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生活形成新的挑戰:汽車給中國帶來了什麼

[複製鏈接]

6195

主題

6540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留學海龜(十四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002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DDT001 發表於 2006-11-23 11:1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環球時報記者青木、李宏偉/「奪人二目」的北京國際車展讓本已「高燒不退」的汽車類話題再度升溫。然而,車展只是一件華麗的外衣,人們看到的是中國汽車產量居世界第三,市場規模則排到了世界第二位。在社會層面,1986年,中國出現了第一批私家車,為防身份暴露,這些車的車牌都以字母「Z」開頭。

20年後,路透社記者發自北京的報道稱,中秋節那天有大量汽車開回北京,整個城市被煙霧籠罩了。當晚本應全家賞月,但作者在文中加了一句───「如果他們今天有可能看到的話」。其實,汽車帶給中國的遠不止這些,英國《經濟學家》的一篇文章似乎更貼近現實──《中國汽車,夢的機器》。

最近,全球最大的會計師事務所普華永道公司在其發表的「2006年全球汽車業金融報告」中預測,中國今年轎車產量將提高25%,達到540萬輛,從而取代德國,成為排在美國和日本之後的世界第三大轎車生產國。這則消息在歐洲引起的震動不小,德國《圖片報》譏諷說:「歐洲生產商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中國汽車大舉進攻的局面完全是你們自己造成的,是你們手把手地教會了中國人如何製造現代汽車。」

德國汽車專家克諾斯教授則感嘆道:「不久以前,中國汽車廠商還被認為是粗製濫造的模仿者,今天已令人刮目相看。他們速度很快,中國的一年和我們的可不一樣。」雷諾─尼桑的老闆卡洛斯也指出,「現在中國汽車的質量水平已經相當接近韓國,中國人學習得很快。」德國紐倫堡普爾斯市場調研所的民調結果表明,1/3的德國駕車者表示,他們有意購買一輛中國汽車。

與捷足先登的德國人不同,日本人直到現在還在後悔。日本經濟研究所的一位研究人員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日本人太保守,日本汽車生產商對中國市場的發展速度估計不足,以至於把那麼好的中國市場拱手讓給了歐美同行。等到豐田等日本公司下決心到中國發展的時候,一些條件優越的沿海城市已經沒有了它們的立足之地,它們只得到中國的內陸地區發展。

為了彌補「先天不足」,日本汽車商不斷在中國「提速」。今年10月底,日本各大媒體都報道了一個消息,即本田公司的一款高級轎車正式進入中國,這是該車首次在北美以外的地區銷售。

中國汽車業的高速發展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中國汽車工業學會常務副會長付於武說,從工業的角度看,汽車已經成為中國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中國去年的汽車生產量達到了570萬輛,居世界第三,今年有望突破700萬輛。中國還在去年超過日本,成為世界上的第二大汽車消費市場。「十一五」期間,中國將力爭汽車及零部件出口年均增長40%以上,2010年使出口額達到700億美元。

汽車帶動了洗車、修車、停車、汽車裝飾、材料、化工等一系列行業,目前國內直接或間接的汽車就業人員達1700萬人。而按照中國汽車工業諮詢委員會委員陳光祖的話說,一輛汽車需要8個人為之服務,隨著汽車服務業的進一步發展,今後將有更多的人吃汽車飯。一些大學把原來考生不願報考的機械專業改名為「汽車專業」,一下就引起了考生的興趣。甚至在新聞界都出現了專門報道汽車行業的記者,有人把他們叫做「車記」。

付於武說,過去到歐美國家的第一個感受就是,那裡是輪子上的世界。現在,中國也踏進了汽車社會。20年前,中國人把汽車定義為一種生產資料,沒人會想到它能成為個人消費品。但如今,中國私人汽車比例已達到了58.5%。新華社資深記者張毅說,私家車的大規模出現是中國進入小康社會的一個標誌,因為這種情況只有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一定程度才會出現。

事實上,雖說私家車出現了20年,但中國真正進入汽車社會只用了幾年時間,基本上是從2001年底加入世貿組織開始的,此後的幾年裡,汽車的價格才大幅度下降。根據國家信息中心的預測,2009年前後是中國中等收入家庭具有購車能力的時間點,也就是說,到2009年,超過1億中國人可以享用自己的家用轎車。

對於中國進入汽車社會的速度,海外媒體這樣評價:「擁有汽車的人數在飆升,發瘋似的公路建設和繁榮的經濟組合在一起,這讓人們想起了美國上世紀20年代,當時是汽車轉變了中產階級的渴望,可到了50年代,美國聯邦政府才修建了州際高速公路。在中國,這些現象被壓縮到了幾年內。這要歸功於政府的意志力。」

18年前,中國還沒有高速公路,2005年則達到了4.1萬公里,僅次於美國,而且是在4年時間裡增加了兩倍多,預計到2020年,高速公路的總長度還要翻一番。汽車徹底改變了中國一些地區的面貌。上海的嘉定在3年前還是一個蚊蟲亂飛的蠻荒之地,如今這裡坐落著一個巨大的、未來主義風格的鋼筋混凝土建築───中國的第一個F1國際賽車場。

上海要在嘉定建設一個汽車城,使它成為汽車工業研發中心,這個國際賽車場就是它的門臉。這裡的官員自豪地說,美國汽車城底特律花100年完成的事,在嘉定只用了3年,而且底特律還沒有F1賽車場。在此之前沒有多少中國人聽說過F1,現在中國擁有一批狂熱的F1車迷。2004年10月,F1第一次比賽時,吸引了15萬人來觀看,很多觀眾至少花費了1800元。

