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回憶抗戰的紀錄片《一寸山河一寸血》

[複製鏈接]

215

主題

2419

帖子

882

積分

貝殼網友七級

有房有車(十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88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hickenrun8 發表於 2006-7-22 12:4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1995年,《一寸山河一寸血》在台灣華視首播。此後兩次修改,分別更名為《盧溝烽火60年》和《山河歲月》重播。定於今年8月完工的第4個版本,新名字是《大決戰》,其中包括新增的一集《戰時延安》。
    
  很長時間,蔣緯國都能聽到蔣介石在浴室中的長嘯。那聲音把蔣緯國嚇了一跳,因為實在不像是正常人的聲音。
  1995年,蔣緯國接受台灣著名電視製片人陳君天的訪問。他坐在椅子上模仿蔣介石長嘯的聲音。那時候蔣緯國剛剛從美國陸軍航空兵戰術學校受訓歸回,服役於陸軍第一師步兵第三團,他去看望父親,蔣介石的叫聲把他嚇了一跳。
  2005年6月25日,正在做《一寸山河一寸血》第四次改版的陳君天向記者模仿蔣緯國當時發出的聲音,「他喊的比我跟你喊的恐怖多了。」陳君天說。
  對此,陳君天的解讀是:「一個人在那樣高的位置,是很寂寞的。雖然老蔣跟宋美齡相知很深,夫妻間固然會互相幫助,但他還是有不能紓解的壓力。這個人脾氣非常倔。那是在重慶,時間大概在1941年珍珠港事變以後。老蔣在浴室洗澡,夫人不在的時候,他就大聲狂叫,聲音凄厲。有時叫媽,有時叫爹,這樣的情景讓人實在沒有辦法想象。他的壓力實在太大,正是抗戰的危急時刻,身邊可信的人又少。他也沒有辦法相信別人。」
  這個細節後來出現在陳君天製作的電視紀錄片《一寸山河一寸血》中。
  這套節目的第4版將在8月完成,增加了戰時延安紅色根據地的生活,加進了毛澤東領導的抗日游擊戰牽制了日軍的事實。陳君天確立的新版原則是,以中國人的立場,全景紀錄中國軍隊的抗戰歷史,把歷史還給歷史,使真相歸於真相。
  
  800位見證人
  陳君天為《一寸山河一寸血》工作了10年,採訪的見證人由最初的400人增加到後來的800人。紀錄片由最初的30集擴展到後來的45集。
  即便如此,採用的內容也是素材的「九牛一毛」。
  陳君天接受蔣緯國邀請擔任《一寸山河一寸血》總編的時候有約在先。
  「我說我不是歌功頌德的歌德派。我說你必須同意這一點,是事實就照事實講。包括蔣介石,他做了什麼事情,也要照實講。你一定不能規定我怎麼做怎麼做,我不能失去創作的自主性。蔣緯國同意,但是要求播出的時候看一下。他說只看有沒有錯誤,並不是整個想法的錯誤,而是時間、數據的錯誤。」蔣緯國放手讓陳君天照自己的想法做:「誰做得不好,你都可以批評,包括我家老頭子(蔣介石)。」
  蔣緯國擔任《一寸山河一寸血》的監製人。他還聯絡了一些高級將領組成委員會。蔣緯國給了陳君天很大的幫助。除了在工作上的支持,還為陳君天介紹了很多重要人物。陳君天去訪問一些老將軍時可以直接打蔣緯國的招牌。那些將軍,有的超過100歲,要是不願意接受訪問,誰也沒辦法,但有了蔣緯國的人情,採訪就很順利。
  陳君天在台南宜蘭的鄉下訪問淞滬會戰時第十九集團軍總司令薛岳。抗戰時,薛岳是九戰區司令,也是長沙三次大捷的指揮者。薛岳個子很小,但脾氣很倔。當時,按照國民黨軍事委員會的戰略部署,就是守著陣地打,守不住就走,避免決戰,保存實力。薛岳接到命令,在長沙死守兩個星期,一旦壓力太大守不住就往衡山退。薛岳不服氣:「什麼挺不住?我老薛一定挺得住。」陳誠和白崇禧急了,坐飛機從重慶到長沙來做他的工作:「拜託你不要打了,留著青山在,以後還可以打。」薛岳拒絕接受調停,罵那兩個人是懦夫。他說:「我今天在這裡打定了!」陳誠和白崇禧沒辦法,只好回去。他們還沒有回到重慶,薛岳就把電話打到了重慶,找蔣介石。蔣介石已經睡覺,宋美齡接的電話。薛岳跟宋美齡說:「讓我守半個月就撤離長沙,我不準備這樣做,我就要在長沙打,打敗了我自殺,以謝國人;打贏了算我抗命,你們槍斃我!」宋美齡說:「不要這樣講。我跟委員長講。」第二天宋美齡就給薛岳打電話:「伯齡兄啊,委員長講過了,你要有這個信心你就在這裡打,這個時候我們難得有這樣的信心,有這個信心我們為什麼不要呢?你這不是抗命,現在委員會重新再下個命令,配合你。」
  陳君天訪問薛岳的時候,薛岳已經101歲了,說話已不是很清楚,但記憶力很好。他在攝像機前講淞滬會戰,講他的天爐戰法,就是讓士兵後撤,讓敵人進來,士兵往兩邊退,等敵人進來包圍了再打。攝製組要走時,老先生到他的書房,提筆為攝製組寫了四個字:精忠報國。「100歲的退役將軍,還在念著精忠報國,看了讓人動心。」陳君天說。
  除了將軍,很多下級軍官和普通士兵也是陳君天訪問的對象。當年參加抗戰的年輕軍人到台灣,慢慢地年華老去。這些人一生戎馬,沒有文化學識,沒有別的技藝。陳君天說:「在蔣經國時代還很照顧他們,給他們工做,替這些士兵找些修公路之類的事情干,賺一點錢。也有聰明的士兵,可以賣饅頭,開牛肉麵攤。在台灣有『榮民之家』,『榮民』就是那些當年曾經為國家流汗流血的人,現在老了,沒有結婚,沒有後代,都是光桿一個人,任何能力都沒有。這些人就被安頓在『榮民之家』里。」那些「榮民之家」分散在各個城市的邊緣,地方很大,每人一間房子,有遊樂的地方,老兵住到這裡,供吃供住,還會給零用錢。
  陳君天十年前在「榮民之家」見到這些老兵,他們年紀都很大了,小則70多歲,老的都過百歲了。陳君天找到這些老兵,讓他們在攝像機的鏡頭前接受訪問。訪問工作有個程序,就是對那些老人進行誘導式的追問,首先要問他們當年部隊的番號,問他們的排長、連長、營長的名字。由此就可以確定他經歷過哪一個戰場,參加過什麼樣的戰役。
  「那些老兵比較好玩,這些人做過很多事情,他們會講自己的故事,很單純,也沒必要吹牛,因為他本來就是一個小兵。他們對戰場的記憶很清楚,你要問他今天早上吃什麼東西,他可能不記得了,但是你要問他打仗時候的事可清楚了。他們能活到現在很不容易。因為在戰爭剛開始的時候,一個連隊的人上去,不到兩個小時下來就剩下三五個人。那個時候部隊里很多當兵的就是同一個村或者同一個鄉的,不是叔叔就是伯伯,要是死掉的話就是一個家族的死掉。所以他們對很多事情記得非常清楚,這些殘酷的戰爭對他們來說永生難忘。」陳君天說。
  
