越地區少數民族的習慣,即身上刺上花紋,頭髮剪短不束冠。⑤本句意為:表示不可再被任用。古代中原人的習慣道德認為,身體髮膚是受之於父母的,不敢毀傷。太伯、仲雍斷髮紋身,破壞了這種習慣,自然不會再被立為國君。⑥本句說:把繼位權避讓給季歷。⑦句吳:又作「勾吳」。「句」字無義,是當地語言的發聲詞。據《史記索隱》,句吳是太伯為當地所命之名。

太伯卒①,無子,弟仲雍立,是為吳仲雍。仲雍卒,子季簡立。季簡卒,子叔達立。叔達卒,子周章立。是時周武王克殷②,求太伯、仲雍之後,得周章。周章已君吳③,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於周之北故夏虛,是為虞仲,列為諸侯④。

①卒:死。古代天子死為崩,諸侯死為薨,大夫死為卒。但司馬遷使用並不嚴格。②克:戰勝。武王克殷,約在前1066年。此從范文瀾《中國通史》。③君吳:做吳國國君。④諸侯:古代統稱中央政權分封的各國國君。

周章卒,子熊遂立。熊遂卒,子柯相立。柯相卒,子強鳩夷立。強鳩夷卒,子余橋疑吾立。余橋疑吾卒,子柯盧立。柯盧卒,子周繇立。周繇卒,子屈羽立。屈羽卒,子夷吾立。夷吾卒,子禽處立。禽處卒,子轉立。轉卒,子頗高立。頗高卒,子句卑立。是時晉獻公滅周北虞公,①以開晉伐虢也②。句卑卒,子去齊立。去齊卒,子壽夢立。壽夢立而吳始益大,稱王。

①前655年,晉獻公向虞國借道伐虢,滅虢后,返師滅虞。事詳見《晉世家》及《左傳·僖公二年、五年》。②開晉:拓展晉國疆土。

自太伯作吳①,五世而武王克殷②,封其後為二:其一虞,在中國③;其一吳,在夷蠻④。十二世而晉滅中國之虞。中國之虞滅二世⑤,而夷蠻之吳興。大凡從太伯至壽夢十九世⑥。

①作:創立。②世:代。③中國:上古指中原黃河流域一帶,為華夏族聚居之地。④夷蠻:古代泛指中原以外的少數民族地區。⑤二世:共七十一年,即自前655年至前585年。⑥大凡:共計。

王壽夢二年,楚之亡大夫申公巫臣怨楚將子反而奔晉①,自晉使吳②,教吳用兵乘車,令其子為吳行人③,吳於是始通於中國。吳伐楚。十六年,楚共王伐吳,至衡山④。

①亡:逃亡。奔:逃跑。此處司馬遷將事件次序前後誤倒。應為申公巫臣先奔晉,后怨恨子反。其事件經過如下:鄭穆公之女嫁陳國大夫,稱夏姬。夏姬淫蕩善迷人,陳靈公與孔寧、儀行父與之通姦。夏姬之子夏徵舒殺陳靈公而自立。前598年,楚莊王伐陳殺死夏徵舒,並想娶夏姬,楚將子反也想娶夏姬。楚大夫申公巫臣用大道理勸阻了二人,並暗令夏姬回鄭國娘家。前589年,申公巫臣借出使齊國之機,到鄭國攜帶夏姬逃亡到晉國。前582年,楚子重、子反怨申公巫臣,殺巫臣之族而分其室。巫臣怒,從晉國給二人寫信說:「你們作為臣子邪惡貪婪,濫殺無辜,我定讓你們疲於奔命而死!」事詳《左傳·成公二年、七年》。②使:出使。前582年,申公巫臣出使吳國。吳王壽夢極為欣賞,兩國建立外交關係。巫臣帶了三十輛兵車至吳,留給吳十五輛,還留下射手和御手。教給吳國用車戰之法,戰陣知識,讓吳國叛楚。③其子:即狐庸。④前570年,楚子重挑選精銳伐吳,攻克吳地鳩茲,至衡山。又命將鄧廖帶車士三百人、步兵三千人侵吳。吳人中間阻擊,生浮鄧廖,楚僅車士八十人、步兵三百人生還。事詳《左傳·襄公三年》。

二十五年,王壽夢卒。壽夢有子四人,長曰諸樊,次曰余祭,次曰余昧,次曰季札。季札賢,而壽夢欲立之,季札讓不可,於是乃立長子諸樊,攝行事當國①。

①攝:總持。當國:執政。

王諸樊元年,諸樊已除喪①,讓位季札。季札謝曰②:「曹宣公之卒也,諸侯與曹人不義曹君,將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君③,君子曰『能守節矣』。君義嗣④,誰敢幹君⑤!有國⑥,非吾節也。札雖不材,願附於子臧之義⑦。」吳人固立季札⑧,季札棄其室而耕⑨,乃舍之。秋,吳伐楚,楚敗我師⑩。四年,晉平公初立。

①除喪:除去喪服,指服喪期已滿。喪期為一年。②謝:辭絕。③成:成全。曹宣公陣亡后,公子負芻殺太子而自立。二年後,諸侯伐曹,俘虜曹成公負芻,欲立子臧(負芻庶兄),子臧說:「過去典冊曾說:『聖人通達於節義,其次能保守節義,最下者喪失節義。』我做國君不合節義。我雖非聖人,豈敢不守節義!」於是離開曹國,逃到宋國。諸侯無法,放回曹成公負芻。事詳《左轉·成公十三年、十五年、十六年》。④義嗣:附合禮義的繼承人。因諸樊是嫡長子,繼承君位合於禮制。⑤干:觸犯。⑥有國:據有國家。意指當國君。⑦附於:合於。⑧固:堅持。⑨室:家室財產。⑩此事不見於《楚世家》。據《左轉·襄公十三年》載:「吳侵楚,養由基奔命,子庚以師繼之。養叔曰:『吳乘我喪,謂我不能師也,必易我而不戒。子為三覆以待我,我請誘之。』子庚從之。戰於庸浦,大敗吳師,獲公子黨。」

十三年,王諸樊卒。有命授弟余祭①,欲傳以次②,必致國於季札而止,以稱先王壽夢之意,且嘉季札之義,兄弟皆欲致國,令以漸至焉。季札封於延陵,故號曰延陵季子。

①本句意為:諸樊留下遺命把王位傳給其弟余祭。②傳以次:按兄弟排行次序傳國。

王余祭三年,齊相慶封有罪,自齊來奔吳①。吳予慶封朱方之縣,以為奉邑②,以女妻之,富在於齊。

①齊左相封殺右相崔抒,齊人乘慶封出獵襲破其家,慶封不能歸,奔魯,又奔吳。參見《齊太公世家》。②奉邑:以收取租稅作為俸祿的封地。奉,同「俸」。

四年,吳使季札聘於魯①,請觀周樂②。為歌《周南》、《召南》③。曰:「美哉,始基之矣④,猶未也⑤。然勤而不怨⑥。」歌《邶》、《鄘》、《衛》⑦。曰:「美哉,淵乎⑧,憂而不困者也。吾聞衛康叔、武公之德如是⑨,是其《衛風》乎?」歌《王》⑩。曰:「美哉,思而不懼,其周之東乎? ⑾」歌《鄭》⑿。曰:「其細已甚(13),民不堪也(14),是其先亡乎?」歌《齊》(15)。曰:「美哉,泱泱乎大風也哉(16)。表東海者(17),其太公乎?國未可量也。」歌《豳》(18)。曰:「美哉,蕩蕩乎(19),樂而不淫,其周公之東乎?(20) 」歌《秦》(21)。曰:「此之謂夏聲(22)。夫能夏則大,大之至也,其周之舊乎?」歌《魏》(23)。曰:「美哉,沨沨乎(24),大而寬(25),儉而易(26),行以德輔,此則盟主也(27)。」歌《唐》(28)。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遺風乎?不然,何憂之遠也?非令德之後,誰能若是!」歌《陳》(29)。曰:「國無主,其能久乎?」自《鄶》以下(30),無譏焉(31)。歌《小雅》(32)。曰:「美哉,思而不貳(33),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猶有先王之遺民也(34)。」歌《大雅》。曰:「廣哉(35),熙熙乎(36),曲而有直體(37),其文王之德乎?」歌《頌》(38)。曰:「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詘(39),近而不逼(40),遠而不攜(41),遷而不淫(42),復而不厭,哀而不愁,樂而不荒(43),用而不匱(44),廣而不宣(45),施而不費,取而不貪(46),處而不底(47)。行而不流(48)。五聲和(49),八風平(50),節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見舞《象箾》、《南籥》者(51),曰:「美哉,猶有感(52)。」見舞《大武》(53),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見舞《韶護》者(54),曰「聖人之弘也(55),猶有慚德(56),聖人之難也!」見舞《大夏》(57),曰:「美哉,勤而不德(58)!非禹其誰能及之?見舞《招箾》(59),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無不燾也(60),如地之無不載也,雖甚盛德,無以加矣。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觀。」

①聘:諸侯之間派使節問候。②周樂:周王朝的音樂。魯國因為是周公的封地,曾得到周成王頒賜的天子禮樂。參見《魯周公世家》。③《周南》:從周南地區採集來的民歌樂調。《召南》:從召南地區採集來的地方樂調。④基:奠定基礎。基之:指為周王朝的王業奠定基礎。⑤未:指王業還未成功。⑥勤:辛勞。怨:怨恨。季札在聽了音樂之後,對每一種音樂及其歌辭都要進行評論,而且要把它們與社會歷史現象聯繫起來。⑦《邶》、《鄘》、《衛》:指自邶、鄘、衛三國採集的樂歌。⑧淵:深厚。⑨本句意為:衛康叔曾經歷管蔡之亂,雖憂傷國家動亂,但仍協助王室監理商朝遺民。衛武公曾經歷幽王褒姒之難,雖憂傷國家動亂,但仍帶兵幫助王室平定戎人。他們的德行就象這歌曲聲調一樣,憂傷而不困頓。⑩《王》:從王地採集的地方樂調。?(11)本句意為這是周王室東遷洛邑以後的樂歌吧??(12)《鄭》:從鄭國採集的地方樂調。(13)細:細瑣。(14)本句意為:《鄭風》音樂細瑣,反映了鄭國政令苛細,人民難以忍受。(15)《齊》:從齊國採集的地方樂調。(16)泱泱:深遠弘大。(17)表:做表率。(18)《豳》從豳地採集的地方樂調。(19)蕩蕩:寬弘坦蕩。(20)周公之東:指周公東征,討伐管蔡之亂。(21)《秦》:從秦國採集的地方樂調。(22)夏聲:西方之聲。即西周舊都之聲。秦原為戎狄,現在變其音樂為夏聲,是文化進步的表現,故下句說「能夏則大」。(23)《魏》:從魏國採集的樂歌。(24)沨沨:弘大聲。(25)寬:寬和。(26)儉:簡樸。(27)盟:《左傳·襄公二十九年》作「明」,是。(28)《唐》:從唐國採集的地方樂調。(29)《陳》:從陳國採集的地方樂調。(30)《鄶》:從鄶國採集的地方樂調。(31)譏:評論。(32)《小雅》:雅樂是周王朝的正統音樂。《大雅》產生於西周,作者大都是貴族。在雅樂的演變發展中,逐漸摻雜進了地方樂調成分,稱作《小雅》,其中有產生於東遷之後的作品。(33)貳:背叛。(34)先王:指周朝初期文、武、成、康等王。(35)廣:音樂寬緩。(36)熙熙:和諧安樂。(37)曲而有直體:旋律雖然抑揚頓挫高下有致,基調卻剛勁有力。(38)《頌》:宗廟祭祀樂歌。(39)詘:曲折。(40)近:指節奏緊密。逼:迫促。(41)遠:指節奏疏緩。攜:分離。(42)遷:變化。(43)荒:放縱。以上八句是通過對《頌》樂的直接描述來表達作者對它讚美之情。(44)以下四句用比喻的方式來說《頌》樂之淵深博大。用而不匱,指《頌》樂如聖人之才,智慧雖用而不匱乏。(45)本句意為:《頌》樂如聖人之德,寬弘而不侈大。(46)施而不費,取而不貪:指《頌》樂如同聖人之理民,施惠於民而不顯耗費,征取於民而不過分貪婪。(47)處:音樂暫時休止。底:停滯,(48)流:虛浮無根。(49)五聲:古代音樂的五個基本音階:宮、商、角、徵、羽。(50)八風:八方之風。一說,八風即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八音。參看王引之《經義述聞·春秋左傳中》。(51)《象箾》、《南籥(yuè,月)》:皆為樂舞名,相傳二者都是歌頌周文王的。箾即簫,籥是一種管樂器,形狀似笛。(52)感:同「憾」。(53)《大武》:武王之樂舞,相傳是周公所作。(54)《韶護》:亦作《韶濩(hù,戶》、《大濩》,相傳為商湯之樂舞。(55)弘:弘大。(56)慚德:行事有缺點而內心自愧。指湯曾伐桀並將其流放,在當時是以下伐上,所以這樣說。(56)《大夏》:相傳為禹之樂舞名。(57)不德:不自以為有德於民。(58)《招(sháo ,勺)(59)》:又作《韶簫》、《大韶》,舜之樂舞名。(60)燾:覆蓋。

去魯,遂使齊。說晏平仲曰:「子速納邑與政①。無邑無政,乃免於難。齊國之政將有所歸;未得所歸,難未息也。」故晏子因陳桓子以納政與邑,是以免於欒、高之難②。

①納:交出。邑:封邑。政:政事職務。②欒、高之難:齊景公十四年,齊國大夫欒施、高強互相進攻。詳見《左傳·昭公八年》。
去齊,使於鄭。見子產,如舊交①。謂子產曰:「鄭之執政侈②,難將至矣③,政必及子。子為政,慎以禮。不然,鄭國將敗。」去鄭,適衛。說蘧瑗、史狗、史?、公子荊、公叔發、公子朝曰④:「衛多君子,未有患也。」
①《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記載二人友情甚篤,「見子產,如舊相識。與之縞帶,子產獻紵衣焉」。②此處指鄭國大夫伯有。侈:奢華放縱,盛氣凌人。史載「鄭伯有耆(嗜)酒,為窟室,而夜飲酒,擊鐘焉。朝(官員早朝)至未已」。又載「鄭伯有使公孫黑如楚,辭曰:『楚、鄭方惡(外交關係惡化),而使余往,是殺余也。』伯有曰:『世行也(你家世世代代都是辦理外交事務的)。』子皙(公孫黑)曰:『可則往,難則已,何世之有?』伯有將強使之。」詳見《左傳·襄公二十九年、三十年》。③此難果然發生於次年。《左傳·襄 公三十年》。秋七月,伯有「又將使子皙如楚,歸而飲酒。庚子,子皙以駟氏之甲伐而焚之(燒毀伯有的窟室)。伯有奔雍梁,醒而後知之,遂奔許」。「癸丑,晨,(伯有)自墓門之瀆入,因馬師頡介(穿上鎧甲)於襄庫,以伐舊北門。駟帶率國人以伐之。……伯有死於羊肆」。④說:同「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43

主題

1808

帖子

117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4

積分
1174
3
 樓主| lnln 發表於 2006-11-10 09:53 | 只看該作者
自衛如晉,將舍於宿①,聞鐘聲②,曰:「異哉!吾聞之,辯而不德③,必加於戮。夫子獲罪於君以在此④,猶懼不足,而又可以畔乎⑤?夫子之在此,猶燕之巢於幕也⑥。君在殯而可以樂乎⑦?」遂去之。文子聞之,終身不聽琴瑟。

①宿:通「戚」,地名,是衛國大夫孫文子的封邑。②《衛康叔世家》載此事詳:過宿,孫林父為擊磬,曰:「不樂,音大悲,使衛亂乃此矣。」③辯:通「辦」,指有才幹智略,據《史記會注考證》。④夫子:古代對男子的尊稱。此處指孫文子。孫文子曾攻擊衛獻公,獻公逃到齊國。孫文子立衛殤公。後來孫文子又要求晉國扣押殤公,再立獻公。參見《衛康叔世家》。季札認為孫文子的行為是「辯而不德」,而且得罪於國君。⑤畔:通「般」(pán,盤)」,怡樂。⑥燕巢於幕:比喻處境十分危險。⑦殯:停柩待葬。古人死後裝殮入棺。並不立即埋葬。而是停放於堂之西階,過一段時間再行下葬。

適晉,說趙文子、韓宣子、魏獻子,曰:「晉國其萃於三家乎①!」將去,謂叔向曰:「吾子勉之②!君侈而多良③。大夫皆富,政將在三家。吾子直,必思自免於難。」

①萃:集中。三家:指晉國趙、韓、魏三大夫之家族。②吾子:對對方的敬愛之稱。鄭玄《儀禮·士冠禮注》:「吾子,相親之辭。吾,我也。子,男子之美稱。」一般只用於男子之間。③良:此處指良大夫。

季札之初使,北過徐君①。徐君好季札劍,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為使上國②,未獻。還至徐,徐君已死,於是乃解其寶劍,系之徐君冢樹而去③。從者曰:「徐君已死,尚誰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許之,豈以死倍吾心哉!④」

①過:造訪。②上國:先秦時四夷之地稱中原諸國為上國。③冢樹:墳上所植的樹木。冢,原指高大的墳墓,后泛指墳墓。④倍:通「背」,違背。

七年①,楚公子圍弒其王夾敖而代立②,是為靈王。十年,楚靈王會諸侯而以伐吳之朱方③,以誅齊慶封。吳亦攻楚④,取三邑而去。十一年,楚伐吳,至雩婁⑤。十二年,楚復來伐,次於乾溪⑥,楚師敗走⑦。

①七年:誤。按此年當為「吳王余昧三年」。《十二諸侯年表》:「吳余祭四年,守門閽殺余祭。」但《年表》於此年下繼續以余祭五年之名紀年,直至十七年。至下年則記為「吳余昧元年」,共四年,顯誤。以下本段中十年、十一年、十二年亦應分別為六年、七年、八年等。②弒:古稱子殺父母、臣殺君為弒。③楚靈王會諸侯、伐吳朱方及誅慶封事,可參見《楚世家》及《左轉·昭公四年》,記載甚詳。④事在其年冬天。《左轉·昭公四年》載:「冬,吳伐楚,入棘、櫟、麻,以報朱方之役。」⑤至雩婁:誤。實際上此次楚已推進到雩婁以東數百里處的坻箕山。后楚軍因失利,退軍后命一隊伍屯守雩婁。《楚世家》未載此事,此段史實,詳見《左傳·昭公五年》記載。⑥次:古時行軍駐留某處兩夜以上稱為「次」。⑦《左傳·昭公六年》詳載其事前因後果如下:「徐儀楚聘於楚,楚子執之,逃歸。懼其叛也,使?泄伐徐。吳人救之。令尹子盪帥師伐吳,師於豫章,而次於乾溪。吳人敗其師於房鍾,獲宮廐尹棄疾。子盪歸罪於?泄而殺之。」

十七年①,王余祭卒②,弟余昧立。王余昧二年,楚公子棄疾弒其君靈王代立焉。
四年③,王余昧卒,欲授弟季札。季札讓,逃去。於是吳人曰:「先王有命,兄卒弟代立,必致季子。季子今逃位,則王余昧后立。今卒,其子當代。」乃立王余昧之子僚為王。

①十七年:誤,參見上段注①。②《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載此事:「吳人伐越,獲俘焉,以為閽,使守舟。吳子余祭觀舟,閽以刀殺之。」 ③四年:誤。王余昧在位十七年。司馬遷把王余祭在位四年、王余昧在位十七年顛倒,故有此一連串年代錯誤。

王僚二年,公子光伐楚,敗而亡王舟。光懼,襲楚,復得王舟而還①。
五年,楚之亡臣伍子胥來奔②,公子光客之。公子光者,王諸樊之子也。常以為「吾父兄弟四人,當傳至季子,季子即不受國③,光父先立。即不傳季子,光當立」。陰納賢士,欲以襲王僚。

①事詳《左傳·昭公十七年》:「(吳楚)戰於長岸,子魚先死,楚師繼之,大敗吳師,獲其乘舟余皇。使隨人與后至者守之,環而塹之,及泉,盈其隧炭,陣以待命。吳公子光請於其眾,曰:『喪先王之乘舟,豈唯光之罪,眾亦有焉。請借取之以救死。』眾許之。使長鬣者三人潛伏於舟側,曰:『我呼余皇,則對。師夜從之。』三呼,皆迭對。楚人從而殺之。楚師亂,吳人大敗之,取余皇以歸。」②其事詳見《楚世家》及《伍子胥列傳》。③即:今。

八年,吳使公子光伐楚①,敗楚師,迎楚故太子建母於居巢以歸②。因北伐,敗陳、蔡之師③。九年,公子光伐楚④,拔居巢、鍾離。初,楚邊邑卑梁氏之處女與吳邊邑之女爭桑⑤,二女家怒相滅,兩國邊邑長聞之,怒而相攻,滅吳之邊邑。吳王怒,故遂伐楚,取兩都而去⑥。

①《左傳·昭公二十三年》詳載吳王僚及公子光共同率軍伐楚,此處司馬遷略言之。②居巢:應為「郹」。詳見《左傳·昭公二十三年:「楚太子建之母在郹,召吳人而啟之。冬十月甲申,吳太子諸樊(此處誤,當為公子光),取楚夫人與其寶器以歸。」③參見《陳杞世家》:「公子光伐陳,取胡、沈而去。」《管蔡世家》無載。④此事乃因楚國攻伐引起。《左傳·昭公二十四年》載:「楚子為舟師以略吳疆。……吳人踵楚,而邊人不備,遂滅巢及鍾離而還。」⑤爭桑:搶採桑葉。⑥兩都:指上文所說之鐘離、居巢。

伍子胥之初奔吳,說吳王僚以伐楚之利①。公子光曰:「胥之父兄為戮於楚②,欲自報其仇耳。未見其利。」於是伍員知光有他志③。乃求勇士專諸,見之光。光喜,乃客伍子胥。子胥退而耕於野,以待專諸之事。

①說:勸說。②為戮:被殺。③他志:別的志向。此處指想奪吳國王位。

十二年冬①,楚平王卒。十三年春②,吳欲因楚喪而伐之,使公子蓋余、燭庸以兵圍楚之六、灊。使季札於晉,以觀諸侯之變。楚發兵絕吳兵后,吳兵不得還。於是吳公子光曰:「此時不可失也。」告專諸曰:「不索何獲③!我真王嗣④,當立,吾欲求之。季子雖至,不吾廢也。」專諸曰:「王僚可殺也。母老子弱,而兩公子將兵攻楚⑤,楚絕其路。方今吳外困於楚,而內空無骨鯁之臣⑥,是無奈我何。」光曰:「我身,子之身也。」四月丙子⑦,光伏甲士於窟室⑧,而謁王僚飲。王僚使兵陳於道,自王宮至光之家,門階戶席⑨,皆王僚之親也,人夾持鈹⑩。公子光詳為足疾(11),入於窟室,使專諸置匕首於炙魚之中以進食(12)。手匕首刺王僚,鈹交於匈(13),遂弒王僚。公子光竟代立為王,是為吳王闔廬。闔廬乃以專諸子為卿。

①應為「十一年冬」,參見《左傳》及《十二諸侯年表》。 ②十三年:應為「十二年」。《十二諸侯年表》:「吳僚十二年,公子光使專諸殺僚,自立。」③不索何獲:是當時中原的一句成語,意為:不尋找就不會得到。④嗣:後代。⑤兩公子:指蓋余、燭庸,均為王僚同母弟。⑥骨鯁:正直剛強。⑦丙子:即丙子日。古代以天干、地支相配紀日。⑧窟室:地下室。⑨門階戶席:門,古代指院門。階,堂前台階。戶,古代堂沒有門,是敞開的。堂後面是室,戶是室的門。席,古人沒有椅子,地上鋪席而坐。這是指從院門直到內室的位置。⑩鈹(pī,披):兩面有刃的兵器。 (11)詳:通「佯」。 (12)炙魚:即烤全魚。據《左傳·昭公二十七年》載,當時往席上端食品的人要裸體在門外換上衣服,以示沒有暗藏武器,才能進門。進門以後不能站立,只能膝行前進,執鈹的士兵用兵刃在兩旁觸逼著他,才能把食品獻到王僚手中。所以要在魚中藏匕首才不會被發現。(13)匈:同「胸」。此指兩旁士兵同時用鈹刺入專諸胸膛。

季子至,曰:「苟先君無廢祀①,民人無廢主②,社稷有奉,乃吾君也。吾敢誰怨乎?哀死事生,以待天命。非我生亂,立者從之,先人之道也。」復命③,哭僚墓,複位而待④。吳公子燭庸、蓋餘二人將兵遇圍於楚者,聞公子光弒王僚自立,乃以其兵降楚,楚封之於舒。

①廢祀:斷絕祭祀。本句意為:公子光也是吳先君壽夢的後代,他做國君也不會廢絕對祖先的祭祀,政權並沒有易姓。言外之意是不反對公子光做國君。②廢主:喪失君主。③復命:出使他國回來後向國君報告任務完成情況。這裡是說季札是王僚派去晉國的,因此他到王僚墳上去向王僚復命。④指回到朝廷上自己的位置,等待新國君公子光的命令。

王闔廬元年,舉伍子胥為行人而於謀國事。楚誅伯州犁,其孫伯嚭亡奔吳,吳以為大夫。
三年,吳王闔廬與子胥、伯嚭將兵伐楚,拔舒,殺吳亡將二公子①。光謀欲入郢,將軍孫武曰:「民勞,未可,待之。」四年,伐楚,取六與灊②。五年,伐越,敗之③。六年,楚使子常囊瓦伐吳。迎而擊之,大敗楚軍於豫章,取楚之居巢而還。

①二公子:即蓋余、燭庸。②取此二地用的是伍子胥提出的疲勞戰術。《左傳·昭公三十年》:「吳子問於伍員曰:『初而言伐楚,余知其可也,而恐其使余往也,又惡人之有餘之功也。今余將自有之矣。伐楚何如?』對曰:『楚執政眾而乖,莫適任患。若為三師以肄焉,一師至,彼必皆出。彼出則歸,彼歸則出,楚必道敞。亟肄以疲之,多方以誤之。既疲而後以三軍繼之,必大克之。』闔廬從之,楚於是乎始病。」《左傳·昭公三十一年》:「秋,吳人侵楚,伐夷,侵灊、六。楚沈尹戌帥師救灊,吳師還。楚師遷灊於南岡而還。吳師圍弦,左司馬戌、右司馬稽帥師救弦,及豫章,吳師還。始用子胥之謀也。」③此為吳、越首次交兵,當越候允常之世。參見《越王句踐世家》及《左傳·昭公三十二年》。

九年,吳王闔廬請伍子胥、孫武曰:「始子之言郢未可入,今果如何?」二子對曰:「楚將子常貪①,而唐、蔡皆怨之②。王必欲大伐,必得唐、蔡乃可。」闔廬從之,悉興師,與唐、蔡西伐楚,至於漢水。楚亦發兵拒吳,夾水陳③。吳王闔廬弟夫概欲戰,闔廬弗許。夫概曰:「王已屬臣兵④,兵以利為上,尚何待焉?」遂以其部五千人襲冒楚⑤,楚兵大敗,走。於是吳王遂縱兵追之。比至郢,五戰,楚五敗⑥。楚昭王亡出郢,奔鄖。鄖公弟欲弒昭王,昭王與鄖公奔隨。而吳兵遂入郢。子胥、伯嚭鞭平王之屍以報父仇。

①子常貪婪至極,《國語·楚語下》載:「斗且廷見令尹子常,子常與之語,問蓄貨聚馬。歸以語其弟,曰:『楚其亡乎!不然,令尹其不免乎?吾見令尹,令尹問蓄聚積實,如餓豺狼焉,殆必亡者也。』」 ②唐、蔡怨楚之原因詳見《左傳·定公三年》:「蔡昭候為兩佩與兩裘以如楚,獻一佩一裘於昭王。昭王服之,以享蔡侯。蔡侯亦服其一。子常欲之,弗與,三年止之。唐成公如楚,有兩肅爽馬,子常欲之,弗與,亦三年止之。唐人或相與謀,請代先從者,許之。飲先從者酒,醉之,竊馬而獻之子常。子常歸唐侯。」蔡侯事類似,參見《管蔡世家》。 ③據《左傳·定公四年》載,楚本可兵分兩路破吳軍,但因內部矛盾未果實行:「左司馬戌謂子常曰:『子沿漢而與之上下,我悉方城外以毀其舟,還塞大遂、直轅、冥阨。子濟漢而伐之,我自后擊之,必大敗之。』……史皇謂子常曰:『楚人惡子而好司馬,若司馬毀吳舟於淮,塞城口而入,是獨克吳也。子必速戰,不然,不免。』乃濟漢而陳,自小別至於大別。三戰,子常知不可,欲奔。」④屬:同「囑」,委託,託付。⑤冒:干犯,此處指進攻敵人。⑥《左傳·定公四年》記載此次戰役中夫概智勇雙全極詳:「十一月庚午,二師陳於柏舉。闔廬之弟夫概王晨請於闔廬曰:『楚瓦不仁,其臣莫有死志。先伐之,其卒必奔;而後大師繼之,必克。』弗許。夫概王曰:『所謂「臣義而而行,不待命」者,其此之謂也。今日我死,楚可入也。』以其屬五千先擊之常之卒。子常之卒奔,楚師亂,吳師大敗之。……吳從楚師,及清發,將擊之。夫概王曰:『困獸憂斗,況人乎?若不知免而致死,必敗我。若使先濟者知免,後者慕之,蔑有斗心矣。半濟而後可擊也。』從之,又敗之。楚人為食,吳人及之,奔。食而從之,敗諸雍筮。五戰,及郢。」⑦吳軍入郢,楚昭王奔鄖等事,其詳可參見《楚世家》。

十年春,越聞吳王之在郢,國空,乃伐吳。吳使別兵擊越。楚告急秦①,秦遣兵救楚擊吳②,吳師敗。闔廬弟夫概見秦越交敗吳③,吳王留楚不去,夫概亡歸吳而自立為吳王。闔廬聞之,乃引兵歸,攻夫概。夫概敗奔楚。楚昭王乃得以九月復入郢,而封夫概於堂溪,為堂溪氏。十一年,吳王使太子夫差伐楚,取番④。楚恐而去郢徒鄀。

①上年楚昭王逃離郢都,使申包胥去秦求援,七日不食哭於秦廷,秦終於發兵。參見《秦本紀》、《楚世家》及《伍子胥列傳》。 ②秦發五百乘救楚,六月,敗吳師於稷。參見《左傳·定公五年》。 ③交:俱。④據《左傳·定公六年》載:「四月己丑,吳太子終纍楚舟師,獲潘子臣、小惟子及大夫七人。楚國大惕,懼亡。」與司馬遷說異。

十五年,孔子相魯。
十九年夏,吳伐越,越王句踐迎擊之檇李。越使死士挑戰,三行造吳師,呼,自剄。吳師觀之①,越因伐吳②,敗之姑蘇③,傷吳王闔廬指④,軍卻七里。吳王病傷而死。闔廬使立太子夫差,謂曰:「爾而忘句踐殺汝父乎?」對曰:「不敢⑤!」三年,乃報越。

①吳軍對越人這種自殺式挑戰很奇怪,所以看楞了神,疏於防備。②《左傳·定公十四年》記載此戰極詳:「吳伐越,越子句踐御之,陳於檇李。句踐患吳之整也(陣容嚴整),使死士再禽焉(兩次派越勇士沖吳陣並擒拿吳軍前排戰士),不動(吳陣不亂)。使罪人三行(越第三次派出犯人前進到吳軍前),屬劍於頸(罪人按劍於自己頸上),而辭曰:『二君有治(治軍之事,指打仗)臣奸旗鼓(干犯軍令)。不敏於君之行前(行陣之前),不敢逃刑,敢歸死。』遂自剄也。師屬之目(吳軍注視這場面),越子因而伐之,大敗之。靈姑浮以戈擊闔廬,闔廬傷將指(腳大拇趾),取其一屨。還,卒於陘,去檇李七里。」③一說「姑蘇」二字為衍文,檇李為越地,距吳都姑蘇二百里許,而吳軍只退卻七里。④《越王句踐世家》載「射傷吳王闔廬」,系司馬遷誤記,實際是用戈擊傷。⑤《左傳·定公十四年》:「夫差使人立於庭,苟出入,必謂己曰:『夫差!而忘越之殺而父乎?』則對曰:『唯!不敢忘』三年乃報越。」較合理。

王夫差元年,以大夫伯嚭為太宰。習戰射,常以報越為志。二年,吳王悉精兵以伐越①,敗之夫椒,報姑蘇也。越王句踐乃以甲兵五千人棲於會稽,使大夫種因吳太宰嚭而行成②,請委國為臣妾。吳王將許之,伍子胥諫曰:「昔有過氏殺斟灌以伐斟尋③,滅夏后帝相。帝相之妃后緡方娠,逃於有仍而生少康④。少康為有仍牧正。有過又欲殺少康,少康奔有虞⑤。有虞思夏德,於是妻之以二女而邑之於綸,有田一成⑥,有眾一旅⑦。后遂收夏眾⑧,撫其官職⑨。使人誘之⑩,遂滅有過氏,復禹之績,祀夏配天,不失舊物(11)。今吳不如有過之強,而句踐大於少康。今不因此而滅之,又將寬之,不亦難乎!且句踐為人能辛苦,今不滅,后必悔之。」吳王不聽,聽太宰相(12),卒許越平。與盟而罷兵去(13)。

①越王聞夫差日夜練兵欲伐越,決定先發制人興兵伐吳,大夫范蠡諫,不聽。夫差聞之方才發兵擊越。參見《越王句踐世家》。②因:通過。行成:諸侯國之間請求媾和。詳細過程參見《越王句踐世家》。文種賄賂伯嚭,又向夫差遊說成功。③相傳夏代分封,以國為姓(參見《夏本紀》),有過氏、斟灌氏、斟尋氏既是古國名,又是指某姓之人。有過氏,即寒浞之子澆(áo,熬)之封國。相傳夏啟之孫夏后相亡國后,依附二斟,澆滅二斟國而殺其君,夏后相亦被滅亡。④有仍氏:古國名,乃后緡之娘家。⑤有虞氏:古國名,為舜之後代。⑥成:方圓十里。⑦旅:五百人為一旅。⑧收:聚集。⑨撫:治理。⑩據《左傳·哀公元年》載伍子胥之語為「使女艾諜澆」,即派女艾為間諜打入澆的國家內部。(11)舊物:過去的事物。指夏失國前的典章制度國土等。?(12)卒:終於。平:兩國講和。(13)盟:舉行歃血儀式,訂立盟約。據《國語·吳語》載,由於越人的巧妙言辭,最後連歃血儀式也未舉行就撤兵了。本段所寫的史實,與《國語》中的《吳語》、《越語上》略有出入。《國語》記載的過程更曲折詳盡,可參看。

七年,吳王夫差聞齊景公死而大臣爭寵①,新君弱②,乃興師北伐齊。子胥諫曰:「越王句踐食不重味③,衣不重采④,弔死問疾⑤,且欲有所用其眾。此人不死,必為吳患。今越在腹心疾而王不先,而務齊,不亦謬乎!」吳王不聽,遂北伐齊,敗齊師於艾陵。至繒,召魯哀公而征百牢⑥。季康子使子貢以周禮說太宰嚭,乃得止⑦。因留略地於齊魯之南。九年,為騶伐魯⑧,至,與魯盟乃去⑨。七年,因伐齊而歸。十一年,復北伐齊⑩。

①其詳情參見《齊太公世家》。②新君:指齊國新立之君晏孺子,名荼。③重味:二種以上菜肴。④重采:二種以上的顏色。⑤越王句踐卧薪嘗膽發奮圖強的事迹可參見《越王句踐世家》。⑥牢:古代祭祀或宴會所用的牲畜,牛羊豬各一隻為一牢。按《周禮》規定,宴會用牢之數,天子為十二牢,上公九牢,候伯七牢,子、男五牢。夫差為子爵,理應只供五牢。⑦據《左傳·哀公七年》,夫差征要百牢,魯大夫子服景伯與之應對,夫差不聽,魯人不得已,只好供給百牢。伯嚭又召見季康子,季康子認為不合禮教,命子貢辭絕。司馬遷把這二事合為一事,當另有所據。⑧騶:通「鄒」,又作「邾」。⑨此事《左傳·哀公八年》記載極詳:夫差將伐魯之前,先詢問二名大夫伐魯利害,二人意見相反。吳遂伐魯,克東陽,戰於夷。后講和定盟而還。不具引。⑩(日)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認為本段中年代事迹多有與《左傳》、《國語》不合者,不具引。略舉如下:一、夫差七年無伐齊事。二、敗齊於艾陵當在夫差十二年。三、會魯於繒當在夫差八年。四、伐齊而歸當在夫差十一年。。五、復北伐齊當在夫差十二年。按:司馬遷或當另有所據,不然則為誤記。

越王句踐率其眾以朝吳,厚獻遺之,吳王喜①。唯子胥懼,曰:「是棄吳也。」諫曰:「越在腹心,今得志於齊,猶石田,無所用。且《盤庚之誥》有顛越勿遺②,商之以興。」吳王不聽,使子胥於齊,子胥屬其子於齊鮑氏,還報吳王。吳王聞之,大怒,賜子胥屬鏤之劍以死③。將死,曰:「樹吾墓上以梓④,令可為器⑤。抉吾眼置之吳東門⑥,以觀越之滅吳也。」

①參見《伍子胥列傳》。越人亦賄賂伯嚭以迷惑吳王。②《盤庚之誥》:即《尚書》中的《盤庚篇》。是商王盤庚告戒臣民的講話記錄。顛越無遺:意指不要放過壞人。顛,狂。越,超出法度。無遺,消滅乾淨沒有漏網的。③屬鏤:劍之名。④樹:種植。梓:一種落葉喬木,生長較快,古代多用來制器。⑤意指梓樹成材可以制器時,吳國就要滅亡了。⑥抉:挖。

齊鮑氏弒齊悼公①。吳王聞之,哭于軍 門外三日,乃從海上攻齊②。齊人敗吳,吳王乃引兵歸。
十三年,吳召魯、衛之君會於橐皋。

①參見《齊太公世家》及《田敬仲完世家》,後者說:「鮑牧與齊悼公有隙(矛盾),弒悼公。」據《左傳·哀公八年》,齊悼公已殺死了鮑牧。其中顯有牴牾。《宴子春秋·諫上》有「田氏殺陽生(悼公名)」,較合當時齊國形勢。②《左傳·哀公十年》「徐承帥舟師自海入齊,齊人敗之,吳師乃還。」③吳王與魯、衛會,非同時事。夏會魯哀公於橐皋,秋會衛出公於鄖。詳見《左傳·哀公十二年》。

十四年春,吳王北會諸侯於黃池,欲霸中國以全周室①。六月(戊)〔丙〕子,越王句踐伐吳②。乙酉,越五千人與吳戰③。丙戌,虜吳太子友。丁亥,入吳。吳人告敗於王夫差,夫差惡其聞也。或泄其語,吳王怒,斬七人於幕下。七月辛丑,吳王與晉定公爭長④。吳王曰:「於周室我為長⑤。」晉定公曰:「於姬姓我為伯⑥。」趙鞅怒,將伐吳,乃長晉定公⑦。吳王已盟,與晉別,欲伐宋。太宰嚭曰:「可勝而不能居也。」乃引兵歸國。國亡太子,內空,王居外久,士皆罷敞⑧,於是乃使厚幣以與越平。

①全:保。②《越王句踐世家》載此次伐吳,越國共出動軍隊四萬九千人。③此句應為「吳五千人與越戰」。《左傳·哀公十三年》詳載戰鬥過程:「六月丙子,越子伐吳,為二遂(兵分兩路),疇無餘、謳陽自南方,先及郊。吳大子友、王子地、王孫彌庸、壽於姚自泓上觀之。彌庸見姑蔑之旗。曰:『吾父之旗也(其父被越人俘虜,故越人張其旗),不可以見仇而弗殺也。』大子曰:『戰而不克,將亡國,請待之。』彌庸不可,屬(集合)眾五千,王子地助之。乙酉,戰,彌庸獲疇無餘,地獲謳陽。越子至,王子地守。丙戌,復戰,大敗吳師,獲大子友、王孫彌庸、壽於姚。丁亥,入吳。」④長:諸侯盟會時舉行歃血儀式,第一個歃血的為長,即盟主。⑤周室祖先,在吳太伯一代兄弟四人,吳國祖先太伯是長子,晉國祖先季歷是四子。因此夫差說應該吳為盟主。⑥伯(bà,壩):通「霸」,即諸侯盟主。晉自文公、襄公、悼公、平公都曾稱霸。姬姓國中,只有晉國稱過霸。春秋時其他稱過霸的國家都不是姬姓,如秦穆公嬴姓、齊恆公姜姓、楚莊王熊姓等。⑦司馬遷在《秦本紀》、《晉世家》及《趙世家》中,均說:「卒長吳。」與《左傳·哀公十三年》、《國語·吳語》同。此處當是故存異說。《吳語》記黃池之會極詳,可參看。⑧罷:通「疲」。

十五年,齊田常殺簡公。
十八年,越益強。越王句踐率兵(使)〔復〕伐敗吳師於笠澤①。楚滅陳。
二十年,越王句踐復伐吳。二十一年,遂圍吳。二十三年十一月丁卯,越敗吳②。越王句踐欲遷吳王夫差於甬東,予百家居之。吳王曰:「孤老矣,不能事君王也。吾悔不用子胥之言,自令陷此。」遂自剄死。越王滅吳,誅太宰嚭,以為不忠,而歸。

①《左傳·哀公十七年》記笠澤之戰如下:「三月,越子伐吳。吳子御之笠澤,夾水而陳。越子為左右句卒,使夜或左或右,鼓噪而進,吳師分以御之。越子以三軍潛涉,當吳中軍而鼓之,吳師大亂,遂敗之。」②吳敗后,曾向越王請求媾和,句踐欲許,范蠡諫,終於未答應吳國的請求。參見《越王句踐世家》及《國語·吳語、越語》。

太史公曰:「孔子言「太伯可謂至德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①」。余讀《春秋》古文②,乃知中國之虞與荊蠻句吳兄弟也。延陵季子之仁心,慕義無窮,見微而知清濁③。嗚呼,又時其閎覽博物君子也④!

①無得:不能夠。這裡指不能用語言來表達對太伯的頌讚。語出《論語·泰伯第八》。②《春秋》:東周時代魯國的一部編年史書。③清濁:喻指善惡、治亂、賢愚等對立的範疇。本句尤指季札能通過觀樂來知道國家的治亂興衰。④閎覽:見多識廣。博物:博學多知。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43

主題

1808

帖子

117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4

積分
1174
4
 樓主| lnln 發表於 2006-11-10 09:54 | 只看該作者
齊太公世家第二

趙季 譯註

【說明】

《齊太公世家》記載了姜姓齊國自西周初太公建國起,至公元前379年齊康公身死國滅,總計近千年的歷史。
姜姓齊國,是春秋時代我國中原的一個重要諸侯國。在地理上有著良好的自然條件,「自泰山屬之琅邪,北被於海,膏壤二千里」;自開國以來又十分注重發展經濟,太公時期就「通工商之業,便魚鹽之利」,管仲相齊后,又「連五家之兵,設輕重魚鹽之利」,為齊國發展打下了良好的物質基礎。在政治文化上,既不象魯國一樣死死拘束於徹底的宗法制,又不象秦、楚早期那樣「以夷狄自置」。而是順應「其民闊達多匿知」的原有文化,有條件地推行宗法制和集權制的結合,「因其俗,簡其禮」,為政簡而不苛,平易近民。所以到齊桓公時,齊國終成為大國爭霸鬥爭中的第一個霸主,一個名符其實的泱泱大國。
自桓公去世,齊國漸趨衰落。一方面由於姜姓公室舊貴族日益腐敗,另一方面由於統治階級內部鬥爭日益激烈,尤其經過崔杼、慶封之亂,大傷元氣,終於被新興的貴族集團田氏所替代。
本篇在藝術上的第一個特點是取材有法、詳略得當。司馬遷抓住最能代表齊國歷史發展線索的幾個時期,清晰地反映了它由盛而衰的歷史過程。前半葉主要介紹了太公時期和桓公時期,中後葉則主要記敘了崔慶之亂與田氏代齊的詳盡過程。這幾部分作者運用濃墨重彩,生動形象地再現了斑爛多姿的歷史畫面。其餘部分則僅僅記其大概,明其脈絡,避免沖淡重點部分的思想意義,真正作到了「略小取大,舉重明輕」。
本篇的第二個藝術特點是塑造了生動複雜立體的人物形象。作者從生活中的歷史現實出發,把握歷史人物的複雜心理,加以真實再現,使人感到可親可信。例如對於齊桓公,作者一方面極力寫其機智果斷,從諫如流,重義守信的明君風度,但也寫了他晚年驕傲固執,好大喜功的思想變化。既寫他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宏偉業績,也寫他好內多寵,以致死後蟲出於戶的性格弱點,給人留下深深的歷史回味。即是反面人物崔杼,作者也寫了他兩次不殺晏嬰的微妙心理,表現出人物的複雜個性。


