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華萊士勇斗最強勢的人 採訪鄧小平震驚世界(圖)

[複製鏈接]

6195

主題

6540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留學海龜(十四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002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DDT001 發表於 2006-9-16 00:2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6/09/15  

  [提要] 88歲高齡的邁克·華萊士做了一輩子的新聞,經歷了傳奇的一生,有的人對他充滿了愛和崇拜,也有人恨他恨得咬牙切齒。他曾經採訪過鄧小平、江澤民、以及除了布希以外的所有美國總統。這些高端的訪談無不震動世界,而這次,被他擊敗的是內賈德……

  

  2006年8月8日,內賈德接受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華萊士採訪。

  

  1951年,美國CBS的一檔「Mike and Buff」脫口秀節目中,華萊士和他的夫人

  邁克·華萊士

  和最強勢的人對著干

  政治上的婆婆媽媽和家庭中的吵架拌嘴叫新聞嗎?新聞工作者的良心是什麼?我們的社會有這麼多問題擺在前面,但我們更多的新聞工作者只把雙眼盯在白宮的胸脯和好萊塢的屁股上,這不僅是瀆職,也是可恥的逃避行為!

  ■本刊記者 水木 編譯

  8月13日, 當88歲高齡的邁克·華萊士傳奇般地出現在電視屏幕上,迎面而坐的艾哈邁迪·內賈德的手心裡,恐怕早已捏了一把汗——在劍拔弩張的氣氛中,就「對美國的仇恨」、「把以色列從世界地圖上抹去」、「納粹大屠殺不存在」等問題,這位言語狂放、強硬派的伊朗總統被不斷逼問,最後以叫停強行結束了採訪。

  依然言語犀利,依然咄咄逼人,重出江湖的華萊士,扔給新聞界的又是一枚重磅炸彈。此時,距這位美國資深電視記者、王牌節目主持人宣布從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60分鐘時事雜誌」的崗位正式退休,已有兩月之久。

  修剪利落的頭髮、一身黝黑的健康膚色,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足足年輕二十多歲。

  在他60多年的記者生涯中,接受過他採訪的,既有各國政界領袖,也有商業巨頭、民權領袖、小偷和騙子。聲名顯赫之輩和臭名昭著之徒,都是華萊士節目的客人。

  「無懼、無恥,但極棒」——這是熟悉華萊士的人給他的評價。他喜歡窮追猛打式的採訪方式,他對新聞的執著到了「頑固」的境地。美國輿論界對他褒貶不一,喜歡他的人說他是正義的化身,完全履行了「正直、頑強、公正」的新聞承諾;反對派則送他一頂「膽大妄為」的帽子,弦外之音是,他是一個少有的麻煩製造者。

  在超過半個世紀的廣播電視生涯中,他參與創辦和主持了「邁克·華萊士訪談」、「深夜追擊」、「60分鐘時事雜誌」等一系列震撼美國和世界的新聞欄目。

  我聽到了召喚

  1918年,華萊士出生於美國波士頓一戶市民家庭。父母是來自俄羅斯的猶太人。父親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好好先生,打理著一家雜貨批發店;母親則是個性格冰冷的抑鬱的家庭主婦,在華萊士的記憶中,無論做得多好,都難以得到她的讚許。

  童年的華萊士調皮搗蛋,曾因在超市偷口香糖而被母親嚴懲。很小,他就展露出音樂方面的天賦,7歲學拉小提琴,常在一堆女生面前賣弄。

  高中畢業的時候,這個長著兩條細細的圓規腿,渴望做一番別人從沒做過的事業的年輕人,很是猶豫了一番:是成為一個音樂家,還是像哈里·迪克那樣的網球明星?這些一閃而過的念頭,都沒有喚起他最大的熱忱。

  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一個新的行業——廣播電視業悄然興起。大學一年級末的時候,邁克·華萊士第一次走進大學的電台,未來的命運就在那一刻決定了:看著那些從未見過的設備,他有一種被電擊的感覺,「我感到了一種召喚。」

