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保險:美麗罌粟還是帶刺玫瑰

[複製鏈接]

2萬

主題

6萬

帖子

4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終生會員(廿一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4236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葉可兒 發表於 2006-4-23 22:3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老薑和小焦在同一個部門工作,工作性質相同。老薑年屆50,小焦則是「奔三」的年齡(奔30去了)。倆人的收入也差不多,都是3000元左右。一次有關購買保險的話題引發了倆人的爭執。老薑贊同購買保險,而小焦則堅決反對。是年齡的差異還是理財觀念的不同?他們的想法有可能代表了一部分投資者的心理。

  幾乎所有的代理人都是該公司的尖子、保險銷售精英。然而事實上,保險代理人的流

動性極強,賣出一份保險很難,其中少數佼佼者都是騙術一流的大師。

  代理人:商業精英OR騙術大師

  老薑:做保險代理人挺不易

  提到保險代理人,人們就會產生厭煩感,這可能是我國的保險市場還不夠成熟,保險代理人制度還存在缺陷,行業不夠規範造成的。

  其實做一個保險代理人也挺不容易的。要做得長久,首先要有這方面的專業知識和口才;其次是得干出業績,只有干出業績才能掙到錢,因為代理人是靠傭金吃飯的。這就要求綜合素質要高,口碑要好,靠行騙是長久不了的。另外,他們不算公司正式員工,沒有「三險一金」做保障。

  有人說消費者所投的保費有一大部分是被保險代理人的傭金吃掉了,這只是看到了事物的一個方面而沒有看到另一方面。雖然保險代理人每年要從客戶中提取一部分傭金,但他們也要花費大量成本。一是時間成本,二是服務成本。

  我們知道,保險代理人在推銷產品時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為客戶介紹產品特點,有時可能花上幾天時間,也未必能推銷出一份保險產品。所以他們花費的時間成本是較高的。二是服務成本,保險代理人在推銷產品時所花費的話費、交通費等是要自己掏腰包。保險代理人推銷出產品后並非就不管了,他們還得一直為這些客戶服務,一旦客戶出險,保險代理人要一直將理賠工作做到底。在國外,70多歲的保險代理人還在為80多歲的客戶服務,而這些都是要需要成本的。您說,掙這點錢容易嗎?

  小焦:騙術高超方能修成正果

  保險代理人說法99.99%言過其實,所展示的往往是「看起來」的東西,經不住推敲,與其說是推銷保險,不如說是尋找最後的羔羊,在向你推銷保險的人里,幾乎所有的代理人都是該公司的尖子、保險銷售精英。然而事實上,保險代理人的流動性極強,賣出一份保險很難,其中少數佼佼者都是騙術一流的大師。事實勝於雄辯,下面舉幾個例子大家體會一下。

  騙術一:保費高可以減小保額。保險代理人給你規劃完成後,往往年繳保費超過5000塊,這時候你肯定要在心裡「啊」一下,然後打個冷顫,保險代理人對你的驚訝也會有所感覺,然後告訴你,如果覺得保費高,可以減小保額從而降低保費,看似解決了保費高昂的問題,但是事實上你依然挨宰沒商量。

  騙術二:本金還給你。有些人往往不願意將保險視為消費,而看做一種投資,保險代理人就投其所好,宣稱,最後不管有沒有出現意外,到你60歲的時候,本金全部退給你,而經過30年的歲月,你的資金早經過了幾何級增長,而投資的本金早已微不足道。比如年收益率為10%,30年後1萬元本金已經變成17.45萬元本息,此時退還你1萬元本金真的那麼重要嗎?

  騙術三:早晚用得上。保險代理人往往聲稱賣給你的保險早晚用得上,不會白花錢,而事實上,其免責條款中的條款其往往隻字不提,真到出險時,投保人往往才發現其中的關鍵,後悔莫及。

  對於絕大多數的普通百姓來說,購買奢侈的商業保險消費實在得不償失,除了能夠繼續滿足保險從業人員高企的收入,對自己和家人真的用處不大。
 買保險:全民保障OR白領遊戲

