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美國式財富錯覺:不要高估自己

[複製鏈接]

615

主題

818

帖子

1292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9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huiyunwang 發表於 2005-10-16 01:2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http://biz.163.com 2005-10-14

  錯覺是由於某種原因而引起的對客觀事物不正確的知覺。美國式財富錯覺指的是,美國人高估自己的資產和借貸能力並實際上擴大了自己的家庭支出和政府消費。其中有一般性原因,也有特定原因;有美國人自己的原因,也有外部原因。

  貨幣是財富的一種表現形式。對每個人來說,工資、存款等都是其財富的一部分,但財富還包括股票、房產甚至借貸能力和未來獲得收入的能力等。所以,財富錯覺也大於貨幣錯覺。經濟學中的貨幣錯覺有明確的含義,即指人們心理上對貨幣的估價而忽視了它的實際購買力。這個錯覺的產生是由於人們只把貨幣同其表面價值相聯繫,而對其實際購買力的變化卻沒有足夠的認識。有貨幣錯覺的人在工資加倍但物價上漲也加倍從而使其實際工資保持不變的情況下,仍有富裕了的感覺。幾十年前,經濟學家就發現並指出了美國社會中的這一現象,但那時的問題並不嚴重。貨幣錯覺對居民消費會產生影響,在工資和物價同比上漲(實際工資不變)的情況下,人們仍然會擴大購物。財富錯覺一方面產生於借貸市場的慫恿,另一方面則來源於資本市場的波動性。在美國,財富錯覺還來自於收入和支出等方面的習慣。產生錯覺的人也知道自己的收入水平,但誇大了自己的借貸能力,也加重了對自己消費能力的錯誤判斷,從而使消費失控。




  其實,錯覺本身並不危險,真正危險的是錯覺產生后引起誇張性消費而導致的後果。貨幣錯覺可能導致個人入不敷出,財富錯覺則可能導致個人破產。所以,財富錯覺比貨幣錯覺的破壞力更大,小到使家庭財富化為烏有,大到使社會發生動蕩。

  美國的例子比較典型。它的資本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給人們的印象總是漲勢強於跌勢。長期以來,美國的薪酬支付方式和商品標價方式給人以收入高而物價不高的印象,加上美元又是硬通貨,再加上消費信貸的深入人心,這些都使政府和居民養成了擴張性消費的習慣,似乎越支出政府越有錢,越消費居民越富裕。

  股市和房市上的錯覺

  從資本市場來看,它的市值是波動的,而且波動的幅度很大。有時,幾十億甚至幾百億美元的價值在一天內就化為烏有,全蒸發掉了。美國的消費者都是成熟的股民,他們對這種市值的蒸發和股市的跌蕩,都或多或少有過經歷。由於長期以來形成的消費習慣,在股市上漲、自己的賬麵價值增加時,他們就會擴大消費;而當股市下跌時,卻不願意緊縮開支。這符合這樣一個假定:個人消費支出的變化往往落後於其收入的變化,因為消費者的錯覺已經形成,消費習慣已經培養出來了,改變它需要時間。如果不能減少儲蓄,他們就會用借貸來維持支出。從房地產市場來看,儘管房產是用貸款換來的,房子已經抵押給銀行,但仍在消費者名下。消費者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房產值多少錢,然後才是欠銀行多少錢。前者是算給自己的,後者是算給別人的,當然計算時靠後。這是財富錯覺的第一個特徵。

  美國消費者甚至不知道自己因房地產貨款而欠銀行多少錢,因為還款金額會隨著市場行情和利率的變動而變動,貸款的期限一般長達十幾年甚至二十年,利率還是浮動的,這一切都會加重消費者的錯覺。

  收入和支出上的錯覺

  上面所說的錯覺是一個普遍現象,不單美國有。無論在哪一個國家,只要有股票和房地產這類波動性較大的市場,財富錯覺就會出現。但因為有下列因素,美國人的錯覺比別的國家更大,這正是本文要特別指出的。

  從居民收入上看,美國實行的是年薪制,西歐及亞洲一些國家長期以來實行的則是月薪制。所以,美國人計算收入時,會覺得自己的工資數以萬計,而西歐人和亞洲人的月薪制工資則數以千計,感覺上前者多於後者。

  從居民支出上看,美國執行的是商品不含稅的標價體系。商店出售的商品,其標價只是售價的一部分,付款時需要加上消費稅。西歐和亞洲國家不同於美國,標的是全價,稅已經含在內了,購買時付的是和價簽上等同的款額。

  比如,假定1美元等於1歐元的話,一件價值100美元的上衣,在紐約的商店裡標價是100美元,消費者付款時就可能成了115.5美元,那15.5美元就是聯邦稅及州稅或地方稅。但在巴黎的商店裡,如果標價100歐元,付款時也是100歐元。法國沒有州稅,地方政府的稅收和國家的稅收都已經包含在增值稅里了。消費稅的體現方式不同,錯覺也由此產生。美國人在和別人談論那件衣服的時候,常常忽略了多出的15.5美元,在他的概念里那衣服價值還是100美元,所以他會認為那件在紐約買的衣服和在巴黎買的一樣便宜。反之,如果在巴黎以115.5歐元買同樣的衣服,他就會認為比紐約貴。收入以年薪計算,會使人高估自己的財富;支出不算消費稅,會使人低估自己的花費。人們在高財富低物價時會擴大自己的支出,這是財富錯覺的第二個特徵。