  22場會戰、1117場戰役、9800場戰鬥
  葛先才是當年參加衡陽會戰的第十師師長,陳君天找到葛先才的時候,他渾身插滿管子躺在醫院裡不能說話。
  葛先才是第十軍的師長。他指揮衡陽保衛戰,這是抗戰末期一場重要戰役。戰役結束,為避免屍橫遍野的情況,葛先才讓士兵把陣亡的人的屍骨撿到一起。士兵們撿了3100多具屍骨,已經分不清哪個是中國兵,哪個是日本兵。葛先才命令士兵們把屍骨洗得乾乾淨淨地排起來,頭歸頭、腳歸腳、肋骨歸肋骨,排列整齊,然後埋葬。當年埋葬那些屍骨的地方現在叫張家山。在那裡有一個大操場,大操場底下就埋著那些陣亡者的遺骨。
  攝製組知道了葛先才的故事就去找他。最後找到了台北「榮民總醫院」。陳君天找到了他的床號,看見他的時候,他的身上吊的全是管子,已經不能講話了。其他將士替葛先才講述了衡陽保衛戰的慘烈:第十師幾乎全軍覆沒,漫山遍野都是陣亡的軍人,後續部隊趕來,向山頂絕壁的陣地衝鋒的時候都不需要搭梯子,因為屍體都已經壘成一座又一座的山。
  1937年8月的淞滬會戰是中國人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一場殊死戰役。
  「大戰的血幕拉開,蔣介石決定全軍主力向華東集中。13日晚接到最高指揮部命令:『火速開赴上海參戰!』同時命令沿途一切車輛,通通為我師讓路。」時為36師師長的宋希濂回憶淞滬之戰。其時宋希濂正駐防西安,接令后立即命部隊準備好乾糧、飲水等,然後風馳電掣地沿隴海鐵路東行。
  「我們吃飯都晚上吃,夜晚才能送飯,白天根本送不上來。」36師的方振東回憶。另一位參戰的老兵謝世明說:「日本人凶得很。抗戰初,他們吃得好穿得好,精神好,武器也比我們好。那時,我們一個連只有輕機關槍三挺,子彈開一發打一發,機關槍打著還會卡彈。」
  參加第一輪進攻的88師士兵蔣堂華回憶道:「戰爭一開始就極為殘酷。88師旅長黃梅興在持志大學指揮作戰時中炮陣亡,一天中,僅527團就有7名連長陣亡。我們是8月15日到的,把上海所有被日本人佔領的地方,統統拿回來了,就一個大紗廠沒拿回來。我們523團攻進去一個營,中斷他的電網,一個營整個死在那個大紗廠裡頭。」
  「空軍、海軍是打光,全軍覆沒。我們只有100架飛機,全打光了。我們打的是他們的轟炸機,轟炸機的戰鬥力不強,飛起來的時候要有護航機,他們根本瞧不起你中國人,護航機都沒有的時候就起飛。那個時候我們是跟蘇聯買的飛機,蘇聯也有飛行員來,我們跟他合作。中蘇合作的一個機隊在武漢打,照理我們是應該贏的,但是人家掉10架不算掉,我們掉兩架就沒了。那之後就再沒有空軍了。在這個過程中,有空軍中隊長、有大隊長,陣亡人平均年齡23歲半。」
  「我們一天要消耗一個師!」參加過淞滬會戰的勞聲寰說,「我們裝備不如他們,我們的空軍有250架飛機,對方是3000多架。我們250架飛機對3000多架飛機,怎麼打啊?」
  「頭一仗我們的旅長就陣亡了,除了師長以外就剩下旅長,一個旅管兩個團,師長都要到前面督戰,後來他們都犧牲了。」當年淞滬會戰的軍官易謹與勞聲寰一樣,都已是耄耋老人,回憶往事,兩位老人泣不成聲。
  88師師長、后升任72軍軍長的孫元良回憶,他們一個師1.5萬人左右,到最後,只剩下不到三分之一。「我們的部隊,每天一個師又一個師投入戰場,有的不到三個小時就死了一半。這個戰場就像大熔爐一般,填進去就熔化了!」這是曾任第三戰區司令官馮玉祥的一段話。
  以中國軍隊中最精銳的第98師為例,在僅僅18天的作戰中,傷亡達4960人,幾乎佔全師兵力的62%,其中僅陣亡的營級以下軍官就達約200人。陶峙岳為師長的第8師並非中央嫡系部隊,進入淞滬前線時,其裝備甚至仍為1920年代的漢陽造步槍為主,全師根本沒有重型武器。第8師參戰近三星期,全師作戰人員從參戰時的8000餘人減員至700人。在戰爭最為激烈的蘊藻浜戰場,第78師467團迎擊渡河日軍,1個連在10分鐘內就全部陣亡!
  戰爭中先後有數十位將軍陣亡,甚至有中國高級將領因為失去陣地而毅然自殺成仁。戰後何應欽在回憶中記載,淞滬會戰中,「消耗竟達85師之眾,傷亡官兵333500餘人」。
  在《一寸山河一寸血》中記錄了多少場戰役?陳君天做了一個統計。上百萬人的大會戰是22次,像淞滬、衡陽、長沙、武漢、徐州都是百萬人的大會戰。
  十萬人以下、一萬人以上的戰役是1117次。上千人的戰鬥是9800次。陣亡的中國軍人是200多萬。在戰爭中最無辜的是平民。每座城市,只要有日軍到過的地方就等於是剃了頭,多少人都沒了。
  當年日本軍人實行的是「三光」政策。8年抗戰中,中國的死難者超過了3500萬人,這個數字是整個二戰死難者的40%。但在西方主導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中,中國部分卻被忽略簡化。
  「3500萬人,慘絕人寰!台灣現在人口才2500萬人。」陳君天很長時間就陷於這些殘酷的死亡的訊息中。
  
  600美元一分鐘
  在《一寸山河一寸血》中,有很多史實涉及到日本,為了調查、取證和甄別日軍在中國領土犯下的罪行,陳君天去日本採訪。
  1993年,有兩個多月的時間陳君天在日本奔走,到過京都、到過東京、到過名古屋、到過奈良,事先有人聯繫好大約三十幾個,去了以後那些被訪問的人又找別的人,前前後後訪問了80多名日本軍人。那些老兵通常都很謙卑。那些人都是參加過南京大屠殺,參加過731部隊的。在日本宣布投降的那一年,日本軍人撤退,把所有研究細菌戰的廠房炸掉。「當時這些日本軍人還年輕,30年以後,他們多已人到老年,他們對生命的看法不一樣了,他們對自己做過的事情,對自己犯下的罪行感覺難過,他要說出來,不說出來會難過,」陳君天說,「那些當年侵華的日軍,有一些人真正感覺到罪惡,為罪惡懺悔,他們覺得對不起中國人。幾年前,有當時在731部隊服役的日本老兵,到哈爾濱、長春、吉林,他們記得自己當年在什麼地方抓過人,所以後來他們就去找那些人的後代,那些被殺害者的後代或家人還在,那些日本老兵找到被害者的家人,二話不說就下跪。這樣的事情有很多。」
  除了日本,陳君天為了片子還到過美國、俄羅斯。他到俄羅斯沒有訪任何人,是去買資料影片。抗戰時期因為打仗,國家很窮,影像底片是稀有物質,再重要的事情也沒有影像記錄。「1945年8月15日老蔣宣布抗戰勝利的談話都沒有影像資料,只有一張照片。太窮了。」陳君天說。抗戰早期,因為中國跟蘇聯的關係不錯,有蘇聯的記者到中國採訪,拍了一些抗戰的影像資料。在有限的抗戰歷史影像記錄中,有一些是英美的記者拍的,最多的是日本人拍的。
  陳君天到俄羅斯買影像資料。這些影片收藏在莫斯科國家軍事檔案館里,他們保存得很好,都是35毫米的原帶。那些影像資料很貴,一分鐘要賣600美金,但畫質的確很好,陳君天咬著牙買下了。
  「在美國拿到的資料一般。但是在美國訪問到了很重要的人。比如歷史學家黎東方、歷史學者吳相湘,他們都是對抗戰歷史和日本戰後賠償很熟悉的專家。還有一個吳天威,專門研究731細菌戰對中國人的戧害。這些人都在美國。我在節目裡邊基本上是不要專家講話的,什麼叫專家?多看幾本書而已嘛。
  但這幾個專家不同,他們就是戰爭的親歷者,像吳相湘在長沙會戰時就做軍政治部戰史編輯,他不是看書看來的。我堅持不要二手傳播。他看到了,他真正看到了,我就會去採訪他。在美國還拍到一個東西,是非到那裡才拍得到的。美國西部加州聖地亞哥那個地方有一個航空紀念館,就是飛虎隊紀念館,陳納德的那個飛虎隊。那裡邊有原型的飛機一架。飛虎隊成員穿的衣服、陣亡的人留下的照片和遺物。在美國的收穫是沒有想到過的收穫。」陳君天說。
  
  10年時間,4個版本
  陳君天對他的工作充滿敬意,第一年工作比較複雜一點,尋訪、記錄、甄別史料。他帶領5個人,在艱難中工作了一年半,開始計劃30集,後來做成40集。投資第一次預算是新台幣3000萬,但是資金沒有全部到位,也沒有任何官方贊助。開始有一個編輯委員會,裡邊都是參加過抗戰的人,包括做過總司令的將領們,在那時候還沒有退休。這些老將軍希望這個片子能夠做成功,他們對這段歷史很熟悉,也很有感情。但後來這些已屆高齡的將領陸續退休,就很難再找到資金。
  陳君天為了明志,把自己的工作理念印在名片上:把歷史還給歷史,使真相歸於真相。
  1995年9月9日晚9點,《一寸山河一寸血》在台灣華視第一次播出。50年前———1945年9月9日上午9點,何應欽代表中國政府接受日本投降。陳君天選擇這種方式表達他對歷史的銘記與祭奠。
  第三天,陳君天收到了華視總裁送來的一大盆花和一筆新台幣2000萬的獎金。
  1997年,盧溝橋事變60周年,陳君天將片子擴充到42集,並更名為《盧溝烽火60年》,在華視再次播出。1999年,這套節目進行了部分修改,製作成第三個版本,更名為《山河歲月》,在台灣公共電視台播出。
  今年,為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陳君天正在製作這套節目的第4個版本,預計將於8月份播出,取名為《大決戰》。這個版本增加了3集,其中包括取名《戰時延安》的一集。《戰時延安》主要記錄了當年延安的生產建設情況,包括毛澤東與軍民一起在田裡勞動、抗大和魯藝的抗日宣傳活動等影像資料。「我們還記錄了抗戰時期的文化,報紙是怎麼辦的,話劇是怎麼演的,電影是怎麼拍的,還有一些街頭劇。這些素材和大陸通常見到的沒有什麼不一樣。因為戰時的文化宣傳工作,中共做得很好,片子里表現的歷史是大家所共知的歷史。」陳君天說。
  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百團大戰、平型關大捷等內容,陳君天在1995年播出的第一個版本中就已經有所表現。「在1937年,中國人能夠贏得平型關戰役的勝利,對軍民的影響是很巨大的,它傳達出的信息就是:我們可以打得過日本人。這對當時的中國很重要。」當時,他甚至在節目中播放了《義勇軍進行曲》,而且「後來沒有任何人找我們麻煩」。
  「我們沒辦法直接拿到大陸製作的素材。」製作第一版時,兩岸在影像資料方面的交流合作還很少,如何得到內地保存的大量素材成為讓陳君天頭疼的事情。當時,香港有人製作了一套不足60分鐘的抗戰影像素材,「他們開價100萬港幣,不讓還價,不讓看片。」但缺少了來自內地的資料,這段歷史就不完整,陳君天一咬牙,也買下了。買來一看,陳君天傻了眼:「三分之二的素材我們都有,能用的最多也就四分之一,這代價也太大了點。」
  1995年,《一寸山河一寸血》播出后,陳君天與內地的合作交流多了,尤其是與一些地方電視台交換了不少素材。這些新的素材,讓陳君天能夠製作更多的內容來反映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活動。
  「片子里有國民黨的抗戰,也有共產黨的抗戰。那時候都中國人,都是中國人的勝利。」陳君天說。
  本專題圖片由《一寸山河一寸血》節目組提供
  

xiaomao         11/13/05 10:08
歷史總是由當政者編寫的。無論是共產黨政府還是國民黨,更不消說對歷史最虛偽無恥的小日本,一定社會中的人們總是只能夠認識到歷史的某一面。但我們不能因而漠視、忘記歷史。一寸山河一寸血——在民族大義下,無論是國民黨軍隊還是共產黨八路軍、新四軍,先輩們既然為祖國河山奉獻了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他們理應受到全民族的尊敬和永久緬懷!
「一寸山河一寸血」是曾率軍參加「八一三」淞滬抗戰的國民黨軍師長黃維的感嘆。1995年,《一寸山河一寸血》在台灣華視首播。此後兩次修改,分別更名為《盧溝烽火60年》和《山河歲月》重播。定於今年8月完工的第4個版本,新名字是《大決戰》,其中包括新增的一集《戰時延安》。這套節目的第4版將在 2005年8月完成,增加了戰時延安紅色根據地的生活,加進了毛澤東領導的抗日游擊戰牽制了日軍的事實。陳君天確立的新版原則是,以中國人的立場,全景紀錄中國軍隊的抗戰歷史,把歷史還給歷史,使真相歸於真相。文件大小約為1.75G,共42集,
xiaomao         11/13/05 10:12
[推薦]《一寸山河一寸血》中篡改的歷史!(部分)