在許多亞洲國家進入汽車社會之前,摩托車在城市裡被普遍使用,但是中國似乎越過了這一步,在北京等大城市,摩托車從來沒有大規模出現過,中國人似乎一下子從自行車時代跳到了汽車時代。對於中國人生活方式的改變,德國原大眾汽車工程師埃杜博士很有感觸。從上世紀50年代到現在,他在中國度過的時光加起來有很多年。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1978年以前,中國批量生產的轎車年產量超不過3000輛。大街上很少看到汽車,孩子們可以在寬敞的馬路上玩耍。

到了80年代中期,轎車對於中國的老百姓來說,仍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許多人因為坐一次轎車而激動幾天幾夜。當時,從流水線下來的桑塔納令見過「老上海」和「老紅旗」的中國人十分震撼,桑塔納用不著做廣告便火起來了。想買車的人除了要有錢,還要等「指標」。一個「指標」在「黃牛」手裡價值1萬元。

現在情況完全不同了,汽車從可望而不可即變成了一件只用交付2萬元首付就能開走的平常商品,出行從此變得無拘無束。人們的生活方式、生活觀念和生活質量因汽車而發生改變。很多人對時間的概念不再局限於公共交通的時刻表,對距離的概念不再局限於「幾站地」。

汽車因此成為自由的象徵,難怪年輕人常說,買汽車是為了換一種生活。另一方面,當國內媒體熱衷討論「汽車文化」時,幾乎所有業內人士都認為,中國還沒有出現汽車文化。好萊塢專門有一種類型片叫公路片,講美國人開車行駛在路上發生的故事。中國的私家車大多隻在小範圍內運動,根據一家廣告公司的統計,中國私家車主周末開車離開城市的不到20%。

開車從北京到上海,一路上至少要經過10個收費站,光花在收費站的錢就要500元,打折的機票都比這便宜。上海的汽車旅館從外面看和一般的旅館沒什麼兩樣,而且來的人極少。第一家汽車影院1998年在北京開張時,有人說它肯定會火起來,成為年輕的有車族約會的好去處,但事實上這裡生意平平,後來北京的郊區又開了一家,幾百個車位一天也就能等來100輛車。

張毅說,汽車社會應該是一個規則社會,它不像自行車社會,即使亂騎出點事,也不會造成太大傷害。但很多國人的思想里並未刻上「規則」二字。因此,中國的車禍是世界上最多的。中國每年死於車禍的人超過10萬,加上受傷者人數有100萬。

儘管中國的汽車保有量只佔全世界的1/20,但每年車禍死亡人數佔全球的1/5。路透社在報道中稱,「高死亡率主要是因為疏忽,司機常常看也不看,不打燈就併線,他們有時不管紅綠燈,甚至在錯過一個出口時竟敢玩180度的大轉身。」

居住在中國大城市的人已經習慣了「堵」。一個在北京生活了3年的美國人曾開玩笑對記者說,中國人的忍耐力真的很強,如果北京的堵車情況發生在美國,肯定會有人在路上因為精神壓抑而自殺。在北京等中國大城市裡,上班族每天花在路上的時間有一半是因為堵車,車流時常一動不動,道路儼然成了停車場。

交通擁堵每年給中國帶來的損失至少達數百億元。此外,污染問題也隨之而來。人們能明顯地感到,城市的藍天越來越少,疾病越來越多。美國《時代周刊》的文章稱,國際能源機構預計從2000年到2030年,中國排放溫室氣體的增長量將等於其他工業國家排放的總和。而那些報廢車輛造成的污染也不小。陳光祖說,日本每年報廢近1000萬輛汽車,回收率達到95%,中國現在還沒有相關指標,報廢的汽車不回收。這不僅造成很大的資源浪費,而且嚴重污染了環境。

在與汽車業相關的各種問題中,能源無疑是最深刻的問題。陳光祖說,中國能源的進口依存度現在是44%,2020年至2025年可能達到60%。中國進口石油的1/3是供汽車使用的。汽車給中國的能源安全帶來了很大的壓力。而且這個壓力還在增大。

福特公司的專家估計,中國東部有4.5億人每年的購買力在7000美元以上,通常來說,年購買力6000美元是擁有汽車的一個門檻。這樣看來,中國的汽車消費還將大幅度增長。稅收、新科技和替代性能源開發都必須跟上,否則中國的能源安全將進一步受到威脅。

陳光祖認為,中國人千萬不要因為目前的所謂「汽車大國」的名號而沾沾自喜。中國現在只是一個汽車的製造大國,與美國和日本這樣的汽車國家還有很大的不同。以福特汽車為例,福特的利潤70%來自汽車服務業,如金融和汽車售後服務等,汽車製造業的利潤是很低的,所以他們把工廠搬到外國去,既污染不了自己,又賺了錢。

在中國的所謂汽車城裡,有的只是汽車工廠,頂多再出個汽車博物館,但是在底特律和都靈這樣的汽車城裡,到處都是各式各樣的汽車開發設計工作室,在開發設計方面,中國還差得太遠。

雖然中國的汽車產業存在不少問題,但它對中國的改變是內外兼有的,是非常深刻的。提到中國,不少外國人都會想到一張有名的照片───成百上千的人身穿藍色或綠色的衣服,騎著自行車,走在長安街上。它使外國人驚訝地發現,中國是自行車的王國。

現在,汽車的普及改變了中國的形象,發達國家對中國形成的優勢從表面轉向了深層。而中國人自己的感受更深,從生活必需品到電器,再到汽車,中國人已在不長的時間內跨出了好幾步。目前我們眼中的新鮮事物很可能過不了多久,就會變成身後的風景了。
一個內心陰暗的人是容不得任何光明的,因為光明讓他們原型畢露,嘲笑正義、調侃崇高是他們的心理需要。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7 11:0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