【譯文】

太公望呂尚,是東海邊之人。其先祖曾做四岳之官,輔佐夏禹治理水土有大功。舜、禹時被封在呂,有的被封在申,姓姜。夏、商兩代,申、呂有的封給旁支子孫,也有的後代淪為平民,呂尚就是其遠代後裔。呂尚本姓姜,因為以其封地之名為姓,所以叫作呂尚。
呂尚曾經窮困,年老時,借釣魚的機會求見周西伯。西伯在出外狩獵之前,占卜一卦,卦辭說:「所得獵物非龍非螭,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業的輔臣。」西伯於是出獵,果然在渭河北岸遇到太公,與太公談論后西伯大喜,說:「自從我國先君太公就說:『定有聖人來周,周會因此興旺。』說的就是您吧?我們太公盼望您已經很久了。」因此稱呂尚為「太公望」,二人一同乘車而歸,尊為太師。
有人說,太公博學多聞,曾為商紂做事。商紂無道,太公就離開了。四處遊說列國諸侯,未得知遇之君,最終西行歸依周西伯。有人說,呂尚乃一處士,隱居海濱。周西伯被囚禁在羑(yǒu,有)里時,西伯之臣散宜生、閎(hóng,宏)夭久聞呂尚之名而召請他。呂尚也認為「聽說西伯賢德,又一貫尊重關心老年人,何不前往?」此三人為了營救西伯,尋找美女奇寶,獻給紂王,以贖取西伯。西伯因此得以被釋,返回周國。雖然呂尚歸周的傳說各異,但大旨都認為他是文王武王之師。
周西伯昌從羑里脫身歸國后,暗中和呂尚策劃如何推行德政以推翻商紂政權,其中很多是用兵的權謀和奇計,所以後代談論用兵之道和周朝的隱秘權術的都尊法太公的基本策略。周西伯為正清平,尤其在明斷虞、芮(ruì,瑞)二國的國土爭訟后,被詩人稱道為膺受天命的文王。西伯又討伐了崇國、密須和犬夷,大規模建設豐邑。天下三分之二的諸侯都歸心向周,多半是太公謀划籌策的結果。
文王死後,武王即位。九年,武王想繼續完成文王的大業,東征商紂察看諸侯是否雲集響應。軍隊出師之際,被尊稱為「師尚父」的呂尚左手拄持黃鉞(yuè,月),右手握秉白旄誓師,說:「蒼兕(sì,似)蒼兕,統領眾兵,集結船隻,遲者斬首。」於是兵至盟津。各國諸侯不召自來有八百之多。諸侯都說:「可以征伐商紂了。」武王說:「還不行。」班師而還,與太公同寫了《太誓》。
又過二年,商紂殺死王子比干,囚禁了箕子。武王又將征伐商紂,占卜一卦,龜兆顯示不吉利,風雨突至。群臣恐懼,只有太公強勸武王進軍,武王於是出兵。十一年正月甲子日,在牧野誓師,進伐商紂。商紂軍隊徹底崩潰。商紂回身逃跑,登上鹿台,於是被追殺。第二天,武王立於社壇之上,群臣手捧明水,衛康叔封鋪好彩席,師尚父牽來祭祀之牲,史佚(yì,義)按照策書祈禱,向神祇稟告討伐罪惡商紂之事。散發商紂積聚在鹿台的錢幣,發放商紂屯積在鉅橋的糧食,用以賑濟貧民。培築加高比干之墓,釋放被囚禁的箕子。把象徵天下最高權力的九鼎遷往周國,修治周朝政務,與天下之人共同開始創造新時代。上述諸事多半是採用師尚父的謀議。
此時武王已平定商紂,成為天下之王,就把齊國營丘封賞給師尚父。師尚父東去自己的封國,邊行邊住,速度很慢。客舍中的人說他:「我聽說時機難得而易失。這位客人睡得這樣安逸,恐怕不是去封國就任的吧。」太公聽了此言,連夜穿衣上路,黎明就到達齊國。正遇萊侯帶兵來攻,想與太公爭奪營丘。營丘毗鄰萊國。萊人是夷族,趁商紂之亂而周朝剛剛安定,無力平定遠方,因此和太公爭奪國土。
太公到齊國后,修明政事,順其風俗,簡化禮儀,開放工商之業,發展漁業鹽業優勢,因而人民多歸附齊國,齊成為大國。到周成王年幼即位之時,管蔡叛亂,淮夷也背叛周朝,成王派召(shào,紹)康公命令太公說:「東至大海,西至黃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此間五等諸侯,各地官守,如有罪愆,命你討伐。」齊因此可以征討各國,形成大國、定都營丘。
太公死時一百餘歲,其子丁公呂伋(jí,及)繼位。丁公死,其子乙公得繼位。乙公死,其子癸公慈母繼位。癸公死,其子哀公不辰繼位。
哀公時,紀侯向周王誣陷哀公,周王用大鼎煮死哀公,而立其弟靜為齊君,就是胡公。胡公遷都於薄姑,此時正當周夷王在位。
哀公同母少弟山怨恨胡公,就與自己黨徒帶領營丘人襲擊殺死胡公自立為齊君,就是獻公。獻公元年,全部驅逐胡公諸子,藉機把首都從薄姑遷到臨淄。
九年,獻公死,其子武公壽繼位。武公九年,周厲王逃亡,住在彘(zhì,志)邑。十年(前841),周王室大亂,大臣們主持國政,號稱「共和」。二十四年(前827),周宣王即位。
二十六年(前825),武公死,其子厲公無忌繼位。厲公殘暴肆虐,所以胡公之子又返回齊國,齊人想立胡公之子為君,就一同攻殺厲公。胡公之子也戰死。齊人於是立厲公之子赤為齊君,就是文公,斬掉七十多個攻殺厲公的人。
文公十二年(前804)死,其子成公脫繼位。成公九年(前795)死,其子庄公購繼位。
庄公二十四年(前771),犬戎殺死幽王,周王室東遷都到洛邑。秦國開始列位於諸侯。五十六年(前739),晉人殺死他們國君晉昭侯。
六十四年(前731),庄公死,其子釐(xī,西)公祿甫繼位。
釐公九年(前722),魯隱公即位。十九年(前712),魯桓公殺其兄隱公而自立為魯君。
二十五年(前706),北戎攻伐齊國。鄭國派太子忽來援救齊國,齊侯想把女兒嫁給他。忽說:「鄭國小齊國大,我配不上。」就謝絕了。
三十二年(前699),釐公同母弟夷仲年死。其子名叫公孫無知,釐公寵愛他,給他的級別車服生活待遇和太子一樣。
三十三年(前698),釐公死,太子諸兒立,就是襄公。
襄公元年(前697),襄公原來還是太子時,曾與無知爭鬥,即位以後,降低無知的俸祿車馬服飾的等級,無知心中怨恨。
四年(前694),魯桓公和夫人來到齊國。齊襄公過去曾與魯夫人私通。魯夫人是襄公的妹妹,在齊釐公時嫁給魯桓公做夫人,此次與魯桓公來齊國又與襄公通姦。魯桓公發現此事,怒責夫人,夫人告訴了齊襄公。齊襄公宴請魯桓公,把桓公灌醉,派大力士彭生把魯桓公抱上車,接著折斷桓公的肋骨殺死桓公,桓公被抬出車時已死掉了。魯國人為此責備齊國,齊襄公殺死彭生以向魯國謝罪贖過。
八年(前690),齊國征伐紀國,紀國被迫遷都。
十二年(前686),當初,襄公派連稱、管至父駐守葵丘,約定七月瓜熟時前去,第二年瓜熟時派人去替換他們。他們前去駐守一年,瓜熟時期已過襄公仍不派人去替換。有人為他們要求派人,襄公不答應。所以二人生氣,通過公孫無知策劃叛亂。連稱有一堂妹在襄公宮內,不被寵幸,就讓她偵伺襄公,對她說:「事成以後讓你給無知當夫人。」冬十二月,襄公到姑棼(fén,焚)遊玩,又到沛丘打獵。見一大豬,侍從說「是彭生」,襄公大怒,用箭射去,大豬如人站立而叫。襄公害怕,從車上摔下傷了腳,鞋子也掉了。回去后把管鞋的名叫「茀(fú,拂)」的人鞭打三百下。茀出宮。無知、連稱、管至父等人聞知襄公受傷,就帶領徒眾來攻襲襄公宮。正遇管鞋的茀,茀說:「先不要進去以免驚動宮中,驚動宮中后就不易再攻進去了。」無知不信此言,茀讓他驗看自己的傷痕,才被相信。他們等在宮外,讓茀先進去探聽。茀先入后,馬上把襄公藏在屋門后。過了好久,無知等害怕,就進宮去。茀反而和宮中之人以及襄公的親信之臣反攻無知等人,未能得勝,全被殺死。無知進宮,找不到襄公。有人見屋門下露著人腳,開門一看,門后正是襄公,就殺死襄公,無知自立為齊君。
桓公元年(前685)春,齊君無知到雍林遊玩。雍林有人曾怨恨無知,等到無知去遊玩時,雍林人偷襲殺死無知,向齊國大夫宣告說:「無知殺死襄公自立為君,我已將他處死。請大夫們改立其他公子中該即位的,我唯命是聽。」
當初,襄公將魯桓公灌醉殺死,與魯夫人通姦,還屢屢殺罰不當,沉迷女色,多次欺侮大臣,他的諸弟害怕禍患牽連,因此次弟糾逃亡魯國,他母親是魯國之女。管仲、召忽輔佐他。次弟小白逃亡莒國,鮑叔輔佐他。小白母親是衛國之女,很得齊釐公寵幸。小白從小與大夫高傒(xī,西)交好。雍林人殺死無知后,商議立君之事,高氏、國氏搶先暗中從莒國召回小白。魯國聞知無知已死,也派兵護送公子糾返齊,並命管仲另帶軍隊遏阻莒國通道,管仲射中小白衣帶鉤。小白假裝死了,管仲派人飛報魯國。魯國護送公子糾的部隊速度就放慢了,六天才至齊國,而小白已先入齊國,高傒立其為君,就是桓公。
桓公當時被射中衣帶勾之後,裝死以迷惑管仲,然後藏在溫車中飛速行進,也因為有高氏國氏二大家族為內應,所以能夠先入齊國即位,派兵抵禦魯軍。秋天,齊兵與魯兵在乾時作戰,魯兵敗逃,齊兵又切斷魯兵的退路。齊國寫信給魯國說:「子糾是我兄弟,不忍親手殺他,請魯國將他殺死。召忽、管仲是我仇敵,我要求活著交給我,讓我把他們剁成肉醬才甘心。不然,齊兵要圍攻魯國。」魯人害怕,就在笙瀆殺死子糾。召忽自殺而死,管仲要求囚禁。桓公即位時,派兵攻魯,本欲殺死管仲。鮑叔牙說:「我有幸跟從您,您終於成為國君。您的尊貴地位,我已無法再幫助您提高。您如果只想治理齊國,有高傒和我也就夠了。您如果想成就霸王之業,沒有管夷吾不行。夷吾所居之國,其國必強,不能失去這個人才。」於是桓公聽從此言。就假裝召回管仲以報仇雪恨,實際是想任他為政。管仲心裡明白,所以要求返齊。鮑叔牙迎接管仲,一到齊國境內的堂阜就給管仲除去桎梏,讓他齋戒沐浴而見桓公。桓公賞以厚禮任管仲為大夫,主持政務。
桓公得到管仲后,與鮑叔、隰(xí,席)朋、高傒共同修治齊國政事,組織基層五家連兵之制,開發商業流通、漁業鹽業優勢,用以給贍貧民,獎勵賢能之士,齊國人人歡欣。
二年(前684),齊國伐滅郯(tán,譚)國,郯國國君逃亡莒國。當初,齊桓公逃亡國外時,曾經過郯國,郯國對桓公無禮,所以討伐它。
五年(前681),征伐魯國,魯軍眼看失敗。魯庄公請求獻出遂邑來媾和,桓公允諾,與魯人在柯地盟會。將要盟誓之際,魯國的曹沫(huì,惠)在祭壇上用匕首劫持齊桓公,說:「歸還魯國被侵佔的土地!」桓公答應。然後曹沫扔掉匕首,回到面向北方的臣子之位。桓公後悔,想不歸還魯國被佔領土並殺死曹沫。管仲說:「如果被劫持時答應了人家的要求,然後又背棄諾言殺死人家,是滿足於一件小小的快意之事,而在諸侯中卻失去了信義,也就失去了天下人的支持,不能這樣做。」桓公於是就把曹沫三次戰敗所丟的全部領土歸還給魯國。諸侯聞知,都認為齊國守信而願意歸附。七年(前679),諸侯與齊恆公在甄地盟會,齊桓公從此成為天下諸侯的霸主。
十四年(前672),陳厲公子陳完,號敬仲,逃亡來到齊國。齊桓公想任命他為卿,他謙讓不肯;於是讓他做工正之官。這就是田成子田嘗的祖先。
二十三年(前663),山戎侵伐燕國,燕向齊國告急。齊桓公派兵救燕,接著討伐山戎,到達孤竹后才班師。燕庄王又送桓公進入齊國境內。桓公說:「除了天子,諸侯之間相送不出自己國境,我不能對燕無禮。」於是把燕君所至的齊國領土用溝分開送給燕國,讓燕君重修召公之政,向周王室進貢,就象周成王、康王時代一樣。諸侯聞知后,都服從齊國。
二十七年(前659),魯湣(mǐn,閔)公之母叫哀姜,是齊桓公的妹妹。哀姜與魯公子慶父私通,慶父殺死湣公,哀姜想立慶父為國君,魯人改立起釐公。桓公把哀姜召回齊國,殺了哀姜。
二十八年(前658),衛文公被狄人侵伐,向齊國告急。齊國率領諸侯在楚丘築成城池,安置衛君在那裡。
二十九年(前657),恆公與夫人蔡姬乘船遊玩。蔡姬熟悉水性,搖晃船隻顛簸桓公。桓公害怕,命她停止,她仍不停,下船之後,桓公惱怒,把蔡姬送回娘家,但又不斷絕婚姻關係。蔡侯也十分生氣,就又把蔡姬另嫁給別人。桓公聽說后更加生氣,興兵伐蔡。
三十年(前656)春,齊桓公率領諸侯討伐蔡國,蔡國大敗。接著伐楚。楚成王興兵來問:「為什麼進入我的國土?」管仲回答說:「過去召康公命令我國先君太公:『五等諸侯,各地守官,你有權征伐,以輔佐周室。』賜給我先君有權征伐的疆界,東至大海,西至黃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楚國應該進貢的包茅沒有進獻,天子祭祀用品不全,因此來督責。昭王南征不歸死在南方,因此前來問罪。」楚王說:「貢品沒有進獻,確實如此,是我之罪過,今後不敢不奉上。至於昭王一去不歸,並未在我楚國領土,請您到漢水邊上去問罪。」齊軍進扎於陘地。夏,楚王命屈完領兵抗齊,齊軍退駐召陵。桓公向屈完炫耀兵多將廣。屈完說:「您合於正義才能勝利;如果不然,楚國就以方城山為城牆,以長江、漢江為護城河,您怎麼能推進呢?」齊桓公就與屈完訂立協約而回。途徑陳國,陳國大夫袁濤塗欺騙桓公,讓齊軍走東線難行之路,被齊國發覺。秋天,齊國討伐陳國。這一年,晉國君殺死其太子申生。
三十五年(前651)夏,桓公與諸侯在葵丘盟會。周襄王派宰孔賞賜給桓公祭祀文王武王的福肉、丹彩裝飾的弓箭、天子乘用的車乘,而且特許桓公不要下拜謝恩。桓公本想答應,管仲說:「不可」。桓公於是下拜接受賞物。秋天,再次與諸侯在葵丘盟會,齊桓公愈發麵有驕傲之色。周王派宰孔參加盟會。諸侯見桓公如此也使有些人離心。晉君病重,上路遲了,正逢宰孔。宰孔說:「齊桓公驕傲了,儘管不去也沒什麼關係。」晉君聽從此言未去盟會。此年,晉獻公死,里克殺死獻公少子奚齊和卓子,秦穆公因為自己夫人是晉公子夷吾的姐姐,所以武力護送夷吾返晉為君。桓公也討伐晉國內之亂,到達高梁地方,派隰朋立起夷吾為晉國君,然後撤軍。
此時周朝王室衰微,天下只有齊、楚、晉四國強盛。晉國剛剛參加盟會,晉獻公便死去,國內大亂。秦穆公處地偏遠,不參加中原諸侯的會盟。楚成王剛剛將荊蠻之地佔為己有,認為自己是夷狄之邦。只有齊國能夠召集中原諸侯盟會,齊桓公又充分宣示出其盛德,所以各國諸侯無不賓服而來會。因此桓公宣稱:「寡人南征至召陵,望到了熊耳山;北伐山戎、離枝、孤竹國;西征大夏,遠涉流沙;包纏馬蹄,掛牢戰車登上太行險道,直達卑耳山而還。諸侯無人違抗寡人。寡人召集兵車盟會三次,乘車盟會六次,九次會合諸侯,匡正天下於一統。過去三代開國天子,與此有何不同!我想要封祭泰山,禪祭梁父。」管仲力諫,桓公不聽;管仲於是介紹封禪之禮要等遠方各種奇珍異物具備才能舉行,桓公才作罷。
三十八年(前648),周襄王之弟帶與戎人、翟(dí,狄)人合謀侵周,齊國派管仲到周去為雙方講和。周天子想用上卿之禮接待管仲,管仲叩頭而拜說:「我是陪臣,怎麼敢受此禮遇!」謙讓再三,才接受以下卿之禮拜見天子。三十九年(前647),周襄王之弟王子帶逃亡到齊國。齊國派仲孫請求周襄王,替帶謝罪。周襄王很生氣,不答應。
四十一年(前645),秦穆公俘獲晉惠公,又釋放他歸國。此年,管仲、隰朋都去世。管仲病重之後,齊桓公問他:「你死後群臣之中誰可做相國?」管仲說:「知臣莫如君。」桓公說:「易牙這人怎麼樣?」回答說:「他殺死自己的兒子來迎合國君,不合人情,不能任用。」桓公問:「開方這人怎麼樣?」回答說:「他拋棄雙親來迎合國君,不合人情,不可接近。」桓公說:「豎刀(diāo,貂)這人怎麼樣?」回答說:「閹割自己來迎合國君,不合人情,不可親信。」管仲死後,桓公不聽管仲之言,還是親近任用這三人,三人專權。
四十二年(前644),戎人伐周,周向齊國告急,齊國命各諸侯分別派兵戍衛周王室。此年,晉公子重耳來齊國,齊桓公把本族之女嫁給重耳為妻。
四十三年(前643)。當初,齊桓公有三位夫人:名叫王姬、徐姬、蔡姬,都沒生兒子。桓公好色,有很多寵幸的妾,其中地位等同於夫人的就有六個:長(zǎng,掌)衛姬,生的無詭;少衛姬,生的惠公元;鄭姬,生的孝公昭;葛嬴,生的孝公潘;密姬,生的懿公商人;宋華子,生的公子雍。齊桓公和管仲曾把孝公昭託付給宋襄公,立為太子。易牙受到桓公長衛姬的寵幸,又通過宦者豎刀
送給桓公厚禮,所以也受到桓公寵幸,桓公答應易牙立無詭為太子。管仲死後,五位公子都要求立為太子。冬十月乙亥日,齊桓公死。易牙進宮,與豎刀藉助宮內寵臣殺死諸大夫,立公子無詭為齊君。太子昭逃亡到宋國。
桓公病時,五公子各自結黨要求立為太子。桓公死後,就互相攻戰,以致宮中無人,也沒人敢去把桓公裝屍入棺。桓公屍體丟在床上六十七天,屍體爬滿蛆蟲以至爬出門外。十二月乙亥日,無詭即位,才裝棺並向各國報喪。辛巳日夜,才穿衣入斂,停柩於堂。
桓公有子十餘人,總計前後五人曾登君位:無詭即位三月死去,沒有謚(shì,示)號;接著是孝公;接著是昭公;再接下去是懿公;最後是惠公。孝公元年(前642)三月,宋襄公率領諸侯軍隊送齊太子昭歸國並伐齊。齊人害怕,殺死其君無詭。齊人將要立太子昭為齊君時,其餘四公子的徒眾又攻打太子,太子逃到宋國,宋國與齊國四公子的軍隊作戰。五月,宋軍打敗四公子立太子昭為君,就是齊孝公。宋國因為曾受桓公與管仲之託照顧太子,所以前來征伐。因為戰亂,到八月才顧上埋葬齊桓公。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43

主題

1808

帖子

117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4

積分
1174
5
 樓主| lnln 發表於 2006-11-10 09:56 | 只看該作者
六年(前637)春,齊國伐宋,因為宋國不參加在齊國的盟會。夏,宋襄公死。七年(前636),晉文公即位。
十年(前633),孝公死,孝公之弟潘讓公子開方殺死孝公之子而立潘為君,就是昭公。昭公是桓公的兒子,其母名叫葛嬴。
昭公元年(前632),晉文公在城濮大敗楚軍,召集諸侯在踐土盟會,朝見周天子,天子讓晉做諸侯的霸主。六年(前627),狄人侵齊。晉文公死。秦兵在殽地兵敗。十二年(前621),秦穆公死。
十九年(前614)五月,昭公死,其子舍立為齊君。舍之母不被昭公寵愛,齊國人都不怕他。昭公之弟商人因為桓公死後未能爭立為君,暗中結交賢士,撫恤存愛百姓,百姓擁戴。昭公死後,其子舍繼位,孤獨軟弱,商人就與眾人於十月在昭公墳前殺死其君舍,商人自立為君,就是懿公。懿公,是桓公之子,他的母親名叫密姬。
懿公四年(前609)春,當初,懿公還是公子的時候,與丙戎的父親一同打獵,互相爭奪獵物,懿公未爭到,即位以後,懿公斬斷丙戎父親的腳,卻讓丙戎為自己駕車。庸職的妻子漂亮,懿公搶入宮中,卻讓庸職驂(cān,參)乘。五月,懿公在申池遊玩,丙戎和庸職洗澡,互相開玩笑。庸職說丙戎是「砍腳人的兒子,丙戎說庸職是「被人奪妻的丈夫」。兩人都為這些話感到恥辱,共同怨恨懿公。兩個人謀划與懿公共同到竹林中遊玩,二人在車上把懿公殺死,把屍體拋在竹林中逃跑。
懿公即位后,驕橫,人民不歸附。齊國人廢黜懿公子之子而從衛國迎接公子元回齊,立為國君,就是惠公。惠公,是桓公之子。他的母親是衛國之女,名叫少衛姬,因躲避齊國內亂,所以逃往衛國。
惠公二年(前607),長翟來齊,王子城父攻殺長翟,把他埋在北門。晉國大夫趙穿殺死國君晉靈公。
十年(前599),惠公死,其子頃公無野繼位。當初,崔杼曾得到惠公寵幸,等到惠公死後,高氏、國氏怕受他脅迫,把崔杼驅逐出國,崔杼逃到衛國。
頃公元年(前598),楚莊王強盛起來,征伐陳國;二年(前597),圍攻鄭國,鄭伯投降,后又讓鄭伯復國。
六年(前593)春,晉國派郤克出使齊國,齊頃公讓其母坐在帷幕中觀看。郤克上階,夫人笑話他。郤克說:「此辱不報,誓不再渡黃河!」回國后,請求晉君伐齊,晉君不答應。齊國使者至晉,郤克在河內捉住齊國使者四人,全部殺死。八年(前591),晉國伐齊,齊國讓公子強到晉國做人質,晉軍才離去。十年(前589)春,齊國征伐魯國、衛國。魯、衛二國大夫到晉國請兵,都是通過郤克。晉國派郤克率領戰車八百乘,做中軍之將,士燮率領上軍,欒書率領下軍,來救魯、衛,討伐齊國。六月壬申日,晉軍與齊軍在靡笄(jī,雞)山下交兵。癸西日,在鞍地排列成陣。逄(páng,龐)丑父做齊頃公的車右武士。頃公說:「衝上去,擊破晉軍后聚餐。」齊國射傷郤克,血流到腳。郤克想退回營壘,他戰車的馭手說:「我從進入戰鬥后,已兩次負傷,我不敢說疼痛,害怕使士卒恐懼,願您忍痛繼續戰鬥。」郤克又投入戰鬥。戰鬥進行中,齊軍危急,逄丑父怕齊頃公被活捉,就互相交換了位置,頃公成為車右武士,戰車絆在樹上拋錨。晉國小將韓厥拜伏在齊頃公戰車之前,說:「我們晉君派我來救援魯、衛。」這樣嘲笑頃公。丑父裝成頃公,讓裝成車右武士的頃公下車取水來喝,頃公藉此得以逃脫,跑回齊軍陣中。晉國的郤克要殺丑父、丑父說:「我替國君死而被殺,以後為人臣子的就不會有忠於君主的人了。」郤克就放了他,丑父於是能逃歸齊軍。晉軍追趕齊軍直到馬陵。齊頃公請求用寶器謝罪,郤克不答應,一定要得到恥笑郤克的蕭桐叔子,還命令齊國把田壠一律改成東西方向。齊人回答說:「蕭桐叔子,是齊頃公的母親。齊君的母親就猶如晉君的母親一樣地位,您怎麼處置她?而且您是以正義之師伐齊,卻以暴虐無禮來結束,怎麼可以呢?」於是郤克答應了他們,只讓齊國歸還侵佔的魯、衛二國的領土。
十一年(前588),晉開始設置六卿,用以封賞鞍地戰爭中的有功人員。齊頃公朝見晉君,想用朝見天子的禮節拜見晉景公,晉景公不敢承受,齊君乃回國。回國后頃公開放自己遊獵的園林,減輕賦稅,賑濟孤寡弔問殘疾,拿出國家積蓄來解救人民,人民也十分高興。齊頃公還給諸侯厚禮。直到頃公去世,百姓歸附,諸侯沒有侵犯齊國的。
十七年(前582),頃公死,其子靈公環繼位。
靈公九年(前573),晉大夫欒書殺其國君晉厲公。十年(前572),晉悼公伐齊,齊讓公子光到晉國做人質。十九年(前563),立公子光為太子,讓高厚輔佐他,派他到鍾離參加諸侯盟會。二十七年(前555),晉國派中行獻子伐齊。齊軍戰敗,靈公跑進臨淄城。晏嬰勸阻靈公,靈公不聽。晏子說:「我們國君太沒有勇氣了。」晉兵合圍臨淄,齊人守內城不敢出擊,晉軍把外城內燒光后離去。
二十八年(前554),當初,靈公娶魯國之女,生下兒子光,立為太子。后又娶仲姬、戎姬。戎姬受寵,仲姬生兒子名叫牙,託付給戎姬撫養。戎姬請求立牙為太子,靈公答應了。仲姬說:「不行。光立為太子,已經名列諸侯,現在無故廢黜他,您必定會後悔。」靈公說:「廢立全在於我。」於是把太子光遷往東部,讓高厚輔佐牙為太子。靈公患病,崔杼迎接原來的太子光立為國君,就是庄公。庄公殺死戎姬。五月壬辰日,靈公死,庄公即位,在句竇丘捉住太子牙殺死。八月,崔杼殺死高厚。晉國聞知齊國內亂,伐齊,到達高唐。
庄公三年(前551),晉國大夫欒盈逃亡到齊國,庄公待以隆重客禮。晏嬰、田文子諫阻,庄公不聽。四年(前550),齊莊公派欒盈秘密進入曲沃做齊國內應,齊國大兵隨後,上太行山,進入孟門關口。欒盈敗露,齊軍還師,攻取朝歌城。
六年(前548),當初,棠公之妻美麗,棠公死後,崔杼娶了她。庄公又與她通姦,多次去崔杼家,還把崔杼的冠賞給別人。庄公的侍從說:「不能這樣。」崔杼十分惱怒,借庄公伐晉之機,想與晉國合謀襲擊庄公但未得機會。庄公曾經鞭打宦官賈舉,賈舉又被任為內侍,替崔杼尋找庄公的漏隙來報復仇怨。五月,莒國國君朝見齊君,齊莊公在甲戌日宴請莒君。崔杼謊稱有病不去上朝。乙亥日,庄公探望崔杼病情,接著追嬉崔杼妻子。崔妻入室,與崔杼同把屋門關上不出來,庄公在前堂抱柱唱歌。這時宦官賈舉把庄公的侍從攔在外面而自己進入院子,把院門從裡邊關上。崔杼的徒眾手執兵器一擁而上。庄公登上高高的庭台請求和解,眾人不答應,庄公又請求盟誓定約,眾人也不答應,庄公最後請求讓他到自己的祖廟裡去自殺,眾人仍不允許。大家說:「國君之臣崔杼病重,不能聽你吩咐。這裡離宮廷很近,我們只管捉拿淫亂之徒,沒接到其他命令。」庄公跳牆想逃,被人射中大腿,反墜牆裡,於是被殺。晏嬰站在崔杼院門之外,說:「國君為社稷而死則臣子應為他殉死,國君為社稷而逃亡則臣子應隨他流亡。國君為自己私利而死而逃,除了他的寵幸私臣,別人不會為此殉死逃亡的。」晏子等打開大門進入院內,把庄公之屍枕放在自己的大腿上撫屍而哭,起來后三次頓足以示哀痛然後走出院子。別人對崔杼說:「一定殺死晏嬰!」崔杼說:「他深得眾望,放過他我們會爭取民心。」
丁丑日,崔杼立起庄公異母弟杵臼為君,就是景公。景公母親,是魯國大夫叔孫宣伯之女。景公即位后,讓崔杼當右相,慶封當左相。二位國相怕國內動亂不穩,就與國人盟誓說:「誰不跟從崔慶誰就別活!」晏子仰天長嘆說:「我做不到,我只跟從忠君利國的人!」不肯參加盟誓。慶封想殺晏子,崔杼說:「他是忠臣,放過他。」齊太史記載在簡策上「崔杼殺庄公」,崔杼把太史殺死。太史之弟又一次記載上,崔杼又殺了他。太史的小弟又記載上,崔杼放過了他。
景公元年(前547),當初,崔杼生有兒子成、強,其母死去,崔杼又娶了東郭氏之女,生下明。東郭氏女讓她前夫之子無咎、她自己的弟弟東郭偃做崔氏家族的相。成犯了罪過,無咎和東郭偃兩位家相立即嚴治成,把明立為太子。成請求到崔邑告老還鄉,崔杼答應,二相不肯,說:「崔邑是崔氏宗廟所在之地,成不許去。」成、強惱怒,告知慶封。慶封與崔杼有矛盾,希望崔氏敗落。成、強在崔杼家中殺死無咎、偃,家人都奔逃。崔杼大怒,但沒有家人,只好讓一個宦官為他駕車,去見慶封。慶封說:「讓我為您殺掉成、強。」於是派崔杼的仇人盧蒲嫳(piè,去聲,撇)攻打崔氏,殺死成、強,全部消滅崔氏一族,崔杼之妻自殺。崔杼無家可歸,也自殺。慶封當上相國,大權在握。
三年(前545)十月,慶封外出打獵。當初,慶封殺死崔杼以後,愈發驕橫,酗酒遊獵,不理政務。其子慶舍執政,內部已有矛盾。田文子對田桓子說:「動亂將起。」田、鮑、高、欒四家族聯合謀划消滅慶氏。慶舍派出甲兵圍護慶封的宮室,四家族的徒眾共同擊破慶氏之家。慶封歸來,不能進家,逃亡到魯國。齊人責備魯國,慶封又逃到吳國。吳國把朱方之地賞給慶封,慶封與族人居此,比在齊國時還富有。此年秋,齊人移葬庄公,而把崔杼屍體示眾於市以泄民憤。
九年(前539),景公派晏嬰出使晉國,晏嬰私下對叔向說:「齊國政權最終將歸田氏。田氏雖無大的功德,但能借公事施私恩,有恩德於民,人民擁戴。」十二年(前536),景公到晉國,會見晉平公,想共同伐燕。十八年(前530),景公又到晉國,會見晉昭公。二十六年(前522),景公在魯國郊外打獵,接著進入魯國都,同晏嬰一起諮詢魯國的禮制。三十一年(前517),魯昭公躲避季氏叛亂,逃亡到齊國。景公想封給昭公千社人家連同土地,子家勸阻昭公不要接受,昭公就要求齊國伐魯,攻取鄆邑,讓昭公居住。
三十二年(前516),天空出現慧星。景公坐在柏寢台上嘆息說:「堂皇的亭台,終歸誰手呢?」群臣憂然淚下。晏子反而笑起來,景公很惱怒。晏子說:「我笑群臣過於諂諛了。」景公說:「慧星出現在東北天空,正是對著齊國的地域位置,寡人為此而擔憂。」晏子說:「您築高台鑿深池,多收租稅唯恐得的少,濫施刑罰唯恐不嚴苛,最凶的茀(bèi,倍)星將出現,您怕什麼慧星呢?」景公說:「可以用祭禱禳除慧星嗎?」晏子說:「如果祝禱可以使神明降臨,那麼祈禳也可以使它離去。但百姓愁苦怨恨的成千上萬,而您讓一個人去祈禳,怎麼能勝過眾口怨聲呢?」當時景公好大造宮室,多養狗馬,奢侈無度,稅重刑酷,所以晏子藉機諫止齊景公。
四十二年(前506),吳王闔閭攻伐楚國,攻入楚都郢。
四十七年(前501),魯國大夫陽虎攻打魯君,失敗,逃亡齊國,請求齊國伐魯。鮑子諫止景公,景公乃把陽虎囚禁。陽虎逃脫,逃到晉國。
四十八年(前500),景公與魯定公在夾谷盟會修好。犁?(chú,鋤)說:「孔丘深通禮儀但怯懦不剛,請允許讓萊人表演歌舞,藉機捉住魯君,可以讓魯滿足我們的要求。」景公擔心孔子做魯相,害怕魯國成就霸業,所以聽從犁?之計。盟會時,齊國獻上萊人樂舞,孔子登階上台,命有關人員捉住萊人斬首,用禮儀責備景公。景公心虧,就歸還了侵佔的魯國領土以謝罪,然後離去。此年,嬰晏死。
五十五年(前493),晉國大夫范氏、中行氏反叛其國君,晉君攻二氏吃緊,二氏來齊借糧。田乞想在齊國叛亂,想和晉國叛臣結黨,勸景公說:「范氏、中行氏多次對齊國有恩,不可不救。」景公派田乞去救援並供給他們糧食。
五十八年(前490)夏,景公夫人燕姬的嫡子死去。景公的寵妾芮姬生有兒子荼,荼年幼,其母出生微賤,荼又行為不端,諸位大夫擔心荼成為太子,都說願意在諸公子中選擇年長賢德者做太子。景公因年老,討厭提立太子事,又寵愛荼的母親,想立荼當太子,又不願親自主動提出,就對大夫們說:「及時行樂吧,還怕國家沒有君主嗎?」秋天,景公病重,命令國惠子、高昭子立幼子荼立為太子,驅逐其他公子,遷居到萊地。景公死,太子荼為國君,就是晏孺子。冬天,齊景公還未埋葬,其他公子害怕被殺,都逃亡國外。荼的異母兄壽、駒、黔逃到衛國,公子駔(chǔ,楚)、陽生逃到魯國。萊人為此唱道:「景公葬禮不能參加,國家軍事不讓謀划。眾公子的追隨者呀,你們最終去何方。」
晏孺子元年(前489)春,田乞偽裝忠於高氏、國氏,每次二氏上朝,田乞為他們驂乘,進言說:「您得到君王信任,群大夫都人人自危,想圖謀叛亂。」又對群大夫說:「高昭子太可怕了,趁他還沒開始行動迫害我們,我們搶先搞掉他。」大夫們都聽從他。六月,田乞、鮑牧與眾大夫帶兵進入宮中,攻打高昭子。昭子聽說,與國惠子共救國君。國君兵敗,田乞的徒眾追擊,國惠子逃到莒國,田乞回來又殺死高昭子。晏圉逃到魯國。八月,齊大夫秉意茲逃往魯國。田乞擊敗高、國二相,就派人到魯國迎回公子陽生。陽生到齊后,暗藏在田乞家中。十月戊子日,田乞邀請各位大夫說:「嘗兒的母親今天在家將操持菲薄的祭禮,敬請光臨飲酒。」會餐飲酒時,田乞事先把陽生裝在大口袋裡,放在座席中央,然後打開口袋放出陽生,說:「這就是齊國之君!」眾大夫就地拜見。接著要與眾大夫盟誓而立陽生為君,此時鮑牧已醉,田乞就欺騙大家說:「我和鮑牧謀劃一致立陽生為君。」鮑牧惱怒說:「您忘記了景公立荼為君的遺命了嗎?」眾大夫面面相覷想反悔,陽生上前,叩頭而拜說:「對於我可立則立,否則作罷。」鮑牧也怕惹起禍亂,就又說:「都是景公的兒子,有什麼不可的。」就與眾盟誓,立陽生為齊君,就是悼公。悼公進入宮中,派人流放晏孺子去駘,於途中設帳幕將晏孺子殺死在裡面,驅逐了孺子之母芮子。芮子本來微賤而孺子又幼小,所以無權勢,國人輕視他們。
悼公元年(前488),齊國伐魯,攻取?(huān,歡)、闡二地。當初,陽生逃亡在魯,季康子把妹妹嫁給他。陽生歸國即位后,便派人迎接妻子。其妻季姬與季魴(fāng,方)侯私通,向家人說出真情,魯人不敢把季姬給齊國,所以齊國伐魯,終於把季姬接到齊。季姬受悼公寵愛,齊國就又把侵佔的魯國土地歸還。
鮑子與悼公有矛盾,關係不睦。四年(前485),吳國、魯國伐齊國南方。鮑子殺死悼公,向吳國報喪。吳王夫差按禮儀在軍門外哭吊三日,將要從海路進軍討伐齊國。齊軍戰勝吳軍,吳軍撤退。晉國趙鞅伐齊,到達賴地後撤軍。齊人一致立起悼公之子壬為齊君,就是簡公。
簡公四年(前481)春,當初,齊簡公和其父悼公同在魯國時,寵幸大夫監止。簡公即位后,讓監止執政。田成子怕他加害,在上朝時總戒備地回頭看他。簡公的御手田鞅向簡公進言說:「田、監不能並存,你要選擇其中一個。」簡公不聽。監止有次晚朝,田逆殺人,監止正遇上,就把田逆逮捕進宮。田氏宗族這時正非常團結,就讓被囚禁的田逆偽裝病重,藉機由家人探監送酒給看守,看守醉后被殺掉,田逆逃脫。監止與田氏在田氏宗祠盟誓將此事和解。當初,田豹想給監止做家臣,讓大夫公孫向監止薦舉,正逢田豹服喪就作罷了。以後終於做了監止家臣,而且受到監止的寵任。監止對田豹說:「我要把田氏全部驅逐而讓你當田氏之長,可以嗎?」田豹回答說:「我只不過是田氏族中的疏遠旁支、而且田氏族中不服從您的不過幾個人,何必全都驅逐呢!」接著田豹告知田氏。田逆說:「他正得君主寵任,你田常如不先下手,必遭其禍。」田逆就住在國君宮中以便接應。
夏五月壬申日,田常兄弟乘四輛車見簡公。監止正在幃帳之中,出來迎接他們,他們一進去就把宮門關閉。宦官們抵抗田氏,田逆殺死宦官。簡公正與妻妾在檀台上飲酒,田常把他帶至寢宮。簡公拿起戈要反擊,太史子余說:「田嘗不是要謀害您,而是要為您除害。」田嘗出宮住進武庫,聽說簡公還在發怒,就想逃到國外,並說:「哪兒沒有國君!」田逆拔劍說:「猶豫遲疑,是壞事的禍根。這兒的人誰不是田氏成員?你如怯懦出逃不顧大家,我要不殺死你,祖宗不饒。」田嘗才留下。監止跑回家,聚集徒眾進攻宮城大小各門,都未成功,就出逃而走。田氏之眾追趕。豐丘有人抓住監止並報告,田氏在郭門把監止殺死。田常要殺大陸子方,田逆為他求情被赦免。以簡公的名義在路上截車,馳出雍門。田豹曾給他車,不要,說:「田逆為我說情,田豹給我車輛,人家會以為我與田氏有私交。我是監止的家臣而與仇家有私交,有何面目逃亡去見魯、衛的士人呢?」
庚辰日,田常在俆(shū,舒)州逮捕簡公。簡公說:「我要是早聽田鞅之言,不會落到今天地步。」甲午日,田常在俆州殺死簡公。田常立簡公之弟鰲(áo,熬)為齊君,就是平公。平公即位后,田常為相國,專擅齊國大權,划割齊國安平以東廣大國土為田氏封疆範圍。
平公八年(前473),越國滅掉吳國。二十五年(前456)平公死去,其子宣公積繼位。
宣公五十一年(前405)死,其子康公貸繼位。田會在廩丘叛亂。
康公二年(前403),韓、趙、魏開始成為諸侯。十九年(前386),田常曾孫田和開始成為諸侯,把康公流放到海濱。
二十六年(前379),康公死,呂氏祭祀斷絕。田氏終於佔有齊國,到齊威王時,在天下稱強。

太史公說:我到齊國,看到齊地西起泰山,東連琅邪(yá,牙),北至大海,其間沃土兩千里,其人民心胸闊達而又深沉多智,這是他們天性如此。由於太公的聖明,樹好立國根基,由於桓公的盛德,施行善政,以此召集諸侯會盟,成為霸主,不是順理成章嗎?廣盛博大呀,確是大國風貌啊!


【原文】【註解】

太公望呂尚者,東海上人①。其先祖嘗為四岳②,佐禹平水土甚有功③。虞夏之際封於呂④,或封於申⑤,姓姜氏⑥。夏商之時,申、呂或封枝庶子孫⑦,或為庶人⑧,尚其後苗裔也。本姓姜氏,從其封姓⑨,故曰呂尚。

①東海:此處泛指江蘇、山東一帶沿海,非今之東海。上:岸邊。②四岳:傳說堯、舜時代掌管四時、主持方岳巡守的官長。③佐:輔佐。平:治理。④虞夏之際:即舜、禹執政時期。封:帝王將一方土地賜予臣下或宗室。⑤或:有的。⑥姓姜氏:嚴格地按上古說法,應為「姜性呂氏」。因為上古時人有姓有氏。姓是一種標誌家族系統的族號,起於母系社會。氏是姓的分支,即一族分為若干支散居各地,每支的稱號為氏。先秦時氏、姓分別,秦漢以後混而為一。此處司馬遷就把姓、氏二詞混用。此處說「姓姜氏」,應為「姓姜」;下文說「從其封姓,故曰呂尚」,應為「從其封地為氏,故曰呂尚」。⑦枝庶:「枝」同「支」。支庶,宗族中一本旁出的各支派。⑧庶人:平民。⑨本句意為:按照所封賜之地的地名呂,取為氏號。

呂尚蓋嘗窮困①,年老矣,以漁釣奸周西伯②。西伯將出獵,卜之,曰:「所獲非龍非彲③,非虎非羆④;所獲霸王之輔⑤。」於是周西伯獵,果遇太公於渭之陽⑥,與語大說⑦,曰:「自吾先君太公曰『當有聖人適周⑧,周以興。』子真是邪⑨?吾太公望子久矣。」故號之曰「太公望」,載與俱歸,立為師。

①蓋:句中語氣詞,無義。②傳說呂尚曾在渭水之濱的茲泉垂釣,等待和西伯昌(即周文王)知遇。奸:通「干」,有所求取而請見。③彲(chī,吃):通「螭」,無角之龍。④羆:棕熊。俗稱「馬熊」或「人熊」。⑤霸王之輔:能夠幫助實現在天下稱王稱霸願望的人才。⑥陽:河的北岸。⑦說:同「悅」。⑧適:到。⑨邪(yé,爺):疑問詞,相當於今之「嗎」。

或曰,太公博聞,嘗事紂。紂無道,去之。遊說諸侯,無所遇,而卒西歸周西伯。或曰,呂尚處士①,隱海濱。周西伯拘羑里,散宜生、閎夭素知而招呂尚。呂尚亦曰「吾聞西伯賢,又善養老,盍往焉②」。三人者為西伯求美女奇物,獻之於紂,以贖西伯。西伯得以出,反國③。言呂尚所以事周雖異④,然要之為文武師。

①處士:有才德而隱居不做官的士人。②盍(hé,何):何不。③反:同「返」。④所以事周:為周服務的原因。

周西伯昌之脫羑里歸,與呂尚陰謀修德以傾商政①,其事多兵權與奇計②,故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③。周西伯政平④,及斷虞芮之訟⑤,而詩人稱西伯受命曰文王⑥。伐崇密須、犬夷⑦,大作豐邑⑧。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之謀計居多。

①傾:推翻。②兵權:用兵的計謀。③陰權:隱秘靈活的措施方法。宗:尊法。本謀:基本策略。④政平:政治清平。⑤斷虞芮之訟:虞國在今山西平陸,芮國在今陝西大荔,二國之君為土地疆界相爭,久而不決,到周國請西伯評判。二君進入周境后,見到耕田者在田界上互相謙讓,行人走路互相禮讓,男女分道而行,老人受到尊重。二國之君非嘗慚愧,也不去見西伯,自動把所爭之地讓出,作為閑田。詳見《周本紀》、《詩經·大雅·綿》毛傳。⑥詩人:《詩經》中詩歌的作者。稱西伯受命文王:把西伯稱作膺受天命的文王。如《詩經·大雅·大明》:「有命自天,命此文王」;《詩經·大雅·皇矣》載有天帝對文王的敕命。⑦犬夷:古代部族名,西周時活動在今陝西一帶。⑧作:建設。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43

主題

1808

帖子

117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4

積分
1174
6
 樓主| lnln 發表於 2006-11-10 09:57 | 只看該作者
文王崩,武王即位。九年,欲修文王業,東伐以觀諸侯集否①。師行,師尚父左杖黃鉞②,右把白旄以誓③,曰:「蒼兕蒼兕④,總爾眾庶⑤,與爾舟楫,后至者斬!」遂至盟津。諸侯不期而會者八百諸侯。諸侯皆曰:「紂可伐也。」武王曰:「未可。」還師,與太公作此《太誓》⑥。

①集否:能否雲集響應。②黃鉞(yuè,月):以黃金為飾的一種長兵器,狀如大斧、崤代為帝王所專用,或特賜給專主征伐的重臣。③白旄:竿頂以旄牛尾為飾的旗幟。④蒼兕:水中猛獸之名,善於奔突,能覆舟船。藉此名為主管船隻的軍官官職名。⑤總:統領。⑥《太誓》:周武王伐紂,兵至盟津所發出的誓師令。也寫作《泰誓》,已佚失。《古文尚書》中的《泰誓》是後人偽作。

居二年,紂殺王子比干,囚箕子。武王將伐紂,卜,龜兆不吉①,風雨暴至。群公盡懼,唯太公強之勸武王,武王於是遂行。十一年正月甲子,誓於牧野②,伐商紂。紂師敗績③。紂反走,登鹿台④,遂追斬紂。明日,武王立於社⑤,群公奉明水⑥,衛康叔封布采席⑦,師尚父牽牲⑧,史佚策祝⑨,以告神討紂之罪。散鹿台之錢,發鉅橋之粟⑩,以振貧民⑾。封比干墓⑿,釋箕子囚。遷九鼎⒀,修周政,與天下更始⒁。師尚父謀居多。
①龜兆:將占卜用的龜甲燒灼以後,根據其裂紋形狀決定吉凶,叫作龜兆。②其誓師令即《牧誓》,今存於《尚書》中。《周本紀》亦徵引,可參看。③敗績:軍隊完全崩潰。④鹿台:紂所建之台,傳說其廣三里,高千尺。在今河南淇縣。紂曾暴增賦稅,將錢存放此處。⑤社:祭地神之所。⑥明水:潔凈之水,祭神所用。⑦采:同「彩」。⑧牽牲:古代新朝驅除舊朝後,要重新立社,並殺牲取血來塗抹新社。呂尚掌管牽此牲畜。⑨策祝:史官將祈禱之辭寫於竹簡之上。⑩鉅橋:商代之糧倉,在今河北省曲周縣東北。?(11)振:同「賑」。?(12)封:培土。⒀九鼎:傳說夏禹平定水土劃分九州之後,鑄九個大鼎象徵九州,后成為天下最高權力的象徵。⒁更始:除舊布新,重新開始。

於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①,封師尚父於齊營丘。東就國,道宿行遲。逆旅之人曰②:「吾聞時難得而易失。客寢甚安,殆非就國者也③。」太公聞之,夜衣而行,犁明至國④。萊侯來伐⑤,與之爭營丘。營丘邊萊。萊人,夷也,會紂之亂而周初定,未能集遠方⑥,是以與太公爭國。

①王:做天下之王。②逆旅:客棧。③殆:大概。④犁:通「黎」。⑤萊:東方少數部族的一個小國,在今山東黃縣一帶。⑥集:安定。

太公至國,修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及周成王少時,管蔡作亂①,淮夷畔周②,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③,實得征之。」齊由此得征伐,為大國。都營丘。

①作亂:製造叛亂。事詳見《周本紀》及《管蔡世家》。②畔:通「叛」。③五侯九伯:泛指各國諸侯。五侯,指公、侯、伯、子、男五等諸侯。九伯,指九州各地長官。伯是掌管一方的長官。

蓋太公之卒百有餘年,子丁公呂伋立。丁立卒,子乙公得立。乙公卒,子癸公慈母立、癸公卒,子哀公不辰立。
哀公時,紀侯譖之周①,周烹哀公而立其弟靜②,是為胡公。胡公徙都薄姑,而當周夷王之時。

①譖:說壞話誣陷別人。②周烹哀公:烹,是將人放入鼎內用開水煮死的酷刑。據《公羊傳·庄公四年》何休注,是周懿王烹死齊哀公。

哀公之同母少弟山怨胡公,乃與其黨率營丘人襲攻殺胡公而自立,是為獻公。獻公元年,盡逐胡公子,因徙薄姑都,治臨菑。
九年,獻公卒,子武公壽立。武公九年,周厲王出奔①,居彘。十年,王室亂,大臣行政,號曰「共和」②。二十四年,周宣王初立。

①奔:逃亡。周厲王因國人暴動,倉皇逃亡。②周厲王出奔后,周公、召公共同執政,稱作「共和行政」。時在公元前841年,共14年。

二十六年,武公卒,子厲公無忌立。厲公暴虐,故胡公子復入齊,齊人慾立之,乃與攻殺厲公。胡公子亦戰死。齊人乃立厲公子赤為君,是為文公,而誅殺厲公者七十人。
文公十二年卒,子成公脫立。成公九年卒,子庄公購立。
庄公二十四年,犬戎殺幽王,周東徙洛。秦始列為諸侯。五十六年,晉弒其君昭侯。
六十四年,庄公卒,子釐公祿甫立。
釐公九年,魯隱公初立。十九年,魯桓公弒其兄隱公而自立為君。
二十五年,北戎伐齊①。鄭使太子忽來救齊,齊欲妻之。忽曰:「鄭小齊大,非我敵②」。遂辭之③。

①北戎:又名山戎,戎族的一支,春秋時活動於今河北北部。②敵:相當。③事詳見《鄭世家》、《左傳·桓公六年》。

三十二年,釐公同母弟夷仲年死。其子曰公孫無知,釐公愛之,令其秩服奉養比太子①。

①秩服:俸祿等級和車馬服飾、奉養:生活待遇。此:按照。

三十三年,釐公卒,太子諸兒立,是為襄公。

襄公元年,始為太子時,嘗與無知斗,及立,絀無知秩服①,無知怨。
四年,魯桓公與夫人如齊。齊襄公故嘗私通魯夫人。魯夫人者,襄公女弟也,自釐公時嫁為魯桓公婦,及桓公來而襄公復通焉。魯桓公知之,怒夫人,夫人以告齊襄公。齊襄公與魯公飲,醉之,使力士彭生抱上魯君車,因拉殺魯桓公②,桓公下車則死矣。魯人以為讓③,而齊襄公殺彭生以謝魯④。

①絀:通「黜」,減少。②拉殺:折斷肋骨致死。③讓:責備。④謝:道歉贖過。

八年,伐紀,紀遷去其邑。
十二年,初,襄公使連稱、管至父戍葵丘,瓜時而往①,及瓜而代②。往戍一歲,卒瓜時而公弗為發代③。或為請代,公弗許。故此二人怒,因公孫無知謀作亂。連稱有從妹在公宮,無寵,使之間襄公④,曰:「事成以女為無知夫人」⑤。冬十二月,襄公游姑棼,遂獵沛丘。見彘⑥,從者曰「彭生」。公怒,射之,彘人立而啼。管懼墜車傷足,失屨⑦。反而鞭主屨者茀三百。茀出宮。而無知、連稱、管至父等聞公傷,乃遂率其眾襲宮。逢主屨茀,茀曰:「且無人驚宮,驚宮未易入也。」無知弗信,茀示之創⑧,乃信之。待宮外,令茀先入。茀先入,即匿襄公戶間。良久,無知等恐,遂入宮。茀反與宮中及公之幸臣攻無知等,不勝,皆死。無知入宮,求公不得⑨。或見人足於戶間,發視,乃襄公,遂弒之,而無知自立為齊君。

①瓜時:指七月。因七月瓜熟,故稱。②及瓜:到第二年七月。代:派別人去管代二人。③卒:盡。弗:不。④間:偵伺。⑤女:同「汝」,你。⑥彘:大豬。⑦屨(jù,巨):用葛、麻等製成的鞋。⑧創:傷口。⑨求:尋找。

桓公元年春,齊君無知游於雍林①。雍林人嘗有怨無知,及其往游,雍林人襲殺無知,告齊大夫曰:「無知弒襄公自立,臣謹行誅。唯大夫更立公子之當立者,唯命是聽。」

①雍林:據《左傳·庄公八年、九年》,雍林又作「雍廩」,是人名,其職為渠丘大夫、芩處司馬遷誤以雍林為地名。

初,襄公之醉殺魯桓公,通其夫人,殺誅數不當①,淫於婦人,數欺大臣,群弟恐禍及,故次弟糾奔魯。其母魯女也。管仲、召忽傅之②。次弟小白奔莒,鮑叔傅之。小白母,衛女也,有寵於釐公。小白自少好善大夫高傒。及雍林人殺無知,議立君,高、國先陰招小白於莒。魯聞無知死,亦發兵送公子糾,而使管仲別將兵遮莒道③,射中小白帶勾。小白詳死④,管仲使人馳報魯。魯送糾者行益遲,六日至齊,則小白已入,高傒立之,是為桓公。

①殺誅:殺人及罰罪,泛指執行刑法。數:屢次。②傅:輔佐。③遮:阻遏。④詳:通「佯」。

桓公之中勾,詳死以誤管仲,已而載溫車中馳行①,亦有高、國內應,故得先入立,發兵距魯②。秋,與魯戰於乾時,魯兵敗走,齊兵掩絕魯歸道。齊遺魯書曰:「子糾兄弟,弗忍誅,請魯自殺之。召忽、管仲讎也③,請得而甘心醢之④。不然,將圍魯。」魯人患之,遂殺子糾於笙瀆。召忽自殺,管仲請囚。桓公之立,發兵攻魯,心欲殺管仲。鮑叔牙曰:「臣幸得從君,君竟以立。君之尊,臣無以增君。君將治齊,即高傒與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⑤,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國國重,不可失也。」於是桓公從之。乃詳為召管仲欲甘心,實欲用之。管仲知之,故請往。鮑叔牙迎受管仲,及堂阜而脫桎梏⑥,齋祓而見桓公⑦。桓公厚禮以為大夫,任政。

①溫車:一種密閉的卧車。桓公佯死,為保密故乘溫車。又作「轀車」。②距:通「拒」,抵禦。③讎:仇敵。④醢(hǎi,海):將人剁成肉醬的酷刑。⑤霸王:指霸王之業,即稱霸天下,做各諸侯國的盟主。⑥桎:木製拘束腳的刑具,作用同於現在的腳鐐。梏:木製拘束手的刑具,作用同於現在的手銬。⑦齋祓:古人在大典禮前要戒酒葷,沐浴別居,虔誠莊敬,叫做「齋」。進行除災求福之祀叫做「祓」。

桓公既得管仲,與鮑叔、隰朋、高傒修齊國政,連五家之兵①,設輕重魚鹽之利②,以贍貧窮,祿賢能,齊人皆說。

①連五家之兵:管仲所制定的一種軍事制度。據《國語·齊語》記載,這種制度是:五家為軌,十軌為里,四里為連,十連為鄉。戰時每家出一戰士,每鄉兩千戰士,五鄉戰士為一軍,計萬人。全國設三軍。就最基層而言,稱作「連五家之兵」。②輕重魚鹽之利:輕重,是指通過國家對商業流通、產品物價的控制,加強耕戰,富國強兵。魯鹽,齊國濱海,有漁業及煮鹽業,管仲對此加以控制管理,齊國大富。

二年,伐滅郯,郯子奔莒。初,桓公亡時,過郯,郯無禮,故伐之。

①郯:據《左傳·庄公十年》應作「譚」,郯國至魯昭公十七年仍存。參見洪亮吉《春秋左傳詁》及陳直《史記新證》。

五年,伐魯,魯將師敗。魯庄公請獻遂邑以平①,桓公許,與魯會柯而盟②。魯將盟,曹沫以匕首劫桓公於壇上,曰:「反魯之侵地!」桓公許之。已而曹沫去匕首,北面就臣位③。桓公後悔,欲無與魯地而殺曹沫。管仲曰:「夫劫許之而倍信殺之④,愈一小快耳⑤,而棄信於諸侯,失天下之援,不可。」於是遂與曹沫三敗所亡地於魯。諸侯聞之,皆信齊而欲附焉。七年,諸侯會桓公於甄⑥,而桓公於是始霸焉。