  在當時波士頓的布克林,「播音員」還是一個鮮有人知的新名詞。當兒子最終選擇了電台播音員這個職業時,父母百思不得其解——這究竟是一種什麼性質的工作?比得上老師和律師嗎?母親給兒子打電話,「邁克,很多人在布克林聽到了你的聲音,我也聽到了。所有的人都很高興,我們也以你為榮。但是,播音員是個什麼職位?可以競選議員嗎?」母親的聲音既幸福又狐疑。

  「媽媽,它比議員更棒,因為整個美國都在聆聽我的聲音,而議員卻做不到。」年輕的華萊士高興地回答。

  畢業后,華萊士選擇留在底特律的一家電台。到1940年,這家小電台顯然已經容納不下這條未來的大魚。華萊士攜帶新婚妻子諾爾瑪·嘉比,去了芝加哥,並且迅速成為當地廣播界的寵兒。

  在無線廣播的初期,沒有新聞評論員,廣播招徠聽眾的主要手段是講故事,評價播音員好壞的標準在於他(她)的故事講得如何。剛滿23歲的華萊士,一夜間成了「風城」最受歡迎的表演者——讀報的人放下了報紙,主婦們忘了針線活,孩子們更是睜大雙眼……他們全都在聚精會神地聆聽華萊士的節目。

  此時,華萊士已經決定了——要做就做全美最偉大的電台工作者。

  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后,華萊士應徵入伍,在海軍當了兩年半軍官。二戰結束后,他回到芝加哥,重返廣播世界。戰後的美國經濟持續繁榮,廣播電視業處於一個最好的發展時期。華萊士以他營造的美妙氛圍,俘獲了無數聽眾,這些聽眾中不乏一些美麗女性。緋聞不斷進入嘉比的耳中,家庭戰爭開始無休止地打了起來。

  緋聞以及繁重的工作,最終導致華萊士第一次婚姻的破裂。1947年,華萊士與諾爾瑪·嘉比正式分手,兩年後他與電影明星芭芙走到了紅地毯上。在華萊士的慫恿下,頗有表演天賦的芭芙也加盟電台,兩人出雙入對,共同主持一個在芝加哥姿帕斯夜總會舉行的深夜清談節目——「姿帕斯講場」。這個以調情為主的輕鬆幽默的節目,一下子就抓住了受眾的心理,人們茶餘飯後無不以談論「姿帕斯」對話為樂事。很快,這檔在芝加哥大為火爆的節目,引起了遠在紐約的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的關注。

  CBS高層毫不遲疑地向華萊士拋去了橄欖枝。1950年,華萊士與妻子芭芙一起遷居紐約。

  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向觀眾推出了清談節目「邁克·華萊士和芭芙·科貝」。在這家迅速崛起的大電視台里,華萊士什麼節目都做,從電視新聞到商業廣告,從清談節目到問答競賽。這為他帶來了豐厚的收入。

  華萊士和芭芙的節目沒有讓新東家失望,他們的合作天衣無縫,紐約的家庭主婦都沉迷於竊聽鄰居小情人的綿綿情話,而他們就是人人羨慕的那對小情人。

  事業日趨輝煌,華萊士和芭芙的關係卻出現了裂痕。1955年,華萊士和芭芙分手,他們共同主持的節目也因為他們的離婚而停播。

  

  1986年9月2日,華萊士在中國採訪鄧小平(人民日報 圖)

  讓兒子為我感到驕傲

  婚姻上的又一次失敗,讓華萊士的生活陷入了混亂。蜷縮在家中,他一根接一根地抽煙,根本沒有心情工作。

  在波多黎各海邊休養的時候,他邂逅了女畫家洛蘭·佩里戈德,一見傾心。最終,洛蘭被華萊士的口才和誠意打動,帶著前夫留下的兩個孩子跟華萊士到紐約定居,成為第三任華萊士太太。

