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上山下鄉運動再評價

[複製鏈接]

219

主題

323

帖子

291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留學海龜(十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9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TEETH 發表於 2006-1-12 21:1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上山下鄉運動再評價

  潘鳴嘯

  原載《社會學研究》2005年第5期

  提要:上山下鄉運動作為一場大規模的社會試驗,以往外國學者的研究都將解決城市就業和人口問題作為領導人發動這場運動的動機。現在可參考的資料並不支持這種似乎合理的解釋,因為正是在城鎮青年下放的同時,發生了大規模的城鄉勞動力的對流。本文重點分析了1968至1980年的上山下鄉運動,認為毛澤東防止修正主義的意識形態和建立政治新秩序的動機起了最關鍵的作用。但是這個政策並沒有取得預想的成功。它沒有得到知青和他們的父母的擁護,從70年代末開始,公開的抵制出現,最終以上山下鄉政策的結束而告終。雖然這場運動的確培養了很獨特的一代,但是下鄉城市青年沒有變成"社會主義新農民",他們中的大部分人沒有獲得正常的教育機會。這對他們,對國家都是很重大的損失。

  關鍵詞:當代中國;政治運動;人口遷移;知識青年;一代人的形成

  *該文的英文原文為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40周年"中國現況"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2004年1月6-7日),譯者:張清津。發表時譯文刪去近一萬字。

  從1968年到20世紀70年代末,有千百萬"知識青年"離開城市,數年(有些人是10年)后才得以回城,如今他們已經年屆50.這一經歷對他們影響頗深。但西方人對人類史上這一罕見的社會實驗所知不多。在一般公眾中,很多人對紅衛兵耳熟能詳,知道"知青"的卻寥寥無幾。即使在學術界,自1980年這一運動結束后,它也一直受到西方專家的忽視。我認為,重新評價這一運動的時刻已經到來,這不僅因為中國的重大變遷使我們有了足夠的距離感進行歷史反思,還因為在20世紀80年代,特別是90年代,出現了一些新的重要史料,這使我們能夠比以往更準確地描述這場運動。現在我們可以做出一些重要區分,這有助於我們對這場運動導致的某些重要問題提供更確切的解答。例如,本文主張將1968年之後的群眾運動與先前的下鄉加以區分,並且認為,毛澤東及其追隨者對這場運動的動機和設想,不同於那些更"務實"的領導人。

  一、下鄉:一個歷史課題

  (一)時段和數字

  在中國,把城市年輕人下放到農村始於1955年,到1962年時這已成為政府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但涉及的人數不多:從1955到1961年間不到20萬人①「這段時期的統計數字不全,這是作者按當時報社所發表的數字的估計。」,從1962到1966年共有1292800人,一共不到150萬人。

  1966年這項工作因文革的混亂而暫時中斷。1968年恢復實行,但性質已大不相同,且規模更大。從1967到1979這13年間,大約有1650萬知青被送到農村(見表1)。

  

  根據表1,下放人數的變化趨勢見下圖:

  

  在這個時期的大多數時間,有些知青被允許離開農村返城、上大學、參軍或在接收地的城市就業。下文我們將他們稱為"返城者".從表2看出,1968-1980年間下放知青的人數超過1660萬,而1962-1980年間幾乎達到1800萬。相對於1980年的1.34億城市人口(見表4),這是一次相當龐大的人口遷移。由於不斷有人返城,實際住在農村的知青從未達到900萬人,雖然在1977年末接近了這個數字。

  從1968年開始,下鄉成為強制性的,並且原則上成為固定不變的政策。這一運動稱為"上山下鄉運動",但人們一般稱為"下鄉".本文將集中討論這場始於1968年的大規模群眾運動,它是一個特殊的歷史事件,而政府在早期下鄉中得到的管理經驗顯然有助於他們管理這場運動。

  (二)中外研究狀況

  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初,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是外國學者的一個熱門話題。有兩本書對這一運動作了全面而且很有見識的論述:一本是托馬斯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6 19:4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