①平:媾和。②盟:諸侯間簽定協約的一種儀式,殺牲取血抹於參加人之口邊,以示信義。③北面:古代君臣同在的場合,應該國君面向南,以示威重;臣下面向北,以示恭敬。④倍:通「背」。⑤愈:通「愉」,高興。快:滿足。⑥會:亦稱盟會。是春秋時代諸侯間聚會議事的外交活動。大型盟會的盟主有的在實際上被各諸侯承認為霸主。齊桓公在甄地之盟時成為春秋時代第一位霸主。

十四年,陳厲公子完,號敬仲,來奔齊。齊桓公欲以為卿,讓;於是以為工正。田成子常之祖也。
二十三年,山戎伐燕,燕告急於齊。齊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至於孤竹而還。燕庄公遂送桓公入齊境。桓公曰:「非天子,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無禮於燕。」於是分溝割燕君所至與燕,命燕君復修召公之政,納貢於周,如成康之時。諸侯聞之,皆從齊。
二十七年,魯湣公母曰哀姜,桓公女弟也。哀姜淫於魯公子慶父,慶父弒湣公,哀姜欲立慶父,魯人更立釐公。桓公召哀姜,殺之①。

①詳情參見《魯周公世家》。

二十八年,衛文公有狄亂,告急於齊。齊率諸侯城楚丘而立衛君。
二十九年,桓公與夫人蔡姬戲船中。蔡姬習水,盪公,公懼,止之,不止,出船,怒,歸蔡姬,弗絕①。蔡亦怒,嫁其女。桓公聞而怒,興師往伐。

①弗絕:未斷絕婚姻關係。

三十年春,齊桓公率諸侯伐蔡,蔡潰。遂伐楚。楚成王興師問曰:「何故涉吾地?」管仲對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若實征之①,以夾輔周室②。』賜我先君履③,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楚貢包茅不入④,王祭不具,是以來責。昭王南征不復⑤,是以來問。」楚王曰:「貢之不入,有之,寡人罪也,敢不共乎⑥!昭王之出不復,君其問之水濱⑦。」齊師進次於陘⑧。夏,楚王使屈完將兵陘齊⑨,齊師退次召陵。桓公矜屈完以其眾。屈完曰:「君以道則可;若不⑩,則楚方城以為城,江、漢以為溝,君安能進乎?」乃與屈完盟而去。過陳、陳袁濤塗詐齊⑾令出東方,覺。秋,齊伐陳。是歲,晉殺太子申生。

①若:你。②夾輔:輔佐。③履:(可以征伐的)疆界。④包茅:楚國特產植物,進貢周王室,王室祭祀時用以過濾供酒中的雜質。⑤昭王南征不復:據三家注引《帝王世紀》,周昭王南征楚,將渡漢水,當地人把用膠粘連的船供給昭王,渡至江中,膠溶船散,昭王落水而亡。⑥共:通「供」,供給。⑦本句深意意為:當時漢水一帶非楚之國土,周昭王死於漢水,楚國沒有責任。⑧次:軍隊駐紮某地超過兩天。⑨扞(hàn,汗):同「捍」,抵禦。⑩不:同「否」。?(11)陳國怕齊國大兵過陳境擾民,所以騙齊兵由東道沿海回齊。但東道難行,是以齊怨陳。

三十五年夏,會諸侯於葵丘。周襄王使宰孔賜桓公文武胙、彤弓矢②、大路③,命無拜。桓公欲許之,管仲曰「不可」,乃下拜受賜。秋,復會諸侯於蔡丘,益有驕色。周使宰孔會。諸侯頗有叛者。晉侯病,后,遇宰孔。宰孔曰:「齊侯驕矣,弟無行④。」從之。是歲,晉獻公卒,里克殺奚齊、卓子,秦穆公以夫人入公子夷吾為晉君⑤。桓公於是討晉亂,至高梁,使隰朋立晉君,還。

①文武胙:周天子祭祀周文王周武王的供品之肉。古人認為,祭祀完畢后的胙肉,食用之人會得到福佑。把文武胙賜給齊桓公,是周天子對桓公的特殊嘉獎。②彤弓矢:以丹彩塗飾的弓箭。③大路:也寫作「大輅」,天子所乘之車。賜予特別有功的諸侯,隨同此車還有一套配套的龍旗等。參見《國語·齊語》。④弟:通「第」,儘管。⑤以夫人:因為夫人的緣故。秦穆公的夫人穆姬是夷吾的姐姐。

是時周室微,唯齊、楚、秦、晉為強。晉初與會,獻公死,國內亂。秦穆公辟遠①,不與中國會盟②。楚成王初收荊蠻有之③,夷狄自置④。唯獨齊為中國會盟,而桓公能宣其德,故諸侯賓會⑤。於是桓公稱曰:「寡人南伐至召陵,望熊山;北伐山戎、離枝、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馬懸車登太行,至卑耳山而還。諸侯莫違寡人。寡人兵車之會三⑥,乘車之會六⑦,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昔三代受命⑧,有何以異於此乎?吾欲封泰山⑨,禪梁父⑩。」管仲固諫,不聽,乃說桓公以遠方珍怪物至乃得封⑾,桓公乃止。

①辟:同「僻」。②中國:此指中原地區。③荊蠻:上古中原人對南方部族的統稱。④夷狄自置:以非華夏族的部族自居。⑤賓:服從。⑥兵車之會三:為軍事行動而召集的三次盟會:公元前681年,平宋亂;公元前656年,伐蔡、楚;公元前654年,伐鄭。⑦乘車之會六:為非軍事的外交活動而召集的六次盟會:公元前680年,會於鄄;公元前679年,會於鄄;公元前678年,盟於幽;公元前655年,會於首止;公元前652年,盟於洮;公元前651年,即本年,會於葵丘。⑧三代:指夏、商、周三朝的開國之王禹、湯、文王。⑨封泰山:在泰山上築土為壇,報天之功。⑩禪梁父:在梁父山上辟場為祭,報地之德。封禪是帝王才能舉行的祭天地大典,齊桓公不是天子,他要行封禪是越禮,所以管仲諫止。⑾管仲所說封禪需要的遠方珍寶奇怪之物有「鄗上之黍,北里之禾」,「江淮之間,一茅三脊(三條主葉脈)」、「東海比目之魚」、「西海比翼之鳥」等。詳見《封禪書》。

三十八年,周襄王弟帶與戎、翟合謀伐周①,齊使管仲平戎於周②。周欲以上卿禮管仲③,管仲頓首曰:「臣陪臣④,安敢!」三讓,乃受下卿禮以見。三十九年,周襄王弟帶來奔齊。齊使仲孫請王⑤,為帶謝。襄王怒,弗聽。

①襄王父周惠王寵愛襄王異母弟王子帶。襄王即位后,王子帶召諸戎伐京師。參見《周本紀》及《左傳·僖公十一年》。②管仲在周王室與諸戎之間斡旋媾和,獲得成功。③上卿:齊國為次國,有三卿。二卿由天子任命,為上卿;一卿為國君任命,為下卿。管仲是桓公任命,是下卿。④陪臣:諸侯的臣對天子自稱「陪臣」。⑤請:請求。

四十一年,秦穆公虜晉惠公,復歸之。是歲,管仲、隰朋皆卒。管仲病,桓公問曰:「群臣誰可相者①?」管仲曰:「知臣莫如君。」公曰:「易牙如何?」對曰:「殺子以適君,非人情,不可。」公曰:「開方如何③?」對曰:「倍親以適君,非人情,難近。」公曰:「豎刀如何?」對曰:「自宮以適君④,非人情,難親。」管仲死,而桓公不用管仲言,卒近用三子,三子專權。

①相(xiàng,向):做國相。②據《管子·小稱》,易牙為桓公掌管烹飪,桓公想吃蒸嬰兒,易牙就把自己的兒子蒸了獻給桓公。③開方:本是衛國公子,齊、衛很近,但他事桓公十五年,卻未回家看望母親。④宮:閹割生殖器。

四十二年,戎伐周,周告急於齊,齊令諸侯各發卒戍周。是歲,晉公子重耳來,桓公妻之。

四十三年。初,齊桓公之夫人三:曰王姬、徐姬、蔡姬,皆無子。桓公好內①,多內寵,如夫人者六人,長衛姬,生無詭;少衛姬,生惠公元;鄭姬,生孝公昭;葛贏,生昭公潘;密姬,生懿公商人;宋華子,生公子雍。桓公與管仲屬孝公於宋襄公②,以為太子。雍巫有寵於衛共姬,因宦者豎刀以厚獻於桓公③,亦有寵,桓公許之立無詭。管仲卒,五公子皆求立。冬十月乙亥,齊桓公卒。易牙入,與豎刀因內寵殺群吏,而立公子無詭為君。太子昭奔宋。

①內:女色。②屬:同「囑」,託付。③因:通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43

主題

1808

帖子

117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4

積分
1174
7
 樓主| lnln 發表於 2006-11-10 09:58 | 只看該作者
桓公病,五公子各樹黨爭立。及桓公卒,遂相攻,以故宮中空,莫敢棺①。桓公屍在床上六十七日,屍蟲出於戶。十二月乙亥,無詭立,乃棺赴②。辛巳夜,斂殯③。

①棺:將屍體裝棺。②赴:同「訃」,報喪給各國。③斂:同「殮」,給屍體穿衣裝棺。殯:停柩待葬。《禮記·王制》載:諸侯五日而殯,五月而葬。」為等同盟之國來人弔喪。榨柩停放於堂前西階。

桓公十有餘子,要其後立者五人①:無詭立三月死,無謚②;次孝公;次昭公;次懿公;次惠公。孝公元年三月,宋襄公率諸侯兵送齊太子昭而伐齊。齊人恐,殺其君無詭。齊人將立太子昭,四公子之徒攻太子,太子走宋,宋遂與齊人四公子戰。五月,宋敗齊四公子師而立太子昭,是為齊孝公。宋以桓公與管仲屬之太子,故來征之。以亂故,八月乃葬齊桓公。

①要:總計。②謚:古代帝王、諸侯死後依其一生所行事迹給予的稱號。如下文的「昭(昭德有勞曰昭)」、「孝(慈惠愛親曰孝)」等、但往往多溢美之辭,並不真實。

六年春,齊伐宋,以其不同盟於齊也①。夏,宋襄公卒。七年,晉文公立。

①《集解》引服虔曰:「魯僖公十九年(齊孝公二年),諸侯盟於齊,以無忘桓公之德。宋襄公欲行霸道,不與盟,故伐之。」

十年,孝公卒,孝公弟潘因衛公子開方殺孝公子而立潘,是為昭公。昭公,桓公子也,其母曰葛贏。
昭公元年,晉文公敗楚於城濮,而會諸侯踐土,朝周,天子使晉稱伯①。六年,翟侵齊。晉文公卒。秦兵敗於殽。十二年,秦穆公卒。

①伯:通「霸」,諸侯的盟主。

十九年五月①,昭公卒,子舍立為齊君。舍之母無寵於昭公,國人莫畏。昭公之弟商人以桓公死爭立而不得,陰交賢士,附愛百姓,百姓說。及昭公卒,子舍立,孤弱,即與眾十月即墓上弒齊君舍,而商人自立,是為懿公。懿公,桓公子也,其母曰密姬。

①十九年:應從《十二諸侯年表》為「二十年」。

懿公四年春,初,懿公為公子時,與丙戎之父獵,爭獲不勝①,及即位,斷丙戎父足,而使丙戎仆。②庸職之妻好,公內之宮③,使庸職驂乘。五月,懿公游於申池,二人浴,戲。職曰:「斷足子!」戎曰:「奪妻者!」二人俱病此言,乃怨。謀與公游竹中,二人弒懿公車上,棄竹中而亡去。

①獲:獵獲物。②仆:駕車的馭手。古代駕車有馭手一人,驂乘一人。馭手在車左,驂乘在車右。③內:同「納」。

懿公之立,驕,民不附。齊人廢其子而迎公子元於衛,立之,是為惠公。惠公,桓公子也。其母衛女,曰少衛姬,避齊亂,故在衛。
惠公二年,長翟來①,王子城父攻殺之,埋之於北門。晉趙穿弒其君靈公。

①長翟:即「長狄」。

十年,惠公卒,子頃公無野立。初,崔杼有寵於惠公,惠公卒,高、國畏其逼也,逐之,崔杼奔衛。
頃公元年,楚莊王強,伐陳;二年,圍鄭,鄭伯降,已復國鄭伯。
六年春,晉使郤克於齊,齊使夫人帷中而觀之①。郤克上,夫人笑之②。郤克曰:「不是報,不復涉河!」歸,請伐齊,晉侯弗許。齊使至晉,郤克執齊使者四人河內,殺之。八年,晉伐齊,齊以公子強質晉,晉兵去。十年春,齊伐魯、衛。魯、衛大夫如晉請師,皆因郤克。晉使郤克以車八百乘為中軍將,士燮將上軍,欒書將下軍,以救魯、衛,伐齊。六月壬申,與齊侯兵合靡笄下。癸酉,陳於鞌③。逄丑父為齊頃公右④。頃公曰:「馳之,破晉軍會食⑤。」射傷郤克,流血至履。克欲還入壁⑥,其御曰⑦:「我始入,再傷,不敢言疾,恐懼士卒,願子忍之。」遂復戰。戰,齊急,丑父恐齊侯得,乃易處,頃公為右,車絓於木而止⑧。晉小將韓厥伏齊侯車前,曰:「寡君使臣救魯、衛。」戲之。丑父使頃公下取飲,因得亡,脫去,入其軍。晉郤克欲殺丑父。丑父曰:「代君死而見僇⑨,後人臣無忠其君者矣。」克舍之,丑父遂得亡歸齊。於是晉軍追齊至馬陵。齊侯請以寶器謝,不聽;必得笑克者蕭桐叔子,令齊東畝⑩。對曰:「叔子,齊君母。齊君母亦猶晉君母,子安置之?且子以義伐而以暴為後,其可乎?」於是乃許,令反魯、衛之侵地。

①夫人:指齊頃公之母蕭桐叔子。②郤(xì,戲)克是殘疾人,所以蕭桐叔子笑。郤克之殘,《晉世家》說駝背,《穀梁傳·成公元年》說瞎一目,《左傳·宣公十七年》杜預注說跛足。無定說。③陳:同「陣」,列陣。④右:即車右,古代戰車上位於御手右邊的武士。⑤會食:聚餐。⑥壁:營壘。⑦御:戰車的馭手。⑧絓(guà,掛):阻礙。⑨僇:通「戮」。⑩東畝:使田壠成為東西方向。晉國在齊國之西,若齊地田壠為東西方向,則晉國戰車得以方便馳入齊國。

十一年,晉初置六卿,賞鞌之功。齊頃公朝晉,欲尊王晉景公①,晉景公不敢受,乃歸。歸而頃公馳苑囿②,薄賦斂,振孤問疾,虛積聚以救民③,民亦大說。厚禮諸侯。竟頃公卒,百姓附,諸侯不犯。

①尊王:用朝見天子的禮節進見。②苑囿:古代封閉起來,供君王打獵遊玩的山林。③虛:使空虛,即拿出。

十七年,頃公卒,子靈公環立。

靈公九年,晉欒書弒其君厲公。十年,晉悼公伐齊①,齊令公子光質晉。十九年,立子樂為太子,高厚傅之,令會諸侯盟於鍾離。二十七年,晉使中行獻子伐齊②。齊師敗,靈公走入臨菑。晏嬰止靈公,靈公弗從。曰:「君亦無勇矣!」晉兵遂圍臨菑,臨菑城守不敢出,晉焚郭中而去③。

①晉、宋、魯、衛等國伐宋,齊未參加聯軍,晉國於攻克宋之彭城后,轉而伐齊。②齊侵魯國北境,故晉、魯數國伐齊。郭:外城。內城為城,外城為郭,城郭之間為郭中。此戰《左傳·襄公十八年》記載極詳,可參看。

二十八年,初,靈公娶魯女,生子光,以為太子。仲姬、戎姬。戎姬嬖①,仲姬生子牙,屬之戎姬。戎姬請以為太子,公許之。仲姬曰:「不可。光之立,列於諸侯矣,今無故廢之,君必悔之。」公曰:「在我耳。」遂東太子光②,使高厚傅牙為太子。靈公疾,崔杼迎故太子光而立之,是為庄公。庄公殺戎姬。五月壬辰,靈公卒,庄公即位,執太子牙於句竇之丘,殺之。八月,崔杼殺高厚。晉聞齊亂,伐齊,至高唐。

①嬖:受寵。②東:遷太子於齊國東部。

庄公三年,晉大夫欒盈奔齊,庄公厚客待之,晏嬰、田文子諫,公弗聽。四年,齊莊公使欒盈間人晉曲沃為內應①,以兵隨之,上太行,入孟門。欒盈敗②,齊兵還,取朝歌。

①間入:秘密進入。據《左傳·襄公二十三年》載,齊莊公用送媵妾於晉侯的車,將欒盈混入其中送至曲沃。②欒盈之敗可參看《左傳·襄公二十三年》。

六年,初,棠公妻好,棠公死,崔杼取之。庄公通之,數如崔氏,以崔杼之冠賜人。侍者曰:「不可。」崔杼怒,因其伐晉,欲與晉合謀襲齊而不得間①。庄公嘗笞宦者賈舉,賈舉復侍,為崔杼間公以報怨。五月,莒子朝齊,齊以甲戌饗之。崔杼稱病不視事。乙亥,公問崔杼病,遂從崔杼妻。崔杼妻入室,與崔杼自閉戶不出,公擁柱而歌。宦者賈舉遮公從官而入,閉門,崔杼之徒持兵從中起。公登台而請解,不許;請盟,不許;請自殺於廟②,不許。皆曰:「君之臣杼疾病,不能聽命。近於公宮。陪臣爭趣有淫者③,不知二命④。」公逾牆,射中公股,公反墜,遂弒之。晏嬰立崔杼門外,曰:「君為社稷死則死之,為社稷亡則亡之。若為己死己亡,非其私暱,誰敢任之⑤!」門開而入,枕公屍而哭⑥,三踴而出⑦。人謂崔杼:「必殺之。」崔杼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①間:空子、機會。②這是拖延時間,等待救援的緩兵之計。③爭趣(qū,趨):競相追趕。一說,又作「扞掫(zōu,鄒),」巡夜打更之意,亦通。④二命:除崔杼命令外的其他命令。如解圍、盟約、自殺於廟等。⑤任之:指為齊莊公殉死獻身。⑥把庄公的屍體枕在自己大腿上,撫屍而哭。詳見《左傳·襄公二十五年》。⑦踴:哭喪時必須頓足跳躍以示哀痛之情的一種儀節。《禮記·喪大記》說「凡憑屍(撫屍而哭),興必踴(起身時必須頓足跳躍)」。

丁丑,崔杼立庄公異母弟杵臼,是為景公。景公母,魯叔孫宣伯女也。景公立,以崔杼為右相,慶封為左相。二相恐亂起,乃與國人盟曰:「不與崔慶者死!」晏子仰天曰:「嬰所不獲①,唯忠於君利社稷者是從!」不肯盟。慶封欲殺晏子,崔杼曰:「忠臣也,舍之。」齊太史書曰:「崔杼弒庄公」,崔杼殺之。其弟復書,崔杼復殺之。少弟復書,崔杼乃舍之。

①獲:能。

景公元年①,初,崔杼生子成及強,其母死,取東郭女,生明。東郭女使其前夫子無咎與其弟偃相崔氏。成有罪,二相急治之,立明為太子。成請老於崔(杼)②,崔杼許之,二相弗聽,曰:「崔,宗邑③,不可。」成、強怒,告慶封。慶封與崔杼有郤④,欲其敗也。成、強殺無咎、偃於崔杼家,家皆奔亡。崔杼怒,無人,使一宦者御,見慶封。慶封曰:「請為子誅之。」使崔杼仇盧蒲嫳攻崔氏,殺成、強,盡滅崔氏,崔杼婦自殺。崔杼毋歸,亦自殺。慶封為相國,專權。

①應從《十二諸侯年表》及《左傳·襄公二十七年》改,作「二年」。②老:不再出仕。③宗邑:宗廟所在的封邑。④郤:通「隙」,嫌隙矛盾。

三年十月,慶封出獵。初,慶封已殺崔杼,益驕,嗜酒好獵,不聽政令①。慶舍用政,已有內郤。田文子謂桓子曰:「亂將作。」田、鮑、高、欒氏相與謀慶氏。慶舍發甲圍慶封宮②,四家徒共擊破之。慶封還,不得入,奔魯。齊人讓魯,封奔吳。吳與之朱方,聚其族而居之,富於在齊。其秋,齊人徙葬庄公,僇崔杼屍於市以說眾③。

①聽:處理。②為了保衛慶封之家。③僇:通「戮」,指陳屍示眾。

九年,景公使晏嬰之晉,與叔向私語曰:「齊政卒歸田氏。田氏雖無大德,以公權私①,有德於民,民愛之。」十二年,景公如晉,見平公,欲與伐燕。十八年,公復如晉,見昭公。二十六年,獵魯郊,因入魯,與晏嬰俱問魯禮。三十一年,魯昭公辟季氏難②,奔齊。齊欲以千社封之③,子家止昭公,昭公乃請齊伐魯,取鄆以居昭公。

①權:變。以公權私,指田氏借公事行私德,用小斗收租稅,用大斗發貸糧,參見《田敬仲完世家》。②辟:同「避」。③社:二十五家為一社。

三十二年,慧星見①。景公坐柏寢②,嘆曰:「堂堂!誰有此乎③?」群臣皆泣,晏子笑,公怒。晏子曰:「臣笑群臣諛甚。」景公曰:「慧星出東北,當齊分野④,寡人以為憂。」晏子曰:「君高台深池,賦斂如弗得,刑罰恐弗勝,茀星將出⑤,慧星何懼乎?」公曰:「可禳否⑥?」晏子曰:「使神可祝而來,亦可禳而去也。百姓苦怨以萬數,而君令一人禳之,安能勝眾口乎?」是時景公好治宮室,聚狗馬,奢侈,厚賦重刑,故晏子以此諫之。

①見:同「現」。古人認為慧星出現是不吉之兆。③柏寢:齊景公新建之台,在今山東廣饒縣境。③景公恐怕災禍將至,自己不能長久享樂,所以嘆息堂皇的柏寢台不知落入誰手。④分野:古代天文學把天上十二星次之域與地上州、國位置對應,相對某星次的地面位置叫分野。⑤茀(bèi,倍)星:又作「孛星」,其出為客星相侵,不吉。如《天官書》載:「朝鮮之拔,星茀於河戌;兵征大宛,星茀招搖。」⑥禳:除邪消災的祭祀。

四十二年,吳王闔閭伐楚,入郢。
四十七年,魯陽虎攻其君,不勝,奔齊,請齊伐魯。鮑子諫景公①,乃囚陽虎。陽虎得亡,奔晉。

①鮑子諫辭大意是:魯國上下還算和睦,又無天災,伐魯難以取勝。陽虎親富不親仁,縱容他必害齊國。詳見《左傳·定公九年》。

四十八年,與魯定公好會夾谷。犁?曰:「孔丘知禮而怯,請令萊人為樂,因執魯君,可得志。」景公害孔丘相魯①,懼其霸,故從犁?之計。方會,進萊樂,孔子歷階上,使有司執萊人斬之,以禮讓景公②。景公慚,乃歸魯侵地以謝,而罷去。是歲,晏嬰卒。

①害:擔心。②讓:責備。

五十五年,范、中行反其君於晉,晉攻之急,來請粟。田乞欲為亂,樹黨於逆臣,說景公曰:「范、中行數有德於齊,不可不救。」乃使乞救而輸之粟。

五十八年夏,景公夫人燕姬適子死①。景公寵妾芮姬生子荼,荼少,其母賤,無行,諸大夫恐其為嗣,乃言願擇諸子長賢者為太子。景公老,惡言嗣事,又愛荼母,欲立之,憚發之口,乃謂諸大夫曰:「為樂耳,國何患無君乎?」秋,景公病,命國惠子、高昭子立少子荼為太子,逐群公子,遷之萊。景公卒,太子荼立,是為晏孺子。冬,未葬,而群公子畏誅,皆出亡。荼諸異母兄公子壽、駒、黔奔衛,公子駔、陽生奔魯。萊人歌之曰:「景公死乎弗與埋,三軍事乎弗與謀②,師乎師乎③,胡黨之乎④?」

①適:通「嫡」、菡子:正妻所生之子。②此二句意為:景公葬禮五公子未能參加,國家軍事五公子未能參與策劃。是諷刺晏孺子及高、國迫害群公子。③師:眾,指五公子的追隨者。④黨:處所。本句意為:五公子逃亡了,他們的追隨者到何處去呢?。

晏孺子元年春,田乞偽事高、國者,每朝,乞驂乘,言曰:「子得君,大夫皆自危,欲謀作亂。」又謂諸大夫曰:「高昭子可畏,及未發,先之。」大夫從之。六月,田乞、鮑牧乃與大夫以兵入公宮,攻高昭子。昭子聞之,與國惠子救公。公師敗,田乞之徒追之,國惠子奔莒,遂反殺高昭子。晏圉奔魯。八月,齊秉意茲①。田乞敗二相,乃使人之魯召公子陽生。陽生至齊,私匿田乞家。十月戊子,田乞請諸大夫曰:「常之母有魚菽之祭②,幸來會飲。」會飲,田乞盛陽生橐中③,置座中央,發橐出陽生,曰:「此乃齊君矣。」大夫皆伏謁④。將與大夫盟而立之,鮑牧醉,乞誣大夫曰:「吾與鮑牧謀共立陽生。」鮑牧怒曰:「子忘景公之命乎⑤?」諸大夫相視欲悔,陽生前,頓首曰:「可則立之,否則已。」鮑牧恐禍起,乃復曰:「皆景公子也,何為不可!」乃與盟,立陽生,是為悼公。悼公入宮,使人遷晏孺子於駘,殺之幕下⑥,而逐孺子母芮子。芮子故賤而孺子少⑦,故無權,國人輕之。

①齊秉意茲:據《左傳·哀公六年》,應為「齊秉意茲奔魯」。②常之母:田嘗菽的母親,即田乞的妻子。魚菽之祭:比較菲薄的祭祀,無三牲珍鮮之供,只有齊國土產的魚、豆等。古代家中祭事由主婦備辦,所以說「常之母有魚菽之祭」。③橐(tuó,駝):無底的口袋。④伏謁:古人席地而坐,就地伏身拜見叫伏謁。⑤景公之命:指景公臨終命立少子荼。⑥幕:帳幕。據《左傳·哀公六年》載,流放晏孺子並未到達目的地駘,在半路上設置帳幕,將其殺死在幕中。⑦故:本來。

悼公元年,齊伐魯,取?、闡。初,陽生亡在魯,季康子以其妹妻之。及歸即位,使迎之。季姬與季魴侯通,言其情,魯弗敢與,故齊伐魯,竟迎季姬。季姬嬖,齊復歸魯侵地。
鮑子與悼公有郤,不善。四年,吳、魯伐齊南方,鮑子弒悼公,赴於吳。吳王夫差哭于軍門外三日①,將從海入討齊。齊人敗之,吳師乃去。晉趙鞅伐齊,至賴而去。齊人共立悼公子壬,是為簡公。

①諸侯間哭弔死者的禮節。

簡公四年春,初,簡公與父陽生俱在魯地,監止有寵焉。及即位,使為政①。田成子憚之,驟顧於朝②。御鞅言簡公曰:「田、監不可並也,君其擇焉。」弗聽。子我夕③,田逆殺人,逢之,遂捕以入。田氏方睦,使囚病而遺守囚者酒④,醉而殺守者,得亡。子我盟諸田於陳宗⑤。初,田豹欲為子我臣,使公孫言豹,豹有喪而止。后卒以為臣,幸於子我。子我謂曰:「吾盡逐田氏而立女,可乎?」對曰:「我遠田氏矣⑥。且其違者不過數人,何盡逐焉!」遂告田氏。子行曰:「彼得君,弗先,必禍子。」子行舍於公宮。

①為政:主持政務。②在上朝時屢屢回頭看監止(子我)。表示田成子(常)對監止的戒備之心很重。③夕:古代早朝叫朝,晚朝叫夕。④囚:指田逆。囚徒病了,看守就會放鬆警惕,家屬借控監之機,送酒給看守喝。⑤陳宗:田氏族長之家。田氏即陳氏,田、陳音近而通。⑥遠田氏:是田氏疏遠的旁支。言外之意是:「我不能成為田氏的宗長。」這是婉言辭絕子我。

夏五月壬申,成子兄弟四乘如公。子我在幄,出迎之,遂入,閉門。宦者御之,子行殺宦者。公與婦人飲酒於檀台①,成子遷諸寢②。公執戈將擊之,太史子余曰:「非不利也,將除害也③。」成子出舍於庫④,聞公猶怒,將出⑤,曰:「何所無君!」子行拔劍曰:「需⑥,事之賊也⑦。誰非田宗⑧?所不殺子者有如田宗⑨。」乃止。子我歸,屬徒攻闈與大門⑩,皆弗勝,乃出。田氏追之。豐丘人執子我以告,殺之郭關⑾。成子將殺大陸子方,田逆請而免之。以公命取車於道,出雍門⑿。田豹與之車,弗受,曰:「逆為余請,豹與余車,余有私焉。事子我而有私於其讎,何以見魯、衛之士。」

①檀台:台名,其址在今山東淄博市東北。②寢:寢宮,君主的正式居所。③言外意為:不需要抵抗,並非要謀害國君。④庫:古代收藏武器兵車的處所。⑤出:逃亡國外。⑥需:遲疑猶豫。⑦事之賊也:指害事。⑧本意是:我們這些起事的人,都是田氏族人。言外意是:你逃亡了我們大夥兒怎麼辦呢?⑨這句是發誓的話,其意為:(你自己逃亡,拋下大家不管,)我如不殺死你,田氏祖宗會看見(而懲罰)我的。⑩屬:聚結集合。闈:宮中小門。⑾郭關:齊郭門。⑿雍門:齊都臨淄城北門。

庚辰,田常執簡公於俆州。公曰:「余蚤從御鞅言①,不及此。」甲午,田常弒簡公於俆州。田常乃立簡公弟驁,是為平公。平公即位,田常相之,專齊之政,割齊安平以東為田氏封邑②。

①蚤:通「早」。②封邑:國君賜給卿大夫的封地。

平公八年,越滅吳。二十五年卒,子宣公積立。
宣公五十一年卒,子康公貸立。田會反廩丘。
康公二年,韓、魏、趙始列為諸侯。十九年,田常曾孫田和始為諸侯,遷康公海濱①。

①據《田敬仲完世家》,遷康公於海濱事在康公十四年。

二十六年,康公卒,呂氏遂絕其祀①。田氏卒有齊國,為齊威王,強於天下。

①絕其祀:祭祀滅絕。喻指政權結束。

太史公曰:吾適齊,自泰山屬之琅邪①,北被於海②,膏壤二千里,其民闊達多匿知③,其天性也。以太公之聖,建國本,桓公之盛,修善政,以為諸侯會盟,稱伯,不亦宜乎?洋洋哉④,固大國之風也!

①屬:連接。②被:到。③知:同「智」。匿智:深沉多智。④洋洋:盛大的樣子。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43

主題

1808

帖子

117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4

積分
1174
8
 樓主| lnln 發表於 2006-11-10 10:00 | 只看該作者
魯周公世家第三

趙季 譯註

【說明】

本篇內容主要是詳細地記述了西周開國重臣周公的生平事迹,並擇要記載了魯國經歷三十四代君主、歷時一千餘年的歷史發展過程。
周公是我國政治史、文化史上的一個極為重要的人物。他幫助周武王開創了周王朝八百年的基業,從而也把我國的第一個文明社會形式推向了巔峰,為我國民族融合、政治統一作出了巨大貢獻。同時,他所制定的「禮樂行政」,對我國民族文化傳統的形成,也具有開山的意義,至今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之中,仍涓涓流淌著西周時代那種重倫理、輕逸樂、好儉樸、樂獻身的君子風度和集體精神。司馬遷對周公不但有一種深厚的景仰之情,而且把周公作為「立德立功立言」的楷模來學習仿效,要為中國文化發展作出貢獻。在《太史公自序》中,他激動地回憶了父親臨終時的囑託:「夫天下稱誦周公,言其能論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風,達太王王季之思慮,爰及公劉,以尊后稷也。」可見,周公的榜樣力量是激勵司馬遷完成《史記》創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但是,歷史唯物主義地來看,周、孔所創立的儒家文化也有其消極的一面:泯滅個性,過於保守,強調等級,以及由此帶來的繁縟的禮儀……凡此種種,要批判地對待。另外,司馬遷對周公的極度褒揚之中,也表現出司馬遷思想的局限,古人今人多有指出,茲不贅述。下面談談本篇在藝術上的特點。
在本篇中,作者正是飽含著激情來塑造周公形象的。作者用四分之一的篇幅,詳盡賅贍地敘述了周公的一生:幼年時代的篤仁純孝,平定管蔡分裂叛亂時的堅定果斷,犧牲個人時的義無反顧,代理國政時的忍辱負重……作者用與主人公性格相一致的深沉有力的語言娓娓道來,為我們樹立了一個胸懷博大、深沉果斷,為國家利益辛勞畢生、鞠躬盡瘁的高岸君子形象,感人至深。
另外,在本篇中作者「原始察終,見盛觀衰」,在客觀提供的史料基礎上,通過對魯國歷史盛衰的考察和記述,生動地再現了隱桓之事、慶父之亂、襄仲殺嫡立庶、三桓攻伐公室的真實歷史畫面,反映出統治階級內部複雜激烈的矛盾鬥爭,也揭示了魯國由盛而衰的必然過程。
值得注意的是,司馬遷特地採用對比的手法,來揭露那些腐朽沒落的統治者的醜惡本質。一是用周公的品德與魯國後世無道君臣進行強烈對比,二是用魯國的所謂「洙泗禮義之邦」的高雅招牌與魯國後期統治者的淫亂、兇殘、猥瑣進行對比:從而尖銳深刻地揭露了某些統治者斤斤於揖讓之節的表面形式、而行事則極盡其荒淫之欲誅殺之能的極度虛偽行徑,表現出作者敏銳的觀察判斷能力和高度現實主義精神。


【譯文】

周公旦,是周武王之弟。從文王還在世時,旦作為兒子非常孝順,忠厚仁愛,勝過其他兄弟。到武王即位,旦經常佐助輔弼武王,處理很多政務。武王九年,親自東征至盟津,周公隨軍輔助。十一年,討伐殷紂,軍至牧野,周公佐助武王,發布了動員戰鬥的《牧誓》。周軍攻破殷都,進入殷王宮。殺殷紂以後,周公手持大鉞,召公手持小鉞,左右夾輔武王,舉行釁社之禮,向上天與殷民昭佈紂之罪狀。把箕子從臨禁中釋放出來。封紂子武庚祿父,命管叔、蔡叔輔助他,以承續殷之祭祀。遍封功臣、同姓及親戚。封周公於少昊故墟曲阜,就是魯公。但不讓周公去自己的封國,而是留在朝延輔佐武王。
武王戰勝殷紂的次年,天下統一之業尚未成功,武王患病,身體不安,群臣恐懼,太公和召公就想虔敬地佔卜以明吉凶。周公說:「不可以令我們先王憂慮悲傷。」周公於是以自身為質,設立三個祭壇,周公向北站立,捧璧持圭,向太王、王季、文王之靈祈禱。命史官作冊文祝告說:「你們的長孫周王發。辛勞成疾。如果三位先王欠上天一個兒子,請以旦代替周王發。旦靈巧能幹,多才多藝,能事奉鬼神。周王發不如旦多才多藝,不會事奉鬼神。但周王發受命於天庭,要普濟天下,而且能使你們的子孫在人世安定地生活,四方人民無不敬畏他。他能使天賜寶運長守不失,我們的先王也能永享奉祀。現在我通過占卜的大龜聽命於先王,你們若能答應我的要求,我將圭璧獻上,聽從您的吩咐。你們若不答應,我就把圭璧收藏起來。」周公命史官作冊文向太王、王季、文王祝告要用己身代替武王發之後,就到三王祭壇前占卜。卜人都說吉利,翻開兆書一看 ,果然是吉。周公十分高興,又開鎖察看藏於櫃中的占兆書,也是吉象。周公即進宮祝賀武王說:「您沒有災禍,我剛接受三位先王之命,讓您只需考慮周室天下的長遠之計,別無他慮。此所謂上天為天子考慮周到啊。」周公把冊文收進金絲纏束的櫃中密封,告誡守櫃者不許泄露。第二天,武王霍然痊癒。
後來武王去世,成王幼小,尚在襁褓之中。周公怕天下人聽說武王死而背叛朝廷,就登位替成王代為處理政務,主持國家大權。管叔和他的諸弟在國中散布流言說:「周公將對成王不利。」周公就告訴太公望、召公奭(shì,式)說:「我之所以不避嫌疑代理國政,是怕天下人背叛周室,沒法向我們的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交代。三位先王為天下之業憂勞甚久,現在才剛成功。武王早逝,成王年幼,只是為了完成穩定周朝之大業,我才這樣做。」於是終究輔佐成王,而命其子伯禽代自己到魯國受封。周公告誡伯禽說:「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在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但我卻洗一次頭要三次握起頭髮,吃一頓飯三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來接待賢士,這樣還怕失掉天下賢人。你到魯國之後,千萬不要因有國土而驕慢於人。」
管叔、蔡叔、武庚等人果然率領淮夷造反。周公乃奉成王之命,舉兵東征,寫了《大誥》。於是誅斬管叔,殺掉武庚,流放蔡叔。收伏殷之遺民,封康叔於衛,封微子於宋,讓他奉行殷之祭祀。平定淮夷及東部其他地區,二年時間全部完成。諸侯都宗順周王朝。天降福瑞,唐叔得到二莖共生一穗的粟禾,獻給成王,成王命唐叔到東部周公軍隊駐地贈給周公,寫了《饋禾》。周公接受后,感激讚頌天子之命,寫了《嘉禾》。東方安定后,周公回報成王,作詩贈給成王,其詩名為《鴟鴞》(chī xiāo,吃消)。成王也未敢責備周公。
成王七年二月乙未日,成王在鎬(hào,浩)京朝拜武王廟,然後步行至豐京朝拜文王廟,命太保召公先行到洛邑勘察地形。三月,周公去洛邑營造成周京城,並進行占卜,得象大吉,於是就以洛邑為國都。
成王長大,能夠處理國事了。於是周公就把政權還給成王,成王臨朝聽政。過去周公代替成王治天下時,面向南方,背對扆(yǐ,椅)壁,接受諸侯朝拜。七年之後,還政於成王,周公面向北站在臣子之位上,仍謹慎恭敬如履薄冰。
當初,成王幼小時,有病了,周公就剪下自己的指甲沉入河中,向神祝告說:「王年幼沒有主張,冒犯神命的是旦。」也把那祝告冊文藏於秘府,成王病果然痊癒。到成王臨朝後,有人說周公壞話,周公逃亡到楚國。成王打開秘府,發現周公當年的祈禱冊文,感動得淚流滿面,即迎回周公。
周公歸國后,怕成王年輕,為政荒淫放蕩,就寫了亡到楚國。成王打開秘府,發現周公當年的祈禱冊文,感動得淚流滿面,即迎回周公。
周公歸國后,怕成王年輕,為政荒淫放蕩,就寫了《多士》、《毋逸》。《毋逸》說:「做父母者,經歷長久時期創業成功,其子孫驕奢淫佚忘記了祖先的困苦,毀敗了家業,做兒子的能不謹慎嗎?因此過去殷王中宗,莊重恭敬地畏懼天命,治民時嚴以律己,競競業業不敢荒廢事業自圖逸樂,所以中宗擁有國家七十五年之久。殷之高宗,久在民間勞碌,與小民共同生活,他即位后居喪,三年不言語,一旦說話就得到臣民擁戴,不敢荒淫逸樂,使殷國家安定,小民大臣均無怨言,所以高宗擁有國家五十五年。殷王祖甲,覺得自己並非長子,為王不宜,因此長時間逃避於民間,深知人民需要,他安定國家、施惠於民,不悔慢鰥寡孤獨之人,所以祖甲擁有國家三十三年。」《多士》說:「自湯至帝乙,殷代諸王無不遵循禮制去祭祀,勉力向德,都能上配天命。後來到殷紂時,大為荒淫逸樂,不顧天意民心,萬民都認為他該殺。」「周文王每天日頭偏西還顧不上吃飯,擁有國家五十年。」周公寫了這些用來告誡成王。
成王居於豐京,當時天下雖已安定,但周朝的官職制度尚未安排得當,於是周公寫了《周官》,劃定百官職責。寫了《立政》,以利百姓,百姓歡悅。
周公在豐京患病,臨終時說:「一定要把我埋葬在成周,以表明我不敢離開成王。」周公死後,成王也謙讓,最後把周公葬於畢邑,伴隨文王,來表示成王不敢以周公為臣。周公去世那年秋後,莊稼尚未收割,一場暴風雷霆,禾稼倒伏,大樹連根拔起。王都的人十分害怕。成王和眾大夫穿好朝服打開金縢之書,看到周公願以己身代武王去死的冊文。太公、召公和成王於是問史官和有關人員,他們說:「確有此事,但過去周公命令我們不許說出去。」成王手執冊文而泣,說:「今後不要在篤行占卜了!過去周公為王室辛勞,但我年幼不理解。現在上天發威來彰明周公之德,現在我應設祭迎其神,亦合於我們國家之禮。」成王於是舉行郊天之禮,果真天下雨,風向反轉,倒伏之禾全部立起。太公、召公命國人,凡倒下的大樹都扶起培實土基。當年大豐收。於是成王特淮魯國可以行郊祭天和廟祭文王之禮。魯國所以有周天子一樣的禮樂,是因為褒獎周公的德行啊。
周公死時,其子伯禽早在以前接受封國,就是魯公。魯公伯禽當初受封至魯,三年以後才向周公彙報施政情況。周公說:「為何如此遲晚?」伯禽說:「變其風俗,改其禮儀,要等服喪三年除服之後才能看到效果,因此遲了。」太公受封於齊國,五個月後就向周公彙報施政情況。周公說:「為何如此迅速?」太公說:「我簡化其君臣之間的儀節,一切從其風俗去做。」等後來太公聽說伯禽彙報政情很遲,嘆息說:「唉!魯國後代將要為齊國之臣了,為政不簡約易行,人民就不會親近;政令平易近民,人民必然歸附。」
伯禽即位之後,有管、蔡等造反之事,淮夷、徐戎也一起興兵造反。於是伯禽率軍至肸(bì,必)邑討伐之,寫了《肸誓》,說:「準備你們的戰甲頭盔,必須良好。不許毀壞牛欄馬圈。馬牛走失,奴隸逃跑,軍士不得擅離職守去追捕,他人之馬牛奴隸跑到自己處要歸還。不許劫略侵擾,不許入戶盜竊。魯國西、南、北三方近郊遠郊之人,備辦糧草楨幹,不許缺少。甲戌日我軍修築工事征伐徐戎,不許屆時不至,否則處以極刑。」發布《肸誓》后,就討平徐戎,安定了魯國。
魯公伯禽死後,其子考公酋繼位。考公四年死,其弟熙繼位,就是煬公。煬公修建了茅闕們。六年煬公死,其子幽公宰繼位。幽公十四年,其弟(bì,必)殺幽公自立為君,就是魏公。魏公五十年死,其子厲公擢繼位。厲公三十七年死,魯人立其弟具為君,就是獻公。獻公三十二年死,其子真公濞(pì,僻)繼位。
真公十四年(前841),周厲王為政無道,出逃於彘(zhì,至)邑,周公、召公共同執政。二十九年(前827),周宣王即位。
三十年(前826),真公死,其弟敖繼位,就是武公。
武公九年(前817)春,武公和長子括、少子戲,西行朝拜周宣王。宣王喜歡戲,想立戲為魯國太子。周之大夫樊仲山甫勸諫宣王說:「廢棄長子而立少子,不符合於禮制;不符合禮制,必然觸犯先王之命;觸犯先王之命必被誅殺:所以發令不可違背禮制。命令難以實行,政令就沒有權威;命令被實行而又違背禮制,人民將不服從主上。而下級服務於上級,年輕者服務於年長者,這才符合禮制。現在天子您立諸侯之繼承人,而立其少子,是教給人民違犯禮制。如果魯國遵從您的命令,諸侯也仿效而行,先王之命必然阻塞難行;如果魯國不遵從您廢長立少的命令,您必要誅伐魯國,您就等於自己誅伐先王之命。那時您誅伐魯國是錯誤,不誅伐也是錯誤,請您慎重考慮。」宣王不聽,終於立戲為魯太子。夏天,武公回魯國後去世,戲繼位,就是懿公。
懿公九年(前807),懿公之兄括的兒子伯御和魯國人攻殺懿公,立起伯御為魯相 。伯御在位十一年,周宣王伐魯,殺死其君伯御,而詢問魯國公子中誰能啟發訓導諸侯,讓他做魯國嗣君。樊穆仲說:「魯懿公之弟稱,莊重恭謹敬事神靈,敬重長者;處理事務執行法規時,必定諮詢先王遺訓和正確經驗,不干犯先王遺訓,不抵觸正確經驗。」宣王說:「好,這樣就能訓導治理其民眾了。」於是在夷宮立稱為魯君,就是孝公。此後,諸侯多有違抗王命的。孝公二十五年(前771),諸侯背叛周室,犬戎人殺死幽王。秦開始列為諸侯。
二十七年(前769),孝公死,其子弗湟繼位,就是惠公。
惠公三十年(前739),晉人殺其君昭侯。四十五年(前724),晉人又殺其君孝侯。
四十六年(前723),惠公死,長庶子息代理政務,執掌君權,就是隱公。當初,惠公正妻無子,其賤妾聲子生兒子息。息長大后,惠公為息娶宋國女。宋女來到魯國,惠公看她美麗就奪為自己的妻子。生下兒子允。惠公將宋女升為正妻,立允為太子。到惠公死時,因為允太幼小,魯人共同讓息代理國政,不叫作即位。
隱公五年(前781),在棠地觀看捕魚。八年(前715),與鄭國交換天子所賜之封邑太山的枋(beng,崩)和許田,君子譏貶這件事。
十一年(前712)冬,公子揮向隱公獻媚說:「百姓認為您當國君於民有利,您就不要代理而正式做國君吧。我請求您殺掉子允,您讓我當國相。」隱公說:「先君有命在前。我是因為允幼小,所以代理國政。現在允已長大,我正營造菟(tù,兔)裘這個地方準備養老,再把國政交給子允。」公子揮害怕子允聽到自己的話而殺他,反而向子允說隱公的壞話誣陷說:「隱公想正式做國君,除掉你,你要考慮此事。請允許我為你殺死隱公。」子允答應了。十一月,隱公將要祭祀鍾巫之神,在社圃齋戒,住在?(wěi,偽)氏家中。公子揮派人在?氏家殺死隱公,而立子允為魯君,就是桓公。
桓公元年(前711),鄭國用玉璧換取天子賜給魯的封邑許田。二年(前710),魯君命把宋國賂送的鼎放入太廟,君子譏貶此事。
三年(前709),派公子揮到齊國接娶齊女為桓公夫人。六年(前706),夫人生下一子,其生日與桓公相同,所以起名叫「同」。同長大,為太子。
十六年(前696),桓公與諸侯在曹國盟會,討伐鄭國,支持鄭厲公回國執政。
十八年(前694)春,桓公準備外出,與夫人一同去齊國。申?(xū,需)諫止,桓公不聽,於是去了齊國。齊襄公與桓公夫人私通。桓公知道了怒責夫人,夫人把桓公責罵之事告訴了齊侯。夏四月丙子日,齊襄公宴請桓公,桓公酒醉后,齊襄公命公子彭生抱住桓公,又命彭生折斷桓公肋骨,桓公死於車中。魯人告於齊人說:「我們國君畏敬您的威嚴,不敢安居,到齊國修兩國友睦之禮。禮成而人未歸,罪責無法追究,只要求得到彭生以在諸侯面前洗掉醜聞。」齊人殺死彭生以向魯解釋。魯國人立太子同為君,就是庄公。庄公之母桓公夫人於是留在齊國,不敢歸魯。
庄公五年(前689)冬,伐衛,武力支持衛惠公回國執政。
八年(前686)冬,齊公子糾逃亡來魯國。九年(前685),魯國想武力護送子糾返齊國為君,但落後於齊桓公,齊桓公發兵攻魯,魯國危急,只能殺了子糾,其臣召忽從死。齊人告知魯國要生得管仲。魯人施伯說:「齊想得到管仲,並非想殺他,而是將要任用他,他被任用后必為魯之大患。不如殺死管仲,把他屍體給齊國。」庄公不聽,把管仲押解到齊。齊人用管仲為相。
十三年(前681),魯庄公和大夫曹沫(huì,會)在柯地與齊桓公盟會,曹沫武力劫持齊桓公,索要魯被齊侵佔的土地,盟誓后釋放桓公。桓公想毀約,管仲諫止,終於歸還給魯國被侵之地。十五年(前679),齊桓公開始稱霸於諸侯。二十三年(前671),庄公到齊國去觀看社祭。
三十二年(前662),當初,庄公修築一台正好俯臨黨氏之家,庄公見其孟女,十分喜愛,答應立她為夫人,割破胳膊訂下盟誓。孟女生子斑。斑長大后,喜愛梁氏之女,前去她家看她。一個名叫犖的養馬人從牆外戲弄梁氏女。斑大怒,鞭打犖。庄公聽說此事,說:「犖很有膂力,應殺掉他,這人不能打完后就放了。」斑未來得及殺犖。正適庄公有病。庄公有三個弟弟,長名慶父,次曰叔牙,幼名季友。庄公娶齊女為夫人名哀姜。哀姜無子,哀姜之妹名叔姜,生子名開。庄公正夫人無子,因喜愛孟女,想立其子斑為太子。庄公病,向其弟叔牙問誰可繼承君位。叔牙說:「父死子繼,兄死弟及,這是魯國常規。現有慶父,可為嗣君,您擔憂什麼?」庄公嫌惡叔牙想立慶父,無人時又問季友。季友說:「我昌死也要立斑為君。」庄公曰:「剛才叔牙想立慶父,怎麼辦?」季友就以庄公名義命令叔牙在針巫氏家中待命,派針季強迫叔牙喝毒酒,向叔牙說:「你喝了這個,可以不殺你的後人;不然,你死了,你的後人也將被殺。」叔牙於是飲毒酒而死,魯國立叔牙之子為叔孫氏。八月癸亥日,庄公死,季友終於立子斑為君,合於庄公遺命。子斑有喪在身,住於黨氏家。
當初慶父與哀姜私通,慶父想立哀姜妹之子開。結果庄公死後季友立斑為君,十月己未日,慶父派圉人犖在黨氏家殺死魯公子斑。季友逃到陳國。慶父終立庄公子開,就是名湣公。
湣公二年(前660),慶父與哀姜私通愈益嚴重。哀姜與慶父商量想殺死湣公而立慶父為魯君。慶父派卜?(yǐ,椅)在武闈殺死湣公。季友聞知后,與湣公弟申從陳至邾,要求魯人接納申為魯君。魯人想殺慶父,慶父害怕,逃到莒。於是季友擁戴子申回到魯國,立為國君,就是釐(xī,西)公。釐公也是庄公少子。哀姜害怕,逃到邾。季友送禮給莒人索要慶父,慶父被送回,季友派人殺慶父,慶父要求允許他流亡國外,季友不答應,派大夫奚斯哭著去告訴慶父。慶父聽到奚斯的哭聲,心中明白只好自殺而死。齊桓公聽到哀姜與慶父淫亂危害魯國,就從邾國把哀姜召回殺死,把她屍體送歸魯國,陳屍示眾。魯釐公求情后埋葬了哀姜。
季友母親乃陳國之女,所以季友逃亡時去陳國,陳國幫助護送季友和子申。季友臨降生時,桓公令人為之占卜,卜人說:「這是一個男孩,其名叫作『友』,將來位於兩社之間,定將成為公室重臣。季友死後,魯國將衰。」到降生時,其掌中有紋路為『友』字,就以友命名,取號叫成季。其後人就是季氏,慶父的後人為孟氏。
釐公元年(前659),把汶陽與(bì,必)邑封賜季友。季友為魯相。
九年(前651),晉大夫里克殺死其君奚齊、卓子。齊桓公率領魯釐公討伐晉國之亂,到達高梁而返,立晉惠公為君。十七年(前643),齊桓公死。二十四年(前636),晉文公即位。
三十三年(前627),釐公死,其子興繼位,就是文公。
文公元年(前626),楚國太子商臣殺其父成王,自立為君。三年(前624),文公朝會晉襄公。
十一年(前616)十月甲午日,魯人在咸大敗狄人,俘虜長狄喬如,魯大夫富父終甥用戈刺喬如之喉,殺死了他,把喬如的首級埋於子駒門,並以喬如二字為宣伯命名。
當初,宋武公之時,鄋(sōu,搜)瞞伐宋,司徒皇父帥師抵抗,在長丘擊敗狄人,俘獲長狄緣斯。晉國滅掉路國時,俘獲喬如之弟棼(fēn,焚)如。齊惠公二年(前607),鄋瞞伐齊,齊王子城父俘獲其弟榮如,埋其首級於北門。衛人俘獲其弟簡如。鄋瞞因此終於滅亡。
十五年(前621),季文子到晉國出使。
十八年(前609)二月,魯文公死。文公有兩個妃子:長妃齊女是哀姜,生兒子惡和視;次妃是敬嬴(yíng,贏),甚受寵愛,生子俀(wēi,危)。俀暗中籠絡襄仲,襄仲想立俀為君,叔仲說不行。襄仲請求齊惠公,齊惠公剛即位,想拉攏魯國,就答應了。冬十月,襄仲殺死惡與視而立俀為魯君,就是宣公。哀姜回齊國,號哭而過鬧市,說:「天哪!襄仲大逆不道,殺嫡立庶!」市上人都跟著哭泣,魯國人都稱她為「哀姜」。從此公國室衰微,而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桓之族強盛起來。
宣公俀十二年(前597),楚莊王強大,圍攻鄭國。鄭伯投降,後庄王又恢復鄭封國的地位。
十八年(前591),宣公死,其子成公黑肱繼位,就是成公。季文子說:「使我國殺嫡立庶失去諸侯支持的人,是襄仲。」襄仲立起宣公后,襄仲之子公孫歸父備受宣公寵愛。宣公想除掉三桓,與晉國商量討伐三桓。適值宣公死去,季文子怨恨公孫歸父,歸父逃到齊國。
成公二年(前589)春,齊國討伐魯國佔據隆邑。夏季,成公與晉國大夫郤(xì,細)克聯軍在鞌(ān,安)地大敗齊頃公的軍隊,齊國歸還佔我之地。四年(前587),成公之晉國,晉景公不尊重成公。成公想背叛晉國與楚聯盟,有人諫止,才作罷。十年(前581),成公至晉國。晉景公死,晉人留下成公送葬,魯人諱言此事,十五年(前576)魯第一次與吳國來往,與吳王壽夢在鍾離盟會。
十六年(前575),宣伯請求晉國,想讓晉人殺掉季文子。因為季文子是節義之人,晉人沒有答應宣伯的請求。
十八年(前573),成公死,其子午繼位,就是襄公。這時襄公才三歲。
襄公元年(前572),晉人立悼公為君。去年冬季,晉大夫欒書殺其君厲公。四年(前569),襄公到晉國朝會。
五年(前568),季文子死。其家中無穿絲綢之妾,馬棚中沒有吃穀子的馬,府中無金玉之器,就這樣儉樸地做了三代國君的相。君子說:「季文子真是廉潔忠正啊!」
九年(前564),魯國與晉國共同伐鄭。晉悼公在衛國為襄公舉行冠禮,季武子隨從,輔助舉行冠禮儀式。
十一年(前562),三桓氏分別掌握魯國三軍。
十二年(前561),朝會晉國。十六年(前557),晉平公即位。二十一年(前552),朝會晉平公。
二十二年(前551),孔丘降生。
二十五年(前548),齊國大夫崔杼殺其君庄公,立庄公弟景公為齊君。
二十九年(前544),吳國的延陵季子出使魯國,觀周樂,能全部解說其意,魯人十分敬重他。
三十一年(前542)六月,襄公死。其年九月,太子死。魯人立襄公夫人妹齊歸之子裯為魯君,就是昭公。
昭公時年十九歲,還是幼稚頑皮。穆叔不想立他,說:「太子死,有他同母之弟可立為君,如無同母弟,才立庶子中的長子。年齡相同的就要擇其才能,才能也相同則占卜以決定。現在裯不是嫡子,而且居喪時並不悲傷,反有喜色,若真的立了他,必為季氏之憂。」季武子不聽,終於立裯為君。等到襄公下葬時,裯已因頑皮穿壞了三件喪服。君子說:「這人不得善終。」
昭公三年(前539),朝拜晉國到達黃河邊,晉平公婉言拒絕,讓昭公返回,魯人以為恥辱。四年(前538),楚靈王要諸侯到申地盟會,昭公稱病不去。七年(前535),季武子死。八年(前534),楚靈王建成章華台,召見昭公。昭公前往祝賀,靈王賜給昭公寶器;后又反悔, 又騙取回來。十二年(前530),昭公朝會晉國至黃河,晉平公又辭謝,昭公返回。十三年(前529),楚公子棄疾殺死其君靈王,自立為楚王。十五年(前527),昭公朝會晉國,晉人留下他給晉昭公送葬,魯人以為恥辱。二十年(前522),齊景公與晏子在邊境巡狩,順便到魯國詢問禮制。二十一年(前521),昭公朝會晉國至黃河,晉國辭謝,昭公返回。
二十五年(前517)春,有鴝(qú,渠)鵒(yù,浴)鳥來魯國巢居。師己說:「文公和成公有童謠說:『鴝鵒來巢到魯國,國君出居到乾侯。鴝鵒住進來,國君去野外。』」
季氏與郈(hòu,后)氏鬥雞,季氏給雞裝上護甲,郈氏給雞爪套上金屬套。季平子一怒之下侵犯郈氏,郈氏也憤恨季平子。臧昭伯之弟臧會曾造偽誣陷臧氏,后藏在季氏家中,臧昭伯因此拘禁季氏家人。季平子大怒,把臧氏家臣囚禁。臧氏與郈氏向昭公告難。昭公九月戊戌日攻伐季氏,進入其家。平子登台請求說:「您因聽信讒言而不能細察我之過錯大小,就來誅伐我,請允許我遷居到沂上。」昭公不答應。季平子又請求把自己囚禁於鄪邑,仍不答應。平子又請求帶五乘車流亡國外,昭公還不答應。子家駒說:「您答應了吧。季氏掌握政權時間甚久,徒黨極多,他們將合謀對付您。」昭公不聽。郈氏說:「一定殺死季平子。」叔孫氏家臣戾對其徒眾說:「季氏被滅亡或仍存在,哪樣對我們有利?」大家都回答:「沒有了季氏叔孫氏也不能存在。」戾說:「對,馬上救援季氏。」於是他們擊敗昭公軍隊。孟懿子聽到叔孫氏戰勝,也殺死郈昭伯。郈昭伯正作為昭公使節派往孟氏,所以孟氏抓住了他。孟孫、叔孫、季孫三家共同討伐昭公,昭公於是逃亡。己亥日,昭公至齊國。齊景公說:「我給你兩萬五千戶人及土地來接待你。」子家說:「怎麼能放棄周公之業而做齊國臣子?」昭公作罷。子家說:「齊景公不講信用,不如早去晉國。」昭公不從。叔孫見昭公回國,就去見季平子,平子叩頭至地表示惶愧。開始他們想迎回昭公,孟孫、季孫后又反悔,於是作罷。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43