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59周年,受KEEN之邀。我將以前的貼子重新整理一下發出,以餐網友

公允的說: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華民族共同的勝利。國共兩黨都為這場戰爭的勝利,為中華民族的興亡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對在那場戰爭中犧牲的先輩,無論他屬於何黨何派,我們都不可作出任何不敬的言詞。因他們的鮮血和生命奠定了今日中國復興的基礎。

我開此欄只想糾正《一寸山河一寸血》中無視、扭曲、甚至篡改的歷史。

這些集子的開篇語說:不能無視、扭曲、甚至篡改過去。要真誠面對歷史。

此話說得很好,但卻沒有做到。

片中凡是無視、扭曲、甚至篡改過去的地方,我將一一指正。

請給我一定時間來完成它。

第一集《盧溝橋的故事》

開篇語:歷史,是人類集團生命的活動行程。沒有人能夠自外於這一條來自太古的滾滾長河。但對當下而言,歷史畢竟是屬於過去的。所以,我們盡可以去開創未來、締造未來,卻不能無視、扭曲、甚至篡改過去。因為歷史不論是對的、錯的;你喜歡的還是不喜歡的,都已成為定局。真誠面對歷史,當有助我們敞開心胸,以更寬闊的視野去面對未來。

第二集《中日戰爭的源頭》

此集主要講述:1868年起,日本勵精圖治,而中國在腐朽的清政府統治下,日益衰落。巨大的差異,引起日本窺視中國的狼子野心。

第三集《民初亂局》

此集中指 蘇俄指使海軍局代局長李之龍,陰謀誘押蔣介石赴俄。

然而,陳公博在《苦笑錄》中記錄下此事的蹊蹺之處。

此事件的兩位涉案人物:鄧芝龍、歐陽格都未經審訊,而被放出。

陳公博問鄧芝龍怎麼回事,鄧說:是接到蔣介石秘書電話,將中山艦調進廣州,二天後又調出。他也不知怎麼回事。

陳公博問歐陽格怎麼回事,歐陽格說:是20日凌晨,接到蔣介石副官的傳令,要立即逮捕鄧芝龍的

反而蔣介石在此事變中,從共產黨手中奪回海軍軍權,又從汪精衛那裡奪得廣州的政權。

中山艦事件的兩位涉案人物因未經審訊而被放出。因此沒有任何可以確證的文件資料。

然而在《民初亂局》中採納沒有任何實證的蔣系一說,顯然不是嚴肅地真誠面對歷史,而有篡改歷史之嫌。

在此,我只想問一句:蔣介石既已將此案涉及的兩位人物抓獲,為何不作個審訊筆錄,判定鄧芝龍、歐陽格兩人之中誰真正有罪?還是都無罪,有罪的另有其人?(歐陽格在抗戰期間,任海軍江陰防區司令)

此集還有隱瞞歷史之弊!

只說:蔣介石下令清黨並逮捕共產黨人。

然而,僅僅是逮捕而已嗎?為何不講出真實的歷史:數千共產黨人的人頭落地?!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走一個!

片中談到北伐軍大破吳佩孚於汀泗橋,沒有提到此役是由葉挺率領的共產黨人組成的北伐先遣團所打。倒是在第四集提到葉挺的南昌暴亂。顯然沒有公正的展示歷史。

片中談到蔣介石率軍北上,出兵濟南。遭日軍襲擊,國民政府派蔡公時交涉,卻被殺害的五三慘案。蔣介石含痛忍辱繞道北上。

然而,1949年,共軍渡江進入南京時,同樣發生了帝國主義列強幹涉中國內政的一幕。

當時英艦「紫石英」號炮擊渡江共軍,共軍當時同樣開炮還擊,擊傷英艦,迫使英艦停靠南京碼頭。英艦挾持一艘客輪才逃出長江。

兩黨兩軍在同樣遇到帝國主義列強武力干涉時,所採取的作法真有天壤之別。

誰是中國新生的希望所在不是很清楚嗎?
作者: 博弈發布日期: 2004-9-15 11:31:43
第四集《危機與生機》

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日本侵華,吞併東北的野心逐漸膨脹。

第二部分:中國內戰不已,蔣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內」的由來。

三部分:918事變,日本佔領東北的過程及中國依賴國際公理的困窘。

「中國共產黨於民國十年成立於上海。當初由於黨員太少,必須藉助國民黨的組織與力量才能發展。所以像陳獨秀、李大釗等人便向中山先生請求,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國民黨原以加強革命力量為念,於1921年正式通過容共。沒想到從此便埋下了內憂不斷的禍根,而沒有過過一天安寧的日子。中共從頭便是以[靠行] 的方式起家的。所以他們對借力使勁,製造矛盾,從中漁利的本事非常內行。」

這段話足以證實國民黨不敢正視歷史,進而歪曲歷史。共產黨是由於黨員太少,必須藉助國民黨的組織與力量才能發展嗎?

顯然,歷史不能證實這句話。1927年,中共由於國民黨的大屠殺,損失了大量的幹部,特別是那些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中嶄露頭角的幹部。又經歷了從1927年起的多次圍剿,然而中共卻仍然發展起來了,原因是什麼?簡單一句[靠行]起家就能掩蓋嗎?

中共不是[靠行],[靠行]者一旦失去依靠便要完蛋。中共是因為所提出的綱領、政策符合廣大勞苦民眾的需要,獲得了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民的支持,得以發展壯大的。

陳獨秀、李大釗等人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意味著仍然是共產黨人,共產黨保留是一個獨立的政黨。孫中山先生為什麼會同意這個特殊的條件呢?

國民黨在組建之初,就是由多個團體組合而成,內部幫派林立。特別是辛亥革命后,各色人等湧入國民黨,大多數人並非是真正的革命者,國民黨有右傾化的趨勢。而共產黨則是組織嚴密的左翼政黨。孫中山先生將共產黨人引入國民黨,就是希望平衡國民黨內左、中、右的力量,同時也減輕中國兩個革命政黨可能的衝突。然而,1927年的屠共,使這兩個政黨徹底地喪失了互信,走向對立。也使孫中山先生的希望化為泡影。國民黨之所以有今天,全拜1927年的屠共所賜。

「中央從1930年底開始到31年7月,對中共進行了3次圍剿。。。。1932年3月,蔣委員長復職,6月15日召開廬山會議,會中重申『先安內后攘外』的政策,並制定了剿共的方針。」

1931年918事變,日本已佔據了中國的東北三省。1932年6月不敢收復失地,執意要打剿共的內戰。當時中共在瑞金已提出放棄前嫌共同抗日的主張,蔣先生充耳不聞,真有「寧予倭寇不失家奴」的精神啊!

「這個時候,來到延安的中共軍隊還不到一萬人,但是他們和張學良來自關外的東北軍產生了微妙的化學變化。此一變化改寫了中國人的歷史。」

僅僅輕飄飄的一句「產生了微妙的化學變化」,就能掩蓋這個「改寫了中國人的歷史」重大事件的根本原因嗎?
作者: 博弈發布日期: 2004-9-15 11:37:32
第五集《乾坤一變》

1927——1937年,國家建設的黃金十年。

「後來因為西安事變,而造成了整個局面[拖不下去]的窘境,於是一場不能打的仗,也就不得不打了。」

在《劍橋中華民國史》中專門有關於這一時期成就的一章:國民黨政權的成就。現將若干段落抄錄如下:

到1936年末,蔣介石已經鞏固對全國較大地區的政治控制——中國本土18個省中,僅有7個保持基本自治——從而為一個可行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礎。然而,他為取得政治控制所付出的代價是巨大的。他堅決依靠武裝力量,不僅使國家受到生命財產的重大損失,而且把這個政權的注意力從迫切需要社會、經濟及政治的改革轉移開去。
1934年稻米收穫量低於1931年收穫量的34%;大豆幾乎下降36%,小麥下降7%。棉花是當年唯一超過1931年水平的主要農作物。國民生產總值中,農業產值從1931年的244.3億元下降至1934年的130.7億元(時價)。這些數據在細節上不完全可靠,但是,當時目擊者的報道證實了農村嚴重貧困,特別是在1934年和1935年。

田弘茂在《國民黨中國的政府與政治,1927—1937年》的第168頁寫到:

蔣介石在1935年的評估卻能反映一般狀況:

「政府開支日見增高。每當計劃出籠,新稅又起。附加稅常隨需要加於正稅之上,又創各項雜稅。有時,[地方當局]隨意逐戶徵集不明之稅。稅目繁多。民眾稅負沉重大受其苦。」

「首先讓我們看看當時國內的輿情。話說日軍自從佔領東北四省之後,又企圖染指華北。先是攏絡殷汝耕,成立冀東偽自治政府。1935年12月11日,中央成立冀察政務委員會,派宋哲元為委員長加以制衡,並受命與日方斡旋。但這件事被人誤解,以為華北真的要步東北的後塵[特殊化]了。於是便引發了12.9和 12.26兩次大學潮。...學潮帶動了全國澎湃洶湧的抗日浪潮。...這股浪潮,顯然已非警察所能應付得了的了。這只是1935年底的事,我們已經有 [很難拖下去]的深刻感受了。事實上,這種狀況還拖了一年。到第二年的12.9,又爆發了一次學潮周年的街頭運動。那回相去西安事變只有三天。」

這種拖不下去的感受,是來源於日寇的步步蠶食呢?還是來源於民眾的抗日情緒?

