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廣東金垌鎮水庫移民調查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4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446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Hanxin 發表於 2006-11-10 08:0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年遷徙沒找到家園http://news.QQ.com  2006年11月10日02:22   南方新聞網 


歸去來兮辭

從廣東到海南,再從海南回到廣東——信宜市金垌鎮的幾百名水庫移民走了三十多年。1973年,為了支持當地橫石水庫建設,他們帶著萬丈豪情,遠赴海南省昌江縣建設青山農場。1988年,他們因為土地權屬問題陷入了鄉鎮、農場和生產隊之間的複雜糾紛,並終於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狼狽回到家鄉,但海南戶籍已經成為他們生活的沉重負擔。描述他們這段經歷,可以借用一個王小波式的比喻:遷徙之後又被迫回遷的水庫移民,就像一群想在大搬家的宅院里找個地方孵蛋的老母雞。他們走來走去,勤奮努力,卻始終沒有找到能夠安定下來的家園。

1973年 移民「先鋒隊」

金垌公社決心利用自己的山山水水譜寫一曲真實的《龍江頌》。

移民們「不怕犧牲」、「排除萬難」,要在遙遠的海南島開發建設「青山農場」

公社和大隊的幹部跟「先鋒隊」的每一位成員握手告別,沾親帶故的人甚至激動地擁抱在一起。村民們高呼著「農業學大寨」的口號,熱烈歡送第一批為了集體利益做出犧牲的人。「先鋒隊」透過車窗高高打出一面紅旗,上面「紮根海南」、「開發青山」的字樣讓人感到精神振奮。

這一年「文革」還沒有結束。「先鋒隊」出發的那一刻,八個革命樣板戲之一、現代京劇《龍江頌》回蕩在廣東信宜縣金垌公社上空。社員們用客家話、信宜話模仿著京腔京韻,有的人唱亂了節拍仍渾然不覺。在場的每個人都對這出樣板戲的內容了如指掌:1963年春,福建沿海地區遭遇特大幹旱。當地龍江大隊「丟卒保車」,他們捨棄了自己的三百畝高產田,在家鄉門口堵江截流、引水抗旱,終於解救了災區9萬畝農田。

1973年,金垌公社決心利用自己的山山水水譜寫一曲真實的《龍江頌》。公社幹部計劃建造一座水庫,淹沒自身的良田,灌溉周邊的公社。庫區200多位村民即將遷移到遙遠的海南島,移民們「不怕犧牲」、「排除萬難」,要在那裡開發建設「青山農場」。

在這場個人利益、集體利益和全局利益的複雜關係中,時年32歲的村民黃光成,深為自己的選擇而自豪。儘管背井離鄉讓人心生挂念,他依然和「先鋒隊」的其他成員們一路高歌。這40多名來自金垌公社合垌大隊的村民,將在位於海島西部的昌江縣墾荒建房,迎接第二年廣東大部隊的到來。

時隔三十多年後的今天,黃光成以65歲的高齡,在金垌老家做著一份泥瓦匠的工作。那座因為水源缺乏、最終荒廢的水庫,死氣沉沉地橫卧在他寄居的泥坯房腳下。對於數百名和黃光成一樣的「倒流移民」而言,過去那場聲勢浩大的遷徙,始終是生活中無法迴避的沉重話題。由此造成的影響,一直波及到下一代,至今沒有顯示出結束的跡象。

1975年 「紮根」海南

青山農場已經初具規模,300多位信宜移民先後將戶籍遷到了海南。

「安居樂業」、「紮根海南」已經從政治口號轉化為真實的想法

乘坐粵海鐵路輪渡跨越瓊州海峽,再沿著高速公路賓士兩個半小時,就到了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縣。廣袤的田野上,偶爾刺出一簇高大的椰子樹;如果識貨的話,還能在不遠處發現成片的甘蔗、檳榔和橡膠。地勢平坦、道路筆直、土地遼闊,這一切與「八山一水一分田」的信宜形成鮮明的反差。

昌江縣只是寶島的一個縮影。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面積僅次於台灣的海南島,都被認為是一個蘊涵巨大政治經濟價值的地方。1957年1月,陳毅和鄧子恢曾經聯名向中央政府提出《關於開發海南島的意見》,兩位副總理建議儘快從大陸向海南實施有計劃的移民。

上世紀70年代,海南掀起了新一輪的開發熱潮。剛剛成立的保平公社需要勞力開發建設青山農場,而金垌公社則需要土地安置水庫移民。雙方你情我願,因此有了黃光成後來第一次海南之行。而肩負著考察任務的黃光成,幾乎是第一眼就相中了這裡優越而獨特的自然條件。