主題

1808

帖子

117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4

積分
1174
9
 樓主| lnln 發表於 2006-11-10 10:01 | 只看該作者
二十六年(前516)春,齊伐魯,佔領鄆邑讓魯昭公居住。夏季,齊景公想武力護送昭公回國,命部下不得接受魯國的禮物。魯大夫申豐、汝賈許諾給齊大夫高齕(hé,何)、子將粟谷八萬斗。子將就向齊侯說:「魯群臣不服從魯君,有奇怪現象。宋元公為魯昭公到晉國求援,想支持昭公回國,死於途中。叔孫昭子請求讓魯君回國,無病而死。不知是上天拋棄魯君,還是他得罪了鬼神?請您再等等看吧。」齊景公聽從了他的話。
二十八年(前514),昭公到晉國,要求支持他回國為君。季平子賄賂晉國的六卿,六卿接受了季氏禮物,就去諫止晉君,晉君也就不再堅持,只讓昭公居住在乾侯。二十九年(前513),昭公至鄆邑。齊景公派人給昭公送信,信中稱昭公為「主君」。昭公以之為恥辱,一怒之下又去了乾侯。三十一年(前511),晉人想支持昭公回魯,召見季平子。季平子身著布衣赤腳而行,通過六卿謝罪。六卿替季平子說話,說:「晉國雖支持昭公,但魯人不願意。」晉君也就作罷。三十二年(前510),昭公死在乾侯。魯人一同立起昭公之弟宋為君,就是定公。
定公即位時,趙簡子問史墨說:「季氏會滅亡嗎?」史墨回答說:「不會。季友為魯國立過大功,受封於鄪是國之上卿,至季文子、季武子時,累世增其功業。魯文公死,東門逐殺嫡立庶,魯國君喪失其權。權力掌在季氏手中,至今已歷四代國君了。人民不知道他們的國君,這樣的國君怎麼能掌握國家!因此做國君的一定要慎守禮器爵號,不能給予別人。
定公五年(前505),季平子死。陽虎因私憤囚禁季桓子,季桓子與他訂立盟約,才被釋放。七年(前503),齊國伐魯,佔領鄆邑,陽虎住在那裡作為自己的奉邑,在那裡處理政務。八年(前502),陽虎想把三桓之家嫡子全部殺掉,改立起與自己關係密切的庶子代替嫡子;陽虎派車接季桓子要殺掉他,季桓子用計脫身。三桓共攻陽虎,陽虎跑到陽關駐紮。九年(前501),魯軍討伐陽虎,陽虎逃亡到齊,后又逃至晉國趙氏處。
十年(前500),定公與齊景公在夾谷相會,孔子主持禮儀。齊人想襲擊定公,孔子按禮儀登階而上,誅責齊國秦淫樂的樂人,齊侯害怕,未敢襲害定公,而且歸還侵佔的魯國土地來謝罪。十二年(前498),派仲由拆毀三桓家族的城牆,沒收他們的鎧甲武器。孟氏不肯拆毀其城,定公派兵攻伐,不能戰勝而作罷。季桓子接受齊國的美女樂工,孔子離開魯國。
十五年(前495),定公死,其子將繼位,就是哀公。
哀公五年(前490),齊景公死。六年(前489),齊大夫田乞殺其君孺子。
七年(前488),吳王夫差強盛,伐齊,到繒地,向魯國素要牛、羊、豬各一百 頭。季康子派子貢說服吳王和吳太宰嚭(pǐ,痞),用禮制折服他們。吳王說:「我們是紋身的蠻夷之人,不值得用禮制來要求。」於是停止索要。
八年(前487),吳國為鄒國攻伐魯,至城下,與魯訂盟約而離去,齊伐魯,佔領三邑。十年(前485),魯伐齊國南部邊境。十一年(前484),齊國又伐魯。季氏任用冉有甚有成效,因此思念孔子,孔子就自衛國歸返魯國。
十四年(前481),齊國大夫田常在俆(shū,舒)州殺死齊君簡公。孔子要求哀公出兵征伐田常,哀公不從。十五年(前480),派子服景伯為使節,子貢為副手,去至齊國。齊歸還侵魯之地。田常初為齊國相,想要親睦諸侯,所以如此。
十六年(前479),孔子逝世。
二十二年(前473),越王句(gōu,勾)踐滅掉吳王夫差。
二十七年(前468)春,季康子死。夏,哀公憂慮三桓之強,想借諸侯之力威脅之,三桓也怕哀公發難,因此君臣之間矛盾很深。哀公去陵阪(bǎn,板)遊玩,路遇孟武伯,哀公說:「請問你,我能善終嗎?」孟武伯回答說:「不知道。」哀公想借越國力量攻伐三桓。八月,哀公去陘氏家。三桓攻哀公,哀公逃亡至衛國,又離衛至鄒,終於去至越國。魯人又迎哀公回國,死於有山氏之家。其子寧繼位,就是悼公。
悼公時代,三桓強盛,魯國君反如小侯,比三桓之家還要卑弱。
十三年(前454),韓、趙、魏三晉滅掉智伯,瓜分其地為三家所有。
三十七年(前429),悼公死,其子嘉繼位,就是元公。元公二十一年(前408)死,其子顯繼位,就是穆公。穆公三十三年(前376)死,其子奮繼位,就是共 公 。共公二十二年(前353)死,其子屯繼位,就是康公。康公九年(前344)死,其子匽(yǎn,掩)繼位,就是景公。景公二十九年(前315)死,其子叔繼位,就是平公。此時六國皆自稱為王。
平公十二年(前303),秦惠王死。二十年(前296),平公死,其子賈繼位,就是文公。文公元年(前295),楚懷王死於秦國。二十三年(前273),文公死,其子讎繼位,就是頃公。
頃公二年(前271),秦攻克楚國郢都,楚頃王向東遷都於陳。十九年(前254),楚伐魯,戰區徐州。二十四年(前249),楚考烈王伐滅魯國。頃公逃亡,遷居到都外小邑,成為平民,魯國祭祀滅絕。頃公在柯邑死去。
魯國自周公至頃公,總計三十四代。

太史公說:我聽說孔子曾說「魯國的道德真是衰微至極了!洙水泗水之間人們爭辯計較不已。」看看慶父、叔牙和閔公即位之時,魯國多麼混亂不堪!隱公桓公交替之事;襄仲殺嫡立庶;孟孫、叔孫、季孫三家本是臣子,卻親身攻打昭公,以致昭公逃亡。他們雖一直遵循禮儀揖讓之節,但實際行事又多麼與此違背啊!


【原文】【註解】

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自文王在時,旦為子孝,篤仁①,異於群子。及武王即位,旦常輔翼武王②,用事居多③。武王九年,東伐至盟津,周公輔行。十一年,伐紂,至牧野,周公佐武王,作《牧誓》④。破殷,入商宮。已殺紂,周公把大鉞,召公把小鉞 ,以夾武王⑥,釁社⑦,告紂之罪於天及殷民。釋箕子之囚⑧。封紂子武庚祿父,使管叔、蔡叔傅之⑨,以繼殷祀⑩。遍封功臣同姓戚者⑾。封周公旦於少昊之虛曲阜⑿,是為魯公。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

①篤仁:忠厚誠實仁愛。 ②輔翼:佐助輔弼。③用事:處理政務。④《牧誓》:周武王伐紂時,在牧野戰役前發布的戰鬥動員令。誓詞中的內容包括揭露殷紂的罪行和對自己部隊戰鬥鼓勵及作戰要求。《牧誓》被收在《尚書》中。司馬遷在《周本紀》中載錄了全文,對其中的古僻詞語進行了改寫,可參看。 ⑤把:手持。 鉞:古代用於斫殺的金屬兵器,其狀如大斧,有穿孔可裝柄。⑥夾:在左右輔助。⑦釁社:釁,殺牲血祭,社,地神。⑧箕子之因:殷紂淫亂暴虐,比干強諫,紂剖其心,箕子害怕裝瘋為奴,被紂囚禁。 ⑨傅:輔助。但這種輔助又有教育及監視的意思。 ⑩中國古代以子孫不斷、祭祀不絕為光榮。作為有道之君王往往不滅絕敵方子孫祭祀,所以讓武庚祿父繼承對殷祖先的歲時香火祭祀。 (11)戚:親戚。 ?(12)虛:同「墟」,區域。

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集①,武王有疾,不豫②,群臣懼,太公、召公乃穆卜③。周公曰:「未可以戚我先王。④」周公於是乃自以為質⑤,設三壇,周公北面立⑥,戴璧秉圭⑦,告於太王、王季、文王。史策祝曰⑧:「惟爾元孫王發⑨,勤勞阻疾⑩。若爾三王是有負子之責於天(11),以旦代王發之身。旦巧能,多才多藝,能事鬼神。乃王發不如旦多材多藝,不能事鬼神。乃命於帝庭(12),敷佑四方(13),用能定汝子孫於下地(14),四方之民罔不敬畏(15)。無墜天之降葆命(16),我先王亦永有所依歸(17)。今我其即命於元龜(18),爾之許我,我以其璧與圭歸(19),以俟爾命。爾不許我,我乃屏璧與圭(20)。」周公已令史策告太王、王季、文王,欲代武王發,於是乃即三王而卜。卜人皆曰吉,發書視之(21),信吉。周公喜,開籥(22),乃見書遇吉。周公入賀武王曰:「王其無害,旦新受命三王,維長終是圖(23)。茲道能念予一人(24)。」周公藏其策金縢匱中(25),誡守者勿敢言。明日,武王有(26)。

①未集:尚未成功。本句指天下統一之業尚未完全成功。 ②不豫:不安,不舒服。後代從這個典故引申,稱天子有病為「不豫」。 ③穆卜:恭敬地佔卜。此處的占卜是用火灼燒龜板,通過龜板上出現的紋路來預測吉凶。 ④戚:憂愁悲傷。先王:此處指周室祖先太王、王季、文王。 ⑤質:人質。此處指周公以自己身體為保證物來請求先王讓武王恢復健康,由自己來代替武王去死。 ⑥北面:面朝北方,古代臣見君,要臉向北面以示尊敬。 ⑦戴:捧著。璧:一種圓環狀的玉制禮器,其邊寬為內孔直徑的兩倍。秉:手持。圭(guī,歸):古代一種長條形的玉制禮器,上端為三角形,下端正方。古代祭神時以璧為尊神的主要禮品,而以圭為陪獻品。 ⑧策祝:將祈禱之辭寫於簡策之上而祝告於神。 ⑨元孫:長孫。本來武王發是文王之次子,但此時長子伯邑考已死,故稱長孫。又因為武王雖是文王之子,但這裡是向幾代祖先祈禱,所以概括地稱「孫」。⑩阻:遭到困厄。 (11)負子之責:責,同「債」。即欠子之債。全句意指:如果上天要求你們犧牲一個子孫,讓他死去以便到天上事奉鬼神,即你們欠上天一個子孫,那麼讓我代替武王發去吧。 (12)指武王受天命於天帝之庭。 (13)敷:普遍。佑:佑護。四方:指天下。 (14)用:因而。定:安定。下地:指人間。 (15)罔:無。 (16)無:勿。墜:喪失。天之降葆命:上天所降給的寶貴天命,指周部族取得天下的時運。葆,通「寶」。 (17)本句意為:如果我能代武王發去死,武王發必能使國運長久相傳不絕,那麼先王就會永遠在周王室的宗廟裡受到祭祀。有所依歸:有地方能存身。 (18)即命:聽命。元龜:大龜。 (19)歸:通「饋」,奉送。 (20)屏:藏而不給。 (21)發書:翻開占兆書。 (22)籥(yuè,月):本為古代一種管狀樂器,但古代的鎖也是管狀的,所以稱鎖為「籥」。(23)維:通「唯」。全句意為:現在您只要考慮周室天下的長遠之計就可以了,不必再為自己的病擔心。(24)念:考慮。予一人:古代天子自稱「予一人」,此處指武王發。 (25)金縢匱:金絲纏束的柜子。縢:纏束。匱,同「櫃」。 (26)有瘳:(chōu,抽):病體痊癒。

其後武王既崩①,成王少,在強葆之中②。周公恐天下聞武王崩而畔③,周公乃踐阼代成王攝行政當國④。管叔及其群弟流言於國曰:「周公將不利於成王。」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奭曰:「我之所以弗辟而攝行政者⑤,恐天下畔周,無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三王之憂勞天下久矣,於今而後成。武王蚤終,成王少,將以成周⑥,我所以為之若此。」於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於魯。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下亦不賤矣。然我一沐三捉髮⑦,一飯三吐哺⑧,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子之魯,慎無以國驕人⑨。」

①崩:古代稱天子之死為「崩」。②強葆:同「襁褓」。③畔:通「叛」。④踐阼:登上帝位。阼,堂前兩台階中東面一個。賓主相見,客人走西面台階,叫作「階」,主人走東面台階,叫做「阼」。天子主持祭祀時登阼,所以「阼」也指帝位。但周公並未即位,而只是代理天子之事,此處太史公是簡略言之。攝:代理。行政:處理政務。當國:主持國家大權。 ⑤弗辟:不避讓。辟,同「避」。 ⑥成周:完成周王朝穩定之大業。 ⑦沐:古代洗髮為「沐」,洗身為「浴」。 ⑧哺:口中所含的食物。 ⑨以國驕人:認為自己是有封國的國君而看不起別人。

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①。周公乃奉成王命,興師東伐,作《大誥》②。遂誅管叔,殺武庚,放蔡叔。收殷余民,以封康叔於衛,封微子於宋,以奉封殷祀。寧淮夷東上④,二年而畢定。諸侯咸服宗周⑤。

①淮夷:此少數部族,西周時居住在今淮河下游。 ②《大誥》:《尚書》篇名。周公東征之際對各國諸侯及官員所做的講話。 ③放:流放。 ④寧:平定。 ⑤咸:都。 宗周:以周王室為宗主。

天降祉福①,唐叔得禾②,異母同穎,獻之成王,成王命唐叔以饋周公於東土④,作《饋禾》⑤。周公既受命禾⑥,嘉天子命,作《饋禾》⑦。東土以集,周公歸報成王,乃為詩貽王,命之曰《鴟鴞》⑧。王亦未敢訓周公⑨。

①祉:福。 ②禾:粟谷之莖。③母:草木能結果實者為母,不結果實者為牡,結果實不飽滿為童。穎:禾穗。 ④饋:古代贈送食物叫作「饋」。於東土:當時周公東征未歸,尚在東方。 ⑤《饋禾》:已亡佚。 ⑥命禾:天子所賜之禾。 ⑦《嘉禾》:已亡佚。 ⑧《鴟鴞》:后被收在《詩經·豳(bīn,賓)風》中。是周公用象徵的手法,寫鴟鴞建巢之事,來隱喻自己的心跡。 ⑨訓:責備。據《毛詩》及孔穎達《毛詩正義》,周公攝政,管蔡流言,成王懷疑周公將篡位,因此周公東征之後,寫《鴟鴞》詩說明管蔡不能不誅,成王亦雖然不悅,但未敢責備周公。

成王七年二月乙未,王朝步自周①,至豐②,使太保召公先之洛相土③。其三月,周公往營成周洛邑,卜居焉,曰吉,遂國之④。

①朝:朝拜。此處指成王到武王之廟朝拜,祈告營造成周洛邑之事。周:此指鎬(hào,浩)京,武王之廟在此。 ②豐:文王之廟所在地豐邑。至豐:去到文王廟祈告。③相土:堪察地形。 ④國:建都。

成王長,能聽政。於是周公乃還政於成王,成王臨朝。周公之代成王治①,南面倍依以朝諸侯②。及七年後,還政成王,北面就臣位,匔匔如畏然③。
①治:處理政務,管理國家。 ②南面:面向南邊。倍:背向著。依:通「扆」(yǐ,椅):古代堂之後壁即室之前壁,壁上西邊是牖(yǒu,有),東邊是戶(門),戶牖(窗)之間為扆。古代天子接受朝拜,就背對扆,臉向南。③匔(gōng,工)匔;謹慎恭敬的樣子。

初,成王少時,病,周公乃自揃其蚤沈之河①,以祝於神曰:「王少未有識,奸神命者乃旦也②。」亦藏其策於府③。成王病有廖。及成王事,人或譖周公④,周公奔楚⑤。成王發府,見周公禱書,乃泣,反周公⑥。

①揃(jiǎn,剪):剪斷。蚤:通「爪」,指甲。沈:沉入水中。 ②奸(gān,甘):冒犯。 ③府:儲藏文書之處。 ④譖(zèn,去聲「怎」):說壞話誣陷別人。 ⑤奔:逃亡。 反:同「返」。

周公歸,恐成王壯,治有所淫佚①,乃作《多士》②,作《毋逸》③。《毋逸》稱:「為人父母,為業至長久,子孫驕奢忘之,以亡其家,為人子可不慎乎!故昔在殷王中宗,嚴恭敬畏天命④,自度治民⑤,震懼不敢荒寧⑥,故中宗饗國七十五年⑦。其在高宗,久勞於外,為與小人⑧,作其繼位⑨,乃有亮?⑩,三年不言,言乃歡⑾,不敢荒寧,密靖殷國⑿,至於小大無怨,故高宗饗國五十五年。其在祖甲,不義惟王(13),久為小人於外,知小人之依(14),能保施小民(15),不悔鰥寡,故祖甲饗國三十三年。」《多士》稱曰:「自湯至於帝乙,無不率祀明德(16),帝無不配天者(17)。在今後嗣王紂,誕淫厥佚(18),不顧天及民之從也。其民皆可誅。」(周多士)「文王日中昃不暇食(19),饗國五十年。」作此以誡成王。

①淫佚:荒淫放蕩。 ②《多士》:今存於《尚書》中,是周公代替成王向殷遺民中的奴隸主階級發表的誥令。《多士》並非告誡周成王之作,此句及後邊的「《多士》稱曰」一句當是衍文。 ③《毋逸》:今存《尚書》中,作《無逸》。是周公告誡成王的講話。 ④嚴:同「儼」,莊重的樣子。恭:恭敬的意思。 ⑤自度:以法度自律。⑥震懼:小心謹慎常懷恐懼之心(害怕治理不好國家)。荒寧:荒廢事業,自圖逸樂。 ⑦饗:通「享」,享有。饗國:擁有國家。 ⑧小人:地位低下的勞動者。 ⑨作:始。 ⑩亮?:指帝王居喪。 (11)言乃歡:指他一旦說話就很賢明,臣民非常喜悅。?(12)密:安。靖:定。(13)不義惟王:以自己做天子為不義。惟,為、是。《集解》引馬融的話說:「祖甲有兄祖庚,而祖甲賢,武丁(祖甲之父)欲立之,祖甲以王廢長立少不義,逃亡民間,故曰『不義惟王』。」(14)小人之依:小民所依靠的,指仁政。(15)保:安。施:惠。 (16)率:遵循(禮制)。明:勉。 (17)配天:指其德形能與上天的要求相符合。 (18)誕:大。厥:其。 (19)昃(zè,仄):太陽偏西。

成王在豐,天下已安,周之官政未次序①,於是周公作《周官》②,官別其宜③。作《立政》④,便百姓。百姓說⑤。

①官政:官職制度。未次序:還未安排得系統、合理。 ②《周官》:已亡佚。今存《偽尚書》中之《周官》乃假託周公之作。 ③官別其宜:劃分出每種官職合理的職責範圍。 ④《立政》:今存《尚書》中。主要向成王講述天下安定以後,用人和理政方針。 ⑤百姓:西周時對貴族階級的總稱。說:「同「悅」。

周公在豐,病,將沒①,曰:「必葬我成周,以明吾不敢離成王。」周公既卒,成王亦讓,葬周公於畢,從文王②,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③。

①沒:同「歿」,死。 ②周文王墓也在畢,所以說陪從文王。 ③予小子:天子自己的謙稱,此處是成王口氣。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43

主題

1808

帖子

117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4

積分
1174
10
 樓主| lnln 發表於 2006-11-10 10:02 | 只看該作者
周公卒后,秋未獲①,暴風雷(雨),禾盡偃,大木盡拔。周國大恐②。成王與大夫朝服以開金縢書,王乃得周公所自以為功代武王之說。二公及王乃問史百執事,史百執事曰:「信有,昔周公命我勿敢言。」成王執書以泣,曰:「自今後其無穆卜乎!昔周公勤勞王家,惟予幼人弗及知。今天動威以彰周公之德,惟朕小子其迎③,我國家禮亦宜之。」王出郊,天乃雨,反風,禾盡起。二公命國人,凡大木所偃,盡起而築之④。歲則大孰⑤。於是成王乃命魯得郊、祭文王⑥。魯有天子禮樂者⑦,以褒周公之德也⑧。

①獲:收割莊稼。 ②周國:周王都,此處指周都之人。 ③朕小子:成王自己的謙稱。 ④築:培土並?堅實。⑤孰:同「熟」,豐收。 ⑥郊、祭文王:祭祀天帝的儀式在郊外舉行,故稱「郊」。只有天子才能祭天。這裡周成王允許魯國進行郊祭,是一種特殊的獎賞和榮譽。祭文王:指廟祭文王。魯國得以廟祭文王,也是一種天子賜予的特殊榮譽。 ⑦本句意為:魯國國君可以使用天子所使用的禮儀和樂舞。天子之禮樂,據《禮記· 明堂位》稱:「成王以周公為有勛勞於天下,是以封周公於曲阜,地方七百里,革車千乘,命魯公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禮樂。」 ⑧:褒:嘉獎。

周公卒,子伯禽固已前受封,是為魯公。魯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魯,三年而後報政周公①。周公曰:「何遲也?」伯禽曰:「變其俗,革其禮②,喪三年然後除之,故遲。」太公亦封於齊,五月而報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簡其君臣禮,從其俗為也。」及后聞伯禽報政遲,乃嘆曰:「嗚呼,魯後世其北面事齊矣!夫政不簡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歸之。」

①報政:彙報施政效果。 ②革:變革。

伯禽即位之後,有管、祭等反也,淮夷、徐戎亦並興反①。於是伯禽率師伐之於肸,作《肸誓》②,曰:「陳爾甲胄③,無敢不善。無敢傷牿④。馬牛其風⑤,臣妾逋逃⑥,勿敢越逐⑦,敬復之⑧,無敢寇攘⑨,逾牆恆⑩。魯人三郊三隧⑾,歭而芻茭、糗糧、楨幹⑿,無敢不逮(13)。我甲戌築而征徐戎,無敢不及(14),有大刑(15)。」作此《肸誓》,遂平徐戎,定魯。

①徐戎:古東夷部族之一,西周時居住在今淮河中下游,曾聯合淮夷等抗周。又稱「徐夷」。興反:造反。 ②《肸誓》:今存於《尚書》中,作《費(bì,必)誓》。③胄:頭盔。 ④牿:關牛馬的圈欄。無敢傷牿:深意是保護好牛馬以備作戰時使用。⑤風:走失。 ⑥臣妾:男女奴隸。逋逃:逃跑。 ⑦越:遠離。逐:追趕。 ⑧復:歸還。 ⑨寇攘:劫掠侵擾。 ⑩逾牆恆:跳牆,指偷竊物品。 (11)三郊三隧:古以城外為郊,郊外為隧。三郊三隧,此指魯國西、南、北三方的近郊遠郊之人。因東方面臨徐戎,需要防守敵人。所以只向三郊三隧之人徵發軍用物資。 (12)歭:準備,備辦。芻茭:牲口吃的草。糗糧:乾糧。楨幹:築土牆之工具,夾土之板叫「幹」,支持幹之木樁叫「楨」。 (13)逮:達到,此處指達到要求的物資數量。 (14)及:到來 。 (15)大刑:指死刑。

魯公伯禽卒,子考公酋立。考公四年卒,立弟熙,是謂煬公。煬公築茅闕門①。六年卒,子幽公宰立。幽公十四年,幽公弟殺幽公而自立,是為魏公。魏公五十年卒,子厲公擢立。厲公三十七年卒,魯人立其弟具,是為獻公。獻公三十二年卒②,子真公濞立。

①茅闕門:簡稱「茅門」,實際應為「雉門」。《說文·隹部》:「雉古文作。」或省為「弟」,與茅形近,而誤為「茅」。諸侯有三門:庫門、雉門、路門。外朝在雉門之外。因雉門兩旁有高台,稱作「闕」,故又名「茅闕門」。 ②本段所記之魯國各君謚號及年代,因在我國歷史記載正式紀年以前,故與他書多分歧,今擇其要一併錄於下:考公酋,《世本》作「考公就」、「考公遒」。煬公熙六年卒,《漢書· 律曆志》作「六十年」。幽公宰,《世本》作「幽公圉」。魏公,《世本》作「微公弗」。獻公三十二年卒,《漢書· 律曆志》作「五十年」。

真公十四年,周厲王無道,出奔彘①,共和行政②。二十九年,周宣王即位。
三十年,真公卒,弟敖立,是為武公。

①奔:逃亡。 ②共和行政:周厲王因國人暴動逃亡后,周公與召公共同執政,史稱「 共和行政」。

武公九年春,武公與長子括,少子戲,西朝周宣王。宣王愛戲,欲立戲為魯太子。周之樊仲山父諫宣王曰:「廢長立少,不順;不順,必犯王命①,犯王命,必誅之②:故出令不可不順也。令之不行,政之不立③;行而不順,民將棄上④。夫下事上,少事長,所以為順。今天子諸侯⑤,立其少,是教民逆也。若魯從之,諸侯效之,王命將有所壅⑥;若弗從而誅之,是自誅王命也。誅之亦失,不誅亦失,王其圖之。」宣王弗聽,卒立戲為魯太子。夏,武公歸而卒,戲立,是為懿公。

①犯王命:干犯了周先王制定的嫡長子繼承製。 ②誅:誅滅。 ③政之不立:政令不能具有權威。 ④棄上:不服從其統治者。 ⑤建:立。 ⑥壅:阻塞不能通行。

懿公九年,懿公兄括之子伯御與魯人攻弒懿公,而立伯御為君。伯御即位十一年,周宣王伐魯,殺其君伯御,而問魯公子能道順諸侯者①,以為魯后②。樊穆仲曰:「魯懿公弟稱,肅恭明神③,敬事耆老④;賦事行刑,必問於遺訓而咨於固實⑤,不幹所問⑥,不犯所(知)〔咨〕⑦。宣王曰:「然,能訓治其民矣。」乃立稱於夷宮⑧,是為孝公。自是后,諸侯多畔王命。

①道:同「導」,啟發。順:通「訓」,教戒。 ②魯后:魯國君位的繼承人。 ③明神:敬神。 ④耆老:此處泛指老人。 ⑤遺訓:此處指先王之遺訓。咨:詢問。固實:固,通「故」。故實即已往實踐中的典型事例及其相應處理方法。 ⑥干:干犯。⑦犯:抵觸。 ⑧夷宮:《集解》引韋昭註:「夷宮者,宣王祖父夷王之廟。古者爵命(任命爵位)必於祖廟。」

孝公二十五年,諸侯畔周,大戎殺幽王。秦始列為諸侯②。

①周幽王二十一年(前771),申侯引犬戎人宗周攻殺幽王。 ②幽王死後,平王繼位,秦襄公護送平王東遷洛邑有功,被平王封為諸侯。二十七年,孝公卒,子弗湟立,是為惠公。

惠公三十年,晉人弒其君昭侯。四十五年,晉人又弒其君孝侯。
四十六年,惠公卒,長庶子息攝當國①,行君事,是為隱公。初,惠公適夫人無子②,公賤妾聲子生子息。息長,為娶於宋。宋女至而好,惠公奪而自妻之。生子允。登宋女為夫人③,以允為太子。及惠公卒,為允少故,魯人共令息攝政,不言即位。

①長庶子:古人稱正妻所生為「嫡子」,妾所生為「庶子」。息雖為庶子,但在眾嫡庶中年齡最大,稱「長庶子」。因為他不是嫡子,所以按嫡長子繼承製他不能為君,只能代理。 ②適:通「嫡」,正妻為嫡。 ③登:高升。

隱公五年,觀漁於棠①。八年,與鄭易天子之太山之邑祊及許田②,君子譏之③。

①漁:漁人捕魚。這句是指讓捕魚之人陳設取魚之備,觀其取魚以為戲樂。此舉不合君禮。事詳見《左傳·隱公五年》。《穀梁傳》亦謂「禮,尊不親小事,卑不屍大功。魚,卑者之事也。公觀之,非正也」。 ②易:交換。事詳《左傳· 隱公八年》:「鄭伯請釋泰山之祀而祀周公,以泰山之祊易許田。三月,鄭伯使宛來歸祊,不祀泰山也。」因鄭桓公是周宣王的同母弟,所以賜給鄭國祊(bēng,崩)邑,令其在天子祭泰山時,鄭國助祭。又因周成王營建洛邑王城時,想遷都於洛邑,所以賜給周公洛邑附近的許田,以便魯君朝見周王時住宿。後周天子泰山之祀廢棄,故祊邑對鄭國無用,又因祊遠離鄭國(祊在今山東費縣附近),而許田(在今河南許昌附近)又遠離魯國,所以鄭莊公想用鄭之祊換魯之許田。但天子所賜之邑不能隨便交換,所以想出一個借口,說讓魯祭祀泰山,而鄭祭祀周公(許田有周公廟)。此事至魯桓公元年才交換完畢。 ③君子譏之:指作史者評論此事時譏貶魯鄭二國擅自交換天子賜邑。

十一年冬,公子揮諂謂隱公曰①:「百姓便君②,君其遂立③。吾請為君殺子允,君以我為相。」隱公曰:「有先君命。吾為允少,故攝代。今允長矣,吾方營菟裘之地而老焉④,以授子允政。」揮懼子允聞而反誅之,乃反譖隱公於子允曰⑤:「隱公欲遂立,去子,子其圖之。請為子殺隱公。」子允許諾。十一月,隱公祭鍾巫⑥,齊於社圃⑦,館於?氏⑧。揮使人弒隱公於?氏,而立子允為君,是為桓公。

①諂:巴結獻媚。 ②便君:以您當國君為合宜。 ③遂:終。隱公本為代理,公子揮功他最終還是自立為君,不再讓位於太子允。 ④營:建造房屋。老:養老。 ⑤譖:說壞話誣陷。 ⑥鍾巫:神名。魯隱公祭鍾巫的原因是,當魯隱公還是公子時,在狐壤地方與鄭國作戰被俘。鄭人把隱公囚禁在鄭國大夫尹氏處。隱公買通尹氏,向尹氏家中所立鍾巫之神的牌位祈禱,后與尹氏歸魯國,隱公就在魯國也立起鍾巫的神牌,經常祭祀,認為它有靈驗。 ⑦齊:同「齋」,即齋戒,古人在祭祀前要整潔身心。《禮記·祭統》說:「及時將祭,君子乃齋。……及其將齋也防其邪物(指邪念),訖(禁絕)其嗜欲,耳不聽樂。」社圃:園名。 ⑧館:住宿。

桓公元年,鄭以璧易天子之許田①。二年,以宋之賂鼎入於太廟②,君子譏之。

①隱公八年時,鄭已將祊邑給魯國。本年鄭國因為祊邑比許田小,故又加贈玉璧來補償。交換祊邑與許田之事正式完成。可參見《春秋》及《左傳》桓公元年記載。②宋之賂鼎:鼎名「郜(gào,告)大鼎」。原為郜國所鑄,宋滅郜,佔有此鼎。魯桓公二年時,宋國太宰華督殺其君殤公,立宋庄公,用郜大鼎賄賂魯桓公,又給齊、陳、鄭三國禮物,爭取支持。魯桓公將此鼎放入太廟,魯大夫臧哀伯諫止,公不聽。其事經過及臧哀伯諫辭詳見《左傳· 桓公二年》。

三年,使揮迎婦於齊為夫人。六年,夫人生子,與桓公同日,故名曰同,同長,為太子。
十六年,會與曹,伐鄭,入厲公①。

①鄭厲公於桓公十五年被大夫祭(zhài,寨)仲所逼,出奔。本年春天,魯桓公與宋公、蔡侯、衛侯在曹盟會,夏四月伐鄭。想支持鄭厲公歸國執政,但未成功。

十八年春,公將有行,遂與夫人如齊。申?諫止①,公不聽,遂如齊。齊襄公通桓公夫人②。公怒夫人③,夫人以告齊侯④。夏四月丙子,齊襄公饗公⑤,公醉,使公子彭生抱魯桓公,因命彭生摺其脅⑥,公死於車。魯人告於齊曰:「寡君畏君之威,不敢寧居,來修好禮。禮成而不反,無所歸咎 ,請得彭生以除醜於諸侯。」齊人殺彭生以說魯⑦。立太子同,是為庄公,庄公母夫人因留齊⑧,不敢歸魯。

①申?諫辭為:「女有家(夫),男有室(妻),無相瀆(輕慢)也。謂之有禮。易此,必敗。」見《左傳· 桓公十八年》。 ②魯桓公的夫人文姜是齊襄公之妹,二人通姦。 ③怒:譴責。④據《公羊傳· 庄公元年》,文姜向齊襄公說:「魯君說太子同不是他的兒子,而是齊侯的兒子。」齊襄公聽了大怒。⑤饗:用酒食招待。 ⑥摺(lā,拉)其脅:摺,折斷。脅:肋骨。⑦說魯:向魯國解釋。 ⑧因:於是。

庄公五年冬,伐衛,內衛惠公①。

①內:同「納」,用武力支持某人歸國為君。衛惠公因讒毀其兄衛太子伋,致被國人不容,出奔於齊。此次被諸侯武力支持回國。可參見《衛康叔世家》。

八年,齊公子糾來奔①。九年,魯欲內子糾於齊,后桓公,桓公發兵擊魯,魯急,殺子糾。召忽死。齊告魯生致管仲②。魯人施伯曰:「齊欲得管仲,非殺之也,將用之,用之則為魯患。不如殺,以其屍與之。」庄公不聽,遂囚管仲與齊③。齊人相管仲。

①齊襄公被殺后國內大亂,襄公之子子糾母是魯國之女,因此來避難並尋求援助。本段史實詳見《齊太公世家》。 ②生致:得到活的。齊桓公搶在公子糾之前進入齊國,成為齊君。又聽鮑叔牙建議,想任用管仲為齊相,故欲生致管仲。參見《齊太公世家》及《管晏列傳》。 ③與:給。

十三年,魯庄公與曹沫會齊桓公會於柯,曹沫劫齊桓公①,求魯侵地,已盟而釋桓公。桓公欲背約,管仲諫,卒歸魯侵地。十五年,齊桓公始霸。二十三年,庄公如齊觀社②。

①劫:劫持。事詳見《刺客列傳》。 ②觀社:參觀祭祀社神之活動。按齊國祭社,聚男女以游觀,本身不合於周禮。魯庄公去觀看別國諸侯祭社,也不合於周禮。因此曹沫(huì,會)曾諫止,「公不聽,遂如齊」事詳見《左傳·庄公二十三年》、《國語·魯語上》。

三十二年,初,庄公築台臨黨氏①,見孟女,說而愛之,許立為夫人,割臂以盟。孟女生子斑。斑長,說梁氏女,往觀。圉人犖自牆外與梁氏女戲。斑怒,鞭犖。庄公聞之,曰:「犖有力焉,遂殺之,是未可鞭而置也②。」斑未得殺。會庄公有疾,庄公有三弟,長曰慶父,次曰叔牙,次曰季友。庄公娶齊女為夫人曰哀姜。哀姜無子。哀姜娣曰叔姜③,生子開。庄公無適嗣④,愛孟女,欲立其子斑。庄公病,而問嗣於弟叔牙。叔牙曰:「一繼一及⑤,魯之常也。慶父在,可為嗣,君何憂?」庄公患叔牙欲立慶父,退而問季友。季友曰:「請以死立斑也。」庄公曰:「曩者叔牙欲立慶父⑥,奈何?」季友以庄公命命牙待命於針巫氏,使針季劫飲叔牙以鴆⑦,曰:「飲此則有后奉祀⑧;不然,死且無後。」牙逐飲鴆而死,魯立其子為叔孫氏。八月癸亥,庄公卒,季友竟立子斑為君,如庄公命。侍喪,舍於黨氏。

①臨:毗臨。 ②置:赦免。 ③娣:妹。 ④適嗣:正妻之子。 ⑤繼:父死子為君。及:兄死弟為君。 ⑥曩者:不久前。 ⑦鴆:毒酒。鴆相傳是一種有毒的鳥,其羽毛泡成的毒酒也叫作「鴆」。 ⑧言外之意是不殺你的後人。

先時慶父與哀姜私通,欲立哀姜娣子開。及庄公卒而季友立斑,十月己未,慶父使圉人犖殺魯公子斑於黨氏。季友奔陳。慶父竟立庄公子開,是為湣公。
湣公二年,慶父與哀姜通益甚。哀姜與慶父謀殺湣公而立慶父。慶父使卜?襲殺湣公於武闈。季友聞之,自陳與湣公弟申如邾,請魯求內之①。魯人慾誅慶父,慶父恐,奔莒 。於是季友奉子申入②,立之,是為釐公。釐公亦庄公少子。哀姜恐,奔邾。季友以賂如莒求慶父③,慶父歸,使人殺慶父,慶父請奔,弗聽,乃使大夫奚斯行哭而往。慶父聞奚斯音,乃自殺。齊桓公聞哀姜與慶父亂以危魯,乃召之邾而殺之,以其屍歸,戮之魯④。魯釐公請而葬之。


①請魯:請求魯國人。 ②:奉:跟隨。 ③求慶父:要求把慶父引渡回魯國。④戮:陳屍示眾。

季友母陳女,故亡在陳①,陳故佐送季友及子申②。季友之將生也,父魯桓公使人卜之,曰:「男也,其名曰『友』,間於兩社③,為公室輔④。季友亡,則魯不昌。」及生,有文在掌曰:「友」,遂以名之,號為成季。其後為季氏,慶父後為孟氏也。

①亡:逃亡。 ②佐送:幫助護送(季友和子申回魯國)。 ③位於兩社之間,意指成為執政大臣。古諸侯庫門之內、雉門之外為外朝,左右有周社、亳(bó,博)社。諸臣多於外朝處理政事。 ④公室:即國君之家族。輔:輔佐之臣。

釐公元年,以汶陽、鄪封季友。季友為相。
九年,晉里克殺其君奚齊、卓子。齊桓公率釐公討晉亂,至高梁而還,立晉惠公。十七年,齊桓公卒。二十四年,晉文公即位。
三十三年,釐公卒,子興立,是為文公。
文公元年,楚太子商臣弒其父成王,代立。三年,文公朝晉襄公①。

①據《左傳》載,文公二年時晉國因為文公不朝晉,來魯討伐,文公去晉。晉君派陽處父與文公盟而辱文公。本年,晉人又認為去年做法太過火,所以重新進行盟約儀式。參見《〉左傳· 文公二年、三年》。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43

主題

1808

帖子

117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4

積分
1174
11
 樓主| lnln 發表於 2006-11-10 10:03 | 只看該作者
十一年十月甲午,魯敗翟於咸①,獲長翟喬如,富父終甥舂其喉②,以戈殺之,埋其首於子駒之門③,以命宣伯④。

①翟:通「狄」,我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名。 ②舂:通「沖」,直刺。 ③子駒之門:魯國都北郭有三門,最西稱子駒門。 ④此指用「喬如」來給叔孫得臣之子(宣伯)命名。按此次戰勝翟人、追獲長翟喬如,主要是魯大夫叔孫得臣的功勞,當戰鬥時,得臣是主帥,富父終甥是車右(戰車上位於右面保護主帥之人)的副手。詳見《左傳·文公十一年》。得臣給自己的兒子起名「喬如」是為了紀念此戰的勝利和自己的功績。

初,宋武公之世,鄋瞞伐宋①,司徒皇父帥師御之,以敗翟於長丘,獲長翟緣斯。晉之滅路,獲喬如弟棼如。齊惠公二年,鄋瞞伐齊,齊王子城父獲其弟榮如,埋其首於北門。衛人獲其季弟簡如。鄋瞞由是遂亡。

①鄋瞞:北方狄族一部落名。亦稱「長狄(翟)」。相傳其為防風氏之後代,夏商時稱為汪芒氏,周代稱為長狄氏。

十五年,季文子使於晉。
十八年二月,文公卒。文公有二妃:長妃齊女為哀姜,生子惡及視;次妃敬嬴,嬖愛①,生子俀。俀私事襄仲②,襄仲欲立之,叔仲曰不可。襄仲請齊惠公,惠公新立,欲親魯,許之。冬十月,襄仲殺子惡及視而立俀,是為宣公。哀姜歸齊,哭而過市,曰:「天乎!襄仲為不道③,殺適立庶!」市人皆哭,魯人謂之「哀姜」。魯由此公室卑⑤,三桓強⑥。

①嬖(bì,必),愛:寵幸。 ②私事:事,本意為事奉。此處私事指暗中籠絡。③不道:即無道。④惡、視為正妃所生,是嫡子:俀(wēi,危)是次妃所生,是庶子。所以說「殺適(嫡)立庶。」 ⑤卑:衰微。 ⑥三桓:魯桓公三個兒子形成的仲孫氏(慶父之後)、叔孫氏(叔牙之後)和季孫氏(季友之後)三個貴族家族。

宣公俀十二年,楚莊王強,圍鄭。鄭伯降,復國之。
十八年,宣公卒,子成公黑肱立,是為成公。季文子曰:「使我殺適立庶失大援者,襄仲。」襄仲立宣公,公孫歸父有寵。宣公欲去三桓①,與晉謀伐三桓。會宣公卒,季文子怨之②,歸父奔齊。

①去:除掉。 ②怨之:怨恨襄仲之子公孫歸父。

成公二年春,齊伐取我隆①。夏,公與晉與郤克敗齊頃公於鞌②,齊復歸我侵地。四年,成公如晉,晉景公不敬魯。魯欲背晉合於楚,或諫③,乃不④。十年,成公如晉。晉景公卒,因留成公送葬,魯諱之⑤。十五年,始與吳王壽作夢會鍾離。

①其詳載於《左傳·成公二年》。 ②指「齊晉鞌(ān,安)之戰」,詳參見《齊太公世家》。 ③諫者乃季文子。據《左傳·成公四年》:「秋,公至自晉,欲求成於楚而叛晉。季文子曰:『不可。晉雖無道,未可叛也。國大、臣睦,而邇於我,諸侯聽焉(服從晉國),未可以貳(背叛)。《史佚之志》有之曰:「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楚雖大,非吾族也,其(豈)肯字(愛)我乎?』公乃止。」 ④不:同「否」。 ⑤此指《春秋》記事之筆法。魯成公送葬是一種屈辱,所以《春秋》諱言此事,並連正常的「葬晉景公」都不記載。

十六年,宣伯告晉,欲誅季文子,文子有義,晉人弗許①。

①此事詳載於《左傳·成公十六年》。宣伯與成公母穆姜私通,穆姜按宣伯之意強迫成公除掉孟獻子、季文子及其家族。成公不同意,宣伯又向晉國大夫郤(vì,細)犨(chōu,抽)說二人壞話。當時季文子隨成公與晉軍在一起,宣伯想讓晉人殺季文子,自己在國內殺孟獻子。晉人囚禁季文子,晉大夫範文子說:「季孫(季文子)於魯,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馬不食粟,可不謂忠乎?信讒慝而棄忠良,若諸侯何(怎麼向諸侯交代)?」晉人終於釋放季文子。

十八年,成共卒,子午立,是為襄公。是時襄公三歲也。
襄公元年,晉立悼公。往年冬,晉欒書弒其君厲公。四年,襄公朝晉。
五年,季文子卒。家無衣帛之妾,廄無食粟之馬,府無金玉,以相三君①。君子曰:「季文子廉忠矣②。」