  1956年是華萊士職業生涯中具有轉折意義的一年——紐約電視台邀請華萊士主持一檔晚間新聞節目。

  38歲的華萊士已經不甘心僅僅只做清談或者閑聊節目,他敏銳地感覺到,受眾的興趣變了,他們更渴望了解這個世界的真實的一面。

  華萊士開始在紐約電視台第五頻道一檔由特德·伊茲製片的節目中擔任主持。1956年10月,這兩個雄心勃勃的電視人開創了一種熱點新聞報道的實驗形式——「深夜追擊」。

  這是一檔完全不同於過去形態的電視新聞節目,它把焦點集中在種種尖銳的社會問題上。第一次做節目,他們就拿最有爭議的《花花公子》雜誌開刀。在華萊士的咄咄逼問下,《花花公子》負責人休·赫夫納表情尷尬,不停地扭動身體,終於沒能逃過華萊士的逼問。「深夜追擊」一下子令全紐約震驚,有人稱華萊士為「熒光屏上的殺戮戰士」,說他「會把人撕成兩半」。

  讓華萊士得意的是,「電視觀眾贊同我們這麼做,電視評論家也是如此,最重要的是,當時紐約臭名昭著的政界人士、商業巨頭、娛樂圈名人,不管結果如何,都希望在鏡頭前接受我們的挑戰。」

  「只要我們的調查足夠紮實,任何我們的電視觀眾可能想問的問題,我都會毫不留情地追問被訪者,這有可能是抓著別人的隱私不放,甚至是無理的、挑釁的。」在自傳《你我之間》中,華萊士為自己的風格辯護。短短兩個月後,「深夜追擊」獲得巨大成功,「我們知道我們正在創造一種特別的東西。」

  正當他的職業生涯再次高飛之時,個人的災難也悄然降臨。1962年,華萊士19歲的長子彼得,在獨自去希臘的旅行途中失蹤。華萊士火速趕往希臘尋找兒子。當他順著彼得走過的山路搜尋時,注意到路面消失的地方有一處懸崖,他衝到那兒,看到了500英尺懸崖下兒子的屍體。華萊士悲痛欲絕。他想起彼得臨行前曾和他說,美國精神其實就是一種頹廢精神,社會問題並不被政府和新聞機構認真關注,而父親的節目卻讓很多人激動,因為他們在節目中看到了一絲希望。當時,華萊士鄭重答應彼得,「凡是涉及自由、民主和人權的事,我都將深入到新聞背後的深洞中。」

  「彼得離開以後,我知道餘下的半生,惟一應該做的就是嚴肅的新聞。我應該做一些讓彼得為我感到驕傲的事情。」從這一年開始,華萊士放棄了其他一切節目,把全副精力投入到電視新聞中去。

  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總統在得克薩斯州達拉斯市遇刺身亡,圍繞肯尼迪槍擊案撲朔迷離的背景,華萊士和他的團隊投入了全部的精力進行報道。連續4天,華萊士坐在演播室里,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面對屏幕直抒胸臆,把肯尼迪總統的政治立場、性格魅力娓娓道來,他甚至不斷複述肯尼迪講話的一些內容,再現了肯尼迪深沉而熱情的道義信念,充分展示了自己駕馭突發事件的能力。

  「邁克-華萊士-在-此!」

  彼得死後第6年,華萊士在各大電視台兜兜轉轉了一段時間后,再次回到CBS旗下。1968年,CBS總製片唐·海華特決心推出一檔新節目,他把目光投在了華萊士身上,並把他和業內頗有名望的新聞記者哈里·瑞斯組合起來。

  「唐告訴我說,在這檔節目中,他需要一個人們憎恨的人來做主播和記者,那個人就是我。我當時認為海華特一定是瘋了,我說不行。」華萊士對這種另類方式表示懷疑。一開始,這檔節目一直在收視率的低谷徘徊。5年後,「60分鐘」時事雜誌就被安排到了CBS新聞頻道星期天晚上播出,這正是最黃金的時段。此時,「60分鐘」已成為CBS最具衝擊力的引爆社會輿論的重磅炸彈。開播四十多年來,「60分鐘」一直位列全美收視率前10名。