「再看中共,....但和共軍正面對峙的正是他所率領的子弟兵東北軍。然而此刻的東北軍,已經被那種長時間背井離鄉的愁緒,磨光了他們的作戰意志。」

東北軍並沒有磨光了作戰意志,而是只想戰死在回家的路上,他們不明白為什麼要與紅軍死拼,當然不願死在他們認為不值得拚命的地方而已。東北軍瓦解以後,有相當多的士兵加入了八路軍。

1945年8月11日,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對以下部隊發出進軍東北的命令:

  「為了配合蘇聯紅軍進入中國境內作戰,並準備接受日滿偽軍的投降,我命令:
  一、原東北軍呂正操所部,由山西、綏遠現地,向察哈爾、熱河進發。
  二、原東北軍張學思所部,由河北、察哈爾現地,向熱河、遼寧進發。
  三、原東北軍萬毅所部,由山東、河北現地,向遼寧進發。
  四、現在河北、熱河、遼寧邊境之李運昌所部,即日向遼寧、吉林進發。」

以上這四支部隊都是東北軍的底子,他們在敵後與日軍整整拼殺了八年,終於打到了回家的日子。東北軍的作戰意志磨光了嗎?

單看1935年11月紫羅鎮(應為直羅鎮)之役,(東北軍57軍兩個師與紅15軍團發生遭遇戰)論戰力紅軍遠不如國軍,但一曲[松花江上]和[團結抗日]、[自己人不打自己人]的兩句口號,卻徹底擊潰了東北軍。這種情景,和張子房當年在九里山上[悲歌散楚]如出一轍

在這裡,我們看到了中共政治攻勢的威力,也看到了人心所向、軍心所向。順其所向而立,逆其所向必敗。

從畫面上看,明明寫的是[中國人不打中國人],《一寸》篡改為[自己人不打自己人]。

須知[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的政治打擊力度要比[自己人不打自己人]高得多,

「紫羅鎮一役,師長牛元峰、何立中以及他的參謀長裴煥彩自殺,兩個師有八個團長,其中六個也自殺了,只逃回來一個,另一個名叫高福元的,被共軍俘虜。連同其他被俘官兵五千餘人,則受到了共軍的[禮遇]和洗腦。洗腦的內容既無馬列思想,也沒有階級鬥爭,只有一句話:[團結抗日,打回老家去!]。這些人後來被釋放回來的時候,便成了東北軍中,中共統戰的尖兵。」

說得真好哇!!!東北軍人心中最挂念的是自己年邁的父母,年幼的兒女,日夜期盼的是打回老家去!這是軍心所向,民心所向。凡符合國家、民族利益的政策,做法都是統戰的利器,想人民所想,做人民所願,就是被共黨所「統戰」。凡逆人民所想,拂人民所願,危害國家、民族利益的,即為反共尖兵!

只可惜了那些軍官們,服從命令的準則與復國讎家恨的願望發生了極大的衝突,在這沉重的精神壓力下,他們只好選擇自殺來解脫。

關於西安事變能和平解決的原因,蔣永敬的分析是對的。

當時中共、張學良等人均無能號令全國團結抗戰的政治能量,而蔣先生的地位決定了他有這樣的政治能量。為了國家民族的利益,中共必須放棄與蔣介石算清血賬的想法,而力主和平解決。這有點像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時,缺乏將領,起義士兵用槍逼著黎元洪當統領一樣。黎元洪當時並無反清的想法,卻當上了義軍統領。

在西安事變之前,中共已認識到當前最大的危機是「亡國」,國家民族的利益是抗日救亡。因而改變了對蔣介石的態度。以下見《國共兩黨談判通史》92頁。

1936年4月9日,毛澤東、彭德懷在山西「東征」前線致電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張聞天.指出;「目前不應發布討蔣令」,「我們的基本口號不是討蔣令.而是抗日令」。

1936年8月10日,中共中央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討論國共兩黨關係、統一戰線問題。會議決定:放棄抗日必反蔣的口號,實行逼蔣抗口的方針.以推動蔣介石聯共抗日.使國民黨政府走向抗日道路。

9月11日,中央書記處向黨內發出《中央關於逼蔣抗日問題的指示》、指出:

「目前中國人民的主要敵人.是日本帝國主義,所以把日本帝國主義與蔣介石同等看待是錯誤的,『抗日反蔣』的口號,也是不適當的。」「在日本帝國主義繼續進攻,全國民族革命運動繼續發展的條件下,國民黨中央軍或其大部有參加抗日的可能。我們的總方針應是逼蔣抗日。」

1935年底,蔣介石與蘇聯駐華大使鮑格莫洛夫談判后,便積極著手與中共取得聯繫。就在這時,他的親信、南京政府駐蘇使館武官鄧文儀提交了一份有關中共駐共產國際代錶王明在共產國際「七大」的發言摘要,使他了解到了中共關於建立反日統一戰線的政策。因此,他立即指令鄧文儀迅速返回莫斯科與王明進行接觸。...鄧文儀對王明說:蔣先生看到你在共產國際「七大」的發言及有關文章后,於是決定同中共談判。接著,鄧文儀按照蔣介石提的旨意提出了國共再次合作的三項條件.

1936年1月,國民黨派出特使董健吾密赴延安,在西安受阻。張學良電詢南京,核實他的使命后,派騎兵護送到中共所在地瓦窯堡。

根據周恩來的建議、毛澤東、張聞天、彭德懷等經過研究后、於3月4日至電博古轉董健吾,表示中共「願與南京當局開始具體實際之談判」.並提出談判條件如下:

「(一)停止一切內戰,全國武裝不分紅白,一致抗日;
(二)組織國防政府與抗日聯軍;
(三)容許全國主力紅軍迅速集中河北、首先抵禦日寇邁進;
(四)釋放政治犯.容許人民政治自由;
(五)內政與經濟上實行初步與必要的改革」。

這是中共中央向南京政府當局第一次提出聯合抗日的具體談判條件。

儘管董健吾的陝北之行極為機密,但仍為閻錫山所知曉。他致電責問宋子文.並認為這是南京聯合共軍打晉軍。

受蔣之命.陳果夫、陳立夫也指派其親信曾養甫等尋找與中共聯繫的渠道。1935年11月,曾養甫找到他早年在天津北洋大學的同學湛小岑,簡單明了地囑託他「打通共產黨關係」。

1936年8月27日,張子華攜帶曾養甫的信及同國民黨武漢電台聯繫的密碼到達陝北。

31日、周思來給曾養甫複信表示:「亟願與貴方負責代表進行具體談判。」同時商議:「倘兄及立夫先生能惠臨敝土.則弟等願負全責保兄等安全。萬一有不便之處,則華陰之麓亦作為把晤之所。但弟身外出安全,須貴方代為策劃。」9月1日,又給陳果夫、陳立夫寫信,對他們聯共抗日之舉給予了讚許,信中寫道:「黃君從金陵來,知養甫先生所策劃者,正為賢者(指陳果夫、陳立夫)所主持。……敝黨數年呼籲.得兩先生為之振導,使兩黨重趨合作.困難轉機,實在此一舉」,希望他們向蔣介石「更進一言,立停軍事行動,實行聯俄聯共,一致抗日」。

這就是片中周思來給陳立夫一信的來歷。

9月20日,張子華帶著周恩來的兩封親筆信,風塵僕僕趕到廣州,一併交予曾養甫。

27日,曾養甫約張子華商談,說南京方面代表北上恐惹人注意,希望周恩來飛往香港或廣州與之會談。第二天,張子華將這一情況電告中共中央。10月8日,中共中央複電表示:周恩來可以飛住廣州談判,但國民黨政府必須做到以下兩點;(1)必須堅持民族立場,立即準備抗戰、萬不可再作喪失領土主權之讓步;(2) 立即暫行停止進攻紅軍。

曾養甫獲悉來電后,立即辦好了周恩來南來的護照,請張子華速送陝北、同時要他向中共轉達國民黨的四點承諾:「(1)蘇維埃區域可以存在,(2)紅軍名義不要改聯軍,待遇與國軍同;(3)共產黨代表公開參加國民大會;(4)即派人具體談判。」10月14日,張子華急速趕到西安,向葉劍英作了彙報。第二天.葉劍英將這些情況電告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從這四點承諾中認為國民黨有些談判誠意,又獲悉蔣介石10月16日到西安的消息。於是要張子華與國民黨交涉,請蔣介石派飛機到延安接周恩來到西安與蔣直接談判。實際上.蔣介石此時不僅缺乏談判誠意.而且還想重走軍事」剿共」的老路,因而周蔣談判未能實現。

9月底,中共中央開始起草《國共兩黨抗日救國協定草案》。10月初、該草案正式形成。《草案》闡述了兩黨合作的必要性和合作的步驟、方法及組織形式等問題。實際上是中共中央初步確定的國共談判方案。10月14日,潘漢年攜帶此文件及上述信件到達上海,就任「中共上海辦事處」主任。10月22日、毛澤東致電潘漢年,告知南京已同意他會見陳立夫。11月7日,毛澤東致電潘漢年,通知他以中共正式代表資格與陳立夫談判。

1936年11月10日,潘漢年與陳立夫、張沖在上海滄州飯店正式舉行會談。國民黨方面的條件明顯的是「收編」,潘漢年指出中共的立場是合作,決不是「收編」。談判僵持。

同時,中共中央對蔣介石國民黨並不抱任何幻想,一方面作出適度讓步,努力促成國共談判;另一方面則決定以軍事粉碎蔣軍的進攻,迫使蔣介石真正回到談判桌上來。1936年11月18日,紅軍一、二、四3個方面軍領導人發布《關於粉碎蔣介石進攻的決戰動員會》。21日,在彭德懷的指揮下,即取得山城堡戰役的重大勝利,殲滅胡宗南部一個整旅又兩個整團。粉碎了蔣介石圍殲紅軍於西北地區的狂妄計劃,對促成國共繼續談判和國內和平的實現起了重要作用。