  老薑:理財―保險不可或缺

  我覺得,每個人打心眼裡都是想買保險的。現在單位都必須給員工上「三險」,雖然個人也出一部分錢,但人們都很樂意,一是公家給出了錢;二是自己心裡也覺得踏實。失業

、疾病、養老都是人們最大的後顧之憂,如果單位不給你上,你會是什麼滋味?我相信,你個人也得上,這使你至少有最低的生活保障。

  保險在理財產品中比較特別,不像其他產品那樣能夠較快獲得收益,它的主要是起保障功能,同時兼具儲蓄投資的功能。也就是說,只有人們遇到風險的時候,如失業、生病、發生意外等等,保險的功能才顯示出來。因此,人們總是會擔心自己有可能會遇上這些風險而想買份保險,但又不想為未來不可預測的風險佔用資金。投資別的渠道,如股票、基金、黃金等可以儘快獲利,即使是存在銀行吃利息也看著踏實。

  但是這些人恰恰忽略了一點,一旦遇到風險,比如說罹患重大疾病,可能你投資賺的錢還不足以補償醫療費。而你存在銀行的錢隨著通貨膨脹,利率或許早已成為負數。因此,買保險雖然不可能一夜暴富,但它卻為你漫長的未來生活提供一份最低的基本保障,而這份保障是生活的根基,只有這個根基穩固了,你在進行其他投資時才踏實,才不會有後顧之憂。

  此外,保險還有抵禦通貨膨脹、轉移遺產避稅等作用。因此,我認為理財投資,保險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小焦:高價――難以承受之重

  保險本是好事,但是萬物皆有價,在我國目前的商業保險體系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保險太貴,在各種保險診所或者專家解答中,幾乎所有的案例都是男性為某IT公司技術部門主管,女性為外企白領,兩人年收入超過30萬元,然後他們可以瀟灑地買各式各樣的保險。

  事實上,我國絕大多數的城市老百姓是男性為公司職員,月收入2000元,女性為國企文員,月收入1000元,可是,就是這絕大多數人,被專家們所拋棄,理由很簡單,他們買不起保險。

  社會保險解決了多數人的養老、醫療基本需要,對於絕大多數的普通百姓來說,奢侈的商業保險消費是得不償失的,除了能夠繼續滿足保險從業人員高企的收入,對自己和家人真的用處不大。

  說買保險能夠投資,此言差矣。有高人說過,隨便買一隻基金,就肯定比買保險強,是不是隨便買一隻基金就可以,先姑且不論,但是這麼多年來,基金的收益確實好於保險,就算投資能力相同,按成本分析,基金公司最多不過幾十人領工資,而保險公司可能有上萬人要靠你吃飯。

  保險避稅的說法更加可笑!先不說遺產稅尚未開徵,現在就想避稅為時過早。即便真正開徵遺產稅,有錢人避稅的辦法也多種多樣,買保險不過是最笨拙的一種,只有保險公司才希望所有人都用最笨的辦法避稅。

  老薑:看著通脹真著急,買份保險才安心。

  小焦: 說買保險能夠抵禦通貨膨脹,這簡直是痴人說夢。
「幸福險」:終身幸福OR無盡煩惱

  老薑:回頭看看後悔了

  在銀行代賣保險的宣傳標語上,你常常能看到這樣的話:「本產品可幫您抵禦通貨膨脹所帶來的風險。」當然,這些產品一般是指那些投資型的保險,如萬能險、分紅險。在推

銷這些產品時,營銷員一般都會向你描述高、中、低三種未來預期的收益率。因為保險的種類繁多,它的保障功能和收益率算起來很複雜,未來能否得到這些收益也說不好,與存款或國債比,哪個更划算一時也難說清。那麼到底買這些保險划不划算呢?