  跳動在「60分鐘」里的那顆心臟就是華萊士。在這檔節目中,華萊士一直和世界上最強勢的人一對一地對著干。他告訴霍梅尼,埃及總統薩達特認為他是個瘋子;他逼著倡導「伊斯蘭國度」的黑人和種族主義牧師路易斯·法拉坎承認,是他鼓動別人殺害了美國1960年代初黑人運動領袖馬爾科姆·X。

  在美國動蕩不安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他以自己的行動實踐著他的新聞觀——放肆,張揚,真實,深入。他與唐·海華特一同將「60分鐘」打造成具有好萊塢星光幻影的精彩欄目。在海華特的眼中,華萊士是「傳媒王國的異教徒,新聞行業的盜火者」。這恰恰與他自己設想的「60分鐘雜誌」風格吻合。

  「60分鐘」節目曾經打出一個廣告:「哪4個字會讓騙子和流氓心驚膽戰?」答案是:「邁克-華萊士-在-此!」(Mike Wallace is here)。

  華萊士經常進行「突襲採訪」,在事先未通知的情況下來到某人的辦公室,把麥克風放到被採訪者的面前。

  自「60分鐘」開播以來,歷任美國總統都接受過這個節目的採訪,只有現任總統布希拒絕採訪,華萊士諷刺他為「林肯以外另一個永遠坐在原處的總統」(林肯的雕像是坐著的)。

  華萊士咄咄逼人的風格,奠定了調查式電視新聞的標準。他勇於追問那些令人難堪的問題——那些人人想問,卻又無人敢問的問題。在與同事的論戰中,他毫不客氣地抨擊美國的新聞風氣,「什麼叫新聞?政治上的婆婆媽媽和家庭中的吵架拌嘴叫新聞嗎?新聞從業者的良心是什麼?我們的社會有這麼多問題擺在前面,但我們更多的新聞從業者只把雙眼盯在白宮的胸脯和好萊塢的屁股上,這不僅是瀆職,也是可恥的逃避行為!」

  這種具有強烈個人色彩的採訪風格,引起了激烈的爭議。1991年,他採訪美國著名歌星、影星芭芭拉·史翠珊,尖刻地問對方「為什麼會落下『婊子』的名聲」,並轉述其母的話,披露了她在和他人建立緊密關係上的失敗和無能,把素來強悍的芭芭拉當場逼哭。十多年後,華萊士承認那一次自己過分了。「這次訪談只是說出了事實,但畢竟她不是壞人。」

  採訪鄧小平和江澤民

  1986年9月2日晚,新華社播發了一條只有100多字的短消息:「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鄧小平今天上午在中南海接受了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60分鐘』節目記者邁克·華萊士的電視採訪。鄧小平回答了華萊士提出的有關中國經濟改革、中國的統一、中美關係、中蘇關係等方面的問題。」消息一出,引得全世界一片震驚,各國政治家豎起了耳朵,世界各大媒體記者千方百計地打探此次交談的內容。

  1986年的中國和中國領導人,對西方來講還是很神秘的,而鄧小平是這個佔全球人口五分之一的國家的領導人。多年來,要求鄧小平接見的外國新聞記者早已排成了長隊,而此前只有義大利女記者法拉奇採訪過鄧小平。CBS是第一家採訪到他的電視媒體。據說,這也是鄧小平惟一的一次一對一地接受電視記者的專訪。華萊士此次獨家採訪鄧小平,讓CBS在全世界名聲大噪。

  5天之後,當精神矍鑠的鄧小平出現在美國千家萬戶的電視屏幕上時,人們從這張熟悉而平靜的面孔上,領略了一個東方政治家的才幹和智慧。華萊士在全球掀起了一股「鄧小平熱」,在將近一周的時間裡,世界所有重要媒體的輿論都集中到鄧小平身上。

  《人民日報》於9月8日和9月15日分兩次刊登了鄧小平與華萊士談話的詳細內容。1993年9月,《答美國記者邁克·華萊士問》收入了《鄧小平文選》第三卷。

  18年後,華萊士向中國記者披露了這次採訪的細節。

  1986年初,華萊士由好友辛迪·瑞汀博格引薦來到中國。辛迪原是美國海軍陸戰隊的一名士兵,後來成為毛澤東、周恩來的好朋友。華萊士一行在南方領略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新氣象。當時,海外媒體和輿論討論最多的是: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是不是一項真正的基本國策?