1936年11月16日,陳立夫邀請潘漢年到南京談判,談判仍無結果。11月22日,毛澤東、張聞天複電潘漢年通報了中央的策略:「從各方面造成停止進攻紅軍的運動,先醞釀,然後發動,一處發動,到處響應、以此迫蔣停止剿共,此是目前抗日統一戰線的中心關鍵。」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發動了「西安事變」。事變當日.張、楊聯名向全國發出通電,提出了抗日救國八項政治主張:

(1)改組南京政府,容納各黨各派共同負責救國,
(2)停止一切內戰;
(3)立即釋放上海被捕之愛國領袖;
(4)釋放全國一切政治犯;
(5)開放民眾愛國運動;
(6)保障人民集會結社一切政治自由,
(7)確實遵行總理遺囑;
(8)立即召開救國會議。

充分表明張、楊完全是為了整個國家民族的前途,要求停止內戰,一致對外.才不得不發動此事變,「對介公為最後之諍諫,保其安全,促其反省」。

為了進一步研究處理西安事變的方針。中共中央於12月19日召開了政治局會議。毛澤東在會上強調指出:「目前問題主要是抗日問題.不是對蔣個人的問題。」 「我們主要是要消洱內戰與不使內戰延長。」張聞天在會上提出:「我們的方針應確定爭取成為全國性的抗日,堅持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方針。」「我們應盡量爭取時間,進行和平調解。」根據會議精神,中共中央在當天向黨內發出的指示中,表明了解決西安事變的基本方針,即「堅決停正一切內戰一致抗日的組織者與領導者的立場,反對新的內戰,主張南京與西安間在團結抗日的基礎上,和平解決。」

12月22日,宋子文、宋美齡等飛抵西安。在宋氏兄妹的開導下、蔣介石權衡利害關係,開始採取合作態度。他委託宋氏兄妹作為他的全權代表與西安方面談判,並暗示願改組政府,三個月後召開救國會議,改組國民黨,同意聯俄聯共。同時他提出,對於商定的條件,以「領袖人格」保證執行而不作書面簽字。

12月23日上午,南京方面與張學良、楊虎城、中國共產黨三方面舉行正式談判。南京蔣方代表是宋子文。在基本8條談妥后,周恩來於24日晚與蔣介石直接面談。在《周恩來選集》73頁中有以下記述:

蔣介石向周恩來作了三點表示:
(1)停止剿共,聯紅抗日,統一中國.受他指揮;
(2)由宋子文、宋美齡、張學良全權代表他與中共解決一切;
(3)他回南京后,周恩來可直接去談判。

1936年12月28日,毛澤東代表中共中央發表《關於蔣介石聲明的聲明》,針對蔣介石在12月26日發表的《對張楊的訓詞》,公布了蔣介石所允諾的條件。要求蔣介石不打折扣地實踐諾言,真正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1937年1月8日,中共中央和蘇維埃中央政府發出《為號召和平停止內戰通電》、堅決要求南京當局立刻下令停止軍事行動,召開全國救國會議,使國內和平立即實現。通電指出:

「蔣先生應挺身而出,制止禍國殃民之內戰重新爆發。……因為蔣先生曾經擔保中國內戰不再發生,這次事變對於蔣先生之政治人格與其『言必信,行必果』之格言,實為重大之試驗。」

「1936年12月26日,當委員長安全回到南京的時候,舉國歡騰的熱忱是令人感動的。自從1926年北伐以來,蔣委員長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全國團結力量的震撼!但是[先安內后攘外]的既定政策卻因此而改變。」

這個舉國歡騰的熱忱是因為蔣委員長安全回到南京呢?還是因為蔣接受了中共的主張「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呢?

蔣委員長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全國團結力量的震撼,這個震撼所表達的意願是什麼?

顯然不是[先安內后攘外],而是「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作者: 博弈發布日期: 2004-9-15 11:41:56
第六集《最後關頭》

「1935年11月12日,他在國民黨五全大會中發表著名的[最後關頭]演說,同時提出:『和平未到絕望時期,決不放棄和平;犧牲未到最後關頭,亦決不輕言犧牲!』...這篇演說相比於23年,在[敵乎?友乎?]一文中,苦勸日本懸崖勒馬的用心,雖然是一致的,但在態度上,則強硬多了。他強烈暗示日本,中國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

"這篇講話,使中共認識到蔣介石還是要抗日的。從此從政治口號中去掉了『反蔣抗日』,變成了『擁蔣抗日』。"

「田中內閣在他主持的[東方會議]中...所謂[田中奏摺],.....從歷史角度看,基本上就不存在其真偽的問題。重點是自從民國18年,南京的[時事月報]首先披露了這份文件,把日本千萬言難盡的侵華陰謀,濃縮於[田中奏摺]四個字之中,而成為激發當時國人同仇敵愾的傳播利器。這一點,蔡智堪還是功不可沒的。」

「1932年,日本在東北成立偽[滿州國]。第二年,由於國聯拒絕承認,日本便退出了國聯。1936年底,再退出與英美簽定的[海軍限備條約]。」

7.7蘆溝橋事變

「219團全體將士,憑著簡陋的武器和血肉之軀和敵人在小小的宛平城苦戰了23天,他們以鮮血揭開了八年抗戰的序幕。一吐九一八以來,積壓在胸口的一團悶氣。」

「1937年7月17日,蔣委員長在廬山宣布:蘆溝橋事變是我最後關頭,我國堅持最低限度立場,但仍希望日本懸崖勒馬,不要釀成大錯。但日本不予理會戰鬥持續進行。」

「1937年8月22日,軍事委員會頒布命令,正式收編紅軍為國民革命軍第8路軍,後來改為第18集團軍。...歷經十年圍剿的中共紅軍,從此換上了國軍的制服,領取國軍的糧餉和給養。」

這3萬人的糧餉在40年即停止發放。

「如果說這是自1924年,中山先生容共以來,國共之間的第二度合作,是共赴國難的大勢所趨。卻也可以視之為國民黨另一次災難的開始。」

話確實可以這麼說。在國難面前,共產黨擺脫了國民黨的公開打壓,由此獲得了與國民黨平等競爭的機會。在共赴國難的過程中,雖然國民黨掌握著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等資源,共產黨幾乎要白手起家。但誰在抗日戰爭中表現得更好,誰就能獲得人民更多的支持。

若當時國民黨能在國家危急關頭,放棄一黨之私。切實落實中山先生「平均地權」的國策;扶持民族資本,而不是摧殘民族資本;實行民主政治,將所有愛國政治團體拉在自己周圍。戰後的競爭,誰勝誰負,實難預料。

「南口一役,國軍傷亡人數達一萬五千餘人。」

平型關戰鬥

「9月25日,我軍分五路出擊,其中第五路是林彪的115師。林部襲擊了日軍的一個輜重隊,摧毀汽車80餘輛,最後和友軍共同攻佔蔡家峪和小寨。28日,日軍後援部隊趕到,我軍被迫後撤,放棄了平型關。」

當時,郭宗汾的71師並未按作戰計劃準時出擊,給日軍留下了反撲的機會。氣得督軍續范亭將軍要閻錫山查辦,後來不了了之。

郭宗汾部六個團於半夜出發,兩縱隊經澗頭、迷回分進合擊,不意遭到團城口、鷂子澗日軍攻擊。團城口、鷂子澗本為高桂滋師防守的一部,但高桂滋謊報軍情,暗將團城口、鷂子澗棄守,而大本營並不知情。致使郭部倉促受敵,部隊混亂,且被分割壓縮於不利地形。

后八路軍攜平型關之戰的餘威,攻擊東泡池之敵。東泡池日軍粟飯大佐只有兩個大隊,一千餘人,大部分兵力正在團城口、鷂子澗向郭部攻擊,在八路軍的壓迫下,日軍經團城口突圍而出。

圍殲戰就在蔡家峪和小寨旁邊打的,戰前這兩地並無日軍,戰中,從包圍圈中突出的日軍在這兩處被八路軍再次圍殲。國軍的當面之敵是東跑池的1000多日軍,郭宗汾的71師沒有向東跑池出擊。

「有關平型關之役,曾經服役守軍楊愛源部隊的周國煌說:『這個18集團軍,共軍跟他接觸的,就是在蔡家峪這個地方來周旋過。他是襲擊他。因為有人說平型關大捷,事實上我們可以這樣想,我們不說它真的假的,大捷不大捷。因為紅軍的作戰啊,這個毛澤東有所謂戰略的思想,他說:寧打運動戰,絕不打陣地戰。所以真正說是平型關的防守作戰啊,共軍並沒有出力。運動戰在外面周旋周旋,是在那一帶,是有的。但是,那構不成什麼大捷。』」

「由此我們可以認定,平型關之役確實是一次成功的突擊戰,與中共大肆宣揚的[大捷],有一段蠻大的距離。但是,我們必須肯定,在那麼艱苦的日子裡,能有這麼點好消息,對民心士氣的影響。」

25日晨,日軍第5師團第21旅團第3大隊及輜重部隊1000餘人,乘汽車100餘輛,附輜重大車200餘輛,被115師圍於平型關地區。日軍第5師師團長板垣征四郎得知所屬部隊將被圍后,急令其在蔚縣、淶源的第42旅團速向平型關增援,均被第115師獨立團和騎兵營阻擊於靈丘以北和以東地區。被圍於小寨至老爺廟之間的日軍,在6架飛機的掩護下,以密集隊形再次猛攻老爺廟及其附近地區,企圖殺出一條生路。由於敵我短兵相接,日軍飛機也無能為力,其反撲復被第686團擊退。隨後,第686團集中全力,在第685團和第687團各一部配合下,全殲了被圍日軍。13時,戰鬥結束。當日黃昏,第343旅向東跑池一帶日軍出擊,由於國民黨軍未按預定計劃出擊,致使殲滅東跑池日軍的計劃落空。