①三君:指魯宣公、成公、襄公。 ②見《左傳·襄公五年》所引君子之評論。

九年,與晉伐鄭。晉悼公冠襄公於衛①,季武子從②,相行禮。

①冠:冠禮。古代童子長到成年須進行的一種禮儀。天子、諸侯十二而冠,襄公本年十二歲,應行冠禮。 ②據《左傳·襄公九年》季武子說:「君冠(國君實行冠禮),必以裸(guàn,灌,以香酒酹地)享(通「饗」)之禮行之,以金石之樂節之,以先君之祧(廟)處之。今寡君在行(道途之中),未可具也,請及兄弟之國而假備(借用諸設備)焉。」晉侯答應,到了衛國,借衛成公之廟及其鐘磬而舉行襄公冠禮。

十一年,三桓氏分為三軍①。

①此前魯有二軍,季武子想專權於魯國,故增設一軍,而由仲孫、叔孫、季孫三氏分別掌握。

十二年,朝晉。十六年,晉平公即位。二十一年,朝晉平公。
二十二年,孔丘生。
二十五年,齊崔杼弒其君庄公,立其弟景公。
二十九年,吳延陵季子使魯,問周樂,盡知其意,魯人敬焉①。

①參見《吳太伯世家》中季札觀樂事。

三十一年六月,襄公卒。其九月,太子卒。魯人立齊歸之子裯為君,是為昭公。
昭公年十九,猶有童心①。穆叔不欲立,曰:「太子死,有母弟可立,不即立長。年均擇賢②,義鈞則卜之③。今裯非適嗣④,且又居喪意不在戚而有喜色⑤,若果立,必為季氏憂。」季武子弗聽,卒立之。比及葬⑥,三易衰⑦。君子曰:「是不終也⑧。」

①指昭公幼稚不莊重。 ②鈞:通「均」,相等。 ③義鈞:賢能相等。④裯為襄公妾所生,為庶子。 ⑤戚:悲傷。 ⑥襄公六月辛已死,十月癸酉葬,殯停約四個月。⑦衰(chī,崔):同「縗」,喪服。四個月穿壞了三件喪服,說明昭公頑皮止極。⑧不終:不得善終。

昭公三年①,朝晉至河,晉平公謝還之,魯恥焉。四年,楚靈王會諸侯於申,昭公稱病不往。七年,季武子卒。八年,楚靈王就章華台,召昭公。昭公往賀,賜昭公寶器;已而悔,復詐取之②。十二年,朝晉至河,晉平公謝還之。十三年,楚公子棄疾弒其君靈王,代立。十五年,朝晉,晉留之葬晉昭公,魯恥之。二十年,齊景公與晏子狩竟③,因入魯問禮。二十一年,朝晉至河,晉謝還之。

①據《十二諸侯年表》及《左傳》,應為「二年」。 ②據《左傳· 昭公七年》載,楚王贈昭公大屈之弓,又後悔,楚大夫見昭公,說:「以前齊、晉、越三國都想要此弓,楚王不給。現在您拿回去,要好好把守寶弓,防備三國起兵奪寶。」昭公害怕,把弓又還給楚王。 ③竟:同「境」。

二十五年春,鴝鵒來巢①。師己曰:「文、成之世童謠曰②:『鴝鵒來巢,公在乾侯。鴝鵒入處,公在外野。』」

①鴝(qú,渠)鵒(yù,浴):即八哥鳥。據《集解》引《周禮》、《公羊傳》之語,當時認為鴝鵒一般不到濟水以北,而且穴居。現鴝鵒到了北方的魯國而且巢居,是一種反常的自然現象。②童謠詳見《左傳· 昭公二十五年》。

季氏與劶氏鬥雞,季氏芥雞羽①,劶氏金距②。季平子怒而侵劶氏,劶昭伯亦怒平子。臧昭伯之弟會偽讒臧之氏③,匿季氏④,葬昭伯囚季氏人。季平子怒,囚臧氏老⑤。臧、劶氏以難告昭公。昭公九月戊戌伐季氏,遂入。平子登台請曰:「君以讒不察臣罪,誅之,請遷沂上。」弗許。請囚於鄪,弗許。請以五乘亡,弗許。子家駒曰:「君其許之。政自季氏久矣,為徒者眾,眾將和謀。」弗聽。劶氏曰:「必殺之。」叔孫氏之臣戾謂其眾曰:「無季氏與有,孰利?」皆曰:「無季氏是無叔孫氏。」戾曰:「然,救季氏!」遂敗公師。孟懿子聞叔孫氏勝,亦殺劶昭伯。劶昭伯為公使,故孟氏得之。三家共伐公,公遂奔。己亥,公至於齊。齊景公曰:「請致千社待君⑥。」子家曰:「棄周公之業而臣於齊,可乎?」乃止。子家曰:「齊景公無信,不如早之晉。」弗從。叔孫見公還,見平子,平子頓首⑦。初欲迎昭公,孟孫、季孫後悔,乃止。

①芥:通「介」,護甲。 ②金距:在雞爪上裝金屬套。距,雞爪。 ③偽讒:造偽誣陷。 ④匿季氏:藏於季氏之家。 ⑤老:大夫之家臣。 ⑥社:古以二十五家為一社。 ⑦頓首:叩地而拜。形容季平子由於把國君趕走而覺不安。

二十六年春,齊伐魯,取鄆而居昭公焉。夏,齊景公將內公,令無受魯賂。申豐、汝賈許齊臣高齕、子將粟五千庾①。子將言於齊侯曰:「群臣不能事魯君,有異焉②。宋元公為魯如晉,求內之,道卒。叔孫昭子求內其君,無病而死。不知天棄魯乎?抑魯君有罪於鬼神也?願君且待。」齊景公從之。

①庾(yǔ,雨):古代容量單位,十六斗為一庾。②有異:有許多怪現象。

二十八年,昭公如晉,求入①。季平子私於晉六卿②,六卿受季氏賂,諫晉君,晉君乃止,居昭公乾侯。二十九年,昭公如鄆。齊景公使人賜昭公書,自謂「主君」③。昭公恥之,怒而去乾侯④。三十一年,晉欲內昭公,召季平子。平子布衣跣行⑤,因六卿謝罪。六卿為言曰:「晉欲內昭公,眾不從。」晉人止。三十二年,昭公卒於乾侯。魯人共立昭公弟宋為君,是為定公。

①人:流亡在外的國君歸國為君。 ②私:賄賂。 ③「自」字應據《六國年表》及《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刪。此乃齊景公稱魯昭公為「主君」。「主君」是對大夫的稱謂,齊侯把昭公視同一個大夫,因此昭公以為恥。 ④去:至。《六國年表》作「之」,去往之意。⑤跣:赤腳。⑥因:通過。

定公立,趙簡子問史墨曰:「季氏亡乎?」史墨對曰:「不亡。季友有大功於魯,受鄪為上卿 ,至於文子、武子,世增其業①。魯文公卒,東門遂殺適立庶,魯君於是失國政。政在季氏,於今四君矣②。民不知君,何以得國!是以為君慎器與名③,不可以假人④。」

①世:累世。 ②四君:指魯宣公、成公、襄公、昭公。 ③器:車輛服飾等,代表著人的地位等級。名:指爵號。 ④假:給予。

定公五年,季平子卒。陽虎私怒①,囚季桓子,與盟,乃舍之。七年,齊伐我,取鄆,以為魯陽虎邑以從政②。八年,陽虎欲盡殺三桓適,而更立其所善庶子以代之③;載季桓子將殺之④,桓子詐而得脫。三桓共攻陽虎⑤,陽虎居陽關。九年,魯伐陽虎⑥,陽虎奔齊,已而奔晉趙氏。

①私怒:因私憤而發怒。②據《左傳·定公七年》,春,齊國歸還魯國的鄆和陽關二邑,陽虎佔為自己的奉邑,在那裡處理政務。夏,齊又伐魯。③更:改。所善:關係密切的。 ④其事詳載於《左傳·定公八年》。陽虎想借在蒲園晏請季桓子之機殺之。林楚駕車載桓子,桓子說服林楚同人孟孫氏家避難。 ⑤事詳見《左傳·定公八年》。 ⑥詳見《左傳·定公九年》。

十年,定公與齊景公會於夾谷,孔子行相事①。齊欲襲魯君②,孔子以禮歷階③,誅齊淫樂④,齊侯懼,乃止,歸魯侵地而謝過⑤。十二年,使仲由毀三桓城,收其甲兵。孟氏不肯墮城⑥,伐之,不克而止。季桓子受齊女樂,孔子去。

①行相事:做盟會的司儀。 ②據《齊太公世家》,齊景公怕孔子做魯國相,魯國稱霸,因此用犁?(chú,除)之計,想在盟會之時讓萊夷之人奏樂,藉機俘獲魯君。 ③歷階:拾級而上。 ④誅:斬。此指斬奏淫樂之夷人。⑤謝過:謝罪。 ⑥墮(hui,灰):毀。

十五年,定公卒,子將立,是為哀公。

哀公五年,齊景公卒。六年,齊田乞弒其君孺子。
七年,吳王夫差強,伐齊,至繒,征百牢於魯①。季康子使子貢說吳王及太宰嚭,以禮屈之。吳王曰:「我文身②,不足責禮。」乃止。

①百牢:牛、羊、豬各一百頭。 ②文身:即「紋身」。紋身斷髮是古代吳越的蠻夷之俗,吳王強調這一點,為自己的越禮行為辯解。

八年,吳為鄒伐魯,至城下,盟而去。齊伐我,取三邑。十年,伐齊南邊。十一年,齊伐魯。季氏用冉有有功①,思孔子,孔子自衛歸魯。

①功:成效。

十四年,齊田常弒其君簡公於俆州。孔子請伐之,哀公不聽。十五年,使子服景伯、子貢為介①,適齊,齊歸我侵地。田常初相,欲親諸侯。

①介:副手。

十六年,孔子卒。
二十二年,越王句踐滅吳王夫差。
二十七年春,季康子卒。夏,哀公患三桓,將欲因諸侯以劫之,三桓亦患公作難①,故君臣多間②。公游於陵阪,遇孟武伯於街,曰:「請問余及死乎?」對曰:「不知也。」公欲以越伐三桓。八月,哀公如陘氏。三桓攻公,公奔於衛,去如鄒,遂如越。國人迎哀公復歸,卒於有山氏③。子寧立,是為悼公。

①作難:發難。 ②間:讎隙。 ③有山氏:即陘氏。

悼公之時,三桓勝①,魯如小侯,卑於三桓之家。

①勝:興盛。

十三年,三晉滅智伯,分其地有之。
三十七年,悼公卒,子嘉立,是為元公。元公二十一年卒,子顯立,是為穆公。穆公三十三年卒①,子奮立,是為共公。共公二十二年卒②,子屯立,是為康公。康公九年卒,子匽立,是為景公。景公二十九年卒,子叔立,是為平公,是時六國皆稱王。

①《六國年表》作「三十二年」,與《漢書·律曆志》合,當是。②當以《六國年表》作「二十三年」。

平公十二年,秦惠王卒。二十(二)年,平公卒,子賈立,是為文公。文公(七)〔元〕年,楚懷王死於秦。二十三年,文公卒,子讎立,是為頃公。
頃公二年,秦拔楚之郢,楚頃王東徙於陳。十九年,楚伐我,取徐州。二十四年,楚考烈王伐滅魯。頃公亡,遷於下邑①,為家人②,魯絕祀③。頃公卒於柯。

①下邑:都城以外為小邑。 ②家人:平民。 ③絕祀:祭祀滅絕。此處指亡國。

魯起周公至頃公,凡三十四世。

太史公曰:余聞孔子稱曰:「甚矣魯道之衰也!洙泗之間齗齗如也」①。觀慶父及叔牙、閔公之際,何其亂也?隱、桓之事;襄仲殺適立庶;三家北面為臣,親攻昭公,昭公以奔。至其揖讓之禮則從矣②,而行事何其戾也③?

①齗(yǎn,掩)齗:爭辯的樣子。 ②從:遵守。 ③戾:背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43

主題

1808

帖子

117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4

積分
1174
12
 樓主| lnln 發表於 2006-11-10 10:06 | 只看該作者
燕召公世家第四

趙叔 譯註

【說明】

這篇傳記本著「原始察終,見盛觀衰」(《太史公自序》)的宗旨,記敘了西周開國功臣召(shào,紹)公奭(shì,世)所受封的燕國的八百餘年的歷史。文中通過民眾愛戴燕召公,並突出記敘他聽訟甘棠之下,後人思召公之政而作《甘棠》詩歌頌他的典型事例,高度讚揚了燕召公仁德愛民的思想和行為,並把這歸結為弱小的燕國國運長久的重要原因,充分體現了作者主張德治的政治理想。
這篇傳記在材料取捨上是頗具匠心的。在諸多史料中,作者主要選取了這樣兩個方面的史實:燕王噲違背歷史規律,盲目追求帝堯禪讓的美名,把國家讓給權臣子之,以致給百姓帶來災難,造成國破身亡;燕昭王謙恭下士,召來樂毅等四方賢材,與百姓同甘共苦,富國強兵,收復失地。作者對以上兩個方面的史實,濃墨重筆,對比著進行生動的描述,褒貶鋒芒,犀利而鮮明。
在記述燕國衰世之秋時,作者又著重列舉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史實:燕惠王挾持私怨,迫走名將樂毅;燕王喜不聽苦諫,襲擊盟邦趙國,后又誤用驕將劇辛;燕太子丹謀刺秦王等。通過記述這些史實,闡明了燕國衰亡在軍事和外交上的原因。
為了突出主旨,要言不繁,對另有傳記詳載的樂毅破齊奔趙及荊軻刺秦王等事的始末,篇中不再複述,只是提綱挈領,進行簡筆勾勒,做到輪廓清楚,使讀者可觀大略。
這篇傳記在人物描寫上也很有特色。作者往往抓住人物具有代表性的語言和行動,三言兩語,生動鮮明地表現出人物的性格。比如:蘇代為齊使燕的一番對話,透露著他十足的狡獪;鹿毛壽勸說讓國的一段說辭,隱藏著他的叵測居心,而昏庸無能的燕王噲則被他們玩弄於股掌之上,神態堪稱唯妙唯肖。再如:郭隗勸燕昭王招引賢士,理直氣壯地大言「先從隗始」,於是燕昭王「改築宮而師事之」;將渠勸燕王喜不去伐趙,以至「引燕王綬止之」,哭泣陳詞,而「王蹴之以足」,這些場面也使讀者如聞如見。


【譯文】

召公奭和周王族同姓,姓姬。周武王滅掉商紂王以後,把召公封在北燕。
在周成王的時候,召公位居三公:自陝地以西,由召公主管;自陝地以東,由周公主管。當時成王還很幼小,周公代他主持朝政,執掌國家大權,儼然同天子一樣。召公懷疑周公的作為,周公就寫了《君奭》一文進行表白。召公仍然對周公很不滿。周公於是稱揚殷商時的有關史實說:「商湯時有伊尹,功德感通了上天;在太戊時,就有像伊陟、臣扈那樣的人,功德感通了上帝,並有巫咸治理朝政;在祖乙時,就有像巫賢那樣的人;在武丁時,就有像甘般那樣的人:這些大臣都有輔佐君王主持施政的功業,殷朝得到了治理和安定。」召公聽了這番話,這才高興起來。
召公治理西部一帶,很受廣大民眾的擁戴。召公到鄉村城鎮去巡察,附近有一棵棠梨樹,他就在樹下判斷官司,處理政事。從侯爵、伯爵到平民都得到了適當的安置,沒有失業的。召公去世后,民眾思念他的政績,懷念著那棵棠梨樹,不捨得砍伐,並且歌詠著它,作了名為《甘常》的詩篇。
從召公以後,經過九代傳到惠侯。燕惠侯在位正值周厲王逃跑到彘(zhì,至),周定公和召穆公共同執政的時候。
惠侯去世,他兒子釐侯即位。這一年,周宣王剛剛即位。釐侯二十一年(前806),鄭桓公方始被封於鄭。三十六年(前791),釐侯去世,他兒子頃侯即位。
頃侯二十年(前771),周幽王淫亂,被犬戎所殺。秦國這時開始被列為諸侯。
二十四年(前767),頃侯去世,他兒子哀侯即位。哀侯二年(前765)去世,他兒子鄭侯即位。鄭侯三十六年(前729)去世,他兒子繆侯即位。
繆侯七年(前722年),正是魯隱公元年。繆侯十八年(前711)去世,他兒子宣侯即位。宣侯十三年(前698)去世,他兒子桓侯即位。桓侯七年(前691)去世,他兒子庄公即位。
庄公十二年(前679),齊桓公開始稱霸。十六年(前675),庄公和宋國、衛國一起攻打周惠王,惠王逃奔到溫,他們擁立惠王的弟弟頹(tuí頹)做周王。十七年(前674),鄭國拘捕了燕仲父,並把惠王接回到京城。二十七年(前664),山戎侵犯燕國,齊桓公去救援燕國,於是率兵北上討伐山戎,然後回國。燕庄公歡送齊桓公出了國境,齊桓公就把燕庄公所到的地方割讓給了燕國,讓燕庄公和諸侯一道向天子進貢,像周成王時的燕召公那樣盡職;又讓燕庄公重新修明燕召公時候實行的法度。三十三年(前658),庄公去世,他兒子襄公即位。
襄公二十六年(前632),晉文公召集諸侯在踐上盟會,並成為各國的盟主。三十一年(前267),秦國軍隊在殽(xiáo淆)山被晉軍打敗。三十七年(前621),秦穆公去世。四十年(前618),襄公去世,桓公即位。
桓公十六年(前602)去世,宣公即位。宣公十五年(前587)去世,昭公即位。昭公十三年(前574)去世,武公即位。這一年,晉國誅滅了三郤(xì細)大夫。
武公十九年(前555)去世,文公即位。文公六年(前549)去世,懿公即位。懿公元年(前548),齊國崔杼(zhù柱)殺死了他的國君庄公。四年(前545)懿公去世,他兒子惠公即位。
惠公元年(前544),齊國高止逃亡,前來投奔燕國。六年(前539),惠公有許多寵愛的小臣,他打算廢黜大夫們任用寵臣宋,大夫們一起誅殺了寵臣宋。惠公害怕了,逃奔到齊國。他到齊國的第四年,齊國派高偃去到晉國,請求聯合討伐燕國,送燕惠公回國為君。晉平公答應了,和齊國一起討伐燕國,把燕惠公送回了燕國。惠公剛到燕國就死去了。燕國人擁立了悼公。
悼公七年(前529)去世,共公即位。共公五年(前524)去世,平公即位。這時候晉國的君權衰弱了,范、中行、智、趙、韓、魏等六個家族的力量開始強大起來。平公十八年(前506),吳王闔閭(hé lǘ,合驢)攻破楚國,進入郢都。十九年(前505),平公去世,簡公即位。簡公十二年(前493)去世,獻公即位。晉國趙鞅把范氏、中行氏圍困在朝歌。獻公十二年(前481),齊國田常殺死了他的國君簡公。十四年(前479),孔子去世。二十八年(前465),獻公去世,孝公即位。
孝公十二年(前453),韓、魏、趙三家滅掉了智伯,瓜分了他的封地,這三家逐漸強大起來。
十五年(前450),孝公去世,成公即位。成公十六年(前434)去世,湣公即位。湣公三十一年(前403)去世,釐公即位。這一年,韓、趙、魏三國被列為諸侯。
釐公三十年(前373),燕國在林營征伐並打敗了齊國。釐公去世,桓公即位。桓公十一年(前362)去世,文公即位。這一年,秦獻公去世,秦國更加強大了。
文公十九年(前343),齊威王去世。二十八年(前334),蘇秦初次來燕國拜見,對文公進行遊說。文公贈給他車輛、馬匹、黃金和絹帛,讓他到趙國去,趙肅侯重用了他。蘇秦於是與六國結成抗秦聯盟,他成了聯盟的領導者。這時候,秦惠王把自己的女兒嫁給燕國太子做妻子。
二十九年(前333),文公去世,太子即位,這就是易王。
易王剛剛即位,齊宣王就趁著給文公辦喪事的機會攻打燕國,奪取了十座城池;蘇秦到齊國遊說,說服齊王把十座城池又歸還了燕國。十年(前323),燕國國君才正式稱王。蘇秦和燕文公的夫人通姦,害怕被殺掉,於是就遊說易王派他出使齊國去搞反間,藉以擾亂齊國。易王十二年(前321)去世,他兒子燕王噲即位。
燕王噲即位以後,齊國人殺掉了蘇秦。蘇秦在燕國的時候,和國相子之結成了兒女親家,蘇秦的弟弟蘇代也和子之交往密切。等到蘇秦死後,齊宣王又任用了蘇代。燕王噲三年(前318),燕國聯合楚國及韓、趙、魏三國去攻打秦國,沒有取勝就回國了。當時子之做燕國的國相,位尊權重,主決國家大事。蘇代做為齊國的使臣出使到燕國,燕王問他說:「齊王這個人怎麼樣?」蘇代回答說:「肯定不能稱霸。」燕王問:「為什麼呢?」回答說:「不信任他的大臣。」蘇代是想用這些話刺激燕王,使他尊重子之。於是燕王十分信任子之。子之因此贈給蘇代一百鎰黃金,任憑他使用。
鹿毛壽對燕王說:「您不如把國家讓給國相子之。人們之所以稱道堯為君賢聖,是因為他把天下讓給了許由,許由沒有接受,因此堯有了讓天下的美名而實際上並沒有失去天下。如果現在您把國家讓給子之,子之一定不敢接受,這就表明您和堯有同樣的高尚品德。」燕王於是把國家託付給了子之,子之的地位就更其尊貴起來。有人對燕王說:「大禹舉薦了伯益,卻任用啟的臣子當官吏。等到大禹年老時,又認為啟不足以擔當治理天下的重任,把君位傳給了伯益。不久,啟就和他的同黨攻打伯益,奪走了君位。天下人都說大禹名義上是把天下傳給了伯益,而實際上接著又讓啟自己奪了回去。現在大王說是把國家託付給了子之,但官吏卻沒有一個不是太子的臣子,這正是名義上把國家託付給子之,實際上還是由太子執政啊。」燕王於是把俸祿三百石以上的官吏的印信收起來,交給了子之。子之就面向南坐在君位上,行使國王的權力;燕王噲年老不再處理政務,反而成為了臣子,國家一切政務都由子之裁決。
子之當國三年,燕國大亂,百官人人恐懼。將軍市被和太子平謀划,準備攻打子之。齊國眾將對齊湣王說:「趁這個機會出兵奔赴燕國,一定能把燕國打垮。」齊王於是派人對燕太子平說:「我聽說太子主持正義,將要廢私立公,整頓君臣的倫理,明確父子的地位。我的國家很小,不足以做為您的輔翼。即使這樣,我們也願意聽從太子的差遣。」太子平於是邀集同黨聚合徒眾,將軍市被包圍了王宮,攻打子之,沒有攻克。將軍市被和百官又翻過頭來攻打太子平。結果將軍市被戰死,被陳屍示眾。這樣,國內造成了幾個月的禍亂。死去了好幾萬人,民眾非常恐懼,百官離心離德。孟軻對齊王說:「現在去討伐燕國,這正是周文王、武王伐紂那樣的好時機,千萬不能失掉啊。」齊王於是命令章子率領五都的軍隊,並且偕同北方邊境的士卒,一起討伐燕國。燕國的士兵不迎戰,城門也不關閉,燕君噲死,齊軍大勝。燕子之死後兩年,燕國人共同擁立太子平,這就是燕昭王。
燕昭王是在燕國被攻破之後即位的,他以自身的謙恭和豐厚的禮物來招攬賢才。他對郭隗說:「齊國趁我們的國內混亂沒有防備,攻破了燕國,我深知燕國國家小、力量弱,不足以報仇。可是如果得到賢士一起來治理國家,雪洗先王的恥辱,這是我的願望啊。先生看到有這樣合適的人才,我會親自侍奉他的。」郭隗說:「假若大王一定要招致賢士,那就先從我郭隗開始。至於那些比我更賢能的人,難道還會以千里為遠而不來嗎?」昭王於是給郭隗改建了華美的住宅,並像對待老師那樣用最高層次的待士禮節服侍他。這時樂毅從魏國到來,鄒衍從齊國到來,劇辛從趙國到來,賢士們爭著奔赴燕國。燕王弔祭死者,慰問孤兒,和臣下們同甘共苦。
二十八年(前284),燕國殷實富足了,士兵都樂於出擊,不懼怕戰事。燕王於是任命樂毅為上將軍,和秦、楚以及趙、魏、韓等國共同謀划,發兵征討齊國。齊軍戰敗,齊湣王逃到外地。燕軍單獨追擊敗逃的齊軍,攻入齊都臨淄,奪取了齊國所有的寶物,焚燒了齊國的宗廟宮室。齊國城池沒有被攻下的,只有聊、莒和即墨三處,其餘都隸屬於燕國,達六年之久。
昭王三十三年(前279)去世,他兒子惠王即位。
惠王在做太子的時候,就和樂毅有嫌隙;等到即位以後,他不信任樂毅,讓騎劫代替樂毅做將軍。樂毅逃跑到趙國。齊國田單憑藉即墨一城的兵力,打敗了燕國軍隊,騎劫戰死,燕軍後退到本國,齊國又全部收復了其原有的城池。齊湣王在莒死去,於是齊國人擁立他的兒子為襄王。
惠王七年(前272)去世,韓、魏、楚三國聯合攻打燕國。燕武成王即位。
武成王七年(前265),齊國田單征伐燕國,攻佔了中陽。十三年(前259),秦國在長平打敗了趙國四十多萬軍隊。十四年(前258),武成王去世,他兒子孝王即位。
考王元年(前257),秦國圍圍邯鄲的軍隊解除包圍,離開了趙國。孝王三年(前255)去世,他兒子燕王喜即位。
燕王喜四年(前251),秦昭王去世。燕王派國相栗腹和趙國訂立友好盟約,送上五百鎰黃金給趙王置酒祝壽。栗腹回國報告燕王說:「趙王國內年輕力壯的人都戰死在長平了,他們的孩子還沒有長大,可以進攻趙國。」燕王叫來昌國君樂間詢問這事情。樂間回答說:「趙國是個四面受敵、經常抗戰的國家,他的百姓熟悉軍事,不可以進攻。」燕王說:「我們是以五個人攻打他們一個人。」樂間仍然回答說:「不可以。」燕王很生氣,這時群臣都認為可以進攻。燕國終於派出兩路軍隊,兵車二千輛,栗腹率領一路攻打鄗(hào浩),卿秦率領一路攻打代。只有大夫將渠對燕王說:「和人家互通關卡,制訂了盟約,拿出五百鎰黃金給人家的君王祝酒,使者回來一報告就反過來進攻人家,這不吉祥,作戰不會成功。」燕王聽不進去,自己率領側翼部隊隨軍出發。凈渠拉住燕王腰間系印的帶子阻止他說:「大王一定不要親自前去,去了是不會成功的!」燕王用腳把他踢開了。將渠哭著說:「我不是為了自己,為的是大王啊!」燕軍到達宋子,趙國派廉頗率兵,在鄗打敗了栗腹。樂乘也在代打敗了卿秦。樂間逃奔到趙國。廉頗追趕燕國,追出五百多里,包圍了燕國的都城。燕國人請求議和,趙國人不答應,一定要讓將渠出面主持議和。燕國便任命將渠為國相,前去主持議和。趙國聽了將渠的調處,解除了對燕國的包圍。
燕王喜六年(前249),秦國滅掉東周,設置了三川郡。七年(前248),秦國攻佔了趙國榆林等三十七城,設置了太原郡。九年(前246),秦王贏政開始即位。十年(前245),趙國派廉頗率兵攻打魏國的繁陽,佔領了它。這時,趙孝成王去世,悼襄王即位。悼襄王派樂乘接替廉頗統兵,廉頗不聽命令,攻打樂乘,樂乘逃跑了,廉頗也逃奔到魏都大梁。十二年(前243),趙國派李牧進攻燕國,奪取了武遂和方城。劇辛從前住在趙國時,和龐煖(xuān,宣)很要好,後來逃跑到燕國。燕王看到趙國屢次被秦兵圍困,而且廉頗又離開了趙國,這時正讓龐煖領兵作戰,就想要趁趙國疲憊的機會去進攻它。燕王這時詢問劇辛,劇辛說:「龐煖很容易對付。」燕王就派劇辛領兵攻打趙國,趙國派龐煖迎戰,俘獲了燕軍兩萬人,殺掉了劇辛。這時秦國攻取了魏國的二十座城池,設置了東郡。十九年(前236),秦國攻取了趙國的鄴等九座城池。趙悼襄王去世。二十三年(前232),燕太子丹被送到秦國去做人質,這時逃回燕國。二十五年(前230),秦國俘虜了韓王安,滅掉了韓國,設置了潁川郡。二十七年(前228),秦國俘虜了趙王遷,滅掉了趙國。趙國公子嘉自立為代王。
燕國君臣看到秦國即將滅掉六國,秦軍已經到達易水,禍患將要降臨燕國了。燕太子丹暗地裡供養著二十名壯士,這時他派荊軻把督亢(gāng岡)地圖獻給秦王,乘機突然向秦王行刺。秦王發覺了,殺死了荊軻,派將軍王翦進攻燕國。二十九年(前226),秦軍攻取了燕國都城薊,燕王逃走了,後來遷居遼東,殺掉了太子丹,把他的頭獻給了秦國。三十年(前225),秦國滅掉了魏國。
三十三年(前222),秦軍攻取了遼東,俘虜了燕王喜,終於滅掉了燕國。這一年,秦將王賁也俘虜了代王嘉。

太史公說:召公奭可以稱得上有仁德的人了!那棵棠梨樹,尚且被民眾思念,何況召公本人呢?燕國迫近蠻貉等域外部族,疆土又和齊、晉等國交錯著,艱難地生存在強國之間,最為弱小,有許多次幾乎被滅掉。然而國家延續了八、九百年之久,在姬姓的封國中只有它最後滅亡,這難道不是召公的功業嗎?


【原文】【註解】

召公奭與周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滅紂,封召公於北燕①。

①北燕:即燕國。因其南尚有姞姓的燕國,故史書又分別稱「北燕」、「南燕」以為區別。

其在成王時,召公為三公①:自陝以西,召公主之;自陝以東,周公主之。成王既幼,周公攝政當國踐祚②,召公疑之,作《君奭》③。君奭不說周公④。周公乃稱「湯時有伊尹,假於皇天⑤;在太戊時。則有若伊陟、臣扈,假於上帝,巫咸治王家⑥;在祖乙時,則有若巫賢;在武丁時,則有若甘般:率維茲有陳⑦,保乂有殷⑧。」於是召公乃說。

①三公:周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當時召公為太保。 ②當國:執政,主持國事。 祚:同「阼」,王位前的台階。踐祚,登上皇位。這裡指以天子的身份處理國事。 ③《君奭》:《尚書》篇名,相傳為周公所作。 ④說:同「悅」。 ⑤假(gé,格):通「格」,感通。 ⑥王家:王室。指朝廷。⑦率:句首語氣詞。 維:語助詞。 茲:此。指以上大臣們。 陳:布陳。指調理國事,實施政令。 ⑧保乂(yì,義):治理,安定。

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①。召公巡行鄉邑,有棠樹,決獄事其下②,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③,無失職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懷棠樹不敢伐,哥詠之④,作《甘棠》之詩⑤。

①兆民:民眾。在古代,對天子而言稱作「兆民」,對諸侯而言稱作「萬民」。這裡指周天子的民眾。 ②決獄:斷案。 政事:處理政事。 ③侯伯:這裡泛指有爵位的貴族。 庶人:泛指無官爵的平民。 ④哥:通「歌」。 ⑤《甘棠》:《詩經·國風·召南》中的一篇。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43

主題

1808

帖子

117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4

積分
1174
13
 樓主| lnln 發表於 2006-11-10 10:06 | 只看該作者
自召公已下九世至惠侯①。燕惠侯當周厲王奔彘,共和之時②。
惠侯卒,子釐侯立。是歲,周宣王初即位③。釐侯二十一年,鄭桓公初封於鄭。三十六年,釐侯卒,子頃侯立。
頃侯二十年,周幽王淫亂,為犬戎所弒④。秦始列為諸侯⑤。
二十四年,頃侯卒,子哀侯立。哀侯二年卒,子鄭侯立。鄭侯三十六年卒,子繆侯立。

①已:通「以」。 ②共和:公元前841年,都城內奴隸和自由民大暴動,周厲王逃跑到彘(zhì至),周定公和召穆公共同執政,稱作「共和」,共十四年。 ③據《十二諸侯年表》及《衛世家》,周宣王即位在燕釐侯即位的前一年,與此不同。 ④弒:古代把臣子殺死君主或子女殺死父母叫做「弒」。幽王淫亂被犬戎攻殺的事,詳見《周本紀》。 ⑤前此秦僅為大夫,並未列為諸侯。公元前771年,西戎伐周,秦襄公救周有功,又將兵護送周平王東遷,到這時才被封為諸侯。詳見《秦本紀》。

繆侯七年,而魯隱公元年也。十八年卒,子宣侯立。宣侯十三年卒,子桓侯立。桓侯七年卒,子庄公立①。
庄公十二年,齊桓公始霸。十六年,與宋、衛共伐周惠王,惠王出奔溫,立惠王弟?為周王②。十七年,鄭執燕仲父而內惠王於周③。二十七年,山戎來侵我,齊桓公救燕,遂北伐山戎而還。燕君送齊桓公出境,桓公因割燕所至地予燕④,使燕共貢天子,如成周時職⑤;使燕復修召公之法。三十三年卒,子襄公立。
襄公二十六年,晉文公為踐土之會,稱伯⑥。三十一年,秦師敗於殽.三十七年,秦穆公卒。四十年,襄公卒,桓公立。

①燕君自此始稱為「公」。「公」是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一等。 ②?:同「頹」。 公元前675年,周惠王強佔大臣的花園和住宅,引起叛亂,並召致燕、衛等國伐周,惠王出逃。詳見《周本紀》及《左傳·庄公十九年》。 ③執:捉拿,拘捕。內:同「納」,接納。 ④《括地誌》記載,燕君送齊桓公所至的地點在今河北滄州東北,後人在那裡築了燕留城。 ⑤成周:周成王時,周公營建東都洛邑,稱為成周。「成周時」即指此時。 職:指做臣子的向君王進貢的職份。 ⑥伯:通「霸」。

桓公十六年卒,宣公立。宣公十五年卒,昭公立。昭公十三年卒,武公立。是歲晉滅三郤大夫①。
武公十九年卒,文公立。文公六年卒,懿公立。懿公元年,齊崔杼弒其君庄公。四年卒,子惠公立。
惠公元年,齊高止來奔②。六年,惠公多寵姬③,公欲去諸大夫而立寵姬宋④,大夫共誅姬宋,惠公懼,奔齊⑤。四年⑥,齊高偃如晉,請共伐燕,入其君。晉平公許,與齊伐燕,入惠公。惠公至燕而死。燕立悼公。
悼公七年卒,共公立⑦。共公五年卒,平公立。晉公室卑⑧,六卿始強大⑨。平公十八年,吳王闔閭破楚入郢。十九年卒,簡公立。簡公十二年卒,獻公立。晉趙鞅圍范、中行於朝歌⑩。獻公十二年,齊田常弒其君簡公。十四年,孔子卒。二十八年,獻公卒,孝公立。

①郤:姓。 公元前573年,晉厲公命人襲殺大夫郤錡、郤犨、郤至、緊接著又被大夫欒書、中行偃所囚殺。詳見《晉世家》及《左傳·成公十七年》。 ②齊大夫高止因為好興事,並以其事為己功,被放逐出國,投奔到燕。詳見《左傳·襄公二十九年》。 ③姬:當作「臣」。《十二諸侯年表》:公欲殺公卿而立幸臣,公卿誅幸臣,公恐,出奔齊。」《左傳·昭公三年》:「公多嬖寵,欲去諸大夫而立其寵人。冬,燕大夫比以殺公之外嬖。公懼,奔齊。」注云:「外嬖謂寵臣。」下文兩「姬」字亦應作「臣」。 ④宋:當為寵臣為首者之名。 ⑤「奔齊」之事,《左傳》作「簡公」。簡公較惠公晚五代,與《史記》所載不同。 ⑥齊、晉伐燕,事在惠公九年,此雲「四年」,當是惠公出奔的第四年。 ⑦共:通「恭」。 ⑧公室:諸侯的家族,也用以指諸侯的政權。 ⑨六卿:這裡指晉國的范、中行、智、趙、韓、魏六大家族。因他們世代都為晉卿,稱作「六卿」。 ⑩范、中行:指晉大夫范吉射和中行寅。趙鞅圍朝歌的事,《十二諸侯年表》作「燕簡公十二年」,前於此二年,《左傳》作「魯哀公元年」。

孝公十二年,韓、魏、趙滅知伯①,分其地,三晉強②。
十五年,孝公卒,成公立。成公十六年卒,湣公立。湣公三十一年卒,釐公立。是歲,三晉列為諸侯。
釐公三十年,伐敗齊於林營。釐公卒,桓公立。桓公十一年卒,文公立。是歲,秦獻公卒。秦益強。
文公十九年,齊威王卒。二十八年,蘇秦始來見,說文公③。文公予車馬金帛以至趙,趙肅侯用之。因約六國,為從長④。秦惠王以其女為燕太子婦。
二十九年,文公卒,太子立,是為易王。
易王初立,齊宣王因燕喪伐我,取十城;蘇秦說齊,使復歸燕十城⑤。十年,燕君為王⑥。蘇秦與燕文公夫人私通,懼誅,乃說王使齊為反間⑦,欲以亂齊。易王立十二年卒,子燕噲立。

①知:同「智」。 《索隱》云:「按《紀年》,智伯滅在成公二年也」。 ②三晉:公元403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三家各立為國,史稱「三晉」。 ③說:勸說說服,此指勸說君王採納自己的政治主張。 公元前334年,蘇秦首次到燕國,勸說燕君親善趙國,形成「合縱」,被採納。詳見《蘇秦列傳》及《戰國策·燕策》。 ④從:同「縱」,即合縱。戰國時六國結成的抗秦聯盟。 長:首領,領導人。 蘇秦接連遊說燕、趙、韓、魏、齊、楚各國君主,結成六國聯盟的事,詳見《蘇秦列傳》。 ⑤公元前333年,齊國趁燕國的喪事攻取了燕國十城。蘇秦勸說齊王,指出燕王是秦王的女婿,歸還十城可以交好秦、燕兩國。於是齊王歸還了燕國城池。詳見《蘇秦列傳》及《戰國策·燕策》。 ⑥燕君為王:文公太子即位十年,才正式稱王。前文所說的「易王」,是寫史者對燕君的追謚。 ⑦反間:深入敵方內部,使其落入我方圈套而取勝。 燕王聽信了蘇秦的假話,果真放他出使齊國。詳見《蘇秦列傳》。

燕噲既立,齊人殺蘇秦。蘇秦之在燕,與其相子之為婚①,而蘇代與子之交②。及蘇秦死,而齊宣王復用蘇代。燕噲三年,與楚、三晉攻秦,不勝而還。子之相燕,貴重③,主斷④。蘇代為齊使於燕,燕王問曰:「齊王奚如⑤?」對曰:「必不霸。」燕王曰:「何也?」對曰:「不信其臣。」蘇代欲以激燕王以尊子之也。於是燕王大信子之。子之因遺蘇代百金⑥,而聽其所使。

①為婚:結為親家。 ②交:結交,友好。 ③貴重:位尊任重。 ④主斷:主持並決斷國家大事。 ⑤奚:何。奚如,怎麼樣。 ⑥遺(wèi謂):給予,贈送。 金:古代黃金計量單位。秦以前以一鎰(二十兩或二十四兩)為一金。

鹿毛壽謂燕王:「不如以國讓相子之。人之謂堯賢者,以其讓天下於許由①,許由不受,有讓天下之名而實不失天下。今王以國讓於子之,子之必不敢受,是王與堯同行也②。」燕王因屬國於子之③,子之大重④。或曰:「禹薦益,已而以啟人為吏⑤。及老,而以啟人為不足任乎天下⑥,傳之於益。已而啟與交黨攻益⑦,奪之。天下謂禹名傳天下於益,已而實令啟自取之。今王言屬國於子之,而吏無非太子人者,是名屬子之而實太子用事也⑧。」王因收印自三百石吏已上而效之子之⑨。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噲老不聽政,顧為臣⑩,國事皆決於子之。

①傳說堯讓君位給許由,許由不接受,逃到箕山下,農耕而食。 ②行(xìng,杏):品行,品德。 ③屬(zhǔ囑):委託,交付。 ④大重:極其尊貴。 ⑤已而:不久。 人:臣。 啟人:啟的親信臣子。 ⑥句中的「人」字是衍文。《戰國策·燕策》及《韓非子》中,此句均無「人」字 。 ⑦交黨:同黨,同夥的人。 ⑧用事:執政,當權。 ⑨印:印信,為官的憑證。 三百石:指官吏俸祿的數量。 效:呈獻,交給。 ⑩顧:反而,卻。

三年,國大亂,百姓恫恐①。將軍市被與太子平謀,將攻子之。諸將謂齊湣王曰②:「因而赴之③,破燕必矣。」齊王因令人謂燕太子平曰:「寡人聞太子之義④,將廢私而立公,飭君臣之義⑤,明父子之位。寡人之國小,不足以為先後⑥。雖然,則唯太子所以令之。」太子因要黨聚眾⑦,將軍市被 圍公宮,攻子之,不克。將軍市被及百姓反攻太子平,將軍市被死,以殉⑧。因搆難數月⑨,死者數萬,眾人恫恐,百姓離志。孟軻謂齊王曰:「今伐燕,此文、武之時,不可失也。」王因令章子將五都之兵⑩,以因北地之眾以伐燕(11)。士卒不戰,城門不閉,燕君噲死,齊大勝。燕子之亡二年,而燕人共立太子平,是為燕昭王(12)。

①百姓:百官。 恫恐:恐懼。 ②齊湣王:《孟子》、《戰國策·燕策》均作「齊宣王」,當以「齊宣王」為是。考辨詳見《史記會注考證》。 ③赴:奔赴,這裡指驅兵去進攻。 ④寡人:古代君主自謙的稱謂。 ⑤飭:整頓,修治。 ⑥先後:即「左右」。輔翼的意思。 ⑦要:通「邀」,招集。 ⑧徇:示眾。 ⑨搆:同「構」。搆難,造成禍亂。⑩五都:戰國時齊國設置的五個政區。 (11)北地:齊國北部邊境地帶。 (12)這裡關於燕昭王的記載,與《六國年表》及《趙世家》有矛盾之處。或說燕昭王為公子職;或說燕昭王名平,字職,說見陳直《史記新證》。

燕昭王於破燕之後即位,卑身厚幣以招賢者①。謂郭隗曰:「齊因孤之國亂而襲破燕,孤極知燕小力少,不足以報。然誠得賢士以共國②,以雪先王之恥,孤之願也。先生視可者,得身事之。」郭隗曰:「王必欲致士③,先從隗始。況賢於隗者④,豈遠千里哉!」於是昭王為隗改築宮而師事之⑤。樂毅自魏往,鄒衍自齊往,劇辛自趙往,士爭趨燕。⑥。燕王弔死問孤,與百姓同甘苦。

①卑身:使自身卑下,即待人非常謙恭的意思。 幣:幣帛。古人用束帛作為饋贈和祭祀的禮物,後來泛指車、馬、玉、帛等各種禮物。厚幣,即豐厚的禮物。關於燕昭王廣招賢士的事,詳見《戰國策·燕策》。 ②共國:共同治理國家。 ③致:招致,引來。 ④況:若,至於。 ⑤宮:宮室,這裡指華美的住宅。 師事之:用對待「士」的最高層次禮節來對待他。戰國時期,賢明的君主尊重「士」階層形成風氣,他們與「士」的關係,大體分為「師、友、臣」三種類型。即如《戰國策·燕策》所云:「帝者與師處,王者與友處,霸者與臣處。」 ⑥趨:奔赴。

二十八年,燕國殷富,士卒樂軼輕戰①,於是遂以樂毅為上將軍,與秦、楚、三晉合謀以伐齊。齊兵敗,湣王出亡於外。燕兵獨追北②,入至臨淄,盡取齊寶,燒其宮室宗廟。齊城不下者,獨唯聊、莒、即墨③,其餘皆屬燕,六歲。
昭王三十三年卒,子惠王立。
惠王為太子時,與樂毅有隙④;及即位,疑毅⑤,使騎劫代將。樂毅亡走趙。齊田單以即墨擊敗燕軍⑥,騎劫死,燕兵引歸,齊悉復得其故城。湣王死於莒,乃立其子為襄王。
惠王七年卒。韓、魏、楚共伐燕⑦。燕武成王立。

①軼:突,襲擊。樂軼,樂於出擊。 輕戰:輕視作戰,實指不怕打仗。②北:敗逃。追北,追擊敗逃的敵人。 ③《樂毅列傳》、《田單列傳》、《戰國策·燕策》及《齊策》均無「聊」字,梁玉繩以為「聊字衍」,是正確的。 ④隙:裂痕。借指嫌隙、嫌怨。 ⑤《戰國策·燕策》記載,惠王懷疑樂毅,是因為受了齊人的反間。 ⑥田單在即墨縱火牛擊敗燕軍,詳見《田單列傳》。 ⑦《戰國策·燕策》作:「齊、韓、魏共伐燕。」

武成王七年,齊田單伐我,拔中陽①。十三年,秦敗趙於長平四十餘萬。十四年,武成王卒,子孝王立。
孝王元年,秦圍邯鄲者解去②。三年卒,子今王喜立。

①拔:攻取,佔領。 中陽:據梁玉繩《史記志疑》考證:「中陽」當作「中人」。 ②解:指解除包圍。

今王喜四年,秦昭王卒。燕王命相栗腹約歡趙①,以五百金為趙王酒。還報燕王曰:「趙王壯者皆死長平②,其孤未壯,可伐也。」王召昌國君樂間問之。對曰:「趙四戰之國③,其民習兵,不可伐。」王曰:「吾以五而伐一。」對曰:「不可。」燕王怒,群臣皆以為可。卒起二軍,車二千乘④,栗腹將而攻鄗,卿秦攻代。唯獨大夫將渠謂燕王曰:「與人通關約交⑤,以五百金飲人之王,使者報而反攻之,不祥,兵無成功。」燕王不聽,自將偏軍隨之⑥。將渠引燕王綬止之曰⑦:「王必無自住,往無成功。」王蹴之以足。將渠泣曰:「臣非以自為,為王也!」燕軍至宋子,趙使廉頗將,擊破栗腹於鄗。〔樂乘〕破卿秦(樂乘)於代。樂間奔趙。廉頗逐之五百餘里,圍其國⑧。燕人請和,趙人不許,必令將渠處和⑨。燕相將渠以處和⑩。趙聽將渠,解燕國。

①約:訂立盟約。 歡:合作友好的意思。約歡,訂立友好盟約。 ②王:《戰國策·燕策》作「民」,《趙世家》作「氏」。作「民」文意暢達;作「氏」、「王」,亦通。 ③四戰之國:意指四境皆鄰強敵,但能拒戰的國家。 蓋趙東鄰燕國,西接秦境,南錯韓、魏,北連胡,故云「四戰」。 ④乘:古代稱四匹馬拉的一輛兵車為一乘。 ⑤通關約交:互通關卡,制定盟約。 ⑥偏軍:在側翼配合主力軍作戰的部隊。 ⑦綬:用來系印的綢帶。 ⑧國:國都,都城。 ⑨處和:參與並主持議和。 ⑩相:這裡是任命為國相的意思。

六年,秦滅東(西)周,置三川郡。七年,秦拔趙榆次三十七城,秦置大原郡①。九年,秦王政初即位。十年,趙使廉頗將攻繁陽,拔之。趙孝成王卒,悼襄王立。使樂乘代廉頗,廉頗不聽,攻樂乘,樂乘走,廉頗奔大梁。十二年,趙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劇辛故居趙②,與龐煖善,已而亡走燕。燕見趙數困於秦,而廉頗去,令龐煖將也,欲因趙獘攻之③。問劇辛,辛曰:「龐煖易與耳④。」燕使劇辛將擊趙,趙使龐煖擊之,取燕軍二萬,殺劇辛。秦拔魏二十城,置東郡。十九年,秦拔趙之鄴九城。趙悼襄王卒。二十三年,太子丹質於秦,亡歸燕。二十五年,秦虜滅韓王安,置潁川郡。二十七年,秦虜趙王遷,滅趙。趙公子嘉自立為代王。

①大原郡:即「太原郡」。秦置太原郡應在燕王喜八年,見《秦本紀》及《六國年表》。 ②故:從前,過去。 ③獘:通「弊」。困頓,疲憊。 ④易與:容易對付。 ⑤虜滅:指俘虜韓王,滅掉韓國。《六國年表》:「秦虜王安,秦滅韓。」

燕見秦且滅六國,秦兵臨易水,禍且至燕。太子丹陰養壯士二十人①,使荊軻獻督亢地圖於秦,因襲刺秦王②。秦王覺,殺軻,使將軍王翦擊燕。二十九年,秦攻拔我薊,燕王亡,徙居遼東,斬丹以獻秦。三十年,秦滅魏。
三十三年,秦拔遼東,虜燕王喜,卒滅燕。是歲,秦將王賁亦虜代王嘉。


①陰:暗中,暗地裡。 ②襲刺:乘其不備而刺殺。荊軻刺秦王事,詳見《刺客列傳》及《戰國策·燕策》。

太史公曰:召公奭可謂仁矣!甘棠且思之,況其人乎?燕(北)〔外〕迫蠻貉①,內措齊,晉②,崎嶇強國之間③,最為弱小,幾滅者數矣。然社稷血食者八九百歲④,於姬姓獨后亡⑤,豈非召公之烈邪⑥!