  從南方一路暢遊到北京,華萊士突發奇想,為什麼不直接採訪這場改革的發起人,從他的嘴裡找到答案?於是,「60分鐘」欄目組向中國政府提交了一份申請。華萊士並沒有抱太大希望。出乎意料的是,一個月後,北京方面正式答覆說鄧小平願意接受採訪。

  後來,華萊士談到對鄧小平的印象時,說鄧小平是一位偉人。他採訪過很多其他國家的領導人,但鄧小平和他們都不同。他的智慧,他面對挫折表現出來的豁達態度,他的務實精神,他說話直截了當的風格,以及他人生中的幾次大起大落,都令西方人著迷。

  2000年,華萊士在北戴河見到了中國第三代領導人江澤民。在採訪中,針對中國的民主狀況、中美關係、李文和間諜案等諸多敏感問題,華萊士把他想問的,都毫無避諱地問到了。兩人時而針鋒相對,時而用幽默緩和氣氛。在採訪中,江澤民呼籲中美之間建立「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並使用了氣象學上的一個比喻來描述中美關係的起起落落,「當然,這裡面也有風風雨雨,有時多雲,有時甚至烏雲密布,有時也會多雲轉晴。」

  還是那個華萊士,還是典型的華萊士的強硬風格。江澤民對於這次採訪和華萊士本人都給予了高度評價。

  巔峰背後——沮喪和憤怒

  鏡頭前的華萊士總是鋒芒畢露,自信無限。然而,絢爛星光背後,這顆靈魂也在陰影中掙扎了二十多年,他承認:「我從來不是一個擁有強大能量的人。」

  在CBS華萊士回顧特別節目《我是邁克·華萊士》中,華萊士向同事莫利·塞弗承認,自己曾經長年飽受抑鬱症的困擾。

  噩夢始於1981年。當時,華萊士做了一期後來給他帶來巨大麻煩的紀錄片「沒有算在內的敵人:越南的欺騙」。在這檔節目中,華萊士以一貫的作風,逼問參加越戰的美國將軍威斯特摩蘭是否謊報軍情,誇大越共實力,導致美軍在越戰的泥沼中越陷越深。節目播出后,威斯特摩蘭以誹謗罪將華萊士和CBS告上法庭。官司打了4個月,最後由CBS作出道歉,而威斯特摩蘭也放棄了1.2億美元賠償的要求。

  那年秋季,華萊士幾乎每天都必須列席法庭,坐在被告的位置。「坐在法庭上,聽著自己和同事不斷地被叫作說謊者、造假者甚至叛徒」,這對一直為自己的職業和成就驕傲的華萊士來說,是一種毀滅性的折磨。「我作為一個記者的道德和名譽被撕裂了,即使審判結果完全有利於我們,都不能彌補這種傷害。」

  華萊士越來越沮喪。他開始整夜失眠,開始吃安眠藥,結果早晨神志昏沉,無法起床,沒有胃口,對任何事情都不感興趣。

  情緒的極度低迷一直持續到當年冬季。和第三任妻子結束了近三十年的婚姻之後,華萊士又開始獨自一人生活。幸好這時有了瑪麗·伊茲。瑪麗的前夫特德·伊茲是華萊士在「深夜追擊」中的同事和搭檔,兩家平時交往甚密。1967年,為NBC拍攝以色列和阿拉伯的六日戰爭新聞時,伊茲在東耶路撒冷中彈身亡。華萊士和瑪麗最終走到了一起。「如果不是她的愛和支持,我可能已經不在人世了。」華萊士對瑪麗一直心懷深深的感激。