黃帶回的異域見聞,對於長期受困於逼仄環境的村民來說,無疑是一種難以抗拒的誘惑。和黃光成一起報名參加「先鋒隊」的村民黃啟廣回憶說,「那時候的海南島,就像現在人們心目中的深圳、珠海」。

雙方公社均對移民採取支持和鼓勵的態度:想去海南的村民,可以領到每人25元的交通補貼;而抵達海南后的創業時期,則可以獲得必要的生產生活資料。

在《龍江頌》當中,英雄群體以多燒磚窯的形式,彌補捨己為人帶來的損失。戲中所謂「堤內損失堤外補」的口號,迅速傳唱到大江南北。在金垌公社看來,組織移民前往物產豐富的海南,既滿足了興建水庫的要求,又解決了地少人多的矛盾,這也標誌著公社全方位、創造性地對「龍江精神」進行了學習和發揚。

「解放牌」改造的大客車,滿載著來自廣東的政治熱情和生活夢想,奔波了10天。然而到達保平公社第一天,「先鋒隊」的成員便意識到:從現實到夢想,還有一段很長的路程。黃光成、黃啟廣都還記得,隊員們被領到一間糧倉,「每人發一張草席睡在地上,擠在一起連翻身都困難」,第二天「天亮了,草席一抖,全是水」。

與合垌大隊的水庫移民不同,邱定漢一家是因為支持、配合水電站建設,被送進青山農場的。他們原本是信宜縣錢排公社錢新大隊的村民,長年居住在當地一座名叫「衫樹山」的偏僻而貧瘠的小山頭。1975年,信宜縣興建黃樓河水電站,邱定漢的土地和房屋正好處於淹沒範圍。

動員邱定漢搬遷的縣領導,親自帶著邱定漢前往海南「看地方」。此時青山農場已經初具規模,300多位信宜移民先後將戶籍遷到了海南。農場管理類似於保平公社下面的一個大隊。老人和婦女下地種田,壯勞力則組成副業隊外出務工,小孩可以在農場小學念書學習。邱定漢和邱國祥父子倆印象最為深刻的,還是青山農場肥沃的土地,這裡「水稻畝產四五百斤,差不多是信宜山區的兩倍!」1975年,邱定漢全家21口人,移民到青山農場「插隊落戶」。

早期的移民非常歡迎新成員的加入。在他們看來,邱定漢一家是由信宜縣委縣政府「派」到海南的,這說明青山農場在家鄉領導心目中已經佔據了一定的位置。有人甚至猜測,未來的青山農場將定點接收移民海南的信宜人。

青山農場的「大鍋飯」,並沒有養出一幫「集體懶漢」。場員們積極墾荒,拓展農場的土地面積。「安居樂業」、「紮根海南」已經從政治口號轉化為真實的想法。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這群來自信宜的廣東人,有意無意遺忘了自己的「移民」身份,他們開始和海南本地人一樣,將瓊州海峽以北的人,統稱為「大陸人」。

80年代初 土地權屬

沒有像本地農民那樣,拿到證明土地承包權歸屬的小本本。

水庫移民和本地農民的差別,擊中了長期潛伏於青山人內心的隱憂

青山人的想法突然受到了衝擊。誰也沒有料到,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首先從農村開始的那場大變革,竟然會在小小的青山掀起一場關於身份認同的風波。

正如一些關注中國農村問題的書中所寫:十年動亂結束后,發端於安徽鳳陽的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革了平均主義的命;中國農村很快出現了「上至七十三,下至手中攙,一家三代人,都在忙生產」的喜人局面。海南農民和大陸農民一樣喜氣洋洋,唯獨青山移民愁眉不展。

「每家每戶雖然也都分到了土地,但是我們沒有像本地農民那樣,拿到證明土地承包權歸屬的小本本」,移民們心裡不踏實,「難道這土地還是別人的?」農場也碰到了麻煩:此前一直按照大隊進行管理的青山農場,竟然沒有拿到能夠證明集體土地所有權的任何證明。


水庫移民和本地農民的差別,擊中了長期潛伏於青山人內心的隱憂。很多人早就注意到:其他大隊除了繳納公糧外,沒有另外更多的支出;可是青山農場每年要按照坡地每畝15元和水田每畝200斤稻穀的標準,向保平公社繳納錢糧,其中一部分被留下來作為公社自己的收入。