此戰,擊斃日軍精銳板垣師團第21旅團1000餘人,擊毀汽車100餘輛,馬車200輛,繳獲輕重機槍20餘挺,長短槍1000多支,及其他大批軍用物資。這是中國軍隊第一次全殲日軍,也是全國抗戰以來所取得的第一個大勝利。粉碎了"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在抗戰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此戰還粉碎了「八路軍不打陣地戰」的鬼話。115師以3個團的兵力打圍殲戰,以師獨立團和騎兵營在靈丘打陣地戰阻擊日軍。運動戰中的圍殲戰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完成,必需靠外圍的陣地戰來獲得必須的時間。沒有必要的陣地戰,則不可能實現圍殲戰。
正確的說,八路軍是以運動戰為主,陣地戰為輔。陣地戰是為運動戰創造戰機,贏得必要的時間才會使用,而且必須不惜代價的守得住才行。

毛澤東的《論持久戰》,被白崇禧濃縮為「以空間換時間,積小勝為大勝」。然而,以空間換時間,在兩黨的理解上卻有很大的差距。在國民黨這邊,理解為節節抵抗的消極防禦。而在共產黨這邊,則為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以大範圍的機動,尋求有利的戰機,積極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

從作戰指導思想上來看,中國軍隊在裝備上處與劣勢,節節抵抗式的作戰,必然帶來巨大的傷亡,而巨大的傷亡必然對士氣產生消極影響。處與劣勢的軍隊要保持士氣不縋,必須要有勝利。而這勝利不是靠硬碰硬的死拼來獲得,因為弱勢軍隊是做不到的。勝利必須靠正確的戰略戰術來獲取,也就是以地形,時間上的突然性等彌補裝備上的劣勢。在總體上,我方處於劣勢,但我軍則應依靠積極的機動,以局部的絕對優勢來獲得勝利。

這兩種戰略戰術的指導思想,誰更符合中國軍隊的實際狀況,誰優誰劣,難道不是一目了然嗎?

平型關之圍殲戰進行中,擔任陣地阻擊戰的楊成武獨立團在靈丘以東腰站頑強阻敵援兵,斃傷300餘人。在阻擊任務完成後撤離。

此戰,八路軍以3個團(4000餘人)的兵力全殲日軍1個步兵大隊、一個輜重大隊(1000餘人)。日軍極為頑強,全部拚死。另以1團加1營的兵力阻擊日援軍,斃傷300餘人。

反觀國軍,以6個團(約9000人)的兵力出擊日軍2個大隊(1000多人),竟被反制
作者: 博弈發布日期: 2004-9-15 11:42:47

第七集《淞滬會戰》上
第八集《淞滬會戰》下
第九集《喋血長空》)
第十集《失去海岸線的勇士們》
第十一集《南京保衛戰》
第十二集《南京大屠殺》
第十三集《徐州會戰》
第十四集《徐州會戰》


在以上各集中,我看到了國軍將士拚死殺敵,為國捐軀的戰鬥記述。我的外祖父(黃埔軍校畢業)時任上尉連長,就是在淞滬會戰中陣亡的。在那些身影中自然就有我外祖父的身影。

然而,雖然將士忠勇、軍心可用,卻難掩指揮失當(徐州會戰除外,那卻是雜牌軍的主功)。

我不禁要問:從1931年918事變起到淞滬會戰的7年間,日本亡我之心全國皆知,國府為這註定要發生的戰爭作了軍事準備了嗎?

滿片都在強調國軍裝備與日軍相差懸殊,只好用士兵的血肉之軀與日軍的戰車火炮死拼。然而,國軍的那些蘇械師、德械師與日軍的戰力相差不遠,它們都到那裡去了?為何不見這些師的蹤影?

《一寸河山一寸血》是真實地講述了歷史?還是有所隱瞞?
作者: 博弈發布日期: 2004-9-15 11:43:37
第十五集《大遷徙》

從1931年918日軍炮擊瀋陽北大營開始,一直到1945年8月抗日勝利為止。這十四年間,中國人歷經了一次史無前例的大遷徙。此一行列之龐大,路程之遙遠,地區之遼闊,時間之漫長,在人類史上都屬罕見!這次大遷徙當在一千萬人以上。

然而,其中國軍的黃河決堤,水淹三省製造的難民;以及河南由水旱蝗湯所製造的難民至少要佔一半以上。
小常識性錯誤:孫運璿談到用騾子拉拖車運機器,而畫面上出現的卻是小毛驢。(通常拉車用馬騾、不用驢騾。驢騾體形小,不耐長途重荷,主要用於乘騎)

台北外雙溪的故宮博物院存有一萬六千箱古物,都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

片中詞:「青年永遠都是一個國家的希望,在大遷徙的行列中,他們是最耀眼亮麗的一群,也是最克苦耐勞簡樸可愛的一群。年輕人的可貴之處在於他們心頭存有無盡的希望,只要有希望,什麼環境都難不倒他們。在戰火中他們相伴成長,完成學業。」
作者: 博弈發布日期: 2004-9-15 11:45:08
第十六集《武漢會戰》

這裡僑報記者馬樹禮所提到的「范長江」,當時是著名的新聞記者,後來任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社》社長。而馬樹禮後來任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長,也是本片的製作者之一。

此集指出日軍兵分三路進攻武漢,中路由徐州沿淮河東逼武漢,東路出南京沿長江南岸,由南向北進攻武漢,北路從鄭州沿平漢線由北向南攻擊武漢。

在談到武漢附近的戰略地形時,地圖上將大別山脈畫小了,將武漢以北畫成了平原。實際上,大別山脈向西延伸至桐柏山區,大別山位於豫、鄂、皖三省交界地帶,近東西延伸。西段主脊高度不大,多在800~1000m之間,東段主脊狹窄高峻,有一系列超1000m的陡峭山峰,就是地圖上所畫部分。平漢線在大別山脈的西段穿過,鄂豫交界的武勝關車站就在山區之中。武勝關附近山勢險峻,為下鄂入豫的必經之處,咽喉要道。

片中在解釋黃河決堤的決策時說:「在當時對國軍而言,這三個月可是要命的九十天。因為華北這一路日軍,假如順利的沿著平漢路南下,先馳得點攻陷武漢。那麼從皖南強行軍西奔的國軍精銳部隊,勢將被安慶西上和武漢東下的兩路敵人殲滅於大別山下與長江之濱」

對於此句,我有不同意見。武勝關附近山勢險峻,鐵路、公路有幾處穿山洞而過。以人力鑿穿山洞之處,皆因為山勢險峻,道路無法左右迂迴之故。日軍的坦克、裝甲車在這種地形下使不上勁,若在山洞處的山頂及洞后布置重兵,極難正面突破。

從東繞行,就要繞過大別山東段,從合肥再向南至長江北岸,與從徐州出發的日軍走同一路線。
從西繞行,則必須先向東北,走唐河,下棗陽,過隨州,經孝感,西逼武漢。這一路,日軍的最大困難就是補給。
所以,北線進攻之敵的主要任務是牽制性作戰,意圖吃掉河南的國軍部隊。因為在河南平原上的國軍部隊被東、南、西三面高山阻隔,很難逃逸。其中邱清泉的戰車部隊在當年只有經武勝關的一條鐵路,若被日機炸毀山洞,就無路可逃了。)

事實上,進攻武漢的主攻日軍就是沿長江進攻的日軍部隊。繞過黃泛區的日軍仍然是向西攻擊到信陽為止,並未向南攻擊退入山區的國軍部隊。

武漢會戰雙方兵力為:國軍117個師,總兵力達110餘萬人。日軍九個師團,一個旅團,一個支隊,35萬餘人左右,實際一線作戰部隊20餘萬人,戰略預備隊15萬人。

這一次吸取了南京的教訓,先行要無關人員撤離。

岡村寧次的106師團和波田支隊從安慶到湖口打了一個月,應該說國軍打得不錯。然而老兵的回憶卻是敗筆。在德安,薛岳的倒八字陣,2個半月,殲敵101、 106兩個師團3萬多人(在大陸的記載中是1萬多人,按說傷亡達60%以上的部隊,已經失去進攻能力,如何能在1個月後重佔德安?)

《武漢會戰》殲敵10萬7餘人,國軍傷亡達22.5萬餘人。比淞滬的3.6:1已大有進步了。

這次戰役,在大陸的記載稍有不同,但殲敵人數與傷亡人數是相符的。

在這裡,日軍挖坦克履帶上的泥漿稻草的畫面在《長沙會戰》中又出現一次。
作者: 博弈發布日期: 2004-9-15 11:47:40
第十七集《戰時文化》

《熱血歌》

熱血滔滔
熱血滔滔
像江里的浪
像海里的濤
常在我心頭翻攪
只因為恥辱未雪
憤恨難消
四萬萬同胞啊
灑著你的熱血
去除強暴


《抗敵歌》

中華錦繡江山,
誰是主人翁?
我們四萬萬同胞
強虜入寇逞凶暴
快一致永久抗敵將仇報
家可破
國須保
身可殺
志不撓
一心一力團結牢
拼將頭顱為國拋


此歌讓人熱血沸騰。但是卻很難上口。

我試著唱了幾次,感覺「強虜入寇逞凶暴,快一致永久抗敵將仇報」這兩句很難將詞句唱清晰。

《義勇軍進行曲》

起來!
不願做奴隸的人們!
把我們的血肉,
築成我們新的長城!
中華民族到了
最危險的時候,
每個人被迫發出最後的吼聲!
起來!
起來!
起來!
我們萬眾一心,
冒著敵人的炮火
前進,
冒著敵人的炮火
前進!
前進!
前進!進!