①蠻貉:又作「蠻貊」。古代對我國東北部少數民族的蔑稱。 迫:迫近,逼近。 ②措:通:「錯」。交錯、夾雜。 ③崎嶇:道路險阻不平。這裡用來比喻處境困難艱險。 ④社稷:社是土地神,稷是穀神。古代帝王都祭祀社稷,社稷便成為國家的代稱。 血食:指享受祭祀。古代殺牲取血用來祭祀,稱為「血食」。 ⑤關於燕國「於姬姓獨后亡」,《史記會注考證》引了兩種說法。其一:梁玉繩曰:「姬姓之國,衛最後絕,燕先滅矣。何雲后亡?」其二:中井積德曰:「燕獨后亡者,以其在邊陲最遠也。且以此頌召公,則將置周公於何地也?太史公之論未得當。」瀧川資言只認為這兩種說法「失於鑿」(即不確鑿),並未說明原因。按:燕、衛都是姬姓國。公元前222年,秦滅燕;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廢衛君為庶人,看來衛之亡後於燕。但是,在公元前353年,衛君就由公自貶為侯,公元前320年,又自貶為君,僅僅有濮陽一縣之地。至公元前242年,秦國將濮陽並為東郡,而把衛君徙往野王。這時的衛君,已在秦國掌握之中,衛國已經名存實亡了。因而《史記》關於燕國「於姬姓獨后亡」的說法,是符合實際的。⑥烈:事業,功績。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43

主題

1808

帖子

117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4

積分
1174
14
 樓主| lnln 發表於 2006-11-10 10:07 | 只看該作者
管蔡世家第五

趙季 譯註

【說明】

司馬遷在本書《太史公自序》一篇中介紹了本篇的主要內容和作者意圖。他說:「管蔡相武庚,將寧舊商;及旦攝政,二叔不饗;殺鮮放度,周公為盟;太妊十子,周以宗強。嘉仲悔過,作《管蔡世家第五》。」本篇主要敘述周武王之弟管叔、蔡叔事迹及蔡、曹二國的興滅歷程,兼及武王兄弟的概括介紹。
西周立國,實行以血緣關係維繫統治的宗法制度,即把王室宗族分封為諸侯國,作為輔弼國王統治的政治力量。但武王死後,成王年幼即位,周公旦攝政,引起了管叔、蔡叔的懷疑不滿。他們利用自己封地內殷族余民的力量叛周,后被武力平息。在本篇里,司馬遷既從維護統一的立場出發,批評了管叔蔡叔的分裂行為,又委婉辯證地指出了二人叛國的真實思想根源:「疑周公之為不利於成王。」司馬遷沒有象那些極端的衛道者一樣,把管蔡之亂完全歸咎於管蔡個人品質的頑劣,表現出太史公尊重史實、不虛美不隱惡的實錄精神和具有真知灼見的高度史識。
其次,本篇通過對曹、蔡兩國幾度興亡的簡練敘述,生動地再現出這兩個小國在激烈兼并形勢下的窘迫處境,以及兩國統治階級內部弒殺無已的尖銳鬥爭。從一個特定的側面反映了春秋戰國時代的劇烈動蕩和破國亡家相繼的殘酷現實。
另外,本篇不拘成法,體圓用神,筆有繁簡,表明了司馬遷對歷史編纂體例的靈活運用。本篇名為「世家」,原應記載流傳數世的諸侯。太史公卻把伯邑考、成叔武、霍叔處、冉季載、管叔鮮等無後或其後人不明的都連帶介紹。一是因為這些人與蔡叔度、曹叔振鐸均為武王兄弟;二來這些人又不同於武王的其他兩個弟弟周公旦、衛康叔那樣傳國久遠。從有利於記敘史實的角度看,把這些有一定聯繫(兄弟關係)而又史實不多、影響不大的人物論列在一起,以免失考,體現了太史公在結構設計上的匠心:以介紹十兄弟起,以管蔡之亂承,然後分述蔡曹兩國以結。篇中照應十兄弟的下落。全篇脈絡清晰、井然有序。


【譯文】

管叔鮮和蔡叔度,都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武王一母同胞的兄弟共有十人。他們的母親名叫太姒,是文王的正妻。她的長子是伯邑考,以下依次是武王發、管叔鮮、周公旦、蔡叔振、曹叔振鐸、成叔武、霍叔處、康叔封,最小的是冉季載。十兄弟中只有武王發和周公旦德重才高,是輔助文王的左膀右臂,所以文王不立伯邑考,而立次子發為太子。文王死後,太子發即位,就是武王。這以前伯邑考已經死了。
武王戰勝商朝的紂王、平定天下以後,大封功臣和兄弟。於是把管地分封給叔鮮,把蔡地分封給叔度;並讓二人做紂子武庚祿父的相,一起治理殷族遺民。把魯地分封給叔旦,同時讓叔旦做周王朝的相,故稱周公。叔振鐸封於曹 地,叔武封於成地,叔處封於霍地。當時康叔和冉季載年齡幼小,未受分封。
武王死後,成王年幼繼位,周公旦掌握國家大權。管叔和蔡叔懷疑周公的作為不利於成王,於是扶持武庚一起叛亂。周公旦按成王旨意征伐叛軍,誅斬武庚,殺死管叔而流放蔡叔,流放時只給了蔡叔十乘車和刑徒七十人為隨從。又把南朝遺民分為二部:宋地一部分封給微子啟,以接續殷人香火;衛地一部,命康叔做衛國國君,就是衛康叔。又把冉地分封給季載。冉季、康叔品行美善,因此周公舉報康叔為周王的司寇,冉季做司空。二人輔佐成王治理國家,美名傳於天下。
蔡叔度流放后死去。其子名胡,胡一改其父舊行,尊德向善。周公聽說后,舉薦他做魯國的卿士,魯國大治。周公向成王建議,又把胡封在蔡地,以行蔡叔的歲時祭祀之禮,就是蔡仲,其餘五叔各回封國,沒有在周朝廷做官的。
蔡仲死,其子蔡伯荒繼位。蔡伯荒死,其子宮侯繼位。宮侯死,其子厲侯繼位。厲侯死,其子武侯繼位。武侯時,周厲王丟了王位,逃到彘地,周公、召公共同執政,有許多諸侯背叛周室。
武侯死,其子夷侯繼位。夷侯十一年(前827),周宣王即位。二十八年(前810),夷侯死,其子釐(xī,西)侯所事繼位。
釐侯三十九年(前771),周幽王被犬戎殺死,周室衰落東遷。秦國開始被列為諸侯。
四十八年(前762),釐侯死,其子共侯興繼位。共侯二年(前760)死,其子戴侯繼位。戴侯十年(前750)死,其子宣侯措父繼位。
宣侯二十八年(前722),魯隱公即君位。三十五年(前715),宣侯死,其子桓侯封人繼位。桓侯三年(前712年),魯國人殺了魯隱公。二十年(前695),桓侯死,其弟哀侯獻舞繼位。
哀侯十一年(前684),先前,哀侯從陳國娶的夫人,這一年,息侯也從陳國娶了夫人,息夫人出嫁路過蔡國,哀侯表現極不尊重。息侯怒,請求楚文王:「你帶兵來征伐我國,我向蔡國求救,蔡兵必來援救,楚國藉機攻打蔡國,必獲勝利。」楚文王照計而行,把蔡哀侯俘獲帶回楚國。哀侯被扣留在楚九年,死於楚國。共在位二十年,蔡人擁立哀侯之子肸(xī,西)為國君,就是繆(mù,木)侯。
繆侯把妹妹嫁給齊桓公做夫人。十八年(前657),齊桓公和夫人蔡女乘船遊玩,夫人使勁晃船,桓公制止她,她還是晃個不停。桓公大怒,把她送回娘家卻並不斷絕關係。蔡侯也很生氣,把其妹嫁了別人。齊桓公一怒之下討伐蔡國;蔡國大敗,繆侯被俘,齊國向南進軍至楚國邵陵。後來諸侯替蔡侯向齊桓公道歉,齊桓公才放蔡侯回國。二十九年(前646),繆侯死,其子庄侯甲午繼位。
庄侯三年(前643),齊桓公死。十四年(前632),晉文公在城濮大敗楚軍。二十年(前626),楚國太子商臣殺其父成王,代立為君。二十五年(前621),秦穆公死。三十三年(前613),楚莊王即位。三十四年(前612),庄侯死,其子文侯繼位。
文侯十四年(前598),楚莊王討伐陳國,殺夏徵舒。十五年(前597),楚圍鄭國,鄭君投降,楚國又釋放鄭君。二十年(前592),文侯死,其子景侯固繼位。
景侯元年(前591),楚莊王死。四十九年(前543),景侯給太子般從楚國娶來媳婦,景侯又與兒媳通姦,太子殺死景侯,自立為君,就是靈侯。
靈侯二年(前541),楚公子圍殺國君郟(jiá,陽平「家」)敖自立為楚王,就是靈王。九年(前534),陳國司徒招殺死陳哀公。楚國派公子棄疾佔領陳國,陳國滅亡。十二年(前531),楚靈王借口蔡靈侯殺父,誘騙蔡靈侯到申地,預先埋伏甲兵,用酒宴招待靈侯。靈侯醉后被楚人殺死,跟隨靈侯的七十名士兵也遭刑受害。楚靈王又命公子棄疾圍住蔡國。十一月,楚滅掉蔡國,任命棄疾做蔡公。
楚滅蔡三年後,楚國公子棄疾殺了楚靈王,代其為君,就是平王。平王找到蔡景侯的小兒子廬,立為蔡國國君,就是平侯。這一年,楚國也恢復了陳國。楚平王剛即位,打算親近諸侯,所以讓陳、蔡國君的後人繼君位。
平侯九年(前522)死,蔡靈侯的孫子東國打跑平侯之子,自立為國君,就是悼侯。悼侯的父親是隱太子友。友本是靈侯太子,平侯繼位后殺了隱太子友。因此平侯一死,隱太子的兒子東國就攻打平侯的兒子,自立為君。悼侯三年(前519)死,其弟昭侯申繼位。
昭侯十年(前509)時去朝見楚昭王,帶著兩件漂亮皮衣,一件獻給昭王,一件自己穿。楚國令尹子常想要蔡昭侯那一件,昭侯不給。子常就向楚昭王說昭侯的壞話,把昭侯扣留在楚國達三年之久。後來蔡昭侯知其中原因,就把自己那件皮衣獻給子常,子常接受皮衣后,才向楚王建議把昭侯放回國。蔡侯回國后趕到晉國,請求晉國幫助蔡國攻楚。
十三年(前506)春,昭侯和衛靈侯都在邵陵盟會。蔡侯私下要求周大夫萇弘把蔡國在盟會上的位次排在衛國前面。衛則派史?(qiū,秋)陳說衛康叔德高功大,於是衛國排位先於蔡國。夏天,蔡國按晉國意願滅掉沈國,楚王大怒,發兵攻蔡。蔡昭侯派其子去吳國做人質,請吳國發兵共伐楚國。冬天,蔡侯與吳王闔閭攻破楚國,進入楚都城郢。因蔡侯痛恨子常,子常心中害怕,逃到鄭國。十四年(前505),吳國撤軍,楚昭王光復楚國。十六年(前503),楚國令尹計劃攻蔡報仇,在向民眾鼓動時泣不成聲,蔡昭侯聽說后十分恐懼。二十六年(前493),孔子到蔡國。楚昭王討伐蔡國,蔡侯恐慌,向吳國告急。吳王認為蔡國都城距吳國太遠,要求蔡侯將其國都遷得離吳國近一些,以便於出兵相救;蔡昭侯也不與大夫商量,暗中答應了。於是吳國出兵救蔡,並把蔡國都城遷到州來。二十八年(前491),昭侯要去朝見吳王,蔡國大夫們怕他再次遷都,就指使一個名叫「利」的盜賊殺死昭侯,然後又殺掉利以推諉殺君之罪,於是擁立昭侯之子朔為國君,就是成侯。
成侯四年(前487),宋國滅掉曹國。十年(前481),齊國的田常殺死國君齊簡公。十三年(前478),楚國滅掉陳國。十九年(前472),成侯死,其子聲侯產繼位。聲侯十五年(前457)死,其子元侯繼位。元侯六年(前451)死,其子侯齊繼位。
侯齊四年(前447),楚惠王滅掉蔡國,蔡侯齊出逃,蔡國從此祭祀斷絕,國家滅亡,比陳國晚滅亡三十三年。

伯邑考的後人不知分封何處。武王發的後人是周王,有《本紀》記載。管叔鮮叛亂被殺,沒有後代。周公旦的後人是魯國君主,有《世家》記載。蔡叔度的後人是蔡國君主,有《世家》記載。曹叔振鐸的後人是曹國君主,有《世家》記載。成叔武的後人不知下落。霍叔處的後人分封於霍地,后被晉獻公滅掉。康叔封的後人是衛國君主,有《世家》記載。冉季載的後代下落不明。

太史公說:管叔、蔡叔造反的事情,沒有什麼值得記載的。但周武王死後,成王年幼,天下的人都懷疑周公,全仗成叔、冉季等同母兄弟十人的輔助,才使天下諸侯共尊周室,所以把他們的事迹附記在《世家》內。

曹叔振鐸是周武王之弟,武王戰勝商紂后,就把曹地分封給叔振鐸。
叔振鐸死,其子太伯脾繼位。太伯死,其子仲君平即位。仲君平死,其子憲伯侯繼位。憲伯侯死,其子孝伯雲繼位。孝伯雲死,其子夷伯喜繼位。
夷伯二十三年(前842),周厲王逃往彘地。
夷伯三十年(前835)死,其弟幽伯強繼位。幽伯九年(前826),其弟蘇殺死幽伯,自立為國君,就是戴伯。戴伯元年(前825),周宣王已即位三年。戴伯三十年(前796)死,其子惠伯兕(sì,寺)繼位。
惠伯二十五年(前771),周幽王被犬戎殺死,王室東遷,越發衰微,諸侯紛紛背叛王室。秦國在這一年開始被列為諸侯。
惠伯三十六年(前760)死,其子石甫繼位,其弟武殺掉石甫代立為君,就是繆公。繆公三年(前757)死,其子桓公終生繼位。
桓公三十五年(前722),魯隱公繼位為君。四十五年(前712),魯人殺死隱公。四十六年(前711),宋國的華父督殺死宋殤公和大夫孔父。五十五年(前702),楚桓公死,其子庄公夕姑繼位。
庄公二十三時(前679),齊桓公開始做諸盟主,稱霸天下。
三十一年(前671),庄公死,其子釐公夷繼位。釐公九年(前662)死,其了昭公班繼位。昭公六年(前656),齊桓公戰勝蔡國,順勢進軍至楚國邵陵。九年(前653),昭公死,其子共公襄繼位。
共公十六年(前637),原先時,晉公子重耳逃亡時經過曹國,曹共公對待他很不禮貌,甚至想看重耳那長得連在一塊的肋骨。曹大夫釐負羈勸止,共公不聽,釐負羈只得暗中對重耳表示友好。二十一年(前632),晉文公重耳討伐曹國,把曹共公擄回晉國,卻命令軍隊不得騷擾釐負羈一族所居之地。有人勸晉文公:「當年齊桓公大會諸侯,連異姓國家都幫助他們重新復國;現在您卻囚禁曹君,消滅同姓國家。這樣做,以後怎能號令諸侯?」晉文公才又把曹共公釋放。
二十五年(前628),晉文公死。三十五年(前618),曹共公死,其子文公壽繼位。文公二十三年(前595)死,其子宣公強繼位。宣公十七年(前578)死,其弟成公負芻(chú,除)繼位。
成公三年(前575),晉厲公攻伐曹國,俘獲曹成公帶回晉國,第二年又放歸。五年(前573),晉國大夫欒書、中行偃指使程滑殺死晉厲公。二十三年(前555),成公死,其子武公勝繼位。武公二十六年(前529),楚公子棄疾殺死楚靈王,代立為君。二十七年(前528),武公死,其子平公須繼位。平公四年(前524)死,其子悼公午繼位。這一年,宋、衛、陳、鄭四國都發生了火災。
悼公八年(前516),宋景公即位。九年(前515),曹悼公去宋國朝會,被宋囚禁;曹國大臣擁立悼公之弟野為君,就是聲公。悼公最終死在宋國,後來歸葬於曹。
聲公五年(前510),曹平公之弟通殺聲公自立,就是隱公。隱公四年(前506),曹聲公之弟露又殺隱公自立,就是靖公。靖公四年(前502)死,其子伯陽繼位。
伯陽三年(前499),曹國都城裡有一人做夢,夢見許多君子站在社宮那裡商議滅掉曹國;曹叔振鐸制止了他們,讓他們等待公孫強,眾君子答應了叔振鐸的要求。做夢者天亮后找遍了曹國,也沒有公孫強這個人。做夢者就告戒他的兒子:「我死以後,你聽說公孫強執掌政事,一定離開曹國,免遭禍事。」等到伯陽即位后,喜好射獵。六年(前496),曹國有個農夫公孫強也喜好射獵,獵得白雁獻給伯陽,大談射獵之道,藉此商問政事。伯陽高興之極,非常寵幸公孫強,命他做司城來處理政務。做夢者之子聽說后,逃離了曹國。
公孫強向曹伯陳說稱霸諸侯的主張。十四年(前488),曹伯聽從公孫強的主意,背叛晉國,進犯宋國。宋景公攻曹,晉國不救。十五年(前487),宋滅掉曹,抓曹伯陽和公孫強回宋殺掉,曹國就滅亡了。

太史公說:我通過探究曹共公不聽信賢人釐負羈卻寵幸後宮美女三百人高乘軒車的事,得知共公不樹德政。至於曹叔振鐸託夢於人,豈不是想延長曹國命運嗎?無奈公孫強卻不好好治理國家,曹叔振鐸的祭祀香煙終於滅絕了。


【原文】【註解】

管叔鮮、蔡叔度者,周文王子而武王弟也。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①。其長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發,次曰管叔鮮,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鐸,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處,次曰康叔封,次曰冉季載。冉季載最少。同母昆弟十人②,唯發、旦賢,左右輔文王,故文王舍伯邑考而以發為太子③。及文王崩而發立④,是為武王。伯邑考既已前卒矣⑤。

①正妃:古代王侯之妻稱「妃」,正妃即王侯之正妻。 ②昆弟:兄弟。 ③舍:放棄。 古代王位採取嫡長子繼承製,文王本應立伯邑考為太子,但因次子發賢能,故文王放棄長子而立次子為太子。 ④崩:古代帝王死稱「崩」。 立:帝王或諸侯即位稱「立」。 ⑤卒:死。《禮記·曲禮》說:「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但《史記》中並不嚴格區分,天子也死也稱「卒」或「死」,如「昭王南巡狩不返,卒於江上」,「厲王死於彘」。

武王已克殷紂,平天下,封功臣昆弟①。於是封叔鮮於管,封叔度於蔡:二人相紂子武庚祿父②,治殷遺民③。封叔旦於魯而相周,為周公。封叔振鐸於曹,封叔武於成,封叔處於霍。康叔封、冉季載皆少,未得封。

①封:古代帝王以土地、爵位賜人。 ②相:輔佐。 ③治:統治。 遺民:亡國之民。

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旦專王室①。管叔、蔡叔疑周公之為不利於成王②,乃挾武庚以作亂③。周公旦承成王命伐誅武庚④,殺管叔,而放蔡叔⑤,遷之⑥,與車十乘⑦,徒七十人從⑧。而分殷余民為二:其一封微子啟於宋,以續殷祀⑨;其一封康叔為衛君⑩,是為衛康叔。封季載於冉。冉季、康叔皆有馴行(11),於是周公舉康叔為周司寇,冉季為周司空,以佐成王治(12),皆有令名於天下⒀。

①專:專權。 王室:古代中央政權,即朝廷。此指周王朝。 ②為:行為。 本句意為,管蔡二叔懷疑周公專權的做法是想篡奪成王的王位。 ③挾:脅迫。 作亂:製造叛亂。 ④承:秉奉。 本句說的是周公東征,平定管蔡叛亂之事,詳見《周本紀》和《魯周公世家》。 ⑤放:流放。 ⑥遷:放逐。 ⑦與:給。 乘:四匹馬拉一輛車為一乘。 ⑧徒:犯罪服勞役之人。 從:跟隨。 ⑨祀:祭祀。古人重視子孫傳世長久,祭祀香火不絕。此指周公雖誅武庚,仍以殷王族的支系微子封於宋,使殷族祭祀不至於斷絕。 ⑩君:諸侯國的君主。 (11)馴行:善行。 (12)佐:輔助。 ⒀令名:美好的聲譽。

蔡叔度既遷而死。其子曰胡,胡乃改行①,率德馴善②。周公聞之,而舉胡以為魯卿士③,魯國治④。於是周公言於成王,復封胡於蔡,以奉蔡叔之祀,是為蔡仲。餘五叔皆就國⑤,無為天子吏者。

①行:行為。 ②率:遵循。 馴:順服。 ③舉:選用。 ④治:社會安定太平。 ⑤餘五叔:《索隱》認為五叔指管、蔡、成、曹、霍、誤。按管叔已誅,蔡叔流放而死,不能就國。而且原文「是為蔡仲。餘五叔皆就國」,已把蔡仲列於五叔之外。五叔似指曹、成、霍、康、冉。冉季雖不以叔名,此處連帶概言之。此時五人先後分就封地,皆回各國。至於康叔為司寇、冉季為司空,是成王長大后、周公已歸政時的事。見《衛康叔世家》「成王長,用事,舉康叔為周司寇。」 就國:歸國。

蔡仲卒,子蔡伯荒立。蔡伯荒卒,子宮侯立。宮侯卒,子厲侯立。厲侯卒,子武侯立。武侯之時,周厲王失國,奔彘,共和行政①,諸侯多叛周。

①共和行政:公無前841年,周厲王因平民暴動逃離首都,周公、召公共同執政,號稱「共和執政」。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43

主題

1808

帖子

117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4

積分
1174
15
 樓主| lnln 發表於 2006-11-10 10:08 | 只看該作者
武侯卒,子夷侯立。夷侯十一年,周宣王即位。二十八年,夷侯卒,子釐侯所事立。
釐侯三十九年,周幽王為犬戎所殺①,周室卑而東徙②。秦始得列為諸侯③。
四十八年,釐侯卒,子共侯興立。共侯二年卒,子戴侯立。戴侯十年卒,子宣侯措父立。

①周幽王寵幸褒姒而廢太子及申后,申後父申侯聯合繒國、犬戎攻幽王,殺死在驪山下。 ②周室:周王朝的中央政權。卑:衰微。 東徙:周平王時,將首都由鎬京(今陝西西安附近)遷往洛邑(今河南洛陽)。 ③本句指,秦國原來列為諸侯,周平王東遷,秦襄公護送有功,周平王封襄公為諸侯。

宣侯二十八年,魯隱公初立①。三十五年,宣侯卒,子桓侯封人立。桓侯三年,魯弒其君隱公②。二十年,桓侯卒,弟哀侯獻舞立。
哀侯十一年,初③,哀侯娶陳④,息侯亦娶陳。息夫人將歸⑤,過蔡,蔡侯不敬⑥。息侯怒,請楚文王⑦:「來伐我,我求救於蔡,蔡必來,楚因擊之,可以有功⑧。」楚文王從之,虜蔡哀侯以歸。哀侯留九歲⑨,死於楚。凡立二十年卒⑩。蔡人立其子肸,是為繆侯。

①前722年,魯隱公以庶子身份攝政,詳見《魯周公世家》。古史《春秋》從這一年開始記事。 ②弒:古代稱子殺父母或臣殺君為「弒」。前712年,魯公子翚殺隱公,詳見《魯周公世家》。 ③初;當初,原先。指「哀侯娶陳」之事發生在以前,並非在本年。 ④娶陳:娶陳國女為婦。 ⑤歸:出嫁。 ⑥不敬:指不禮貌的行為。事見《左傳·庄公十年》:息夫人出嫁經過蔡國,蔡侯說:「這是我的小姨子啊!」讓息夫人停下相見,行為輕佻。 ⑦請:要求。 ⑧功:成效。 ⑨遛:滯留。 ⑩凡:總共。

繆侯以其女弟為齊桓公夫人①。十八年,齊桓公與蔡女戲船中②,夫人蕩舟③,桓公止之,不止,公怒,歸蔡女而不絕也④。蔡侯怒,嫁其弟⑤。齊桓公怒,伐蔡;蔡潰⑥,遂虜繆侯,南至楚邵陵。已而諸侯為蔡謝齊⑦,齊侯歸蔡侯。二十九年,繆侯卒,子庄侯甲午立。

①女弟:妹妹。 ②戲:遊玩。 ③盪:搖晃。 ④歸:使歸。此處指齊桓公把蔡女轟回娘家。 絕:斷絕(婚姻關係)。 ⑤弟:即前文所說的蔡侯之女弟。 ⑥潰:敗散。 ⑦謝:道歉。

庄侯三年,齊桓公卒。十四年,晉文公敗楚於城濮。二十年,楚太子商臣弒其父成王代立。二十五年,秦穆公卒。三十三年,楚莊王即位。三十四年,庄侯卒,子文侯申立。
文侯十四年,楚庄土伐陳,殺夏徵舒。十五年,楚圍鄭,鄭降楚,楚復?之①。二十年,文侯卒,子景侯固立。

①?(shì,士):通「釋」,釋放。

景侯元年,楚莊王卒。四十九年,景侯為太子般娶婦於楚,而景侯通焉①。太子弒景侯而自立,是為靈侯。
靈侯二年,楚公子圍弒其王郟敖而自立,為靈王。九年,陳司徒招弒其君哀公。楚使公子棄疾滅陳而有之。十二年,楚靈王以靈侯弒其父,誘蔡靈侯於申,伏甲飲之②,醉而殺之③,刑其士卒七十人④。令公子棄疾圍蔡⑤。十一月,滅蔡⑥,使棄疾為蔡公⑦。

①通:通姦。 此二句是追述景侯四十九年以前的事。兩年以前,鄭大夫子產評論蔡景侯:「做國君卻與兒媳婦通姦,沒有做父親的樣子,必遭其子之殃。」詳見《左傳·襄公二十八年》。 ②伏甲飲之:埋伏下武士后,讓蔡侯飲酒。 蔡侯去申地以前,蔡國大夫曾勸阻說:「楚王貪婪而不守信用,只恨我蔡國不服。現在給我們重禮而且甜言蜜語,這是引誘我們。不如別去申地。」蔡侯不聽,終於遇害。詳見《左傳·昭公十一年》。 ③醉而殺之:並非當時殺死。據《左傳·昭公十一年》載:三月丙申「醉而執之」,「夏四月丁巳,殺之」。 ④刑:用肉刑或殺害。 ⑤據《左傳·昭公十一年》,四月公子棄疾帥師圍蔡。 ⑥滅蔡:《春秋·昭公十一年》載,冬十一月丁酉,楚師滅蔡,俘獲隱太子友至楚,殺之並用做祭祀的貢品。司馬遷則認為隱太子友被蔡平侯所殺。當是根據不同的記載或傳說。參見下文註釋。 ⑦蔡公:《正義》說:「蔡之大夫也。」其意指蔡公並非蔡國君。楚滅蔡以後,把蔡國當成自己的領地。楚自稱王,蔡公就是大夫,屬楚王管轄。

楚滅蔡三歲①,楚公子棄疾弒其君靈王代立,為平王。平王乃求蔡景侯少子廬②,立之,是為平侯。是年,楚亦復立陳。楚平王初立,欲親諸侯,故復立陳、蔡后③。

①三歲:即前529年。蔡靈侯十二年(前531)楚滅蔡,前530年蔡無國君,棄疾為蔡公,司馬遷以此年為蔡平侯元年(前529),司馬遷作平侯二年。平侯共在位八年死,司馬遷作「平侯九年卒」。 ②求:尋找。 蔡景侯少子廬:一說為景侯曾孫、靈侯孫、隱太子友之子。參見《集解》引《世本》。司馬遷採用異說。 ③后:後代。

平侯九年卒①,靈侯般之孫東國攻平侯子而自立②,是為悼侯。悼侯父曰隱太子友。隱太子友者,靈侯之太子,平侯立而殺隱太子③,故平侯卒而隱太子之子東國攻平侯子而代立,是為悼侯。悼侯三年卒,弟昭侯申立。

①平侯在位其實只有八年(前529前522)。 ②《左傳·昭公二十一年》與司馬遷說法不同。《左傳》為:楚臣費無極向東國索取賄賂,並向蔡國人說:「平侯之子朱現為蔡國君,但不聽楚國命令,楚王將立東國為蔡君。你們如不主動按楚王意思去做,楚國一定要攻伐蔡國。」蔡人恐懼,於是驅逐平侯子朱,立東國為君。朱向楚王訴說此事,楚王本想討伐蔡國,又因費無極作梗,東國遂立。司馬遷當是採取異說。 ③《左傳·昭公十一年、二十一年》兩次說隱太子是被楚靈王所殺。司馬遷當別有所據。

昭侯十年,朝楚昭王,持美裘二,獻其一於昭王而自衣其一。楚相子常欲之,不與。子常讒蔡侯,留之楚三年。蔡侯知之,乃獻其裘於子常;子常受之,乃言歸蔡侯。蔡侯歸而之晉,請與晉伐楚①。

①《左傳·定公三年》載此事更詳,現錄於下:蔡昭侯為兩佩與兩裘以如楚,獻一佩一裘於昭王。昭王服之,以享蔡侯。蔡侯亦服其一。子常欲之,弗與,三年止之。……蔡人聞之,固請,而獻佩與子常。子常朝,見蔡侯之徒,命有司曰:「蔡君之久也,官不共也。明日禮不畢,將死。」蔡侯歸,及漢,執玉而沉,曰:「余所有及漢而南者,有若大川!」蔡侯如晉,以其子元與其大夫之子為質焉,而請伐楚。

十三年春,與衛靈公會邵陵①。蔡侯私於周萇弘以求長於衛②;衛使史?言康叔之功德③,乃長衛。夏,為晉滅沈④,楚怒,攻蔡。蔡昭侯使其子為質於吳⑤,以共伐楚。冬,與吳王闔閭遂破楚入郢⑥。楚怨子常,子常恐,奔鄭。十四年,吳去而楚昭王復國。十六年,楚令尹為其民泣以謀蔡⑦,蔡昭侯懼⑧。二十六年,孔子如蔡⑨。楚昭王伐蔡⑩,蔡恐,告急於吳。吳為蔡遠,約遷以自近,易以相救;昭侯私許,不與大夫計(11)。吳人來救蔡,因遷蔡於州來(12)。二十八年,昭侯將朝於吳,大夫恐其復遷,乃令賊利殺昭侯⒀;已而誅賊利以解過⒁,而立昭侯子朔,是為成侯。

①會:盟會,是許多諸侯的聯席會議,有一國為盟主,需要進行在神前的歃(shà,煞)血儀式:即殺牲取血,塗口旁或含口中,以示信用。歃血次序以先為尊。 ②長於衛:指歃盟次序在衛侯之前。蔡國因自己的祖先蔡叔是衛侯祖先康叔的哥哥,所以要求次序在前。 ③史?:《左傳》作「祝佗」。二人皆字子魚,疑司馬遷誤。祝佗之言大意為:「先王都尚德不尚年,康叔雖比蔡叔小,但康叔做過周司寇,蔡叔未做過朝官,而且蔡叔曾參預叛亂謀犯王室。而且晉文公踐土之盟也是先衛后蔡。」詳見《左傳·定公四年》。 ④邵陵之會,沈國未參加,晉國命蔡國討伐。四月,蔡大夫公孫姓帶兵滅沈,把沈國國君嘉俘獲至蔡國殺掉。事詳見《左傳·定公四年》。 ⑤其子:名乾。《左傳·定公四年》載:「楚自昭王即位,無歲不有吳師。蔡侯因之,以其子乾與其大夫之子為質於吳。」 ⑥《左傳·定公四年》載:「冬,蔡侯、吳子、唐侯共伐楚。……五戰,及郢。」 ⑦令尹:指當時楚國令尹子西。 ⑧此事《十二諸侯年表》作十七年,言「子西為民泣,民亦泣,蔡昭侯恐」。 ⑨孔子在蔡事迹,可參見《孔子世家》。其最重要者為,陳、蔡二國大夫率領徒役圍孔子於郊外,孔子斷糧。 ⑩應為昭侯二十五年事,參見《十二諸侯年表》。《左傳·哀公元年》曾詳載此事:春,楚國為報吳、蔡以前破國之仇,率陳、隨、許三國圍蔡。楚軍距蔡都一里築起堡壘,牆一丈厚兩丈高。圍攻九晝夜,蔡人男女列隊出降。楚人命蔡遷於長江以北、汝河以南,蔡人權且答應。⑾此為楚軍撤兵后之事。《左傳·哀公元年》:「蔡於是乎請遷於吳。」杜預註:「楚既還,吳人更叛楚就吳。為明年蔡遷州來傳。」 ⑿此事詳見《左傳·哀公二年》:「吳洩庸如蔡納聘,而稍納師。師畢人,眾知之。蔡侯告大夫,殺公子駟以說。哭而遷墓。冬,蔡遷於州來。」楊伯峻註:「蔡侯欲遷於吳,故與吳謀,因聘而納吳師。諸大夫不欲遷者,蔡侯殺公子駟以向吳解說,於是無人敢阻止矣。」(楊伯峻《春秋左傳注》第1618頁) ⒀《孔子世家》說:「前昭公欺其臣遷州來,后將往,大夫懼變遷,公孫翩射殺昭公。」《左傳·哀公四年》也記載此事:「春,蔡昭公將如吳。諸大夫恐其又遷也,承公孫翩而射之,入於家人而卒。以兩矢門之,眾莫敢進。文之鍇(kǎi,凱)后至,曰:『如牆而進,而殺二人。』鍇執宮而先,翩射之,中肘;鍇遂殺之。放逐公孫辰而殺公孫姓、公孫盱(xū,須)。」所以(日)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卷三十五引梁玉繩說:「此『利』字誤;《索隱》以利為賊名,妄。」此處當為司馬遷筆誤。 ⒁解過:贖錯,此處指推諉殺君之罪。

成侯四年,宋滅曹。十年,齊田常弒其君簡公。十三年,楚滅陳。十九年,成侯卒,子聲侯產立。聲侯十五年卒,子元侯立。元侯六年卒,子侯齊立。
侯齊四年,楚惠王滅蔡,蔡侯齊亡①,蔡遂絕祀②。后陳滅三十三年。

①亡:逃亡。 ②絕祀:宗廟祭祀斷絕,象徵亡國。

伯邑考,其後不知所封。武王發,其後為周,有本紀言①。管叔鮮作亂誅死,無後。周公旦,其後為魯,有世家言②。蔡叔度,其後為蔡,有世家言③。曹叔振鐸,其後為曹,有世家言④。成叔武,其後無所見⑤。霍叔處,其後晉獻公時滅霍⑥。康叔封,其後為衛,有世家言⑦。冉季載,其後世無所見⑧。

①本紀:指《周本紀》。 ②世家:指《魯周公世家》。 ③世家:即指本篇。 ④世家:即指本篇。 ⑤叔武封於成,又作「郕」。《春秋》隱公五年,衛師入郕。隱公十年,齊人鄭人入郕。庄公八年,(魯)師及齊師圍郕,郕降於齊師。文公十二年,郕伯來奔。皆有傳。但不知其國君名字、謚號及年代世系。 ⑥前661年,晉獻公滅霍。參見《十二諸侯年表》及《晉世家》。 ⑦世家:指《衛康叔世家》。 ⑧《國語·周語》中富辰在周襄王十七年(前636)曾提到冉季之國滅亡由於鄭姬。可見前此其國已亡。

太史公曰:管蔡作亂,無足載者。然周武王崩,成王少,天下既疑,賴同母之弟成叔、冉季之屬十人為輔拂①,是以諸侯卒宗周②,故附之世家言。

①拂:通「弼」,輔佐。 ②卒宗周:終於以周王朝為宗主。

曹叔振鐸者,周武王弟也。武王已克殷紂,封叔振鐸於曹。
叔振鐸卒,子太伯脾立。太伯卒,子仲君平立。仲君平卒,子宮伯侯立。宮伯侯卒,子孝伯雲立。孝伯雲卒,子夷伯喜立。
夷伯二十三年,周厲王奔於彘。
三十年卒,弟幽伯強立,幽伯九年,弟蘇殺幽伯代立,是為載伯。戴伯元年,周宣王已立三歲。三十年,載伯卒,子惠伯兕立。
惠伯二十五年,周幽王為犬戎所殺,因東徙,益卑,諸侯畔之①。秦始列為諸侯。
三十六年,惠伯卒,子石甫立,其弟武殺之代立,是為繆公。繆公三年卒,子桓公終生立。

①畔:通「叛」。

桓公三十五年,魯隱公立。四十五年,魯弒其君隱公。四十六年①,宋華父督弒其君殤公,及孔父。五十五年,桓公卒,子庄公夕姑立。
庄公二十三年,齊桓公始霸②。

①四十六年:應為「四十七年」,參見《十二諸侯年表》。 ②霸:通「伯」,做諸侯的盟主。

三十一年,庄公卒,子釐公夷立。釐公九年卒,子昭公班立。昭公六年,齊桓公敗蔡,遂至楚召陵。九年,昭公卒,子共公襄立。
共公十六年,初,晉公子重耳其亡過曹①,曹君無禮,欲觀其駢脅②。釐負羈諫③,不聽,私善於重耳④。二十一年,晉文公重耳伐曹,虜共公以歸,令軍毋入釐負羈之宗族閭⑤。或說晉文公曰⑥:「昔齊桓公會諸侯,復異姓⑦;今君囚曹君,滅同姓⑧,何以令於諸侯?」晉乃復歸共公。

①事在共公十五年。《十二諸侯年表》列此事於十六年,亦誤。詳見楊伯峻考證(《春秋左傳注》第407頁)。 ②駢脅:肋骨長得連成一塊。 ③諫:勸止。 《國語·晉語四》詳載其諫辭如下:負羈言於曹伯曰:「夫晉公子在此,君之匹也,不亦禮焉?」曹伯曰:「諸侯之亡公子其多矣,誰不過此!亡者皆無禮者也,余焉能盡禮焉!」對曰:「臣聞之:愛親明賢,政之干也。禮賓矜窮,禮之宗也。禮以紀政,國之常也。失常不立,君所知也。國君無親,以國為親。先君叔振,出自文王,晉祖唐叔,出自武王,文、武之功,實建諸姬。故二王之嗣,世不廢親。今君棄之,不愛親也。晉公子生十七年而亡,卿材三人從之,可謂賢矣,而君蔑之,是不明賢也。謂晉公子之亡,不可不憐也。比之賓客,不可不禮也。失此二者,是不禮賓、不憐窮也。守天下之聚,將施於宜。宜而不施,聚必有闕。玉帛酒食,猶糞土也,受糞土以毀三常,失位而闕聚,是之不難,無乃不可乎?君其圖之。」公弗聽。 ④善:友好。事詳載《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如下:(重耳)及曹,曹共公聞其駢脅,欲觀其裸。浴,薄而觀之。釐負羈之妻曰:「吾觀晉公子從者,皆足以相國。若以相,夫子必返其國,返其國,必得志於諸侯。得志於諸侯,而誅無禮,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貳焉!」乃饋盤飧,置璧焉。公子受飧反璧。 ⑤宗族閭:同族人聚居的里巷。 ⑥說:勸說。 ⑦指齊桓公於前659、658兩年中,,率諸侯把遭狄人破滅的衛國、邢國恢復起來。齊國是姜姓,衛邢二國是姬姓。詳見《左傳·僖公元年、二年》。 ⑧晉曹二國均為姬姓,滅曹即是滅國姓之國。

二十五年,晉文公卒。三十五年,共公卒,子文公壽立。文公二十三年卒,子宣公強立。宣公十七年卒,弟成公負芻立①。

①負芻殺宣公太子自立。杜預《春秋左傳集解》認為負芻是宣公庶子,近是。《左傳·成公十三年》詳載其事如下:曹宣公卒於師。曹人使公子負芻守,使公子欣時逆曹伯之喪。秋,負芻殺其太子而自立也。諸侯乃請討之。晉人以其役之勞,請俟他年。冬,葬曹宣公。既葬,子臧(公子欣時之字)將亡,國人皆將從之。成公乃懼,告罪,且請焉。乃反,而致其邑。

成公三年①,晉厲公伐曹,虜成公以歸②,已復釋之③。五年,晉欒書、中行偃使程滑弒其君厲公。二十三年,成公卒,子武公勝立。武公二十六年,楚公子棄疾弒其君靈王代立。二十七年,武公卒,子平公(頃)〔須〕立。平公四年卒,子悼公午立。是歲,宋、衛、陳、鄭皆火。

①成公三年:應為「成公二年」。參見《十二諸侯年表》。 ②《左傳·成公十五年》詳載其事如下:春,會於戚,討曹成公也。執而歸諸京師。……諸侯將見子臧於王而立之。子臧辭曰:「《前志》有之曰:『聖達節,次守節,下失節。』為君非吾節也。雖不能聖,敢失守乎?」遂逃,奔宋。 ③曹成公被釋放在成公三年。詳見《左傳·成公十六年》:曹人請於晉曰:「自我先君宣公即世,國人曰:『若之何?憂猶未弭。』而又討我寡君,以亡曹國社稷之鎮公子,是大泯曹也。先君無乃有罪手?若有罪,則君列諸會矣。君唯不遺德、刑,以伯諸侯,豈獨遺諸敝邑?敢私布之。」……曹人復請於晉。晉侯謂子臧:「反,吾歸而君。」子臧反,曹伯歸。子臧盡致其邑與卿而不出。

悼公八年,宋景公立。九年,悼公朝於宋,宋囚之;曹立其弟野,是為聲公①。悼公死於宋,歸葬。
聲公五年,平公弟通弒聲公代立,是為隱公②。隱公四年,聲公弟露弒隱公代立,是為靖公。靖公四年卒,子伯陽立。

①聲公:《十二諸侯年表》作「襄公」,恐非。《集解》引除廣曰:「一作『聲』」。 ②《世本》及《春秋》作悼伯卒,弟露立,謚靖公,無聲公、隱公記載。《索隱》認為是二書失載,司馬遷不誤。近是。

伯陽三年,國人有夢眾君子立於社宮①,謀欲亡曹;曹叔振鐸止之,請待公孫強,許之。旦,求之曹,無此人。夢者戒其子曰:「我亡,爾聞公孫強為政②,必去曹,無離曹禍③。」及伯陽即位,好田弋之事④。六年,曹野人公孫強亦好田弋⑤,獲白雁而獻之,且言田弋之說,因訪政事⑥。伯陽大說之⑦,有寵,使為司城聽政⑧。夢者之子乃亡去。

①社宮:諸侯祭祀地神之處。 ②為政:主持政事。 ③離:通「罹」,遭到。 ④田弋:射獵。 ⑤野人:農夫。 ⑥訪:商問。 ⑦說:同「悅」。 ⑧聽政:處理政事。

公孫強言霸說於曹伯①。十四年,曹伯從之,乃背晉干宋②。宋景公伐之,晉人不救。十五年,宋滅曹,執曹伯陽及公孫強以歸而殺之③。曹遂絕其祀。

①霸說:成就霸業的主張。 ②背晉干宋:背叛晉國,干犯宋國。 ③《左傳·哀公八年》載此事曲折如下:春,宋公伐曹將還,褚師子肥殿。曹人詬之,不行。師待之。公聞之,怒,命反之,遂滅曹,執曹伯陽及司城強以歸殺之。

太史公曰:余尋曹共公之不用僖負羈①,乃乘軒者三百人②,知唯德之不建。及振鐸之夢,豈不欲引曹之祀者哉③?如公孫強不修厥政④,叔鐸之祀忽諸⑤。

①尋:探究。 ②乘軒者三百人:據《晉世家》載「美女乘軒者三百人」,可知這裡指美女乘軒,極言曹共公之奢侈荒淫生活。軒,供大夫以上所乘坐的一種前頂較高而有帷幕的車子。 ③引:延長。 ④如:奈,無奈的簡說法。厥:其。 ⑤忽:滅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43

主題

1808

帖子

117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4

積分
1174
16
 樓主| lnln 發表於 2006-11-10 10:10 | 只看該作者
陳杞世家第六

趙季 譯註

【說明】

本篇的主要內容,是敘述陳國歷史發展的興亡過程,同時簡要記載了杞國的世系源流,篇末兼及概括簡介了十一位堯舜之際著名歷史人物後裔的下落。
在本篇中,太史公首先充分表現了中國史家強調對歷史進行道德評價的鮮明特徵。漢代著名史家荀悅曾指出:「立典有五志焉:一曰達道義,二曰彰法式,三曰通古今,四曰著功勛,五曰表賢能。」(《漢紀·高祖第一》)但他基本上還只是注意樹立正面道德楷模,以為後人法式。實際上中國史家總是從正反兩個方面對歷史進行道德評價和教育,即所謂「彰善癉惡,以樹風聲」。唐代史學家劉知幾在總結中國史學經驗時就明確提出了這一點:「今更廣三科,以增前目:一曰敘沿革,二曰明罪惡,三曰旌怪異。」(《史通·書事》)並特彆強調「君臣邪僻、國家喪亂則書之」(同上),對於「干紀亂常,存滅興亡所系,既有關時政,故不可缺書」(《史通·人物》)。司馬遷正是如此。本篇並未巨細不遺、平鋪直敘地記載陳國史實,而是選擇最能反映陳國君臣道德品質的典型事例來敘寫,以達到「其惡可以戒后」的目的。
荒淫無道,是中國古代專制社會君主極權政治的必然現象,也是導致統治階級內訌、國家喪亂的主要原因之一。司馬遷在本篇著重寫了陳厲公好淫而喪生,陳靈公荒淫而失國,孔寧、儀行父因淫亂而逃亡他國,通過這些事例,太史公對統治階級的腐朽墮落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和無情的鞭撻。
在本篇中,還體現了太史公善於剪裁、重點突出的史家手法。例如「杞小微,其事不足稱述」;「滕、薛、騶,夏商周之間封也,小,不足齒列,弗論也」;「江、黃、胡、沈之屬,不可勝數,故弗采於傳雲」。太史公大膽刪削了與歷史發展關係不大的小國事迹,避免了蓁蕪不棄的缺點,從而使文章的主旨更加鮮明。
值得指出的是,由於時代發展的局限,司馬遷於強調人事之際,還不能完全拋棄某種程度的天命迷信思想,所以在引用古代文獻如《左傳》時,對其中的一些占卜預言未加批判地移錄進來,帶有一定的神秘主義色彩,降低了作品的思想性,需要我們批判地去對待。


【譯文】

陳胡公滿,是虞帝舜的後代。當初舜還是一個平民時,堯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了他,住在媯汭,他的後代就藉此地名當姓氏,姓了媯氏。舜死後,把天下傳給禹,舜的兒子商均是一個諸侯。夏代時,舜後人的侯位時斷時續。周武王戰勝殷紂以後,又尋找舜的後人,找到媯滿,把他封在陳國,來供奉帝舜的歲時祭祀,就是胡公。
胡公死,其子申公犀侯繼位。申公死,其弟相公皋羊繼位。相公死,又立起申公之子突為君,就是孝公。孝公死,其子慎公圉戎繼位。慎公時正當周厲王之朝。慎公死,其子幽公寧繼位。
幽公二十年(前841),周厲王逃到彘地。
二十三年(前832),幽公死,其子釐公孝繼位。釐公六年(前828),周宣王即位。三十六年(前796),釐公死,其子武公靈繼位。武公十五年(前781)死,其子夷公說繼位。這年,周幽王即位。夷公三年(前778)死,其弟平公燮繼位。平公七年(前771),周幽王被犬戎殺死,周王朝首都東遷洛邑。秦國開始成為諸侯。
二十三年(前755),平公死,其子文公圉繼位。
文公元年(前754),娶了蔡國之女為婦,生下兒子佗。十年(前745),文公死,其長子桓公鮑繼位。
桓公二十三年(前722),魯隱公即位。二十六年(前719),衛人殺死衛君州吁。三十三年(前712),魯人殺死魯隱公。
三十八年(前707)正月甲戍己丑,桓公鮑死。其弟佗之母是蔡國之女,因此蔡人為佗殺死五父和桓公太子免而立佗為國君,就是厲公。桓公病後國內大亂,國民離散,所以兩次發來訃告。
厲公二年(前705),生下兒子敬仲完。正值周太史經過陳國,陳厲公讓他用《周易》為兒子算卦,得到的卦象是《觀卦》變《否(pǐ,痞)卦》,周太史說:「這叫做能看到國家的榮光,利於做天子之賓。他大概會取代陳國而自己據有國家吧?不是在陳國,大概是在別的國家吧?這事不會發生在他本人之世,大概是發生在他子孫之時吧?如發生在別國,一定是在姜姓國家。因為姜姓是太岳的後代。事物不能在兩個方面都充分發展,大概要等到陳國衰亡,他的後代就要昌盛了吧?」
陳厲公娶蔡國之女為妻,蔡女與蔡國一個人通姦,陳厲公也屢次去蔡國亂搞女人。七年(前200),被厲公所殺的桓公太子免的三個弟弟,大的叫躍,二的叫林,小的叫杵臼,一同讓蔡人用美女引誘厲公,然後三人與蔡人一起殺掉厲公,而立躍為國君,就是利公。利公是桓公的兒子。利公即位后五個月就死了,二弟林繼位,就是庄公。庄公七年(前693)死,小弟弟杵臼繼位,就是宣公。
宣公三年(前690),楚武王死,楚國開始強大。十七年(前676),周惠王娶陳君之女為王后。
二十一年(前672),宣公後來有寵愛之姬生一子名款,宣公想立他為太子,就殺掉了原來的太子禦寇。禦寇一直喜歡厲公之子完,完害怕禍連自己,就逃到齊國。齊桓公想讓陳完做卿,陳完說:「我作為寄居在外之臣,有幸能不做勞苦之役,就是您給我的恩惠了,我不敢擔任高官。」桓公就讓他做工正之官。齊懿仲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陳完,先算一卦,卦辭說:「夫妻好比雄雌鳳凰雙雙飛翔,鳴叫應和響亮清脆。媯姓的後人,將在姜姓之國蕃育昌盛。五代以後就將發達,地位與正卿並駕齊驅。八代以後,無人能與之相比。」
三十七年(前656),齊桓公討伐蔡國,蔡國戰敗;齊兵趁勢侵入楚國境內,向南直至召(shào,邵)陵,軍隊返齊時經過陳國。陳國大夫轅濤塗嫌齊軍過境騷擾,就騙齊桓公說由東路沿海返齊更好。齊桓公明白真相后大怒,把轅濤塗抓了起來。此年,晉獻公逼死自己的太子申生。
四十五年(前648),宣公死,其子款繼位,就是穆公。穆公五年(前643),齊桓公死。十六年(前632),晉文公在城濮大敗楚軍。此年,陳穆公死,其子共公朔繼位。陳共公六年(前626),楚國太子商臣殺死父親楚成王,自立為君,就是楚穆王。十一年(前621),秦穆公死。十八年(前614),陳共公死,其子靈公平國繼位。
陳靈公元年(前613),楚莊王即位。六年(前608),楚國征伐陳國。十年(前604),陳國與楚國媾和。
十四年(前600),陳靈公和陳國大夫孔寧、儀行父都與夏姬通姦,而且貼身穿著夏姬的衣服在朝中嬉笑。大夫泄冶勸諫說:「國君和大臣如此淫亂,讓人民如何效法?」陳靈公把此話告訴孔寧、儀行父二人,二人要求殺死泄冶,陳靈公也不禁止他們,於是二人果然殺死了泄治。十五年(前599),陳靈公和孔寧、儀行父在夏姬家飲酒取樂。陳靈公對二人開玩笑說:「夏徵舒長得像你們。」二人反唇相譏說:「他長得也像您。」夏徵舒聽了十分生氣。靈公喝完酒出來,夏徵舒藏在馬棚門口用箭射殺靈公。孔寧、儀行父嚇得逃到楚國,靈公太子午也逃往晉國。夏徵舒自立為陳侯。夏徵舒過去是陳國大夫。夏姬是御叔之妻、夏徵舒之母。
陳成公元年(前598)冬天,楚莊王以夏徵舒殺死陳靈公為由,帶諸侯之兵討伐陳國。並且對陳國人說:「別害怕,我只是誅殺夏徵舒而已。」可是殺了夏徵舒之後,借勢就把陳國吞併,作為楚國的一個縣而佔有了,楚國群臣都為此向楚莊王祝賀。這時申叔時從齊國出使回來,獨獨不表示祝賀。楚莊王問他為什麼這樣,申叔時回答說:「俗語說得好,有人牽牛抄近路,踩壞別人莊稼地,田地主人追過來,把牛搶來歸自己。抄近路踩人田確實有罪,可是因此就把他的牛奪來,不也太過分了嗎?現在大王以夏徵舒殺君為不義,因此徵集諸侯軍隊,討伐夏徵舒以申張正義,可是事畢之後卻佔有陳國,貪圖人家土地,那麼今後還怎麼號令天下!所以我不祝賀。」楚莊王聽后說:「講得好!」於是從晉國接回陳靈公的太子媯午,立為陳君,象過去一樣治理陳國,就是陳成公。孔子在讀歷史時看到楚國恢復陳國主權一段,說:「楚莊王真可謂賢德。輕視千乘之國而看重一句有益之言。」
八年(前591),楚莊王死。二十九年(前570),陳國背叛與楚國的盟約。三十年(前569),楚共王征伐陳國。此年,陳成公死,其子哀公弱繼位。楚王因陳國有喪事,罷兵回國。
哀公三年(前566),楚兵包圍陳國,後來又饒了陳國。二十八年(前541),楚國公子圍殺死楚王郟(jiá,陽平「家」)敖自立為楚王,就是楚靈王。
三十四年(前535),原先時,陳哀公從鄭國娶妻,長姬生下悼太子師,少姬生下兒子偃。哀公又有兩名寵幸的妾,長妾生子名叫留,少妾生子名叫勝。哀公最寵愛留,把他託付給自己的弟弟司徒招來照顧。哀公病了以後,三月,招殺死了悼太子,把留立為太子。哀公很生氣,想殺掉招,招發兵包圍哀公,哀公自縊而死。最後招還是把留立為國君。四月,陳國派使節去楚國報告喪信。楚靈王聞說陳國內亂,就殺掉陳國使者,派公子棄疾舉兵征伐陳國,陳君留逃往鄭國。九月,楚兵圍陳。十一月,滅掉陳國。命楚公子棄疾做陳公。
招殺死悼太子時,悼太子的兒子吳逃到晉國。晉平公問太史趙說:「陳國這次算最終滅亡了吧?」太史趙回答說:「陳國是顓(zhuān,專)頊(xū,虛)的後代。等陳氏在齊國得到政權之後,陳國本國才最終滅亡。陳國祖先從幕到瞽(gǔ,古)叟,都未違背天命。加之舜的完美道德,一直到遂,世世恪守其道。等到胡公之世,周天子賜姓,命他供祀舜帝。而且具有大功德之人,應享受百代的祭祀。虞舜享祀的百代之數尚且未滿,大概將會在齊國繼續享祀吧?」
楚靈王滅陳后第五年,楚國公子棄疾殺死靈王自立為楚王,就是平王。平王剛剛即位,想友睦以得諸侯之心,就找到過去陳國悼太子師的兒子吳,立他為陳侯,就是陳惠公。惠公即位后,上溯到哀公死的那年來接續陳國紀年作為元年,空空借了五年。
十年(前524),陳國發生火災。十五年(前519),吳王僚命公子光伐陳國,攻取胡、沈而歸。二十八年(前506),吳王闔廬與伍子胥打敗楚國攻進郢都。此年,陳惠公死,其子懷公柳繼位。
懷公元年(前505),吳王攻破楚國后,駐紮郢都,召見陳懷公。懷公想要前去,陳國大夫說:「吳王最近志得意滿,可是楚王雖然逃走,但與陳國是舊交,不能背叛陳、楚之交。」懷公就以身體有病為借口推辭了會見。四年(前502),吳王又召見懷公,懷公害怕,只得前往吳國。吳王生氣上次陳懷公不來,扣留了他,終於死在吳國。陳國於是立懷公之子越為君,就是湣(mǐn,敏)公。
湣公六年(前496),孔子至陳國。吳王夫差征伐陳國,攻取三城而歸。十三年(前489),吳國又來征伐陳國,陳國向楚國告急求救,楚昭王帶兵來援救,駐軍城父,吳軍撤兵。此年,楚昭王死在城父。當時孔子仍在陳國。十五年(前487),宋國滅掉曹國。十六年(前486),吳王夫差北伐齊國,在艾陵大敗齊兵,又派人召見陳侯。陳湣公害怕,前往吳國。楚國因此征伐陳國。二十一年(前481),齊國大夫田常殺死齊簡公。二十三年(前479),楚國的白公勝殺死令尹子西、子綦,襲擊楚惠王。楚國葉公擊敗白公,白公自殺。
二十四年(前478),楚惠王復國,舉兵北伐,殺死陳湣公,於是滅掉陳國佔為楚有。此年,孔子去世。