直到這時,有人才道出了幾年前一個令人尷尬的小故事:農場初建時期,金垌老家派出公社幹部,來到海南慰問移民。返程臨行之前,廣東幹部特意以金垌公社的名義,請海南本地幹部喝了一頓酒。席間,廣東客人拿出事先寫好的一份合同當場宣讀,而當讀到有關青山農場性質問題的時候,海南人拍著桌子跳了起來——「青山農場不是農村,沒有土地所有權!」

新時期的土地權屬比過去更加明確,水庫移民不得不接受他們一直刻意迴避、而內心卻又一直希望改變的現實:在長達8年的時間中,一直在租種別人的土地,儘管他們早已在這裡安家落戶。曾經指望著「繼續當農民」的邱定漢一家恍然大悟:原來他們只是集體企業當中,從事農業生產的職工。

然而擁有戶籍卻沒有土地,這顯然不符合當時中央的政策。移民身處兩個歷史時期的交叉點,生髮出更多的疑惑:「文革」時代的戶口是不是不算數了?當年兩家公社究竟是如何協商的?大夥兒究竟是來定居,還是來打工的?

這場風波的平息,比預想的更加迅速。保平「撤社建鄉」后,新成立的農工商聯合公司很快和青山農場重新確立了承包關係。農場的範圍並沒有縮小,移民們還可以繼續耕種他們的土地,每家每戶也派發了新的土地承包合同。黃光成記得很清楚:合同上寫著「坡地多少」、「水田多少」,上繳錢糧的標準沒有變化,承包期也和「農村家庭聯產承包」一樣,規定為15年。

世代務農的移民,仍然習慣於把擁有土地看做自己的唯一出路。他們也曾經討論過「是不是要回去」,最終還是決定留下來。「信宜人多地少,無論如何,海南的生活比老家要好」。一切還「按既定方針辦」,似乎沒有誰的利益受到了損害。

時隔20多年以後再次談起這場風波,移民們還深為當時的妥協而後悔。他們輕易就放棄了追問,以至於後來更大的變故發生時,青山人又一次感到措手不及。

廣東金垌鎮水庫移民調查:30年遷徙沒找到家園http://news.QQ.com  2006年11月10日02:22   南方新聞網  評論(1)  
90年代初 移民迴流

1988年前後,生產隊和保平鄉在土地問題上的矛盾日益激化。青山農場掀起了返鄉的浪潮。與當年大張旗鼓跨海而來相比,移民的迴流顯得狼狽而凄涼

突如其來的喊叫聲打破了衫樹山的平靜。已經66歲的肺結核病人邱國祥,抱起鋤頭朝幾十年前的老鄰居撲上去。此時對方仗著人多勢眾,正要動手拆掉邱國祥還未建好的新房。邱國祥的弟弟邱國權聞訊后,迅速調集親朋好友趕來增援,邱國祥的房子好歹保住了。這場打鬥發生在去年2月,地點位於黃樓河水電站蓄水后淤積而成的灘塗。



邱氏家族的回歸不受歡迎,這是邱國祥預料之中的事情。嚴格地說,自從落戶海南那天起,他便再也不是錢排公社錢新大隊的成員,也就沒有資格在今天的錢排鎮錢新村佔有土地和山牆。「如果不是在青山呆不下去,我也不會回來。」邱國祥覺得很委屈。

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帶來了農村經濟的飛速發展,同時也創造了從1978年至1984年農民收入年均增長15%的好成績。隨著土地價值的逐步顯現,幾乎是在分田到戶的同時,保平鄉下屬保平大隊的村民,發起了一場「收回地權」的運動。「保平鄉農工商聯合公司以承包的名義,徵收了保平大隊下屬若干生產隊的集體土地,並將這些土地承包給廣東移民發展建設青山農場,而生產隊作為土地真正的主人,並沒有從中獲取應該得到的利益」——自認為「吃虧」的一方,希望結束鄉、村、農場三者之間不正常的經濟來往。

生產隊和保平鄉在土地問題上的矛盾日益激化,青山農場成了村民們傾瀉怒火的對象。1988年(廣東和海南恰好在這一年正式「分家」)前後,青山農場的社會秩序和治安環境明顯惡化。邱國祥給牲口圈配上了大鎖頭。即使如此,主人們一覺醒來仍然震驚地發現:頭天晚上還活生生的豬,只剩下了一堆內臟。黃光成陸陸續續被盜了3頭耕牛,「一到天氣變化的時候,全家人就得嚴陣以待」。廣東移民離開青山盡量成群結隊,農場還組織了治安隊夜間巡邏,防止已經成熟的稻穀被人連夜搶收。當年青山的小孩們幾乎都擁有對於童年生活的共同記憶:天乾物燥的時候,他們常常跟在大人後面,奮力撲救甘蔗地里莫名其妙發生的大火。