  如果你是偏好風險型的投資者,那你肯定不會考慮買保險。但如果你是保守型的,就不妨考慮購買保險。

  10年前我給女兒買過一份「終身幸福險」,每年繳費1600多元,繳費10年,每月繳費只有100餘元,從小學6年級繳至大學畢業,上中學時便開始返費,大學畢業后還完本金。等到她退休后,每年還可以領到千餘元的養老金。如果這10年累積的1.6萬多元存在銀行中又能得到多少利息呢?現在這樣的險種已經消失了,就是因為人們的工資長了,物價也上漲了。這就是通貨膨脹在起作用。同樣的錢,是存在銀行里划算,還是買幾份保險划算,比一比就不言而喻了。現在回頭想想,還真有幾分後悔。

  我有個同事過去經常與保險公司打交道,後來保險公司的人給了他一個信息,說是某種年金險要取消了,特別划算,讓他趕緊買。這個險種簡而言之就是你現在投保,等你退休后領取養老金,每年增長500元,你活得越長久,養老金就越高。如果你能活到80歲,將多拿1萬元。他說,他退休以後基本沒有什麼後顧之憂了。

  小焦:保險金在通脹下消失

  說買保險能夠抵禦通貨膨脹,這簡直是痴人說夢。先來看看保障這塊,比如某險種規定,每年繳保費2000元,身故后支付10萬元。如果到身故的時候物價上漲了100倍,目前每斤大米2塊錢,想想看,現在每年繳2000元,合大米1000斤,身故后得到10萬元,每斤大米200元,合大米500斤,這樣的結果抵禦了通貨膨脹?

  再說投資部分,保險公司會用保費去投資各種領域,但是並沒有任何跡象表明保險公司的投資水平高於基金,而經營成本基金比保險公司要低得多,如果說保險公司能夠抵禦通貨膨脹,那麼基金就能跑贏通貨膨脹了,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再來看看老薑的案例,他的女兒從6年級開始繳納保險費,繳10年,每年1600元,6年級時候應該是12歲,女兒55歲退休。假設其上中學后每年返錢和所繳保費相當,而6年級繳納的保費在大學畢業后歸還,10年前的1996年銀行儲蓄的利率在7%-10%之間,取中間8.5%計算,到老薑孩子大學畢業,保險公司從老薑孩子身上賺的現金3617.57元。現在老薑的孩子22歲,因為預期將出現通貨膨脹,如果未來的33年間,平均利率為8.5%,在老薑孩子55歲時,這3617.57元如果存在銀行,已經變成53398元!此時,即使沒有了通貨膨脹,每年3%的利息也有1601.94元,當女兒身故時,這53398元本金應是屬於女兒的合法遺產;如果購買保險,這53398元本金就歸保險公司了,所以說,通過買保險抵禦通貨膨脹是不可能的。
保險:美麗罌粟OR帶刺玫瑰

  養老險:提早規劃OR杞人憂天

  老薑:養老應未雨綢繆



  買養老險不是划算不划算的問題,而是應該及早籌劃,做到未雨綢繆。

  有人說單位已經給上了養老險了,個人還用買嗎?我舉兩個數據你可能就清楚了。

  按照今年養老金實行的新政策計算,退休后我們能得到多少養老金呢?這個問題算起來比較複雜,理財專家給我們算了一筆賬:北京居民王先生50歲左右,屬於「中人」(養老金賬戶分為「老人」、「中人」和「新人」三類,養老金髮放標準不同),他的平均月薪為3000元,養老保險繳費期限為10年,那他退休后能領到多少退休金呢?

  實行新的養老金制度后,個人養老賬戶的規模由本人繳費工資的11%調整為8%后,王先生退休后每月可領到的養老金=3000元×15%+3000元×8%×12×10÷120=690元。其中,(3000元×15%)為基礎養老金;(3000元×8%×12×10÷120)為個人賬戶養老金。加上對「中人」過渡金的補償,王先生的養老金大概不會超過千元。

  也有人計算過,未來30年,加入通貨膨脹的因素,如果要想退休後生活質量不下降,至少每月得需要6500元的生活費,而僅靠單位上的養老險是絕對不夠的,每月千元的養老金到那時恐怕連維持最低的生活都難。

  最需要強調的是,現在的年輕人以為養老保險是以後的事,殊不知,越是年輕時買費用越低,而所得保額越高,等到老年再買反而不划算了。

  小焦:養兒防老最安全

  在我國5000年的歷史中,幾乎所有人都是養兒防老,即使沒有兒女,社會也能為你提供基本的養老保障。那麼,你不如趁年青時採取更加積極的理財方式。

  老人輕鬆安享晚年時光,最重要的還是要看年輕時的投資積累,前面已經說過,買保險不如買基金。在統籌學的理論中有這樣一個觀點,如果一個或者幾個方案的組合在各方面均優於另一個方案,那麼第二個方案是一文不值的。對於養老問題,社保+商業養老保險的方案就不如社保+基金的方案,商業養老保險意義不大。