《保衛黃河》

風在吼。
馬在叫。
黃河在咆哮。
黃河在咆哮。
河西山岡萬丈高。
河東河北!
高梁熟了
萬山叢中,
抗日英雄真不少!
青紗帳里,
游擊靳逞英豪!
端起了土槍洋槍,
揮動著大刀長矛,
保衛家鄉!
保衛黃河!
保衛華北!
保衛全中國!


《空軍進行曲》

盡瘁為空軍
抱國把志伸
遨遊崑崙上空
俯看太平洋
看五嶽三江雄關要塞
美麗的錦繡河山
輝映著無敵的機群
緬懷先烈
莫辜負創業艱辛
發揚光大有賴我空軍之人
同志們努力、努力
矢勇矢勤
國祚皇皇萬世榮


左看右看,不管怎麼看。這首《空軍進行曲》不像抗日戰爭歌曲,倒有點像日本皇軍的空軍歌曲。特別是「國祚皇皇萬世榮」這句,若不加解釋,恐怕多數人會認為出自日本。

王珏回憶說:「我記得周恩來對我們講過一句話,就是說,國民黨不了解文藝的重要,也不曉得如何運用文藝,看我們的。這句話,老實講的話,今天還在我的耳根子裡頭繞。」

刨去那些攻擊共產黨的語言。我們可以看到,本片是如何用畫面證實周恩來這句話的正確性。
有一幅畫面中,兩個士兵在牆上寫標語,寫的是:...隊是老百姓的隊伍。
各位,猜猜看,寫標語的士兵屬於誰的部隊?
在當時誰的部隊是刻意要把自己宣揚成是老百姓的隊伍?
陶滌亞回憶道:當時一個最有名的街頭劇叫:[放下你的鞭子]
王珏回憶說:我記得有一次,好像是[放下你的鞭子],演員演得都不是演員了,那都是真情畢露了,演得讓老百姓居然拿起扁擔來,要去打那個演員。
姜瑢也說:...[放下你的鞭子],這個我都演過。

這個街頭劇就是共產黨文宣部門的傑作,該片在談到抗戰文藝時,著重談到了[放下你的鞭子]這個街頭劇。可見影響其深遠。

[放下你的鞭子]最早出現在山西,後來擴散到華北、山東、江浙。遍及淪陷區及周邊戰區,在重慶和西南地區禁演。
王珏的回憶說老百姓居然拿起扁擔來,要去打那個演員。其實還發生過台下的士兵開槍打死台上演地主的演員之事。
該劇從劇情上看,持鞭打人者為地主,被打者為貧苦農民,劇中的政治訴求為:放下你的鞭子,不要打自己人,讓我們一起打日本鬼子。

其實,該劇還含有更深的政治隱寓。共產黨一直以貧苦農民的代表自居,在蘇區開展過打土豪分田地。而國民黨是反對分田地的,被視為地主階級的代表。因此,該劇造成的政治影響是使國民黨軍中那些貧苦農民出身的士兵不願將槍口對著共產黨。

從本片將[放下你的鞭子]作為抗戰時期的典型劇目提及來看。你不得不承認「國民黨不了解文藝的重要」,共產黨文宣工作的厲害。

姜瑢:「那時候情緒非常的高啦,就是抗日的情緒是第一,所以因此大家對於物質方面一點都不在乎的啊。」
片后,一群老太太看著歌稿,唱[大刀進行曲]。我不否認她們聽過這首歌,但若說在當時,她們經常唱這首歌,我是決不相信的。因為,這首歌極易上口,我五音不全,會唱的歌沒幾個,但可以不用歌稿,將[大刀進行曲]完整的唱出來。

補遺:
[放下你的鞭子]作者
呂 驥
1909年4月生,2002年1月逝世。湖南湘潭人。中共黨員。
1937年到延安,參加籌建魯迅藝術學院。1945年到東北開展工作。新中國成立后,在中央音樂學院工作。創作了《放下你的鞭子》、《自由神》、《抗日軍政大學校歌》、《開荒》、《大丹河》、《鳳凰涅槃》、《祖國頌》等大量聲樂作品。著有《民間音樂論文集》
歷任魯迅藝術學院副院長,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名譽主席。
最後以《五月的鮮花》歌詞作為本節的結尾。

五月的鮮花開遍了原野,
鮮花掩蓋了志士的鮮血,
為了挽救這垂危的民族,
他們曾頑強的抗戰不歇。
如今的東北已淪亡了四年,
我們天天在痛苦中熬煎,
失掉自由更失掉了飯碗,
屈辱地忍受那無情的皮鞭。
敵人的鐵蹄越過了長城,
中原大地依然歌舞昇平,
「親善睦鄰」啊卑污的投降,
忘掉了國家更忘掉了我們。
再也忍不住這滿腔的憤怒,
我們期待著這一聲怒吼,
吼聲驚起這不幸的一群,
被壓迫者一起揮動拳頭!
吼聲驚起這不幸的一群,
被壓迫者一起揮動拳頭

作者: 博弈發布日期: 2004-9-15 11:51:35
第十九集《中期抗戰》

1938年11月25日,軍委會蔣委員長在南嶽招開軍事會議,他從戰略與政略的觀點,把對日戰爭劃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始自盧溝橋、松滬、徐州、武漢會戰到岳陽淪陷為止。而把將要面對的戰事劃為第二階段。

蔣中正充滿信心的說:「第二期抗戰,就是我們轉守為攻,轉敗為勝的時期......」。他在會中指出:日軍攻下武漢未能即刻發動對長沙與南昌攻勢的原因的時候說:「這不是他們的戰略上沒有算到這一著,事實上是力量已用盡......由於這一事實可以證明敵人決不能消滅我們,而反證我們可以擊潰敵人的侵略。」

《論持久戰》毛澤東 1938年5月26日

中日戰爭既然是持久戰,最後勝利又將是屬於中國的,那末,就可以合理地設想,這種持久戰,將具體地表現於三個階段之中。第一個階段,是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禦的時期。第二個階段,是敵之戰略保守、我之準備反攻的時期。第三個階段,是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的時期。三個階段的具體情況不能預斷,但依目前條件來看,戰爭趨勢中的某些大端是可以指出的。客觀現實的行程將是異常豐富和曲折變化的,誰也不能造出一本中日戰爭的「流年」來;然而給戰爭趨勢描畫一個輪廓,卻為戰略指導所必需

第一階段,現在還未完結。....這一階段我所採取的戰爭形式,主要的是運動戰,而以游擊戰和陣地戰輔助之。陣地戰雖在此階段之第一期,由於國民黨軍事當局的主觀錯誤把它放在主要地位,但從全階段看,仍然是輔助的。

第二階段,可以名之曰戰略的相持階段。第一階段之末尾,由於敵之兵力不足和我之堅強抵抗,敵人將不得不決定在一定限度上的戰略進攻終點,到達此終點以後,即停止其戰略進攻,轉入保守佔領地的階段。此階段內,敵之企圖是保守佔領地,以組織偽政府的欺騙辦法據之為己有,而從中國人民身上盡量搜括東西,但是在他的面前又遇著頑強的游擊戰爭。游擊戰爭在第一階段中乘著敵後空虛將有一個普遍的發展,建立許多根據地,基本上威脅到敵人佔領地的保守,因此第二階段仍將有廣大的戰爭。此階段中我之作戰形式主要的是游擊戰,而以運動戰輔助之。...此階段的戰爭是殘酷的,地方將遇到嚴重的破壞。但是游擊戰爭能夠勝利,做得好,可能使敵只能保守佔領地三分之一左右的區域,三分之二左右仍然是我們的,這就是敵人的大失敗,中國的大勝利。那時,整個敵人佔領地將分為三種地區:第一種是敵人的根據地,第二種是游擊戰爭的根據地,第三種是雙方爭奪的游擊區。這個階段的時間的長短,依敵我力量增減變化的程度如何及國際形勢變動如何而定,大體上我們要準備付給較長的時間,要熬得過這段艱難的路程。這將是中國很痛苦的時期,經濟困難和漢奸搗亂將是兩個很大的問題。...這個第二階段是整個戰爭的過渡階段,也將是最困難的時期,然而它是轉變的樞紐。中國將變為獨立國,還是淪為殖民地,不決定於第一階段大城市之是否喪失,而決定於第二階段全民族努力的程度。如能堅持抗戰,堅持統一戰線和堅持持久戰,中國將在此階段中獲得轉弱為強的力量。中國抗戰的三幕戲,這是第二幕。由於全體演員的努力,最精彩的結幕便能很好地演出來。

第三階段,是收復失地的反攻階段。收復失地,主要地依靠中國自己在前階段中準備著的和在本階段中繼續地生長著的力量。.....這個階段,戰爭已不是戰略防禦,而將變為戰略反攻了,在現象上,並將表現為戰略進攻;已不是戰略內線,而將逐漸地變為戰略外線。直至打到鴨綠江邊,才算結束了這個戰爭。第三階段是持久戰的最後階段,所謂堅持戰爭到底,就是要走完這個階段的全程。這個階段我所採取的主要的戰爭形式仍將是運動戰,但是陣地戰將提到重要地位。

這樣看來,戰爭的長期性和隨之而來的殘酷性,是明顯的。敵人不能整個地吞併中國,但是能夠相當長期地佔領中國的許多地方。中國也不能迅速地驅逐日本,但是大部分的土地將依然是中國的。最後是敵敗我勝,但是必須經過一段艱難的路程。

毛澤東先生在1936年7月16日與美國記者斯諾先生的談話中指出:

我們的戰略方針,應該是使用我們的主力在很長的變動不定的戰線上作戰。中國軍隊要勝利,必須在廣闊的戰場上進行高度的運動戰,迅速地前進和迅速地後退,迅速地集中和迅速地分散。這就是大規模的運動戰,而不是深溝高壘、層層設防、專靠防禦工事的陣地戰。