杞國東樓公,是夏代大禹的後代子孫。商朝時其封國時斷時續。周武王戰勝殷紂之後,尋找禹的後代。找到東樓公,封他在杞,以供奉夏后氏的祭祀。
東樓公生子西樓公,西樓公生子題公,題公生子謀娶公。謀娶公正值周厲王時代。謀娶公生子武公。武公即位后四十七年死,其子靖公二十三年死,其子共公繼位。共公八年死,其子德公繼位。德公十八年死,其弟桓公姑容繼位。桓公十七年(前567)死,其子孝公丐繼位。孝公十七年(前550)死,其子文公益姑繼位。文公十四年(前536)死,其弟平公郁繼位。平公十八年(前518)死,其子悼公成繼位。悼公十二年(前506)死,其子隱公乞繼位。七月,隱公之弟遂殺隱公自立為君,就是釐(xī,西)公。釐公十九年(前487)死,其子釐公維繼位。湣公十五年,楚惠王滅掉陳國。十六年,湣公之弟閼(è,厄)路殺湣公自立為君,就是哀公。哀公即位十年死,湣公之子敕(chì,赤)繼位,就是出公。出公十二年死,其子簡公春繼位。即位一年,即楚惠王之四十四年(前454),楚滅掉杞國。比陳國晚滅亡三十四年。
舜的後代,周武王封於陳,到楚惠王時被滅掉,有《世家》記載。禹的後代,周武王封於杞,楚惠王滅掉它,有《世家》記載。契(xiè,謝)的後代是殷商王族,有《本紀》記載。殷朝滅亡后,周朝封其後代於宋,齊湣王滅掉宋,有《世家》記載。后稷的後代是周朝王族,秦昭王滅掉周,有《本紀》記載。皋陶(yáo,姚)的後代,有的被封在英、六之地,楚穆王滅掉它們,沒有譜牒記載。伯夷的後代,在周武王時又被封於齊,叫做太公望,陳氏滅了它,有《世家》記載。垂、益、夔(kuí,奎)、龍,他們的後代不知封於何地,沒有聽說過他們。以上十一個人,都是堯、舜時著名的功德之臣;其中五人的後代都當過帝王,其餘的則是著名諸侯。滕、薛、騶,是夏、商、周三代時所封之國,很小,不足掛齒,就不論列了。
周武王時,封侯封伯的還有一千多人。等到周幽王周厲王以後,諸侯以力相攻互相吞併。江、黃、胡、沈之類的小國,數不勝數,因此就不採錄於史傳之中。

太史公曰:舜的道德可謂達到極點了!讓位給夏,而以後經歷夏商周三代仍享受祭祀。楚國滅掉陳國之後,田常又取得了齊國政權,終於還是一個封國,百代不絕,後代子孫著盛,被封賜土地的人很多。至於禹,在周時其後代就是杞國之君,很弱小,不值得一說。楚惠王滅掉杞以後,禹的後代越王勾踐就振興起來。


【原文】【註解】

陳胡公滿者,虞帝舜之後也。昔舜為庶人時①,堯妻之二女,居於媯汭,其後因為氏姓,姓媯氏。舜已崩②,傳禹天下,而舜子商均為封國。夏后之時,或失或續。至於周武王克殷紂,乃復求舜后,得媯滿,封之於陳,以奉帝舜祀,是為胡公。

①庶人:指不做官的平民。②崩:古代天子之死稱「崩」。③封國:天子所裂土頒封的諸侯國。

胡公卒,子申公犀侯立。申公卒,弟相公皋羊立。相公卒,立申公子突,是為孝公。孝公卒,子慎公圉戎立。慎公當周厲王時。慎公卒,子幽公寧立。
幽公十二年①,周厲王奔於彘②。

①十二年:應為「十四年」。參見《十二諸侯年表》。②奔:逃亡。

二十三年,幽公卒,子釐公孝立。釐公六年①,周宣王即位。三十六年,釐公卒,子武公靈立。武公十五年卒,子夷公說立。是歲,周幽王即位。夷公三年卒,弟平公燮立。平公七年,周幽王為犬戎所殺②,周東徙③。秦始列為諸侯。

①釐公六年:應為「釐公四年」。可參見《十二諸侯年表》。②周幽王寵褒姒(sì,似)而廢申后及太子宜臼,申后之父申侯聯合繒(zēng,增)國,犬戎攻幽王,殺於驪山下。③周東徙:周平王時,將周朝首都由陝西鎬(hào,浩)京遷往河南洛邑。

二十三年,平公卒,子文公圉立。
文公元年,娶蔡女①,生子佗。十年,文公卒,長子桓公鮑立。

①文公未娶蔡女,佗亦非蔡女所生,司馬遷誤,說詳后。

桓公二十三年,魯隱公初立。二十六年,衛殺其君州吁①。三十三年,魯弒其君隱公。
三十八年正月甲戍己丑,桓公鮑卒。桓公弟佗,其母蔡女,故蔡人為佗殺五父及桓公太子免而立佗,是為厲公②。桓公病而亂作,國人分散,故再赴③。

①實際上是衛國大夫石碏(cuò,錯)與陳侯合作,派人在陳國境內殺死州吁,詳情參見《衛康叔世家》。②據《左傳·桓公五年》:「陳亂,文公子佗殺太子免而代之。」並非蔡人殺免。又《春秋·桓公六年》:「蔡人殺陳佗。」實際上,桓公先生太子免,又娶蔡女生子名躍。陳佗先殺太子免而自立,蔡人又為躍殺佗,立躍,是為厲公。《左傳·庄公二十二年》:「陳厲公,蔡出也,故蔡人殺五父而立之。」五父即陳佗,顯非陳厲公。司馬遷誤記。③赴:同「訃」,報喪。此段文引自《庄傳·桓公五年》,因為陳人兩次向魯國通報陳桓公之死,所以造成其死日記為二天(甲戍、己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43

主題

1808

帖子

117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4

積分
1174
17
 樓主| lnln 發表於 2006-11-10 10:11 | 只看該作者
厲公二年,生子敬仲完。周太史過陳,陳厲公使以《周易》筮之①,卦得《觀》之《否》②:「是為觀國之光③,利用賓於王。此其代陳有國乎④?不在此,其在異國⑤?非此其身⑥,在其子孫⑦。若在異國,必姜姓⑧。姜姓,太岳之後⑨。物莫能兩大,陳衰,此其昌乎⑩?」

①《周易》:西周時的一部占筮算卦之書,其中也反映了時人的思想及部分史實。全書分為六十四卦,每卦八爻,共計有卦辭六十四條,爻辭三百八十四條。占卜時,根據所得的卦、爻辭來預言吉凶。筮:用一種特殊的草棍來當占卜的工具。筮法是:取筮草五十根,先取出一根為太極。然後將四十九根分為左右兩份以象兩儀,然後再將右邊一份中取出一根棍置於左手,然後以四為組分數左、右兩份,將其餘數記下刨出;以餘下筮草再按上法分左右以四來數,將餘數再刨出;剩餘筮草再按上方數一遍,將餘數刨出。最後剩餘筮草數目必為四的六、七、八、九倍。六為老陰、七為少陽、八為少陰、九為老陽。此為六爻之第一爻。如此法行六遍,即得出六爻,卦象確定,是為「本卦」。六爻中有老陽則須變為陰,有老陰則須變為陽,又得一卦,是為「之卦」。②《觀》之《否pǐ,痞)》:即筮得之本卦為《觀》(),之卦為《否》(),因為本卦的第四爻(由下向上分別為初爻、二爻、三爻、四爻、五爻、上爻)是老陰,故要變為陽。按照筮法規定,一爻變,以本卦的變爻的爻辭預言事物。陰爻又稱為「六」,陽爻又稱為「九」。故此卦要用《觀》卦的「六四」爻辭來預言。③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是《觀》卦六四的爻辭。意思是:能看到國家的強盛,利於成為君主的上賓。④本句意為:他可能要代替陳國而做諸侯吧。因為《觀》卦是巽(風)上坤(土)下,《否》卦是乾(天)上坤下,據《左傳·桓公五年》說:風為天於土上代表山,佔有山裡出產的各種寶物,上面照耀著天光,下面佔據著土地,是當國君的象徵。⑤風在上土在下,則表示要順風遠行,所以說要在異國為君。⑥此其身:這個人之身。指敬仲完本人。⑦二句說敬仲完本人並不能成為國君,而是他的後代。因此《否》卦乾(君)上坤(臣)下,所以敬仲完還只能是以臣朝君,做君主之賓,而《觀》卦則說明從遠處見到國之強盛,故說其子孫能成君主。⑧姜姓:此處指姜姓國。⑨因為只有山嶽才能配天,所以說敬仲完的子孫將在姜姓國成為國君。⑩本句意思是:陳國衰亡后,敬仲完的子孫才會在異國昌盛起來。

厲公娶蔡女,蔡女與蔡人亂①,厲公數如蔡淫②。七年,厲公所殺桓公太子免之三弟,長曰躍,中曰林,少曰杵臼,共令蔡人誘厲公以好女,與蔡人共殺厲公而立躍③,是為利公④。利公者,桓公子也。利公立五月卒,立中弟林,是為庄公。庄公七年卒,少弟杵臼立,是為宣公。

①亂:不正當的男女關係。②數:屢次。③與蔡人共殺厲公:誤。應是蔡人殺佗,而且是七年以前的事。《穀梁傳·桓公六年》:「陳侯(佗)喜獵,淫獵於蔡,與蔡人爭禽,蔡人不知其是陳君也而殺之。」又《公羊傳·桓公六年》:「(陳佗)淫於蔡,蔡人殺之。」被殺原因有歧說,但陳佗死於魯桓公六年(即陳厲公躍元年,前706)則《左》、《公》、《谷》均同,《史記》顯誤。④是為利公:據考,史無利公,參見梁玉繩《史記志疑》。按厲公名躍,於前706年立,七年而死。

宣公三年,楚武王卒,楚始強。十七年,周惠王娶陳女為後①。
二十一年,宣公後有嬖姬生子款②,欲立之,乃殺其太子禦寇。禦寇素愛厲公子完,完懼禍及己,乃奔齊。齊桓公欲使陳完為卿,完曰:「羈旅之臣③,幸得免負檐④,君之惠也,不敢當高位。」桓公使為工正。齊懿仲欲妻陳敬仲,卜之,占曰⑤:「是謂鳳皇於飛⑥,和鳴鏘鏘。有媯之後,將育於姜⑦。五世其昌,並於正卿⑧。八世之後,莫之與京⑨。」

①《左傳·庄公十八年》:「虢公、晉侯、鄭伯使原庄公逆王後於陳。陳媯歸於京師,實惠后。」②嬖:寵愛。③羈旅:寄居作客。④負檐:勞苦。背東西為負,扛東西為擔。檐,通「擔(擔)」。⑤占:指占卜之辭。⑥鳳皇:同「鳳凰」,傳說為百鳥之王,雄之鳳,雌為凰。鳳皇於飛,是《詩經·大雅·卷阿》里的一句。意為鳳凰在飛舞,於字無義。⑦育:子孫蕃育。姜:指齊國,為姜姓國。⑧並:並列。⑨京:大。

三十七年,齊桓公伐蔡,蔡敗;南侵楚,至召陵,還過陳。陳大夫轅濤塗惡其過陳,詐齊令出東道。東道惡,桓公怒,執陳轅濤塗①。是歲,晉獻公殺其太子申生。

①《左傳·僖公四年》詳載此事:「陳轅濤塗謂鄭申侯曰:`師出於陳、鄭之間,國必甚病。若出於東方,觀兵於東夷,循海而歸,其可也。'申侯曰:`善。'濤塗以告齊侯,許之。申侯見曰:`師老矣(軍隊作戰太久了),若出於東方而遇敵,懼不可用也。若出於陳、鄭之間,共其資糧扉屨,其可也。'齊侯說(悅),與之虎牢。執轅濤塗。」轅濤塗本為了陳、鄭二國利益,反被鄭申侯出賣,所以明年他報復鄭申侯,以至於鄭申侯被殺。詳見《左傳·僖公五年、七年》。

四十五年,宣公卒,子款立,是為穆公。穆公五年,齊桓公卒。十六年,晉文公敗楚師於城濮。是歲,穆公卒,子共公朔立。共公六年,楚太子商臣弒其父成王代立,是為穆王。十一年,秦穆公卒。十八年,共公卒,子靈公平國立。

靈公元年,楚莊王即位。六年,楚伐陳①。十年,陳及楚平②。

①《左傳·宣公元年》:「秋,楚子侵陳,遂侵宋。晉趙盾帥師救陳、宋。」《十二諸侯年表》說是因為陳、宋背楚服晉,所以楚伐之。②平:媾和。《左傳·宣公五年》:「陳及楚平。晉荀林父救鄭、伐陳。」

十四年,靈公與其大夫孔寧、儀行父皆通於夏姬①,衷其衣以戲於朝②。泄冶諫曰:「君臣淫亂,民何效焉③?」靈公以告二子,二子請殺泄冶,公弗禁,遂殺泄冶。十五年,靈公與二子飲於夏氏④,公戲二子曰:「徵舒似汝。」二子曰:「亦似公。」徵舒怒。靈公罷酒出,徵舒伏弩廄門射殺靈公⑤。孔寧、儀行父皆奔楚,靈公太子午奔晉。徵舒自立為陳侯。徵舒,故陳大夫也。夏姬,御叔之妻,舒之母也。

①通:通姦。衷:貼身穿。③效:仿效。④二子:指孔寧、儀行父。⑤廄:馬棚。

成公元年冬,楚莊王為夏徵舒殺靈公,率諸侯伐陳。謂陳曰:「無驚,吾誅徵舒而已。」已誅徵舒,因縣陳而有之①,群臣畢賀。申叔時使於齊來還,獨不賀。庄王問其故②,對曰:「鄙語有之③,牽牛徑人田④,田主奪之牛。徑則有罪矣,奪之牛,不亦甚乎?今王以徵舒為賊弒君⑤,故徵兵諸侯,以義伐之,已而取之,以利其地⑥,則后何以令於天下!是以不賀。」庄王曰:「善。」乃迎陳靈公太子午於晉而立之,復君陳如故⑦,是為成公。孔子讀史記至楚復陳⑧,曰:「賢哉楚莊王!輕千乘之國而重一言⑨。」

①縣陳:把陳作為(楚國的)一個縣。有:佔有。②《左傳·宣公十一年》載楚莊王之問:「夏徵舒為不道,弒其君,寡人以諸侯討而戮之,諸侯、獻公皆慶寡人,女獨不慶寡人,何故?」③鄙語:俗語。④徑人田:從人田中走過以抄近路。⑤賊:殺害。⑥利:貪。⑦君陳:為陳國之君。⑧史記:古代把歷史文獻統稱「史記」。⑨乘:四匹馬駕一輛車為一乘。千乘之國:有一千乘車的國家,指國家不小。

(二十)八年,楚莊王卒。二十九年,陳倍楚盟①。三十年,楚共王伐陳②。是歲,成公卒,子哀公弱立。楚以陳喪,罷兵去。

①倍:同「背」,背叛。陳倍楚盟,指陳國參加雞澤之盟事。《左傳·襄公三年》:「楚子辛為令尹,侵欲於小國,陳成公使袁僑如會(以晉侯為盟主的雞澤之會)求成。晉侯使和組父告於諸侯。秋,叔孫豹及諸侯之大夫及陳袁僑盟,陳請服也。」②此前後楚數次伐陳,皆因陳叛楚之故。陳成公二十九年,「楚司馬公子何忌侵陳。」三十年「三月,陳成公卒。楚人將伐陳,聞喪乃止。陳人不聽命。臧武仲聞之,曰:`陳不服於楚,必亡。大國行禮焉(指聞喪罷兵),而不服;在大猶有咎,而況小乎?'夏,楚彭名侵陳,陳無禮故也。」「冬,楚人使頓(陳附近的小國)間陳而伐之,故陳人圍頓。」見《左傳·襄公三年、四年》。

哀公三年,楚圍陳,復釋之①。二十八年,楚公子圍弒其君郟敖自立,為靈王。

①《春秋·襄公七年》:「楚公子貞帥師圍陳。十有二月,(魯襄)公會晉侯、宋公、陳侯、衛侯、曹伯、莒子、邾子於。」「陳侯逃歸。」《左傳·襄公七年》:「楚子襄圍陳,(諸侯)會於以救之。」「陳人患楚。慶虎慶寅(陳大夫)謂楚人曰:`吾使公子黃(陳哀公弟)往而執之。'楚人從之。二慶使告陳侯於會,曰:`楚人執公子黃矣。君若不來,群臣不忍社稷宗廟,懼有二圖。'陳侯逃歸。」

三十四年①初,哀公娶鄭②,長姬生悼太子師,少姬生偃。二嬖妾,長妾生留,少妾生勝。留有寵哀公,哀公屬之其弟司徒招③。哀公病,三月,招殺悼太子,立留為太子。哀公怒,欲誅招,招發兵圍守哀公,哀公自經殺④。招卒立留為陳君。四月,陳使使赴楚。楚靈王聞陳亂,乃殺陳使者,使公子棄疾發兵伐陳,陳君留奔鄭。九月,楚圍陳。十一月,滅陳,使棄疾為陳公⑤。

①三十四年:應為「三十五年」。據《十二諸侯年表》及《左傳·昭公八年》。②娶鄭:娶鄭侯女為妻。③屬:同「囑」,託付。④自經:自縊。⑤《左傳·昭公八年》詳載此年陳事:「陳哀公元妃鄭姬生悼太子偃師,二妃生公子留,下妃生公子勝。二妃嬖,留有寵,屬諸司徒招與公子過(二人均為哀公之弟)。哀公有廢疾(重病),三月甲申,公子招、公子過殺悼太子偃師而立公子留。夏四月辛亥,哀公縊。干徵師赴於楚,且告有立君。公子勝愬(sù,訴,告訴)之於楚。楚人執而殺之。」「陳公子招歸罪於公子過而殺之。九月,楚公子棄疾帥師奉孫吳(吳為偃師之子)圍陳,宋戴惡會之。冬十一月壬午,滅陳。輿嬖袁克殺馬毀玉以葬。楚人將殺之,請置之,既又請私(解小便)。私於幄,加絰(dié,迭,喪帶)於顙(sǎng,嗓,額頭)而逃。使穿封戍為陳公。」

招之殺悼太子也,太子之子名吳,出奔晉。晉平公問太史趙曰:「陳遂亡乎①?」對曰:「陳,顓頊之族。陳氏得政於齊,乃卒亡。自幕至於瞽叟,無違命②。舜重之以明德③。至於遂,世世守之。及胡公,周賜之姓,使祀虞帝。且盛德之後,必百世祀。虞之世未也④,其在齊乎?」

①遂:終,竟。②違命:違天命。違天命則會被廢絕。③重之以明德:加之以完美的德性。④本句意為:虞舜應享的百代之祭祀還未數滿,因此陳不會亡。

楚靈王滅陳五歲,楚公子棄疾弒靈王代立,是為平王。平王初立,欲得和諸侯,乃求故陳悼太子師之子吳,立為陳侯,是為惠公。惠公立,探續哀公卒時年而為元①,空籍五歲矣②。

①本句意為:陳國五年無君,現惠公立,其紀年要上溯到哀公死之年,而以次年為惠公元年。②籍:通「借(藉)」。

十年,陳火。十五年,吳王僚使公子光伐陳,取胡、沈而去。二十八年,吳王闔閭與子胥敗楚入郢。是年,惠公卒,子懷公柳立。
懷公元年,吳破楚,在郢,召陳侯。陳侯欲往,大夫曰:「吳新得意;楚王雖亡,與陳有故①,不可倍。」懷公乃以疾謝吳②。四年,吳復招懷公。懷公恐,如吳。吳怒其前不往,留之,因卒吳。陳乃立懷公之子越,是為湣公。

①故:舊交。②謝:推辭。《左傳·哀公元年》追記此事甚詳:「吳之入楚也,使召陳懷公。陳懷公朝國人而問焉,曰:`欲與楚者右,欲與吳者左。陳人從田,無田從黨。'逢滑當公而進,曰:`臣聞,國之興也以福,其亡也以禍。今吳未有福,楚未有禍,楚未可棄,吳未可從。而晉,盟主也;若以晉辭吳,若何?'公曰:`國勝君亡,非禍而何?'對曰:`國之有是多矣,何必不復?小國猶復,況大國乎?臣聞,國之興也,視民如傷,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為土芥,是其禍也。楚雖無德,亦不艾殺其民。吳日敝於兵,暴骨如莽,而未見德焉。天其或者正訓楚也,禍之適吳,其何日之有?'陳侯從之。」

湣公六年,孔子適陳。吳王夫差伐陳①,取三邑而去。十三年,吳復來伐陳②,陳告急楚,楚昭王來救,軍於城父,吳師去。是年,楚昭王卒於城父。時孔子在陳。十五年,宋滅曹。十六年,吳王夫差伐齊,敗之艾陵,使人召陳侯。陳侯恐,如吳。楚伐陳。二十一年,齊田常弒其君簡公。二十三年,楚之白公勝殺令尹子西、子綦,襲惠王。葉公攻敗白公,白公自殺。

①事在陳湣公八年。據《左傳·哀公元年》:「及夫差克越,乃修先君之怨(指闔廬入郢召陳侯,陳侯謝之不去一事)。秋八月,吳侵陳,修舊怨也。」②《左傳·哀公六年》載:「吳伐陳,復修舊怨也。楚子曰:`吾先君與陳有盟,不可以不救。'乃救陳,師於城父。」

二十四年,楚惠王復國,以兵北伐,殺陳湣公,遂滅陳而有之①。是歲,孔子卒。

①《左傳·哀公十七年》載其事:「楚白公之亂,陳人恃其聚而攻楚。楚既寧,將取陳麥。……王卜之,武城尹吉。使卒師取陳麥。陳人御之,敗,遂圍陳。秋七月己卯,楚公孫朝率師滅陳。」

杞東樓公者,夏后禹之後苗裔也①。殷時或封或絕②。周武王克殷紂,求禹之後,得東樓公,封之於杞,以奉夏后氏祀。

①苗裔:子孫後代。②或封或絕:有時受封,有時絕祀。

東樓公生西樓公,西樓公生題公,題公生謀娶公。謀娶公當周厲王時①。謀娶公生武公。武公立四十七年卒,子靖公立。靖公二十三年卒,子共公立。共公八年卒,子德公立。德公十八年卒,弟桓公姑容立。桓公十七年卒②,子孝公丐立。孝公十七年卒,弟文公益姑立。文公十四年卒,弟平公郁立。平公十八年卒,子悼公成立。悼公十二年卒,子隱公乞立。七月,隱公弟遂弒隱公自立,是為釐公。釐公十九年卒,子湣公維立。湣公十五年③,楚惠王滅陳。十六年,湣公弟閼路弒湣公代立,是為哀公。哀公立十年卒,湣公子敕立,是為出公。出公十二年卒,子簡公春立。立一年,楚惠王之四十四年,滅杞。杞后陳亡三十四年④。
杞小微,其事不足稱述。

①本段杞國紀年,多有訛誤,或為司馬遷之誤記,或為《史記》流傳抄寫中之脫訛。今據《左傳》及(日)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將其可考者簡注於下。周武王克殷至周厲王逃彘,計二百餘年,而杞東樓會至謀娶公僅傳四代,顯然有誤。②桓公十七年:即魯襄公六年。《春秋·襄公六年》:「六年春王三月,杞伯姑容卒。」是年為公元前567年。有此可推出以下幾點:一、桓公在位七十年,而非十七年。據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引《世本》,桓公姑容是杞成公之弟,而非杞德公之弟。又據《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杞成公卒」,即公元前637年。桓公以弟繼成公立,至公元前567年死去,在位七十年。二、本篇紀年漏脫杞成公一代,據《左傳》杞成公曾取魯女。確有其人。三、德公應為惠公。據《世本》惠公在位十八年,生成公及桓公。與《左傳》合。四、即使如此,紀年仍有脫漏。由襄公六年(前前567)向上推:桓公七十年、成公十八年、惠公十八年、共公八年、靖公二十三年、武公四十七年:合計184年。即武公立於公元前751年。其父謀娶公當周厲王時,即以厲王末年(前841)算,謀娶公在位九十年,顯然誤。③十五年:應為「九年」。據《春秋》哀公八年(前487)杞釐公死,湣公立。哀公十七年楚滅陳,正當湣公九年。④自「楚惠王滅陳」至杞國滅王之紀年有誤。按本篇計陳滅后湣公在位七年(湣公九年陳滅、湣公十六年被殺)、哀公十年、出公十二年、簡公一年:合計三十年。與「后陳滅三十四年」不合。

舜之後,周武王封之陳,至楚惠王滅之,有世家言①。禹之後,周武王封之杞,楚惠王滅之,有世家言②。契之後為殷,殷有本紀言③。殷破,周封其後於宋,齊湣王滅之,有世家言④。后稷之後為周,秦昭王滅之,有本紀言⑤。皋陶之後,或封英、六,楚穆王滅之,無譜⑥。伯夷之後⑦,至周武王復封於齊,曰太公望,陳氏滅之,有世家言⑧。伯翳之後,至周平王時封為秦,項羽滅之,有本紀言⑨。垂、益、夔、龍,其後不知所封,不見也。右十一人者,皆唐虞之際名有功德臣也;其五人之後皆至帝王⑩。余乃為顯諸侯。滕、薛、騶,夏、殷、周之間也,小,不足齒列,弗論也。

①世家:即本篇《陳杞世家》。②世家:即本篇《陳杞世家》。③本紀:即《殷本紀》。④世家:即《宋微子世家》。⑤本紀:即《周本紀》。⑥譜:中國古代記載一姓一族氏族來源、世代系統及謚法名號的史書。⑦伯夷:此為堯舜時之伯夷,非商周時之伯夷。⑧世家:即《齊太公世家》。⑨本紀:即《秦本紀》及《秦始皇本紀》。⑩五人:指舜、禹、契、后稷、伯翳。

周武王時,侯伯尚千餘人及幽、厲之後,諸侯力攻相併①。江、黃、胡、沈之屬,不可勝數,故弗采著於傳(上)〔雲〕。

①並:吞併。

太史公曰:舜之德可謂至矣!禪位於夏,而後世血食者歷三代①。及楚滅陳,而田常得政於齊,卒為建國②。百世不絕,苗裔茲茲③,有土者不乏焉④。至禹,於周則杞,微甚,不足數也。楚惠王滅杞,其後越王句踐興⑤。

①血食:享受後代子孫的祭祀。因古代祭祀要殺牲取血,故名血食。三代:指夏、商、周三朝。②建國:天子所封之國。③茲茲:茲,本意為草多貌,引申為蕃盛的意思。④有土者:得到封地的人。⑤因為越王句踐是禹的旁系後代,故與杞聯繫而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43

主題

1808

帖子

117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4

積分
1174
18
 樓主| lnln 發表於 2006-11-10 10:12 | 只看該作者
衛康叔世家第七

王連升 譯註

【說明】

本篇記述了衛國從建立到滅亡的整個歷史。衛是周初姬姓封國,其封地在今河南北部即殷墟一帶。先建都朝歌,后遷楚丘,再遷帝丘。
初封時,周公擔心康叔年少,對付不了這一帶複雜的形勢,乃作《康誥》等諄諄教導之。殷朝遺民以後再無造反之跡,而衛國從西周末年起,中經整個春秋時期,貴族內部爭權鬥爭迭起,父子相殘、兄弟相殺屢屢發生,又加上齊、晉等大國的直接干預,衛國變得更加不穩和脆弱。一入戰國,先受制於趙,再受制於魏,地位一降再降,最終滅亡於秦。
本篇振撼人心的是宣公殺害太子伋和太子異母弟子壽爭死相讓之事。宣公為人父、為人君,竟厚顏無恥地奪子之妻據為己有,反倒心惡太子,直至對太子下狠毒手。可見,古代君王全權在握時,就會毫無顧忌地為所欲為以至喪心病狂。太子伋面對親生父親的一系列惡行劣跡,毫無違逆之心、抗爭之意,竟至自投羅網,束手就擒,成為刀下鬼。由此又可見,封建社會的忠孝意識能致人於愚昧混沌之中。而太子伋異母弟子壽在勸告、阻止太子伋無濟於事後,竟以死相讓,這種壯烈行為猶如一道閃電,劃破充滿父子相殺、兄弟相滅的腥風血雨的夜空。


【譯文】

衛國康叔名封,是周武王的同母弟,他們還有一個名冉季的弟弟,年齡最小。
周武王打敗殷紂后,又把殷紂的遺民封給紂王的兒子武庚祿父,讓他與諸侯同位,以便使其得以奉祀先祖,世代相傳。因武庚還未完全順從,武王擔心武庚有叛逆之心,便派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監視並輔佐武庚祿父,用以安撫百姓。武王逝世后,成王年幼,尚在襁褓之中。周公旦便代替成王主掌國事。管叔、蔡叔懷疑周公旦,就與武庚祿父發動叛亂,要攻打成周。周公旦托成王之命組織軍隊討伐殷國,殺死武庚祿父和管叔,放逐了蔡叔,並把武庚殷的遺民封給康叔,立他為衛國君主,居住在黃河、淇水之間,即商朝的舊都殷墟。
周公旦擔憂康叔年輕,難以維持統治,於是反覆告誡康叔:「你一定找到殷朝有才德、有威望、有經驗的人,向他們了解殷朝興衰成敗的歷史,並務必關心愛護自己的百姓。」又告誡康叔紂滅亡的原因在於他飲酒無度,一味作樂,沉溺於女色之中,所以紂王時的混亂正從這裡開始。周公旦還按照匠人製作木器必用規矩的道理,撰寫了《梓材》,作為治國者用以效法的準則。所以稱之為《康誥》、《酒誥》、《梓材》,並以之教導康叔。康叔使用這些準則治理封國,安定敦睦他的人民,人民非常高興。
成王成人後,親自主掌政權,任命康叔為周朝的司寇,把許多寶器祭器賜給他,用以表彰康叔的德行。
康叔逝世后,兒子康伯立為國君。康伯逝世后,兒子考伯立為國君。考伯逝世后,兒子嗣伯立為國君。嗣伯逝世后,兒子(jié,潔)伯立為國君。伯逝世后,兒子靖伯立為國君。靖伯逝世后,兒子貞伯立為國君。貞伯逝世后,兒子頃侯立為國君。
因頃侯用厚禮賄賂周夷王,夷王便又命衛國君稱侯爵。頃侯在立為國君十二年時逝世,兒子釐侯立為國君。
釐侯十三年(前841),周厲王逃亡到彘地,由召公、周公共同掌管政權,號為「共和」行政。釐侯二十八年(前827),周宣王立為天子。
四十二年(前813),釐侯逝世,太子共伯余立為國君。共伯之弟和曾被釐侯寵愛,釐侯給了和很多財物,和便用這些財物收買武士,在釐侯的墓地襲擊共伯余,共伯被迫逃到釐侯墓道自殺。衛人把共伯埋葬在釐侯墓旁,稱之為共伯,立和為衛國國君,這就是武公。
武公即位后,重新整飭康叔的政務,百姓和樂安定。四十二年(前771),犬戎殺死周幽王,武公親自指揮部將輔佐周天子平定犬戎的侵襲,建立了戰功,周平王命武公稱公。五十五年(前758),武公逝世,兒子庄公揚立為國君。
庄公即位第五年(前753),娶齊國女為夫人,齊女貌美但無子。庄公便又娶陳國女為夫人,陳女生了個兒子,夭折了。陳女的妹妹亦被庄公寵幸,生了個兒子取名完。完的母親去世后,庄公讓夫人齊女撫養完,並立完為太子。庄公還有個寵妾,生了個兒子名州吁。庄公十八年(前740),州吁長大成人,喜好軍事,庄公便派他做軍隊的將領。衛國的上卿石碏(què,卻)好心進諫庄公說:「妾生的兒子喜好軍事,您便讓他做將領,禍亂將從此興起。」庄公不聽,二十三年(前735),庄公逝世,太子完立為國君,這就是桓公。
桓公二年(前733),弟州吁驕奢淫逸,桓公罷黜了他,州吁逃到國外。十三年(前722),鄭伯之弟段攻擊哥哥,未能取勝,也逃走,州籲請求與他結為友好。十六年(前719),州吁聚集衛國逃亡的人襲擊並殺死桓公,州吁自己立為衛國國君。因鄭伯之弟段要討伐鄭國,州籲請求宋、陳、蔡共同支持段,三國都答應了這一請求。州吁剛剛即位,因喜好軍事、殺死桓公,衛人都厭惡他。石碏因桓公母親家在陳國,佯裝與州吁友善,衛國軍隊行至鄭國國都的郊野,石碏與陳侯共謀計策,派右宰丑向州吁進獻食品,藉機在濮擊殺州吁,而從邢(xíng,刑)地把桓公弟晉迎回衛國立為國君,這就是宣公。
宣公七年(前712),魯人殺害了自己的國君隱公。九年(前710),宋督殺死自己的國君殤公和大夫孔父。十年(前709),晉國曲沃庄伯也殺死了自己的國君哀侯。
十八年(前701),當初,宣公所寵愛的夫人夷姜生了兒子取名伋,伋被立為太子。宣公派右公子教導他。右公子為太子娶齊國美女,美女還未與伋拜堂成婚,被宣公所見,宣公見齊國女長得漂亮,很喜歡,就自娶此女,而為太子另娶了其他女子。宣公得到齊女后,齊女生了兒子子壽、子朔,宣公派左公子教導他們。太子伋母親去世后,宣公正夫人與子朔共同在宣公面前中傷誣陷太子伋。宣公原本就因自己搶奪太子之妻而討厭太子,早想把他廢掉。等到聽說太子的壞話后,怒氣衝天,就派太子伋出使齊國,並暗中命令大盜在邊境線上攔截擊殺伋。宣公給太子白旄(máo,毛)使節,告誡邊境線上的大盜一見手持白旄使節的人就把他殺掉。太子伋將要啟程前往齊國,子朔的哥哥子壽,即太子的異母弟,深知子朔憎恨太子與君王欲除掉太子之事,就對太子說:「邊界上的大盜只要見到太子你手持白旄使節,就會殺死你,太子千萬不要去!」太子說:「違背父輩之命保全自己,這絕對不行。」於是毫不猶豫地前往齊國。子壽見太子不聽勸告,只好偷取他的白旄使節先於太子駕車趕到邊界。大盜見事先的約定應驗了,就殺死了他。子壽被殺后,太子伋又趕到,對大盜說:「應當殺死的是我呀!」大盜於是又殺死太子伋,回報了宣公。宣公就立子朔為太子。十九年(前709),宣公逝世,太子朔立為國君,這就是惠公。
左右兩公子對子朔立為國君憤憤不平。惠公四年(前696),左右公子因怨恨惠公中傷並謀殺太子伋而自立之事,便發起動亂,攻打惠公,立太子伋的弟弟黔牟為國君,惠公逃奔到齊國。
衛君黔牟八年(前689)時,齊襄公受周天子之命率領各諸侯國共同討伐衛國,送衛惠公回國,誅殺了左右公子。衛君黔牟逃奔到周,惠公又重登君位。惠公在初立國君后三年(前696)逃亡,八年(前688)后又回歸衛國,前後通共十三年。
二十五年(前675),惠公對周接納安置黔牟心懷不滿,與燕國共同伐周。周惠王逃奔到溫,衛、燕共立惠王弟?為王。二十九年(前671),鄭國又護送惠王回周。三十一年(前669),衛惠公逝世,兒子懿(yì,意)公赤立為國君。
懿公登位后,喜歡養鶴,揮霍淫樂。九年(前660)時,翟攻伐衛國,衛懿公率軍抵禦,有些士兵背叛了他。大臣們說:「君王喜好鶴,就派鶴去抗擊翟人吧!」於是,翟人侵入衛國,殺死懿公。
懿公立為國君,百姓大臣心都不服。從懿公父親惠公朔攻訐謀殺太子伋自立為國君到懿公,百姓、大臣常想推翻他們,最後,終於滅了惠公的後代而改立黔牟的弟弟昭伯頑的兒子申為國君,他就是衛戴公。
戴公申於其元年(前660)逝世。齊桓公因衛國多次動亂,便率領諸侯討伐翟,替衛在楚丘修築城堡,立戴公弟毀為衛國國君,他就是文公。文公因衛動亂逃奔到齊國,齊人送他回國。
當初,翟人殺死懿公,衛人憐憫他,想再立被宣公謀害的太子伋的後代,但伋的兒子已去世,代替伋死的子壽又無子。太子伋有兩個同母弟:一個叫黔牟,黔牟曾代替惠公做了八年國君,后又被惠公趕出衛國,另一個叫昭伯。昭伯、黔牟都早已去世,所以衛人又立了昭伯的兒子申為戴公,戴公逝世后,衛人又立他的弟弟毀為文公。
文公即位伊始,就減輕百姓的賦稅,明斷犯人的罪行,勞心勞力,和百姓同甘共苦,以此以來贏得民心。
十六年(前644),晉公子重耳路過衛國,文公沒有禮遇重耳。十七年(前643),齊桓公逝世。二十五年(前635)時,文公逝世,兒子成公鄭立為國君。
成公三年(前632)時,晉國為了救宋想向衛借路,成公不答應。晉便改道渡南河救宋。晉國徵兵於衛,衛大夫想同意,而成公卻拒絕了。大夫元咺(xuǎn,選)攻打成公,成公逃到了楚國。晉文公重耳為了報以前路過衛國而文公無禮和衛不援救宋國之仇,討伐了衛國,並把衛國一部分土地分送給宋國。衛成公不得不逃亡到陳。兩年後,成公到周天子處請求幫助回國,與晉文公相會。晉派人想用毒酒害死成公,成公賄賂了周王室主持毒殺的人,讓他少放些毒藥,才免於一死。不久,周王替成公請求晉文公,成公終於被送回衛國,殺死了元咺,衛君瑕奔逃。七年(前628)時,晉文公逝世。十二年(前623)時,成公朝見晉襄公。十四年(前621)時,秦穆公逝世。二十六年(前609)時,齊邴(bǐng,丙)歜(chù,觸)殺死他的國君懿公。三十五年(前600)時,成公逝世,兒子穆公遬(sù,速)立為國君。
穆公二年(前598)時,楚莊王攻打陳國,殺死夏征舒。三年(前597)時,楚莊王圍攻鄭國,鄭侯投降。楚莊王又釋放了他。十一年(前589),孫良夫為援救魯國而討伐齊國,又收復被侵奪的領土。穆公逝世后,兒子定公臧立為國君。定公十二年(前577)逝世,兒子獻公衎(kàn,看)立為國君。
十三年(前576)時,獻公讓樂師曹教宮中妾彈琴,妾彈得很差,曹笞打了她,以示懲罰。妾以獻公寵愛,就在獻公面前說曹的壞話,故意中傷曹,獻公也笞打曹三百下。十八年(前571)時,獻公告請孫文子、寧惠子進宴,兩人如期前往待命。天晚了,獻公還未去召請他們,卻到園林去射大雁。兩人只好跟從獻公到了園林,獻公未脫射服就與他們談話,對獻公的這種無禮行為,兩人非常生氣,便到宿邑去了。孫文子的兒子多次陪侍獻公飲酒,獻公讓樂師曹唱《詩·小雅》中《巧言》篇的最後一章。樂師曹本來就痛恨獻公以前曾笞打他三百下,於是就演唱了這章詩,想以此激怒孫文子,來報復衛獻公。文子把這件事告訴了衛大夫蘧(qú,渠)伯玉,蘧伯玉說:「我不知道。」於是孫文子趕走了獻公。獻公逃亡到了齊國,齊國把他安置在聚邑。孫文子、寧惠子共同立定公弟秋為衛國國君,這就是殤公。
殤公秋即位后,把宿封給孫文子林父。十二年(前547)時,寧喜與孫林父因爭寵而至相攻訐,殤公讓寧喜攻打孫林父。林父逃奔到晉國,又請求晉國護送衛獻公回國。當時,獻公在齊國。齊景公聽到這個消息,和衛獻公一起到晉國請求幫助返回衛國。晉國便去討伐衛國,誘使衛與晉結盟。衛殤公前去會見晉平公,平公逮捕了殤公與寧喜,緊接著就送衛獻公回國。獻公在外逃亡十二年重又返回故國。
獻公后元元年(前546),誅殺寧喜。
三年(前544),吳國延陵季子出使路過衛國,見到蘧伯玉和史?說:「衛國君子很多,所以這個國家不會有患難。」他又路過宿地,孫林父為他擊磬(qìng,慶)說:「不高興,樂音很悲傷,使衛國動亂的就是這裡呀!」同年,獻公逝世,兒子襄公惡立為國君。
襄公六年(前538),楚靈王會見各諸侯,襄公託辭有病不去赴會。
九年(前535),襄公逝世。當初,襄公有個小妾,很受寵愛,有孕后曾夢見有人對她說:「我是康叔,一定讓你的兒子享有衛國,你的兒子應取名『元』。」妾醒后十分驚訝,詢問孔成子。成子說:「康叔是衛國的始祖。」等到妾生下孩子,果真是個男孩,就把此夢告訴襄公。襄公說:「這是上天安排的!」於是給男孩取名元,恰好襄公夫人未生兒子,便立元為嫡子,這就是靈公。
五年(前530),靈公朝見晉昭公。六年(前529),楚公子棄疾殺死靈王自立為國君,稱平王。十一年(前524),衛發生了火災。
三十八年(前498),孔子來到衛國,衛給他同在魯國時一樣多的俸祿。後來,孔子與衛國國君發生矛盾,便離去了。不久,又周遊到衛國。
三十九年(前497),太子蒯(kuài,「快」,上聲)聵(kuì潰)和靈公夫人南子有仇,想殺掉南子。蒯聵與他的家臣戲陽遬商議,等朝會時,讓戲陽遬殺死夫人。事到臨頭,戲陽後悔,沒有動手。蒯聵多次使眼色示意他,被夫人察覺,夫人十分恐懼,大呼道:「太子想殺我!」靈公大怒,太子蒯聵逃奔到宋國,不久又逃到晉國趙氏那裡。
四十二年(前494)春天,靈公郊遊,讓子郢(yǐng,影)駕車。郢是靈公的小兒子,字子南。靈公怨恨太子逃亡,就對郢說:「我將要立你為太子。」郢回答道:「郢不夠格,不能辱沒國家,您再想別的辦法吧!」夏天,靈公逝世,夫人讓子郢為太子,說:「這是靈公的命令!」郢答道:「逃亡太子蒯聵的兒子輒在,我不敢擔當此重任。」於是衛人就立輒為國君,這就是出公。
六月乙酉這一天,趙簡子想送蒯聵回國,就讓陽虎派十多個人裝扮成衛國人,身穿喪服,假裝從衛國來晉國迎接太子,簡子為蒯聵送行。衛人聽到消息,組織軍隊攻擊蒯聵。蒯聵不能回衛,只好跑到宿地自保,衛人也停止了進攻。
出公輒四年(前489),齊田乞殺死自己的國君孺子。八年(前485),齊鮑子殺死自己的國君悼公。
孔子從陳國來到衛國。九年(前484),孔文子向孔仲尼請教軍事,仲尼不予回答。之後,魯侯派人迎接仲尼,仲尼返回魯國。
十二年(前481)年初,孔圉(yǔ,語)文子娶了太子蒯聵的姐姐為妻,生了悝(kuī,虧)。孔文子的僕人渾良夫英俊漂亮,孔文子去世后,渾良夫與悝的母親私通。太子在宿地,悝母便讓渾良夫到太子那裡。太子對良夫說:「假使你能協助我回國,我將以賜你大夫所乘的車報答你,還赦免你三種死罪。穿紫衣、袒裘服、帶寶劍,都不在死罪之中。」二人訂立了盟約,太子還允許悝母做良夫的妻子。閏十二月,良夫和太子回到國都,暫住孔氏的外園。晚上,兩個人身著婦人衣服,頭蒙圍巾,乘車而來,由宦者羅駕車。孔氏的家臣欒寧盤問他們姓名,他們自稱是姻戚家的侍妾,於是順利地進入孔氏家,直抵伯姬住所。飯畢,悝母手持戈先到孔悝住所,太子與五人身穿甲胄,載著公豬隨後而行。伯姬把悝逼到牆角里,強迫他訂立同盟,並劫持悝登上台,逼他召集群臣。欒寧正要飲酒,烤肉還未熟,就聽到一片亂糟糟的響聲,派人告訴了仲由。召護駕著乘車,邊飲酒邊吃烤肉,護奉著出公輒逃奔到魯國。
仲由聞訊后趕到,將進孔宅,遇剛剛逃出孔家的子羔。子羔說:「門已經關閉。」子路說:「我暫且去看看。」子羔說:「來不及了,你不要跟著悝去受難。」子路說:「享受悝的俸祿,不能看他受難不救。」於是子羔逃走了。子路要進去,來到門前,公孫敢關緊大門說:「不要再進去了!」子路說:「你是公孫吧!拿著別人的利祿卻躲避別人的危難。我不能這樣,享受人家的俸祿,一定拯救人家的危難。」這時有使者出來,子路才趁機進去。子路說:「太子怎麼用得著孔悝做幫手?即使殺死他,也一定有人接替他進攻太子。」又說:「太子缺乏勇氣,如果放火燒台,必然會釋放孔叔。」太子聽了,十分害怕,讓石乞、盂黶(yǎn,眼)下台阻擋子路,二人用戈擊子路,割掉子路的帽纓。子路說:「君子死,帽子不能掉到地上。」說著,系好帽纓死去。孔子聽到衛國動亂的消息后說:「唉!柴將會回來的吧?可由,卻死去了。」孔悝終於立太子蒯聵為國君,這就是庄公。
庄公蒯聵是出公的父親,逃亡在外時,怨恨大夫們不迎立他為國君。元年即位后,庄公想把大臣們盡數殺死,說:「我在外久了,你們也曾經聽說了嗎?」大臣們想作亂,庄公才不得不罷休。
二年(前479),魯國孔丘去世。
三年(前478),庄公登上城牆,看見戎州。說:「戎虜幹嗎要建城邑?」戎州人對他的話十分憂慮。十月間,戎州人告訴趙簡子,簡子包圍衛國。十一月,庄公逃奔,衛人立公子斑師做國君。齊國討伐衛國,俘虜了斑師,改立公子起為國君。
衛君起元年(前477)時,衛石曼尃(fū,夫)趕走起,起逃亡到齊國。衛出公輒又從齊返回衛國做國君。當初,出公即位十二年(前481)后逃亡,在外四年才得返回。出公后元元年(前476),賞賜了跟隨他逃亡的人們。前後當政二十一年(前456)死去,出公叔父黔趕走出公兒子而自立為國君,這就是悼公。
悼公五年(前451)逝世,兒子敬公弗立為國君。十九年(前432),敬公逝世,兒子昭公糾立為國君。這時,三晉強盛起來,衛君如同小諸侯,附屬於趙國。
昭公六年(前426),公子亹(wěi,偉)殺死昭公自立為國君,這就是懷公。懷公十一年(前415),公子?殺死懷公自立為國君,這就是慎公。慎公的父親是公子適。適的父親是敬公。四十二年(前373),慎公逝世,兒子聲公訓立為國君。十一年(前362),聲公逝世,兒子成侯遬立為國君。
成侯十一年(前351),公孫鞅進入秦國。十六年(前346),衛被貶稱為侯。
二十九年(前333),成侯逝世,兒子平侯立為國君。平侯於八年(前325)逝世,兒子嗣君立為國君。
嗣君於五年(前320)時又被貶稱為君,僅有濮陽一地。
四十二年(前283),嗣君逝世,兒子懷君立為國君。三十一年(前252),懷君朝拜魏國,魏囚禁並殺害了懷君。魏改立嗣君弟,這就是元君。元君是魏國的女婿,所以魏國立了他。元君十四年(前239)時,秦攻下魏國東部領土,秦國開始在這一帶設置東郡。又把衛君遷徙到野王縣,而把濮陽合併到東郡。二十五年(前228)元君去世,兒子君角立為君。
君角九年(前221)時,秦兼并天下,嬴政立為始皇帝。二十一年(前210),秦二世廢掉衛君,君角成為普通平民,衛國世系徹底斷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43