保平十隊率先贏得了這場鬥爭的勝利。保平鄉農工商聯合公司下發通知,解除了公司與保平十隊「在土地問題上的承包關係」,要求青山農場直接和保平十隊簽訂承包合同。1981年移民們同農工商聯合公司簽署的為期15年的合同,頓時成為一紙空文。

更多的生產隊積極跟進,青山農場的範圍日益縮小。「有的生產隊集體出動,趕來十幾部牛車,上面全是他們的人」,老人們都還記得當年痛失土地的情形。「留在這裡連農民都不如,整天提心弔膽」、「與其永世給人打工,不如回老家碰運氣」、「即使現在不回去,將來人口多了,土地不夠用,還是呆不下去」——90年代初,青山農場掀起了返鄉的浪潮。

從1990年開始就無地可耕的邱國祥,賣掉了他小心翼翼保護過的耕牛。他的弟弟邱國權收下1000塊錢,就把19間磚瓦房「送」給了別人。黃光成剛剛參加了民辦教師轉公辦考試,再經過一年時間的進修,他就有機會成為「國家幹部」。可是堅持到學期結束,他也買好了返鄉的車票。他認為,「家人都回去了,一個人留在這裡有什麼意思?」

與當年大張旗鼓跨海而來相比,移民的迴流顯得狼狽而凄涼。絕大多數移民乘坐卸下豬仔后返回廣東的空車,回到信宜老家。

住在水庫邊

「倒流」回到老家的水庫移民背負的海南戶籍,成為他們在廣東生活沉重的負擔。

比如小孩上學,比如老人看病

過去屬於金垌公社的移民,倒流回到老家的合垌村。他們零零散散居住在庫區周圍的山腰上。水庫大壩栽上了果木,泄洪道也種上了菜苗。當年號稱「中南五省樣板工程」的橫石水庫,自從建成之後就從來沒有啟用過。現在這裡看起來更像是一個大魚塘。

在「農業學大寨」這場席捲全國的運動中,各地都出現了過分追求形式、浪費農村資源且並未達到預期效果的情況。橫石水庫項目的廢棄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現在水位退下去一點,黃啟廣耕種的土地就向山下延伸一點。在淹沒區種糧,收成是沒有保障的,「下雨、山洪,只要水位漲起來,稻子就只能送去餵魚」。黃光成耕種在他過去的宅基地上,「土地還是不夠,就向其他村民借一些」。

水庫移民背負的海南戶籍,不僅沒有給他們帶來任何經濟利益,反而成為他們在廣東生活沉重的負擔。1992年跟隨黃光成回到廣東的小女兒,今年剛剛考上粵西的一所師範學院。就在幾個月之前,女兒的考生資格問題,讓一家人傷透了腦筋。女兒的戶籍在海南,按照政策不能參加廣東高考。他實在想不出別的辦法,只好出高價給女兒買了一個本地戶口。

今年秋季開學起,廣東省960萬農村學生開始享受免費義務教育。「倒流」移民沒有資格享受優惠政策。「老師讓我做好心理準備」,邱國祥正在讀初中的孫女小芹說。她被要求首先按照其他同學的標準繳納226元,本學期結束之前再額外補繳322元。在老漢拚死建好的新房裡,小芹的獎狀貼滿整整一面牆。她必須努力學習,「因為只有成績拔尖,將來中考的時候,學校才會出面解決考生資格的問題」。

中午吃飯的時候,邱國祥用大碗裝好飯菜,獨自坐到牆角。年輕時,他在青山農場副業隊燒石灰、打石頭,落下了肺結核。今年6月份,邱國祥病發被送進醫院。醫生建議安慰他說,「只要治療到位,傳染性可以大大降低」。邱老漢想著住院18天已經花了兩千多塊,不敢在病房繼續住下去。「如果我能參加農村合作醫療就好了,多多少少可以報銷一點」。阻礙邱國祥加入「新農合」的,仍然是一家人的海南戶籍。

當年的信宜縣政府,曾派出了由副縣長帶隊的工作組,前往海南協調土地問題。工作組返回后,信宜縣發文通知「倒流」移民說,海南昌江縣政府已經確定兩千畝土地供青山農場使用,要求「倒流」移民儘快返回農場發展生產。通知特別提到,1993年1月5日自覺返回農場的,縣政府可以提供車輛送返的方便。