這並不是說要放棄一切重要的軍事地點,對於這些地點,只要有利,就應配置陣地戰。但是轉換全局的戰略方針,必然要是運動戰。陣地戰雖也必需,但是屬於輔助性質的第二種的方針。在地理上,戰場這樣廣大,我們作最有效的運動戰,是可能的。
如果我們集中兵力在一個狹小的陣地上作消耗戰的抵抗,將使我軍失掉地理上和經濟組織上的有利條件,犯阿比西尼亞的錯誤。戰爭的前期,我們要避免一切大的決戰,要先用運動戰逐漸地破壞敵人軍隊的精神和戰鬥力。

在戰爭的過程中,中國能俘虜許多的日本兵,奪取許多的武器彈藥來武裝自己;同時,爭取外國的援助,使中國軍隊的裝備逐漸加強起來。因此,中國能夠在戰爭的後期從事陣地戰,對於日本的佔領地進行陣地的攻擊。

日本在中國抗戰的長期消耗下,它的經濟行將崩潰;在無數戰爭的消磨中,它的士氣行將頹靡。中國方面,則抗戰的潛伏力一天一天地奔騰高漲,大批的革命民眾不斷地傾注到前線去,為自由而戰爭。所有這些因素和其他的因素配合起來,就使我們能夠對日本佔領地的堡壘和根據地,作最後的致命的攻擊,驅逐日本侵略軍出中國。

毛澤東先生在這裡將抗日戰爭分為三個階段:防禦、相持、反攻。

並指出:

第一階段應以大踏步的運動戰為主,以游擊戰和陣地戰輔助。

這個戰略無疑是正確的。在1946——1947年以得到了驗證。可惜,國軍以他的素質,無力實行這樣的戰略。

第二階段的作戰形式主要的是游擊戰,而以運動戰輔助。毛澤東先生說「要熬得過這段艱難的路程。這將是中國很痛苦的時期,經濟困難和漢奸搗亂將是兩個很大的問題。」第三階段才是收復失地的反攻階段。這個階段所採取的主要的戰爭形式仍將是運動戰,但是陣地戰將提到重要地位。

從戰爭階段性的劃分;每個階段的戰略原則、戰術指導;以及即將遇到的嚴重困難、問題都作出了高瞻遠矚的論斷。我們現在重讀一遍《論持久戰》,就會發現,歷史的發展在許多方面與毛澤東的在抗戰初期的論斷有驚人的相似。這就是偉人光輝的地方,相形之下,蔣先生的光輝則要暗淡得多。

在這裡,我們還應看到一點。毛澤東所強調的戰勝日本侵略的主要因素在於:「中國自己在前階段中準備著的和在本階段中繼續地生長著的力量」。他看到了勝利的因素在於中國自己,是能依靠中國自己的力量戰勝日本侵略者。這與國民黨幾乎依賴外國力量,不相信中國能獨立取勝,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兩國交戰,所牽涉的層面至深且廣。戰鬥的行為、現象,甚至階段性結果,都只能說是冰山的一角。那麼在水面下,那看不見的冰山,又隱藏了什麼呢?現在,我們不妨從幾個不同的層面,來看看國家在渡過初期抗戰後的處境。」

1。經濟的困境。國府失去了沿海城市區和海關,收入減少了大半。但支出卻大幅度增加了,首先是軍費,要維持1400萬人,其次是教育。

2。再來看外交。「我們再從國際關係的角度來看。中日戰爭在國際間絕非是一個單獨事件。... 我們都不斷的努力著爭取國際友人的同情與奧援。但這些努力所得來的只是令人寒心而已。」

「英國,更不用說了。民國29年,竟聽命日本,在我國海運港口盡失的狀況之下,封鎖了我對外交通的唯一管道——滇緬公路,達三月之久。回想抗戰初期,我們為了爭取一點點時間,每每要付出數以萬條人命的代價。而現在,他們隨隨便便就把你卡死了,這種罔顧人命落井下石的絕事,只有高喊[人權]、[崇尚和平]的 [先進]國家才做得出來。」

「 由此可見,在那段時間內,政府在外交上的處境實非孤立所能形容,因為我們還受盡了國際上的無情打擊、戕害與扼殺。今天我們在此重提往事,無意去勾起什麼新仇舊恨。只是希望後人能夠記取這段歷史的教訓,體認國家積弱的悲哀。並看清現實國際社會互動的本質。我們該牢記的是∶本來,在西方的字典中就沒有儒家所崇尚的[義]字的同義語。」

這段話可以說是鮮血凝成的經驗。

3。政治

「在如此惡劣的狀況之下,我們自己所能做的,也只有勤修內政一途了。」

4。軍事
第一戰區,河南部分。司令官衛立煌
第二戰區,山西、陝西部分。司令官閻錫山
第三戰區,蘇南、皖南、浙、閩。司令官顧祝同
第四戰區,兩廣。司令官張發奎
第五戰區,皖西、豫北、鄂南。司令官李宗仁
第八戰區,甘、寧、青、綏。司令官朱紹良
第九戰區,鄂南、湘、贛西。司令官薛岳
第十戰區,陝西部分。司令官蔣鼎文
蘇魯戰區,蘇北、山東部分。司令官于學忠
冀察戰區,河北部分及察哈爾邊區。司令官鹿鍾麟

這裡面隱瞞了第六戰區,第七戰區。

「在歷史中,本來就沒有獨立的事件,因為它是交錯接踵而來的。走入歷史的森林,對一個現象而言,假如我們不能全盤的、綜合的加以觀察與衡量,就可能是真像殘缺模糊,見樹不見林了。如果你要刻意斷章取義,那麼整個歷史便會因而被扭曲。」
作者: 博弈發布日期: 2004-9-15 11:53:45
第二十集《風雲詭譎》

片中語∶因為,任何指數一旦跌落谷底,只要不崩潰則必然會有起色。置諸死地而未死,則顯然還有生機。這便是當時中國的處境。

這確實是當時中國的處境,若是小國,早就亡了。正是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日本吞不下,中國才有生機。

本片主要談了兩件大事∶長沙大火及汪精衛叛國

長沙大火。使兩千多市民在睡夢中被火焰吞滅。

長沙大火是國民黨焦土政策的犧牲品。

焦土政策的初宗是好的,但決不可濫用。防止物資資敵應是拆毀軍需物資及可資敵的戰略物資,需要放火燒居民的房屋、醫院么?

防止物資資敵,有兩種戰略∶焦土抗戰和堅壁清野 ?

國民黨在國統區實行焦土抗戰,不能不說是一個錯誤的決定,但當時確有許多人支持。花園口決堤後,數百萬民眾哀嚎遍野,仍不能自省,乃至長沙大火。令人嘆息。
反觀共產黨在敵後控制區實行的是存糧於民、堅壁清野。發動民眾將棉花運進山,糧食埋於地。拆毀鐵路的軌道及枕木都抬走埋藏。這樣,使戰爭資源,日寇取不到,而又能安定民心,為我所用。

若當時,國民政府能疏散民眾到廣大鄉村,並發動民眾將銅鐵等器物等可能資敵財物埋藏起來,改用陶瓦之器;將糧食分散於民眾保管,並教以埋藏的技術。民眾為保護自己的財產必當盡心竭力,又何至於要焚城之舉?

焦土抗戰實乃雙刃劍,能給敵產生一時的困難。但對己方而言,造成大量的難民,破壞了生產力的恢復,其傷害卻是長遠的。

國民黨之所以要實行焦土抗戰,追其根本原因,實是不能充分相信民眾,不能發動民眾之故。國民黨雖高喊∶全民抗戰,卻又害怕民眾。實際卻是葉公好龍。

長沙大火的最高責任者,在大陸另有版本。

《長沙大火的真相》http://worldwar2.myrice.com/jiemi/dahuo.htm

蔣介石從武漢撤退後到達衡陽,於11月7日到達長沙。此時的長沙,已成為日寇沿粵漢路南下進攻的目標。蔣介石親自布置長沙撤退一事,對湖南省主席張治中等人說∶「敵人來了,你們長沙怎麼辦?」

不等張治中回答,蔣介石又明確指示∶「還有什麼可思索的,都用火燒掉,我們不能住,也不能叫敵人來住。┅┅不論糧食器材,凡不能帶走的東西都用火燒掉。這是大家不可忘了的事。」蔣介石離開長沙後,11月12日委員長侍從室主任林蔚打電話給張治中,傳達蔣介石關於在長沙實行「焦土政策」的決定。

不久,張治中又接到蔣介石發出限1小時到達的密電,電文是∶「長沙如失陷,務將全城焚毀!望事前妥密準備,勿誤!」

根據蔣介石的指示,張治中布置長沙警備司令豐悌、省保安處長徐權負責執行。張主席說得很明確∶「須在我軍自汩羅撤退後再下令開始行動。」而且還詳細布置說,開始行動時,必須先發空襲警報,使居民躲避,等到再放緊急警報時,再開始行動。

因此,蔣介石在長沙實行「焦土政策」雖說方式不當,但明確指出是「長沙如失陷」時行動;張治中是說在往北70餘公裡外的汩羅江防線被攻破、空襲警報、緊急警報時再行動。然而國民黨軍隊的紀律、法制觀念一向十分淡薄,具體執行者根本沒有認真理解蔣、張指示的具體時間要求。

酆悌之死,也另有一說。

上海大屠殺時,周恩來被酆悌部下所捕。然而酆悌及部下幾位團長都是黃埔畢業生,周恩來任過他們的老師。酆悌前去看望之時,發覺部下幾位團長面有驚慌,但他仍然裝作不知。同意由他們解押,以至放走周恩來。此事後來被戴笠密報蔣介石,因而蔣介石不再信任酆悌,由侍從室調任長沙警備司令。

而周恩來在長沙大火後,受國府所命,調查長沙大火真像。周恩來在報告中極力為酆悌開脫,並將原稿交張治中叄酌。結果,周恩來開脫之為,適得其反,反促使蔣介石決心殺掉酆悌。而徐昆;文重孚則是冤枉為酆悌陪斬。
老霉欽定冥豬是木馬病毒,一旦中了,NGO和普世媒體立馬變身子彈和導彈。。感謝老共89年為中國接種了病毒的疫苗,看看後面的軟腳蟹國家。。就明白了。哈哈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 19:5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