  對這樁官司,華萊士從來沒有放棄自己的立場。在他看來,CBS的管理層要為這個案子負一定的責任。「我對我那些上司的反應,感到非常失望和困惑不解。」

  在所有新聞報道類型中,調查性新聞是風險最高、耗時最長、成本最大的一種,稍有閃失,就可能引來巨大麻煩。在各種勢力的博奕中,他也常常面臨抉擇和矛盾。

  自20世紀50年代起,許多電視新聞節目都要依靠香煙廣告商的贊助,華萊士的節目也不例外。他會在節目一開始來一段香煙廣告。訪談結束后,面對鏡頭再做一段香煙廣告;有時也會在節目中談到近來去歐洲的旅行,稱讚Philip Morris香煙是海外旅行的好伴侶;他甚至會在節目現場抽煙,這是廣告商的要求,而華萊士自己就是個老煙槍,覺得「在鏡頭前抽煙,有一種很好的現場視覺效果」。

  然而,1994年,華萊士和以調查新聞見長的同事洛威爾·伯格曼一起,把視線投向美國的煙草行業。調查過程中,他們發現了煙草巨頭B&W的一樁絕密醜聞,並由此找到了曾擔任該公司研發中心主任、掌握著公司絕密資料的韋甘。但是,韋甘被解職之前,曾和B&W簽過保密協定,如果韋甘的面孔出現在鏡頭前,可能會引起法律上的麻煩。

  為了避免可能的商業利益衝突和法律訴訟,CBS高層開始向「60分鐘」節目組施加壓力,要求刪除對「吹哨人」韋甘的採訪,在報道中不直接點名,而是代之以匿名的「某煙草業巨頭」。CBS新聞中心主管唐·海華特對華萊士反覆強調:「記住,我們並不是聯邦的光榮鬥士。」最後華萊士做出妥協,同意節目按管理層要求刪改后播出。

  在2005年出版的自傳《你我之間》中,華萊士承認了自己的悔意,認為自己當時所做的妥協後來證明是個錯誤。CBS上層對「60分鐘」節目的干涉,讓他感到憤怒,讓他有被背叛的感覺。同時,他也坦承了自己當時的怯弱,「我不想放棄CBS給我帶來這麼大滿足感的這個職位,我當時已經77歲了,如果再在別的地方從頭開始,已經太晚了。」

  煙草業黑幕的這次報道,也改變了華萊士與新聞戰友之間的關係。在華萊士的職業生涯中,海華特原本是特德·伊茲之外,對他影響最長久和最重要的製片人。但是煙草案報道之後,兩人的關係破裂了。「我永遠無法原諒海華特沒能頂住公司要求我們封口的壓力,他這樣做,損害了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損害了『60分鐘』具有標誌性的、對事實無畏報道的傳統。我再也不會像以前那樣尊重他了。」

  另一方面,當時拒絕刪改節目的伯格曼,對華萊士的「背叛」也極度不滿。由於和管理層的關係緊張,他在憤怒和抑鬱中離開了CBS,這一直讓華萊士心懷歉意。

  如今,華萊士每天都可以心滿意足地和妻子瑪麗共進晚餐了。然而,他依然不願意退出這個曾給他帶來巨大榮譽的舞台。「我的眼睛和耳朵確實不如從前了,但是,只要有可能,我還會往前走。」他擺明態度:「退休是一回事,處於退休狀態又是另一回事。」

  儘管「60分鐘」節目組不乏美國最一流的男女主播和記者,但是人們依舊會懷念那個總愛向名人拋出兇狠問題的華萊士。CBS仍為華萊士保留著單獨的辦公室,華萊士也會不定時地參與「60分鐘」的節目製作。現在,他還剩下一件事沒完成——採訪總統布希。華萊士開玩笑說,自己曾給白宮寫過一封信:「在我和落日一起在這個世界上消失之前,請讓我有機會採訪總統閣下。」為此,華萊士會隨時做好準備。

  「我的墓誌銘?我希望這樣寫——他粗魯,但是公正——就這一句,我不需要別的。」

  南方人物周刊
一個內心陰暗的人是容不得任何光明的,因為光明讓他們原型畢露,嘲笑正義、調侃崇高是他們的心理需要。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4 14:2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