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醫與國學

[複製鏈接]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7-4-14 20:4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醫與國學



近來關於中西醫的爭論硝煙再起,愈演愈烈,更有甚者在網上「徵集促使中醫中藥退出國家醫療體制籤名」,要求中醫退出國家醫療體系。他們認為,中醫不是科學,中藥的有效性沒有確切的保證,安全性沒有保障,建議:修改憲法,刪除憲法第21條有關中醫的內容;採取適當措施,讓中醫在5年內全面退出國家醫療體制,使科學醫學成為國家唯一的主流醫學;立即停止中醫中藥研究,把這些錢節約下來,救助我國城市貧困人口 和農民看病困難;在促使中醫中藥逐步退出國家主流醫療體制的過程中,善待已經取得相關執業和職稱資格的中醫師,引導他們主動轉向所謂的「主流」醫學。

不管這些人的動機如何,也不管退出是對還是錯,有一點是明確的,那就是中醫藥兩次被推到了社會生活的風口浪尖之上,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重複著相同的場景,如果我們不算太健忘的話,我們應該能記得七十年前的那個中西醫的故事:

1934年,新文化運動的幹將傅斯年在《大公報》上發表了《所謂國醫》的評論,對中醫大加批判,引發了長達幾十年的中西醫之爭。這篇文章引起了學界乃至讀者的強烈反映。接下來,《大公報》相繼發表了兩篇駁斥傅的文章《評傅孟真〈所謂國醫〉》(趙寒松)、《論傅孟真侮辱國醫文》(陳澤東),來為中醫藥辯護。一時間,鬧得沸沸揚揚滿城風雨。新文化運動提倡「德先生」和「塞先生」,傅氏也看到了西醫在診斷與臨床治療上的優勢以及中醫與近代教育不符合的事實,但是他站在全盤西化的立場上,醉心於科學與實證主義的方法,一概而論,將傳統文化、傳統醫學中的精華部分一棒子打死,確有過激之嫌。而後者當然義憤填膺地為中醫的合理存在作出了一些辯護,但結果是食古不化,抱著老祖宗的祖訓,不思變通,面對外來世界的影響更加地保守封閉。現在看來,這場中西醫之爭,實在只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一個由頭或延續而已,由於他們所處的時代的特殊,醫學承載了更多的政治與文化的東西,它代表了傳統文化與新文化勢力的激烈的交鋒。

時光流逝,沖刷著歷史的印痕,今天已經沒有了七十年前的火藥味,但這場交鋒的影響在今天仍然存在。民以「食」為天,在當今社會,醫療保健日益成為群眾生活中最為關心的問題之一,醫療改革也成為建設和諧社會的重中之重。兩套醫療體系,在西醫日益成為主導的情況下,中醫面臨著邊緣化的危機,也是不爭的事實。要求中醫退出的聲音也的確說明了一些現實問題。這些問題都是和中醫自身的特點有關。師生相傳、學習經典、經驗良方、價格低廉等都是傳統醫學的優長。這些在現代醫學中是很少的。但也正是這些東西限制了中醫的發展,使得中醫在現在的教育與實際臨床結合上盡顯劣勢,中醫藥是有不足,但要求中醫退出醫療體制的想法是不明智的不理性的,更多的是出於既得利益的考慮。這些說法都沒有從民族的長遠利益來考慮。沒有看到中醫的文化意義。

中醫藥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這點已經成為共識。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葉君遠教授認為,國學有四個層面:一是物質層面,如中國的飲食、中藥、茶、酒、瓷器、服飾等;二是技術層面,如武術、中醫等;三是制度層面,如歷代律令典章制度;四是精神層面,如道德倫理標準、價值觀等。可見,中醫是國學與傳統文化的諸多層面中的一個,而且還是重要的一個,因為它更多關係到人民的生命與健康。可以說能否享有有效的醫療正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一個重要的區別指標,良好的醫療衛生服務是現在社會每個公民應該享有的權利。

中醫藥與西醫相比有許多優點。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中醫藥的成本低,能夠最大限度地保證人民群眾病有所醫。在目前的國情下,保持並加強中醫藥現有的水平不失為醫療改革的一個辦法。

還有,中醫和西醫最大的區別就在於,西醫是一種微觀的觀察與施治方式,它更多地採用機械儀器,對於局部的病症和炎症效果顯著。當面對比較複雜的問題時,中醫往往會顯示出它的優勢。因為中國古代就有了天人合一的觀念,他們認為人和其它事物一樣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自然界的其它息息相關的一個整體。和宇宙一樣,人體也是一個小宇宙,內部各器官互相關聯,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由此,中醫更多地採用整體的觀念,將人體的各個部分看作是一個相互關聯的整體,做到辯證施治,而不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這樣中醫在某些疾病的治療上往往能夠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深層上講,中醫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傳統的「以人為本」的醫學理念和民族文化認同的代表。葉教授認為有些傳統可以繼承,有的則沒法傳承。現在我們弘揚國學主要指的是精神層面的東西。中醫在某種程度上最大限度地體現了人本和民族文化認同的觀念。古人學醫,首先講是「懸壺濟世」,講的是醫德,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而這個正是現代醫學所缺乏的。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民族特性界限日益消失,我們需要對我們的文化認同。所以宏揚中醫學是我們每個人應該做的,中醫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華,應該提倡。在十月份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衛生部新聞發言人毛群安也表示,「中醫藥既是我們的國粹,也是目前我國醫藥衛生領域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歷史上,中醫藥為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健康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我國不可能取消中醫,也不會讓其退出國家醫療體制。」同時,衛生部新聞發言人承認,目前中醫藥的發展確實面臨一些現實困難和問題。這些問題引起了國家的重視。

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太快。西方很多國家正在學習引入針灸等中醫技術用於臨床治療,韓國正在申請中醫改韓醫,日本則正在享有國際上百分之八十的漢方的專利權,為什麼在這樣的時候還有人要中醫退出體制呢?退出?請給出一個無法拒絕的理由。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6-30 05:0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