主題

1808

帖子

117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4

積分
1174
19
 樓主| lnln 發表於 2006-11-10 10:13 | 只看該作者
太史公說:我閱讀世家的記載,讀到衛宣公太子因妻被殺,弟弟子壽與太子互相推讓,爭著去死,這與晉太子申生不敢聲明驪姬的過錯相同,都害怕傷害父親的情面。然而,終於死去了,這是多麼悲哀呀!有的父子互相殘殺,有的兄弟互相毀滅,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原文】【註解】

衛康叔名封,周武王同母少弟也。其次尚有冉季,冉季最少。
武王已克殷紂①,復以殷余民封紂子武庚祿父,比諸侯②,以奉其先祀勿絕。為武庚未集③,恐其有賊心,武王乃令其弟管叔、蔡叔傅相武庚祿父④,以和其民。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旦代成王治,當國⑤。管叔、蔡叔疑周公,乃與武庚祿父作亂,欲攻成周⑥。周公旦以成王命興師伐殷,殺武庚祿父、管叔,放蔡叔,以武庚殷余民封康叔為衛君,居河、淇間故商墟。
周公旦懼康叔齒少,乃申告康叔曰⑦:「必求殷之賢人君子長者,問其先殷所以興,所以亡,而務愛民。」告以紂所以亡者以淫於酒,酒之失,婦人是用,故紂之亂自此始。為《梓材》⑧,示君子可法則⑨。故謂之《康誥》、《酒法》、《梓材》以命之⑩。康叔之國,既以此命⑾,能和集其民,民大說⑿。
成王長,用事(13),舉康叔為周司寇,賜衛寶祭器(14),以章有德(15)。

①克:戰勝。②比:類同。③集:猶「輯」,順。④傅相:輔佐。⑤當國:掌握國家政權。⑥成周:即東都洛邑。武庚叛亂時,洛邑還未營為東都,此處誤以宗周鎬京為成周。⑦申:一再,重複。⑧《梓材》:與下句的《康誥》、《酒誥》皆《尚書》篇名,為周公對康叔的誥詞。《梓材》意在「告康叔以為政之道,亦如梓人之治材也」。梓,匠人也。⑨示:給人看。⑩誥:古代一種訓誡、勉勵的文告。?(11)命:教導。?(12)說:通「悅」。(13)用事:當權。(14)寶祭器:寶器和祭器。《左傳·定公四年》曰:「分康叔以大路、少帛、綪、茷、旃、旌、大呂。」即車輛、各種旗幟和鍾。(15)章:表彰。

康叔卒,子康伯代立。康伯卒,子考伯立①。考伯卒,子嗣伯立。嗣伯卒,子伯立②。伯卒,子靖伯立。靖伯卒,子貞伯立③。貞伯卒,子頃侯立。
頃侯厚賂周夷王,夷王命衛為侯。頃侯立十二年卒,子釐侯立。
釐侯十三年,周厲王出奔於彘,共和行政焉④。二十八年,周宣王立。

①考伯:《三代世表》作「孝伯」。②伯:《三代世表》作「伯」。③貞伯:《世本》作「箕伯」。④共和行政:公元前841年,「國人」起義,周厲王逃奔到彘,由召公、周公共同行政,號為「共和行政」,共十四年。一說由共伯和攝行王事,號共和元年。周厲王死後,始歸政於周宣王。這是中國歷史上有確切紀年的開始。

四十二年,釐侯卒,太子共伯余立為君。共伯弟和有寵於釐侯,多予之賂①;和以其賂賂士,以襲攻共伯於墓上,共伯入釐侯羨自殺②。衛人因葬之釐侯旁,謚曰共伯③,而立和為衛侯,是為武公。
武公即位,修康叔之政,百姓和集。四十二年,犬戌殺周幽王,武公將兵往佐周平戎,甚有功,周平王命武公為公④。五十五年,卒,子庄公揚立。
庄公五年,取齊女為夫人⑤,好而無子。又取陳女為夫人⑥,生子,蚤死⑦。陳女女弟亦幸於庄公⑧。而生子完。完母死⑨,庄公令夫人齊女子之,立為太子。庄公有寵妾,生子州吁。十八年,州吁長,好兵,庄公使將。石碏諫庄公曰:「庶子好兵⑩,使將,亂自此起。」不聽。二十三年,庄公卒,太子完立,是為桓公。
桓公二年,弟州吁驕奢,桓公絀之(11),州吁出奔。十三年,鄭伯弟段攻其兄,不勝,亡,而州籲求與之友。十六年,州吁收聚衛亡人以襲殺桓公,州吁自立為衛君。為鄭伯弟段欲伐鄭,請宋、陳、蔡與俱,三國皆許州吁。州吁新立,好兵,弒桓公(12),衛人皆不愛。石碏乃因桓公母家於陳,詳為善州吁(13)。至鄭郊,石碏與陳侯共謀,使右宰丑進食,因殺州吁於濮,而迎桓公弟晉於邢而立之,是為宣公。

①多予之賂:多給他財物。下文「和以其賂」之「賂」也是財物的意思。前文「頃侯厚賂周夷王」之「賂」則是贈送財物的意思,有賄賂的意味。下文中「賂士」之「賂」也是贈送財物的意思,但含有收買的意味。②共伯入釐侯羨(yán,延)自殺:蘇轍《古史》曰:《詩序》言共伯早死,初無篡奪之文。且武公賢者,衛人謂『睿聖武公』,故梁玉繩認為不可能有武公殺兄代立之事,恐司馬遷誤聞。羨,墓道。③謚:古代帝王及官僚死後,統治階級所給予的表示褒貶的稱號。④周平王命武公為公:平王東遷后,諸侯皆稱公,從未有天子命諸侯為公者,而是武公入為天子卿士。⑤取:通「娶」。⑥又取女為夫人:《詩·邶風·燕燕》《疏》曰:《禮》,諸侯不再娶,且庄姜仍在。《左傳》惟言又娶於陳,不言為夫人,世家云:「又娶陳女為夫人,非也。」詳見《左傳·隱公三年》。⑦蚤:通「早」。⑧女弟:妹妹。⑨完母死:《左傳》只說陳女弟戴媯生桓公,未言其母死。詳見《左傳·隱公三年》。⑩庶子:舊稱妾所生的兒子。?(11)絀:通「黜」。廢,貶退。?(12)弒:古時稱臣殺君、子殺父母為弒。(13)詳:通「佯」。假裝。

宣公七年,魯弒其君隱公。九年,宋督弒其君殤公,及孔父。十年,晉曲沃庄伯弒其君哀侯①。
十八年,初,宣公愛夫人夷姜,夷姜生子伋,以為太子,而令右公子傅之。右公子為太子取齊女,未入室,而宣公見所欲為太子婦者好,說而自取之,更為太子取他女。宣公得齊女,生子壽、子朔,令左公子傅之。太子伋母死,宣公正夫人與朔共讒惡太子伋②。宣公自以其奪太子妻也,心惡太子③,欲廢之。及聞其惡④,大怒,乃使太子伋於齊而令盜遮界上殺之,與太子白旄⑤,而告界盜見持白旄者殺之。且行,子朔之兄壽,太子異母弟也,知朔之惡太子而君欲殺之,乃謂太子曰:「界盜見太子白旄,即殺太子,太子可毋行。」太子曰:「逆父命求生,不可。」遂行。壽見太子不止,乃盜其白旄而先馳至界。界盜見其驗⑥,即殺之。壽已死,而太子伋又至,謂盜曰:「所當殺乃我也。」盜並殺太子伋,以報宣公。宣公乃以子朔為太子。十九年,宣公卒,太子朔立,是為惠公。
左右公子不平朔之立也⑦,惠公四年,左右公子怨惠公之讒殺前太子伋而代立,乃作亂,攻惠公,立太子伋之弟黔牟為君,惠公奔齊。
衛君黔牟立八年,齊襄公率諸侯奉王命共伐衛⑧,納衛惠公,誅左右公子。衛君黔牟奔於周,惠公復立。惠公立三年出亡,亡八年復入,與前通年凡十三年矣。
二十五年,惠公怨周之容舍黔牟⑨,與燕伐周。周惠王奔溫,衛、燕立惠王弟?為王。二十九年⑩,鄭復納惠王。三十一年,惠公卒,子懿公赤立。
懿公即位,好鶴,淫樂奢侈。九年,翟伐衛(11),衛懿公欲發兵,兵或畔(12)?。大臣言曰(13):「君好鶴,鶴可令擊翟。」翟於是遂入,殺懿公。
懿公之立也,百姓大臣皆不服。自懿公父惠公朔之讒殺太子伋代立至於懿公,常欲敗之(14),卒滅惠公之後而更立黔牟之弟昭伯頑之子申為君,是為戴公。
戴公申元年卒。齊桓公以衛數亂,乃率諸侯伐翟,為衛築楚丘(15),立戴公弟毀為衛君,是為文公。文公以亂故奔齊,齊人入之。
初,翟殺懿公也,衛人憐之,思復立宣公前死太子伋之後,伋子又死,而代伋死者子壽又無子。太子伋同母弟二人:其一曰黔牟,黔牟嘗代惠公為君,八年復去;其二曰昭伯。昭伯、黔牟皆已前死,故立昭伯子申為戴公。戴公卒,復立其弟毀為文公。

①晉曲沃庄伯弒其君哀侯:此時庄伯已死八年,庄伯當作武公,即庄伯之子稱。詳見《晉世家》。②惡:中傷。③惡:厭惡、憎恨。④惡:不好,壞(處)。⑤白旄:指用白色氂牛尾作裝飾的使節(古代卿大夫聘於諸侯時所持的符信。)《左傳》作「旌」。⑥驗:證據,憑證。⑦左右公子:據上文「右公子傅之」「左公子傅之」之「左右公子」,據《左傳·桓公十六年》載;左公子名洩,右公子名職。《左傳》杜預注謂,左右公子為「左右媵(yìng,硬)之子」,即隨嫁或陪嫁女子的兒子。⑧奉王命:梁玉繩《史記志疑》云:「《春秋》作者侯納惠公乃逆王命也。」⑨容舍:容許居留。⑩二十九年:《十二諸侯年表》作「二十七年」。?(11)翟:通「狄」,部族名。(12)畔:通「叛」。(13)大臣言曰:《左傳·閔公二年》言國人以鶴誚衛懿公,非大臣言之。(14)敗:摧殘。(15)為衛築楚丘:《十二諸侯年表》及《左傳》皆曰築楚丘城在衛文公二年。

文公初立,輕賦平罪①,身自勞,與百姓同苦,以收衛民。
十六年②,晉公子重耳過,無禮。十七年,齊桓公卒。二十五年,文公卒,子成公鄭立。
成公三年,晉欲假道於衛救宋③,成公不許。晉更從南河度④,救宋。征師於衛,衛大夫欲許,成公不肯。大夫元咺攻成公,成公出奔。晉文公重耳伐衛,分其地予宋,討前過無禮及不救宋患也⑤。衛成公遂出奔陳。二歲,如周求入,與晉文公會。晉使人鴆衛成公⑥,成公私於周主鴆⑦,令薄,得不死。已而周為請晉文公,卒入之衛,而誅元咺,衛君瑕出奔⑧。七年,晉文公卒。十二年,成公朝晉襄公。十四年,秦穆公卒。二十六年,齊邴歜弒其君懿公。三十五年,成公卒⑨,子穆公遬立。
穆公二年,楚莊王伐陳,殺夏征舒。三年,楚莊王圍鄭,鄭降,復釋之。十一年,孫良夫救魯伐齊,復得侵地。穆公卒,子定公臧立。定公十二年卒,子獻公臧立。

①輕賦平罪:減輕賦稅,公平斷獄。②十六年:《十二諸侯年表》作「二十三年」。③晉欲假道於衛救宋:《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言假道伐曹,非為救宋也。此誤。④度:通「渡」。⑤討前過無禮及不救宋患也:應是討前過無禮及不肯假道,非為不救宋也。⑥鴆(zhèn,鎮):以毒酒害人。⑦周主鴆:《左傳·僖公三十年》言「晉侯使醫衍鴆衛侯。寧俞貸醫,使薄其鴆,不死。」非成公私之。「周」當作「晉」。⑧衛君瑕出奔:《左傳·僖公十三年》經云:「衛殺其大夫元咺及公子瑕。」此言「奔」,恐誤。⑨成公卒:魯僖公三十一年,衛成公徙都帝丘。遷都大事而未書。

獻公十三年,公令師曹教宮妾鼓琴,妾不善,曹笞之①。妾以幸惡曹於公,公亦笞曹三百。十八年,獻公戒孫文子、寧惠子食②,皆往。日旰不召③,而去射鴻於囿④。二子從之,公不釋射服與之言。二子怒,如宿⑤。孫文子子數侍公飲⑥,使師曹歌《巧言》之卒章⑦。師曹又怒公之嘗笞三百,乃歌之,欲以怒孫文子,報衛獻公。文子語蘧伯玉,伯玉曰:「臣不知也。」遂攻出獻公。獻公奔齊,齊置衛獻公於聚邑⑧。孫文子、寧惠子共立定公弟秋為衛君,是為殤公。
殤公秋立,封孫文子林父於宿⑨。十二年,寧喜與孫林父爭寵相惡,殤公使寧喜攻孫林父。林父奔晉,復求入故衛獻公⑩。獻公在齊,齊景公聞之,與衛獻公如晉求入。晉為伐衛,誘與盟。衛殤公會晉平公,平公執殤公與寧喜而復入衛獻公。獻公亡在外十二年而入。
獻公后元年,誅寧喜。
三年,吳延陵季子使過衛,見蘧伯玉、史?曰:「衛多君子,其國無故。」過宿,孫林父為擊磬(11),曰:「不樂,音大悲,使衛亂乃此矣。」是年,獻公卒,子襄公惡立。

①笞:指用竹板或荊條打(脊背或臀腿)。②戒:告請。③旰:天色晚,晚上。④囿:古代帝王畜養禽獸的園林。⑤如宿:「宿」亦作「戚」,二字古通用。孫文子采邑。據《左傳·襄公十四年》載:「二子怒。孫文子如戚。」可知這裡應指孫文子如宿,非寧子亦往。此似有誤。⑥數:屢次。⑦《巧言》:《詩·小雅》篇名,其卒章曰:「彼何人斯?居河之糜。無拳無勇,職為亂階。」公欲以比文子居河上而為亂。卒章,末章。⑧聚邑:《左傳·襄公十四年》云:「以寄衛侯」。此誤「」為「聚」。⑨封孫文子林父於宿:「宿」早為孫文子封邑,此說始封,誤。⑩復求入故衛獻公:《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載:寧喜欲復獻公,故伐孫氏,弒殤公,孫林父以戚如晉。此言寧、孫爭寵云云,恐誤。?(11)磬(qìng,慶):古代石制樂器。用美石或玉雕成,懸掛於架上,以物擊之而鳴。

襄公六年,楚靈王會諸侯,襄公稱病不往。
九年,襄公卒。初,襄公有賤妾,幸之,有身,夢有人謂曰①:「我康叔也,令若子必有衛,名而子曰『元』。」妾怪之,問孔成子。成子曰:「康叔者,衛祖也。」及生子,男也,以告襄公。襄公曰:「天所置也。」名之曰元。襄公夫人無子,於是乃立元為嗣,是為靈公。
靈公五年,朝晉昭公。六年,楚公子棄疾弒靈王自立,為平王。十一年,火②。
三十八年,孔子來,祿之如魯。後有隙,孔子去。后復來。


①夢有人謂曰:《左傳·昭公七年》載孔成子、史朝夢康叔,與此處所說不同。②火:據《左傳·昭公十八年》載,因大風,火災遍及宋、衛、陳、鄭。

三十九年,太子蒯聵與靈公夫人南子有惡,欲殺南子。蒯聵與其徒戲陽遬謀,朝,使殺夫人。戲陽後悔,不果。蒯聵數目之,夫人覺之,懼,呼曰:「太子欲殺我!」靈公怒,太子蒯聵奔宋,已而之晉趙氏。
四十二年春,靈公游於郊,令子郢仆①。郢,靈公少子也,字子南。靈公怨太子出奔,謂郢曰:「我將立若為後。」郢對曰:「郢不足以辱社稷,君更圖之。」夏,靈公卒,夫人命子郢為太子,曰:「此靈公命也。」郢曰:「亡人太子蒯聵之子輒在也,不敢當。」於是衛乃以輒為君,是為出公。
六月乙酉,趙簡子欲入蒯聵,乃令陽虎詐命衛十餘人衰絰歸②,簡子送蒯聵。衛人聞之,發兵擊蒯聵。蒯聵不得入,入宿而保,衛人亦罷兵③。出公輒四年,齊田乞弒其君孺子。八年,齊鮑子弒其君悼公。
孔子自陳入衛④。九年,孔文子問兵於仲尼,仲尼不對。其後魯迎仲尼,仲尼反魯⑤。
十二年,初,孔圉文子取太子蒯聵之姊,生悝。孔氏之?渾良夫美好⑥ ,孔文子卒,良夫通於悝母。太子在宿,悝母使良夫於太子。太子與良夫言曰:「苟能入我國,報子以乘軒⑦,免子三死⑧,毋所與⑨。」與之盟,許以悝母為妻。閏月,良夫與太子入,舍孔氏之外圃。昏,二人蒙衣而乘,宦者羅御,如孔氏。孔氏之老欒寧問之⑩,稱姻妾以告(11)?。遂入,適伯姬氏。既食,悝母杖戈而先,太子與五人介,輿猳從之(12)?。伯姬劫悝於廁(13),強盟之,遂劫以登台。欒寧將飲酒,炙未熟(14),聞亂,使告仲由。召護駕乘車,行爵食炙,奉出公輒奔魯。
仲由將入,遇子羔將出,曰:「門已閉矣。」子路曰:「吾姑至矣。」子羔曰:「不及,莫踐其難。」子路曰:「食焉不辟其難(15)。」子羔遂出。子路入,及門,公孫敢闔門,曰:「毋入為也!」子路曰:「是公孫也?求利而逃其難。由不然,利其祿,必救其患。」有使者出,子路乃得入。曰:「太子焉用孔悝?雖殺之,必或繼之。」且曰:「太子無勇。若燔台,必舍孔叔(16)。」太子聞之,懼,下石乞、盂黶敵子路,以戈擊之,割纓(17)。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結纓而死。孔子聞衛亂,曰:「嗟乎!柴也其來乎?由也其死矣。」孔悝竟立太子蒯聵,是為庄公。

①仆:駕車。②衰(cuī,崔)絰(dié,迭)歸:穿著喪服歸來。衰,通「縗」。喪服,用麻布製成,披在胸前。絰,用麻布做成的喪帶,系在腰間或頭上。③此段記述與《左傳》所載頗有出入。《左傳·哀公二年》云:「六月乙酉,晉趙鞅納衛大子於戚。宵迷,陽虎曰:『右河而南,必至焉。』使大子絻,八人衰絰,偽自衛逆者。告於門,哭而入,遂居之。」不唯「十餘人」與「八人」不符,亦且無衛人發兵擊太子事。④孔子自陳入衛:此說在衛出公八年,據《孔子世家》,時孔子自楚入衛已五年矣。⑤反:通「返」。⑥?:舊稱童僕。⑦軒:古代一種供大夫以上乘坐的輕便車。⑧三死:即三種死罪。指良夫曾著紫衣、袒裘、食不釋劍。蓋紫衣,乃君服;袒裘、食不釋劍,均不敬。按:此段和下段所記史實,見於《左傳·哀公十五年》,而良夫紫衣、袒裘、不釋劍而食之事則見於《左傳·哀公十七年》。⑨與:在其中。⑩老:家臣稱老。?(11)姻妾:指有婚姻關係的親戚家的侍妾。(12)輿(yú,於):車。此為動詞,載著。猳(jiā,加):公豬。(13)廁:通「側」。(14)炙(zhī,至):烤肉。(15)辟:躲避,避免。(16)燔(fán,凡):焚燒。舍(shě,捨):放棄,這裡是釋放的意思。(17)纓:系在頷下的帽帶。

庄公蒯聵者,出公父也,居外,怨大夫莫迎立。元年即位,欲盡誅大臣,曰:「寡人居外久矣,子亦嘗聞之乎?」群臣欲作亂①,乃止。
二年,魯孔丘卒。
三年,庄公上城,見戎州。曰:「戎虜何為是?」戎州病之②。十月,戎州告趙簡子,簡子圍衛。十一月,庄公出奔,衛人立公子斑師為衛君。齊伐衛,虜斑師,更立公子起為衛君。
衛君起元年,衛石曼尃逐其君起③,起奔齊。衛出公輒自齊復歸立。初,出公立十二年亡,亡在外四年復入。出公后元年,賞從亡者。立二十一年卒,出公季父黔攻出公子而自立,是為悼公④。

①群臣欲作亂:據《左傳·哀公十五年》所載,此段事實當是:衛庄公害故政,欲盡去之,並將此事先告訴了司徒瞞成,瞞成歸而告褚師比,二人伐公不果,明年,二子出奔宋。②病:擔憂、患苦。③石曼尃:衛大夫,《左傳·哀公十七年》作「石圃」,「曼」字系衍文。④是為悼公:據《左傳·哀公二十六年》載,悼公乃衛人立之,無攻出公子之事。

悼公五年卒,子敬公弗立①。敬公十九年卒,子昭公糾立。是時三晉強,衛如小侯,屬之。
昭公六年,公子亹弒之代立,是為懷公②。懷公十一年,公子?弒懷公而代立,是為慎公。慎公父,公子適;適父,敬公也。慎公四十二年卒,子聲公訓立。聲公十一年卒,子成侯遬立③。
成侯十一年④,公孫鞅入秦。十六年,衛更貶號曰侯。
二十九年,成侯卒,子平侯立。平侯八年卒,子嗣君立。嗣君五年,更貶號曰君,獨有濮陽。
四十二年卒,子懷君立。懷君三十一年,朝魏,魏囚殺懷君。魏更立嗣君弟,是為元君。元君為魏婿,故魏立之。元君十四年⑤,秦拔魏東地,秦初置東郡,更徙衛野王縣,而並濮陽為東郡。二十五年,元君卒,子君角立。
君角九年,秦並天下,立為始皇帝。二十一年,二世廢君角為庶人,衛絕祀。

①子敬公弗立:《集解》引《世本》作「敬公費」。②是為懷公:《六國年表》作「悼公」。③子成侯遬立:《世本》作「成侯不逝」。前穆公已名遬,此不可再名遬。④成侯十一年:據《秦本紀》載,衛鞅入秦在秦孝公元年,當衛成侯十五年。此與《六國年表》皆誤。⑤元君十四年:元君在位共二十五年,《六國年表》誤作二十三年。秦拔魏東地,置東郡在秦王政五年,當元君二十四年,此「元君」下脫「二」字。

太史公曰:余讀世家言,至於宣公之太子以婦見誅,弟壽爭死以相讓,此與晉太子申生不敢明驪姬之過同,俱惡傷父之志。然卒死亡,何其悲也!或父子相殺,兄弟相滅,亦獨何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43

主題

1808

帖子

117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4

積分
1174
20
 樓主| lnln 發表於 2006-11-10 10:15 | 只看該作者
宋微子世家第八

王連升 譯註

【說明】

商朝末年,商紂王荒淫無道,庶兄微子啟、箕子和王子比干諫而不聽,微子逃走、箕子佯狂為奴。王子比干以強諫故,被剖腹而死。孔子稱他們為「殷之三仁」。 周武王滅商后,訪微子與箕子,並找到了他們。本篇所記即周武王問箕子洪範九等、微子建宋及宋國的興衰史。
箕子在回答武王詢問時說道:天子如果英明、謙恭、通達、能深謀遠慮、政務清明,那麼,雨、晴、暖、寒、風五種自然現象便會都具備,並按一定規律發生,莊稼就會茂盛,人民就會富裕,國家就會安定。否則,天子如果急躁、糊塗、狂妄、貪圖享樂,那麼,雨、晴、 暖、寒、風五種自然現象就要違反常規發生,或一種現象過多,或一種現象極缺,年成就歉收,人民就貧困,國家就動亂。在君主有無上權力的封建專制時代,這種天人感應、天責思想無疑對君主是個約束,有積極意義。它可以限制君主惡行的無限膨脹,引導君主積善成德、施行仁政、廣布恩惠,監督君主檢查過失、改正錯誤。這種天責思想在以後的政治生活中常常起作用。例如,宋湣公九年,宋國洪水成災,湣公就曾自責說,這是因為他不能侍奉鬼神,造成政治不修明的緣故。漢成帝時,水災,火災、日蝕、地震、隕星墜落等等連續發生,成帝便認為「天著變異,以顯朕郵,朕甚懼焉」,並多次發布詔令,讓群臣、公卿「陳朕過失、無有所諱」。漢哀帝時,發生水災、地動后,哀帝也自責道:「 朕之不德,民反蒙辜,朕甚懼焉。」並「賜死者棺錢,人三千」,「民無出今年租賦」等等。當然,這種天責思想的效用也極有限,在那些無法無天、昏庸無道的君主在面前顯得蒼白無力。殷紂就上不畏天、下不畏民、不採納長者老者的意見,一味沉溺於酒宴之中,只知迷戀女色。步紂王後塵、被諸侯稱為「桀宋」的宋君偃竟用牛皮袋盛著血懸掛起來射擊,稱為「射天」。他們共同的一點是無所畏懼、為所欲為、殘害直言相諫的忠良,都得到應有的懲罰。
讀過該篇,掩卷之後仍使人不能忘懷的悲憤來自於比乾的慘死。比干認為君主有過,臣應用死直言規勸,才能免使百姓受害。但紂王喪盡天良地殺死比干,挖出心驗證聖人是否「心有七竅」。比乾死得何其慘痛、悲壯!他的死絕非毫無意義、毫無價值。他的死更加暴露了紂王的殘忍,使人們認清紂王的真正面目。在浩浩蕩蕩的歷史進程中,這樣無畏的忠良屢見不鮮。他們用生命、用鮮血在漫長黑暗的專制主義道路上樹起一座座鮮亮閃爍的路標,指示人們推翻暴君統治、邁上新的里程。
宋襄公為了保全仁義,在戰鬥中坐失一個又一個良機,終於落得大敗而歸、身受重傷而死的結局。這種蠢豬式的仁義成為後人的笑柄,確是空前絕後的。


【譯文】

微子開是殷朝帝乙的長子,帝紂的同母兄。商紂即位后,統治黑暗,不務國政,淫佚奢侈,微子多次進諫,紂都不聽。等到祖伊因周西伯昌修行德政,滅亡(qí,齊)國后,擔憂災禍降落殷朝,便又來奉告紂王。紂王卻說:「我生有命,難道不是在天嗎?這能把我怎麼樣呢?」於是微子估計紂王至死也不能清醒,打算一死了之,或離開紂王,自己又無法決斷,便去詢問太師、少師說:「殷朝已經沒有清明的政治,不能很好地治理四方。我們的祖先在上世貢獻了才力,取得了成功,紂王在當今竟一味沉溺於酒宴之中,唯婦人之言是從,擾亂敗壞湯王的德政。殷朝上下大大小小都熱哀於草野盜竊、犯上作亂,而朝廷大臣也互相仿效,違法亂紀,使得人人有罪,自然他們的爵祿也就無法繼續下去。朝廷既亂,百姓便各起於四方,互為仇敵,天下失去了協和的局面。現在,殷朝喪失國典,如同乘船渡河找不到渡口。殷朝的滅亡,指日可待了。」微子繼續說:「太師,太師,我將何去何從呢?我們的殷朝還能保住嗎?你們無意告誡我,我如陷於不義,那麼怎麼辦呢?」太師順著說道:「王子啊,天帝降臨災禍滅亡殷朝,殷紂上不畏天、下天畏民,又不採納長者老者的意見。今天,殷朝臣民竟違背和誣穢神祇(qí,齊)意旨。現在,假使真能救治殷朝,國家治理好了,即使自己死了,國家還得不到治理,那就不如遠走他鄉。」於是,微子離開了殷朝。
箕子是紂的親屬。紂王最初製作象牙箸時,箕子就悲嘆道:「他現在製作象牙箸,將來就一定還要製作玉杯;製作玉杯,就一定想把遠方的稀世珍寶佔為已有。車馬宮室的奢侈豪華也必將從這裡開始,國家肯定無法振興了。」由於紂王淫佚無度,箕子進諫,紂王仍不聽。有人說:「可以離開了。」箕子說:「作人臣的向君主進諫,君主置之不理,便離他而去,這是張揚君主的惡行,嘩眾取寵於百姓,我不忍心這樣做。」於是箕子披頭散髮、假裝瘋癲做了奴隸。並隱居彈琴聊以自慰,所以人們傳頌他的曲子為《箕子操》。
王子比干也是紂王的親屬,看到箕子進諫,君主不聽,去做了奴隸,就說:「君主有罪過,而不能用死直言規勸,百姓將受害,那百姓有什麼罪呢!」於是,就直言進諫紂王。紂王大怒道:「我聽說聖人的心有七個竅,真是這樣嗎?」於是,紂王殺死比干,挖出他的心來驗證。
微子說:「父子是骨肉情,臣主是義理連。所以父親如果有過錯,兒子屢次勸不聽,就應隨之而號哭;人臣如果屢次規勸,君主不聽,那麼從義上講,人臣應該遠離君主了。於是,太師、少師就勸告微子離去,微子便遠行了。
周武王討伐紂王,戰勝殷朝,微子便手持自己的祭器來到軍門。他露出右臂,兩手綁在背後,左邊讓人牽著羊,右邊讓人拿著茅,跪在地上前行求告武王。於是武王就釋放了微子,恢復了他原來的爵位。
武王封商紂的兒子武庚祿父,讓他來繼承殷朝的祭祀,並派管叔、蔡叔輔佐他。
武王滅亡殷朝後,便去訪問箕子。
武王說:「唉!上天默默地安定百姓,使他們安居樂業,我卻不知道上天定民的常理次序。」
箕子回答說:「早先鯀堵塞大水,擾亂了上天五行的規律,上帝就怒氣沖沖,天道大法九類常理因此敗壞。鯀被殺死,禹就接續而興起。上天賜給禹天道大法九種,常理因而有了順序。
「這九種大法,一叫五行,二叫五事,三叫八政,四叫五紀,五叫皇極,六叫三德,七叫稽疑,八叫庶征,九叫任用五福,而讓人畏使用六極。
「五行,一是水,二是火,三是木,四是金,五是土。水的自然常性是滋潤萬物而行下,火的常性是炎熱旺盛而上升,木可彎曲變直,金可銷熔變形,土可耕種收穫。滋潤下物產生水鹵有鹹味,火光上升燒焦物體作苦味,木成曲直作酸味,金銷熔變形有辣味,土地種收百穀有甜味。
「五事:一是儀容,二是言語,三是觀察,四是聽聞,五是思維。儀容應嚴肅恭敬,言語應使人心悅誠服,觀察要明察秋毫,聽聞要明辯是非,思維要通達周密。儀容恭敬,百姓就嚴肅;言語使人信服,國家就能治理;觀察能明察秋毫,就不會受騙;聽聞聰慧,臣民就會進其謀畫;思維通達,事情就成功。
「八政:一是糧食,二是財貸,三是祭祀,四是營建,五是教化,六是除奸,七是賓贊,八是軍事。
「五紀:一是年,二是月,三是日,四是星辰,五是曆法。
「至高無上的準則:天子應建立準則,聚集這種幸福,布施給自己的臣民,臣民們就擁護天子制定的準則,天子也可以要求臣民遵守這些準則。凡是臣民都不允許結黨營私,人們不結成私黨,就會把天子建立的準則當作至高無上的。凡是臣民,都要為天子謀慮,為天子辦事,要求自己遵守天子制定的原則。你要這樣考慮,雖然臣民的作為有時與你的原則不協凋,但只要未達到犯罪程度,天子就要容忍他。假如有人謙恭地說:「我喜歡你的原則,你就賜給他幸福。如此,人們便會完全遵守你的原則。不要虐待那些無依無靠的人,卻畏懼高貴顯赫的人。對有能力有作為的人,你應善於任用他們,國家便會繁榮昌盛。凡是那些被任用的,都應使他們有爵位有俸祿。假如你不能使官吏對國家做出貢獻,這些人就要走上犯罪道路。對於那些不喜歡你建立的原則的人,你雖然賞賜給他幸福,他對你的國家也沒有好處。你不要偏頗不公平,應遵循先王的法則辦事。你不要有個人的好惡,沿著先王的道路前進。你不要為非作歹,要遵循先王的正路行事。你不要偏私,不要結交朋黨,那麼,聖王的道路就會寬廣。不結黨,不偏私,聖王的道路就會清明可辨。你不要違反王道,不要冒犯原則,聖王的道路就正直。你要會集那些按原則辦事的人,那麼,臣民們就都能歸向你的原則。所以說,天子宣布的至高無上的原則,就應當經常遵守,就是天子的教導也要符合上帝的意旨。凡是臣民,也應把天子宣布的法則當作至高無上的,按照這個原則行事,就是親附天子了。所以說,天子應當象做百姓的父母一樣,來做天下臣民的君主。
「三德:一是端正人的曲直,二是剛能取勝,三是柔能取勝。要想使天下平安,就要端正人的曲直,對那些強硬不友好的人,就應用剛硬態度戰勝他們,對那些友好的人就應用柔和態度對待他們,對亂臣賊子,就必須強硬,對高明君子,就必須柔和。只有國君才能授人爵位賞有俸祿,只有國君才能主持刑罰,只有國君才能享有美食。臣子無權授人爵位賞人俸祿,無權主持刑罰,無權享有美食。臣子如果也能授人爵位賞人俸祿,也能主持刑罰,也能享有美食,就會給你的王室帶來危害,給你的國家帶來災禍。人們就會因此行為不合王道,百姓就會因此犯上作亂。
「解決疑難的辦法是選擇擅長卜筮的人,任用他們分別用龜甲或蓍草占卜。命令他們進行卜筮,卜筮的徵兆有的象下雨,有的象雨後初晴,有的象雲氣連綿,有的象霧氣蒙蒙,還有兆相交錯,有的明正,有的象隱晦,卦象共七種。前五種用龜甲占卜,后兩種用蓍草占卜,對複雜多變的卦象加以推演研究。任用這些卜筮之人,如果三個人占卜就信從兩個人的話。你如果遇到重大的疑難問題,就首先獨自深思熟慮,然後與卿士商量,與百姓商量,最後用卜筮來決斷。你自己同意,龜卜同意,草占同意,卿士同意,百姓同意,這就叫大同,那麼你本人就健康強壯,子孫也將大吉大利。你自己同意,龜卜同意,草占同意,卿士不同意,百姓不同意,這就是吉。卿士同意,龜卜同意,草占同意,你不同意,卿士不同意,這也是吉。百姓同意,龜卜同意,草占同意,你不同意,卿士不同意,這還是吉。你同意,龜卜同意,草占不同意,卿士不同意,百姓不同意,在境內辦事就會吉,在境外辦事就有兇險。龜卜、草占與人們的意見都違背,靜守就會吉利,行動就會有兇險。
「各種徵兆:或是雨,或是晴,或是暖,或是寒,或是風,這五種自然現象都應按時發生。如果五種自然現象都具備,並能按一定規律出現,莊稼就茂盛。如果一種現象過多發生,就會歉收。如果一種現象缺乏了,同樣也要歉收。關於美好的徵兆:天子謙恭,天就按時下雨;天子政務清明,陽光就會充足;天子英明,溫暖就會按時到來;天子深謀遠慮,寒冷就會應時而生;天子通達,風就會按時刮過。各種兇惡的徵兆:天子狂妄,雨水就會過多;天子僭越差錯,天就會幹旱;天子貪圖享樂,天氣就會過分炎熱;天子暴虐急躁,天就會過分寒冷;天子昏暗不明,大風就刮個不止,天子決策有了過失,就影響一整年,卿士管理有了過失,就影響一整月,官吏辦事有了過失,就影響一整天。年、月、日都沒有異常,各種莊稼就會生長茂盛,政治就會清明,賢能的人就會得到提拔,國家就會平安穩定。相反,年、月、日出現了異常,莊稼就長不好,政治就昏暗,賢能的人就受壓抑,國家就會動亂,百姓象星辰,有的星辰喜好風,有的星辰喜好雨。日月按規律運行,便產生了冬夏。月亮如果順從星辰,那麼有時就會多風,有時就會多雨。
「五種幸福:一是長壽,二是富有,三是平安,四是有美德,五是善終。六種災禍:一是早死,二是多病,三是多愁,四是貧窮,五是醜陋,六是懦弱。」
武王聽完箕子的一番陳述,就把朝鮮封給箕子,未讓他作臣民。
後來,箕子朝拜周王,經過故都殷墟,感傷於宮室毀壞坍塌、禾苗叢生,箕子十分悲痛,想大哭一場,但不行;想小聲哭泣,又感到近於女人的性格,於是觸景生情吟出《麥秀》詩,詩中說:「麥芒尖尖啊,禾苗綠油油。那個小子啊,不和我友好!」所謂小子,就是紂王。殷的百姓看到這首詩,都為之泣下。
武王駕崩后,成王還年少,周公旦代理行政掌握國家政權。管叔、蔡叔懷疑周公旦,就與武庚作亂,想攻打成王、周公。周公借用成王的命令誅殺武庚、管叔,放逐了蔡叔,又讓微子開管理殷地,以繼續殷先祖的事業,並作《微子之命》告誡他,國名為宋。微子本來就仁義賢能,代替武庚后,殷的百姓十分擁戴他。
微子開去世后,立他的弟弟衍為國君,這就是微種。微種去世后,兒子宋公稽即位。宋公稽去世后,兒子丁公申即位。丁公申去世后,兒子湣公共即位。湣公共去世后,弟弟煬公熙即位。煬公即位后,湣公有兒子鮒祀殺死煬公奪取君位,並宣布說:「我應當即位。」這就是厲公。厲公去世后,兒子釐公舉即位。
釐公十七年(前841),周厲王逃跑到彘。
二十八年(前831),釐公去世后,兒子惠公即位。惠公四年(前827),周宣王即位。三十年(前801),惠公去世,子哀公即位。哀公於元年(前800)去世,子戴公即位。
戴公二十九年(前771),周幽王被犬戎所殺,秦國開始被列為諸侯。
三十四年(前766),戴公去世,兒子武公司空即位。武公的女兒做了魯惠公的夫人,生下了魯桓公。十八年(前748),武公去世,兒子宣公力即位。
宣公的太子名與夷。十九年(前729),宣公生病了,把君位讓給弟弟和說:「父親死了,兒子繼位,哥哥死了,弟弟繼位,是天下普遍的道義。我要立和為國君。」和多次謙讓,最後才接受。宣公去世后,弟弟和即位,這就穆公。
穆公於九年(前720)病重,對大司馬孔父說:「先君宣公捨棄太子與夷而把君位讓給我。我永生不能忘懷。我死後,一定立與夷為國君。」孔父卻說:「大臣們都希望立公子馮(píng, 憑)!」穆公說:「不要立馮,我絕不能辜負宣公。」於是穆公派馮出使鄭國並居住在那裡。八月庚辰日,穆公去世,哥哥宣公的兒子與夷即位,這就是殤公。君子聽到這種情況后說:「宋宣公可以算是知人善任了,立自己的弟弟為國君保全了道義,然而自己的兒子也還是終於享有了國家。」
殤公元年(前719),衛公子州吁殺死自己的國君完,自己立為君主,想得到諸侯的支持,便派人告訴宋國君說:「馮在鄭國,一定是後患,你可以和我共同討伐他。」宋答應了,和衛共同攻打鄭國,軍隊打到東門便返回了。第二年(前718),鄭國討伐宋國,還報「東門役」的仇恨。那以後,諸侯多次來進犯宋國。
九年(前711)的一天,大司馬孔父嘉的美貌夫了外出,路遇太宰華督,華督看中嘉的夫人,竟目不轉睛地盯住她。華督貪圖孔父妻,就讓人在國中揚言說:「殤公即位十年,竟打了十一次大仗,百姓苦不堪言,這都是孔父的罪過,我要殺死孔父以安定人民。」當年,魯人殺死自己的國君隱公。十年(前710),華督殺死孔父,奪了他的妻子。殤公很生氣,於是華督又殺死殤公,從鄭國迎回穆公兒子馮並立他為君王,這就是庄公。
庄公元年(前710),華督作宰相。九年(前702),逮捕了鄭國的祭(zhài,債)仲,要挾他立突做鄭國國君。祭仲答應了,終於立突為國君。十九年(前692),庄公去世,兒子湣公捷即位。
湣公七年(前685),齊桓公即位。九年(前683),宋國洪水成災,魯國派臧文仲到宋國慰問,湣公自責說:「因為我不能事奉鬼神,政治不清明,所以發生了大水。」臧文仲認為這話很對。這話實際是公子子魚教導湣公的。
十年(前682)夏天,宋國討伐魯國,在乘丘作戰,魯國活捉了宋國南宮萬。宋人請求釋放萬,南宮萬回歸宋國。十一年(前681)秋天,湣公與南宮萬出獵時作博戲,南宮萬與湣公爭道,湣公很生氣,侮辱了他,說:「最初我很敬重你,今天,你只不過是魯國的一個俘虜。」南宮萬勇武有力,痛恨湣公這樣說,於是抓起棋盤把湣公殺死在蒙澤。大夫仇牧聽說這件事,帶著武器來到公門。南宮萬迎擊仇牧,仇牧門齒碰到扉上死了。南宮萬又殺死太宰華督,就改立公子游作國君。各位公子逃奔到蕭邑,公子御說逃奔到亳(bó,伯)。南宮萬的弟弟南宮牛帶領軍隊包圍了亳。冬天,蕭邑大夫和宋都逃來的公子們聯合擊殺了南宮牛,並殺死新立的國君公子游,而立湣公弟弟御說,這就是桓公。南宮萬逃奔到陳國。宋國派人賄賂了陳。陳國人巧使美人計用醇酒灌醉了南宮萬,用皮革把他裹上,送回宋國。宋國人對南宮萬施以醢(hǎi,海)刑。
桓公二年(前680),諸侯討伐宋國,到了宋都郊外就離開了。三年(前679),齊桓公開始稱霸。二十三年(前659),衛國把公子毀從齊國迎回,並立他為國君,這就是衛文公。文公的妹妹是宋桓公的夫人。這一年,秦穆公即位。三十年(前652),宋桓公病重,太子茲甫謙讓自己的庶兄目夷繼承君位。桓公雖然認為太子之意合乎道義,但最終未同意。三十一年(前651)春,桓公去世,太子茲甫即位,這就是宋襄公。襄公讓自己的哥哥目夷做宰相。桓公還未安葬,齊桓公就在葵丘會見各國諸侯,襄公前去赴會。
襄公七年(前644),宋地隕星墜落如雨,和雨一塊降下,六隻鶂(yì,億)退著飛行,因為風太大了。
八年(前643),齊桓公去世,宋國想與各諸侯結盟相會。十二年(前639)春天,宋襄公要在鹿上結盟,向楚國提出請求,楚人答應了他。公子目夷進諫說:「小國爭當盟首,是災禍。」襄公聽不進目夷的勸告。秋天,各諸侯在盂與宋公聚會結盟。目夷說:「災禍難道在此嗎?國君的慾望太過分了,怎麼受得了呢!」果然,楚拘捕了宋襄公以討伐宋國。冬天,諸侯再次在毫相會,楚釋放了宋公。子魚說:「災禍還沒有結束呢。」十三年(前638)夏天,宋國討伐鄭國。子魚說:「災禍就在這裡了。」秋天,楚國為援救鄭國而討伐宋國。襄公要出戰。子魚進諫說:「天拋棄商很久了,不可以戰。」冬天,十一月,襄公在泓水與楚成王作戰。楚軍渡河未完時,目夷就勸說:「彼眾我寡,要趁他們渡河時攻打他們。」襄公不聽目夷的意見。等到楚軍渡完河還未排列成陣勢時,目夷又建議:「可以攻打了。」襄公卻說:「等他們排好陣勢再打。」楚軍陣勢排好,宋軍才出戰。結果宋軍大敗,襄公大腿受傷。宋國人都怨恨襄公。襄公辯解說:「君子不能乘人之危,不能攻打未列好陣勢的軍隊。」子魚說:「打仗勝了就是功勞,說些空洞的道理又有什麼用呢!真的按襄公說的做,就當奴隸服侍別有算了,何必還打仗呢?」
楚成王救鄭成功,鄭國熱情款待他。成王離開時,娶了鄭君兩個女兒回楚。叔瞻說:「成王不懂禮節,難道能壽終正寢嗎?講究禮節內外無別,從這裡就知道他絕對不能成就霸業了。」
這一年,晉公子重耳路過宋國,襄公因為被楚國打傷,想得到晉援助,於是厚禮重耳,贈送給重耳八十匹馬。
十四年(前637)夏天,襄公終於死於泓水之戰時的腿傷,兒子成公王臣即位。
成公元年(前636),晉文公即位。三年(前634),宋國背棄楚國盟約與晉友好,因為宋曾對文公有過恩德。四年(前633),楚成王討伐宋國,宋國向晉國告急。五年(前632)晉文公救援宋國,楚軍退去。九年(前628),晉文公去世。十一年(前625),楚太子商臣殺死自己的父親成王即位。十六年(前620),秦穆公去世。
十七年(前619),成公去世。成公的弟弟御殺死太子和大司馬公孫固,自己立為國君。宋人殺死國君御,擁立成公小兒子杵臼,這就是昭公。
昭公四年(前616),宋在長丘打敗長翟緣斯。七年(前613),楚莊王即位。
九年(前611),昭公昏庸無道,百姓不歸附他。昭公的弟弟鮑革很賢惠,又能禮遇下士。先前,襄公夫人想與公子鮑私通,未能如願,於是就幫助鮑對國人布施恩惠。公子鮑收於華元的推薦作了右師。昭公出獵時,夫人王姬讓衛伯殺死昭公杵臼,弟弟鮑革即位,這就是文公。
文公元年(前610),晉國率領諸侯討伐宋國,譴責宋殺死了國君。但聽說文公已被立為國君,就退兵了。二年(前609),昭公兒子靠文公的同母弟弟須和武公、繆公、戴公、庄公、桓公後代的支持作亂,文公便誅殺了他們,趕走武公、繆公後代。
四年(前607)春天,楚讓鄭討伐宋國。宋國派華元作統帥,鄭國打敗了宋國,囚禁了華元。華元在作戰初曾殺羊犒勞士兵,他的車夫沒有吃到羊羹,所以十分怨恨,便駕著車跑到鄭軍中,所以宋軍失敗,華元被囚。宋國用一百輛兵車、四百匹毛色漂亮的馬贖回華元。這些東西還未完全送到楚國,華元就逃了回來。
十四年(前597),楚莊王包圍了鄭國。鄭伯投降了楚國,楚國又解圍而去。
十六年(前595),楚國使者路過宋國,宋國因有前仇,就逮捕了楚國使者。九月,楚莊王包圍宋都。十七年(前594),楚國包圍宋都達五月之久,城內告急,無糧可吃,華元便在一天夜裡暗中會見楚國將領子反。子反告訴庄王。庄王問:「城中怎麼樣?」子反回答:「城內人劈開人骨作柴燒,交換幼子果腹。」庄王說:「這話是真的呀!我軍也只有兩天的口糧了。」楚國由於講求信義,就退兵了。
二十二年(前589),文公去世,兒子共公瑕立為國君。宋國第一次實行厚葬。君子譏笑華元沒有盡到為臣的職責。
共公十年(前579),華元與楚將重友好,又與晉將欒書友好,因此與晉楚都結了盟。十三年(前576),共公去世。華元做右師,魚石做左師。司馬唐山殺死太子肥,又打算殺死華元,華元要逃亡到晉國,魚石陰止了他,到了黃河又折回來,殺死了唐山。於是,立共公小兒子成,這就是平公。
平公三年(前573),楚共王攻下宋國的彭城,把彭城封給宋國左師魚石。四年(前572),諸侯共同殺死魚石,而把彭城歸還給宋國。三十五年(前541),楚公子圍殺死自己的國君即位,這就是靈王。四十四年(前532),平公去世,兒子元公佐即位。
元公三年(前529),楚公子棄疾殺君即位,做了平王。八年(前524),宋國發生火災。十年(前522),元公不講信用,用欺騙手段殺死許多公子。大夫華氏、向氏作亂。楚平王太子建逃奔到宋國,看見華氏等人互相攻伐作戰,便離開宋國跑到鄭國。十五年(前517),因為魯昭公在外居住躲避季氏,元公便替他四處求情回魯國,半路上元公去世,兒子景公頭曼(wàn,萬)即位。
景公十六(前501),魯國陽虎逃奔到宋國,后又離開。二十五年(前492),孔子路過宋國,宋國司馬桓魋(tūi,推)討厭孔子,想殺死他,孔子換上平民服逃出宋國。三十年(前487),曹背叛宋國,宋國討伐曹國,晉國未去救援,於是宋國君滅亡了曹國,佔據了曹國。三十六年(前481),齊國田常殺死國君簡公。
三十七年(前480),楚惠王滅亡了陳國,火星侵佔了心宿星區。心宿區是宋國的天區,景公十分擔憂。司星子韋說:「可以把災禍移到相國身上。」景公說:「不行,相國象是我的手足。」子韋又說:「可以移到百姓身上。」景公說:「也不行,國君靠的就是百姓。」子韋又說:「可以移到年成上。」景公說:「更不行,年成歉收,百姓貧困,我做誰的國君!」子韋說:「天雖高遠卻能聽到下界細微的聲音,您有這三句國君應該說的話,火星應該移動了。」於是仔細觀測火星,火星果然移動了三度。
六十四年(前453),景公去世。宋公子特殺死太子即位,這就是昭公。昭公是元公的曾孫。昭公的父親是公孫糾,糾的父親是公子褍(duān,端)秦,褍秦就是元公的小兒子。景公殺死昭公的父親公孫糾,所以昭公怨恨太子,便殺死他,自己即位。
昭公四十七年(前404)去世,兒子悼公購由立為國君。悼公八年(前396)去世,兒子休公田即位。休公田二十三年(前373)去世,兒子辟公辟兵即位。辟公三年(前370)去世,兒子剔成即位。剔成四十一年(前329),剔成的弟弟偃襲擊剔成,剔成失敗逃到齊國,偃自立宋國國君。
君偃十一年(前318),自己號為王。東面打敗齊國,攻下五座城;南面打敗楚國,侵佔三百里地;西面打敗魏國,和齊魏結成怨家。君偃用牛皮袋盛著血,懸掛起來用箭射它,稱為「射天」。君偃只知沉緬於酒色之中。凡是規勸提意見的大臣,君偃一律射死。於是諸侯們都稱他為「桀宋」。「宋君偃又步紂王後塵,為所欲為,不可不殺。」諸侯要求齊國討伐宋國。王偃即位四十七年(前282),齊湣王與魏、楚討伐宋國,殺死王偃,滅亡了宋國,瓜分了宋地。

太史公說:孔子說過「微子走了,箕子成為奴隸,比干進諫被殺,殷朝有三位仁者。」《春秋》譏諷宋國的動亂從宣公廢掉太子讓自己的弟弟即位開始,國家不安定達十代之多。襄公時,修行仁義,想做盟主。他的大夫正考父稱讚他,所以追述契、湯、高宗時代殷朝興盛的原因,寫了《商頌》。宋襄公在泓水吃了敗仗之後,有的君子認為他值得讚揚,感嘆當時中原地區的國家缺少禮義,所以表彰他,因為宋襄公具有禮讓精神。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6-30 04:5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