然而,很多人在倒流之前已經賣了房,他們的土地要麼被收回,要麼已經丟荒了半年。最終,他們想辦法回到水庫周圍,直到今天。

2004年 青山「自由了」

完成大規模行政區劃調整后的昌江縣人民政府,批准了青山農場申請改製為村委會的要求。

青山農場正式結束了寄人籬下的歷史

至於信宜縣政府提到的兩千畝土地,「其實這裡面包括了河流、道路,真正的耕地連一千畝都不到」,2006年10月的一天,已經是青山村委會副主任的黃華生,站在樓頂指點著青山村的土地界至。腳下村委會的兩層小樓,兩天以前剛剛舉行了竣工典禮。堆積在地上的花炮紙,還顯得十分新鮮。

1992年,因為「收甘蔗」的原因,黃華生沒有在信宜老家呆上多長時間,便返回青山農場。和當年黃光成第一次來到海南一樣,黃華生的信宜之行,肩負著打探情況的任務。「那年父親沒有賣房」,黃華生說,「如果廣東生活不下去,海南還有一條退路」。

「有土地可以承包,總比餓肚子強」,黃華生一家留下來,繼續租種保平鄉農工商聯合公司殘留的土地。他們又和保平十隊關係好一些的本地農戶簽訂了承包合同。除了種植水稻解決口糧問題外,這些土地大部分都栽上了橡膠。這種長期經濟作物,在載種8年之後,才開始顯示經濟效益。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當中,黃華生每年都得向農工商聯合公司以及保平十隊的農戶繳納總共約1500元的地租。「1500元可以給我的橡膠地多放一次肥」,黃華生說,「第二年的橡膠收益又可以增加差不多1500元」。


黃華生每年1500元的負擔一直持續到2004年。這一年,被歷史的陰差陽錯揶揄數次的青山農場,終於得到了歷史的垂青。完成大規模行政區劃調整后的昌江縣人民政府,批准了青山農場申請改製為村委會的要求。在這次區劃調整當中,保平鄉合併進入新成立的十月田鎮,青山農場的請求得到了來自鎮政府的有力支持。

鎮政府在呈交上級政府的報告中說:原本擁有土地2600多畝的青山農場,因為自身性質等種種原因,土地面積減少了近一半多。現在青山「高收費」農場的性質,導致農場場員負擔過重,有悖於中央關於減輕農民負擔的要求。「該場至今沒有改為村委會,沒有享受到一視同仁的政策待遇」,「不利於場員們的生產生活和社會穩定」。鎮政府認為,青山移民應該享有和同省、通縣、同鎮公民同等的合法權益,「不公平」的現狀應該儘快結束。看到這份蓋著紅色公章的報告,很多老移民「感到無比的溫暖」。

2004年1月30日,青山農場正式結束了寄人籬下的歷史。一位老移民在青山村委會成立大會上高呼,「我們終於自由了!」青山移民從此也有了五保戶貧困補貼,有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上級政府還出資幫助村委會修建了辦公大樓。辦公樓二層的一個小房間,保存著村委會最值錢的音響器材。黃華生打開房間,特別提醒記者注意桌上一摞摞空白的人大代表選票。不久以後,青山也會有自己的兩級人大代表。「將來青山的要求可以通過人大代表堂堂正正地說,不會再像過去那樣事事都要『跑信訪』。」黃華生說。


就在青山村委會辦公大樓竣工那天中午,數百公里之外的信宜,黃光成喝了一點酒。「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他紅光滿面,一邊唱一邊揮舞著節拍。但是在國家發生巨變的30年時間中,黃光成以及那些曾經與他合唱這首歌的人,數次「下定決心」,卻從來沒有爭取到屬於他們的勝利。

周圍的老移民默不作聲,留下黃光成獨自陶醉在一生中最為榮耀的回憶中。
--------------------------
這些混賬官員,
要麼混吃等死,
要麼撈權撈錢,
樣樣精通。

為老百姓做件事情,
30多年還沒有個結果?!
一個人沒有了知恥之心、羞惡之心,沒有了負罪意識、懺悔意識,也就意味著他的人性泯滅。一個失去了恥感和罪感的民族,一個底線倫理崩潰了的民族,即使能在某些領域造成暫時的泡沫式強大,但它不可能創造真正的文明。

1萬

主題

4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4467
沙發
 樓主| Hanxin 發表於 2006-11-13 09:20 | 只看該作者
中國的良民百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6 23:0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