  養老要結合國情,養兒防老仍是我國最佳的養老策略。多數中國人是遵守孝道的,也是樂於照顧父母晚年的,而讓子女養老最大的優點就是能夠享受親情的快樂,也可以徹底抵禦通貨膨脹。所以,養老的最佳方案就是社保加基金加子女,如果把基金交給子女打理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並不是說中國的商業保險不好,但我國的保險實在是太貴了,保險代理人太多,十羊九牧,保費的近1/3成為了代理人的傭金,其他2/3還要供養保險公司的大量工作人員,指望這種模式養老,無異於天方夜譚。

  另外,通過數學方法可以簡單的證明,買保險並非越早買越划算。據估算,每推遲一年,需要多支付的資金大約為2.5%,這個比例遠遠低於目前的合理利率,也就是說,如將買保險的錢先投資一年再買,可能會更節約。

重疾險:化解風險OR得不償失

  老薑:保不保關健在理念

  重大疾病險投不投保因人而異,關鍵在於投保理念。因為重大疾病險一般不具備投資價值,屬於純消費保障型產品。



  一般人的心理是誰也不願意自己得病,而且有人覺得自己身體很好,根本就不會得病。既然如此,為什麼要白白地扔掉這筆錢呢?

  但人吃五穀雜糧難免不得病。一旦得了大病,人們如何應對呢?我們常聽有報道說,某人或某小孩得了大病,動輒花費幾十萬元或上百萬元,他們只能求助於慈善部門,或求助於媒體以得到社會人士的捐助。但這種捐助往往是杯水車薪,無濟於事。倘若及早上份重大疾病險,不就能達到自救的目的嗎?

  現在重大疾病的發病率還是很高的,尤其是癌症、腦血管病、糖尿病等病,隨著人的年齡的增長而發病率也越高。有關資料對癌症病情的調查表明:大多數癌症的發病率隨著年齡增長而有上升的趨勢。據美國1977年底的統計:在55歲以上的老年人中,癌症的發病率僅次於心臟病,居各種死亡的第二位。1973-1975年我國人口的主要死亡統計表明:55-64歲的老年人癌症死亡率僅次於心血管病,也位居第二。另外,據世界衛生組織對腦血管病調查顯示,我國腦中風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很高,每年每10萬人口中約有100人死於腦中風。因此,投保重大疾病險是為了轉嫁未來的風險,投不投重大疾病險完全在於個人的投資理念,談不上值得不值得保。

  小焦:騙局迷城愛你不容易

  重疾險看起來很美,但是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保險公司往往推三阻四,不是說檢查不完全,不能斷定是重大疾病;就是說這種病是屬於保險合同裡面免賠的。真正能夠得到理賠的少之又少,這樣的重疾險不買也罷。

  其實,社會醫療保險完全可以解決看病的問題。有些保險代理人鼓吹的醫保只給報50%,剩下的50%沒人給報,很多消費者很容易就接受了誤導。其實,如果購買商業保險,這另外50%的報銷成本實在是高得不能再高了,先不說年輕時用不上,到了老年,自己繳納的保險費已經遠遠超出了能夠得到的賠償,而這也只能建立在保險公司能夠理賠的情況下。

  重疾險購買者往往忽視了社會進步的因素,在保險公司劃定的重大疾病中,有些疾病經過10年或者20年的臨床研究,很可能會成為常見病而被剔除出重大疾病,從而不能得到賠償。另外,若干年後,我國的福利制度很可能會更加進步,相關重大疾病的社會保障制度也會更加完善,果真如此,重疾險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當然,不買重疾險的最重要理由就是騙局太多,重疾險的合同中,往往出現大量的醫學名詞,一般老百姓很難理解具體是什麼意思,保險代理人也不做解釋,而有個別的保險公司甚至讓你在年輕的時候購買帕金森的保險(註:帕金森病為一種老年痴呆症),而這些病種都是隱藏在若干種疾病當中,如此的騙局迷城只能讓人感到重大疾病險愛你不容易。(文/劉澤先 周科競)
2009,我等你……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4 05:3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