  借貸能力上的錯覺

  從政府收入上看,美國似乎有無限的徵稅能力。理論上講,在美國,工資收入的每1美元都是要報稅並交稅的。而且,美國工資所得稅還是預交的,發工資的同時僱員的一部分錢已經預支給了美國政府。到年底報稅時,美國政府再根據報稅人的情況多退少補。而在法國,所得稅是后交的,到年底報稅時才向政府交納。解釋這種差別,用形象一點的話說就是,法國政府第二年才覺得自己有錢,而美國政府當年就覺得自己有錢了。從政府支出上看,美國人以世界的衛道者自居,政府羅列的單項開支比歐洲要大。如,美國有龐大的軍費開支、太空防禦系統計劃、防範恐怖主義計劃和在世界各地的干預計劃等。

  美國政府希望人們多消費,消費者每購一份商品就給政府多提供一份稅金。對政府來說,消費稅收入相比其他收入較為穩定,徵收的費用又低,而且能很快為政府提供財政收入。所以,美國經濟也就不像中國這樣是以投資拉動的,而主要是靠居民消費,居民消費為美國GDP的2/3。

  從國際上看,美國政府也以為自己有無限的籌資能力,至少目前如此。

  美國政府開支不夠的話,就發行債券。美國政府債券全世界任何國家都可以購買,也確實讓外國政府買去了相當大一部分。日本、新加坡和中國(包括港台地區)就是美國債券的主要購買者。

  儘管美國積累了大量的貿易逆差,但它至今沒有發生支付危機,因為印美元的是美國政府,美元是世界上通行的貿易貨幣。國際貿易中最常見的辭彙就是外匯,對大部分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來說,外匯是稀缺的資源。獲取外匯的方式只能是通過本國商品和勞務的輸出,但究竟能獲取多少外匯則取決於本國產品競爭力的強弱。由於美國經濟太強大了,美元簡直就等同於外匯。目前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貨幣能像美元一樣獨具外貿結算貨幣、兌換參考貨幣、國家儲備貨幣和金融危機時的干預貨幣這四種功能。在這方面,歐元、日元短期內都無法達到。美國政府發行債券無需提供擔保,美元的國際認同性質和美國政府自身的徵稅能力本身就是一種形式上的擔保。只要外國投資者繼續認同這一點,美國人就覺得自己在世界上有無限的籌資力量,可以繼續發債,以新還舊,把國債的雪球越滾越大。這種高估自己借貸能力的現象是財富錯覺的第三個特徵。由此可見,無論是從普通消費者還是從政府的角度看,美國人的財富錯覺都相當大。這正是美國的外貿赤字和財政赤字都達到創記錄的水平卻仍然沒有節制的原因。

  錯覺導致的後果

  美國外貿赤字和財政赤字在不斷惡化,但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卻說他不擔心外貿赤字,最擔心的還是通貨膨脹的隱患。這句話從另一個角度可以理解為:美國人不擔心自己在世界上的借貸能力,而害怕在本國市場上借不到錢。其實,兩者問題是一樣的,只是感受的強烈程度不同而已。前者是需要更多的美元以便在國際市場上支付更多的貨物;後者則是在國內用更多的美元去支付相同數量的貨物。無論哪種情況,都要擴大貨幣發行量。而過度發行貨幣在國內叫通貨膨脹,在國際上叫匯率貶值,因為美元是國際通行貨幣。通貨膨脹會給美國國內消費者帶來災難,匯率貶值則會給全世界手持美元及美元債券的人帶來災難。

  美國這個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每天要向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借錢。如果有一天美國政府在本國資本市場上都借不到錢的話,那麼,其他國家為什麼還要繼續借給美國人錢呢?

  一般來講,相對富裕階層的財富錯覺大於相對貧窮的階層,但並不是每個富人都有那麼大的錯覺,從而有那麼大的消費,它還與個人性格和生活習俗有關。比如說,瑞士人比美國人還富裕,但他們傾向於低調的生活和平民式的消費,他們的財富錯覺就很小。本文所講的三種錯覺中,股市和房市上的錯覺是各國市場經濟中的普遍現象;收入和支出上的錯覺是美國特有的;而高估自己的借貸能力則是美國人最大的錯覺。這種錯覺是自上而下的,從美國政府開支到居民消費,從國家到個人,而且行之已久,錯覺成了現實,成了現代社會流行的理念了。如果說第二種錯覺是美國人自己造成的話,那第三種錯覺則是全世界幫美國人形成的。各國都急於向美國出口,再將自己結餘下來的美元投資於美國股市和債市,滾大了美國債務的雪球,吹大了美元的泡沫,最終也會自食泡沫破滅的苦果。(車耳)(來源:世界知識)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8 12:5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